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2016-10-12 10:20: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共9篇)《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王安国直言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

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参加政事:职官名称,相当于副宰相。③晏元献:即晏殊,字元献。④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⑤馆职:职官名称,负责书籍编校。⑥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

【文化常识】

王荆公及其他。王荆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因为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这种把人的姓名与封号连用的称谓在古人中十分多见。如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又,北宋宰相丁谓,封晋国公,世称丁晋国公或丁晋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尔 ②遽 ③正色

2、翻译: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②况自为之乎?

;③不若远佞人也

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33.王安国直言

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第二篇:《《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

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参加政事:职官名称,相当于副宰相。③晏元献:即晏殊,字元献。④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⑤馆职:职官名称,负责书籍编校。⑥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

【文化常识】

王荆公及其他。王荆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因为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这种把人的姓名与封号连用的称谓在古人中十分多见。如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又,北宋宰相丁谓,封晋国公,世称丁晋国公或丁晋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尔 ②遽 ③正色

2、翻译: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②况自为之乎?

;③不若远佞人也

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33.王安国直言

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第三篇:《王安国直言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王安国直言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注释】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参加政事:职官名称,相当于副宰相。③晏元献:即晏殊,字元献。④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⑤馆职:职官名称,负责书籍编校。⑥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文化常识】“王荆公”及其他。王荆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因为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这种把人的姓名与封号连用的称谓在古人中十分多见。如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又,北宋宰相丁谓,封晋国公,世称丁晋国公或丁晋公。【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尔 ②遽 ③正色2、翻译: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②况自为之乎?;③不若远佞人也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33.王安国直言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附答案)》

1.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③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具:准办酒食。④《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1.解释

(1)闻(2)谓(3)适(4)谕

2.翻译

(1)何以教准?

(2)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1.(1)听说,听到(2)对„„说(3)恰好(4)明白

2.(1)(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

(2)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2.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2)意为公必盛馔

(3)又久之,方命坐 (4)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2、翻译句子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1)第二天(2)食物(3)才(4)吃

2、(1)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2)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风简朴,不铺张浪费。

3.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1.亮:耿直2.嫉:憎恨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8.放郑声:排斥郑声。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1、解释:①尔②遽③正色

2、翻译:

①不若远佞人也

②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参考答案】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

2.①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②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4.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译文】

[甲]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1.下列画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而初下,群臣进谏

B

C.又他家所藏才美不外 D.文画铭字无纤者渔人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3.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B

2.)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3.(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5.牧童指瑕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②斗牛图一轴③,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⑥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据《苏东坡文集》改写)

【注释】①宝:珍藏。②戴嵩:唐朝著名画家③轴:装裱好的画轴。④拊掌:拍手。⑤搐(chù):收缩,此指“夹”。⑥掉(尾):摆动尾巴。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卷起来带在身边。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如今却画成牛摇摆着尾巴斗角,真是荒谬啊!”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种庄稼的农民,纺织的事应该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

1、解释:(1)曝:;(2)乃:;

(3)谬:。

2、翻译:

(1)牛斗力在角,尾夹入两股间:

(2)杜某笑而然之:

3.读此文后,你有何收获?

【参考答案】1、解释:(1)晒;(2)竟然;(3)错误,荒谬。

2、翻译:(1)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

(2)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3.从杜某角度的收获:要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认真仔细,依据事实;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了解一样事物,必须多相处,多观察。

从众人角度:实践出真识

6.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注释】

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④盍:何不⑤迨:等到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解释;

(1)信(2)说

(3)逾(4)虽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3.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

1.(1)真实,实情(2)劝说(3)超过(4)即使

2.C3.要点提示: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7.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能力不如别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就能终身不忘。”等到他长大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

(1)若:;(2)既:;

(3)俟:;(4)已:;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解释:

(1)若:如;(2)既:已经;(3)俟:等到(4)已:停止;

2.翻译:

(1)(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8.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受金银,取舍②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④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注释】

① 知举:主持考试 ②取舍:录取或落选 ③白:下对上告诉 ④斫:砍

【译文】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假脱是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极其恐慌,更改红榜,让它符合人心之后再公布.

1. 解释:

悉:都 谢:谢罪

2.翻译:

第五篇:《文言文扩展阅读作业》

文言文扩展阅读

01.神童庄有恭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幼有神童之誉(誉: )

⑵遽诘之曰(诘: )

⑶庄以实对(对: )

⑷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因: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3. 方仲永被誉为“神童”,结果泯然众人;庄有恭被誉为“神童”,被钦点为状元,官至刑部尚书。你觉得他们结局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02.鲍子难客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众客和之(和: ) ⑵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徒: ) ⑶彼此相食(食: ) ⑷且蚊蚋囋肤(且: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⑵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3.以现代人的眼光,说说你对“类无贵贱”的看法。

03.陈实与“梁上君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栖于梁上(梁: ) ⑵梁上君子者是也(是: ) ⑶实徐谕之曰(徐: ) ⑷宜省己为善(省: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⑵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3.成语“梁上君子”即出自本文,它指什么?

04.曹绍夔捉“怪”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日夜辄自鸣(辄: ) ⑵然冀其有效(冀:

⑶夔食讫(讫: ) ⑷其响遂绝(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⑵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3. 你从本文悟一个什么道理?

05.为人大须学问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朕向为群凶未定(向: ) ⑵躬亲戎事(躬:

⑶不暇读书(暇: ) ⑷不徒言也(徒:

2.翻译下面的句子。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 ) ) )

⑴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⑵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06.承宫樵薪苦学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宫过其庐下(过: ) ⑵猪主怪其不还(怪: ⑶见而欲笞之(笞: ) ⑷因留宫门下(因: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⑵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3. 读了本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07.王著教帝学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数遣内侍持书示著(数: ) ⑵著每以为未善(以为:⑶对如初(对: ) ⑷恐帝不复用意(用意: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⑵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3.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08.读书五失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予少时读书有五失(予: ) ⑵其失懦而无立(懦:

) ) )

⑶将疾趋而从之(趋: ) ⑷辄出其后(辄: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

⑵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3.就“其失劳而无功”,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09.赵简子爱士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夜款门而谒曰(谒: ) ⑵董安于御于侧,愠曰(愠: )

⑶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与: ) ⑷皆先登而获甲首(首: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⑵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3.请评价赵简子这个人。

10.赵简子元日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于: ) ⑵客问其故(故: ) ⑶君如欲生之(生: ) ⑷简子曰:“然。”(然: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⑵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11.张之万之马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尝日行千里(尝: ) ⑵公不许(许: ) ⑶之万怪之(怪: ) ⑷比公乘之(比: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

⑵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

3. 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12.幽王击鼓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幽王与诸侯约(约: ) ⑵戎寇尝至(尝: ) ⑶褒姒视之大说(说: ) ⑷至其后(至: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⑵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3. 幽王身死的原因是什么?

13.王安石待客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⑴因谒公(谒: ) ⑵公约之饭(饭: )

⑶觉饥甚而不敢去(去: ) ⑷不复下箸(箸: )

第六篇:《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一)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

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

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文言知识】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

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

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

在乡里很有名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翌日②馔

④具 ⑤顷 ⑥而已

⑦啖 ⑧退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二)、范文正正直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

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

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

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

封识宛然。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②悴:忧。③睢阳:古地名,今河南

境内。④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⑤谏官:给皇帝提建议的官员。⑥而:你。⑦俾:使。⑧封

识:即标志。

宛然:依然如故。

【文言知识】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说“辞”。“辞”是个多义词。一、指“推辞”。上文“文正方辞避”,意为范仲淹正

想推辞回避。二、指“告别”。《木兰诗》:“言词”、“文词”。如孔子说“辞达而已矣”,

意为文辞只要通顺就可以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游 ②方

③以 ④成立

2、翻译:①会术者病笃

②内文正怀中

3、这件事说明范仲淹

(三)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加政事,闲日因新闻记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参加政事:职官名称,相当于副宰相。③晏元献:即晏殊,字元献。④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⑤馆职:职官名称,负责书籍编校。⑥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

【文化常识】

“王荆公”及其他。王荆公即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因为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这种把人的姓名与封号连用的称谓在古人中十分多见。如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又,北宋宰相丁谓,封晋国公,世称丁晋国公或丁晋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尔 ②遽 ③正色

2、翻译: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②况自为之乎? ③不若远佞人也

(四)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文化常识】

“户部”及其他。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及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卒婚 ②宦

③惟 ④而已

2、翻译: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选择:“不立党”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①不结伙;②不建立党派;③没有朋友。

4、理解: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五)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以上仅是简要的说法,并不全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过 ②是 ③佯

④遽 ⑤犹 ⑥复

2、翻译:悔不穷问

(六)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因为执勤不解。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注释】①梁鸿:东汉人。②毕:此指读书结束。③上林苑:古宫名园,在河南洛阳市东。④耆老:老人;耆,老。

【文言知识】

说“尚”。“尚”解作“尚且”、“还”,这是古今相同的。上文“梁鸿家贫而尚节”中的“尚”,指“推崇”,句意为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所谓“尚文”、“尚武”,即指重视文、重视武。“尚”还指“”夸耀、“自负”,如“君子不尚其功”,意为有道德的人不自己夸耀功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豕 ②他

③恒 ④让

2、翻译:①曾误遗火 ②悉推豕偿之

③愿以身居作 ④称鸿长者

答案:(一)王安石待客1.①第二天②食物③才④备⑤一会儿⑥罢了⑦吃⑧回去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二)范文正正直1.①交往②方法③因为④成家立业2.①适逢那个有道术的人病重②不值得交给他③放在范仲淹怀里(内,同“纳”)。3.之当以[之]还汝。4.不自私,不贪利,为人正直。

(三)王安国直言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四)海瑞清廉1.①死②做官③只有④罢了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3.①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五)吕蒙正不记人过1.①过失②这③假装④立刻⑤还是⑥再2.懊悔没有彻底追问。

3.①吕蒙正②朝士③这件事④同列⑤朝士的姓名。

(六)梁鸿尚节1.①猪②别的③常、一般的④批评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指代“我”。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一)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

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二)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户姓朱的人家里,经常和一个术士游乐。适逢那个术士病危了,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于是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而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如今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那个密封的标志依旧完好如初。

(三)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 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连不正派的言词都要排斥,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不正经言词,还不如远离小人。” 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四)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人。苏怀民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五)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行的人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六)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

第七篇:《《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安国直言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注释: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

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

8.放郑声:排斥郑声。

《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尔:同“耳”,罢了

10.是:这样

11.顾:难道

12.正色:表情严肃

13.遽:立刻

14.自是:从此

《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③正色

2、翻译:

①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

②况自为之乎?

③不若远佞人也

④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参考答案

1.①同“耳”,罢了②立刻③表情严肃

2.①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上面吗?②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③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④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诗词鉴赏

译文

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 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 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王安国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宁进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诗人。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第八篇:《《梁君出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君出猎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6!”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

    1.梁君:即魏国国君。

    2.彀(gòu)弓:拉开弓。

    3.御:车夫。

    4.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

    5.祠:祭祀。

    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试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字。

    (1)白雁群骇__________

《梁君出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梁君出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言未卒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2)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参考答案】

    1.(1)骇:害怕;惊怕;惊慌

《梁君出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梁君出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3)故:原因;缘故

    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

巩校订。

 

【翻译】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梁君出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诗词鉴赏

【简评】

     标题为编者所加。

     这位车夫公孙袭确是深明大义,他以齐景公愿牺牲自己为民求雨的故事,及时制止了梁君力兽而射人的虎狼行为。梁君认识了自己的严重错误,高兴得为得“善言”而高呼万岁!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的创造者,没有人也就没有世

界。人是最宝贵的。这是对整个世界而言。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也如此,没有人民的支持并爱护其君,国君就统治不下去,国家将灭亡。历史上不少暴君如秦二世、隋炀帝,视人民如禽兽,随意宰杀,遭到人民厌弃,最后宰人者也被人宰了。梁君为雁破惊散要射人,这种重兽轻人的虎狼行为,如果他不纳公孙袭的“善言”,也将步二世、炀帝的后尘。公孙袭为谏梁君而引用齐景公话,确是“善言”。只要心中有人民,把人民当主人看待,为人民做好事,必然得到人民拥护,就无所畏惧,无事不可为,国家必然繁荣昌盛。

第九篇:《《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文章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该文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定好时间一同上路,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就不再等候而走掉了。等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

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那位朋友便愤愤不平地说:“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从车上下来拉他(表示好感),元方向门里走去,连头也不回。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            奋不顾身    

 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2.对比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   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 (2)轻视。

八、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解题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门,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

解释:

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文章《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出自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及阅读答案古诗词鉴赏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赏析

本文讲的是“信”和“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

【简析】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n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信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资本。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的企业家:当他处于困难时期,为了维护产品的信誉,宁肯工厂倒闭,也不以次充好,这样当他东山再起时,又能用老牌子开创新局面。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自立,也要靠信誉。我们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无疑也应该重视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传统美德,荡涤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残存的形形色色的不讲信誉的这种侵蚀民族健康肌体的病菌,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这样,四化大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对财力物力的浪费是犯罪,对时间的浪费是不是犯罪呢?难道不正是人浮于事、公文旅行、扯皮推诿等等痼疾像绳索一样束缚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资金不足可以借贷,而时间谁能借给我们?唯有珍惜!“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世说新语·政事》注引《晋阳秋》)我们的事业比起大禹治水来要宏伟艰难得多,难道不该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吗?

《世说新语》全书所记故事都不长,但写得生动,常常通过件事或几句话就能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本文赞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读者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陶。这种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方法叫做烘云托月,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热词搜索:王安国直言翻译 王安国直言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安国直言顾其事业岂止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6831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