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2016-07-14 09:34: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共5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背景分析(一)说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供大家学习参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环节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二)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课 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一节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许昌实验中学 俎鹏涛

【课 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许昌实验中学 俎鹏涛

开场白(略)

一、教材简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本章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其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而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

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两部分。教材首先从运动更新角度指出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水循环的简要过程和意义。这也就为本章教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成为本章教材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同时,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本节教材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解析:

1.新的课程标准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不做过多要求,而是要求以水的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虽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知识内涵丰富,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应注重地理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强调其开放性。因而,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自然界水体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水循环过程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学生大

多对这一部分知识缺少整体的感性经验,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水体形式和水循环过程和意义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但当前CAI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充分收集资料、信息,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集中向学生展示,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力,增进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各种生动具体的素材和资料,并结合老师的讲授、引导和启发,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同时,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也促进学生更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其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意义的认识。

六、学生学习方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

2.学法指导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活动探究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原理——地理案例分析的教学步骤,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分析多媒体演示提供的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探究分析并得出结论,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自然界水循环为基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表达地理原理的能力,紧抓环境意识和整体意识这个重心向学生传授有用的地理知识。 本节课安排1课时,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因而,可以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和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演示“雪山脚下放牧”图片,图中有蓝天、白云、树林、小溪等多种水体类型,由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对图中的多种水体形式的辨识、分析也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建构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本节教材内容主体分为两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对此可以适当简化处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选择性引导启发。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增强自信,发展自主精神。所以此处教学设计以“学生读图—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探究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评价” 为主要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3.1“水圈的构成”,分析地球水圈的构成,并进一步指出陆地水体的多种形式。此时,教师进一步指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淡水几乎全部都来自陆地,主要是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进一步读图,从而得出“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个结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淡水资源的宝贵,从而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境意识。对于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必过多涉及冰川和大气降水。这一方面是本节课程标准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分散知识点,分散学习难度,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对于河流与湖泊之间补给关系的分析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具体关系入手,这一方面是出于两种补给之间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总结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陆地水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水的循环运动,也即教材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水循环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每一步讨论都有具体依据,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三)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

相互补给关系。(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

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好习惯。(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三、、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讲过有关水

资源极其利用的基本知识,而且水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就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同时,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高一学生不喜欢平铺直叙的说教,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感悟新知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针对重难点选择创设情景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学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

【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1、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2、并结合知识纲要,预先思考材料中隐含了哪些相关知

识点。

(抽一名学生公布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全班共同核对并更

正)

三.新课点拨: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各种水体及其所占比例。 思考:1、全球储量最大的水体是什么?

2、陆地上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是什么?

3、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

(提醒学生,自然界中水的总量很大,但人类能够直接利用淡水的所占比重极小。要有节水意识。)

(2)读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点拨:1、在思考第1小题(河流的补给形式)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图中具体涉及到哪些水体。(减小思考难度,同时培养学生在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生回答完第二小题(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后,板画补充: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示意图。

承接:小组活动:评价千古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合理性?(温馨提示:1、请注意场合——地理课堂2、“评价”不等于“批判”)

“天上来”基本合理:降水补给 “不复回”不合理:水循环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

点拨:读图3.3水循环示意图,播放“水循环”flash.

思考:1、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建议学生将图中降水部分添加箭头)

2、这些主要环节都经过了哪些圈层?

3、图中箭头大小区别是否有特殊原因?

4、结合图3.3和教材相关内容在草稿纸上分别画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示意图。

5、结合图3.4黄河流域示意仿照“水的故事”简单构思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又复回”的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知识

迁移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

6、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中,人类能够加以影响的有哪些?

承接:认识了水循环这个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在地理环境中它具有怎样的意义。

(2)水循环的意义: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 长江里的水为何流了几千年都流不完?

2.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那么任何地方的水都不会增多和减少么?

3. 北京和兰州气候(水热情况)有何不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能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四.小结:

五.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

在在材料《水的故事》中(水是如何循环的?水资源应该怎样保护呢?这本绘本为大家揭开了水的传奇故事 - 水是如何来到地球,水有是如何存在于大自然中,包括树木植物、动物,甚至人的身体里。)发掘延伸出一些地理学科相关的问题(攻击武器——矛)和答案(防守武器——盾)参考材料中的设问。小组间进行攻防对抗。

(教师补充、提示)

学生活动2(课后活动):

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关于黄河断流的相关信息解决教材中的活动问题。

六.作业布置。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四)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第二节 水的运动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

本节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是讨论水循环,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内容与本单第一、第二节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目的是从地理角度详细介绍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含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少,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采用探究活动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升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本着明确、清晰、可完成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而且其数量是有限的。

(3)理解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让学生能够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规律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进而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内容特点,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特设置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水圈,大致知道了水圈的物理分类,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心理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水循环有一些生活经历,只是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与地理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提问式教学:

通过设立阶段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黄河断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归纳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同时“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因此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示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学会学习和学会看图。

2、探究性学习法:

学生能分析总结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合作性学习法:

学生合作讨论相关问题,完成活动。

四、采用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宜通过图片直观的呈现出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意义,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程序

遵循知识生成的自然脉络,根据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领悟形成------启迪升华-----巩固练习

1、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让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再通过诗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水体是运动变化的。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3分钟。

2、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的《将进酒》,并且将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部分突出显示,同时提出问题: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 学习概念: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46页,寻找什么是水循环,同时逐一说出水循环的类型。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4—6分钟。

探究活动:

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述”,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听完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小水滴的运动过程。目的在于能使学生通过活动来总结出海陆间循环的过程,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6—8分钟。

3、学生活动:

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图示说出具体的水循环包含了哪些环节。总结完之后叫三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之后进行分析、纠正和总结。目的在于能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培养读图、绘图的能力。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10—12分钟。

4、探究活动:

探究一:”水滴石穿“现象。通过探究活动说明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探究二:陆地水的更新周期。通过探究活动说明水循环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探究三: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活动说明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最后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9—10分钟。

详细教学过程:

【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1、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南极、青海湖、大雾等,,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水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水又存在在哪些载体中?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引入,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

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以此导入水圈的定义: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2、讲解新课:

①展示水圈的构成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第一、第二节,并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你自己在读图的时候可以找出哪些关键内容.

课件展示图片】:“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让学生从古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引导过渡]:李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黄河水是不是真的就“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呢?(以此导入对水循环的学习)

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述”,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听完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小水滴的运动过程。目的在于能使学生通过活动来总结出海陆间循环的过程,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示水循环图片以及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视频,指导学生读图和阅读课文,设立阶段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出海陆间循环是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完整的环节.

教师讲解结束之后和学生一起画出海陆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画完之后请同学自己画出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的示意图,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及时的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请学【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生画出示意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画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学习水循环的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以此来掌握学生对该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问题一】想一想:人类可以干预和控制的水循环环节有哪些,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

行说明。

[活动设计]:活动部分是对水循环原理的拓展,从活动中分析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此来告诉学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会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因此要有水危机意识,并通过问题指出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引入对水循环意义的讲解.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问题二】假如没有水循环,地表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展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滚滚黄河水、舟山渔场的图片,由图片引出问题: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水循环意义的讲解:

[设计意图]:“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学会分析学会总结。

⑥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的内容,重点突出对水循环过程以及水循环意义的总结,同时在总结的时候呈现出本课文的板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并呈现随堂练习。(随堂练习的设置,难易适中,既不脱离课本,同时又稍有提高。)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是四大圈层联系的主要纽带。

2)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资源不断更新。

3)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⑦布置作业:

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

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

[设计意图]:必做题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而选做题难度较大,是为了使高层次的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进而拓宽学生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五)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说明新课程中强调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系。(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但也初步具备的一定的分析能力。

高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水循环有一些生活经历,只是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与地理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适宜的教

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教会学生总结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针对重难点,发挥地理图表的优势,选择读图导学、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多媒体演示等方法。通过读图导学,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创设图表问题,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和课堂的主人。

(二)学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展示有关水资源、水体图片,提问:我们身边的水资源从何而来?你认识的自然界水体有几种?

图3.1“水圈的组成”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象着手,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水的物理三态有切身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先简要介绍水的物理三态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结合生活实例来说明一下自然界中的水按存在空间主要有哪些水体,最后教师结合课本P54的图3.1

“水圈的组成”由进行总结,使学生准确认识地球上的海水和淡水资源所占的比重以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为下面领悟形成阶段做铺垫)。

(二)领悟形成

突破难点一: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课本54页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完成课本的“读图思考”:1、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其中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先自主思考,对该图进行研读分析,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问题,修改完善答案后进行展示。)

知识总结和深化:对于问题1,在解释什么叫河流的补给及河流涉及几种补给类型基础上,教师补充河流补给类型及变化特点对河流水量的大小及变化的影响,并以我国河流为例,分别列表举例说明。

对于问题2

,教师通过板图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板图来总结出水体之

间的相互补给关系。通过展示丰水期和枯水期洞庭湖与长江的补给关系,得出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特点。

(板图)

突破重难点二: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类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二: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述”,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从中找出小水滴的运动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学生认真阅读课本55页图3.3“水循环示意图”及课文文字,思考:1、黄河的水奔流到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请同学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图中要求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2、什么是水循环过程?它有什么地理意义?

(学生先自主思考绘图,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并修改完善示意图后进行展示)。(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培养读图、绘图、析图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知识总结和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去解读水循环示意图,并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用“水滴石穿”例子说明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2、用全球水分的更新周期为10

天左右的事实说明水循环是使地球上的各

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用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的例子说明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目的: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理解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

1、相关的练习(学案、练习册)

2、探究活动: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留作课题研究。选取某条熟悉的河流,搜集它的有关资料,调查该河流流量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2、存在空间

3、陆地水体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类型和环节

2、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自然界的水循环练习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4844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