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2016-05-17 12:25:5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共5篇)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送终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一)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格也随之升级。现在,“穿堂窑子”大都用砖箍,俗称“砖箍墓”。还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时,就箍好了墓。一则为老人去世后,有备不忙;二则让老人看一看自己殁后的“居屋”,以表儿女孝心。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

间的长短来决定。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碱”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族”,当地俗叫“主族”。所谓“主族”,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主旌”?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当地丧事有的将“主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

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当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一般写法如下:

讣闻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

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

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

放弃对老人的劝谏吧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二)

放弃对老人的劝谏吧,世界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王路

2014-09-19 08:38:52

我爷爷住院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正在外边办事。奔波了一天,手机也坏了,丢在路边店里修,心里担心各种工作上的事情找不到我。饭也没吃好,就在路边喝了一碗面条。为了抢在下班前赶到某部门,我一个劲儿地横穿马路闯红灯,当飞来的车辆朝我狂嘀喇叭的时候,我想:万一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多久能联系到我的家人。

我有个秘诀。什么事情都往最坏的方向想,它就不会发生。奔了一天,事情以完全的挫败而告终。我不再横穿马路,慢慢走回手机店,取回修好的手机,花了310块钱。我边为修手机的钱心疼,边给我妈打了个电话。既然事情没办成,也就不用抱什么念想了。电话刚接通,我妈说:你爷住院了。

这事并不是没有料想到。我爷爷今年八十九岁了。所有能料想的事情,都不知多少次料想过。但我仍然心下一沉。许多事情做过无数次准备,依然不会准备好。所幸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早上起床发现两腿软,站不起来,到医院检查,是心脑血管的问题。

我爷爷住院时,我爸去他家里取东西,发现了六张存折。四张两千的,一张三千的,还一张没钱,都是一年定期。我爸很生气,说不知道他是想留着给谁呢。

我爸为这事生气,不是一次两次了。给我爷爷钱,他舍不得花,都留着给别人了。我二哥盖房子,他给了几千;我表弟结婚,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他又给几千。乡下人来看他,带着一堆小孩,钱往人家兜里塞,那些小孩连该喊他喊啥都不知道。家属院有孩子结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他大冬天蹬着三轮车去送礼。他的胃口吃不了外边的东西,回来就是急性肠胃炎,拉在床上,送到医院。下次有人结婚,他还去送礼。

我爸让他吃鱼油,一天一粒,他吃了几天就变成三天一粒,后来又五天一粒。给他买的营养品不舍得吃,天天吃超市最便宜的奶粉。带了六百块钱去医院,医生说住院得先交两千块,他不想住。我爸交了钱,他才勉强住下,住了一天就要回去,说家里没人看门。其实他家就算大敞着门,都不会有人偷,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听我爸这么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挂掉电话,心里很沉重。回到家,将近11点。本来要开电脑处理一下工作,心想算了。

点了一支檀香。铺开纸写了一个钟头小楷。心里平静了些。洗澡睡觉,累了一天,却睡不着,脑袋里翻来覆去都是孟子的一句话:养生送死无憾。

第二天早上,我忍不住给我妈发短信。我不知道这事该不该说开。不说开,我心里就不舒服。说开吧,我爸妈心里可能就不舒服。

我听到六个存折上的钱数的时候,心里很酸楚。给国家干了一辈子,解放前务农,解放后参加工作,打成右派,又恢复工作到退休,所有的积蓄加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白领一月的工资。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但我爸不理解,他觉得这些钱不少了,够他吃好喝好的了;所以发现他存了定期,就以为他一定是留着想给谁。我说,这些

钱就算谁都不给,他留着给自己办后事都不够。我爷是那种办后事都不想麻烦别人的人。我觉得我爸妈不能理解这一点。【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他们不能理解的一个表现就是,我让他们给我个卡号,我打些钱回去,让他们给我爷爷买营养品。他们一切都照办了,就是没告诉我卡号,说钱不用打了。我觉得,他们一边心里不满我爷爷,却实际上做着和我爷爷一模一样的事——不能接受我给的钱,好像一旦我爷爷花点我的钱,就代表着他们照顾得不够周到。

我爸妈一辈子吃亏就吃在这上边。什么事情都辛苦,都忙活,该做的都做了,到头还是让人家不舒服,自己也跟着不开心。根源就在于,不知道别人想要的是什么。

比方说,我想给我爷爷拿一笔钱,根本不是因为我有多孝顺。我一年回家不超过两次,给我爷爷打电话的次数也不多,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该在电话里边说什么。甚至每次打完电话,我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并不是听到他的声音有多开心,只是觉得自己该尽的问候尽到了,心下能稍稍有那么一点点安慰。

我想给我爷爷拿一笔钱,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我自己。我常常在西餐厅里坐一整个下午,静静享受独处的时光,感到很舒服,很开心,觉得世间没有什么悲伤和难过。但一旦想到,我在这里坐一下午的花费,足够我爷爷吃一个月的营养品,而他因为不舍得花这点钱,宁愿自己身体一点点变坏,那么,再舒适的沙发,我都会如坐针毡,我会再也开心不起来。

你能享受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世界上跟你最亲的人都不能享受到,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如果他们能够沾润到一些,又是多么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大的慰藉。所以,我想给我爷爷拿一笔钱,不过是想以最便捷的方式,让自己减少一些内疚,得到一些安慰。

可我爸妈不这么认为呀。他们不会觉得,这是让我很快乐很开心的机会。他们只会觉得,我花钱了,就是他们的失职和不周。 可事实上,我的做法虽然便捷却容易讨得好感。就算我爸妈隔三岔五去看望我爷爷,平时忙前忙后,这么辛苦反倒让我爷爷不开心。因为他们会批评他,会劝他该怎样,不该怎样。而我总是顺着他。我爸妈会责怪他,说不舍得花钱将来受罪的是你自己这样的话。这种话对虽对,却难听,伤人。

他们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当他老病的躯干已经让他久久不能向世界证实他活着的价值的时候,他最渴望的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他穷极想象,所能想到的让世界理解和尊重他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少拖累别人,少给别人添麻烦,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女。

他省吃俭用攒下那一丁点儿钱,无非是为了这一个目标。活到这个年纪,他早就不太在乎能多活一天还是少活一天,在没有疾病发作的时候,他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是好一些还是坏一些。他已经没有办法向这个世界发光发热了,如果还有让别人觉得他有价值的地方,就是给别人钱。

所以很多老人宁愿不吃不喝,也想把钱省下来给别人,其实是他们向这个世界艰难抵抗的最后一种方式——在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余地的时候,告诉世界:我还有用,我还不是个彻彻底底的废人。

这个世界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无从让一个人在如此有限、如此宝贵的时间里,改变他根深蒂固的习惯。尊重一个人,就是尊重他的习惯,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完一生,让他觉得不会连累谁。让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时光,可以平和一些,从容一些。

我始终觉得,哪怕是至亲之间,也无法奢求全然的理解。不去希求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慈悲。重要的是,珍惜眼前的时光,让彼此都开心地生活,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安慰。

让人惦念的老人——朱镕基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三)

让人惦念的老人——朱镕基

10月23日,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这天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纪念含义。这天是很多国人敬仰的一位老人的生日,他就是朱镕基总理。在9月3日大阅兵的时候,直播的镜头只有几秒停留在他身上,但是依然让我觉得兴奋,同时又伴着伤感,那么有骨气的一个人,真的老了,站在围栏边的身板依然挺直,但是已经不太稳了。作为90后的我,并没有关注过他身当总理期间的作为,当时也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去衡量他政策的利弊,而我对他的认识,全来自于人们对他的高度赞扬。【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我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受到如此多人的喜欢与尊敬,于是我开始查找资料,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仰慕。他做事果断、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又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风格,特别让人佩服。朱镕基上任总理时的就职演说至今仍振聋发匮,“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就职演说里,那种坚定、无所畏惧有股如破釜沉舟般的巨大能量,同时让每个人的心中充满希望,也拥有了想要一起携手努力前进的力量。

外表“铁面无私”的朱镕基其实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听说,他有两次流泪至今让老百姓难以忘怀。

一次是1996年岁末,还在国务院副总理任上的朱鎔基在北京看话剧《商鞅》时,曾为商鞅这位2000多年以前的改革家的悲壮命运潸然泪下。也许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几年之后,朱镕基也要担负起共和国改革的命运。

另一次是1995年10月的一天,在云南省一个叫宁边的偏僻村庄,朱镕基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贫困村民,在风雨和浓雾中表情复杂地静静站着,村民们身后是破旧的房屋。朱镕基鼻翼翕动了一下,眼泪终于忍不住涌出了眼眶.......许多村民看见了,也永远记住了这一幕。 朱镕基除了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之外,他的另一个伟大功绩就是肃杀贪官。朱镕基是个铁面无私、性情中人, 在查处陈希同时,朱镕基震怒下曾出此名言:“我这里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无非是个同归于尽。”体现出他力行反腐败的决心。新中国建立以来,恐怕还没有如此高位的领导人说过这样的狠话。

他非常注重自己的晚节,至今仍视清名高于一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朱镕基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且自己始终坚持做到。朱镕基曾表示:“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全国人民出了人们的视线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对于这么值得敬佩一个人,时间是阻隔不了后辈对其的尊敬与仰慕的。功德纪念网会记住这么一个人,名人纪念馆、网上纪念馆都会记住这么一个人,生活在中国感受着祖国发展的人们会记住这么一个人,他,叫朱镕基。

老人去世安慰的话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四)

1、亲人失去痛离别,苦为人之湿短袖。不知何时再相见,天上人间月满花。

2、人生都要经历这一刻,我为你母亲的离去感到悲痛,作为朋友我祝福你的母亲在天国得到永生和幸福。

3、请接受我的哀悼。老人去世安慰的话

4、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5、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6、我对你失去亲人深表哀悼。

7、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8、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人家,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9、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老人去世安慰的话

10、你的亲人去世了,11、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12、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13、走了的人他们只是去了另外个世界。他们依然在看着你。

14、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15、知道吗 如果你把他看做是上帝借给你的礼物 那么现在 上帝把礼物收回叻 你所能做的 是永远带着最美好的记忆。

16、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一定要坚强的走下去。

17、听到悲伤的消息,我深表哀悼。

18、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关于孝顺的名言名句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五)

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关于孝顺的名言名句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亚米契斯 
5、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7、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9、孝有三:大尊尊亲,


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相关热词搜索:劝别人放手的话 劝别人和好的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劝别人老人死去的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4139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