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2016-07-28 12:13:2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共6篇)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从农村环境出发撰稿人:蔡智单位:治河渡镇乡镇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如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及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推行。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旨在发展农...

篇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从农村环境出发

撰稿人:蔡智

单位:治河渡镇乡镇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如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及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推行。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旨在发展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然而,经济发展向来被看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开始受到冲击。环境恶化问题开始在广大的农村蔓延,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发展问题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消除贫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均有重要作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小与分散、实用技术缺乏、运行成本高、回报少、基础条件差、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无法吸引外来资金进驻,因此,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集体投入

和农民自身筹资和以工代资。然而,中国所有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由于资金不足,集体作用弱化,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严重的维护缺乏、运行不足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我国每年产生约1.8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为简单堆放,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以及农民主体自身的局限性,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地区的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箱。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大量土地,而且还会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在雨季,农药、化肥残留物等有害成分随垃圾渗入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加之,农村基本上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条件和设施,致使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糟糕。

(三)耕地数量减少,土壤恶化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工业、企业在农村圈地建厂的现象普遍增加,而农村的圈地多为占用耕地开设工厂,由此导致农村耕地数量剧减。在耕地数量下降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下降。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土壤矿化,秸秆还田率低,植物吸收的土壤养分不能还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战略安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

非降解性农膜的大面积使用等严重污染着土壤。

(四)农村水资源缺乏保障

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不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近年气候变化无常,降雨量递减,干旱加剧,如今年我国南方遭受百年难遇的干旱,地表干裂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问题凸显。

在政策的推动下,许多企业开始涌入农村,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引进外资而忽视污染问题,对进驻企业缺乏严格的污染制约,导致许多重度污染企业进驻农村,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增无减,在工农业的双重污染下,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农村现有浅水井和水窖问题突出,它们或紧邻污染源,或受工业废水污染,卫生条件非常差,大量水井周围10米以内,有厕所、粪坑、牲畜圈和污水沟等污染源。由于农村饮用水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扶持 农村建设中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人干事、有经费作保障、有制度来约束”,因此,要求建立和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建设的引导机制,理顺农村环境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能,强化农村管理,让管理与建

设同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提前规划的战略举措。在招商引资方面,地方政府要遵循以“环境保护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进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阳产业。同时,通过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对环境友好的实践加以扶持和鼓励。 农村环境建设最核心问题是资金。国家必须调整财政支出,建立支持性和保障性投入并举,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联动机制、社会资本的引导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力量共同帮扶的资金长效机制。

(二)改进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利用效率低,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因此,从源头抓起,建立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要制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以乡镇、村庄为单位制订环境保护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乡镇和村庄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要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区域性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二要实现垃圾就地分类。建议尽快在乡镇建立完善的环保队伍,为农村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做到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实现大部分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

(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始终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民错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升当地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进入学校、社区、家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的治本之策。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第一,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涵养。第二,大力防治工业污染。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第三,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第四,抓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第四,加强对有机农药和生物废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减少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或其替代品。

篇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

舒平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中加强农业,支持农村,致富农民,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最近,省市做出了“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开创强农富农的新局面。当前,我市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谱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华章。

一、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有效化解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55亿元,比2005年增长57.8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58.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8元,比2005年增加2280元。

1、农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获得丰收,2010年实现粮食播面859万亩,总产337万吨。二是养殖业转型升级。生产指标全面增长,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千头以上标准化规模猪场1032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7%。三是经作产业初具规模。共收购烟叶274.26万担,生产规模排全省第二;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4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四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已发展到330家,其中星级农庄3家。生态农业、城市农业等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抓手,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3000余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47家。二是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粮食、果蔬、油茶、畜禽、制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业产业,特别是粮油工业总产值近26亿元,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三是品牌效应不断强化。全市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出自农产品加工领域。另有10个获省名牌产品,8个获省著名商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3、基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造林绿化进程加快。通过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32%。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和耕地改造工程,共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0座,山塘清淤扩容17530口,中低产田改造46.43万亩,土地整理47.7万亩,大型商品粮基地改造30万亩,基本烟田建设35万亩。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9万台/47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7.5%。四是流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已建成各类集贸市场310多个,农产品产地市场114个,村级农资服务站1000余个。

4、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办点示范的新农村建设方针,由点及片,以点带面,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局部突破。一是产业经营蓬勃发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600余个,农村初步形成了村有特色品种、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村庄面貌显著变化。全市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9.58万人、改厕15.61万户,新建沼气池5.22万口,新修农村公路1.85万公里,农村通畅率达83%,通达率达99.7%。三是公共事业不断完善。全市新建农家书屋1879家,农村低保对象达255.5万人次,参合农民463.8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3个。四是乡风文明大幅提升。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市级以上新农村示范点60%的农户成为文明户,30%的建设点被评为文明村。

5、农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每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左右,推广农业新技术100项左右,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45%。二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08.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55个。三是惠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06年以来共发放种粮三项补贴资金约11.9亿元;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9 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2.5 万人;每年争取国家移民后扶资金1.6亿元,保障了22.04万水库移民的基本生活。四是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动物防疫、防汛抗旱、农负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民生等工作,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长期以来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尽管存在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和挑战,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完备。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持续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将更加有利,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更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惠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三是农业的外向度日益提高,农业交流合作机

会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9年,农产品市场价格有6次较大幅度的涨落,其中4次是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随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农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竞争力有效提升的动力机制和外部条件更加完备。

三、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做好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奋力开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四化两型”建设战略的总体部署,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争取到“十二五”末,农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着力把握以下重点:

(一)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壮大十大产业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粮油产业。着力发展优质稻米、“双低”油菜以及玉米、大豆等杂粮的生产,坚守基本农田4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20万亩、粮食总产64亿斤三条底线,确保粮食安全。二是畜禽产业。以规模养殖和低碳绿色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永州特色的地方品种养殖规模,建立1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争取生猪年出栏1000万头以上,优势区域内家禽年出栏1亿羽。三是烤烟产业。烤烟生产要突出烤烟大县、大镇、大户的培育和扶持,打响“九嶷烟叶”品牌,争取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达到80-100万担规模。四是水果产业。柑桔生产重点抓好“一带二基地”建设,形成“北柑橙、南柚橙”的生产布局,争取达到100万亩的规模。同时,抓好西瓜、葡萄、

早熟梨等特色水果生产。五是蔬菜产业。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形成南六县以外销蔬菜为主,北五县区以城镇供应商品蔬菜和加工原料蔬菜为主的生产布局,播种面积争取突破180万亩。六是林木产业。发展以杉木、马尾松、桉树等速生工业原料用材林基地,提高林地产出率,建设200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和100万亩毛竹产业基地。七是油茶产业。按照“两群四带”的建设布局,坚持新造和低改相结合,建设320万亩油茶基地。八是药材产业。发展以厚朴、杜肿、黄柏、金银花等为主的木本性药材基地,争取达到40万亩的规模。九是种苗产业。扶持种苗产业做大做强,新建生猪原种场1家、种畜禽场15家、优质种苗基地13万亩。十是休闲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200个时令果蔬采摘、农耕文化等休闲观光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二)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建设十大工程

要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强化和提升农业发展基础支撑能力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好涔天河水库改扩建工程,最大程度发挥其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重点完成4座中型水库、23座大中型水闸、82座小Ⅰ型、689座小Ⅱ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实施双牌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大力度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生态建设工程。站在保护湘江母亲河的高度,按照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大力实施“三区一带”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确保全市有林地面积22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三是耕地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新增25万亩耕地,新改善100多万耕地灌溉条件;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项目,新建设高产稳产粮田30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治理中低产田50万亩;积极开展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10万亩;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的实施,提高耕地质量。四是农业园区工程。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水平,把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国家一流水平的

篇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2015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胡锦涛12日的讲话和昨天温家宝的讲话中都增加了改革方面的内容。我们理解,这是因为,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而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扬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此而论,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五个目标的途径。

当前,农村还存在许多关系其长远发展、影响农民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给予解决。比如,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不足。再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如,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也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村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

建设新农村,单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须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温家宝在讲话中就指出,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

有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作为保证,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世界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的政策性金融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现在缺的就是这种长期的政策性金融。

在全面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中,还有一个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之一的乡村机构改革,几年实施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村级组织,因原有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更不用说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

当然,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中,必须强调要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农村情况来看,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篇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2015乡镇农科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在省友协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所自1982年第一次派科技人员赴日本研修,至今已有二十四个年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共接待246批,652人次的国外农业专家或农民来所考察交流;与此同时,派出17个团组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往国外的农业研修生和访问学者累计达29人次;先后引进蔬菜、果树、花卉、稻麦、牧草新品种800多个,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500多项。经严格筛选、消化吸收再创新或集成创新后投入生产应用的有桃、梨、葡萄、柿、无花果、草莓、果桑等果树新品种27个;西兰花、甘蓝、大白菜、荷仁豆等蔬菜新品种30个;制订果树、蔬菜、水稻、油菜等作物无公害或有机食品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企业标准15项。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茅山老区为主,形成了一万多亩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每亩果园年增收达3000~10000元;以苏、浙、沪地区为主,形成了近10万亩的出口蔬菜基地,每亩年增收达1000~2000元;在江苏句容、云南、吉林等地,形成了4000亩左右的出口蔬菜、花卉种子基地,年出口种子100多吨,每亩年增收千元以上。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的形成,每年帮助农民直接增收达二亿元以上。受到了各地农民的普遍欢迎。现将我所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现代农业服务,帮助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围绕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难题开展对外农业科技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日农业研修生的派遣,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深切感受到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当时,我们便确立了要走对外农业科技交流这条捷径,以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该项工作一直由所主要领导亲自抓,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班子。

介于江苏与日本同属东北亚季风气候区水田农业地带,日本相当多的地方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农业生态环境、农作物种类乃至饮食文化、消费习惯均和江苏有很多相似之处,栽培作物种类大部分源自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交往频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开始,他们大量引进西方品种与东方品种杂交改良,农作物品种各项性能大为提高,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他们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全面开发了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优质、高效新品种和新技术。江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步入了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日本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做的事,很多是我们现在农业生产上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积极开展与日本的农业科技交流,从日本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适合江苏农业实际情况,有较高的成功机率。在实践中我们找到了江苏丘陵山区以经济林果和种草养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这个调整方向,我们明确了果树、蔬菜、牧草、优质稻米等引进重点。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又提出了利用丘陵地区环境与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有机农业的想法,进一步围绕江苏丘陵地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以适合有机农业栽培要求的新品种、新技术作为引进的重中之重。由于以上想法符合江苏丘陵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我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配套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般对引进国外农业新品种比较感兴趣,但往往忽视了与品种相关的栽培技术引进,良种没有与良法配套,这是很多地方造成引种失败的原因。我所则非常重视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引进,如在引进草莓新品种时,引进草莓大棚栽培技术;引进巨峰葡萄品种时,引进“早川式”葡萄栽培技术;引进桃树新品种时,引进“大藤式”超弱修剪栽培技术;引进梨树新品种时,引进水平棚架栽培技术等等。新品种与新技术相组合,实现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实践中,我们又感到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外,还必须重视培育土壤地力技术的配套,否则往往品质上去了,但是单产并不高,只有做到品种、栽培技术、土壤地力三者配套,才能实现产品既优质又高产,使产品除了品质优势以外还有价格优势,确保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有关培肥地力技术方面的国外农业科技交流。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近年来我所育成大白菜、甘蓝、西兰花、草莓、西洋南瓜等新品种8个,由于这批新品种选育时应用了引进的优良遗传素材,所以表现十分突出,受到了试种单位和示范农民的欢迎。

三、积极参与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成果

多年的对外农业科技交流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国外农业的了解,使我们结识了大批外国朋友,为我们参与农业招商创造了条件。除了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外,我所先后与日本、台湾、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企业谈成多个农业合资企业及多批农业外贸业务,如经营进出口蔬菜、花卉种子业务的中日合资企业“镇江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获农业部种子、种苗进出口经营许可批准,年出口种子100余吨,出口创汇50多万美元,是江苏省最大的一家蔬菜、花卉种子进出口企业。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每年为农民直接增收300多万元。该企业连续三年被评为镇江市级龙头企业,成为当地农业招商及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的一个闪光点。对外农业科技交流促成了商贸,商贸又增大了对外农业科技交流强度和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的推广,通过该企业的运作,开拓了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

四、建立科技示范园引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我所不仅有专门人员从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使国外成果能够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尽快实现本土化,还十分重视再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将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省、市政府、省友协及农林、农业资源开发、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所按江苏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1997年以来,先后在茅山老区建设了应时鲜果、种草养畜、有机农业等四个科技示范园区,其中直接经营面积2200亩,与当地农民共同经营2000亩(三、四年内将扩大到6000亩)。通过在产区建立科技示范园,及时展示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示范园区周围迅速出现了再创新成果的辐射带,绵延达10多公里,句容市上万亩农田实现了亩年纯收入3000~10000元的高效,3000多农户因此达到了年人均纯收入超1000美元的小康标准。

“十一五”以来,我所以科技示范园区为阵地,共开展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指导1500多次,接受指导和培训4万多人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6万人次。组织专家10多次参与省市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从农民中指导和培养了全国劳模春城葡萄带头人方继生和大卓桃带头人杨修林,省劳模白兔大棚草莓带头人纪荣喜和蔬菜花卉带头人贡承香等20多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10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科技示范园及周边农户果园视察,深入了解我所对外农业科技交流成果的示范推广情况并亲切指导,给我们以很大的鼓励。

五、启动农业现代化试点,探索农民实现小康的新路子

为探讨服务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实现小康的新路子,我所2001年开始,选择天王镇戴庄村作为示范点,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制订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划,启动了高效农业示范项目有机桃、有机稻米、有机茶、有机牧草等项目,帮助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下一步我们将以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帮助发展有机农业。走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天王镇戴庄村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五千亩,在镇江市树立一个依靠纯农业实现人均10000元的典型,同时在镇江市范围建成6-7平方公里的生态模式示范区。形成有机果品(桃、梨、草莓)、有机稻米、有机油菜、有机茶、有机畜禽等五大类有机农业支柱产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篇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2015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15年2月中央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1号文件)。今年春节过后,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研讨班。在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作了重要讲话,他们的讲话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主要任务、目标措施、要把握的重点及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月28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胡锦涛和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如何推进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国人民广泛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西方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

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15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2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2.57。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据专家测算,至少相差15—20年。现在全国仍有5万个村不通公路,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吃的脏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1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来解决农村问题了。今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8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去年中央用于三农的资金是2975亿元。昨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中央今年用于三农的资金是3397亿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净增加422亿元,并且提出要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4.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中国经济要增长,当然要努力地引进外资,积极地扩大国外市场。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扩大内需是中国最基本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额,在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如果9亿农民手里有了钱,老百姓就会建楼房、买家电、供子女上学、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对各种市场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5.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几十年来,城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教育等,农民根本无缘享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十分明显。要下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央对我国的发展建设目标有4个,即: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4个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是管总的,但都与农村有关。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用胡锦涛同志的话说,那就是“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的某一方面的建设,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用了五句话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讲到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等问题。把它还说具体一点,就是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向前推进。其主要任务有5条:【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1.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的是4个方面:①调整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②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④大力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等,改善人居环境即“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

3.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①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④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⑤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要加强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搞村庄建设,没有经济实力的话,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可能加重农民负担,甚至加重村级债务;二是即使搞了也维护不了多久。

2.要深化农村改革。①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②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③搞好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

3.尊重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主要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韩国“新村运动”的精髓就是启发、唤醒和发扬农民自身的智慧、合作精神、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开展农民自主致富运动。政府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必要支持,主要是起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作用。

4.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5.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三农问题仍然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第2篇: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当前,各地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上海,更是把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农村建设总体形势不错,各级政府决心大,动作快,投资多,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共上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顺利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上海市委把全会的主题,聚焦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这也是上海发展中的第一次,上海市委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推进政策和工作措施。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对农村产业建设支持不够;重视政府作用,忽视社会力量参与,对调动和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不够;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关注不够。

我认为,在下一步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要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作用都很重要,但两者在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政府起主导作用,农民则是建设的主体。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要根据农民的真实需要,搞好规划,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要让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贴近农民的需要,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要让农民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自觉参与规划制定,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身力量。从目前新农村建设实践看,各级政府的决心大、动作快,调集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而对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也不充分,一些农民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还有一些等靠要的思想。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农民个人的关系,政府该干什么,农民要做什么,要尽量界定清楚。同时,政府要通过引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要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有长远任务,也有近期任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基本国情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制订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长远规划,同时选好切入点,解决好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生活环境差等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展开,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要量力而行。同时,还必须考虑农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就要谋划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如何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如何解决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如何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三要处理好“城”和“乡”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需要农业、农村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互补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但不排斥、不阻碍城市化,而且还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培训及转移、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提高,去推动城市化。同时,一些农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小城镇,这对促进城市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农村为了解决城市的吃饭问题、饮水问题,发展工业受到限制,而农业的效益远远低于工业,这也可以说是农村为大局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对于农村人口,他们所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必须提供,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发展,政府也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否则,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社会结构必然会失衡,现代化进程也可能会被打断。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一方面促进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减少农业人口,使农业成为少数专业农民的主业,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要处理好“表”和“里”的关系。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形象多,偏重于抓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比如搞道路硬化、墙面白化,这些形象要抓,但更不能忽视那些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项目,如抓好农业、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要多出实招,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好比是一辆赛车,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则是“四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上来看,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更不应该被忽视,它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应该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五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搞试点不行,光搞试点不推广也不行,因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所以等试点全部搞好再推广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将试点建设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以点带面。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进展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包括我们上海,十分重视试点工作,在示范试点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大、进展快,路电水气、通讯、广播电视、学校、卫生所等改造建设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示范试点的经验如何向面上推广,如何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筹集必要的资金,向示范试点以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必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政府在这方面考虑的还不够。在农村建设中搞示范试点,让一部分农民优先享受到公共产品服务的“阳光”,是在现阶段根据国情做出的必要选择,但是,当试点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应尽快组织力量向农村各地推广,使试点之外的农民也能尽快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六要处理好“上”和“下”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产业能力建设、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等都有明显的层次性,作为地方政府,市、区、镇也应根据权力分配和财力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一些大型工程和项目,牵涉面广,需要资金多,市政府应予以承担,而在区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救灾、扶贫等方面,市政府要协调区、镇,制定政策,明确各级职责,明确资金来源,防止上级喊口号,下级等政策,“眼睛向上”,依赖上级政府的思想。

第3篇: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就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这种首创精神,才促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的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谋划福祉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从当前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是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村等__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4、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4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心得体会

根据县委新农办关于驻村建设指导的相关文件精神,在xxx的指派下,我于xx年xx月xx日到xx村负责驻村指导相关工作。半年来,通过不断对新农村建设相关知识的学习,驻村走访调查,使我深刻体会到:

一是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首先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各项工作的带头人,“三农”建设的言行标杆,而且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各项政策、工作知识、相关法律以及科技知识的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到调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班子建设的影响力。与群众要紧密结合,亲密相处,遇事急于扑下身子,乐于解答,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更好地发挥驻村指导员的工作效能。

二是只有树牢服务意识,才能让公仆形象永驻群众心窝。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新农村驻村指导员具备的基本素质。xxx村是一个地域宽广、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而且居住分散,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比较落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高寒山区。当面对这些现实的困难和新的挑战时,我们不能只树官的形象,不立官的榜样,要迎着困难上,具体分析,逐步解决,做到小事急办,大事专办。各项工作只有先让群众信服,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推动的活力。

三是只有深入调查论证,才能科学迈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驻村以来,在各级的帮助下,为xx村解决困难家庭救助资金xx元、被子xx床、衣服xx套,xxxxxxx,虽然驻村半年来,工作成绩还不突出,但我觉得深入科学研究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制约村发展建设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村情民意、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等,如果不深入调查了解,就不能制定出科学地解决对策,更谈不上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没有缜密的思维,科学的眼光,就不能把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坚持到底。

通过开展驻村工作,使我的思想进一步成熟,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对农村工作的认知特别是山区农村的情况进一步的了解和加深。自身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

第5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

篇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2015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第1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在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广电局、市公路局、市国税局、市城建投资公司、市教育局、市畜牧水产局和市统计局九个上级单位驻本村工作队相关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我区委农村工作部的支持下,按照“一点两片”的总体思路,我村围绕建设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片的打造国家3a级景区的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开创了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生产发展方面

我村经2015年并村后有24个村民组,767户共2887人,党员67人。2015年经济普查我村年总产值2958万元,与XX年年我村集体经济底子基本为零的状况比翻了几番,与2015年同比增长15%,增长率超过我市平均水平。并村后我村总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耕地2280亩,其中计税面积1881亩,因为我村地处城郊,所以农业在我村是主导产业,全村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村委有野战俱乐部兼营农家乐和黑鱼凼农家休闲中心各一家,另85亩养殖水面等集体经济年收入近5、8万元,保证了我村村委会的正常运转。

二、生活宽裕方面

全村有上规模的养殖户68户,槟榔联合加工厂一个。童布、凉席、小加工户较为普及。村民的生活水平比较高,据今年最新数据统计人平均收入达到了9890元。村民物资生活水平提高了,户户盖起了楼房,我村现在的楼房建筑率达到95%以上,XX年时低矮平房、危房随处可见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公路主干道沿线也无违章建筑的存在;开展了益阳市赫山区2015年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申家滩村集中供水工程方案的实施,现前期工程主体取水工程已经完工,后期管道铺设工作也接近尾声;连续3年完成了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2015年参保率更达到了100%;全村42户贫困户和特困户均享受低保和救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95%,村民的安居乐业直接带动了对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

三、乡风文明方面

2015年底,为参加2015年赫山区“五星村”评选活动,我村委积极参与,未雨绸缪,提前计划,村委班子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认真开展创建“五星村十星户”活动。首先成立了我村创建“五星村十星户”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全民参选热情,在全村100%全民覆盖开展“申家滩村五星村‘十星户’评选活动”,选出“清洁”和“最清洁户”并授牌;第二成立了由村委领导班子组成的计生工作专组,实行村委班子的分工责任制,把24个村民小组具体划分到个人,另对24个村民小组加设24位计生指导员,设立专栏进行宣传;第三成立了申家滩村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村内组内的矛盾纠纷做到24小时待命,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完全解决,全年全村调解、解决纠纷23起,解决牵涉到外村的民事纠纷3起;第四成立了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申家滩小学校长、党委书记和村委主任联合监管,保证了我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100%的普及;第五成立了村民活动俱乐部,积极组织我村广大妇女同胞创建了军鼓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第六成立了申家滩村信息远程教育中心,由我村的大学生“村官”每个季度组织我村劳动力开展一次远教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积极组织农民参加由市、区和街道组织的农用技术培训,使得我村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参学率达到了85%,积极有效的带动了村民学习科学的热情,为创造文明的社会风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村容整洁方面

在区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和指导下,2015年我村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的惠民工程:

1、截止2015年11月,全村共累计修筑村级公路21公里,公路绿化8、85千米,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达到85%,串户公路硬化率达到65%,让村民出行更方便、舒适。

2、通过多方申请、筹资30万,完成申家滩1200米撇洪渠清淤扫障护坡工程;新建潘家坝机埠、机房设施一台套,投资0、65万元,新砌渠道200米。

3、配合农电所积极进行农村新型电网改造,全村农电改造完成率100%,有效的保证了村民的安全用电工作,很好的消除了村民用电的安全隐患。

4、全年全村累计增加沼气池建设80户,全村沼气池建设数量达到157个,占适宜建池户的80%;改水改厕218户;建污水处理池30个;太阳能热水器用户27家,既美化了村容外貌,又为整洁的卫生创造了条件。

5、争取资金和多方筹资160多万元,于2015年底秋耕后开展800亩农田综合开发平整整改工程。对我村的800亩集中农田统一平整,科学规划,共整修道路13、4千米,整沟清淤22、5千米。

6、成立申家滩村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管理制度;完成了电厂主公路沿线14个垃圾池的修建并投入使用,村民的生活生产垃圾统一入池,并派专人专车定时清理;集中力量打造我村庙山仑组城乡清洁工程示范组的典型模范建设;投资62、8万元在全村栽种花卉、树木26600棵,村民房前屋后绿化,栽花卉、苗木、果树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7、多方筹资近70万,建设了680平方米的三层为民服务楼,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信息室等一应俱全,为在我村全面开展公益事业打造了优质的硬件设施条件。

五、管理民主方面

自我区开展“五星村十星户”评选活动后,我村委班子团结合力,执政为民,充分发挥管理执政民主透明的工作作风,建立了村级事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机构,建全了村级财务公开、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一系列机制,全力打造富有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村委领导班子,努力使我村的创“五星村、十星户”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只建形象工程。全年无任何的党员干部违纪现场,无因村务上访案件,无因财务上访案件,无因农民负担上访案件,无挪用工程项目款现象,做到了真正管理民主“五无”。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正确的领导和科学的谋划。过去的四年来,我村委班子牢固树立实事求是为民谋福利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和十七大四中全会的精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的路还很长,我村委班子成员一定会戒骄戒躁,扎实进取,为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奋斗。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第2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社区位于——中心城镇西北边,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城镇人口——人。社区党总支下设-个党支部,党员——名。社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兴办了集体、个私企业,使社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

为充分发挥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乡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乡、社区、企业三方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四个工作组和督查组。各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领导小组每周五定期到社区召开专题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仔细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二是社区党总支利用广播,由总支书记和其他干部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发展

为拉动社区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社区依托企业,利用地处中心城镇边,有丰富的水泥配料资源等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下设“农业产业发展部”、“社区工业发展部”、“矿产资源开发部”、“劳务输出服务部”。“农业产业发展部”负责外联商家、内联农户,组织农户为商家生产订单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并搞好技术服务,培育主导产业之外的新兴支柱产业。“社区工业发展部”负责租赁企业生产线进行半成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部”负责向企业直接供给原料,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劳务输出服务部”负责对到企业打工的人员进行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相应的管理。今年龙头企业预计实现产值——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元。

(四)科学制定规划,全面组织实施

1、农村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依托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发展配套工业,签订了《劳务承包和租赁意向协议书》,进行了生产加工,招聘了——-名剩余劳动力,聘请了专家对新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组织生产。截止现在,劳务经济已达——万元,增加集体收入-万元。矿产资源部每月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元。

2、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顺利。按照“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的思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以经济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总支+协会”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组建了蔬菜、养殖等协会,积极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产值——万元,使农户人均比去年增收230元。

3、住房新型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新区建设。投资-万元,完成了三个居民小组新区规划,制定了新区建设方案,优先安排住房紧张急需建房和有住房但愿到新区建设而且愿意拆旧建新的群众建房,现已办好了新区建设土地使用的有关手续。

4、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组建起了宣传、科技、法制、文艺四支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了活动;成立了社区警务室、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三务”公开,召开“三务”质询听证会,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现在,民间纠纷调解率、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

三、取得的经验

一是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充分发挥了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把解决“有人办事”作为解决“有钱办事”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三村四化”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四是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半年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二是“四化”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对较快,社会和谐化建设初见成效,住房新型化建设由于受土地政策和资金的制约,发展相对较慢,规划实施的部分建设工程难以按期启动。三是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四是社区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困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五、下步工作

1、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2、扎实抓好“三个工程”,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设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

的组织保障;抓好“载体工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抓好“保障工程”,引导、支持村(社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建设进程,加快“四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3、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社区)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4、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社区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3篇:新农村建设总结

1、利用地理优势,扩大招商引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支两委利用这一契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功引进外资200万元,对xxxx大厦进行装修,并与经营户签定了承租合同,年经济效益14万元。今年2月份,村干部与福建企业老板洽淡了建“xxxx寺公园”已达成初步意向,正在洽淡的还有汽修厂、家具市场、混泥土构件公司,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这些项目的引进需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逐步实现今年以来,村支两委组织村组骨干和人民群众,开展“党中央、国务院为农村农民着想,我们如何干”的大讨论。一是村委会采取逢会不忘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目标任务;二是村干部分片包干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内与群众交流情况,听取对村上的规划的意见;三是现有的5个村干部带头集资,带领村民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向周围单位争取资金支持;五是动员村内较富的经营户,慷慨解囊,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通过大讨论,人民群众主人翁态度和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3、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整修村组干道和灌溉渠道

xxxx年,我村混凝土硬化村组干道5、2公里,今年又整修砂石道2、6公里,预计下半年可完成混凝土硬化。组织村民、空渠道3、2公里,保障了全村水利灌溉的需求。

4、主动汇报,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

村干部意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落实各项具体规划,必须要求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证,于实走出去“找米”下锅,与外省有关企业洽淡,引进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流入生机活力。最近又与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对引进项目建设的用地进行汇报,最后请政府批准。

5、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半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以“五家”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及计育生育创国优《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章程》,积极开展文明先进单位、个人、五好家庭等活动,今年组建了一支腰鼓队,并市组织的计划生育活动月参加比赛节目得“三等奖”和“创作奖”,对全村垃圾堆放进行了规划整治,正在组织建垃圾池,对文明创建活动在8月份进行一次评比和表彰。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加工能力低。产业化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中,有些盲目效仿,未形成规模种、养殖。

2、农村底气不足,财经缺口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3、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呈突发性事件增多的趋势。

四、下一段发展思路

1、解放思想,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是基础,是落实一切任务,目标的保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营理,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本村的独特优势,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

3、积极推进“五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促进文明建设进程,改善村居环境,适时修编规划,推进现代化村庄建设,采用推进太阳能、沼气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保障社会化。继续全面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城乡街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5、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民主营理,民主决策,民主营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6、具体目标

(1)建设综合性村部办公楼

(2)xxxx寺公园建设

(3)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

(4)农村改水、改电项目村建设

(5)新建一个综合无公害市场和一个家具市场。

(6)形成农业观光带。

(7)组建一个劳务公司。

(8)整修渠道4公里,修塘14口(

(9)修建垃圾池4个。

(10)组建治安巡逻队。

五、几点建设和期盼

1、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投入,特别是沼气和太阳能建设资金扶持,加大农村改水,改电项目村资金支持。

2、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后盾单位合理安排,避免“肥的吃不了,瘦的吃不到”。

3、适当放宽小康建设示范村所需土地使用政策。

4、主管部门对新农村示范村多支持、多办实事。

第4篇:新农村建设半年总结

今年以来,xx乡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区委区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半年来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建班子,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驻村干部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新农村建设办,由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兼任办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制定规划,落实了工作发展措施

一是制定规划。我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结合本乡中心区域的小城镇体质扩容的具体实际,认真制定了《xx乡太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全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工作安排,具体编制了建设规划和示范村点建设规划。二是落实措施。在制定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我们还下发了《2015年xx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资金筹措与投入使用等工作措施。通过采取会议、板报、标语、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广泛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具体精神基本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三、突出重点,加大了基础硬件建设

就月峰小城镇而言,要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近期内必须以基础硬件建设为重点,如果基础硬件建设跟不上,就无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因此,乡党委政府紧密结合本乡实际,适时提出了以“主要基础硬件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发展思路,即:对太阳新村至圩场一带,以“两横三纵”道路硬化和排水渠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造工程,健全公共卫生配套设施,加快太阳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不断提高村级民主管理水平,确定今年为小城镇基础工程项目建设年。目前,我乡新农村建设进度是:“一横两纵”的土方清理平整工作基本完成,道路硬化80米,加固河堤30米,总投资约11万元,路面硬化工程可望在九月底十月初完工。

四、积极筹措资金

在区委办李主任大力支持下和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共邀请全区13家友好单位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活动,目前共收到新农村建设资助款14、8余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万元。

五、存在问题

(一)任重道远。一是部分群众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有误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等、要、靠”的依赖性思想。个别人对党的新农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存在的历史遗留纠纷问题复杂,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二)缺少党员干部带动和群众参与的基础。新农村建设村民们自发参与的行为微乎其微,只是在观望。党员、组长、理事会成员没有发挥为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和坚强后盾的作用,问题上交,矛盾上交,形成目前的被动局面。

第5篇:2015年上半年新农村建设总结

XX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新农村建设各项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主要抓好示范村、“五个一”工程村及主要公路沿线村屯新农村建设。

一、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标准完成春耕生产

坚持高标准、市场化、科技型备耕。及时发放粮食直补、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高油大豆补贴2121万元,落实春耕资金5、3亿元,下摆化肥1、3万吨,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850期,累计培训农民6万人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5、6万亩,大豆34、4万亩,玉米15、8万亩,水稻5、4万亩。全县良种播种率达100%,种子包衣率达100%,克服了早春干旱和春耕期低温多雨等不利条件影响,高质量完成了春耕生产任务。

(二)特色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上半年黑木耳、烤烟、果菜、特色养殖、劳务经济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①黑木耳产业势头强劲。加速推进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进程,第三届黑木耳节正在紧张筹备,全力做好升格工作。生产规模达5、79亿袋,预计总产2、2万吨,预计总收入8、8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②烤烟产业标准化推进。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落实面积3、8万亩,签定收购商品量11万担,合同金额5500万元;

③果菜产业外向化推动。积极实施出口果菜产地备案和注册登记,稳定面积18、5万亩,重点发展对俄出口果菜6、5万亩,其中棚室蔬菜3100亩,预计总产16万吨,总收入1、33亿元以上;

④特色养殖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化圈养,肉牛存栏21490头,出栏4068头,生猪存栏38855头,出栏30051头,貂存栏43000头,预计今年牧业产值在1、2亿元;

⑤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突出“县校联合、定单办学”的模式,加大对俄劳务输出,阳光工程培训1300人,其中技能培训300人,引导培训1000人,新转移1272人,其中新增赴俄158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3亿元以上,拉动农民增收1500元以上。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年初以来,我县为了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制定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优惠政策》,从工商、税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农业生产、农村优抚、农村医疗等六大方面予以扶持,极大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1、试点村农民增收势头良好。我县9个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仅黑木耳就发展到7332、5万袋,同比增长62、9%,占全县发展黑木耳总量的13%。省级试点村发展规模过千万袋的村达到4个,占全县千万袋村总数的36、4%。

2、集中推进新农村项目。大城子、夹信子、三岔口、泡子沿四个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现已完成6个项目建设,其中三岔口村文体休闲广场正在建设中,泡子沿农民公园工程过半,大城子村渤海国遗址展馆主体即将完成,夹信子村的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3、“五个一”工程全面展开。创优村新建、续建主导产业园区6个,新建、扩建文化大院和农民休闲广场4个;达标村完成90%的验收项目,其余进入收尾阶段;提档村建设项目完成80%;重点环境治村全部完成整治任务,规划村正在组织规划。

4、村屯绿化、环境整治效果明显。上半年绿化村屯18个,绿化面积592、5亩,栽植绿色树木4、8万株;全县清路障186处,新修边沟1万多延长米,清边沟8、95万延长米,清垃圾1、03万吨,清柴草粪堆1827处,村屯环境明显改善。

(四)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完善培训措施。

我们与黑龙江盛世新农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建设80个农村科技文化信息播报站,现已建成52个,并根据东宁实际上报环境整治、科普、政策法规等信息。完成了16个村“六位一体”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迎检收尾工作。全县102个行政村创建计划生育“双新”示范村30个,示范户300个。印发《农民应知应会》宣传单3万份,《农村法律法规汇编》5000册,科技人员下乡1600人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850期,发放资料30万份,播放科普录像270场,培训农民6万人次,占农民总数的60%。

(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上半年超常规运作,重点扶持宝荣中俄批发大市场、天宇种猪厂、六畜兴种猪厂、富鹏木业有限公司、鹰鹿贸易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省市龙头企业总数达15个。新增一品专业村18个,一品村总数达51个。新组建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协会、组织达81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达标工作难度大。

二是农民难发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是首批省级试点村达标验收年,将采取集中帮扶,连线创建,提升标准,全力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省级试点村建设。

一是抓住农业生产不放松。全力抓好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关键期管理。黑木耳强力推行八分熟采摘技术,人工修剪晾晒,分级包装,同时加强秋耳生产管理;烤烟实施疏叶控株,增强通透性,提高品质;果菜做好蛀果蛾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指导;特色养殖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抓好肉牛品种改良、母猪繁育,无重点疫情发生。

二是抓好8个首批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达标工作。今年下半年将此项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呼兰现场会议精神,按照十项基础建设20条标准抓好落实,做到逐条对照逐项落实,不丢项不落项,高标准完成试点任务。

三是抓好项目落实。按照公益优先、多建多投、多元投入的原则指导省级试点村落实“以奖代投”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争取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任务。认真抓好“五个一”工程32个行政村各个项目落实,确保“五个一”工程落到实处。全面抓好“九大民心”工作的实施,确保我县新农村整体建设上水平。

第6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正确处理低效益与高风险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利润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方法、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组建标准上,坚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规范化运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备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有较大的合作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有明显的合作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松散型的,也有紧密型的;既有生产服务型的,也有产、加、销一体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个“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推进“三大保障”建设: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安民。为此,我们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宜人的新农村。

大力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实了自主创业奖励、异地务农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小额创业贷款、职业介绍补贴、搬迁企业补贴等政策。二是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的门路,重点抓好“六个一批”:新老企业吸纳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异地务工转移一批、搬迁企业带走一批、购买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万人,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5%。

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奖”制度。积极推进“社保”,加快扩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新办企业一律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全市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33.2万人。全面实施“地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保障体系的农民已达36万人。加快建立“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办法,解决单纯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老年农民参保后个人不再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养老金,全市已有40万老年农民享受这一福祉。继续完善“医保”,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级财政资助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断提高“低保”,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生育一个孩子、年满5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奖励50元。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着力加强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实施“绿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绿化造林力度,突出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建设,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21%。实施村镇净化工程,突出农村水、大气环境整治,建设“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滨湖区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太湖生态防护林、都市特色林、休闲观光林等六个农村造林绿化建设重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回顾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建设新农村问题。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目前农业仅占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却是大问题”。从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看,难点在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从“三农”的地位作用看,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地域,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从现实条件看,**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我们把推进农村建设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村调整优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对万户农民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的若干意见》、《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加快实施农村“三个集中”的意见》、《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意见》五个文件,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我们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市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九个分区规划和农村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勾画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第三,要坚持用统筹办法,系统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

“兴农之路不在农”,必须“跳出三农解决三农”,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用城乡统筹的办法建设新农村。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富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五个体系建设。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在城乡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公路建设实现所有乡镇的车辆30分钟驶上高速公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2%。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相关热词搜索:海门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cehua/51819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