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2016-07-29 13:25:5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共5篇)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整教学内容,共设计5个单元,25个课题。主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分别整合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中有关变化的内容,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一)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整教学内容,共设计5个单元,25个课题。主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分别整合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中有关变化的内容,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册教材非常注重以科学探究为主,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游戏等各种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分析试验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本单元有趣的变化中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

本课题以物质的可逆和不可逆的变化为线索。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混合活动2分离是两个互为可逆的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懂得物质分离和混合是可逆的。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水及其生产流程认识气体和液体混合分离的现象。

学情分析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并

且能够初步进行探究活动,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变化的世界”的形成了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于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疑问式教学法、社会参与教学法(具体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的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转变,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理性的分析

一些问题,所以我再次应用的是故事法导入,引出主题。

有一匹马,拖着一袋盐赶往目的地,中途经过一条小河,结果不小心甩了一跤,本来后沮丧的小马却觉得盐袋子变轻不少于是高高兴的回到主人家。可是到达之后主人特别不高兴,因为盐比预计的少了很多。那么就提出了问题盐到哪里去了,即我们本节课的主题

2、针对上述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猜想

针对以上猜想我又追问到如果主人发现裝盐的袋子没有破,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如若直接给出盐袋子没有破这个条件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点难,也局限了学生思维,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追问的教学法,减小思维的跳跃度,降低学生回答的难度)

3、实验验证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接下来就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针对这个问题我所选择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实验法,之所以选择这个方法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盐到哪里去了,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演示实验能够提高结果的可信性;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的实验,教师演示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出于小孩子对结果的关注,这样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保证课堂的秩序。当然,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还会请1-2名学生体验操作,也方便巩固试验要点。

4,经过验证得出结论,经过学生总结得出溶解的基本概念 5,提出问题

小马过河之续集,这次小马拖着棉花,如果又不小心跌了一跤,它的包袱会变轻还是会变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

会变重,究其原因是由于棉花不溶于水)进而引出物质分类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由于探究式教学是以小组合作是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注重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甚至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在以合作共赢的模式发展,所以操作之前明确目的和分工。

其次,科学实验是一个很严密的操作过程,所以我会再次强调实验的注意点

7、实验总结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二)
水变咸了说课稿

《水变咸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变咸了》。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

《水变咸了》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里的第1课.

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水溶解物质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课就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编写的,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

本课实验内容包括四部分:

一是提出问题: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以次为向导,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并通过交流与探究,初步认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二是做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让溶解过程显性化,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溶解现象,通过对溶解的语言描述体会到溶解的含义。

三是让学生对身边常见的材料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等物质的溶解性进行猜想,并通过具体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巩固和加深对溶解的认识。

四是认识溶解的饱和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根据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有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 3、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 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食盐、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洗衣粉、粉笔末;

教师准备:烧杯、纸杯、高锰酸钾、小药匙、玻璃棒、实验记录单、多媒体等。

教学时间:1课时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时,采用了故事导入,首先播放视频:小毛驴过河。一头毛驴驮着三口袋盐过河,走到河里不小心摔了一跤,毛驴爬起来以后忽然感觉盐袋变轻了„„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吗?

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把盐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

1.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勺盐,如果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食盐的颜色、形状等。

2、学生观察现象,说出自己的发现(食盐不见了) 3、学生猜想,初步了解溶解

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学生会回答:盐跑到水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水的味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猜想)学生品尝水的味道。(学生交流:水变咸了)接着板书水变咸了。

小结:象食盐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变成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

活动二:探究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 1、你们刚才看清盐溶解的过程了吗?食盐在水里是怎样溶解的呢?盐的变化看不清,我们再用高锰酸钾来观察一下。(学生自由回答)。观察高锰酸钾是什么样子的?(颜色紫红色,形状颗粒状)

(提示:做实验时应该注意,高锰酸钾有腐蚀性,因此我们在取用它时一定要用药匙,注意不要溅到皮肤上,更不能用嘴去品尝。)

2、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课件展示温馨提示。 (1)、取一只烧杯,倒入三分之二的水;

(2)、用药匙取二到三粒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

(3)、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高锰酸钾沉在烧杯的底部,从颗粒向上出现一些紫红色的细线,逐渐变粗,周围的水慢慢变红。)

(4)、用玻璃棒按顺时针轻轻搅拌一下,不要碰到烧杯壁,看看又有什么现象;(整杯水都变成红色,原来的颗粒逐渐变小,最消失,很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5)、每次用完玻璃棒要擦干净,以免影响下次使用; (6)、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汇报交流(高锰酸钾在水中是这样变化的:颗粒由大变小,由集中在一个地方变成均匀分散,由看得见变为看不见。

小结:(出示溶解定义)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食盐微小颗粒均匀分散溶解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能够认真观察,探讨,进一步理解溶解的过程和含义。

活动三:其他材料的溶解实验,加深对溶解的认识。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那么还有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呢,我们先猜测一下,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怎样呢?

2、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材料: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石子、洗衣粉、粉笔末。让学生猜想这些材料放到水里都能溶解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学生猜想后,分组填写我的猜想。)

3、下面我们用以上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先在每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石子、洗衣粉、粉笔面,分别放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苏打、白糖、洗衣粉能够溶解到水中,面粉、食用油、石子、粉笔末不能够溶解到水中。

【此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有的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有的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像黏土、面粉,在水中虽然也发生变化,但静置一段时间后又在水底形成沉淀,就不是溶解。】

活动四:认识溶解的饱和现象

1、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如果我们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还是让我们来试试吧。 4、学生实验,逐渐增加食盐的量,并描述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提问:食盐明明是可以溶解的,现在却有许多食盐沉淀在水底,这说明什么?

通过实验,对比实验现象进行小结:说明了水虽然可以溶解,但是溶解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引出饱和定义。

【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认识过程,了解饱和现象,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拓展活动

了解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举例说明溶解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适当给予评价。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科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今天我们已经像个小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了溶解的秘密。回家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检验更多的材料并把它记录下来,下次带来课堂上交流好吗?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特做如下板书:

说板书设计:

水变咸了

食盐 极小的微粒 均匀分散 溶解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的设计理念是:大胆放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让学生顺着梯子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溶解的秘密,溶解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相信同学们会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会有他们独到的发现。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三)
《盐到哪里去了》课堂实录

《盐到哪里去了》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森林里住着老马和小马,一天老马让小马驮着两袋盐到城里换粮食,小马驮着盐来到一条河边,刚下过雨,河水涨了很多 ,刚好没过盐口袋,小马小心翼翼在河里行走,费了好半天才趟过小河,上了岸,咦?怎么背上轻了许多?它回头一看,口袋瘪了,“我的盐到哪去了?”。。。。。。(以上用课件展示,突出标题:盐到哪去了)

师:同学们,你知道小马的盐到哪去了吗?

生:在水里化了。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老师把一勺盐放入水中,轻轻的搅拌,找一位同学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看到盐不见了。

师:水有变化吗?

生:没有。还是透明的。

师:看来盐真在水里化了!

师:其他物体与水混合也会这样吗?

生:会。不会。

师:看来大家意见有分歧。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物体与水混合会发生哪些现象? 板书:第18课 盐到哪里去了

一、混合

二:教师引领,学习新知

1.猜想并记录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课件展示:盐、白糖、红糖、高锰酸钾、沙、铁粉、锯末),

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充分与水混合,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盐、糖,会化在水中,沙子铁粉锯末不化。

生:锯末会浮在水面上。

生: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

师:这是他们几个人的猜想,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把你们的想法

记录下来吧!

师:制表记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这节课的内容,我建议这个表格就

叫"不同物体与水的混合”,行吗?(展示课件:“不同物体与水的混合”表头和空白表格)

师:表格中需要哪些内容呢?可以学生回答,也可老师提示{包括:“加入水中

的物体”(沙、铁粉、食盐、白糖、锯末、红糖、高锰酸钾)、“预想的现象”(老师提示各小组把猜想记录下来)。}

(生交流记录)

2.验证猜想

师: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猜想的是否正确呢?这得需要什么来验证?

生:实验!

师:对,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那么这个实

验该怎样做呢?

生:把不同的物体分别与水混合,搅拌,然后观察。

师:那么在这个实验中 我们要观察什么呢?

生:我们要观察“水的变化”,还有放入水中“物体的变化”。

师:这也是我们要在记录表所记录的内容?(课件:继续完成表格)

师:我们实验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光有这些还不行,还要考虑实验中会出

现哪些问题,要注意什么?哪位同学说说?(生读提示部分)

师:除了书上的提示,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想到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注意事项)(课件:1、在对比实验中每只烧杯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要相同,只有加入的物体不同。2、我们做的是多组对比实验,为了避免混淆,我们要在量杯上贴上相应的标签来区分3、使用玻璃棒搅拌时深入液体底部,均匀搅拌,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侧壁和底部。4、要轻轻的搅拌,不要让液体溅出来。5、不要随便品尝物品。6、小组成员要注意分工、协作。7、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师:都明白了吗?看哪个小组实验做的又快又好,开始动手吧!

(生边实验边记录,教师参与并适当指导)

3.汇报,依据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实验做得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站起来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现象?

生:我们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和白糖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很清。放红糖的水变红了,放高锰酸钾的水变紫了。沙、铁粉、锯末不会溶化在水里。 生:糖水和盐水分别会变甜,变咸。

生:铁粉沙子沉在水底,锯末部分浮在水面上。

生:搅拌后沙子和铁粉分别在水底聚成小堆,而且是在水底中间。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现在请各小组比较一下,你们的猜想与实际结果一致吗?(部分学生举手,表示一致)有没有不一致的?哪组能勇敢站起来说说!

生:我们组认为铁粉与水混合,水会变浑,可结果水并没变浑。

生:我们组认为高锰酸甲不溶化,结果它化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几种物体与水混合后并不像盐一样都会溶化。下面你能不能根据实验现象给这几种物质进行一下分类呢?看哪组得分类方法多而且独特合理。

(小组讨论,师个别聆听指导)【《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师:哪组愿意说说你们组的分类情况?

生:我们小组得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在水中“化与不化”分,化的有盐、糖、高锰酸钾。不化的有铁粉、沙子、锯末。还有一个是按“沉浮”分类,浮的有锯末,沉的有铁粉、沙子。

生:我们是按“看见看不见”分类盐、味精化在水中看不见,铁粉锯末沙子看的见。

生:我们按水变不变色分,红糖和高锰酸钾使水变色了,其他物品没使水变色。 生:我们还可以按“下沉快慢”分,按“有没有使水变味”分````

4.理解“溶解”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有这么多得分类方法,真应该向你们学习呀!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类,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就化了。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溶解。(板书) 师:谁能根据实验现象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溶解?

生:物体溶化在水里就叫溶解。

生:物体在水里变没了就叫溶解。

·

·

·

物体与水混合后,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根椐实际情况学生可能看书读。或由教师总结归纳(说明科学的概念要准确严密,要把事物本质说出来)。(板书) )

师:看看我们的实验中哪些物质是溶解的?

生:盐、白糖、红糖。(板书:可溶解的物质)

生:我觉得还有高锰酸钾。

师:对吗?

生:对。不对。

师:那我们看看他们符不符合溶解的概念。首先它们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了吗?

生:变成了。没变成。

师:你还能看见他们原来的大颗粒吗?生:摇头。

师:说明什么?生:变成极小的微粒了。

师:它们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了吗?生:是。

生:因为他们的颜色都很均匀。(或老师提示颜色均匀说明颗粒分散均匀。) 师:看来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物质。

师:现在你能解释刚才动画片里小马的盐到哪里去了吗?

生:溶解了。

师:那沙、铁粉、锯末和水混合的现象叫溶解吗?

生:不叫。(板书:不溶解的物质)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盐、糖这样能在水中溶解的?

生:味精、碱、奶粉......

师:看来我们的经验还挺丰富。不过老师还是希望你们不能光凭经验。要亲自课下去试一试,到底哪些物质溶解,那些不溶解,好不好。

三: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很好!我们一边猜想、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一边制表记录,谁说说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呢?(师生交流)

师:你们真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但是你能不能把我们试验中这些与水混和的物体再从水中分离出来呢?包括那些已经溶解的。课下去试好吗?下课。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四)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实录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

一、故事导入,揭题质疑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宫里储存了许多许多的盐。但是这个国王非常吝啬,从来不把盐分给老百姓吃。由于长期吃不到盐,老百姓们四肢无力,经常生病,就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去王宫偷盐。结果多数人所偷的盐都被守卫搜了出来,这些偷盐的人还被拉出去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从王宫向外面拉水的人,却天天都能偷到盐。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里了吗?

(生:水里!)

师:为什么放到水里守卫就看不见了呢?

(生:因为盐化在水里了。)

师:你们觉得拉水的人聪明吗?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水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与水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这样化在水里呢?大家想研究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课件出示题目)

二、观察实验材料和器具

师:老师已经在你们的实验桌上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和器具,大家细心观察,看看都有什么?

(学生对实验材料和器具进行观察)

师:谁愿意说一说?别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实验桌上是否有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如果他没说全,小组同学可以补充。我们只要认真听,仔细看就可以,不用动手。

(生:实验材料有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

实验器具有烧杯5只、玻璃棒1根、装有水的水槽1个、杯子1个、小勺5个 纸巾、抹布、实验记录单)

师: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知道在实验室里把放在实验材料里的小勺叫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小勺在实验室里叫药匙。

师:别的小组你们的实验桌上都有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吗?

(生:有。)

师:你们知道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烧杯、水槽是装水用的、杯子舀水用的、药匙取物品用的,玻璃棒是用来搅拌用的)

师:如果老师用药匙来代替玻璃棒搅拌,你们认为行不行?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药匙取物品用的,玻璃棒才是用来搅拌用的。)

师:对,在科学实验中,每一种器具都有它自己的用处。药匙是用来取物品用的,不能沾水,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你们可不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呀!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食盐、白糖、锯末、沙子、铁粉这五中物体分别放入五只装有烧杯的水中,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想一想,一会儿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出示小黑板)

(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

(生:我猜白糖会化在水里!食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锯末和铁粉也不会化!)(师把学生的猜想记录在黑板的表格中)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猜?你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生:我在家冲过白糖水喝,把白糖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一会儿白糖就化了。) 师:其余的同学你们有什么猜想?

(生:我的猜想和他一样,但我还有几点要补充:我认为沙子和铁粉不会化,还会沉入水底,而锯末会浮在水面上。)

(生:我认为铁粉在水中会聚成一个块。)

师:还有不同的猜想吗?

师:老师已经帮你们把猜想记录下来了,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

(生:不一定!)

师: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应该怎么办?

(生:实验。)

四、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师:你打算怎么做实验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在交流的过程中,先不要动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同时组长负责分好工。好了,开始吧! (小组合作商议实验方案,教师参与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大家交流一下?其它小组认真倾听,看看你们组的实验方案和他们相同吗?

(生:我们组制定的实验方案是: 先在烧杯里放水,再放物品,最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师:你知道怎样规范地使用玻璃棒呢?

师:你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生演示时玻璃棒按同一方向做圆周运动,但烧杯发出很大的声响

师:这位同学在使用玻璃棒搅拌时做得很规范。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生:有,玻璃棒把烧杯碰得直响。)

师:你们认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因为这样有可能把烧杯弄破。)

师:你说的真对呀!在搅拌时,速度不可过快,用力不可过大,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速度过大,用力过快,都有可能使水从烧杯中溅出来,) (生:速度过大,用力过快还有可能把烧杯弄破。)

师:所以在使用玻璃棒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是不是越慢越好呢? 生摇摇头。

师:只要玻璃棒不要接触烧杯壁就可以了。

师演示:为了规范实验,在对另一种物体进行搅拌时,要先用纸巾把玻璃棒擦净。 师:你们又是怎样分工的呢?

(生: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一人舀水,一人负责搅拌,一人负责倒物品,一起记录,大家一起观察)

师:你们的分工真合理!

师:别的小组和他们的实验方案一样吗?

(生:我们小组打算先在烧杯里放物品,再放水,最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师:这样行不行呢?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分工呢?

(生:我们组打算每个人负责做一种,大家一起观察,我负责记录。) 师:这样的分工也很合理。

师:为了使实验进行的顺利,老师有几点建议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师:首先,为了使实验合理,每只烧杯里加入的水量、固体量以及搅拌的次数要同样多。

比如:老师把每只烧杯里都加入150毫升的水,其余烧杯呢?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材料要少放,半药匙左右就行。

搅拌次数由小组同学共同决定。

师:如果我们先把物品倒入杯中,再放水,忽然发现水倒多了,你会怎么办?(生:把水倒出来)

师:在往外倒水的过程中烧杯里的物品可能会怎样?

(生:可能会被倒出去。)

师:那实验还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你们觉得先放水合适还是后放水呢?

(生:先放水。)

师:其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仔细观察,负责记录的同学每做完一次实验要及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

五、分组做实验

师:现在小组就可以按照你们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咱们看看哪个组合作的最愉快,实验也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记录现象)

师:每个组的实验做得都很好!我发现这个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把实验用品摆放

整齐,实验桌上的水迹也擦干净了,这样多好呀!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了吗?做完实验的同学按原来的位置坐好,看看哪组同学动作最快,坐得最精神。(其它小组立即行动起来)

六、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因为倾听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看看哪组同学听得最认真。 (生:我们把盐放在水里,盐化了。)

师:能说说盐是怎么化的吗?

(生:一开始放进水里,它的颗粒很大,然后我们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盐一点点的变小,最后不见了,水还是透明的。)

师:白糖呢?

(生:白糖和食盐一样,也是一点点的变小,最后不见了,水也是透明的。沙子沉入了水底,水有些发浑。锯末一半漂浮在水面,一半沉入水底。水稍微有点浑。铁粉沉入水底,水发黑。)

师:其它小组谁还愿意说说?

(生:我们组的食盐并没有完全化,还有一些沉在水底。)

师:还有哪个小组和他们组一样?

师:这组同学,你们再观察一下,现在的食盐和你们刚放进时一样吗? (生:不一样,盐少了好多,沉在水底的颗粒也变小了好多。)

(生:我们组发现把锯末放进水里,开始都浮在水面上,后来有一些锯末就沉入了水底,还有一些锯末浮在水面上。)

(生:我们发现铁粉放进水里,很快就沉入水底了。)

师:这组同学,你再看看,食盐还在吗?

(生:呀!都化了!)

师:你们的猜想与实际现象一致吗?哪里不一样勇敢的站起来说一说? (生:我开始认为铁粉放入水中会结成块,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生:我猜想把食盐放入水中,它会很快化掉,没想到它化的还很慢,但最终结果它还是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化了。)

(生:我猜想锯末放入水中会全部浮在水面上,可实际现象却是半浮半沉。) 师:我们生活中的锯末都含有杂质,如果是纯的锯末,它就会和你们预想的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师:你们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值得老师学习呀!同学们,如果我们不亲自实践,会发现这么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吗?因此如果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什么疑问,一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实践,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结论。

七、分类,理解“溶解”内涵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白糖、锯末、沙子、铁粉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哪些物体没有化在水里,哪些物体化在水里了?按照这个标准把桌上的五只烧杯分一分吧!

(学生动手分类)

师:你是怎们分的?谁愿意说说?

(生:白糖、食盐分为一类;锯末、沙子、铁粉分为一类。)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锯末、沙子、铁粉你还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食盐和白糖呢?

(生:看不见了。)

师:为什么食盐和白糖的颗粒我们看不见了?

(生:因为它们在水中变得非常非常小。)

师:小到什么程度?

(生:小到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师:同意他看法的同学请举手。

师:大家同意,老师也同意。糖粒和盐粒在水中化的非常非常小,小到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见了,如果用一个科学术语来描述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课件出示:极小的微粒

师: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见了,是不是说糖和盐不在水里了?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还在水里?

(生:尝一尝。)

师:我们都喝过糖水吗?

师:糖水甜吗?

师:这说明糖还在水里吗?

师:但是实验室里的物品没有经过消毒是不允许尝的。

师:同学们,我们喝糖水时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

师:这说明糖的微粒是怎样分散在水中的?

(生:平均分布在水中。)

(生:糖的微粒到处都有。)

师:我们喝的每一口糖水都是甜的,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课件出示:均匀分散到水中

师:为了让大家更明显地看到这些极小的微粒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我们来做个实验。

出示高锰酸钾:

师:这是一种化学试剂,它叫高锰酸钾,老师用药匙取出少量的高锰酸钾颗粒放在水中,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水中有的地方变紫了)

师:杯中的液体是不是到处都是紫的?

(生:不是)

师:老师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这回呢?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五)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实录及评析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于洋

评析:赵亚东

一、故事导入,揭题质疑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宫里储存了许多许多的盐。但是这个国王非常吝啬,从来不把盐分给老百姓吃。由于长期吃不到盐,老百姓们四肢无力,经常生病,就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去王宫偷盐。结果多数人所偷的盐都被守卫搜了出来,这些偷盐的人还被拉出去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从王宫向外面拉水的人,却天天都能偷到盐。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里了吗?

生:水里!

师:为什么放到水里守卫就看不见了呢?

生:因为盐化在水里了。

师:你们觉得拉水的人聪明吗?

生:聪明!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水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与水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这样化在水里呢?大家想研究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课件出示题目)

【评析: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用拉水的人从王宫向外面偷盐的故事引入,借机提问盐到哪里去了呢?由此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观察实验材料和器具

师:老师已经在你们的实验桌上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和器具,大家细心观察,看看都有什么?

(学生对实验材料和器具进行观察)

师:谁愿意说一说?别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实验桌上是否有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如果他没说全,小组同学可以补充。我们只要认真听,仔细看就可以,不用动手。

生:实验材料有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

实验器具有烧杯5只、玻璃棒1根、装有水的水槽1个、杯子1个、小勺5个 纸巾、抹布、实验记录单

师: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知道在实验室里把放在实验材料里的小勺叫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小勺在实验室里叫药匙。

师:别的小组你们的实验桌上都有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吗?

生:有。

师:你们知道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是干什么用的吗?

生:烧杯、水槽是装水用的、杯子舀水用的、药匙取物品用的

生:我有补充,玻璃棒是用来搅拌用的。

师:如果老师用药匙来代替玻璃棒搅拌,你们认为行不行?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药匙取物品用的,玻璃棒才是用来搅拌用的。 生:我也认为不行,原因也和他说的一样。

师:对,在科学实验中,每一种器具都有它自己的用处。药匙是用来取物品用的,不能沾水,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你们可不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呀!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环节教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和器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每一种实验器具的作用,为实验的正确操作打下了基础。尤其是“用药匙代替玻璃棒”这个反面的例子更加深了学生对药匙作用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食盐、白糖、锯末、沙子、铁粉这五中物体分别放入五只装有烧杯的水中,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想一想,一会儿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出示小黑板)

(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

生:我猜白糖会化在水里!食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锯末和铁粉也不会化!(师把学生的猜想记录在黑板的表格中)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猜?你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生:我在家冲过白糖水喝,把白糖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一会儿白糖就化了。 师:其余的同学你们有什么猜想?

生:我的猜想和他一样,但我还有几点要补充:我认为沙子和铁粉不会化,还会沉入水底,而锯末会浮在水面上。

生:我认为铁粉在水中会聚成一个块。

师:还有不同的猜想吗?

生:没了!

师:老师已经帮你们把猜想记录下来了,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

生:不一定!

师: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应该怎么办?

生:实验。

【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五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的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师:你打算怎么做实验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在交流的过程中,先不要动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和器具,同时组长负责分好工。好了,开始吧! (小组合作商议实验方案,教师参与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大家交流一下?其它小组认真倾听,看看你们组的实验方案和他们相同吗?

生:我们组制定的实验方案是: 先在烧杯里放水,再放物品,最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师:你知道怎样规范地使用玻璃棒呢?

生:知道。

师:你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生演示时玻璃棒按同一方向做圆周运动,但烧杯发出很大的声响

师:这位同学在使用玻璃棒搅拌时做得很规范。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生:有,玻璃棒把烧杯碰得直响。

师:你们认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因为这样有可能把烧杯弄破。

师:你说的真对呀!在搅拌时,速度不可过快,用力不可过大,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速度过大,用力过快,都有可能使水从烧杯中溅出来,

生:速度过大,用力过快还有可能把烧杯弄破。

师:所以在使用玻璃棒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是不是越慢越好呢? 生摇摇头。

师:只要玻璃棒不要接触烧杯壁就可以了。

师演示:为了规范实验,在对另一种物体进行搅拌时,要先用纸巾把玻璃棒擦净。 师:你们又是怎样分工的呢?

生:我们组是这样分工的:一人舀水,一人负责搅拌,一人负责倒物品,一起记录,大家一起观察

师:你们的分工真合理!

师:别的小组和他们的实验方案一样吗?

生:我们小组打算先在烧杯里放物品,再放水,最后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师:这样行不行呢?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分工呢?

生:我们组打算每个人负责做一种,大家一起观察,我负责记录。

师:这样的分工也很合理。

师:为了使实验进行的顺利,老师有几点建议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生:愿意!

师:首先,为了使实验合理,每只烧杯里加入的水量、固体量以及搅拌的次数要同样多。

比如:老师把每只烧杯里都加入150毫升的水,其余烧杯呢?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材料要少放,半药匙左右就行。

搅拌次数由小组同学共同决定。

师:如果我们先把物品倒入杯中,再放水,忽然发现水倒多了,你会怎么办?生:把水倒出来

师:在往外倒水的过程中烧杯里的物品可能会怎样?

生:可能会被倒出去。

师:那实验还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你们觉得先放水合适还是后放水呢?

生:先放水。

师:其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仔细观察,负责记录的同学每做完一次实验要及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

【评析: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指导的非常细致,有扶有放,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的过程明白了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方案,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分组做实验

师:现在小组就可以按照你们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咱们看看哪个组合作的最愉快,实验也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记录现象)

师:每个组的实验做得都很好!我发现这个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把实验用品摆放整齐,实验桌上的水迹也擦干净了,这样多好呀!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了吗?做完实验的同学按原来的位置坐好,看看哪组同学动作最快,坐得最精神。(其它小组立即行动起来)

【评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规范学生,避免了实验课上教学秩序混乱这一局面。】

六、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汇报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因为倾听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看看哪组同学听得最认真。 生:我们把盐放在水里,盐化了。

师:能说说盐是怎么化的吗?

生:一开始放进水里,它的颗粒很大,然后我们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盐一点点的变小,最后不见了,水还是透明的。

师:白糖呢?

生:白糖和食盐一样,也是一点点的变小,最后不见了,水也是透明的。沙子沉入了水底,水有些发浑。锯末一半漂浮在水面,一半沉入水底。水稍微有点浑。铁粉沉入水底,水发黑。

师:其它小组谁还愿意说说?

生:我们组的食盐并没有完全化,还有一些沉在水底。

师:还有哪个小组和他们组一样?

生:没有。

师:这组同学,你们再观察一下,现在的食盐和你们刚放进时一样吗? 生:不一样,盐少了好多,沉在水底的颗粒也变小了好多。

生:我们组发现把锯末放进水里,开始都浮在水面上,后来有一些锯末就沉入了水底,还有一些锯末浮在水面上。

生:我们发现铁粉放进水里,很快就沉入水底了。

师:这组同学,你再看看,食盐还在吗?

生:呀!都化了!

师:你们的猜想与实际现象一致吗?哪里不一样勇敢的站起来说一说? 生:我开始认为铁粉放入水中会结成块,实际上并没有这样。

生:我猜想把食盐放入水中,它会很快化掉,没想到它化的还很慢,但最终结果它还是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化了。

生:我猜想锯末放入水中会全部浮在水面上,可实际现象却是半浮半沉。

师:我们生活中的锯末都含有杂质,如果是纯的锯末,它就会和你们预想的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师:你们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值得老师学习呀!同学们,如果我们不亲自实践,会发现这么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吗?因此如果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什么疑问,一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实践,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结论。

【评析:想象归想象,事实归事实。当猜想与实际现象不一致时,教师客观评价,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七、分类,理解“溶解”内涵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食盐、白糖、锯末、沙子、铁粉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哪些物体没有化在水里,哪些物体化在水里了?按照这个标准把桌上的五只烧杯分一分吧!

(学生动手分类)

师:你是怎们分的?谁愿意说说

生:白糖、食盐分为一类;锯末、沙子、铁粉分为一类。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锯末、沙子、铁粉你还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食盐和白糖呢?

生:看不见了。

师:为什么食盐和白糖的颗粒我们看不见了?

生:因为它们在水中变得非常非常小。

师:小到什么程度?

生:小到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相关热词搜索:常见的盐说课稿 粗盐提纯说课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5216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