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社会化防治

社会化防治

2016-09-05 10:29:2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社会化防治(共3篇)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大势所趋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大势所趋时间:2011-05-2510月21日~22日,全国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现场会在沈阳召开。与会代表结合各地区森防实际,就林权制度改革后森防工作如何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形势,转变职能、服务林农,广泛地交流了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的经验,...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化防治》,供大家学习参考。

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大势所趋
社会化防治 第一篇

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大势所趋

时间:2011-05-25

10月21日~22日,全国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现场会在沈阳召开。与会代表结合各地区森防实际,就林权制度改革后森防工作如何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形势,转变职能、服务林农,广泛地交流了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的经验,积极探索多元的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模式。 目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严峻,2008年发生面积高达1.8亿亩,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和林改后分林到户、林农成为防治责任主体出现的防治能力弱、防治技术缺乏的现实,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以后,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防治就成为一项重要命题摆在了广大森防工作者面前,全国许多地方在社会化防治组织的建立、工作指导、管理措施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多元化格局已初见端倪,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森防总站在全国调查的社会化防治组织归纳分类显示,林业部门组建的防治队伍人员稳定、设备先进、执行力强,但竞争意识差,适应市场能力低;经营者自发组建的防治组织覆盖面广、积极性高,但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防灾控灾能力较弱;社会化防治组织市场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但管理还不到位,发展不够规范。 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总站长马爱国说,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防治是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社会化防治】

的重要举措,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要适应林改、因势利导、扶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政府和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将林用防治器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将村级森防员培训纳入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培训力度,全面推行防治任务项目管理和招投标制、监理制。对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生态公益林比例大以及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扶持建立防治专业组织;对用材林、经济林的有害生物防治,要发挥林场、林业企业、林业大户的作用,引导建立自主经营、管理的防治专业队;在林改地区,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林农的作用,建立家庭合作林场、“三防”协会等防治组织。 社会化防治在全国各地已不同程度展开,在林改地区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由于防治经费不足及病虫害暴发一般具有较长周期等因素,防治专业组织的人员收入呈现显著的不可持续性。代表们建议增加森防资金投入,保障防治队伍建设,同时提出建立森防信息服务平台,设立林业有害生物培训机构解决基层服务组织的技术问题,以解决专业防治公司在法律上的资质认证等问题,促进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防治进程。(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社会化服务
社会化防治 第二篇

信息参考

(社会化服务专题)

东营市图书馆主办

2008NO.05

(内部资料 仅供参阅)

主题词:农业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

要 目

● 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社会化防治】

● 安庆:构建“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社会化防治】

● 海盐:创建农业服务型合作社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 张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迈新步

● 国外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政策信息【社会化防治】

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7号) 经验交流

安庆:构建“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安庆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棉花、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初步统计,2007年安庆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270元。近年来,安庆市立足县域面积大、农

村人口多的基本市情,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构建“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公共服务形成新体制。安庆市大力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普遍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乡镇农技站、兽医站、农机站等部门撤并合一,成立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三农”服务的一体化格局。岳西县撤并24个乡镇农技站,跨乡镇组建8个区域性农技综合服务站,使农业技术人员服务有目标、有方法、有干劲。在服务内容上,安庆市加快“村村通”工程、土地整理、水利兴修和康居新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市的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大大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在服务方式上,全市普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财政支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

【社会化防治】

中介服务形成多元化格局。安庆市大力发展“三农”中介服务组织,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有400个,合作组织成员达7万多人。太湖县积极整合民间融资渠道,发展社区性合作金融组织,2006年选择46个试点村民组,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的办法筹资225万元,建立生产发展互助基金,覆盖2000余农户,突破了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瓶颈”。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潜山县槎水镇蚕桑协会、岳西县主簿镇兴农有机农业协会、望江县网箱养鳝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均做到了有一个好的产业、一个好的领头人、一个好的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市场服务形成利益链。安庆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三农”社会化服务,一批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同时为农民提供服务。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联结农业和市场,一批个体营销大户通过“购运销”联结农村和市场,一批农民经纪人通过“传帮带”联结农民和市场,形成了“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良好发展格局。怀宁县稼仙米业集团、望江县联河米业公司、宿松县京洲食品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签订优质农产品种植合同,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合作体系,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双赢。目前,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0多家,其中包括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

(《经济日报》 2008-01-22)

海盐:创建农业服务型合作社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海盐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农事操作的农民大多年老体弱,素质相对较【社会化防治】

低,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又难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新要求。在江苏省农业厅和嘉兴市农经局的支持下, 海盐县率先创建了久洋农机合作社、海盐县友邦植保合作社、海盐县友邦测土施肥合作社。通过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相关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可以破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制度瓶颈

家庭承包经营决定了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但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已严重制约农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创建服务类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统一作业服务,才能消除这个体制性障碍。从宏观角度看,只要实现种植业机耕、灌溉、栽培、土肥、植保的全程社会化服务,就打开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空间,使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也解决了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建立统分结合双重服务机制的历史性课题。从微观层面讲,农业社会化服务也优势明显,可通过友邦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例加以说明。一是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后病虫害防治的后顾之忧,使外出人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植保服务平台前移,技术服务到户到田,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老大难问题,依托这个平台,通过项目推进,促进植保新技术推广;三是专业人员统一防治,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质量;四是科学用药,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五是统一防治后,使用大包装农药,包装物减少且有利于回收,减轻产地环境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六是可以避免千家万户存放农药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事故隐患;七是组建一支专业化植保队伍,随时应对重大病虫灾害突发事件;八是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消除体制性障碍。

二、创建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海盐县友邦植保合作社。2006年6月29日成立,注册资金10万元,社员50名,由农技人员、农资供应人员、防治作业人员和部分种粮大户四部分组成。目前已扩大到115个会员,拥有机动喷雾机220台,固定机手110人,总资产1000多万元。通过这个平台,把公益型的病虫测报预警系统、连锁经营的农资供应服务网络(合作社农资配送中心及各基层农资服务站)、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功能完善、统一协调的新型植保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优化植保资源的配置,防灾减灾,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保驾护航。友邦植保合作社2006年统防统治3万亩,特别在“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示范区”全面推广植保“三新”技术(新农药、新技术、新药械),防治工效提高5.2倍,防治效果提高15%,农药成本下降22.3%,而且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回收,农田环境非常清洁。2007年,在扩大服务面积的同时,统防统治区施行了农业保险。合作社还发挥专业优势,代理地方政府“加拿大一枝黄花有害生物”的清除工作,行动快,效率高,效果好,成本降。开展农民冬闲田耕种,实现全县绿色过冬,还接管了经济开发区2000亩已征待用土地的复耕复种工作,

2016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报告
社会化防治 第三篇

近年来,我县在做好土地流转,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动力,突出机制创新,培育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农民队伍,造就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之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55家,组建农民合作社400家,有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40个、各类专业大户2776户。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05个。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实做强。我县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通过精心包装农业项目,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引导本地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向农业产业开发,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资产上千万的1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特别是金农米业集团成功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县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突破。2016年,龙头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28.8亿元,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二是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2016年4月,绿万佳种养专业合作联社正式成立,该联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在原有的17家合作社、龙头企业、经营服务部等基础上创建而成,有效地改善了当前合作社生产单一、经营粗放、服务环节脱钩、经济效益较低等现状,为农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联社现有成员3286人,建立种养基地583个,实现双赢利润800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农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将千家万户的农民有序带入产业发展轨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县共有农民合作社4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2家,登记入社农户3万户,带动农户4.9万户,建立基地14.5万多亩。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先进县。三是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蓬勃兴起。在劳动力加速转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增加等因素影响和推动下,我县种养专业大户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种养大户大量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水平日益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种粮大户186户,其中百亩以上85户;养殖大户1000多户,其中万头以上4户,1000头以上110户,500头以上433户。一些种养大户在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化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模式已转为家庭农场模式。这种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经营特点。四是新型职业农民绽放异彩。我县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为培育对象搭建项目对接、技术信息、行业交流、融资等四大平台,有力地推动全县农业企业、种养大户规模化发展。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工程、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为平台,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技能型、管理型和专业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农业大军的“领头羊”。几年来,共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次。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既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日前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成为全市入围的4个县市区之一。

2、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农技推广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创新机制,已全面完成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现有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54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农村能源等专业。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疫检疫防控体系,其中设立了14个乡镇防疫检疫站,选聘了61个防检员,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做到定岗、定编、定人。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达到免疫密度100%目标,有效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做好免疫物质调拨,组织开展免疫技术培训等措施,实现动物疫病监测全覆盖,全面保障了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坚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并举,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并举,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形成了培育、发展、检测、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响了“三辣”、“桃苑金猪”、“鱅”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拥有中国绿色食品标志6个。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着力引进发展了百亩锦江农产品物流中心、恒龙物流、和达天下物流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大大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等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拓宽与乡村消费相匹配的农贸市场、农资超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渠道,继续实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构建一体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激活了农村消费潜力。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我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推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单一的农户之间流转向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共同参与流转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县共有耕地总面积38.57万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1.7万亩,涉及农户近万户,流转率达33%;林地面积103.5万亩,流转面积26.87万亩,流转率达25.96%。土地流转后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有力地解决了农村有地无人种、有人没能力种、有地无技术种等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创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网络。2016年,我县就设立了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在14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置了咨询和综合接件、信息服务、农村产权流转审查办理、金融服务和纠纷调解等窗口,主要办理信息发布、组织交易、成交备案、代办登记、融资服务等业务,为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三是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自今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由县领导任团长,从县直各单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成员,组建了14个驻乡工作团,全力指导协助村组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落实制。目前,已完成全县14个乡镇、186个村、1614个村小组、68794户农户的测绘,确权面积达38.57万亩,下一步等待市里软件安装并着手进行数据录入。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于8月24日对我县在土地确权方面的做法、成效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四是推动农村融资体制改革。我县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组建了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引进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今年8月份开展的“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工作,是当前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撬动金融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举措,既是一种探索创新,更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是“及时雨”,是“雪中送炭”。我县迅速行动,成立领导小组,进行调查摸底,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并向农民合作社倾斜。自我县第一批1个亿的信贷计划批复下来后,省500万、市250万和县500万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部门与合作银行也已签订协议,放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此举极大的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了融资资金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切实解决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困难问题,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做大做强。

二、三个共性

从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来看,有以下三个共性:

1、规模化。适度规模化,是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没有规模化就不能保证足够的收入,没有足够的收入就不能保证新型经营主体的稳定性。我县已流转的水田面积达1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已流转林地达26.87万亩,占总面积的25.96%,且流转的水田、山地大多集中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规模经营效率明显显现。比如,九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芦洲乡建成了一个全省最大、连片面积达1.1万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公司以每亩90元租赁农民土地和雇聘当地农民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今已种植花卉苗木4.5万株,发展花卉苗木基地3万余亩,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成为我县首当其冲的花卉苗木富民产业龙头企业。

2、专业化。当前我县基本生产模式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但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必不可少。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促进增产增收。我县已建成14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覆盖。现有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54名,涉及粮油、种子、蔬菜、茶叶、果树、畜牧,土肥植保、机械、病虫害防治、农村能源等专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3、标准化。举例来说,作为粮食大县,我县在推行高标准农田、粮田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生产资料投入、整地、播种、育苗、栽培、灌溉和收割等生产全程都推行标准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机制,坚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并举,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并举,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并举,形成了培育、发展、检测、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响了“三辣”、“桃苑金猪”、“蒙山猪”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拥有中国绿色食品标志6个,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升级。

三、四点体会

在发展过程中,我县根据现状,不断进行创新摸索,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主要有四点体会:

1、要从制度上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农民需要政策激励,更需要制度公平。我们的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仍存在重大制度缺失,土地收益分配明显是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农民得到的太少。要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要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包括排他的使用权、独享的收益权及自由的转让权),使农民感觉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一是坚持农民主体,推进土地确权。近年来,虽然我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经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靠天吃饭”落后意识仍然存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迫切需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人。要依法稳妥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确保合同、证书、地块、面积“四到户”,清晰产权归属、强化物权登记管理,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通过产权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使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是确保土地流转的关键。今年我县开展了整县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由县领导任团长,从县直各单位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为成员,组建了14个驻乡工作团,全力指导协助村组开展土地确权登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落实制,确保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流转为主要业务的农村产权市场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机制创新、规范、平衡推进的关键。我县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县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让市场发现农村产权价值,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引导农村“三资”资本化进入流通市场,切实破解农村“三资”入市难、流通难、增值难、议价难问题。探索建立土地信托公司,引导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合法拥有或具有处置权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使农民收益由过去的单纯收租金变为“基本地租+浮动效益”。积极完善交易流转、抵押登记、处置变现等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和抵(质)押贷款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土地增值评估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建立农村闲置宅地置换、流转、退出机制和农村闲置宅基地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使用机制,努力在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集约使用方面积极突破,把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

2、要引导土地、政策、资金、人才向新型农业主体靠拢。一要引导土地向新型主体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确权,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服务平台和经营纠纷调处体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鉴证和合同备案制度。通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引导资金向新型主体流入。培育农村“内生”的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十农户”、“基地十农户”的贷款担保模式,解决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难的问题。三要引导人才向新型主体聚集。深入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农业、扎根农村。

3、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取得农村融资新突破。融资难题是个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难、费用高、网点少”。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一是转变观念。金融部门要与时俱进开发更多适合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产品,土地、房屋、农产品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资产,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为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提供支撑。二是培养农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培养农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农业贷款关键是担保,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专门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提供贷款担保。推广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发挥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作用,调剂农户间资金余缺,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解决融资难题的能力,成为农户与金融机构搭建融资的桥梁。三是创新贷款品种。开展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质押,探索农业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新途径。进一步增加抵押贷款品种,盘活农民土地资源,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农村类知识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服务,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实物抵押方式、资金发放和结算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开辟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新渠道。四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引导金融机构网点下延,在居民多的大村增设网点,对偏远村和人口少的村点增设村级金融服务站。五是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需要继续深化农业险种改革,不断完善现有险种与理赔机制,更加有效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让保险为农业的发展遮风避雨。除水稻、油菜、棉花、能繁母猪等险种之外,要发展农业保险新险种,将优势特色农产品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同时进一步扶持农业商业保险的发展,实现双赢双保险。

4、要采取有效举措保障新型农业主体经营权益。一是规范准入门槛。要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及农业经营主体的准入门槛,防止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假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切实保障真正经营者的权益。二是强化风险防控。主要包括金融风险、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应该从金融、生产技术、产业链、农业保险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健全机制,降低风险系数。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农企合作、银企合作,破解货款难题。三是加强扶持力度。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倾斜方面,上级部门还要加大对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将农业补贴新增部分和涉农项目向新型主体倾斜。如出台金融、科技、产业、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障机制和扶持体系极为重要。

相关热词搜索:森防社会化防治 社会化防治组织现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社会化防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社会化防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cehua/6150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