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2016-09-06 12:25:3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共5篇)课程规划方案大张楼镇一中课 程 规 划 方 案为了贯彻山东省教育厅两个规范,搞好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创新,特别是学校课程的规划研究,我校在县教研室同志的指导和参与下,成立了以校长、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组成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经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学校...

课程规划方案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第一篇

大张楼镇一中

课 程 规 划 方 案

为了贯彻山东省教育厅两个规范,搞好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创新,特别是学校课程的规划研究,我校在县教研室同志的指导和参与下,成立了以校长、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组成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经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规方案。

一、开设背景

1、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校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育人,张扬个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年来,学校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英语活动小组、编织小组、数学启智园兴趣小组得以广泛开展。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特长”已成为学校明确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发展需要

“我特别喜欢漂亮适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国结、要是我也会编该多好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能慧眼看天下,快嘴论时事,将来一定成为政治家。”“我喜欢英语” “我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我想成为逻辑推理高

手”“我希望开设心理咨询。”翻开学生的民意调查,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唤,诠释孩子的兴趣需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将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

3、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大张楼镇一中一向以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以人为本,强调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校为本,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弹性化,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让学生学会交往,做社会活动的小主人,与家庭,社区积极配合,开设“玩中乐、乐中学、学中乐”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学生是社区与学校的共同期望。

4、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年宫活动室等。学校活动场地虽然不大,但都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有专兼职的教师,较齐全的硬件建设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师。有的能画会描;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能写一手好字;有的英语字正腔圆„„学校丰厚的人力资源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省、市、县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构建学校新文化。

2、通过学校课程内容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意识。

3、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力度。

5、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6、通过学校、家长、社区民主参与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特色。

三、学校课程计划

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四、实施步骤

(一)课程开设

1、课程开发小组制定调查表,评估学生兴趣发展需要,研究学校课程资源。【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2、根据学校教育实际,讨论制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

3、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

4、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指南》自主申报课程,写出课程简介。

5、课程开发小组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向全校学生宣传、介绍。

6、学生分年级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统计人数,。人数偏多的课程,课程开发小组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7、开课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撰写课程讲义。

(二)组织实施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讲义,交课程开发小组审议。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课程开发小组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课程开发小组进行检查,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学校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学校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6、对个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课程开发小组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7、每期末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五、评价设想

1、对学生的评价

① 制定《学校课程学分制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② 学年修满五分的学生顺利毕业,可申报另一门课程。

2、对教师的评价

① 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楚门中学课程建设方案》201400603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第二篇

玉环县楚门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一、校情简介与分析

(一)学校概况

玉环县楚门中学创建于1946年春,时名“玉环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部,改名为“玉环县第一中学”,简称“玉环中学”;1959年玉环、温岭并县,易名为“楚门中学”。1982年5月,学校被列为省第二批重点中学,1999年7月,晋升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2007年12月晋升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楚门中学座落于玉环漩港北岸、楚门丫髻山北麓。静谧的楚门河横贯校园,校园内绿树成荫,曲桥回廊,凉亭古池,环境优雅。学校办学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办学规模适中,是莘莘学子求学的胜地。

纵观学校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1)艰苦创业期(1946—1949)。设校址楚门晒谷坦原私立东方小学。学校初创阶段,勤俭办学,艰苦创业,成为初具规模的全日制初级中学。(2)发展壮大期(1949—1966)。师生政治方向明确、热忱高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优良校风。(3)空前浩劫期(1966—1976)。文革初期,学校由于受到较大冲击,被迫停课。后“军宣队”、“贫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复课。(4)振兴恢复期(1976—1979)。学校主要精力在恢复组织机构、整顿教学秩序与加强管理工作。(5)稳步推进期(1980-1996年)。校址重点已从晒谷坦转移到观音堂现校址,班规模发展到36班,占地面积扩展到87亩。(6)改革创新期(1997年— )。校园扩建工程启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德治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模式开始凸现,办学新格局逐渐形成。建校以来,学校遵循“厚德 博学 强身”的校训,形成具有楚中特色的办学模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治安安全先进单位,浙江省中学生社会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和无线电测向先进集体,台州市“花园式”校园等荣誉。涌现出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春蚕奖、省师德楷模等一批优秀教师。

(二)现状分析

1.学校硬件设施完备。学校占地面积186亩,建筑面积55056平方米。学校现代化设施完备,数字实验室、信息中心、图书馆一应俱全,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校现有36个行政班,教职工150余名,学生1600余人,有400米标准运动场、学生公寓、餐饮中心、体育馆、游泳池、标准篮

排网球场。完全满足师生学习、工作、运动等需求。

2.师资优秀。近年来,我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科研兴校,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手段,班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支队伍建设齐头并进,涌现出一大批精教学、肯钻研的教师。学校现有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省优秀教师、省春蚕奖获得者15人,市名师5人。全体教师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充足的人才支撑。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学科配套、业务精堪、品质优秀。

3.管理一流。学校将制度管理和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相结合,崇尚团队协作精神,学校管理层职责明确,工作开展有序、有效,在教师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团队凝聚力强,有人本管理特色。

4.生源中等偏下。我校的学生基本来自港北,既有城区学生,又有农村学生,其中50%的学生按照比例下划到初中学校以保送生招收,学生按中考成绩首先被玉环中学优先招收,后楚门、玉城、实验三校均分。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属中等偏下,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刻苦,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学科不平衡,总体来说理科成绩好于文科。

5.近几年高考、会考及台州市统考成绩。近几年学校高考成绩稳定在较高的水平,2012年学校高考上重点线人数达102人,创历史新高;2013年在生源极其不利情况下学校高考上重点人数达99人;2014年高三我校生源远不及县内兄弟学校,但从模拟考及联考情况来看,高考重点人数很可能超2012年的102人,再创历史新高。学校参加省级会考及格率达98%。

二、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理念——立德臻美、上善若水、把人字写端正;多元发展、和而不同,把人字写辉煌。

立德臻美——通过学校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树立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学校教育的首冲。“立德臻美”也能促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今后幸福未来的非智力奠基。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本义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有避高趋下的谦逊、奔流到海的追求、刚柔相济的能力、海纳百川的大度、滴水穿石的毅力、洗涤污淖的奉献。学校教育通过立德臻美而达到尽善尽美。

多元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在教育方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背景下,学校坚持特色化办学,学生有多样选择权利,实现多元发展。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意指“只有允许不同事物存在,才能形成五彩缤纷、繁荣向上的局面;否则便陷入单调、乏味的境地”。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兴趣、特长,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办学及培养目标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创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和现代化的浙江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其中,“高水平”是指学校的管理水平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有特色”是指学校在育人模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化”是指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人。有知识——指把学生培养成喜欢学习、知识结构完善、又有特长的人;有能力——指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注重交流沟通、改革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学习、做事、创新的人;有修养——指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加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公民。

三、办学方略

楚门中学的办学方略是“德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

德育立校——秉承“立德臻美、上善若水、把人字写端正”办学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主题化、校本化、系统化。高一年级以“礼仪、守纪、自立、习惯”为教育主题;高二年级以“诚信、感恩、合作、进取”为教育主题;高三年级以“责任、理想、成才、服务”为教育主题。学生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明守纪,讲诚信、有公德、知感恩,有理想、有责任和进取心。

质量强校——立校就是在办学过程中,把“优质、高效”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谓质量,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单指教育教学质量,而是涵盖学校的全部工作质量。领导要高质量,教师要高质量,学生要高质量。我们要把要求提“高”,把制度订“全”,把过程想“细”,把行动做“实”。向家长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社会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

科研兴校——是指在办学过程中,突出教育科研作的地位与作用,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科研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通过科研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力支撑,通过科研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色名校——是指在办学的过程中,坚持“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特色是就是超越,特色就是一流”的办学思想,坚持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德育内容、方法、途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

学校管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校环境、学校文化等诸方面不囿于传统或现成的模式,锐意改革创新,打造学校特色。

四、课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根据《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转变育人模式,立足我校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想方设法整合开拓各种资源,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鲜明楚中特色的科学规范、丰富多样、多元开放、自主创新的学校课程体系,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在“把人字写端正,把人字写辉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秉承“厚德、博学、强身”校训,通过对国家课程的调整及整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特色课程建设,构建灵动、交叉的必修教学和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双向选修课程体系。

基础性原则。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凸显核心课程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性原则。推进选课走班,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择课程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人本化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

本土化原则。关注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充分利用永康地域优势与五金特色,把永康五金文化作为选修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有知识、有能力、有修养”的培养目标,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教学,为全体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循序渐进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坚定课程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又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到位。

(二)楚门中学课程结构体系

1、楚门中学课程结构框架

楚门中学地处玉环,玉环是海岛县,居民多以捕鱼为生。采用“帆船”模型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结构框架。如下图所示:

结构说明:

(1)我校课程体系框架模型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主要由波浪海水、船身和插在船上的三张风帆构成。船身代表核心课程,是整个结构的主干;三张风帆分别代表三个类别选修课程体系。前风帆谓“德育课程”选修体系,后风帆谓“健身课程”选修体系,中风帆谓基于核心课程的“拓展提升课程”选修体系。海水代表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载着整条船破浪前进。船作为海洋文化的符号,象征着继承海洋文化,弘扬海洋精神,坚定方向,勇往直前。取“船形”作为我校课程结构,能直观反映我校课程的内在联系,更能体现作为海岛学校,培养具有“厚德、博学、强身”内涵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2)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构成。三个系列的选修课程是基于学校校训和办学理念构建的,内容概括国家选修和校本选修部分,同时将浙江省课改方案中的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入。其中核心课程是主干、基础,选修课程是辅助、补充,核心课程由国家必修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组成,它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源泉所在,托起整个学校课程,体现了核心课程的价值和地位,反映了学生在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体能心理、美学素养和劳动技能各方面掌握程度的潜在能力。选修课程体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校本课程是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的各项教育活动。三系列选修课程体系很好地反应了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三风帆位置关系体现了“德育首位、健身保证和智能发展中心的关系”

,较好地反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第三篇

让能飞的飞起来 让会飞的飞更高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在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杭州二中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实际,总结了多年以来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征询多方意见,集思广益,经过几轮探讨,精心制定了《杭州二中课程建设方案》。我们期待以此为起点,使杭州二中在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方面有新的突破。

第一部分 校情分析

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杭州二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建立的最早的现代班级授课制学校。它横跨三个世纪,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其前身分别是私立蕙兰中学和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蕙兰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创办于“戊戌变法”翌年,即1899年,创办人是美国基督教北浸礼会差会传教士甘惠德(W.S.Sweet),其校训是“诚、勤、爱”。浙大附中创办于1940年,创办人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教授。在抗战非常时期,于浙江大学西迁路上,竺可桢校长提出了“立志、努力、为公”的训词,成为抗日救亡时期附中学子的志向追

求。两校名师荟萃,治校严谨,学生学习勤勉,思维活跃。蕙兰中学师生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浙大附中学生的爱国民主传统,尤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瞩目。1951年8月,两校在“蕙兰”原址合并,改称“杭州第二中学”,并以“立志、努力、为公”为校训,形成了二中校园精神的核心。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传统,二中人从精神层面上认准了自己的追求方向——“高”(高目标、高境界)、“正”(树正气、走正道)、“实”(说实话、做实事)。

二、规模合理,教学资源丰富

2001年,杭州二中在跨江发展后,逐渐发展成拥有四个校区的现代教育集团,规模办学效应日益显现。杭州二中主校区——滨江校区,占地1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三个年级共计39个教学班,每年可招收新生近600人。学校一贯以来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品牌”的办学宗旨,致力于追求名校使命与责任担当,努力把学校做优做强。经过多年的上下努力,杭州二中具备了省一流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备设施,校园环境雅致,教学资源丰富,教师队伍优秀,为培养优秀高中生创设了可靠的“硬件”和“软件”。

三、生源优秀,区域优势明显

杭州二中凭借出色的办学业绩和良好的办学口碑,每年吸引着大批优秀学生前来报考。学校每年所招的杭州市初中毕业生考生层次显示,入校学生处于杭州市中考学生前端的

5%左右。依据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左右”的结论评判,考进杭州二中的学生,多数无疑是资优学生。

四、荣誉卓著,治教业绩突出

杭州二中是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多年来,学校办学业绩一直为社会瞩目,荣誉卓著。学校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再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被“中国教育报刊社”选为“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十佳示范学校”,特别是2011年底,学校荣获杭州市教育系统唯一的“全国文明单位”的称号;2012年,学校党总支又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界唯一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杭州二中积极推进以“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自主发展教育”体系。学校始终定位于素质教育的高水平推进,着力于每一位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杭州乃至省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认同。

六、课改积极,育人模式创新

在全省历次课程改革实践中,杭州二中始终担当课改排

头兵的角色。尤其是在2006年的新课改中,作为浙江省新课改样本学校,我校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改第一阶段的实验。期间,围绕“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秉承二中“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我校提出了“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生活”的育人追求目标,并建立了“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育人模式。从“育人”的高度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学校课程体系:在德育改革方面,构建了以“立意高、渠道宽、实践性强”为特色的体验、感悟式自主德育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建立了以“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时间利用率”等为重要衡量指标的“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引导教师努力探索最优化教学方式。

第二部分 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

一、办学理念

杭州二中始终关注学生的长效发展,始终坚持 “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人”的育人理念。二中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应该基于人的幸福,基于人的成长,应该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学校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因此,我们曾提出了“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育人目标。如今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诉求和学校发展定位,将“学生的卓越成长”作为我们办学的终极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办学理念,即追求“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生活”的人生观,“思想解放、行为规范”的管理观,“开明、开放、开化,宽松、宽容、宽厚,人性、理性、灵性”的文化观,“卓越的二中人、杰出的中国人、优秀的世界人”的成才观。

二、办学目标

杭州二中从自身的办学理念出发,基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全新的办学目标,这就是:“基于人的卓越发展,育走向世界的精英人才”。所谓“卓越”是指主动寻求更高目标,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不断激发潜质,才能不断追求成长,才能主动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成就卓越人生,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所谓“走向世界”是指学校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行走的状态,走向日益美好的世界,走向融入了人类追求与创造的世界。所谓“精英人才”,就是具有杭州二中“基因”的突出人才,他们既是“卓越的二中人”,又是“杰出的中国人”,还应该是“优秀的世界人”。对“精英人才”,我们有四个指向:第一,健全的公民素质;第二,卓越的学业基础;第三,突出的创新品质;第四,开阔的国际视野。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站在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名校意识三个制高点上来重新审视育人问题。从国家意识层

初中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第四篇

培养“健康、自主、智慧”学生,构建“开放、多元、活力”课程

——建平实验中学2011学年度课程方案

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建设、决策、实施、管理和评价,能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建平实验中学在建校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实践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学校将课程建设的总目标锁定在了培养“健康、自主、智慧”的学生这一议题上。学校相关部门在研读了国家政策及分析了学校现状后,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特制定了2011年建平实验中学课程计划。

一、制定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制订的有关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六个文件,包括《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试行)》,《建平实验中学新四年发展规划(2007年9月—2011年7月)》等。

二、学校背景分析

1.硬件设施

建平实验中学历经十年发展,现有两大校区。所有教室都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专用教室、视听礼堂、多功能厅、图书电子阅览室、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足球场、篮球场、塑胶跑道等基础设施。教学楼走廊内名家字画、师生作品随处可见,绿化盆栽、生态鱼缸布置巧妙,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2.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7名,其中专任教师186名,专任教师的任职资格符合率和学历达标率均为100%。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合理,36岁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年教师比例占到95%。其中高级教师人数31名,中级教师人数106名。市级后备名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教师(22人),有多人获评市区园丁奖、优秀班主任,市明星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多人参加国家级和市区教学评比成绩优异。

我校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基地学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渗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面貌大大改善。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多年的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探索,为教师搭建了暑期教师培训平台、质量分析会平台、“建平实验杯”课堂教学大赛平台、学科教学论坛平台、优秀案例展示平台等平台,学校的专家引领制度、导师带教制度及对外交流、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稳定,教师基础性素养和专业性素养较高,普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我校连续多年中考综合评估位居浦东新区前列,教学质量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生家长的认同。优秀的师资团队,是办优质学校的基本保障。

我校认真执行上海市课程方案与课程计划,制定《建平实验中学课程计划》,重视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努力开发、开设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学生参与的课程,搭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促进教学五环节的优化,提高教学有效性。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减负增效,创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做好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检查、听评课、教研“六个一”等教研工作,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等做得扎实有效。注重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开展专题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校的语文组、物理组、数学组、英语组等已经成为浦东新区优秀教研组。学校一直保持了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中考优秀率和合格率在新区名列前茅。

3.学生状况

目前,枣庄路校区64个教学班,2671名学生;地杰校区4个教学班,98名学生。学生除部分艺体特长生外,绝大部分都是就近入学,即来自学校周边小区,其中既有瑞士金桥花园等中高档社区,也有大量动迁安置小区。居民家庭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层次不一,导致我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而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期望值始终处于高位,要求也日趋多元

我校是上海市行规示范学校,多年来,我校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内化德育要求;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温馨教室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建立学生社团,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搭建平台。重视整合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

注重家校、社会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活动,学校与社区的德育工作网络畅通。建立学困生、行困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教制度,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校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具有较好的文明素养,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的成效明显。

4.办学成绩

全校同仁励精图治,精益求精,办学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学校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学校、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航空模型活动特色学校、涉台教育先进单位;浦东新区法制星级示范校、少儿口语交际拓展型课程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及实验建设课程整合项目领衔学校、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学校。历届中考,我校毕业生的合格率及市区重点达线率均处于浦东新区同类型公办学校的前列。

5.机遇和挑战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重大挑战。在教育均衡化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质学校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必须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区,满足学生、家长、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法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还要进一步深入,对学生合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等还要进一步关注。特别需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执行情况良好,虽然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方面数量有了保证,但精品课程不多,校本教材开发力度不够、质量偏低。教研组活动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上,在学生社团活动的的内涵和质量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学生即课程、学校环境即课程、学生活动即课程的课程观和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确立。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需要研究如何化负担、压力为动力、需求,教师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做好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规划,更多关注自身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如何将课题或项目研究的成果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三、课程目标

1.课程发展目标

在二期课改的理念指导下,遵循课程改革的总要求,根据学校确定的 “让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办学目标和“以学生健康、主动发展为本”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构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学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三类课程同时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要求,体现三级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1)实现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按照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与新课程标准从量上保证开足,从质上保证开好基础型课程;同时从校情和学情出发,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编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施要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细化。同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学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再开发。

(2)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3)探究型课程以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按照学校办学理念,通过对各年级探究型课程设定目标的实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让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培养目标

以“主体参与”为平台,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探索和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良好人格得到一定的塑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培育具有建平实验“健康、智慧、自主”标记的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说来,就是要使学生“有智慧”。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及初步的实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有较自如地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及交流交往的能力。增长智慧,包括善于学习、优于思维和敢于创新等。善于学习指极具好奇心并能够提出问题、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玩得愉快,考试成绩也好、能深入细致地探讨、能演绎推理、极其善于观察等;优于思维指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善于反思、有质疑释疑的意识等;敢于创新指爱好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勇于猜想、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等。

要使学生“很健康”。身体健康,包括对生命有良好的认识、身体形态良好、身体机能良好、身体素质良好等;要做到心理健康,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合理的情绪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适应能力等;要做到品行健康,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良好的审美和情趣、正确的法律意识、优良的行为习惯优良的行为习惯如严以律己、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

要使学生“能自主”。自主,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调控等的自主。自我认识包括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等;自我实践包括自我训练、自我教育等;自我调控包括遭挫折的调控、对发展和提高的调控等。

四、课程结构

根据《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设置及其课时数,以及每学年市教委下发的课程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总量,结合校情,统筹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社会、音乐、美术、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和体育与保健,共16门科目。拓展型课程分学科类、活动类、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探究型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XX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第五篇

XX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立足学校实际,借鉴其它先进学校的有益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文化品位和办学水平,实现高中素质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实施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必须立足实际,针对现状,正确处理好破与立、说与做、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目标与现实等方面的关系。坚持学习,认真分析,加强研究,民主决策,务求取得实效。

2.观念先行 通力合作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需要各处科室、年级组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因此,要加强宣传,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实施新课

程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并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使社会与学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3.循序渐进 分类推进原则

按照泰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根据我校的特点,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方法,积累经验,完善方案,创造性地处理好原有基础与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衔接,分类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课程实施。

4.科研引领 积极实践原则

实施新课程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要挖掘潜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借助外力,对新课程实施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实施新课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棘手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大胆设想,积极尝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5.以校为本 开拓创新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和重要参与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校为本,勇于创新,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有关信息的畅通交流、专题研讨、经验总结、阶段性成果的推广,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新课程实施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顺利实施和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目标

1.全面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各学科课程标准(实施),充分发挥我校优势,为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推进、完善提供有益经验。

2.构建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并重建我校高中课程管理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及评价制度,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机制。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培养。

4.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创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5.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在新课程实施中全面落实“教-研-评三环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新课程实施中全面落实“老带新”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科研体系的建设。

6.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结合我校实际,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施)》,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开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按照学生选课要求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在已有基础上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构建我校富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2.构建我校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有效机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形成学生个性化选课方案和选课指导制度,制定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方面,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秩序。

4.积极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方向的新课程要求、凸现学校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师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5.改革和完善我校教师校本研训制度,使校本研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加大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与管理队伍。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

组的作用,把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6.加强资源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7.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对我校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使我校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主要工作

(一)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它们共包括了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 学校选择开设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为必修课程;英语教研组要论证研究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的可行性。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相关热词搜索:初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初中课程建设方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cehua/6186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