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2016-09-24 09:10: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共5篇)...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一)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建宁县溪口中学 袁国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将主要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声的世界》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探究有关的两个问题——产生与传播,是对声音本质的研究,也是声现象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去正确认知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探究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和

传播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和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学生的现状:能力上,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强。 个性上:好动、好奇、好强。

知识准备上: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分析问题的

学生的困难: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还有抽象问题的综合分析都比较欠缺。

二、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1)激励教学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我在多处设置激励性语言,创造主动的物理情景,激励每一位学生学习、表现的动机,引起其探究的意向,力争使每第一位学生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一种成就感。

(2)实验认识法: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将大量的实验过程,知识技能蕴寓其中。使学生感悟到“纸上没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身躬行。”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用身边的学习、生活用具进行实验,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探究物理问题,归纳物理规律,真正实现“生活既是课堂的起点,又是课堂的归宿。”

2、学法指导

(1)猜想法:让学生学会在问题面前敢于猜想,学会猜想,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动手去证明、去发现,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2)归纳法:使学生学会从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方法,逐步学会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立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观看课文P32四副图画,让学生联想,感受声音的世界,体验大自然的美和陶冶心情的优美旋律。

2、组织讨论、交流(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联想到产生声音的物体上,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二)进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探究小实验:A、让每位学生用手指放在自己的喉头上?并齐声朗读课前一段文字,让学生感受喉头的感觉。B、让学生准备张紧的橡皮筋,拨动它观察现象,是否听到声音。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A、用手搅动水;B、用鼓槌敲鼓;

C、动物鸣叫的姿态,联想物体发声时的情况。

(3)演示实验:小纸片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

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

(4)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和事例,归纳得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的传播

(1)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并不是用耳朵直接贴在发声体上,就能听到声音?鼓励学生猜想并说说看。

(2)再引导学生一起观察摸拟实验(课文P34图3—10),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实中传播”。同时,在这一结论的基础让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么在液体和固体中也可以传播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紧接着,例举生活中“钓鱼”现象,和让学生亲生体验“用土电话机打电话”,从而使学生认知(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真正地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后,通过“加油站”,让学生知道“人耳的结构和接听原理”。

3、声速的处理,让学生阅读课文P36一、二自然段及“信息窗”,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它。另外,启迪学生思考“声音在传播中若遇到障碍物,会发现什么现象呢?”例举生活中“为什么在教室里说话更响”,并通过“信息窗2”(天坛回音壁),让学生认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二)
人教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说课人:大方县鸡场中学 李果 说课时间:2013年9月15日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社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 )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 “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

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探究实验

·活动一——做一做: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活动二——读一读: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活动三——说一说: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实验探究

活动一——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

活动二——做一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活动三——想一想: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学生板演p31第5题,交流书写步骤。

三、总结反馈

1.总结的方式是让学生“谈收获”;

2. 反馈练习力求精炼。

四、作业布置

阅读p30“科学世界”——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速

1、v固> v液> v气

2、v空=340m/s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是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全章的基础,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是它的延伸、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它的应用,所以本节知识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声音这一物理现象,但了解不够深入; 技能基础: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能力都非常薄弱;

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和介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声音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四、【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六、教学策略

1、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类比、观察讨论,归纳概括等方法,步步诱导,层层递进,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实验和问题时,既注重难度和梯度,又兼顾趣味性。

2、本节课所用教具如下:

教师用具:

真空罩,电铃,抽气机,钹,激光灯,平面镜,土电话。

为了突破重点,我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提出逐步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行设计了新颖有趣的实验,我用钹振动发声使激光灯的亮点在墙上晃动的实验演示,效果明显,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为了突破难点,我播放“真空罩”实验,改进“土电话”实验,播放水波和声波的视频,

展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学生用具:

(1)铁架台,音叉,细线,乒乓球,小锤;(2)烧杯,水,橡皮筋,木梳;(3)钢尺,塑料泡沫。学生用具取材于生活中的物品,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

七、教学流程

按照知识构建的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六个环节,依次是导入新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的传播速度,课堂小结等。

(一)情景引入

为了创设问题情境,我特意选用了著名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始片段,影片的开始的

情节是:高空中一只雄鹰在展翅翱翔,发出嘶哑的叫声,山谷中延伸出长长的铁轨,

一个人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过一会一辆火车汽笛长鸣,从远处开来,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车里传出悠扬的歌声,这个人把耳朵贴在铁轨上,他在干什么呢?同时影片中还听到了许多其它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从而引入第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也为下面的固体能传声埋下伏笔。

(二)声音的产生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人人动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1.把学生分成如干小组,每组4到5人。桌面上有音叉,小锤,木梳,橡皮筋,烧杯,水,铁架台,乒乓球,细线等。学生自备钢尺。

2.提出如下逐步深入的探究问题

⑴利用手中的器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让物体发声

⑵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⑶你如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⑷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⑸有些发声体不能直接观察到它们的振动,你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它?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新颖实验激发兴趣。

(1) 探索性活动。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探索活动见我上课的录像。

展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新颖实验演示:介绍实验,这是一面钹,钹固定在木板上,钹面上固定一枚发光的激光灯,激光灯照在墙壁上是一个静止的亮点,敲敲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看见亮点在晃动,同时听到钹在发声,亮点的晃动说明了钹的振动,是不是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呢?再敲击钹面,钹在发声,亮点在晃动,用手捂住钹面,发声停止,亮点也停止了晃动,是不是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四)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稿

官屯中学

何 猛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通过这一节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也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可以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由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学习本节课的学生不具备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同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六、教学媒体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1、引入:我等上课铃响后,边吹笛子边走进教室。

请同学说生活中的声音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

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问题启发:

①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②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③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④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怎样知道鼓膜在振动。

启发学生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那就是转换法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引导观看真空铃试验

说明了什么

活动⑷展示自制听诊器,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介绍骨传导

5、声速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6、回声现象

媒体展示: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7、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速

四、回声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8、作业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

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

都是声学的重

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

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

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

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问题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

5分钟做教材12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 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在练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具进行巩固和练习,不但可以增加训练密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课堂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为将授课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知识脉络,我设计如下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一:产生:声音是有物体的震动产生

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介质 ○1固体○2液体○3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并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相关热词搜索:科学好听的声音说课 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6500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