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2016-04-26 11:07:0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共5篇)从党的制度建设看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意义从党的制度建设看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者:丁淑梅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摘 要:我们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建设。任何重大制度的制定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建设赢得宝贵时间;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篇一:《从党的制度建设看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党的制度建设看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者:丁淑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

摘 要:我们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建设。任何重大制度的制定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建设赢得宝贵时间;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度的缺憾和不足需要靠加强思想建设来弥补。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凸显基础性、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要富于创造性、要注重长效性、强化民主性。

关键词:制度建设 思想建设 重大意义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的经验,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法宝。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遗憾地看到,片面强调党的制度建设,轻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本文试从党的制度建设的视角解读思想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于制度建设,小平同志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制度建设所能够发挥的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的作用使其在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必须辨证地看问题,不能因为制度建设重要就认为思想建设次要。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建设。从与制度相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思想建设的不可替代性。

第一,任何重大制度的制定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需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的制度。但衡量制度建设的成效,不仅在于制度量的增加,更要看制度质的提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保证制度的质量。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将发展片面强调为经济的发展,以这样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制定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就难以避免只重完成经济指标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的后果发生。当然,这也与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今天,我们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相应的评价政绩的标准和具体制度也在创新。这说明,思想理论建设水平制约着制度建设的水平,制度建设的推进要以思想理论的发展为先导。要制定出好的制度,首先必须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今天讲的好制度,标准是什么?就是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真正领会了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以此为指导制定出科学的制度来。

第二,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建设赢得宝贵时间。新问题和新制度的互动过程始终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当今世界、当今中国都在快速的变化发展,新问题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不断涌现。解决新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然而,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的出台是需要一个

过程的。比如,《党内监督条例》这样一部党内重大法规性文件,从1990年党中央正式提出制定到2004年《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就经历了十四年的时间。因此,在新问题提出新制度的需求之后一直到新制度的出台之前,就必然会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样一个空挡里,我们绝不可能坐等制度的出台再来解决问题。否则,问题会愈演愈烈,甚至会发展到不可救药的程度。相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既与制度的供给不足有关,同时也与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存在的思想建设薄弱密切相关。轻视思想建设,既有害于个人,又有害于组织,更有害于人民。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我们只有始终不放松思想建设,才能够为新制度的制定赢得宝贵的时间。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众所诸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是非常重视党的制度建设的。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一定时期思想建设相对软弱,各种腐朽思想乘虚而人,不正之风得以蔓延,一些干部严重腐化堕落,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于此,邓小平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还明确指出,这里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此后,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面推进了党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坚定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推出新制度,同时扎扎实实“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党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开展了“艰苦奋斗”教育及“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等。但有的地方、有的同志认识还不到位。

第三,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为制度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任何新制度从出台到发挥效应也需要一个过程。新制度要达到为最广大的领导干部及党员群众所了解、所自觉遵守的效果,也依赖与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思想建设,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才能使新制度为大家所熟知并进而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党的每一项重大制度出台前后,都十分重视制度的宣传、学习教育和警示原因也正在于此。第四,制度的缺憾和不足需要靠加强思想建设来弥补。单靠制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是制度的不足。制度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制度的特点、优点,反过来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任何新制度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会存在一定的缺憾。制度一般是从全局整体着眼的,从全局上整体上看是合理的、公正的、公平的制度,对于局部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则不一定完全是合理的、公正的、公平的,这是由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加之制度的刚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的柔性之间的矛盾等因素,制度的贯彻执行在发挥正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贯穿于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而非片面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只重制度建设或只重思想建设,都难以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要继承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建党的基本经验,比如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党的生命线,善于运用载体进行思想建设,积极开展以“团结——批评——团结”为准则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党内斗争等。更要深刻把握我们党思想理论思想建设“立党为公”之本质、“实事求是”之精髓,“民主平等”之灵魂。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党的思想建设的新经验、新路子。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篇二:《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粗浅思考20110609》

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粗浅思考 摘 要: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党自身发展的全局。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每个历史阶段里党的制度建设情况是不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回顾和初步梳理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主要进展,可以看到,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需要,用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贯彻和保障民主与集中原则的切实实行,不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贯穿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实践探索的一根红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历史回顾

一、制度建设与政党事业的关系

对于政党来说,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不可缺少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政党成员、组织体系、党内关系、党章。人是构成任何一个团体的必备要素,没有政党,成员就不成其为政党组织。政党无论规模大小,必然有其内部构架而成为一个组织系统,组织是政党不可缺少的另一要素。在组织系统中,必然存在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即党内关系。党内关系的性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政党的生机活力与活动效率。所以,党内关系同样是政党的基本要素之一。党章是共同意志的凝聚,以章程形式把全体成员的目标追求、党内关系性质、政党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最基本的组织构架等明确规定下来,用以规范和约束、指导全党的行为。党章是组成一个政党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在党内具有类似于宪法在国家的权威地位,是党内的根本制度。(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政党是一个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追求和事业。制度建设水平是衡量政党组织发育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尺度。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历程的简要回顾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奋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历史阶段里党的制度建设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们党有28年的时间是在战争环境里。在战争环境里,党的整体制度建设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比如,党的二大党章就写上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但战争条件下的党内民主集中制实际上主要与军事上的集中指挥紧密结合在一起,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尽管党内的民主精神逐渐生长,党内民主原则是比较明确的,但还缺乏一个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度。 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精神、民主氛围大大浓厚起来。延安时期党内进行了三年的整风学习,通过整风学习来理清楚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问题的是与非,作出了党的第一个历史问题决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党内的民主制和集中制,并通过了一些党内民主制度。如《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194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决定》规定: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权。这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临时性决定,由于没有相关的撤销制度相衔接,临时性的决定就变成了长期有效的规定,结果一直影响到执政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的决定。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在着力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高度重视在党内建立正规的民主生活。1948年底中央下发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这个文件强调了健全党委制的必要性。1949年1月毛泽东写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毛泽东说,党委会好比一班人,书记好比班长。还说,这只是打个比方,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战争年代毛泽东用军事建制来打比方,说明书记的责任。但是执政之后,由于党的执政方式使得党的组织出现行政化倾向,书记在行政级别上高于委员,书记就成了班长。这就对党内民主决策、集体领导产生了不良影响。

建国后,由于当时的各种复杂原因,党内民主未能健康生长,党内关系在一段时期里处于不正常状态,党的制度建设未能向前发展,延续着战争时期的习惯性做法,于是就难以避免党内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失误。比如: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错误斗争,导致延续经济上的急躁冒进错误,带来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1962年全党七千人大会,也是以会议讨论的做法纠正了当时的一些错误,但由于没有制度保障,党的主要领袖与党内组织关系没有理清楚,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思想认识没有真正转过来,会议后不久党内又出现复杂的形势,后来一步步导致文化大革命。正是深刻吸取这些教训,邓小平才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深刻地指出: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与根本性的特点。

三、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特点

回顾这三十年党的制度建设进程,有这样几个特点:

1.党的制度建设有明确的针对性,是深刻反思经验教训的产物。1980年代前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邓小平提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我们党在1980年颁布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部重要的规章制度,是直接针对1950~1960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党内关系极不正常、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刻教训而提出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内容包括: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的同志;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等。《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恢复党内基本的民主生活,为发挥党内民主,提供了有力的党纪党规保障。

2.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任务,紧密结合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而展开和推进制度建设。党的制度建设不是专门作为一项单独的领域而进行,事实上也不可能把制度建设单独列出来,而是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和有效推进。比如:针对改革开放后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党的十二大党章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规定了要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的十三大前后,结合当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提出干部从过去的下管二级改为下管一级;到党的十三大时,第一次提出干部分类管理,把原来单一的党政干部管理模式改变为干部合理分类,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推进企业领导人和技术人员从党政干部中分离出来的制度,将干部划分为机关、事业、企业干部三大类。而当实践中出现选用干部能怎样更好地体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对干部素质的要求,干部选用中如何扩大民主,保障和实现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障和体现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时,我们党开始进一步推进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1995年党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范党内干部选拔工作。十五大以后,各地关于干部用人问题上的民主化、公开化的改革不断推进,干部公推直选、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新的实践不断出现,而这些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已经写进了干部任用制度有关规定中了。又比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一度在党内有不同意见,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几个问题的决议中专门明确了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3.紧密结合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创立新的党建制度。比如,党员评议的制度化,就是针对解决党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而建立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党内开始出现党风不正问题。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执政党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整顿党的作风,在整顿党风中开始有了一些民主评议党员的做法。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春夏之交的“北京政治风波”后,针对党内当时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严重不正之风问题等,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教育中再次运用党员民主评议方法,这一方法以后就成为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2005年全面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各地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许多教育管理党员、加强党员联系群众、发挥党员作用的好办法,最终形成了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四个文件。

4.党的制度建设过程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比如,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改变过去党内“一言堂”现象,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全委会的作用,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实行重大问题票决制,都是在实践探索中通过制度建设来一步步推进党内决策机制改革的。1988年浙江台州椒江区探索党代会常任制的过程中,取消了常委会,改由全委会决策重大问题。1989年在干部任免问题上,13个党委委员进行无记名票决,开创了地方党委重大问题票决制的先河。到1990年代中后期,广东、四川等地也进行了干部任免票决制的探索。到2000年12月,党的第十五届中纪委五次全会开始明确提出,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逐步做到分别由省市党委常委会提名,党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2001年中组部选择海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有关市县,作为对正职干部拟任人选进行无记名票决改革的试点单位。2004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文件《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推荐人选表决办法》,此后这种探索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经过这些年的改革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此肯定下来。因此,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过程。

这四个特点,实际上反映了党的事业和党自身发展与制度建设之间的联系,是党的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表现,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

四、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果(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1.党内的根本规章制度:党章的制定与修改。党章是党的根本制度,位于党内制度的最高位,其他制度只能根据党章来制定而不得违反党章。党章不完善也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先提出党章修改,然后再制定相关的制度。十二大党章肃清了文革时期党章中严重的“左”的错误,确定了现在党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之后尽管每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党章做了修改,但大的框架基本没有动过。党章规定了党的性质、目标成员资格、组织体系、相互关系处理原则、党的机构及其职权等等。

党章是原则性规定,需要相应制定各个方面的规定和制度来贯彻落实党章,使党章真正成为指导和规范党的活动的根本大法。比如党章规定了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要使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生活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就有必要制定相应具体的制度规定,包括有关条例和执行程序。

2.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主要是用于规范党内的政治关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比如《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暂行)条例》等。在这些制度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探索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健全党委会制度等。

3.党内集中制度。党内集中制度主要用于规范党内的组织关系,保障党的集中统一;规范党内行为,以达到全党行动一致。比如,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外事纪律、财经纪律、党内保密制度规定、颁布执行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等。

4.党务工作制度。党务工作制度主要用于规范党内工作秩序,提高党内管理效率。比如,党员发展与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有关制度规定、党费收缴与使用制度;党内学习教育制度;干部人事等制度(干部任用条例、干部交流、任职回避、辞职撤换等相关规定);党内纪检工作制度、巡视制度等。所有这些党务管理的工作制度中,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原则都是贯穿在其中的。

回顾和初步梳理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主要进程,可以看到: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需要,用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贯彻和保障民主与集中原则的切实实行,不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贯穿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实践探索的一根红线。

参考文献:

[1] [意]G·萨托利,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 高新民,张希贤.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2008.

转自 《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01期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篇三:《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内容提要】 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曲折性和复杂性、始终以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特征。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必须坚持科学建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应不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科学化 民主集中制

一、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历史回顾

重视制度建设、善于从制度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根据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主张,逐步实现了由革命党的制度建设向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转变,不断提高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积极探索自身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着其所处社会环境以及革命的主题不断探求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努力实现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武装自身,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以制定和修订党章为中心,积极探索党的制度建设。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关于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1925年,中共四大着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会议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决议案》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也有明确的、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随后,1927年“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进一步提出了集体领导制度,“中央应该实行强毅地集体的领导,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1](P88)。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和肯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这一区域党的最高机关,管理这一区域内党的部分组织”。[1](P144)应当说,从建党初期到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先后三次修订党章,使各种规章制度不断趋于规范,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和党领导军队的原则。1927年,毛泽东领导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1928年11月,毛泽东总结党领导革命的经验,强调红军中的党代表制度。他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2](P64)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更加明确了这一点。毛泽东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3](P88)古田会议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还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这对于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探索具有积极意义。应当指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出,这一时期由于党的连续三次“左”的错误,使党的制度建设探索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和困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抗战的历史任务,以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系列决议,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系统地规定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及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这对于抗战时期巩固和发展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加强整顿党的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保障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明确规定:“党内民主的集中制,照党章规定,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党内的秩序,是由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的原则来建立的。”[4](P358-359)这一时期,为加强组织纪律性,实现党自身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又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使党的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1948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

[5](P1264)同年9月,为加强各级党委统一领导,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

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分别执行”。[5](P1340-1341)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论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强调各级党委必须正确认识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更加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党的纪律都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这说明党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制度框架,朝着制度建设科学化的趋势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由一个革命党向一个长期执政党的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和继承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和传统,对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957年2月,他提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6](P209)1957年7月,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实现民主集中制的目标。他指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7](P543)

其次,明确提出建立党代表常任制。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设常任代表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不是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

[6](P54)毛泽东的意见,很快被吸收到党章修改稿里。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贯彻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8](P233)

最后,初步建立党内监督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曾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9](P328)章程就是制度,这对于党及其监督工作来说,同样如此。毛泽东还要求建立和健全党的各级监察机关,加强党内监督。中共八大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明确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中共八大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8](P215)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执政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阐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内容,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

首先,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和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过去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篇四:《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篇一: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及工作条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我集团图书发行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新华发行集团财务管理办法>、<新华发行集团业务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企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从反腐廉政方面看,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的喜气,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赏,把阳光和爱心洒向你的每一位学生。

读后感: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学校规章制度是对教师员工的一种束缚,教师和学校本身,都不可能从制度执行中获得发展,最后提出要通过执行制度把制度文化转为员工的习惯,真正实现由制度管理到人文管理的转变。对此我认为上面的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解释,刚性制度和人文管理师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健全的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刚性的制度,采用柔性管理才是王道。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

到处都是公司,到处都是厂家,到处都是商家,商家、厂家、单位和消费者之间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的对象,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角色转换十分频繁。

然而,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在有些单位,业务开展的时间久了,就会走向受制于人的死胡同。

我分析,受制于人,走进死胡同的原因,主要是单位往往把某项业务全权委托给某一个人,由某一个个人包揽或者垄断某一项业务,使这个人专业化、集权化。除了他,其他人根本就插不上手,不明白其中的流程原委,不明白其中的明规则或者潜规则。

如果执行和垄断这个业务的员工忠诚度不高,那么他借职务之便做小动作的机率和给企业制造隐患和危险的机率就很难预测。

在这个业务中,垄断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便领导有疑问,也没有精力追究。别的同志有疑问,又会碍于同僚的面子,甚至会主观猜测这个人与某领导的关系不一般(这是我们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损失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

一旦有“不识眼色者”提出异议,或者提出更换服务商的建议,垄断者就会以种种理由,特别是“如果更换服务商就会影响到单位某某利益,人家就会在某方面制裁我们”为由百般阻挠,这就是个人已经从中牟利的主要征兆。

然而,没有人认真,没有人认为集体的损失其实就是个人的损失。人们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意识不强,或者根本就没有,更谈不上维护集体的利益了。这种情况,即便是在股份制企业,甚至私营企业也会发生。

为此,我认为,任何单位的业务人员都不能长期专业化、集权化,更不能垄断化,业务人员之间,应该建立定期换岗的制度,这样,就不会出现由于某人请假或外出就会使某项业务停滞的被动局面,就不会使自制力不强的同志走上犯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就不会出现垄断者借助业务专业化、集权化的资本要挟上司、不服管理、形成类似封建割据挑战中央权威的现象,更不会使单位蒙受意料之外的损失。

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个人集权,应当削弱。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篇五:《加强制度建设》

[篇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的制定、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一句话,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深刻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党的重大决策,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配套、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党的制度体系,推进了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党的制度建设在有些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等、自愿、协商的原则,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农村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结对党组织共建活动。

二是加强社区运行管理机制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行为。进一步理顺社区运行管理工作关系,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变街道各办公室分别部署工作、下发通知,为统一集中开会部署工作,减少了社区频繁应对各类会议的现象;建立健全了机关内部各办公室联动机制,完善了社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社区建设工作研讨会,统筹社区各项工作,集中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

三是加强社区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以建立社区服务站为契机,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模式;积极吸纳关心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完善外来人口协管员、劳动协管员、司法助理员、城管协管员、残疾人专干、计生专干等各类协管员的综合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建好站,配好人,分好工”,实现社区工作社会化管理。

[篇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一、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其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位,根据教育特点、区域特点、时代特点,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表现在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引导学生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三、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提炼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应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位、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论述和部署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主要包括: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人无完人,不仅要依靠觉悟、自律,而且要依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出一系列部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较高。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还很不完善。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是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刚刚起步,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生态补偿机制还很不完善。二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三是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管机制不健全。四是在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环保指标所占比重低,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高,以gdp为主导的发展观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五是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重大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的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篇五:加强校园制度建设]

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中,我们特别做到科学、民主和稳定。

一、科学在制订学校规章制度时,要注意科学性。一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二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三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我校的办学章程、管理章程、五年发展规划等都是在上述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科学地制订规章制度,实际上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法制性和可操作性。

二、民主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很大一块涉及到“人”的管理、涉及到学校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制订时必须以符合广大教职工的意愿、体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教职工的意愿。我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讨论、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分别以党总支、行政会议、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凡涉及到教职工的分配、奖励方面的规章制度则交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民主地制订规章制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稳定另外,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还必须具有稳定性,俗话说:“政策稳,人心定”。有稳定的规章制度才有稳定的学校管理。因此,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广大师生将无所适从。当然,学校规章制度的稳定又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要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相关热词搜索:党的作风建设历史 党支部建设制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党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cehua/3756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