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穆斯林头巾

穆斯林头巾

2016-12-17 10:12: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穆斯林头巾(共6篇)穆斯林妇女头巾的阐释及社会意义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本科毕业论文专 业 人文教育班 级 10级五班撰 稿 人 马明兰指 导 教 师 勉卫忠论文提纲不同的宗教信仰酝酿着异样的文化,就如伊斯兰教中妇女的头巾,它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头巾不...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穆斯林头巾》,希望能帮助到你。

穆斯林妇女头巾的阐释及社会意义
穆斯林头巾 第一篇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2010级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人文教育

班 级 10级五班

撰 稿 人 马明兰

指 导 教 师 勉卫忠

论文提纲

不同的宗教信仰酝酿着异样的文化,就如伊斯兰教中妇女的头巾,它

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头巾不仅仅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之一,它更是一种信仰的标志,对造物主的敬畏。

一、头巾的阐释

头巾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标志之一,它已成为穆斯林妇女服饰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格,而不同的风格彰显着其地域文化。

二、《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妇女头巾的规定及世俗的观点

经文及圣训规定妇女戴头巾是主命,必须要遵守,因为信仰不仅要内

化于心还要言表于行,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必须要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规定。对此,各教法家也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及对这一规定的观点。

三、伊斯兰教规定妇女戴头巾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一)宗教意义

(二)个人意义

1、对女性的意义

2、对男子的意义

《古兰经》中明确表明头巾是庄重得体的穿着所必不可少的。所以穆斯林妇女戴头巾不仅是信仰的标志,还是对造物主的敬畏,更是对女性自身的保护。

(三)社会意义

1、对婚姻家庭意义

2、对社会治安的意义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它的各种教法规定除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它还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穆斯林妇女的头巾从服饰上引导着人们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人们过有意义的人生,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存在即合理。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有其不足也有其长处,我们要善于捕捉宗教的优势并让它得到充分发挥,也要将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而得以保护,当然,对于不足我们也要规避和改进,尽量保持宗教信仰的纯洁性。

穆斯林妇女头巾的阐释及社会意义

【摘 要】:头巾是伊斯兰教特色的典型服饰之一,是穆斯林妇女的基本穿戴服饰,也是穆斯林妇女宗教信仰的标志。它是穆斯林在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穆斯林妇女的宗教信仰、个人价值与审美观念,代表了穆斯林群体的文化价值趋向和追求目标,它也是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穆斯林妇女 头巾 社会意义

【Abstract】: The scarf is the embodiment of Muslim women wearing the dress,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Islam, but also a symbol of Muslim women's religious beliefs. It is the national dress part of Muslim formed in geographic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reflects the Muslim women's religious beliefs, personal values and aesthetic concepts, and pursue the goal represents the Muslim community cultural valu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Islamic culture.

【Keywords】: the Muslim women's headscarf social significance

一、头巾的阐释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从它的传播分布来看,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澳

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各个地区由于自身所固有的自然条件、政治因素、文化底蕴等的不同, 在伊斯兰教与地区自身兼容和排异的过程中,会形成各自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体现在各方面,比如在女性的头巾这方面等。其实,在谈及女性的头巾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而然的把宗教和女性联系起来,纵观宗教与女性的历史,可以发现两者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妇女始终是宗教的积极支持者和虔诚信奉者, 尽管各大宗教中对妇女的歧视和权利的剥夺并未消失, 妇女在宗教社团中的地位也受到限制, 但这并不妨碍妇女对宗教投入的热情。宗教对妇女的思想、行为、人格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具有深刻影响, 因为“宗教是一种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 。”[1] 法国学者西蒙娜·德·波夫娃说过:“妇女是宗教中的一张王牌。”的确,宗教与妇女的关系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 宗教中既有尊重妇女、符合主流社会规范的观念, 也有贬低妇女、妨碍妇女发展的思想。各宗教中有关妇女的规定具有一些共同性规律: 早期的宗教文化较多体现出男女平等的特征, 但到后来, 性别的差异战胜了共同的人类本性, 宗教往往为这种性别差异的观点进行辩护, 并用各种方法确立妇女的从属地位, 阻滞妇女的教育以保证妇女的卑下地位, 关于妇女的宗教象征也偏重于恶的一端。[2]

那么穆斯林妇女的头巾作为伊斯兰教典型的服饰,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为什么要让穆斯林妇女戴头巾,这种规定对妇女及其他人又有何意义呢?

所谓头巾或面纱( veil)在此是指穆斯林妇女穿戴的体现伊斯兰特色的典型服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面纱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 有一种面纱被称为“波尔卡( burqa) ”, 从头披到脚, 眼部为纱网, 供辨路, 此种面纱流行于

几国穆斯林的服饰介绍
穆斯林头巾 第二篇

穆斯林头巾戴法图解

第一种戴法: 1.用别针把盖头从中间扣上。 2.把左边头巾的尾端拉到头部后面,然后扣上。 3.将其余的扣在左肩。 第二种戴法: 1.把头巾扣在下巴部位。 2.把右边的头巾拉向左肩,然后扣上。 3.将其余的拉向右肩,然后扣上。

第三种戴法: 1.把头巾的位置固定好,然后将细小的针扣在头巾的左右部。 2.把左边的头巾拉到右肩,然后扣上。 3.其余的放到左肩,然后扣上。

第四种戴法: 1.把头巾中间的部分扣好,然后将头巾左边的部分拉到右边。 2.一直拉到头的后面。 3.用别针将它扣好。 4.最后将左边的部分扣在左边。

第五种戴法: 1.需要两条不同颜色的头巾,先将里面的头巾扣好。 2.用针把外层头巾的左右两边固定好。 3.整理头巾,让其中一部分的头巾遮盖到胸部,其余的用别针扣在左肩上。

第六种戴法: 1.将头巾固定于下巴,然后扣好。 2.把右边的头巾拉到左肩,扣好。注:这种戴法简单有好看,适合上班族。

穆斯林布卡罩袍是一种具有穆斯林原教旨色彩的女性服装,主要为长袍、头巾加面罩,把女性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只露出眼睛。“布卡”是穆斯林女子在公开场合穿着的罩袍,主要由长袍、头巾和面纱组成,把人全身包裹起来,只露出眼睛。据《可兰经》的着装要求,妇女必须遮盖头部、颈部和胸部以保护其荣誉和尊严。

吉里巴甫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女性服饰,是伊斯兰教原旨教派的标志性服饰,是上世纪伊斯兰复古运动的产物,流行于西亚。特征是穆斯林女性穿长袍、戴长头巾、面罩,只露出眼睛,且为一身黑色的服饰。近些年国内穆斯林有原教旨主义泛滥趋势,反应在穿戴服饰上:男人留大胡须蒙面、穿着吉里巴甫服(蒙面罩袍)。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的传统来看,“里切克”(“里切克”不蒙面,头巾颜色不仅限于黑色长袍、长头巾。)、“吉里巴甫”类服饰不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也不是穆斯林的传统服饰,而是宗教极端势力突显其极端思想的具体表现。

阿富汗女性传统服饰

罩袍(英文:Burqa、burka 、burqua),也有音译作波卡、布嘎或布尔卡,是阿拉伯国家及一些伊斯兰国家里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是多数这些国家的规定。穿上它后,妇女从头到脚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能透过眼前一小块网纱看到外面的世界。罩袍是宽松的黑色拖地大外套,但罩袍因各国不同的习俗而有不同的风格、款式、颜色、剪裁和穿法。但受到西方服饰潮流的影响,妇女的罩袍也随时装流行而改变,不再只是块简单的黑布而已。

阿富汗在塔利班统治时期一直恪守伊斯兰教义,认为女性的面目只有自己的丈夫才能看到,不能让别人看,因此必须在公众场合穿着波卡。塔利班同时不允许女性参加工作,并关闭了女子学校、医院,禁止女性在没有男性亲属陪伴的情况下出门。塔利班政权倒台之后,新政府致力于提高妇女的地位,恢复妇女工作权利,并且鼓励妇女“走出”波卡,以新的形象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穆斯林头巾】

【罩袍的颜色】传统的罩袍纯黑是主流,其次为深蓝、咖啡、浅紫等暗色系列,另一种是双层布料,外层薄纱以黑色为主,但里层的颜色可有红、黄、白、橘等,另有金色、银色、大红色罩袍,只是在结婚等盛宴时才穿。妇女可以选择喜欢的颜色或根据出席场合的氛围而做出选择。

【剪裁样式】罩袍有一件式套头,有大衣款式开前扣或暗扣,或者在正面加一片内里,另有连帽子一起设计。罩袍穿在最外层,所以大多以直线、宽松、略长的剪裁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涌现出了合贴、有腰身的罩袍,多为年轻、时髦女士们所青睐。

【质料】罩袍质料在各国也有所区别,这也直接影响罩袍价格,普通的黑布、棉麻、人造丝到纯丝、不同的装饰配件,如机器缝绣的彩色花样或手工刺绣,在袖口、裙摆缝制出的亮片、珠子、水晶、碎钻等。质地好的罩袍,穿起来轻盈舒适,没有负重与闷热的感觉。【穆斯林头巾】

巴基斯坦服饰

巴基斯坦一大特产是棉纺织品。由于其盛产棉花、人工成本低廉且纺织工艺较为成熟,其棉纺织品性价比超高。此外,其南亚风格的艳丽图案也格外引人注目。其实巴基斯坦大部分服装,都以棉质为主,一来因其盛产棉花、棉纺织工艺成熟;二来因为地处南亚的巴基斯坦气候炎热,棉质服装轻薄透气,适合在热带穿着;一定要有第三个原因的话,那就是棉质服装价格低廉,符合巴基斯坦民众的消费能力。。。。。。巴基斯坦典型着装,称为shalwar kameez,男女装都这么称呼,意即长款上衣和长裤。女装在此基础上还搭配有一条披肩,用于必要时遮脸或包头,当然,也有装饰作用。巴基斯坦女士服装以三件构成,围巾,上衣,裤子,款式其实也各有不同,多颜色鲜艳,棉,或纱,男士日常装颜色稍微单调,多以白色,灰色等为主,不过现在年轻的巴基斯坦人和国内男士差不多,衬衫,体恤等为主。

男士传统服饰则多为两件套,通常是长款上衣加上宽松的裤子。虽然一些白领、政府工作人员上班时会穿衬衣西装,但传统服装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个人认为巴基斯坦的服饰风格至少体现了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三个特点:1)巴基斯坦作为伊斯兰国家,女性服装仍然较为保守,腿部不能裸露在外面,也就是说,成年女性不能穿裙子,因此裤子必不可少。此外,身体曲线也不能太过暴露,因此上衣多为宽松的及膝长款,或者至少是包臀款;2)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是个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比起沙特等更为严格和保守地执行宗教教义的国家,巴基斯坦女性不是必须穿黑袍子、带头巾和面罩出门,她们可以有艳丽的穿着,除了可以露脸,可以露胳膊呢~~;3)披肩也是女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穿戴方法因人而异,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和家庭的开放度。较为保守的女性会用其包住头部遮住头发,更多的人(尤其是在大城市)仅仅将其搭在肩上作为装饰

土耳其的服饰

土耳其人的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土耳其人的传统衣着为:男子头戴红色的高筒毡帽或呢帽,身穿长袍与灯笼裤。妇女则面罩黑纱,身着黑袍与灯笼裤。由此我们很容易判定出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只有伊斯兰教国家才会有这样特别的服饰。然而,这种传统的穿着打扮方式,随着土耳其社会的发展与政教的分离,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

土耳其人目前的着装,可以说是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特征,又基本上西方化了。现在,土耳其男子大都上穿西服,下穿灯笼裤。土耳其妇女则一般不再面罩黑纱,她们通常喜欢上着鲜艳的上衣,下穿花俏的灯笼裤。但是,妇女不能穿无袖上衣和西式短裤。进入清真寺做礼拜时,她们还必须全身被包裹起来。一般来讲,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之中,土耳其人的穿着打扮相对而言是比较开放的。

土耳其女性服饰多是花色繁复的布料制成,种类样式繁多,因此刺绣的使用便显得多余而不重要。红色色调最常被使用,以指甲花中萃取的红褐色原料最常被使用,它也常被使用于身体上的着色。

衣服的基本形式,常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且各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一种称为沙伐(Salvar),十分宽大松垮的裤子是大部分地区女性的服饰。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城市伊拉利格,她们多穿着长袖白罩衫及背心,背心的质料和颜色往往和裤子相同。环绕腰际的是色彩斑斓且有缘饰的腰带。背心则常被长袖的夹克取代,这种夹克的长度多至腰际,颜色或者与裤子相似,或者就是极为相对的颜色。在某些特殊场合,衣服的边缘、背部及袖子会以金线或穗带装饰,而裤子的侧边及前部也会有相似的服饰。【穆斯林头巾】

穆斯林衣着规范
穆斯林头巾 第三篇

穆斯林男子的衣着规范

一、穆斯林男子的服饰

《古兰经》说:“阿丹的子孙啊! 每逢礼拜(不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你们必须穿着服饰。”(7:31) 衣服是人类的文明象征,不但有御寒的实用性,而且有表达敬意的心理表现,礼拜是个人全神贯注与造物主神交的时候,不论是在公共场所,或者是单独一人在秘室,必须以整洁的服饰表示敬畏和庄重。 弟子索拉玛·阿布向先知穆圣询问:“真主的使者啊! 我礼拜时是否应当穿上长衫?” 穆圣回答说:“是的,而且应当把衣服扣整齐,即使用一个小挂钩(把衣襟合上)。”《布哈里圣训集》 伊斯兰的服饰已经确立为定制,而许多其它宗教在服饰问题上分歧很多,例如古代阿拉伯部落信仰愚昧邪教,许

多人到麦加朝觐,裸体巡游克尔白,以躯体的真相面向天神。 现代,印度教中有一支,每年到圣河河滩举行裸体圣礼节,男人们都一丝不挂光着身子拜佛。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有一个教会,每个星期的礼拜日,男女都“裸体祈祷”。 牧师罗伯特·赖特说:“很多基督教徒都是裸体主义者,教会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才能生存。” 在伊斯兰世界,绝对找不到一所釭5c可穿三角裤衩参加礼拜的清真寺,过去一千多年没有,以后也不会出现,因为伊斯兰的服饰文明早有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任何人无权修正,反对异端邪说。

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确定的伊斯兰服饰制度,对男子必须遮盖的“羞体”(Awrah)有明细的规定。 男人的衣着基本规则是,至少遮盖从肚脐到膝盖,但也同时指出,不许可暴露大腿和多半臀部。 半透明的布料和裁剪紧身的衣裤也不许可,因为穿在身上,体形完全显露,等于羞体暴露在外,例如紧身的“健美裤”,前面胯间有个突出的包,后面两边半球状的臀部如同赤裸在外,不仅不宜在女士面前显示,出门、会客和礼拜,都不适宜,如同没有穿裤子一样,暴露了基本羞体。

根据弟子祖尔哈德的传述,他说:“有一天我穿的上衣,没有长到遮盖大腿,被真主的使者看见了。 他指着我的衣服说:‘穿衣服应当把大腿遮上,那是羞体的一部分。’”《阿布·达伍德圣训集》 现代人穿的“西装裤”,习惯把衬衣塞进裤腰之内,宽松型的长裤,这也无妨。 如果裤型太紧太瘦,类似暴露体形的健美裤,那么就应当把衬衣下垂放松在裤腰之外,帮助遮盖臀部的形状。 有人在礼拜时,穿着宽大的衣服,显得很庄重,但走出清真寺,衣服变了样,追求时髦,不顾羞体暴露,这是错误的行为。

有数段圣训指出,礼拜时的衣服,最佳是内外两件,只有穷困少衣的人,可以只穿一件衣服礼拜。 第二任哈里法欧麦尔在一次聚礼日向礼拜的民众宣布穆斯林男子礼拜标准服饰时说:“正确的穿戴方式是,如果真主的恩典使你有许多衣服,你们应当多穿几件。 礼拜的时候,里面穿短衣,外面罩上一件长衫或外衣,也可以罩上长袍。 下身穿长裤,上身也应当里面穿短衣,外罩长袍或长衫。 穿皮裤的人,上身也应当内有短衣,外罩长袍或长衫。”

礼拜是穆斯林最高的礼节,向真主表示真诚的敬畏,尤其在节日期间,必须穿上家中最好的衣服,如开斋节、宰牲节和每个星期的主麻聚礼日。 礼拜的服饰是穆斯林男子最得体的衣服,也是最讲究的标准,其它场合,可以灵活变通。

二、男子服饰的一般原理

(一) 禁止男扮女装。 世界上的人类只有男人或女人,走在人群中,男女显然不同,很容易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天性,男人勇敢正义,气宇轩昂有威震之概,而女子则表现温柔和秀美,少女如花似玉,老年妇女是慈祥的母亲,

受人尊敬。 男人的服饰有助于呈现阳刚之气,如高昂阔步红冠彩羽的骄傲大雄鸡,是真主造化的奇迹,因此,男人扮装女性,说话阴阳怪气娘娘腔,出声娇滴滴,如同泰国秀色的“人妖”,掩盖着邪恶的意念,为伊斯兰服饰规则严厉禁止。 第一任哈里法阿布?伯克尔曾经宣布先知穆圣的遗言:“真主诅咒那些伪装成女人的男人,也诅咒那些伪装成男人的女子们。”《布哈里圣训集》 男人伪装成女性,不仅是衣着,而且也指化妆打扮和步态举止,都是伊斯兰禁止的行为。 在服饰的范畴之内,禁止使用女性的首饰和化妆,例如佩戴项链、手镯和耳镮,面孔上涂脂抹粉描眼圈擦口红,例如西方流行的“西皮士”。

(二) 不许穿异教的衣服。 各种宗教,自守道门,互相尊重,但各有服饰表现,穆斯林不许可穿戴有明显宗教色彩的道服。 例如犹太教拉比、天主教神父、耶稣教牧师、佛教和尚、道教天师和一贯道点传师,这些都是不同宗教的神职人员,他们在自己教徒中有明显服饰标志。 这里不要误会伊斯兰思想狭隘,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世界各民族都有创造性,根据伊斯兰的原则,各世界各民族的服饰都能被吸收,成为穆斯林合格的服装,据说先知穆圣也曾经穿过宽袖博带的罗马大袍,因为那件衣服不代表罗马人的宗教。 当代世界上,许多穆斯林民族采用了当地的民族服装,都是合格的穆斯林服饰,例如非洲的大袍,东南亚的纱龙、中国式长衫,日本式和服、以及现代西方的西装领带和大氅。

(三) 穿衣服,应适应环境变化。 伊斯兰的服装也有被限制的时候,例如朝觐期间男子穿的“戒衣”,只用两片布,而且没有内裤,只限于朝觐期间穿,走出朝觐功修,在其它地方或场合穿,就不许可。

不是宗教性质的道袍或法衣,也有限制的规定,防止在人群中身份和关系混乱,例如战争期间,穆斯林不可盲目穿戴敌

人阵地的军装和制服。 佛教大法会期间,进香的信徒们都身披一件黄色的袈沙,穆斯林许可参加法会的一般活动,但不许可披佛教信徒的袈沙。

生活在穆斯林国家,服饰应当严格遵循圣行,彼此认同,表现对真主的敬畏,取悦于真主,促进民族凝聚力,一旦走出穆斯林文化范围,感觉到社会有压力,穿衣戴帽都可以在坚守基本原则下随机应变。 穆斯林如果生活在一个政治自由的社会中,衣饰应当充份表现穆斯林的特征,既是维护信仰和文化的权利,也是在那些对伊斯兰陌生的地方宣教,创造和谐的环境。 如果生活的地方,当地人都伊斯兰多有误解,不习惯看到穆斯林男人留着长胡须头上缠厚布,为了穆斯林民众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利益,可以入乡随俗,穿戴社会一般流行的服饰,例如中国文革期间人人都穿蓝色“军便服”,西方社会的工地上必须穿劳动服或牛仔裤,穆斯林只能依样画葫芦。

如果在穆斯林在一个地方受压迫,法律规定禁止穆斯林服装,例如禁止留胡须,必须穿短裤,为了生存的利益和需要,不能不做让步,祈求真主恕饶。

(四) 男人的服饰,切忌傲气。 根据阿布杜拉?本?欧麦尔的传述,先知穆圣说:“谁在今世穿着表现傲慢,他将在复活日必受羞辱。”《阿布·达伍德圣训集》傲慢的服饰(Libaas ush-shuhrah)有三种涵义,在面对普通民众或大部份都是穷苦人时,故意显示财富、盛气凌人或者高高在上藐视大众。 衣服的设计、布料、做工、色彩、装饰品,能达到这些心理战术的效果,使别人感觉到比他低贱、卑微、破落、倒霉、无能、愚昧、没有出息。 所以,伊斯兰服饰法制禁止男人穿全部是真丝的布料,也禁止佩戴黄金饰品,因为这两种东西最容易增添浮夸和傲气。 今世的傲气表现,制造和扩大人间的不平,显示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违背穆斯林平等的原则,对他

公正的惩罚是在复活日受到真主的羞辱,受到众人的嘲笑。穆斯林应当对真主使者传递的警告深信不疑。

(五) 男人服饰不要垂到踝骨以下。 有一段很著名的圣训:“有三种人,真主在复活日不予理睬,既不看他们一眼,也不表彰他们的善功:衣衫下垂到踝骨以下的人;施舍期待感恩和报答的人;以说谎和造假推销商品的人。”《穆斯林圣训集》 第一种人,是衣饰不合乎规定的要求,这在古代是一个大忌讳,现代社会,这样的情景不多见。 世界各国,古代时候的布匹十分珍贵,穿宽大和拖拉在地的长袍,表示奢侈和傲慢。 古代的帝王、后妃、富翁或贵妇人,身穿长衫拖在地面上,后面有奴才帮助托起跟随在后面伺候他们的衣服,这样的服饰在圣训中被禁止。 现代伊斯兰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有争议,他们同意伊斯兰服饰的法制:衣饰下垂超过脚踝骨确是应该禁止。但是,现代人普遍穿的西服长裤,裤腿都低在踝骨以下,因为裤腿截止到踝骨以上的西服裤不是正常的样式,将被人取笑。 多数学者的意见是,如果在非穆斯林国家,男人们都穿西式长裤,是社会流行样式,而且穿长裤的穆斯林,没有要表现奢侈或者傲慢的心意。 因此,现代人穿的长裤,如果没有拖到了地面,也没有故意显富或者表示傲气,应当给予宽容。

(六) 保持胡须整齐。 胡须不是衣服,但是装饰,是男人主赐的性别特征,表现是男子汉,可以同穿衣一起讨论,因为是“衣饰”内容一部分。 根据伊斯兰教法,男人把胡须刮得净光,是模仿女人的样子,是穆斯林男人的罪过。 伊斯兰四大法家学派都一致同意,男人留胡须是“当然”的天理行为(瓦吉

布),也是优美的圣行。 有许多圣训教诲证明这个法规的根据。 穆斯林男子的胡须应当经常修理,必须把上髭(唇上的小胡子)剪短,唇下及两颊的下髯(胡须)保持一手把的长度,不宜过长。 现代世界的许多国家对男人的胡须有法制管理,受政治制度的影响,经常有变化。 政策不论怎样左右摇摆不定,伊斯兰教法是永恒的原则。

阿拉伯女袍和头巾
穆斯林头巾 第四篇

在阿拉伯海湾国家,人们的着装相对简单,当地人基本上都穿长袍,男性大多喜欢白色,女性大多偏好黑色。白色象征纯洁、高贵、稳重,黑色象征庄重、典雅、成熟。 多数阿拉伯国家地处沙漠高温地带,宽松飘逸的阿拉伯长袍不仅散热快,而且抵御沙尘效果不错。长袍既能遮盖阿拉伯人比较肥大的体形,且能让他们行动自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国家,穿长袍是最明智的选择。我来这里后也穿上了长袍,就是感觉比穿西装舒适自在。 阿拉伯人穿长袍的历史,估计与中国人古时穿袍子的历史不相上下。但是自从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以来,他们始终不渝地如同保持信仰一般,保留了伊斯兰服饰庄重典雅的特征。穆斯林一天礼拜五次,长袍能够很好地遮盖鞠躬叩头时的臀部,从后面看上去非常雅观。

阿拉伯长袍宽松舒适,做工简单,无尊卑等级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装,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衣料质地随季节和经济条件而定。

阿拉伯男袍并非千篇一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款式和尺码,叫法不同,款式也不一样,有沙特款、苏丹款、科威特款、卡塔尔款、阿联酋款、摩洛哥款等,这主要根据各国人的体型和喜好而定。阿拉伯男人过节时喜欢在长袍外加件披风,显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汉气概。 阿拉伯人从小开始穿长袍,这是传统启蒙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现在许多年轻人也喜欢西装革履和休闲服饰,但在每一个阿拉伯人的衣柜里,总会有几件或十几件他们千古流传下来作为民族服饰的长袍。

阿拉伯男人的包头巾,是沙漠国家的特色,比一般的帽子实用,夏季遮阳、防晒、防风沙,冬天还能御寒保暖。固定头巾的圆形头箍是用驼毛做的,年轻人喜欢在头箍上系根飘带,显得英俊潇洒。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海湾国家的包头巾,不同于先知时代的缠头巾。全世界穆斯林男性礼拜时喜欢缠头巾,是出于遵守先知圣行之故。

阿拉伯女袍品种繁多,各国也都有其独特的款式和尺码。普遍流行的“阿巴娅”黑袍款式简单,但因面料、装饰、做工要求不同,价格差别很大。

阿拉伯女人的头巾,款式花色多样,基本上都按伊斯兰方式佩戴。妇女出门时,除了脸和双手之外,从头到脚用头巾和袍子遮盖起来。有的妇女出门还戴上面纱,只露一双眼睛,不愿让人看清楚她们的容颜。如下图

阿拉伯妇女在家或与女性聚会时,穿着非常时髦,浑身几乎戴满各式金银首饰。当然,社会上西化的女性也不少。

有人以为阿拉伯妇女社会地位不高,实际上海湾国家的妇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女性经济独立,家庭妇女有固定收入,参政议政的也不少,所以都很强势,不见得谁比谁差。 阿拉伯妇女和全世界穆斯林

女性一样,为了遵守伊斯兰教法,在外时宁肯委屈自己将全身遮得严严实实,也不会暴露身体对男性构成诱惑,这不仅是珍惜自爱地保护自己,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男性人格尊严的积极维护。而在非伊斯兰国家,有的女性因穿着暴露而遭到男性骚扰时却说:“我可以骚,但你不可以扰。”真的令人匪夷所思。 在伊斯兰看来,人的尊严反映在服饰上。服饰有三种作用:1)御寒和遮阳,2)美化和装饰;3)体现道德价值观。

“阿丹的子孙啊!我赐给你们衣服以遮盖羞体并作装饰,敬畏的衣服是最好的服饰。”(《古兰经》7:26)

伊斯兰教法要求穆斯林着装整洁卫生、美观大方、庄重典雅,教法责成穆斯林遮盖自己的羞体,男性的羞体部位是肚脐眼以下至膝盖以上,所以在阿拉伯国家或穆斯林世界,很难看到有男人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挺着肚腩满大街晃悠的。

女性除了脸和双手、双脚以外,其它部位都是羞体,出门时务必遮盖。女性戴面纱不是必须的义务,也不属于禁止的行为,但在朝觐时必须摘掉面纱。 伊斯兰教法禁止男性穿戴金饰品和丝织品,但允许戴银戒指。教法允许女性穿戴丝织品和金饰品,但是禁止妇女穿着暴露、透明和有意突出身体曲线的性感衣服。 伊斯兰服饰观旨在从人的穿戴上导人于至善。既反对袒露羞体和挑逗情欲的服饰,也反对奢侈豪华、铺张浪费的服饰;既不赞成男扮女装,也不赞成女扮男装;不主张过分追求美,在服饰上遵循中正之美的原则。

日本萝莉风席卷穆斯林:头巾妹变身洋娃娃
穆斯林头巾 第五篇

In an awesome fashion mash-up that nobody could’ve foreseen, Muslim fans of the Japanese lolita fashion trend have begun pairing these sweet-as-candy outfits with their hijabs, creating a unique new style that Japanese lolita fans are falling in love with.

有种你不曾预见的混搭时尚艳惊四座, 追随日本萝莉风潮的穆斯林粉丝开始着手把甜美如糖果的行头与其希贾布搭配,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新时尚,日本萝莉风潮的追随者对此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The lolita trend, at its most basic, involves wearing modernized Victorian- or Rococo-style dresses and outfits that are heavily accessorized and painstakingly coordinated into elaborate costumes. The trend’s fans (called ‘lolitas’) then meet up at various events to spend time together and appreciate each others’ outfits (or, as they call them, ‘coords’).

萝莉风潮的本质是穿着现代维多利亚女装或洛可可风行头,辅以厚重的配饰,精心搭配设计繁丽的服装。这一潮流的粉丝(人称“小萝莉”)在各种场合会面,共度时光欣赏彼此的服饰(他们称其为“配搭”)。

Two Muslim lolitas, Noor and Alyssa, have pioneered the combination of lolita costumes with their Muslim hijabs. While fittingly stylish and flamboyant, their costumes still fully adhere to their religious principles.

两位穆斯林萝莉,诺和阿里萨率开启西萝莉风服饰和穆斯林希贾布组合穿搭,其得体有型、艳丽惹眼的服饰仍然尊崇其宗教准则。

更多英语学习方法:

2016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穆斯林头巾 第六篇

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但受其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且还和这个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域,气候等因素),社会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临潭县回族的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临潭县回族习俗变迁以及其与回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分析其精华与糟粕,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回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发扬出谋划策。

关键词:风俗习惯 调查 宗教信仰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一、伊斯兰教教在临潭的历史背景

1、临潭简介

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的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临潭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是农业与牧业,汉族、回族和藏族的交汇过渡地区。全县有汉、回、藏、蒙古族居多,东乡族、土族、满族、黎族、苗族、撒拉族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回藏居多,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

自古以来,众多民族即在洮州杂居融合,和睦相处,战国初,为羌人所据,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秦晋汉人迁居陇上,进入临潭,西晋末年,临潭被吐谷浑占据,时有羌、汉、鲜卑3族相处。自唐、宋起,由于土蕃崛起,长达了11年中烽烟弥漫,战火不息,但吐番人与洮州各民族人民交流融合更为频繁,元明时期,回族入居洮州,与原有各族军民团结一致,戍边屯田,互相贸易,发展各业,使临潭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2、临潭回族迁入

临潭县回族是元、明、清3代由外地逐渐迁来的,回族的迁入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元代;二是明朝初期;三是清朝同治年间;四是民国时期。

元代回回大量入居甘肃,至元末,已形成“元时回民遍天下,居甘肃者尚多”的局面。在洮州设有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并设有“哈智”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又有回回商人从邻近的河州(今临夏)等地来临潭县经商留居,亦是回族来源之一。忽必烈南征、西征后将所俘的穆斯林工匠、炮手、商人等编“探马赤军”,参加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于是有部分回回军来到临潭,屯聚养牧,融入回族之中,回族人数增多。

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1379),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戍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顾颉刚在1938年考查洮州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勘乱来北,遂占田为吐蕃……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贮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这说明明朝迁移到洮州的人中即有不少回族。当时临潭回族的姓氏比较单纯,主要有丁、马、敏、苏、黎、张、李、王、单、肖、吴、鲜、牟、祁、赵、高、海等,而丁、马、敏3姓最多。

清朝同治时期(1862-1874),部分回族从今甘肃临洮、陇西一带迁入临潭。民国时期迁来的回族主要是从临夏、张家川经商,逃难到临潭的,他们在临潭县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成为临潭县回族的组成部分。

据统计光绪五年(1879),临潭县回族有1250户,10116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族,1668户,10653人,经过1914年和1929年两次劫难,到1949年,回族人口减少到1068户,6545人。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0740人,到1990年,回族21524人。

3、宗教门派

临潭县伊斯兰教中有华寺、北庄、西道堂、伊赫瓦尼、哲赫忍耶、穆夫提、丁门等教派,其中西道堂,丁门是产生于临潭县的两个伊斯兰教教派。在临潭主要清真寺有华大寺、上寺、西大寺、南大寺、老南寺、新城西门寺。

二、临潭县回族的习俗文化

(一)节庆吉令

l、大尔德节

大尔德节又称开斋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即“莱曼丹”斋月,下月初,历时3天以庆贺斋戒圆满结束。第一天早上,全体沐浴了的男子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在"开斋节”须得个人及全家所要缴纳的“天课”缴纳清(“天课”钱、粮均可,一般以家收入每百元的2.5%,每百斤收入粮食的10%,按人头交纳)。结束后到坟院诵“古兰经”,并替亡人祈祷,请阿訇念“苏勒”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问好,家家宰羊宰鸡,做丰盛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2、小尔德节

小尔德节即“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忠孝节”,一般在“大尔德”节后70天左右。此节期间,凡具备经济条件的伊斯兰教教民,须赴麦加朝觐天房,(

3、圣纪节

伊历3月12日,为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和归真日。纪念方式在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赞圣的经文,并由开学阿訇讲述穆圣生平事迹和教义,并自愿捐献钱粮为贫寒者施舍饮食,在清真寺供全体教民会餐,所支款项、牛羊均由众人捐献所得。也有在家中请客念“圣纪”者。

4、阿舒拉节

教历1月10日,传说,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古代圣人都在这一天得到拯救。这一天,许多穆斯林都诵经赞主赞圣,并将五谷颗粒粉碎后都煮成粥施舍饮食,以纪念先圣。

(二)生育、丧葬

1、生育

孩子出生后举行洗礼,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3天、7天时,婴母的娘家人要提送食品探望产妇,10天时,所有亲友要携礼品“看月”。婴儿出月时,婴母娘家人要带营养食品“看满月”,上学时再起学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男孩在幼时要举行割礼,俗称作“逊乃提”(遵圣行)。

2、丧葬

回族人的丧葬虽然较为简单,其仪式确实非常讲究而隆重。回族称“死”为“无常”,称“死人”为“亡人”,人死了即称“咽气”。忌说“死”、“死人”、“死了”。“认土为安”回民实行土葬反对火葬,朴素、平等、还原、搭救、后世、复生。病危之际要交待后事。临终时要默诵“清真言”,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向安拉悔罪,并念《古兰经》《雅辛》章以驱恶魔的扰乱。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全家要屏息一切嘈杂之事,并禁止走动,特别要紧的是除至亲肉外,任何人不得擅入病房。唯有深明教义的人,才静声旁待,以观昏醒,使病人专心向主,免有忧虑。病人无常后,街坊邻居则主动向亡人在外家属、亲戚、朋友告仆,通知送“埋体”及遗体的时间。无常(逝世)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于木板,盖上洁净的布单,如过夜,亲房家务众人前来坐草(守灵),然后由亲友清廉且能遵守教法的人把亡人安放在水床子上“抓水”(洗大净),即洗尸体,抓水时必须有沐浴者两人,先替亡人撒衾取衣,然后由亡人移动沐床“水床子”上,拿块白布,自脐至膝,盖住下肢,不让外露,开始小净。小净时,由一人用汤瓶给亡人洒水,一人从右到左,浴亡人手臂。接着浴亡人下肢,洗亡人口、鼻、面、肩、全身及脚,即大净。特别在沐浴下肢时,决不能启开盖布,只能一手撑布,一手浴洗,同时,严禁男浴女尸,女浴男尸。浴毕,即在尸床上铺好大殓小殓,并在小殓的巾幅上铺上香末,加上衬衣,才移尸于上,掩衬加冠,缠布,进行“裹殓服”。回族给亡人的裹殓服“是一种古老习俗,纯用细棉白布大针角缝制,细不露发肤,白则取其清洁,布者谓之素静。男尸的殓服一般有三种,一是大殓,长短要等于身长,上下各余寸,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也等于身长,上下无余,宽和大殓相同,三是衬衣,长自肩膀至脚踝,宽约一尺二寸,肩上开缝,再加冠巾,长达九尺。”

女尸的殓服大致有四种:大殓、小殓都和男殓相同,三是衬衣改为亵衣,宽长略同男尸衬衣,唯有胸前开缝;四是裹胸,长三尺,宽一尺二寸,用以裹周身,两端结在胸前,再加盖头,长达三尺,用以裹发,并用布袋子束着。

现在比较简单,只用“卡帆”这一习俗也是来自穆罕默德圣人说有一次朝觐的时候,行走在阿拉法特山上,一个教徒不慎从乘驼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无常了,穆圣令用亡者穿的戒衣即两块白布,作了他的“卡帆”尸衣。因阿拉伯半岛崇尚白色,穆圣曾对教徒说:“你的宜常穿白衣,因为白衣最洁最美。你们宜用白布为亡人入殓。”从此这一习俗就被延续下来。再用“塔布提”(担架)将亡人抬到清真寺内,由阿訇及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教友一道“转经”站“者那则”(即殡礼,代亡人祈祷),后由教友抬到墓地安葬,墓穴一般深约6至7尺,长约6尺,宽约3尺,南北走向,墓内依西穿穴,掏一深约3尺,长6至7尺,高约2尺,上圆如弓背,下方如弓弦的偏堂,置尸于内,头北脚南,面侧朝西,标示死者永远向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随时能起身礼拜。墓内不置任何随葬物品,后用土坯、毛竹等堵严偏堂,再用土填满直坑、冢起。由阿訇在冢前诵经,亡者家属(成年女子不去坟地送葬)送殡人环跪墓前,诵经毕,众做“都哇”为亡人祈祷。下葬时主人要给阿訇及前来送殡的人舍散“海提牙”(随量的钱财)意为给亡者的搭救祈祷。葬后按各教派习俗,要定期请阿訇走坟念《古兰经》,为亡人祈祷。走坟时间要连续四十天,以后每逢主麻日、大小“尔德节”,亲友要上坟诵经祈祷。每逢周年,必须隆重诵经祈祷,或请客施舍以搭救亡人。丧葬期间,亡人家中不动烟火,由亲友邻里提茶送饭,慰问帮忙,协助亡人家属解决困难。亡人家属则要舍散钱财及亡人用过的衣服。在临潭的回族亡者送葬完毕后,每隔七天,请阿訇诵经祈祷,一直延续七次,俗称“七期”,还要念“十天”、“百日”、“周年”等。

(三)回族生活

1、生活习惯

回族喜清净,信教群众平时常洗“大净”(洗涤全身)每天作五时礼拜,做礼拜前须洗“小净”。本民族如见面时互道“色亮目”(问安的意思),并握手致意。宗教人士及年长者礼拜毕、游坟园毕、诵经毕常伸双手作“都瓦”(祈祷)。尊重长辈,让以上座,吃饭先端,走路先行。讲究礼节,热情好客,礼拜多去清真寺,没有清真寺的地方,行人往往在室内或野外洁净之地铺以苫单或自己的上衣就地礼拜。

回族禁忌养猪,禁忌放高利贷、短斤折两,禁忌掠夺孤儿财产,禁忌欺凌弱小,禁忌淫乱嫖娼,禁忌喝酒赌博,禁忌挥霍浪费,禁忌骄傲、嫉妒,禁忌背谈他人,禁忌懒惰不务正业。反对不洗“大净”,反对留长发、长指甲,反对男女混杂场合,反对穿袒胸露乳、显露躯体的衣服,反对女子与外男子说笑打俏,反对抽签算卦,反对捉神弄鬼,反对贪得无厌,反对忤逆父母,反对隔断骨肉之情,反对长久记恨别人。

2、宗教生活:(念、礼、斋、课、朝五功)

念,每一位穆斯林都应该念“作证词”,《古兰经》等经文。

礼,做礼拜,分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

晨礼,(班达):从黎明至太阳升出前

晌礼,(撇失尼):从日偏至日影至到中午的两倍

晡礼,(吉格尔):从日影两倍至日落前

昏礼,(沙木):从太阳落至红霞变白

霄礼,(伙不旦):从红霞变白至黎明前

每星期五为主麻日,在主麻日穆斯林都去清真寺聚礼。

斋,闭斋,斋戒,伊斯兰历的第几个月称为“莱麦丹”月(中国俗称“斋月”。)每个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在这个月里守斋戒,每天从日出前到黄昏,停止一切饮食。“斋月”每一个月要在同月封三个年头,以后往前个月份类推,一年的每个月份均会轮至。

课,“则卡提”制度是伊斯兰的重要功修(中国传统称为“出天课”),是伊斯兰的五功之一,其理要性仅次于拜功,“则卡提”这个词的含义是“纯净”或“净化”,在产权范畴里,可转化为“穷人的份额”或“慈善施舍”的意思。出纳天课的人应具备的条件:1、是穆斯林;2、个人拥有的资产达到教法规定的基数;3、财产的占有期满一年;4、除日常消费处有剩余;5、无债务;6、神智正常;7、已过成年的年龄。这样的人,不论男女,必须遵从安拉的命令,以钱折算将他资产的百分之二点五(则四十分之一)用于缴纳“则卡提”。在穆斯林执权的国家,“则卡提”由政府征收,然后分配给贫困户。在非穆斯林国家,应把“则卡提”交给穆斯林组织,如清真寺阿訇掌管,统一向贫困人发放。

朝,朝觐,是伊斯兰的五大基本功修之一,这个活动每年在伊斯兰历(祖勒·希哲月)“古尔帮”前上旬举行。每个成年的穆斯林男女,身体健康,神志健全,具备旅行条件的,一生中至少应履行一次朝觐功课。朝觐者被称为“哈吉”,功修仪式开始之前须受戒,洗漱沐浴,更换白色素质的戒服,穿拖鞋,表示敬畏真主,虔诚拜主。

三、婚嫁

回族婚姻主要由当婚男女双方决定,父母尽量负挑选之责。经男女双方同意央媒说定,男方向女方依次提打门礼、落话礼、大礼、订婚礼、聘金、娶亲礼等。打门礼:男方进女方家门,首先要拿的见面礼,为四色大礼及全羊或半羊。落话礼:经过男方第一次上门之后,男方的第二次上门,主要去向女方父母亲询问是否同意将其女儿聘给男方家的礼。大礼:在落话礼提过后,若女方同意后,男方所提的礼,在过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多为半只羊。现在,生活好了,就成了整羊或活羊。羊头上拴红绸牡丹以示吉庆。订婚礼:也很隆重。聘金:回族叫“卡比尼”,在结婚时,男方娶新人,在女方家作盛情招待后,念“卡比尼”时双方家长各争数目,但最后由阿訇主持议定聘金“卡比尼”数目,此时在一旁的孩童齐声叫喊“卡比尼”争得死不哈,一晚曦让过没一大”,意思是你争来争去,人家新人经过一晚曦的接触后,新娘给新郎全部让掉了,有什么可争呢?关于“卡比尼”的免让全在于新娘的掌控之中,要是让了也无需什么证人,他们俩人即可,要是不让,新郎必须在她的有生之年付清,付给的方法是:给新娘所购置的金银玉器首饰或衣服等,所支的钱都可以顶数,但要明示出来。女方也积极为女儿筹备嫁妆。嫁妆一般有金银、玉器首饰,衣服、被褥、家具、布置洞房的刺绣品等。结婚须由两位穆斯林证婚。婚期多选在星期四、五、六3天中的任何一天。结婚时男方派男女娶亲人若干名,与新郎陪客前往女方迎娶新人,女方家作盛情招待后由阿訇主持当面议定聘金(卡必尼)数目,然后念“尼卡哈”(“证婚词”)。在念“尼卡哈”前阿訇得考问新郎念“克里默团一白”(清真言)“克里默舍哈德”(作证词)否则当时阿訇句句教会并讲解有关婚姻方面的“卧尔孜”(教法教规)。阿訇念毕,“尼卡哈”后,就像大家抛撒核桃、红枣,别人抢拾,以讨吉利。获得“喜果”者,送给自己的夫人食后,预示会喜得贵子之说。自新中国《婚姻法》颁布以来,男女得先领结婚证,后由阿訇念“尼卡哈”,举行婚礼。阿訇念证婚词前,向男女双方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得到双方肯定回答方可有效。嫁娶日亲友邻里都携财物前来贺喜,主人答谢。男方由一个陪客(伴郎)陪同,在女方家接受女方盛情招待时,新郎不能和平常人一样又吃又喝,以示风度,应该坐一会儿就走,顺便将女方家准备好的碗、筷或杯子悄悄拿走,俗称“偷碗”,表示得到新人的同时,得到了“富贵吉祥”,从此成家立业,有了饭碗。而后,新郎首先要去厨房给新娘的母亲及各亲戚阿娘长辈妇女们道“色兰”问安,感谢母亲对新娘的养育之恩。然后,娘家派若干名男女送亲人与娶亲人一起将新娘连同嫁妆送往婆家,全部嫁妆将由娘家人安装完毕,新人的舅舅要提“缘分”馍馍,不得中途落入他人手中,否则须得自己赎回,闹出笑话。婆家招待后,来客戏耍公婆及哥嫂。这时候一场闹公公婆婆的喜剧开始了,人们把公公婆婆及婆家新郎的长辈拉在院中,涂黑抹彩,浑身缀上各种材料的“道具”,翻穿皮卦,倒骑驴,净脚两片跑雪地,年轻人们喊“三天干事没大小……”不管权贵高官,都得以风俗接受大家的喜耍。

回族人晚上闹洞房,年轻人和孩子们首先闹两个“镇炕娘娘”。孩子们齐声喊:“堂客娘娘给个枣儿,不给枣儿明年养个尕狗娃儿”,“新媳娃儿给个枣儿,养个儿子养个女儿”等童谣,以示顺安吉祥。这时候闹洞房的人们也会得到相当的“喜果”或“金钱”。同时,还有经常口头传唱的闹洞房儿歌:

孩子们聚集在堂屋炕上,拍手说唱儿歌:

阿姨娘,炸油香,

炸下油香盖楼房;

楼房底下一碗水,

大姐二姐洗手来;

洗下手,白墩墩,

擀下面,滑溜溜。

下直锅里木螺儿转,

【穆斯林头巾】

【穆斯林头巾】

捞直碗里一根线。

公公喝了八碗,

打破了个花碗;

婆婆喝了九碗,

打破了个油碗;

新媳妇喝了一灯盏,

屙了一木锨,

叫狼狼不来,

叫狗狗不来。

泼直阎家瓦房上,

来了一帮老和尚,

老和尚念经,念了一个先生,先生舀水

念了一个尕日鬼;

尕日鬼抬窗子,

哎呦我的干腔子;

尕日鬼抬后门,

哎呦我的脚后根;

尕日鬼抬石板,

哎呦我的脚趾头;

送亲众人离后,只留两位娘家的女人陪新娘“镇炕”(称其为“镇炕娘娘”),并完成晚上铺炕、次日晨为新娘梳头的任务。婚后第二天,娘家及婆家亲友前往婆家去恭喜,婆家盛情招待,并将新娘着艳丽长礼服,头戴花冠,胸佩银制嵌有龙凤、鸳鸯、仙鹤、莲理等图案,坠许多银铃铛的“胸护”(洮州特有,“花冠”、“ 胸护”据说是明代皇室专赐给洮州回族人娶亲婚宴饰品,因临潭人来自江南,回族与皇室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显赫其地位和荣耀,专赐了银制嵌有皇室专用图案纹饰制品的。)由陪客引领与人见面,然后婆家由一陪客娘娘掌盘向客人一一讨要“拜钱”。“拜钱”数量不定,多则成百上千,少则三十五十,或赠之以物亦可,这就形成了女人的所谓私房钱一说,父母多数送掷地有声的礼物——金质或玉质首饰,以示对女儿的疼爱,更显示自己的大气。之后也有与汉俗相似的喝“试刀面”。“试刀面”也叫“嫂子面”,因此,市面上所谓的“臊子面”本应该是新嫂子切出的“试刀面”叫“嫂子面”才对。还有新娘“回门”、“座对月”等习俗。

四、服饰

回族服饰特征比较明显,在洮州地区民族服饰可分为两大流派,西道堂为一流派,其它服饰与北庄、华寺、伊亥瓦尼等相同,西道堂唯男子头戴黑色六角帽象征六大诚信,现在无几人所带。妇女头带白毛巾或纱巾。其余各寺为相同流派,男子平时着装与汉族无异,唯礼拜或有重大宗教活动时都穿传统的长衣(称“准拜”,视以呢子大衣或其他料子的长衣为多),头戴平顶白号帽。成年妇女外衣长多膝下,头戴黑盖头,年老妇女戴白盖头。成年少女与新婚妇女戴绿盖头。近年来,新婚女子流行头带丝巾,穿艳丽宽松长袍。现在多数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职工衣着与社会流行款式趋于一致,已婚妇女已改戴护士帽或纱巾,成年男子喜留须。前面提到回族反对袒胸露乳,所以说回族服饰必须要将身体全部遮住。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服饰在同步的发展着,现在大多数回族衣着西装革履,追随着时代的步伐,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回族大众心中的精神支柱——伊斯兰。

五、饮食

回族在饮食方面严格遵守《古兰经》的规定:饮料绝对禁酒。回族不喝酒也来源于《古兰经》,公元六二二年,穆圣和多数穆斯林从麦加搬到麦地那后,有的教徒参与当地的饮酒、赌博,有人问穆圣许不许可,穆圣以安拉的口气说:“他们对于饮酒和赌博上问你,你说,其中都含有大罪,对人都有益处,而其害处比益处更大。”他只说害多于益,但没禁止饮酒,后来,有的教徒喝醉酒后,作礼拜念错了《古兰经》,穆圣知道后说:“众归信的人哪!你们醉酒的时候不要做礼拜,直到你们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话。”意思是说清醒了之后再作。此次,也没有禁止饮酒。后来还有教徒饮酒,而且饮醉后彼此斗殴,打破了头,结下了仇,此事告到穆圣处,穆圣才采取了严厉的态度,因为当时伊斯兰教处于发展初期,人少势弱,内部团结很重要,于是穆圣下令禁酒,以安拉的名义说:“众归信的人们哪!饮酒、赌博、拜象、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魔鬼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唯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并且阻止你们纪念安拉和谨守拜功。”自后,就形成了回族人不饮酒,设宴不摆酒的风俗习惯。所食肉类,以牛羊肉为主,鸡鸭兔次之。禁食猪肉及骡、驴、狗、黄鼠、猛禽、面目丑陋的冷血爬行动物。除此而外,还忌食血液、自死的、及圆蹄倒嚼畜类的肉等等。回民为什么忌食猪肉呢?伊斯兰教认为:猪是畜类中最丑笨的牲畜,性贪图,好淫乱,最懒惰,最昏迷,喜吃脏东西,喜居污秽坑,到处便溺,不辨香臭,实属不洁之物,因而不能食用。有即猪头味寒,且藏有寄生虫,食后闭血脉,生赤痢,弱筋骨,易暴肥,虚人肌肉,损人健康。猪肉给人传染疾病的媒介,不论接触和肉,都会染来多种疾病……

公元七世纪,穆圣创立伊斯兰教时,沿袭阿拉伯人的习俗,大约在伊斯兰教产生前一千二百多年,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犹太闪米特人,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编写他们的圣书《旧约》。书中规定:“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可以吃的,乃是这些:凡蹄分两半,倒嚼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因为蹄分两半,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穆圣创立伊斯兰教时沿袭了阿拉伯人的习俗,适应阿拉伯半岛的客观经济条件,把猪肉作为禁食物列入《古兰经》中,以安拉降示的名义禁止食用。从此,不食猪肉就成为伊斯兰教的戒律。

不食血液是一种古老的禁忌,不始于伊斯兰教,也不始于或先于伊斯兰教产生的犹太教。不食血液的原因远古有许多说法,但最直接的解释,现代医学证明,从血液中可以查出人祸动物的疾病,因此动物的血液里潜藏着许多病因,所以不能食用。又一说法是原始人见到动物或人流完血液时生命就会结束,因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生命即所谓灵魂全身在血液中,血液外流时生命随着血液离开了人或动物的肌体,导致了生命的结束。而灵魂被认为是神圣的,吃血是一种渎神的行为,因此,禁食血液这在《旧约》中也有记载。后来,伊斯兰教也禁止吃血,并定为教律。

不吃自死动物的肉,伊斯兰教认为,万物皆属安拉,生死者由安拉执掌,宰牲前要念颂“太斯米”即“奉安拉之命,安拉至大。”以表示该物归真主,未念“太斯米”而宰的动物不合乎教法,视其肉为污秽,故不可食。此外,自死的动物血液没有流出,也应理解为其肉不可食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食用的牛羊等动物,一定要诵念安拉赞词回族有经训的男子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在洮州地区,回族相比别的民族在饮食方面非常丰富,食品多以面类为主,有蒸模多以花卷为主,锅巴、擀面条、锅盔、机器长面、醪糟、水晶包子、甜醅、酿皮,在节庆的日子里还会做油炸类食品,如撒子、油香、秋叶、蜜撒;另外还有糕点类,如糖饺子、奶糕,哈里哇;最香的要属麦子饭(将大米、小麦、果谷类、粉碎脱皮后混入各种调料,肉类等煮成粥共食)。

【穆斯林头巾】

拌汤:将面粉撤入水中和洋芋等煮成糊糊状的汤饭。

焪锅:于圆形铜铁容器中放入发面,埋进炕洞或烤箱中烤成的厚馍。

贴锅钯:在平敞尖底铁锅里底部放上适量的水将酵面制成的面团贴至水位线以上,半蒸半烙而成的青稞面烙饼。

麦索:青棵籽粒饱满后未黄时蒸熟脱壳在推磨研制而成强索状食物。

股儿:把面拧成2股以上条状扁平的油炸食品。

酸菜:把各种蔬菜发酵制成的酸味清火菜。

旗花汤:手擀切成菱形的碎面叶。

撒子:将酵面条搓撵拉长细,盘续成的油炸食品。

油香:将酵面作成直经约为20cm左右中间有孔芳香可口的油炸食品。

秋叶儿:将酵面的二分之一里放上红糖清油,另二分之一里不放其他原料,两样卷和切成片状,制成枫叶型有图案的油炸点心。

油棋子:将酵面切制成杨桃形状的甜面点。

糖饺子:酵面皮、羊脂、白砂糖、核桃仁、葡萄、芝麻等做馅抱制成三角菱状的小蒸包子。

哈里哇:面、清油、香料等在模具里压制而成蒸熟的甜点。

奶糕:牛奶、鸡蛋、白砂糖、香料盛在碗里蒸熟的奶酪。

六、经贸

临潭,古称洮州,自古以来是通往川、青、藏地区的交通咽喉之地,既是历史上汉藏贸易的主要商埠和集散地,素有“茶马互市”之称,更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边睡重镇。

自唐时期,临潭县处于“唐蕃古道”要充,是四大茶马司之一。尤其是“洮阳古道”开通后,带动商业贸易、物资交流和市场的形成,使临潭逐步发展成为陇右商品集散地和汉、回、藏贸易的枢纽。至宋、元、明、清后,在“茶马互市”的影响下,临潭回族对本地方的私营商业起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善商贾”的回族人在临潭县聚居,市场更趋繁荣。

自明朝中叶以来,洮州回族就自发地组织盐帮到青海省的茶卡盐湖驮盐,到1953年为止持续了四百多年,现在,临潭回族主要做生意遍及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全国各大城市。青藏高原大多在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还有国外如美国、沙特、巴基斯坦、卡塔尔、尼泊尔等国。

七、工艺美术

临潭的民间刺绣称为洮绣,洮绣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临潭的回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俗称扎花儿)技艺。回族洮绣多为植物花纹,几何图形为主,主要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翻针、长短针、空实针等;绣法有:错针绣、网底绣、镇针绣等,样式有:剁花、盘花、贴花、拼花等;不同对象不同针法,不同纹样有不同绣法,不同材实施以不同的样式,还要学会色彩搭配,要对比强烈、鲜艳绚丽。刺绣的部位除多在幼童帽子、围裙、肚兜、鞋面等处及枕头、针插、荷包等除外,还有各自地需求,多在坎肩、鞋面、耳套、门帘、坑围、被罩子、信插、围腰、拉锦、被面、头巾、窗帘、沙发套,壁挂等处刺以花朵、鸟雀,还另有“经文都哇”“克拜”等。

八、语言文化

穆斯林按理来说,都应该学习并且要会说阿拉伯语,但是在中国会阿语的人并不多,这一点非常令人可悲。

在临潭,穆斯林有60%的懂阿语,可以说是有一点成就感了,但是,临潭的穆斯林不仅会说阿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懂藏语,这是因为临潭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汉回藏混住的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下,回藏之间通过贸易等方式,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促成了临潭的穆斯林大多数会运用藏语。

除了阿语、藏语就要属大家熟知的汉语,临潭汉语方言由于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熏陶影响,其与通话的语法有些不同,还有对事物的称谓也有不同,如称太阳(阳婆、日头),云:(云彩),彩虹(虹gang),下(ha)雨,闪电(火闪子),地垄(垄杆),燃料(架火的),去年(年时),昨天(夜来个)天空(阿斯麻年)等等。在句法方面,大多将“把”字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如“我把书看完了”“他把饭吃了”,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如“我哥哥婚结了”,“他钱花了,人得罪了,真是吃了亏不讨好!”还有将“很”程度副词,中间加结构助词“得”变成补语,如“工作很认真”说成“工作认真得很”等。还有,很多谚语反映了很多临潭各民族的生活现象,如:“云跑东、日头红、云跑南、水翻船。云跑西,泡死鸡,云跑北、晒成灰”。“头九硬、二九软、三九四九冻破脸,瞎五九、冻死狗、六九出门要袖手,七九、八九走路各个撒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

评论:

临潭县回族的生活习惯与中国穆斯林乃至世界穆斯林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临潭回族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造就了这个民族在这一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修养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穆斯林,使其显现出一种另类的美,但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含蓄、庄重的风格,源自于他们自始至终的信仰——伊斯兰。伊斯兰是每一个穆斯林的标尺,回族在发展中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而选择了汉语作为民族的共同语言,没有界限清晰的共同地域,也没有同一的共同经济生活,只有在伊斯兰文化制约下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才是回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回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况且心理素质较之民族形成的其他要素而言,他是最难把握和“量化”的心灵深处的精神状态,它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微妙变化。然而,临潭是历史上汉藏“茶马互市”的重镇,全具,14.85万人,回族有2.3万人,占总人口的16%。在这个藏回汉杂居,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回族这个在人口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在本地区经济相对处于强势,在文化上尤其是在县城地区占据着前卫。

通过这次“习俗文化”的调查,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是不可忽略的一种精神,如象立足于我,兼容并蓄,灵活多样的文化适应和从不主动功击其他优秀文化的心理;回族群体意识中以“抱团”心理为基础的高度民族凝聚力;推动回族社会发展的“千里不持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认同意识;愿意与其他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经济,同舟共济,并肩作战的依存心理;伊斯兰教是回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回族社会从多方面起着控制作用,使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从国是天命”的国家意识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适应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条件下的经济意识;仁爱孝悌,从善弃恶的伦理道行心理;传统而又革新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发扬的民族素质中优秀的一面。

然而,在调查过程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回族,尤其是临潭地区的回族在很多方面有很多劣根性,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方面,使得别民族畏而远之,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如,屡见不鲜的“窝里斗”,教派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因之而引起族内矛盾迭起,冲突不断,则是不正常的。在教派门宦相对集中的临潭,人们习惯用“派”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和事,不问族不族,只问派不派,极端情况有时也时有发生,因为教派门宦的不同,出现较为激烈的矛盾,以致于两坊之间宣布断坊、断婚,弟兄相驳,亲戚疏远,甚至酿成惨烈的流血冲突。

小商贩式的经济观念。小商贩式的经济观念,不仅对回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回族的深层文化产生着更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影响的表现是很明显的。在各地可以看到,许多的回族穆斯林在做生意时非常精明,但是往往失之于个人的或局部的小算盘,或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在待人接物方面锱珠计较,缺乏大的胸怀与气量。这种重功利、顾眼前,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小贩意识,使回回缺少应有的气度和魄力,缺乏高瞻远瞩,从长计议的胆略;有时只会损坏民族形象,让人痛心。小商意识,教派之见已成为影响和困扰回族社会向前发展的两个最大的心理障碍。它使回族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削弱,乃于积贫积弱。

狭隘的教育心理。首先,我们先听一段普通农民有关教育的意识深长的心理独白:“书吗念上些是好哩,怕的是念得不认主哩。念书走给的不是没有见过哩;念得狠坐了个帆布棚棚(吉普车),念得囔大骑着个叮铃铃,可有那一个里里外外是个穆民呢?哪一位你敢指望他维护祖祖辈辈的教门哩;咱家没下场,不求哪些个虚充的事情,咱家养的娃,哪怕他大字不识一个,但若他守住了念想,不坏了伊玛尼(准则),到了末日,拉上那些帆布棚坐下的,叮铃铃骑下的给一比……准在那个时辰是个凄惶呢。”这就是回族穆斯林对待接受传统教育的态度,它在临潭回族农村地区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宁愿落伍也不愿意唯恐失去信仰。这种狭隘的心里认识,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其实念了书的人,也没有个别人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也没有失去穆斯林的根本,相反他们由于知识的增进,越发地对优秀的理论认识的更清楚,更完善了。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个人人品素质,使得他们的后代在接受教育、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更自觉地提升了对伊斯兰精神的深刻认识。崇尚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氛围已经形成。近年来考取高等院校,甚至出国留学的学子络绎不绝,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象征。

面对二十世纪新纪元,对于回族在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面前,调整心理,规范行为,场长避短,知难而进,与伟大时代同时阔步前进,无疑具有警示和动员作用。

参考文献:

1、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

2、叶海亚·艾麦利克,《伊斯兰学》

3、马广德,进进回回心灵世界,《探索》,临潭县穆斯林教育基金会,2002年

4、敏生华,古洮州的回族盐帮,《探索》,临潭县穆斯林教育基金会,2001年

5、《礼拜必读》

6、丁俊,《伊斯兰文化巡礼》,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

7、王锡龄,《中华风情大观》

作者:松迪凯敏雪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穆斯林头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穆斯林头巾专卖店 穆斯林头巾新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穆斯林头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穆斯林头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nghua/7809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