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料 > 网络创业 >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2017-07-03 09:22: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共7篇)互联网大佬的“屌丝”创业史李彦宏:美国教授的一句话刺激创业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语言不是特别流畅,更关键的是我转了专业,我在北大学的是情报学专业,在美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当时我看上了一个教授的图形学项目,申请进入他的实验室,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我没太听懂,有些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所以回答的不好,他...

篇一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互联网大佬的“屌丝”创业史

   李彦宏:美国教授的一句话刺激创业

   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语言不是特别流畅,更关键的是我转了专业,我在北大学的是情报学专业,在美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当时我看上了一个教授的图形学项目,申请进入他的实验室,他问了我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我没太听懂,有些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所以回答的不好,他最后一个问题问我什么呢?他问:中国有计算机吗?我当时觉得很受伤,因为我自己问题回答的不好,导致美国的教授都开始怀疑中国有没有计算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有一天一定要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一番事业来。

   这件事情后来逐渐变成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技术去改变世界,这个理想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但是我每过一天都在逐步地接近理想。网上有人说,因为我太太拔了后园子里的菜我才回国创业,其实不是,追根溯源,是当时美国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更加有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马化腾:曾经缺钱想把QQ卖掉

   1998年,离开润讯通信的马化腾带着炒股赚来的一笔资金和5位同学共同创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带着对互联网事业的热诚,初生的腾讯开始在寻呼与网络中寻找发展空间。

   那一年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初期,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同许多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曾经成为腾讯公司最大的问题,公司经营一度举步维艰。“我们曾为凑出必须的营运资金而四处奔波、夜不能寐”,马化腾后来说。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马化腾和几位创始者开始做网页、系统集成、程序设计来赚钱,带着产品去向运营商推销,被人拒之门外是家常便饭。

   1999年2月,腾讯开发了网络即时通信工具——腾讯QQ。马化腾把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不到一年就发展了500万用户。然而,QQ的大量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这时却成了公司的“包袱”,对于这家“缺钱”的初创企业来说,别说更新设备,就连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也是巨大的压力。

   在新兴互联网市场中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当时,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的副产品。整个公司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倾巢而出,还要时刻避免露出马脚。为了给客户留下很有实力的印象,那时马化腾的名片上从来不印“总经理”的字样,而只带“工程师”的头衔——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马化腾当时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

   在朋友的劝说下,马化腾开始想要卖掉QQ。然而在谈判中,一些ICP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非常犹豫。QQ卖不掉,但用户增长却很快,运营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筹钱。银行没听说过凭“用户注册量”可以办抵押贷款,国内投资商关心的不是技术,而是腾讯有多少固定资产。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底线,马化腾决定留下QQ自己养大。

 

   马云: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在辞职之前,马云便开始了创业。当时在杭州,需要翻译的人很多,然而那么大的一个杭州却没有一家翻译机构,身为英语教师的马云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利用自己英语的优势来创办一个翻译社。1994年,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注册的翻译公司——海博翻译社成立了。“海博”是英语希望“hope”的音译。

   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人民币,可光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马云后来说“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办翻译社钱没赚多少的马云,却凭超强的活动能力为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名气。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聘马云为翻译到美国收账。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美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云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

   马云在惊恐不安中被释放,又丢失了随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挣了600美元,正是这600美元,为他铺就了通往网络世界的道路。

   受到惊吓的马云逃脱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悄悄从洛杉矶飞到了西雅图。在西雅图会过朋友后,马云去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司,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那家公司的人告诉马云,想查什么在电脑上一敲就能出来。“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了。”

   马云如此回忆当时的心情。但嗅觉灵敏的马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

   1995年3月夜,杭州的马云家里挤满了人,这些都是马云4年来在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Internet的商务需求。“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丁磊:注册域名受电信工作启发

   1993年,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宁波,被分到宁波电信局。在电信局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到了今天,丁磊对当初付出的艰辛还颇感欣慰:“我几乎每天晚上12点才离开单位,因为单位有Unix电脑。网易后来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把握了Unix精华分不开。”

   这段电信局的生活给丁磊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启发,最经典的就是数字域名申请的故事。丁磊在开发基于浏览器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时,一边想着技术上的问题,一边想着域名。丁磊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域名才行。中国人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在电话里根本无法讲得清晰,3个字母的域名又都被注册光了,“怎样的域名才好记?丁磊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

   这天凌晨2点,丁磊忽然想到可以用数字表示域名,中国人对数字的发音特殊干脆,而且163、169在中国已经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电信局以及Internet的含义,上网的人天天都要拨163,对它认识得不能再认识了。想到这,丁磊从床上跳了起来,拨163上网,查询了一下163。net和163。com这两个域名,谢天谢地,还没有被注册。赶快注册了这两个域名,丁磊又去睡觉,却怎么睡也睡不着了,他越想越美,就又从床上跳起来一口气注册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126。com、127。net、127。com。丁磊后来说他对数字的敏感来自他的电信生活,因为电信人对数字太认识了。

   1995年7月,丁磊一个人离开宁波电信,经历了三次跳槽,丁磊开始冷静下来思索问题。考虑了大概5天,他决定自己来尝试一下,创办网易。网易公司成立时只有3个人,所谓的公司不过是一间7平方米的房间,几个人就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踏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公司的资金只有20万元钱,很多人问丁磊第一笔钱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些钱大部分是丁磊以前存的(这笔钱原本是用来在广州买房子安家用的,丁磊语),还有一些向朋友借的,再一部分是替别人写了很多的计费软件赚来的。

   张朝阳:草船借箭宣传公司

   95年之前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当时很多同学在美国觉得很孤独,早早结婚过稳定的生活,每天回家过日子或者去实验室念书,很快就拿到PHD。我和他们不一样,耗费了很多时间在玩上面,导致我拿PHD的时间有点长,但是坏事变成好事了。95年年底,我提着破箱子拿着一千美元一个月的工资回国了。

   96年底我终于帮ISI搭好架子,我必须开始自己创业。我到麻省理工跟一些教授如尼葛洛庞帝谈融资,第一次融资成功是96年10月份,第一笔资金20多万美元。

   当时基本是全国媒体都到场,我要利用这次机会让他们宣传宣传我们。有人提问,这次为什么到中国来?尼葛洛庞帝回答说,我这次首先做了一个重要的投资,这个投资就是由张朝阳创办的爱特信公司,我想看看这个公司怎么样。

   当时所有的媒体一下子哗然,第二天《中国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都进行了报道,再加上现场的效果,爱特信从此出名,我也开始有点名气。这个基本是草船借箭的故事,用4人的力量调动了瀛海威公司40个人的市场部的力量,尼葛洛庞帝的访问也成为中国数字化元年。

   俞敏洪:白手起家被逼下海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其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杨致远:放弃写论文创建门户

   雅虎是由中国台湾人杨致远创立的,他生于1968年,1993年他和费罗(Filo)一起成为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研究生。

   他们喜欢在万维网上冲浪,并把他们所喜爱的站点编成一个名单以便寻找。有次他们灵机一动,决定将这一名单在网上公布,供网友使用,并将这一名单叫做“Jerry‘sGuidetotheWorldWideWeb(通往万维网的杨致远指南)”

   没有料到这一行动大受欢迎,发生了轰动效果。于是,1995年他们便放弃了写毕业论文,而专门从事创建网络门户的工作,并把主要站点的名单起了新名字“Yet Another HierarchicalOfficiousOracle(另一层次式的正式指南)”,它的缩写词Yahoo便成为这一网络门户的名字。

  

篇二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马云创业史:大时代诞生了个“马教主”

  摘自《大危局》 作者 傅野 张现军 出版于2012年9月

  他是中国青年心中的创业教主,他还曾是互联网江湖上的带头大哥,但在2011年,他却是非不断,四面楚歌。

  从神坛到凡尘,关键时,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大时代诞生了个“马教主”

  如果放在一年前,中国青年人要寻找一个教父式的偶像时,那么第一是马云,第二也是马云。

  这个12年前根本不懂电脑不懂管理的穷小子,自称像“阿甘一样傻的男人”,如今已是互联网业里的大佬,身家不菲,掌控着一家接近两万人的企业帝国,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登上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领袖。在这个帝国里,马云是绝对的权威,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帝国的走向,以致这些员工甘心只当他的粉丝,把这个小个子当做偶像一样的崇拜。

  他的许多随口而出的率性之语都被青年们奉为至理名言,成为指导他们创业的“红宝书”。《读者》里的那些励志小故事,在他吐莲花般的口中,可以立刻变成属于他丰富思想的创业人生哲理。

  2003年,马云在接受上海电视台一档栏目《财富人生》采访,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第一没有钱,第二不懂技术,第三永远不作计划。话语一完,坐在台下无数的心怀创业梦想的青年们一片掌声。马云的这三个没有,恰恰是这些青年们的自身写照。他完全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预期。马云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商业神话。

  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不约而同反思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能出马云”时,马云的光环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政治可以达到的高度。

  这个不可一世的小个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人?马云曾经放言,他期望的最高境界是一代武侠大家金庸笔下的风清扬。也许这只是他的一个幌子。这个有着领袖情结的小个子深谙政治谋略与手腕。

  或许这是马云当下的高明,但可以想象,假以时日的话,这也将是他和他的企业帝国的悲哀。当他今天成功地从昔日的青年教父史玉柱手中接过青年盟主的大印时,他是否还会想起许多年前自己这位前辈不堪回首的一段滑铁卢往事。

  马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无数个公开场合放言,阿里巴巴要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成为最受尊敬的雇主公司,甚至成为102岁生命的公司。

  尽管这个人颇有领袖天赋,擅演说,听众易受煽动,已经陷入喊口号、搞运动、玩个人崇拜、用人事手腕、驾驭公司政治时,但最终只会是一个已经失去创新活力的阿里巴巴。

  坦率地说,今日互联网能够有今天的狂欢,无论是资本上的,还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实这一切都与马云无关。

  当1996年,瀛海威的张树新在中关村竖起中国第一块关于互联网的广告牌时,那时马云还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里混着日子。许多年后,马云得意地告诫他的部下说,当时张树新的理念完全比他超前,他就觉得瀛海威肯定要死。只是马云似乎忘记了,如果没有当初张树新的失败,根本就不会有后来互联网的蓬勃春天。张树新的烈士价值,显然超越了马云财富成功的全部意义。换句话说,即便真的10年过后,当后人重新去评价这一段往事时,也许人们只会记住了瀛海威,而不是阿里巴巴,毕竟,张树新创造了历史。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马云口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不是企业,不是质量,甚至不是阿里巴巴,而是官场体制里才会出现的两个特定称谓“使命和干部”。

  马云的心愿是培养自己的铁军——一万名干部。马云说,他的使命就是学习毛泽东,领导无数家中小企业的穷人闹革命。他已经把毛泽东的政治理论娴熟地嫁接到他一手建立的阿里巴巴这个企业帝国里,于是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十八罗汉重新上岗,看到了“延安整风”,看到了无数次湖畔学院的“马云内部讲话”。当然也看到了这个企业帝国由此带来的种种危机。

  事实上,在中国崛起不到20年的互联网这个新兴江湖里,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不停地洗牌是这个新型产业唯一的生存标签,从张树新瀛海威的倒塌,到王志东不得不含泪离开了自己一手养大的新浪,甚至到如今已经远躲美国他乡曾经缔造了托普帝国的宋如华。这个江湖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风平浪静过,因而,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大。

  据说在马云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代大侠金庸赠送的一副对联: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建立一个102岁寿命的企业王朝。也许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马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人的政治局。

  马云的走红,也正是这个浮躁时代走向一夜暴富物质化进程中自我膨胀的一个真实缩影。

  或许,从长远和历史的高度来看,十年前这个时代需要马云,需要一个中国电子商务的成功的先行者,十年后,当这个创业者,突然有一天打下了江山固步自封需要世人开始仰望的时候,这个时代就不再需要马云。

  互联网界有一句话叫“不创新,毋宁死”,马云的强势,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创业理想的倒退,代表着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霸权企业主义。这是一种倒退,时代已经把马云远远抛下了。

  另一个互联网巨头,一手创建了3721和360的周鸿祎谈起这位同行时,给了马云两个忠告。

  他告诫说:第一,马云要更加务实,不要把创业说得很神话,很传奇,故事听起来很好听,但实际上他会误导年轻人。比如马云从来只说自己风光的东西,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从来不提自己如何走麦城。我很了解阿里巴巴,早期也是什么都不懂,浪费了很多钱,遭受了很多失败,最后才找到方向和模式,并不像他吹得那样,我觉得应该跟年轻人多讲这些东西,而不是去吹嘘。

  第二,马云认为自己比较成功,即使这样,也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人在成功的时候,过于张狂,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可能就是你开始自我毁灭的时候。比如马云用一种很谦虚很坚韧不拔的心态做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做得很成功,当后来接收雅虎中国的时候,他已经不可一世,用这种很狂妄焦躁的心态做雅虎,同样是这个人,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并不是马云的智力退步了,而是他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导致他在雅虎中国上遭受重大的失败。

  2008年3月28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培养干部的摇篮“湖畔学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告诫部下说:不要忘了领导者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时候人们把你给神化了,但是神一定会从台子上被扒下来的。不管你是谁,天下都没有神,神是一个想象的东西。

  同样是在这一天的会议上,他还说:我是首席执行官,所以一定是他适应我,而不是我适应他。

  言犹在耳。我们就沿着马云的原点出发,褪去一直笼罩在这个神秘人物头上的炫目光环,还原这个时代一个最为真实的个体创业的风雨人生。

  10年过后,当后人重新去评价这一段往事时,也许人们只会记住了瀛海威,而不是阿里巴巴,毕竟,张树新创造了历史。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篇三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互联网大佬们的高考故事

当下最火的话题,莫过于高考了,教育部昨天发布的消息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人,全国高校计划招生700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4.3%。大学的门开已经越来越低,不知道羡煞了多少80后70后们。 而当今,而那些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大佬们,当年又是如何进入大学的呢?仔细梳理这些大佬的高考经历,不由得让人觉得,看似普通的高考,其实已经反映出了对他们每个人的创业风格,也许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一些什么。 马云:数学只考了1分的国民岳父,靠奇迹进入了大学 马云在前段时间举行的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说:“我高考的时候气晕过去了,有些人好像上辈子读过一样,过目不忘,我就背不出来。”背不出来书的马云先后考了三次高考。每一次都能与传奇故事媲美。 82年的时候,18岁马云还是一个青涩少年,在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 作为数学在全班50个人中稳居40名以外的偏科生,马云在报考志愿表上豪情万丈的写下了中国最牛学府之一北京大学的名字。因为马云是一个相信有奇迹的人。 而考完之后,马云也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他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分。 这一次的“奇迹”让马云倍受打击。于是他决定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相,他没 有面试成功。没办法,他便四处托人找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但工作也不是很顺利,无奈之下,马云便开始了艰苦的复读。这应该是最早的“丑人就该多读 书”的例子了吧?第二年,马云高考成绩出来以后,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他考了跟年龄相同的数字:19分。 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而在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 余的老师对马云说,他认为就马云的数学成绩,要是能考及格了自己就把姓儿倒过来写。马云为此大受刺激。于是便死记硬背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在考试的时 候一个个往里套,然后,奇迹这次又出现了: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考了79分。 遗憾的是,虽然这次马云的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三本科线还是差了5分。 但考拉三次的马云已经很满足,至于北京大学,他已经不去想了。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似乎为了补偿马云这三次高考受到的打击,奇迹又发生了:当年 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选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 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就这样,被奇迹一次次戏谑的马云,因为坚持,一步步开

始创造奇迹。在马云创业时,也简直如 出一辙有木有? 马化腾:怕当地理老师放弃天文梦,为离家近选择了计算机 马化腾在功成名就后曾回忆道:“高考时,我原来是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很多自 然科学的东西,研究什么特异功能。1986年的时候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还去写 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还得到了参加观测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观测我没有去成。” 从初中到高中,马化腾一直都是在家人的照顾下读完的,考大学的时候,恋家的马化腾本 来打算报考天文系,结果了解到,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而且基本上毕业后能去天文台的凤毛麟角,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了。不想离家远,更不想去当地理 老师的马化腾开始犹豫自己的志愿了。后来刚好开始接触到了计算机,让马化腾就觉得这方面也很有趣,而且深圳大学就有计算机系,所以马化腾就报考到深圳大学 计算机系。 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马化腾在计算机方面非常有天赋,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更是牢牢占据前五名,成为学校风云人物。他也渐渐地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了乐趣。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马化腾在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方法,总觉得怪怪的。这让我想起了腾讯的当年响当当的复制能力。不知道是不是从此时就形成了基因? 李彦宏:曾经曲艺界的好苗子,成为山西阳泉高考状元被北大录取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的父母是晋东化工厂的工人,家境很普通,作为唯一的男孩子,李彦宏从小在家中便被父母和姐姐们宠爱,所以年少的他那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只是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 后来,由于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甚至一度迷上了戏曲。作为颜值较高 的互联网巨头,李彦宏如果在这个时代,说不定真的会参加各种选秀节目。而那时候因为条件的限制,他的舞台只有家里的那张床。每次他都会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 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的以戏曲中的人物亮相。 当时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李彦宏非常高兴的去了,而招生的剧院老师从也觉得李彦宏是一个曲艺界的好苗子,非常有灵气,决定录取他。 可惜,年少的李彦宏很快就对戏曲失去了兴趣。因为李彦

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成功考上了大学后,引得四邻艳羡,受到的赞美比自己唱戏多的多。那时候的李彦宏渐渐意识到,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李彦宏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进戏剧团。 从此曲艺界少了一个好苗子,未来的互联网圈却多了一个巨头。 19岁的李彦宏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 地选择了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那时候的他就已经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 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从这一点上来说,李彦宏的志向在填写志愿时,已经开始渐渐变得清晰。而作为一个学霸,在这一年的高考中,李彦宏轻松的成为 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轻松的进入了北大。 在读北大期间,受到北大校风的影响,李彦宏开始有规划的思考未来,最终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国留学,看看外面的世界。1991年毕业时,当他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李彦宏终于开始迈出了人生的一步。 1992年,那时候的互联网在美国都还没开始普及,留学读研期间,因为偶然听到导师的一句话,使得李彦宏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而导师那句话对于百度的诞生来说都至关重要。而那句话是:“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肯定在未来会大放异彩”。 雷军:不自信才拼命学习,高考高出清华却因为朋友选择武大 雷布斯9岁那年全家迁入仙桃城区。作为一个典型的好学生,在建设街小学读五年级时, 他各门功课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所有同龄孩子中,他应该就是父母批评自己时口中的隔壁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后,雷军考入沔阳中学(现仙桃中学),而且还是重点 班。在这所全省示范高中里,雷军依旧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87年的高考,他选择了报考了武汉大学,按照他的成绩,其实考入清华北大也是没有问题。至于为什么他会放弃北大清华,最终选择武大,众多纷纭,其中圈内流传最多的是,因为当时他的一个好朋友在中科大学学的就是计算机,所以他报考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高考之后,雷布斯毫无悬念的被武汉大学录取,开始了4年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作为一直 品学兼优的优秀生,雷布斯非常渴望利用大学的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甚至在刚入学的第一天晚上他就去上课了。而这一堂课叫“怎么上好大学”,后来,雷军觉得 这堂课让他受益终生。因为他明白了上大学的目

的是学会怎么学习,而不在于你学的东西。在创业后,同样因为明白这一道理,让雷军克服了每一个专业之间的差 距,去适应新的岗位,把握新的机遇。 由于雷军的勤奋,等他上大二的时候,他大一写的程序被编进了大一教材里。他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更夸张的是,他的汇编语言得了满分,据他的学弟学妹说,他是最近那20年中两个得满分的其中之一。而且他进武大的时候是全校24名,出来的时候是第6名。 很多人都很奇怪,雷军这种勤奋型的学习狂人,多数都在脱离教育制度的严酷之后,进入 社会上变的碌碌无为,是什么让雷军一直保持着优秀呢?后来雷军把这一切归咎于自己的不自信。因为一直以来,他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就跟武侠中的人物一样, 赢得救了,就害怕输。他说:“我特别害怕落后,怕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一个事情想得非常透彻,目的是不让自己 陷入逆境,我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的人。”这无形之中已经成为雷军在同样严酷的商场之中的制胜法宝。 周鸿祎:爱打架却从打不赢的刺头,靠物理竞赛得奖被保送大学 周鸿祎从小个性鲜明,那个时候,就已经算的上是一个杀伐果断的小刺头了,因为那时候 他很喜欢喜欢跟人打架,虽然老是打不赢,但是依旧坚决要跟人打。想想这画面也是让人心醉:一个性格倔强身材矮小的愣头青,一言不合,然挥起暴力的拳头,结 果反被对方一把推倒在地上,疼的嚎啕大哭,简直有点萌萌哒。 后来为了初恋女友打架,为了胡欢抢婚,无一不显示出周鸿祎的杀伐果断。 据说在中学时,周鸿祎学习成绩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想要考上心仪的大学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不至于像马云那样,但未来的求学之路也必然会比较坎坷。而跟马云有点类似的是,他也是一个偏科生。在中学时,也许是出于爱好和天分,他的物理成绩非常 优秀,于是便不停地参加各种物理竞赛,不停地得奖,靠着这些奖杯,周鸿祎成功的躲过高考一劫,被保送去西安念大学。 “我从小惧怕考试,高考前获得一个机会一不小心就混到大学了,后来上研究生也没有参 加考试(只加试了英语就差点累吐了)。不过,我还是非常遗憾没有参加过高考,毕竟,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的记忆里,总也找不到高中和大学的分水 岭,这样挺不好的,似乎人如果不参加高考,就可能谈不上成熟。所以,我想对那些对高考感到紧张的人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好的经历,这是人一生中回忆的 资本,能参加高考

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红衣教主在后来的回忆中,有点洋洋得意却又故作傲娇的说道。 刘强东:宿迁高考状元,为了当县长放弃进入清华 已经跟奶茶妹妹双宿双飞的刘强东,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常聪明的头脑,学习成绩据说一 直非常棒。而他初中毕业后没有像那时的穷孩子一样务实地考中专或中师,而是坚定地上了高中。高中生活让少年刘强东开了眼界,和那时很多后来选择下海的商业 精英一样,他喜欢看《中国青年报》,感受外面的世界。那时候的他,是一个拥有坚定政治抱负的新青年。 刘强东的班主任是一个非常关心时事的老师,总是喜欢带着学生们思考一些社会问题。那 时候刘强东的成绩是全校第一,所以他非常欣赏刘强东,并对他也给予了厚望:也许你一个人改变不了这个社会,但是以你的能力,回家可以做我们宿迁县的县长, 在你的权限范围内,对宿迁人民好点,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 于是刘强东便在那时有了一个梦想:从政,做县长。在1992年7月高考成绩公布后,刘强东高考成绩全宿迁第一,副县长亲自送大红花进家,刘家也为此连放了三天露天电影,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而这时刘强东的成绩是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 清华大学物理系,填写了人大社会学系。就连他的父母都被蒙在鼓里,直到一个月后大家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但一切都晚了。抱着“当官”的理想,刘强 东进入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进了人大就能当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自己以后必然能当上大官。 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 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这样拥有一腔热血的刘强东顿时感觉“从头凉到脚”。后来,刘强东更是在学校失去了他本以为志在必得的 预备党员资格。这件事情极大地刺激了刘强东,导致他决定放弃从政的想法。毕业后,经历种种曲折,没有从政的刘强东终于创立京东网,渐渐成长为互联网的一方 巨头。 总结: 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兴起,很多90后甚至00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天才少 年,创业头条中各种XX天才辍学创业,年收入过百万,已获N论融资等等。似乎,每一个天才,想要在这个因为互联网产生巨大商业变革的时代中拔得头筹,除了 快,就是快。快到书有时候都可以不读,但创业必须先开始。比尔盖茨,不就是大学没毕业就辍学创业,然后一鸣惊人,创建了举世闻名的微软吗?

篇四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忠告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忠告

说起创业,无数年轻人怀揣梦想,想在社会上拼出一番事业与成就。可是,其中的艰辛与困难又岂是一点两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业,何去何从?让我们去看看互联网大佬们分享的创业经验,还有他们对年轻人的忠告和期望。

一、创业是什么

雷军:创业是一种人生态度,创业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

周鸿祎:创业是种做事的心态,未必就是非要自己开公司。

蔡文胜:大家都想创业,什么是创业要先搞明白?在我老家闽南是没有创业这个词语的,闽南话就叫(赚吃),因为以前连吃也没有,所以想的就是能赚到吃的。后来能吃饱了,就叫(赚钱),因为需要赚更多钱买其他的东西。当赚吃赚钱满足了基本需求,人就会想创业立功,想更长远的目标和事业,创业先从赚吃开始吧!

二、怎样看待大学生创业

现在很多人觉得要慎重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

和阅历。正如李开复在新浪微博里提到,“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高校所学的根本无法和在这险恶江湖里创业衔接。先参加一个创业公司,或者一个大公司,学几年再说。”周鸿祎则认为:“中国创业环境很复杂,对创业者的要求比较高,大学生直接创办自己的公司,这种创业形式成功率太低。如果大学生真的想创业,那就不要去报考公务员,或者大的外企国企,而是加入创业公司。在创业公司中锻炼成长,学习如何创业,这也是一种创业形式。”

不过同样,大学生创业也有其优势所在。

首先便是一股冲劲,年轻人从来不缺乏勇气和胆量,他们敢于打拼,并且充满了为梦想而奋斗的激情。

其次,初次创业的人因为没有经验,可能想不了那么全面,反而往往会更贴近用户。周鸿祎提到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便是懵懂间接触到搜索这个市场,而二次创业因为有经验,想了太多可能性,易犯两个错误:第一不专注,第二重总结提炼,不贴近用户。奇虎前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这就是所谓“贵族创业”。由此可见,经验是双刃剑,一方面经验对创业起步非常重要,但是不要拘泥于已有的经验,形成思维定势。要学会用一种初学者的心态去学习新的事物,积累新的经验。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所以年轻人虽然莽撞,但只要勇于探索,在他们身上总能看到希望。

三、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作为创业团队的创始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周鸿祎告诉我们:

1、创新,一定是thinkdifferent,不是随大流赶时髦一窝蜂;

2、务实,不作秀,不炒概念,关注产品和服务细节,关注用户体验流程,放下身段,能从小处着手;

3、学习能力,不自负不自满,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能不断面对自

篇五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1999-2004年互联网创业史:8848

1999-2004年互联网创业史:8848 、u3w.com等一堆域名,但我和晶合的事情,还没有完全切割清楚。甚至一些域名,还是共有资产。留在郑州的互联网摊子,虽然还叫洪涛软件电子商务部,然而我离开郑州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摊子交给了李晨鹏,回头让他去做,不现实。

此时,我几乎身无分文,自己干,从何谈起。

“真有那么好的事情?你去捡钱吧,有结果了一定告诉我。”说这句话时,我尽量装作不在意。

也许,真应该去琢磨捡钱的事情。

周鸿祎走后,我很快就和张友利、刘韧分别取得了联系。

张友利当时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晶合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大众软件杂志社的创始人和高层之一。大众软件是199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IT杂志,没有之一。

1999年,刘韧在计算机世界周报工作,作为《知识英雄》一书的作者,他在去这家报社之前就已经成名。彼时,他是计算机世界周报的一个部门负责人,负责采访,整天在写一个叫做《企业方法》的系列报道,想给企业管理弄本实战教科书。

我说服张友利,同意我以大众软件杂志特约记者的名义,与刘韧一起,采访几家海归,学学他们弄钱的本事。

同行相轻,8848反而不是我们要去学习的重点。采访的首选目标,是那些从海外归来投身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

一番关注筛选联系后,最终能够约到的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邵亦波,一个叫唐越。他们创办的公司刚刚起步,分别叫易趣和艺龙。

那时百度还没有成立。刚创立的腾讯和阿里巴巴,远在深圳和杭州,尚未进入北京IT人的视野。

----------无奈的分割线----------

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不妨分享到朋友圈让朋友们也能看到。【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这个系列会继续写下去的。你觉得,作者续写下一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加上些什么,减少些什么,好让你读起来更过瘾、更有味?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首发自 3沙龙 微信公众帐号(threesalon)。3沙龙是立足河南、互通一线城市的实名制职场社交平台,线上交流以QQ群、微信群为主,线下交流以群活动为主,由一批高端资深群友发起。3沙龙微信公众帐号,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互动。

加“threesalon”微信公众帐号,我们与你一起互动。

1999-2004:经过(一)

文章来源于:/article-19854-1.html

篇六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乔布斯、马云、比尔盖茨,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年轻时候的样子!乔布斯最帅!

乔布斯、马云、比尔盖茨,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年轻时候的样

子!乔布斯最帅!

苹果公司合伙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大名鼎鼎的沃兹尼亚克年轻时候的长相有点

惊人,乍一看,好像是黑猩猩。

亚马逊集团CEO杰夫.贝佐斯。年轻时候的贝佐斯秀气十足,现在的光头更是霸气绝伦。

苹果现任CEO

库克,现在的库克看起来像以为一位睿智的成功人士,不过年轻时候的

库克却是一头爆米花,看起来醉醉的。

乔布斯,苹果创始人。年轻时候的乔布斯一头飘逸的长发,帅气之余,更是散发出一股女生的气质,不看左边的图,还真以为是女的。

微软前CEO史蒂夫.鲍尔默,现在也是NBA球队洛杉矶快船队的拥有者。鲍尔默应该是

容貌变化最小的那个了,除了头发从草地到冰原的变化。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十几年的世界首富。年轻时候的盖茨貌不惊人,一嘴没换干净的牙尽显青涩。

谷歌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施密特。又是一个长发大佬,而且更显妖媚,几十年

不变的眼神,变的只有发型。

阿里老大马云,被人称作“外星人”,其中含义有他变态的能力,还有就是异于常人的外貌。不过马云年轻时候可是有着堪比小鲜肉的帅气容颜。

谷歌公司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与拉里.

佩奇一起创办了谷歌公司。

篇七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学历不高却创业成功的大佬们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曾经有人问霍英东:“假如人生满分是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霍英东连想都没想就冲口而出:“不止100分,起码100多分!”

霍英东解释说:“为什么给自己打100多分,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不单只是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从朝鲜战争时的那一批人开始,所有帮过我,或者与我合作过的人,个个都赚钱、发达……”接着,他又提起一些人的名字;末了,他又补充说:“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但不少与我合作过的人,都有负于我!”

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的小木船上,在家里排行第四。霍英东的祖籍是广东番禺,但从祖父一代起就已经全家迁往香港,霍英东出生时,霍家的处境已是相当困难。直到6岁的时候,他还没有穿过鞋。港湾、风浪、小船、渔火、涛声……这些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幼年记忆。

7岁那年,霍家遇上浩劫:一场台风骤然间夺走了两个哥哥的生命,几个月后父亲又染病身亡。为了不让剩下的3个孩子重蹈覆辙,霍母带着他们弃舟登岸,住进了当时的“贫民窟”——整间房子只有20平方米,但住着50多人,破旧不堪。在这里,霍英东一家人住了五六年。

霍英东的母亲是一位顽强、刻苦、勤奋的人,在那多灾多难的日子里,她没有被生活的重压折服,而是挺直腰杆,辛苦操劳,把丈夫遗留下来的驳运生意继续经营下去,日子倒也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母亲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希望自己的儿女知书识墨。大约在霍英东6岁那年,便由别人背着去拜师启蒙。接着在帆船同业义学就读,那是免费的,他家住在船上,随处漂泊,上课很不正常,有时放学后连船也不易寻找。到第三班时,转入敦梅小学。这间小学是要收费的,其中有一个免费班,但仅招收30人。学生要作一篇文章应考,霍英东以第一名被录取。

后来转读皇仁书院,霍英东也是第一个被录取了。他在校读书很是勤奋,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读书十分专心,总是不甘落后,偶有成绩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觉脸红。”在皇仁书院,霍英东算是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之外,他还广泛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金银岛》、《鲁滨逊漂流记》等。

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因为皇仁书院学费很高。为了省下一点钱,霍英东常常不坐电车,花半个钟头急步上学。放学回去后还要帮妈妈记帐和送发票。他后来回忆说:“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出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倒是能够从容对付。”在皇仁书院高中毕业,进入大学预科时,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和当时许多人一样,初时靠摆卖家里的衣服杂物度日。在这段日子里,霍英东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那是经营生意的好训练。”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1945年战争结束,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和母亲都认为这是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故毅

1945年战争结束,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和母亲都认为这是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故毅然把杂货店卖给了别人,得到的7000元全部重投父辈的驳运旧业。他认为,看准和抓住时机、找到出路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当时的香港只剩下一种生意可营运,这就是处理战后大量物资和沉船。在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在拍卖剩余物资的数年内,净赚了22000元。

30岁那年,霍英东已经积蓄了丰厚的财产。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大干一场。结果,在短短一年间,他就赚了超过600万。在这几年里,聪明的霍英东首创了“分期付款”和“卖楼花”,并制订出大厦的公共契约,这些招数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地产行业通行的惯常做法。20世纪60年代初期,霍英东的财产已数以千万港元计,跻身于香港的超级富豪之列。

“最初做地产生意时,霍生一般是去帮衬横街窄巷的小店铺,花十来二十元叫师傅做一双皮鞋。但他不喜欢皮鞋的后沿太硬,所以平时总喜欢用脚踩着后沿,把皮鞋当拖鞋穿。在家这样,在公司亦是这样,只是出街时才乖乖把脚套进鞋里。我还记得他那时喜欢买香港制造的伊人牌衬衫,那是很普通的一种衬衫,不是什么名牌。”一次,谈起霍英东50年代的生活,霍氏集团一位老职员这样说。“至于饮食,他特别偏爱粟米和芋头,这种饮食习惯至今仍然没有改变。”

“我出生时贫穷,但是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贫穷!”霍英东曾说,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其中放开眼界、抓紧时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占95%

的因素。以做生意来说,有时候三思而行不无好处。  李嘉诚

  “超人”李嘉诚:今天要以知识取胜

2013年的华人富豪榜发布,“超人”李嘉诚继续蝉联华人首富,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来,这已是他【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在榜首的第15个年头了,他的白手起家励志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是全球华人公认的骄傲。而他实际上只是小学学历。

“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李嘉诚曾说。1938年日军轰炸潮州,刚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1939年6月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了。

作为长子,李嘉诚从此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他的学业出来打工,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死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了。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除了勤奋,李嘉诚还有着敏锐的经商头脑,“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他认为,眼睛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才是大商人。

李嘉诚坦诚自己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对于知识,李嘉诚认为不仅是指课本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才有竞争力,“知识是新时代的资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劳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抢知识,要以知识取胜”。

如今,李嘉诚头上顶有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剑桥大学等十多所知名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均是实至名归。也许像李嘉诚这样能力超众的人,是无法用学历来衡量的,讨论李嘉诚的学历也就没意义了。

早年,有媒体质疑李嘉诚儿子李泽楷学历一事,当事人李泽楷表示,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三年,但因为要赶往一家投资银行工作,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大学。这次也是他发现网页上的资料错误,主动提出更正的。至于公司其它法定文件,则都只是注明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学历资料并无错误。李嘉诚则更是澄清说李泽楷确实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学位,但他同时也认为儿子并非讲大话。李嘉诚说,工作与读书都好重要,但工作之后再进修,收效更大。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60岁之后,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李嘉诚总结自己的成功,在他看来,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

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定自己能建立一个信誉。

  宗庆后

  宗庆后:要把过去所有耽误的时光都追回来

从卖冰棒起家,宗庆后用了26年时间成为胡润和福布斯财富榜首富的“双料王”。杭州娃哈哈集团掌门人成功背后,是大器晚成的一段艰辛岁月。

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待到解放之后,家庭变得异常贫困,父亲没有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一份微薄的工资度日。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再后来,大批知青相继下乡,宗庆后可以说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员了。


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那些大佬们 互联网大佬们k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互联网大佬们的创业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angluochuangye/8568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