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

2016-09-23 13:13: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共5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一)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有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有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有反应教育现象的《心声》,以及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孤独之旅》,所写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仍然利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学生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

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作为小说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

说教法 、说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学案导读法 、 情境导入法、 点拨指导法 、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二)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地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

说教学过程:

一、谈“孤独”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体现孤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感受。

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

二、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

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三、 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

四、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五、课后练笔:在你的成长路上有没有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失学离家(开端)→孤独行程(发展)→风雨寻鸭(高潮)→少年长大(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主旨: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二)
《孤独之旅》说课稿 李

《孤独之旅》说课稿

兖州十八中 李学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孤独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 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3. 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说教法【《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案导读法——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点拨指导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找2-3名学生说一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经历。这时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在课堂开头创造一种利于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明确活动任务

课件出示这节课的三个活动任务,并让学生读一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学习探究。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按照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

活动二:跳读,走进孤独之旅

让学生跳读课文,思考:1.从文中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活动三: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1.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2.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3.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活动四:品读,欣赏景物描写

再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

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活动五: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探究质疑

让学生说一说学完本文后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

设计质疑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生发出更深一层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

(五)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样设计课堂小结的意图是:再一次点明文章中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对学生提出希望,达到了教育学生做人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科学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对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到黑板上,既揭示课文内容,又挖掘课文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力求整洁美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及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课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三)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茅杭华

第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再次是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 “孤独之旅”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对正 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将)

(3)情感目标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第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 学案导读法 情境导入法 点拨指导法 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最后再结合学生切身的成长经验延伸出关于孤独的观点,引导学生领悟主旨。 第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第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五步

(1) 创设情景,感受“孤独”

这是树的孤独,茫茫的天地间成就了它的坚强与伟岸、屹立和沧桑;这是水的孤独,斑驳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绵延悠长,这是山的孤独,缭绕的云海成就了它的耸立与突兀,巍峨与坚韧;这是小巷的孤独,远离了喧哗的现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韵:这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孤独中仍然追求音乐的坚定地眼神,这是史铁生在饱受内心的孤独之后重新振作的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关于孤独的例子,但也是生命历程中跨越孤独,彰显坚强的例子,究竟孤独以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磨砺出了人的坚强,人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着曹文轩文字踏上他为我们描绘的孤独之旅,去体会那种孤独,那种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样的导语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奠定基础。

(2)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3) 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4) 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第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

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四)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第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再次是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 “孤独之旅”的含义。

(2) 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对正 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将)

(3)情感目标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 第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 学案导读法 情境导入法 点拨指导法 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最后再结合学生切身的成长经验延伸出关于孤独的观点,引导学生领悟主旨。 第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第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五步

(1) 创设情景,感受“孤独”

这是树的孤独,茫茫的天地间成就了它的坚强与伟岸、屹立和沧桑;这是水的孤独,斑驳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绵延悠长,这是山的孤独,缭绕的云海成就了它的耸立与突兀,巍峨与坚韧;这是小巷的孤独,远离了喧哗的现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韵:这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孤独中仍然追求音乐的坚定地眼神,这是史铁生在饱受内心的孤独之后重新振作的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关于孤独的例子,但也是生命历程中跨越孤独,彰显坚强的例子,究竟孤独以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磨砺出了人的坚强,人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着曹文轩文字踏上他为我们描绘的孤独之旅,去体会那种孤独,那种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样的导语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奠定基础。

(2) 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 。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3) 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4) 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

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第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

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五)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文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

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2、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让学生自己朗读语段,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使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直击“孤独”。

人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战胜恐惧和孤独变得成熟坚强的过程。你在生活中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一下。

让我们带着曾经有过的孤独体验来感受一下《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的成长历程。 (设计意图: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快速阅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2、 掩卷闭目回味。

3、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一是扫清障碍,阅读文本,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二是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补充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

(三) 、探究学习,理解“孤独”。

1、 内容主旨探究

(1)、你能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吗?

(2)、文章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3)、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2、 语言探究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像这样的句段,学生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这也正是尊重学生的个体

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3、 写作手法探究

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活动:

(1) 勾画出景物描写的句段。

(2) 读景物描写句段,结合画面,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巧。

(3)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 回忆学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 (设计意图: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四) 、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目的是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孤独之旅——“成长”之旅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的小熊说课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孤独之旅》德育渗透说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6487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