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策划 >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2016-12-05 11:02:4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共8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目 录序 言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发展机遇二、面临挑战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一...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一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

二、产业布局

第五章 "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任务及重点实施项目

一、文化演艺业

二、新闻出版业

三、艺术品交易业

四、文化旅游业

五、设计服务业

第六章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建立高效的联动协调机制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促进政策

(三)加快集聚区功能提升

二、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六、提升区域文化品牌

七、规划实施

第七章 规划评估

一、监督考评

二、规划调整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北京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更高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北京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的重要时期,是西城区深化区域融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保持领跑地位的关键时期。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西城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的重要规划之一,是西城区在新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规划主要明确了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主要工作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指导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九大产业门类实现了均衡发展。"十一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20%,高于全市GDP增长率8.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12.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西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也得到了稳步发展,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日趋稳固,并关联带动了众多周边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区文化资源禀赋强,有力支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皇家宫苑、王府私邸、故居会馆、寺观坛庙、民俗市井星罗棋布,是皇城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会馆文化、商业文化等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拥有历史文化保护区18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4个,文物保护单位179处,有遗迹可考的会馆101处。

截至2010年底,西城区拥有新闻出版类法人单位808家;拥有文化艺术类法人单位804个;拥有以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为代表的营业性演出场所26个,拥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29个,以及中国儿童中心、北京青年宫和北京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西城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文化资源基础。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促进了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末,西城区共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二篇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目录

前言 一、深刻把握当前发展形势 (一)立足现有基础 (二)剖析存在问题 (三)迎接机遇挑战 二、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二)引导“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产业空间集聚 (三)推动产业融合、协作互补、联动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 四、着力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一)制定一揽子基础认定政策 (二)完善七项综合保障措施 (三)探索若干个性发展策略 (四)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 五、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前言

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北京市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明确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宏伟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形势任务,立足于“全市一盘棋”,北京市创新提出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将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统筹整合资源,着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促进要素聚集与产业链分工协作,引导区县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全市文化创意氛围提升、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发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头引领作用,促进古都北京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的保护和弘扬。

为科学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统筹指导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北京市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所划定的功能区,是规划期限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等。

本规划期限为2014年至2020年。

一、深刻把握当前发展形势

(一)立足现有基础。

北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也是我国文化人才、文化设施、文化企业总部和文化产业资本最集中的地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绝佳条件。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形成了以30个市级集聚区为载体、带动区县集聚区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模式。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初步形成。201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①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约2406.7亿元(2004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17.3%),占全市GDP比重为12.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市自2006年起共认定了30个市级集聚区,涵盖了全市16个区县及文化创意产业9大领域。截至2013年底,30家市级集聚区内的742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共实现收入140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14%;从业人员达到14.8万人,占全市比重14.1%。其中,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集聚效应凸显,798艺术区等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集聚区建设,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融合发展态势初显。依托市级集聚区和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北京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为主,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和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国内领先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新媒体产业等发展;文化与金融融合优化了产业融资环境,完善了金融服务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3.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同时,研究制定了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支持影视动画、网络游戏等重点行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及保障措施,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4.文化贸易大幅提升,国际交流成果丰硕。文化贸易成为北京市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亮点。2013年,北京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在国际交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首都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相继举办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论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多项国际活动,成功入选成为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评选的世界设计之都。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展会中,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也日益成为展会亮点。

①年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其中制造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

(二)剖析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北京服务”、“北京创造”的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协调,产业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区县产业定位有待优化。各区县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产业和项目存在同构性、同质化现象。三是政策空间载体有待夯实。集聚区集聚效应不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产业促进政策不到位,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文化资源和创意的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相关产业对于文化创意创新的认识不足,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业和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迎接机遇挑战。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优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相继成立,全面统筹和推进文化产业及国有文化资产的发展工作,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宏伟目标的提出,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北京市确立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新的战略任务,将通过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和引领发展态势日益明显,逐步夯实了产业政策空间载体的新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渠道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新兴文化业态和产品内容,大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加快了国有文化企业的结构性重组进程,培育了一大批小微文化创意企业,重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目前,北京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播影视、广告会展等行业集群发展态势凸显,引导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为建设新的产业政策空间载体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4.国家、地区之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引领、走向世界提出了新挑战。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是与世界各国、国内其他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窗口,既为北京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要素,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也使北京面临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巨大挑战和直接压力。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创新和创意作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同时,国内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且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这就要求北京市必须进一步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基础稳固、重点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在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持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二、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坚持和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定位,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充分挖掘利用首都文化资源和优势,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切实加强产业协作与产业融合,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和带头引领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注入新的活力。

(二)规划原则。

1.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经验,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空间发展模式,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完善区域分工,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产业融合、重点提升。促进科技、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地位。促进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聚焦“3+3+X”重点产业领域,激发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行业活力,加快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成长,推动若干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以重点功能区、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带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提升。

3.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遵循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规律,在促进全市文化创意氛围的基础上,引导不同类型、不同环节、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向相关功能区集聚发展。坚持空间集约利用,鼓励功能区带动传统历史文化区域、工业遗址的有机更新和商务办公区域的文化转型发展,推动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

4.规划衔接、区域引导。加强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积极通过功能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区县产业转型升级和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结合各区县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采取政策、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引导各区县通过功能区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形成区县联动、合理分工、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功能区产业发展体系。

5.先行试点、循序渐进。依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各行业发展特点,挑选若干发展基础较好、政策示范条件成熟、试点意义重大的功能区或分片区予以重点支持,率先开展项目审批、财税支持、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等政策先行先试,为功能区整体规划建设和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三)发展目标。

通过优化完善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打造推动产业要素集聚、服务平台建设及政策措施落地的政策空间载体,进一步引导区县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使功能区成为带动产业转型的示范、服务首都居民的窗口、展示人文北京的舞台、建设宜居城市的样板。

1.以功能区建设推动形成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的空间总体布局,进一步引导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推动区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使功能区创造全市8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培育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文化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文化企业集聚度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标,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意、营销等高端人才。同时,通过功能区建设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调整优化和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缓解核心区功能过分集聚引发的大城市病。明确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加强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品质和文化内涵。优化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结构和人居生态环境,提升远郊区县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就业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功能各异、区域错位发展的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

2.以功能区建设促进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集聚融合,实现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带动首都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功能区建设,进一步集聚文化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业、旅游、农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驱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功能区与各区县及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城市功能空间发展动力和文化建设品位,使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和带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3.以功能区建设带动全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消费大幅增长,文化宜居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功能区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品牌,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理念,引导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同时,以功能区建设为先导,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北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文化传承,营造创意氛围,促进文化交流,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创意城市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三、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在涵盖30个市级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等政策空间的基础上,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发展模式,紧扣北京市“3+3+X”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从产业门类、产业链环节和产业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北京市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规划形成“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着力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共计441.56平方公里。

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三篇

一、2010-2015年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特色工业小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建设四川丘区强县”奋斗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主体、上下联动、共同参与、激励推动的招商促进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招商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主动吸纳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提升加快发展的空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弘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紧紧依托我县农副产品、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坚持“诚信招商,服务留商”理念,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优良招商引资环境,力争在产业招商、招大引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奋斗目标

我县十二五规划在引进企业资金方面,计划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到十二五规划末,力争引进企业资金总额达到150亿元;力争在引进工业生产性项目、重大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方面有重大突破,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全面增收。

二、主要措施

(一)抓好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1、加强招商主平台建设。

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仓山、辑庆、兴隆特色工业小区是我县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要加大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承载力和竞争力,确保项目能够进得去、建得快、见效早。要努力将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特色工业小区打造成我县发展经济的主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基地,使其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极。

(1)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效应”。

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体制机制。成立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机构,形成经济区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审批能力;二是增强开发区“造血”功能。积极探索以开发土地收益筹集园区建设资金的路子,努力完成区内土地的收储工作,实现园区滚动发展。三是创新融资思路,拓展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渠道,设立开发区投资担保公司,解决园区基础建设和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配套生产要素。要加强开发区交通、金融、治安等周边环境建设,优化生产要素,减少生产成本,为引进企业落地、快速建设、迅速投产创造条件;五是规划好区内商业用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建立集中安置区,发展标准厂房、住宿租赁业和物流业,全力打造发展环境,尽快形成“集聚效应”。

(2)加快特色工业小区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我县仓山、辑庆、兴隆区域重点镇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生产要素,努力吸引外来企业入驻,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有发展工业条件的轴线乡镇要努力在培植特色优势资源方面狠下功夫,以自身特色资源为依托,努力引进资源加工型企业。

2、抓好招商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建立项目引入评审机制。建立由分管县长牵头、招商、发改、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国土、环保、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招商引资项目联合预审会议制度,对意向项目提出预审意见;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在洽谈、签约、建设、开工等方面的问题实行召开专题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的方式解决,全力推进重大招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建立和完善项目促进机制。建立重点招商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在县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以县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为召集人,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定期召开,重点解决项目引进和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推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小组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有事急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确保招商引资项目顺利落户建设。

三是建立项目促进工作督促机制。由县委督察室、县府督办对项目促进工作进行督察,对影响项目落地和实施的人和事进行责任追究。督促部门负责人在执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确保招商项目一路绿灯,顺利落地。

3、推进招商信息平台建设。县招商局要加强对国内外招商动态、信息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工作,建立招商信息库,对各驻点招商联络处、各乡镇、各单位、各企业提供的招商信息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编发招商引资信息情况通报,报送县领导,便于领导掌握信息和加强跟踪调度。同时发送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用于指导其招商引资工作。

(二)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方法

1、实施重点区域驻点招商。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为重点地区,以重庆、成都、德阳、绵阳等为重点城市,拓展产业整体转移和产业配套协作领域。设立县人民政府驻成都联络处,并挂靠市政府驻广州联络处、上海联络处大力开展驻点招商。

2、大力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围绕我县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电子机械主导产业招商,加强周边地区东电、东汽、二重、长虹等大中型企业的配件生产招商。充分发挥我县日益凸显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加大旅游、物流招商力度,积极发展旅游及其配套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市场开发等第三产业。

3、构建多元招商网络。一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商会、驻外办事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委托招商网络。二是建立与中江籍在外成功人士长期联络机制,聘请20位招商大使,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关系进行招商引资,构建乡情招商网络。三是加强客商资源信息库建设,建立起完整的客户资源档案,与客户定期联系。在已入驻我县的外来投资商中聘请10名招商顾问,充分发挥招商顾问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商招商,构建以商招商网络。四是不断完善招商网站,在网站上定期发布招商项目、招商信息,寻求并建立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沟通对话热线,构建网络招商平台。五是鼓励中江籍人士回乡创业。要加强与中江籍在外创业人士感情联络,充分调动他们回乡投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中江籍在外创业人士回乡投资、回乡创业。六是不断提高节会招商实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西博会、渝洽会等节会为契机,邀请客商来我县考察交流,提高中江对外影响力、知名度,获得有益的商机和信息。另一方面不定期组织对外招商推介活动,有针对性地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或项目推介会;积极参加重大的招商节会,有针对性、有目标、有重点地

带着项目上门招商,同时利用展会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知名展会,促进节会招商。

(三)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工作

搞好投资指南印制、招商网站建设、生产要素成本分析、项目包装推介等基础性项目。由县招商局牵头,县发改局、县经济商务局等有关部门参与,与专业策划机构对接,重点围绕我县优势产业、重点企业、优势资源和重点产品,策划、编制、论证一批招商项目,建立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招商项目要保持在10个以上,一季度一调整。仓山、辑庆、

兴隆、黄鹿、龙台等重点轴线乡镇要根据本乡镇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邀请专业机构认证包装项目,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库,每个乡镇备选项目不少于2个。县级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业务实际,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项目库,每个承担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备选项目不少于2个。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招商局 发布时间:2011-08-15 文件编号: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工业招商,突出招大引强,突出集约招商,突出产业招商,不断推进塑料制品、特种纸业、汽摩配件、气流纺、竹木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突出工业集约化,着力加快工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宜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指导思想

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指导

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高新区产业发展规

划和定位,主打对俄和涉农两张牌,以招引新兴产

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为重点,发挥我市现有资

源优势、俄远东资源优势、东部煤电化区位优势、

地缘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

依托人脉(力)资源、依托企业资源、依托客商资

源、依托驻外资源、依托科研院所资源,重点与央

企、行头企业对接,与广东、温州商会对接,与科

研院所对接,举办农机、木材、建材、化工、食品、

新材料等产业专项推介会。抓住我市举办首届农机

博览会和三江知青节机遇,举办专项推介。通过招

商引资,使我市产业得到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挚。

招商引资工作指导思想

2011-06-17 11:03 文章来源:山南地区洛扎县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供求

一、招商引资工作指导思想【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立足洛扎实际,进一步统一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为实现洛扎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

二、招商引资工作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洛扎实际,围绕“做强特色,做大产业”的招商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突出招商引资这个工作重心,进一步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成功率,夯实项目基础,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提高工作措施的有效性,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创新,实现招商引资又好又快发展。围绕全县经济社会总体目标,充分依靠全民力量,强化创新机制,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按照“招大商、大招商”的工作思路,大力培育专业投资促进机构,突出以资源、文化、旅游招商为重点,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实效,通过引进吸收消化,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县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突破。

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四篇

印象·邢襄文化创意产业园

项目简介

二〇一一年七月【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 1

1.1项目名称 .................................................................................... 1

1.2项目地点 .................................................................................... 1

1.3项目单位 .................................................................................... 1

1.4建设周期 .................................................................................... 1

第二章 功能分区及项目内容 ........................................................... 1

2.1功能分区 .................................................................................... 1

2.2项目内容 .................................................................................... 1

第三章 资金 ....................................................................................... 3

第四章 项目分析 ................................................................................. 3

4.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 3

4.2项目定位优势 ............................................................................ 4

4.3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 4

4.4预期效益 .................................................................................... 5

4.5项目开发目标及指导思想 ........................................................ 5

4.6项目经营思路 ............................................................................ 5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印象〃邢襄》文化创意产业园

1.2项目地点:

太行路以东,公园西街以北,召马路以南,医专西围墙以西(附属二院家属楼西)

1.3项目单位:邢台市天元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1.4建设周期:项目建设时间为2011-2016年,建设周期为5年

第二章 功能分区及项目内容

2.1功能分区

“印象•邢襄”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按功能主要分为核心区、服务区、旅游区。核心区是供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从事日常事务和科研的工作区域。服务区是游客休息、娱乐的接待中心。旅游区是游客活动观光的区域。

2.2项目内容

音乐谷文艺演出基地

建设演出场馆,打造集音乐文艺为一体的音乐盛会,邀请交响乐团、歌舞团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艺演出团体在此演出。形成文艺演出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省的文化演出中心。

建设文化青少年夏令营、文化企业家培训基地、文化研究基地、艺术家活动基地、文化论坛大会、文化联盟机构活动基地,书法活动基地、书画活动基地、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影视文化开发基地、文化艺术品加工基地等等一系列文化产业。 1

文化遗产公园

印象·邢襄将以发现、研究、保护、传承、弘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唤醒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为己任,为文化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期达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最高目标,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最佳的社会效益。

以“多彩文化·精神家园”为主题,打造“文化盛宴”,全面展示华北各地绚丽璀璨的民风民俗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精选我省、市文化遗产,每个县区建立自己的文化展览馆,谁投资谁受益,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遗产博览会。得以宣传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省、市文化遗产交流。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及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原生态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竞技、中华老字号美味等。

邢襄百花园

精选我市、县的代表花和园艺技术,分给每个辖区一块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百花园。每个地区的名片、宣传语、市花、地区代言人(评选花仙子做代言人),搞好城市文化宣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这里作为城市宣传阵地,也是城市招商引资的聚集地,形成城市一大看点。

历史名人雕塑及文化传播区:

在长廊中建名人塑像及简介。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建立一座主题突出的艺术雕塑园。其独特性是利用雕塑艺术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主要表达以下二个亮点:

2

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展现当代中国人寻求和谐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尊严而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的精神风貌;

二是通过雕塑群 “凝固”的历史长河全方位地审视中国历史,都会看到中华发展的遗迹,驻足思考。

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示中国历史的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场面,使参观者跨越时空,产生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可以按不同的主题、要求和形式组合,适应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并可在现有的主题和内容之外,不断开发出新的题材。

中华珍奇古玩艺术品展览交易中心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中国文物精华,主要以数码、虚拟、三维的方式,集中展示国内全部馆藏文物,也可扩大到流落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包括全部传世善本古籍。集中收藏由海外回归的中国文物。形成本地规模的古玩市场,便于规范化管理。

第三章 资金

预计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文化园的园区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以社会为支撑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具体运作方法上就是把印象·邢襄的土地化整为零,各商户子项目按照经营的年限向项目总公司交纳租金。这样就形成了项目化整为零、土地化整为零、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科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

第四章 项目分析

4.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3

2014年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相关政策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五篇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中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未来五年,重庆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转型发展的任务迫切而艰巨。制定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客观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环境,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及重大任务,对全市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意义重大。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持续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外部形象均发生巨大变化。

——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8.7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01%左右,年均增速超过26%,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超过2%。 ——文化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形成了与“一圈两翼”相匹配的“一圈两线”空间分布形态,“一圈”即1小时经济圈,正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两线”即“长江黄金水道线”和“渝怀铁路沿线”,正成为支撑渝东北和渝东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时,“六大基地十大项目”推进良好并开始产生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05—2009年,核心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从59.5%下降到43.3%,外围层从28.4%上升到34.9%,相关层从14%上升到21.8%,基本打破核心层占绝对地位的发展特征;网络文化服务业、其他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文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组建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大国有文化集团、演艺集团、“红岩联线”,四大国有文化集团资产总额比2005年整体翻了近一番,国有文化产业实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完成全市7个文化艺术院团和51个图书、音像电子、互联网、出版发行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全市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增长7%以上,民营文化产业占比不断上升,活力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融合有效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融合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和人文古迹、民俗文化和古镇旅游、创意文化和教育基地、抗战文化和革命历史遗迹等紧密结合;成

功推出报网互动、手机电视、在线阅读、电子书等产品;举办了世界杯武术散打赛、武隆越野赛、长寿湖铁人三项等重大赛事活动。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良好。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各国核心竞争领域。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时期,全国人均GDP将增加到5000美元,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文化需求增长比例将会大大超过物质需求,文化消费体量及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后金融危机时期形成的文化反周期动力,将使文化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重庆面临西部大开发、国家中心城市等历史机遇,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差距较大。从横向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比较,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距离文化产业强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总量相对偏小,对全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支撑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居多,原创研发设计与终端销售环节扩展不足。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数量少。文化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不完善,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抓住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消费之都”契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巩固优势、提升品牌、开放引领、项目带动、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思路,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切实把重庆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弱化政府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依托全市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数字文化内容和文体会展等新兴文化行业,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

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传统文化行业,扶持培育新兴文化行业,逐步实现各文化产业门类整体推进、联动发展,全面繁荣重庆文化产业。

——坚持产业集聚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大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周边产业,周边产业与集群产业发展互补局面。

——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通过整合资源、挖掘自身潜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不断开放文化市场,积极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本市文化产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与重组,积极加强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考虑文化的两种属性,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任务,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展现巴渝文化魅力。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总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十百千万”目标,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高地、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实施10个西部一流的市级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产值10亿级和100亿级的大型文化企业,年增加值迈上1000亿元台阶,产业规模和产品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建成10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各具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和100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培育10000个中小文化企业。在优势行业上形成前端研发、中端拓展、后端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结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对产出增长贡献值的比重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三大层次增量贡献值的比重调整为25∶20∶55。

——形成创新水平高的品牌群。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研发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5%,打造形成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40个以上。

——文化产业综合效益更加凸显。文化产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2万个,2015年末行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融合度显著提升,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更加凸显;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6%以上。

第三章 优化产业总体布局

第六节 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各区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一核两带多节点”的总体构架。

“一核”,即以主城九区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核心区。依托主城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旅游、会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把主城九区打造成全市十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分别在CBD片区、两江新区及西部新城等区域,布局十个西部一流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差异化发展的国家级及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极核,引领全市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注重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全市支柱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

“两带”,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渝东南—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一是在推进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过程中,依托白鹤梁、白帝城、石宝寨等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将旅游与文化发展充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继续大力推进三峡文化产业富民工程,策划、建设数个市级及一批区县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做大做强三峡文化旅游。二是依托渝东南特色生态文化与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渝西石刻、宗教遗址、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成渝区域合作、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川渝、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合作与对接,着力培育渝东南—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强化成渝经济区文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积极融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带。

多节点,依托各区县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各地的交通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等因素,形成若干特色文化产业“节点”。重点打造大足石刻景区、江津民俗文化影视基地、黔江土家休闲生活体验区、酉阳桃花源民族文化产业园、长寿湖景区、万州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巫山三峡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展示中心等若干重大项目及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各节点在所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支撑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图1 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布局示意图

第四章 优先发展重点行业

加快构建全市“442”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数字文化内容、文体会展4大新兴文化行业,着力提升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演艺娱乐4

大传统文化行业,积极培育文化商品制造、艺术品创作和交易2大行业,促进文化产业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第七节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业

一、发展目标

依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科技、时尚设计、咨询策划等行业,加快推进文化创意载体建设,到“十二五”末,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二、主要举措

发展文化创意重点业态。立足重庆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由“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充分发挥重庆高校、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优势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辅以装潢、图文制作、建筑模型等相关行业。 推进文化创意载体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基地和园区建设。以主城为核心,在CBD片区、两江新区及西部新城等区域,重点建设南滨现代文化产业园区、解放碑时尚文化城、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北碚时尚文化城等文化创意平台。对区县特色创意产业进行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巴渝风情文化创意小镇、三峡文化创意产业园、渝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平台。 专栏1 “十二五”文化创意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重庆文化产业促进中心、解放碑时尚文化城、黄桷坪艺术园区、南滨现代文化产业园、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巴国城婚庆创意产业街区、巴渝风情文化创意小镇、渝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第八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一、发展目标

充分依托境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合作,凸显重庆特色,加强旅游产品市场推广,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打造西部领先的文化旅游高地,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举措

优化布局,凸显特色。依托重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结合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天生三桥、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重点开发颇具特色的三峡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都市文化旅游、巴渝民俗文化旅游以及红色革命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出6条特色人文旅游线路、5条抗战遗址旅游线路、9条红色旅游线路,逐

2015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六篇

第1篇: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力度,努力实现“文化名县”战略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先进文化为统领,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为基本理念,立足大通多元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文化龙头企业、培育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搞好产业项目建设,为全面建设 “繁荣、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大通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突出大通文化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核心品牌和行业,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日益凸显,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工作新机制。

二、重点发展领域

突出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之间的融合,以地域文化为立足点,重点发展以老爷山花儿和河湟皮影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推进工艺美术和演艺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休闲、节庆会展、艺术培训等产业。

(一)演艺娱乐业

1、花儿 (1)以“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为主题,打造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2)对花儿艺术从音乐、文学角度进行提炼加工,编排花儿歌舞剧、花儿情景剧、花儿影视片,提高花儿的艺术感染力,力争创作出一部以花儿为主线,展现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3)组建花儿艺术团,扶持民间花儿剧团,推动花儿编剧、表演、培训、推广的市场化运作。(4)依托老爷山花儿会,举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国性“花儿盛会”,大力推介花儿艺术。(5)加快花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的“花儿”艺术人才,每年举办2次花儿艺术培训班。

2、皮影戏 (1)加强大通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加大皮影艺人培训力度,强化皮影戏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皮影戏剧团。(2)创新传统戏剧表现手法,增强皮影戏吸引力。(3)将皮影戏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开发大通特色皮影旅游商品。(4)将皮影艺术渗透于城市文化景观营造,创建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物。

3、民间社火 (1)创新民间社火的演出形式,拓展其文化内涵,并融入到文化旅游当中。(2)扩大参与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将其打造成为全省知名民俗文化品牌。

4、民间剧团 (1)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民间业余剧团的扶持力度。(2)加大对民间业余剧团的指导力度,创新剧团形式和提高演出水平。(3)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拓展演出市场;加快发展民族民间风情歌舞演出,创新农民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途径和手段。(4)扶持演艺中介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节目策划、创作和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

“十二五”期间,结合大通的文化产业发展,以花儿、皮影戏、民间社火、四片瓦舞、回族宴席曲、秦剧为突破口,发展歌舞厅、数字化电影等,推进演艺业做大做强,使演艺娱乐业成为大通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并作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艺美术业

1、皮影雕件 结合大通皮影艺术的开发,加强大通皮影工艺的保护,积极培育皮影雕件艺术传承人,每年开设皮影艺术培训班。引导皮影雕件艺术传承人突破皮影外在形式和表现内容,改进皮影制作、装潢和包装,打造皮影品牌,扩大销售渠道。

2、砂罐 以桥儿沟砂罐为重点,全面普查调研手工烧制作坊,建立艺人档案,培养年轻艺人,搜集整理各种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制定烧制砂罐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传承人扶持力度,扩大制作规模,积极探索新工艺,创新砂罐制作,使其工艺化、美术化。

3、大通书画 积极培育大通书画作者,组建书画创作基地,每年举办书画艺术培训班,加强大通书画的特色化、原创化,拓展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4、刺绣、剪纸 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民间手工艺纪念品加工基地,通过多种渠道融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使其形成规模化。

重点建设好大通皮影艺术中心,民间手工艺纪念品加工基地,结合旅游、招商等渠道,扩大销路,加快工艺品人才培训,全力打造大通工艺美术品产业集群。

(三)文化休闲

1、文化旅游业。提升国家4A级老爷山风景区、国家3A级察汗河风景区、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娘娘山风景区等重点景区档次,20XX年开始实施明长城保护工程及明长城遗址公园外围基础设施,2016开始规划实施香山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创新旅游促销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宽大通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突出彩陶盆、丝绸南路、花儿会、明长城旅游主题,加强大通与西宁的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2、生态休闲旅游业。借助独特生态造就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民族开放融合发展创造的丰厚人文资源,推出高原养生牌,以生态养生为核心,以避暑和度假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夏都文化,打造“中国夏都生态园”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时令性旅游项目,如高原雪景观光、高原农家风情游、自驾游、消夏旅游等。

3、休闲体育业。依托全国十佳城市漫游地的影响力,积极打造“慢城”休闲生活。重点建设实施鹞子沟国家健身步道、慢游道等健身项目,建设康乐山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举办山地自行车、滑雪、射箭、赛马会等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开发体育产业及体育服务项目。

(四)节庆会展

立足资源优势和现状基础,不断扩大现有的节庆会展的规模和质量,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背景,进行创意设计、精心策划和项目包装,积极做好各种节庆活动,继续做大做强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察汗河杜鹃花旅游节、老爷山朝山会、鹞子沟生态暨宗教文化旅游节、特色果蔬采摘节和中国·大通“林海雪原”浪漫冰雪节等活动,并依托我县良好的生态资源,建立健全宾馆、餐饮等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打造会议经济,加快节庆、会展的行业融合。

(五)艺术培训

以民族歌舞、曲艺、乐器的传承和开发为主题,积极开发藏族、土族民间歌舞、曲艺和乐器的系统培训,积极开展以现代舞蹈和现代乐器为主的系统培训,依托现有的美术与工艺品制作企业,加快大通书画、皮影雕刻、砂罐、剪纸、刺绣、根雕、堆绣、银铜制作器、口弦等技能人才的培养,筹建皮影雕刻、书画等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基地。

(六)餐饮文化

茶园文化 充分利用大通优美的风景和民族特色,大力发展回族风情园和土族风情园,开发提升大通茶园休闲文化品牌,大力弘扬茶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彰显大通民族风情魅力。

特色饮食 编制大通特色美食名录,培育特色食品企业,加快特色食品品牌创建力度,将特色食品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改造县城小吃区、后子河餐饮区、回族风情园、土族风情园饮食,提升服务质量,将其打造成特色美食区。重点发展沙棘饮品、绿草源牛肉干、乳制品等,积极开发回族馓子、麻花、点心、酿皮、酸奶、手抓羊肉、牦牛肉干、杂碎汤、肚丝汤、羊肠面、面片、牛肉面、“老八盘”等风味小吃和特色食品,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各类美食展,利用节庆会展大力推销特色美食。加快餐饮文化业的融合交流,加强茶园文化、清真美食和特色饮食的良性互动。

三、重点项目建设

(一)东部新城文化园区。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及招商引资,筹建东部新城文化园区文化馆、图书馆、演艺中心、综合体育馆、科技馆、博物馆、标准田径场、游泳馆建设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末,完成全县20个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健身广场建设,并配备文体设备;完成13个土族村文化室建设;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健身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室的要求;实现全县多数行政村有1-2户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中心户”目标;继续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新建成71个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县覆盖;为长宁、朔北、塔尔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设施,为30个村文化室及业余文艺队配备器材,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

(三)老爷山花儿艺术中心。依托老爷山花儿会品牌,结合东部新城建设规划及牦牛山特大地质灾害整治工程,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筹建老爷山花儿艺术中心,设立花儿文化艺术研究所、花儿文化展览馆、花儿传承培训中心、花儿艺术表演厅,精心打造一个集花儿艺术搜集、整理、抢救、传承、展示、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花儿文化中心。

(四)大通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园。结合东部新城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筹建大通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设立以皮影、书画、砂罐、剁口袋、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为主,集保护、传承、培训、创作、研发、销售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生产基地,设立以皮影戏、回族宴席曲、安召舞、社火、四片瓦舞、秦腔、眉户、曲艺等民间艺术表演的民间艺术展演厅。成立“大通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协会”,形成政府指导、协会自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

(五)明长城遗址公园。从20XX年开始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实施明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项目,积极筹建明长城遗址公园基础设施,高规格规划,高标准实施,精心打造集科研、教育、休闲为一体的明长城遗址公园,并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目标。

(六)风景区康体基地。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打造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休闲基地,从20XX年开始重点打造以察汗河国家3A级风景区、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康体休闲基地,建设国家健身步道、慢游道,积极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山地自行车等各级各类康体活动。

(七)香山文化公园。以牦牛山危岩体综合治理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规划筹建香山文化公园,建设彩陶广场、香山会堂、民族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民俗文化展览馆、老油坊、老水磨、花儿演唱区、体育休闲区等重点景观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历史探秘、民俗观赏、观光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筹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0月)

拟订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成立大通县文化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文化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形成部门协作的良好机制与合力。

第二阶段:重点实施阶段(20XX年——20XX年)

重点发展领域:每年举办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系列活动;20XX年编排一部花儿歌舞剧,组建形式灵活的花儿剧团;每年举办2次花儿、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20XX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进校园,建立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每年举办1次民间剧团培训班,充分利用国家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扶持各业余剧团;20XX年进行桥尔沟砂罐的普查及扶持工作;20XX年组建大通书画创作基地,举办2次书画艺术培训班;20XX年成立民间手工艺协会,统筹指导大通民间手工艺业的发展;20XX年开发时令性旅游项目,如高原雪景观光、高原农家风情游、自驾游、消夏旅游等;做大做强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察汗河杜鹃花旅游节、老爷山朝山会、鹞子沟生态及宗教文化旅游节、特色果蔬采摘节和中国·大通“林海雪原”浪漫冰雪节等活动。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重点建设项目:(1)20XX年至2015年完成15个土族村文化室建设及2个村健身广场;实现全县多数行政村有1-2户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中心户”目标;新建71个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县覆盖;为长宁、朔北、塔尔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设施,为30个村文化室及业余文艺队配备器材,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2)从20XX年开始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实施明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项目;(3)20XX至2015年重点建设实施鹞子沟国家健身步道、慢游道和康乐山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4)从2015年开始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及招商引资,筹建东部新城文化园区项目;建设花儿、皮影艺术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物;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筹建老爷山花儿艺术中心,筹建大通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香山文化公园。

五、具体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实施、相关部门配合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创新管理机制,将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二是成立由县科技文化体育、财政、国土、广电、教育、公安、工商、国税、地税、经济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大通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文化产业办公室,从事文化产品策划设计、专利申报、品牌保护、媒体宣传、项目实施等文化产业的研究推介工作。

(二)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简化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办事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协调文化产业用地的审报批工作,在法律、法规、政策许可范围内,文化事业、文化企业项目用地科学规划、超前选址、优质供地。公共服务、公益性等非盈利性质的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二是放宽文化企业注册资本限制。对现有文化产业公司及新投资创办生产性文化企业的,注册资本均按最低限额注册资本执行。三是文化人才独资或合资开办文化企业的,可以以个人名字作为企业字号办理登记注册。在我县申办文化企业的,均可冠“大通”字样。四是文化企业应享受国家规定的减免税费政策。文化企业在投资生产确有资金困难时,县各有关部门优先投放创业贴息贷款予以支持。

(三)加大财政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文化产业经常性投入逐年增加。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植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文化精品项目和文化公共服务建设。同时,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一是整合全县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加快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二是加大市场执法力度,加强对网络信息、文化娱乐场所和进口文化产品管理,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引导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五)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系统培养艺术、演艺、纪营管理等专门文化产业人才,加强民间艺术带头人、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建立健全人才保护档案,加强对现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乡镇文化专干的培训教育,建立文化人才“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合作模式。

第2篇: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西安“产业强市、文化名市”战略,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扎实完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战略任务,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十X五”时期,是西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西安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随着西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呈现出门类齐全、优势行业突出、成长态势良好、总体实力不断壮大的新格局。形成了包括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健身娱乐业、信息网络业、会展业、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各种文化产业行业文化产业骨干门类突出,20XX年,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市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增加值(GDP)总和18%。按照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九大门类进行初步测算,20XX年西安文化产业各门类增加值的总和已达到62.2亿元,约占当年全市GDP比重的4.9%,其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逐年凸显,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从西安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来看,文化产业已具备了更快更好发展的机遇。西安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厚,级别层次较高,个性特色鲜明。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市场广阔,辐射能量巨大。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云集,文化人才储备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延伸、提升空间巨大。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增长潜力大。这些有利因素,为西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后发优势、潜在动力和广阔空间。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X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强市、文化名市”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整合优势文化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完善产业政策,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发展目标

“十X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引导,激活产业要素,提高发展质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带(区、优势文化行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重点工程和项目,构建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一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资源利用效率高、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转变,努力把西安建成一个具有较强文化竞争力的全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确保每年文化产业的增长幅度达到18%以上,到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GDP)达到142.3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到5.7%以上。

(三)总体布局

未来5-10年,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按照“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思路,创新体制,重组资源,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加快西安文化产业聚集带、聚集区建设,积极筹划影视、出版、动漫、会展、休闲健身等专业性功能园区,培育和壮大优势文化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品牌和文化产业集团,形成有先进的文化产业项目示范、有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带动、有强大的文化产业辅助产业群支持的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构架。

“一带三区”包括: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老城(唐皇城)区文化、商贸、旅游产业聚集区;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聚集带、聚集区建设,加快构建我市文化产品品牌创意、设计、制作、营销等产业互动、联动的舞台,努力提高西安文化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空间集聚度,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和企业孵化功能,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以六大主要行业为重点,以文化产品创新为主导,统筹谋划,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体系

1、广播影视业

广播电视事业要通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对国家允许的经营性资产、资源和业务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开拓产业运作的新途径。尽快实现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争取西安电视台尽早进入卫星传输,推进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业务,创新赢利模式,提高竞争能力。加快西安广电中心建设,力争2015年投入使用使其成为西安的广电传播中心和影视制作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线索为主题,深入挖掘西安历史文化内涵。建立重大影视题材规划机构,有重点、分层次地科学选题;设立影视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使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影视业;建设中国西部电影城等影视基地,做强“西安电影长安院线,延伸产业链,巩固扩大西安影视制作的影响力。积极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以企业孵化、产品研发、生产制作、人才培训等为重点,逐步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专业功能区。

2、文化娱乐业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整合重组,聚合各文化艺术门类协(学)会、高校人文学科及研究机构的骨干力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有效配置文艺生产要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实现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发掘西安文化资源、提升文化魅力的原创性佳作。依托名作、名人效应,与旅游、娱乐、收藏等关联行业有机融合,促进文艺产品的深度开发,拓展增值空间。以易俗社老剧场为基础,建立西安秦腔艺术博览院。依托唐代梨园遗址,建设西安梨园教场主题公园。开发利用西安地方戏曲、长安古乐、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艺术资源,精心打造、包装一批集观赏、参与为一体的文化项目。未来5—10年,建设与城市品位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 标志性文化设施:西安歌剧院、西安文化艺术大厦等,构筑一批高起点、高质量的文化展示、交流、消费平台。

借助北郊体育设施和休闲健身场所比较集中的条件,推动产业聚集,并以此为特色形成休闲、健身产业功能区。利用小寨及周边地区高校集中、文化设施项目较多的条件,培育和引导包括文化用品销售、电影超市、图书音像超市、健身娱乐、演艺展示、网络游戏、古玩名人字画市场、文化名人创意工作室、科学与文化艺术报告厅等项目集聚,构建综合性文化服务功能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3、新闻出版业

以重要报社、出版社、期刊社为龙头,推动联合、协作或重组,对国家允许经营的部分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按政策规定进入新闻出版领域,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壮大发展实力。加快西安新闻出版中心、西安印刷产业园、西安图书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市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革,筹划组建西安新华发行集团。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做大《西安日报》,做强《西安晚报》,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拓展《美文》办刊思路,巩固和提升其名刊地位。积极开拓音像、电子出版等新的领域,构成新的增长点。

4、文化旅游业

围绕“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秦岭北麓自然风景区”两大主题,立足于“华夏源脉、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秦俑故乡”的形象定位,不断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满足游客文化消费,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意设计,集中打造城市中心区古都文化旅游板块、临潼区秦唐文化板块、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板块、曲江盛唐文化旅游板块、泾渭氵产灞滨水休闲度假旅游板块以及周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四大历史遗址板块等六大旅游板块,从而形成西安文化旅游的“金项链、新亮点,不断满足各层次中外游客的休闲、娱乐和审美需求。采取政府引导、多方融资、民间广泛参与、市场运作、有关部门积极推介的方式,有组织地开发高品位的旅游文化产品,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项目,提高旅游业的文化附加值。

5、文物及文化保护业

以弘扬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为核心,以建设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加快文物及文化保护业的规模化、市场化进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国际化标准,又有西安特色的文物及文化保护业体系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要建成集文物展示、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西安旅游产业新亮点;乐游塬公园要建成以青龙寺遗址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历史文化旅游胜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含元殿御道、大明宫遗址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工程;以顺城巷改造、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及护城河水景等建设工程相继启动为契机,逐步形成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公园三位一体、辐射带动周边的旅游景观和城市名片。积极推动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6、广告业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与城市景观美化相协调的原则,通过拍卖和公开招标等方式,盘活户外广告空间资源。借助网络、移动电视等新的投放媒介,增加新的广告服务形式。积极开展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广告业市场秩序,制止恶性竞争,使之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二)以构建“一带三区”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1、文化产业聚集带

依托秦岭北麓天然、密集的生态—文化资源,突出山、水、林、泉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相融合的区位特色,重点对骊山、王顺山、翠华山、南五台、楼观台、朱雀及太平山这“六大名山”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包装推介,完善以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实现板块式发展。以秦岭野生动物园为中心区域,向东西两翼扩展,建设旅游观光、温泉沐浴、主题公园、度假酒店、旅游小镇等系列项目,辐射和带动这一聚集带整体快速发展。珍惜和保护区域内的森林、河流等生态资源,加大文物及民俗文化保护力度,坚决防止过度开发建设。

2、文化产业聚集区

——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充分利用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盛世嘉年华等系列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巨大效应,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核心区。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文化产业品牌,努力争取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曲江文化旅游、传媒、会展、娱乐、影视、创意、生态休闲等文化产业功能区和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基地、旅游文化商品生产基地。通过各种文化产业功能区和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资源整合,强化市场化运营,辐射带动其它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和区域的发展,努力使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成为可容纳就业20万人以上文化产业年产值过100亿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第一高地。

——老城(唐皇城)区文化、商贸、旅游产业聚集区。通过规划立法,有计划地稳步推进恢复唐皇城历史文化古城风貌,逐步强化该区域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形成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实施“皇城复兴计划,使唐皇城文化街区风貌、明城墙风貌、古民居风貌等景点景区和穆斯林民风民俗、地方风味小吃及百年老店集中安置区等有机融合为一体。按照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和市内历史文化一日游精品线路的大思路,对碑林博物馆、湘子庙、钟鼓楼、城隍庙和西五台的周边,以及东大街和南大街商务街区等关联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历史人文景观旅游和现代都市商务观光游览的相互交融。

——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快临潼旅游区域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环境,努力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挖掘、培育高质量的旅游文化延伸项目,促进各旅游景点景区之间的环线联接,加强区域及省际合作,全面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以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唐华清池等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为主体,以骊山、渭水等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加快形成“四区一线两带五水”有机结合、旅游观光产品与休闲度假产品互补的大旅游文化产业格局(“四区”为秦文化旅游区、唐文化旅游区、仰韶文化旅游区和沐浴疗养区“一线”为沿旅游交通专线形成石榴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线“两带”为渭河滨水休闲度假及农业生态观光带和骊山自然风景观光带“五水”为发源于骊山北麓、流入渭河的五条水脉的水环境保护工程及衍生旅游项目)

(三)强化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的策划、宣传,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1、历史文化品牌

以周、秦、汉、唐的历史遗存为依托,精心打造以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阿房宫等为代表的秦文化品牌;打造以汉长安城遗址、汉阳陵博物馆为代表的汉文化品牌;打造以唐华清宫、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等为代表的唐文化品牌;打造以碑林—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莲湖历史街区、古城墙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散步道品牌;打造以东线一日游、西线一日游和市区一日游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2、革命文化品牌

利用西安作为诸多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众多知名人物活动地的条件,与延安革命圣地紧密联结,着力打造以西安事变旧址、革命公园、八路军办事处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形成我市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

3、民俗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和开发独具西安特色的眉户、古乐、曲艺、剪纸皮影、锣鼓社火、高跷芯子、方言歌谣以及礼俗、节会等民俗文化资源,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精心打造以长安古乐、户县农民画、北院门回民街坊、蓝田玉雕等为代表的独具西安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品牌。

4.宗教文化品牌

挖掘西安地区的宗教文化资源,依托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兴教寺、华严寺、净业寺、草堂寺、香积寺、悟真寺等佛教祖庭,面向国内外佛教信徒和游客,以佛教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重点推出玄奘取经归来敕封仪式等文化产品。依托楼观台道教祖庭知名度,举办老子文化节和国际研讨会。开发八仙宫、重阳宫等道教文化旅游活动。以都城隍庙的复原重建,开发都城隍庙文化旅游产品。以回坊民俗风情街和清真寺为依托,开发回族风情和伊斯兰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大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宗教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一批有广泛影响和旅游吸引力的宗教文化品牌。

5、文化艺术品牌

精心编排推出大型历史舞剧《大秦帝国、秦腔歌剧《杨贵妃》和关中民俗风情舞台剧《风情长安,对《梦回大唐、《仿唐乐舞》等歌舞剧进行精加工,使其成为展示西安“秦风唐韵”魅力的艺术品牌。精心打造西安易俗社秦腔艺术博览院、西安“梨园教场”主题公园、西安秦腔剧院等知名文化艺术品牌。扶植壮大西安地区文学、书法、绘画、影视剧创作、戏剧表演等作家、艺术家队伍,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名剧作家、名书画家和名演员等,延续和提升“长安画派”和“文学陕军、“影视陕军”等品牌的知名度。强化西安地区历史学、考古学、城市规划等权威学科的建设,提升西安人文社会学科影响力。

6、休闲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现实文化资源优势继续扶持以大雁塔北广场、钟鼓楼广场、西部电子城广场、德福巷咖啡酒吧一条街等为代表的休闲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快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唐诗博览园、城隍庙广场等重大休闲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安古城特色的休闲文化品牌。

7、自然风光品牌

加大秦岭北麓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保护力度,加大泾渭浐灞等河流水系的生态建设和治理力度,加快渭灞三角洲、浐灞三角洲等水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精心打造以骊山、终南山、楼观台、朱雀、南太白、王顺山等森林公园和泾渭湿地、野生动物园、广运潭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品牌。

8、节庆活动品牌

进一步办好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仿古迎宾入城式、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城墙灯展、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曲江论坛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办西部电影电视节,国际文物文化艺术节、汉唐文化艺术节、曲江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四)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体现西安特色,具有较强支撑、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1、西安城墙景区

该项目是包括西安火车站城墙复原、顺城巷改造、城墙艺术文化活动等在内的项目建设,以政府投资和招商引资为主,总投入117亿元。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丰富西安古城墙的文化内涵,使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公园三位一体,交相辉映,成为展示西安魅力的城市名片。

2、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该项目以国家和省上投资为主,总投资5.5亿元。此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实现对秦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成为彰显秦文化特征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的西安文化旅游新亮点。

3、大唐不夜城

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重现盛唐文化特色的历史人文新景观和现代都市观光购物娱乐聚集的中国第一个“文化MALL。

4、中国西部影视城

总投资30亿元,包括高科技影视公园、影视拍摄景区、休闲娱乐度假区、滨河生态别墅区、综合开发服务区和影视文化产业延伸区等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影视创作、影视科技娱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影视艺术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西部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

5、广运潭生态景区工程

总投资2亿元,由浐灞管委会投入。建成后,将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最大的嬉水休闲娱乐文化产业。

6、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含元殿御道修复工程

该项目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市政府投资为主,总投资分别为2.72亿元和1.6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将形成集文、商、旅、餐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版块,从而成为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窗口。

7、乐游塬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

该项目以政府投资和政府贷款为主,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彰显佛教文化特色,融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典型示范区。

8、西安广电中心

该项目以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为主,总投资5.1亿元。包括广电世纪园、西部明珠影视城、广电科技博览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西安广电传播和影视制作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9、西安歌剧院和西安文化艺术大厦

建成后,西安歌剧院将成为西部地区档次最高的歌(舞)剧场和大型演艺活动中心,西安文化艺术大厦将成为集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交流、展示展演、教育培训、消费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场所,成为西安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10、户县农民画风情园及展览中心

该项目以招商引资和政府投资为主,总投资2.5亿元。此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提高户县农民画的知名度,推动户县农民画尽快实现产业化、走向国际化,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强势品牌。

11、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

总投资6亿元,包括民俗文物展馆区、古镇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等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关中民居实物陈列、民俗文化展示展演、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明清风格的民俗文化新亮点。该项目属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为招商引资。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12、阎良区航空文化主题公园

总投资3亿元,招商引资2亿元,政府投资1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以航空科技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辐射带动区域商贸旅游、观光度假、健身娱乐等行业,以科技文化为突出特色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决策

1、成立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计划和相关政策,负责全市重大文化项目论证、布局、立项、投资、运营等的决策指导,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由知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咨询机构,为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政策等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政府统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3、加快建立西安文化产业数据库。按照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建立完善我市文化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二)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

1、改革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和取消不必要的文化项目前置审批。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

2、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部门所有向社会共享转变,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培育、发展和规范文化产业协会和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管理职能的文化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管理、协调、组织、监督等作用,加快形成行业自律,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市场主体

1、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运营水平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投融资渠道,开放文化资本市场。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参股兼并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发行文化产业发展债券、资本市场上市等,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努力形成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3、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的经营部分剥离转制为企业时,在确保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吸收社会资本;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司在广电系统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吸收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

(四)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扶持

1、认真落实国家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凡符合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文化企业,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并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对重大项目、特殊项目市政府将给予重点支持。

2、加大政府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重大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有关政策规定,20XX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后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情况逐年递增,专项用于支持发展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由财政部门商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支持的方式,以项目投入和政策性投入为主,采取贴息、补助等形式,用于项目启动、文化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高新技术改造等。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行地方配套资金补贴和项目前期经费补助。

3、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组建文化企业。

4、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引进先进技术或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等,按现行税法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或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造成亏损的文化单位,经批准,免征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

1、广泛开展文化产业的推介、交流与合作,通过主办或参与各类文化产业(产品)博览、展示和研讨活动等途径,进一步加大对精品旅游线路、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以及高科技文化产品等的宣传力度。

2、鼓励文化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文化产品出口可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生产合作,构筑海外营销网,利用网络、外国代理商、开发直销、合作经销等多种手段,为西安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开辟途径。

(六)加快培养引进,构筑人才高地

1、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和人才兴业战略;创新用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重奖文化产业领域各门类专业人才中绩效突出的核心人才和领军代表人物。

2、树立大西安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级文化产业人才,构筑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3、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中心,促进具有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智能人才、策划人才、经纪类人才等文化产业人才的良性互动、双向交流,为促进西安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积蓄后发优势。

第3篇: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一系列战略发展机遇的到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加快扩张、健康发展的大好时机。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要求,结合建水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建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一、建水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分析

建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众多的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鸡石”、“通建”两条高等级公路的即将贯通和建水“文化旅游大县”建设的实施,建水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建水旅游业不断升温,有望成为云南既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知名旅游热区之后的又一旅游热点。省、州提出建设“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区”,给建水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从建水自身的情况看,发展文化产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主要优势及机会

1.建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数量众多、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迹,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2.建水民族众多,民风民俗淳朴自然,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民间艺人颇具实力,民族资源十分丰富。

3.建水处于滇南交通网络的枢纽位置,两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后,便捷的交通将给外来者带来便利。

4.建水发展文化旅游的定位与省、州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民族文化大州的总目标一致,发展文化旅游有政策和措施保障。

5.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

(二)劣势及威胁

1.由于对外宣传的不足,建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同类城市。

2.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未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界对建水的认知还比较低。

3.旅游硬件设施还较薄弱,软件建设不够完善,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刚刚起步。

4.与省内其它地区在旅游及文化市场的竞争上后劲不足。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指示精神以及红河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决定,围绕“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大县、特色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从建水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发挥建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综合开发建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转型,分阶段、分层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突出特点,理顺机制,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建水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水发展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日渐显现,文化产业对市场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进入市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党的文化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也要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两者的相互统一。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抓住特色,就抓住了生存权与主动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文化产品没有特色,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因此,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期,应以自己的特色文化为重点,先在重点领域内实现突破,起到辐射和带动效应,进一步促进其它产业的良性成长,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恪守文艺规律的原则。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大部分文化形态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法规运作,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调节作用,使文化产品适应社会的需要。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坚持对文化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既要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注意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使其不受破坏。

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文化产业要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合理地利用人才这一无形资产,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用其所长,才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

3.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个投资多元化,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开放的文化形态体系,发挥文化对三个文明建设、增加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建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红河州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份量,在地理位置、交通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设“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区”的要求,根据建水的地域特点,建水应着重发展以下文化产业:

(一)文化旅游业

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已被定位为“红河州龙头旅游城市”、“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建水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应按照“依托旅游资源,拓展文化内涵,打响城市品牌”的思路,以建水特有的文物古迹、人文习俗、民族风情和区域文化为核心,来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1.抓住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机遇,做好对文化旅游景区的区域布局规划。利用人文这一主线,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断推出具有建水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旅游线路。如以建水文庙、云龙山、指林寺、燃灯寺等寺庙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以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等为主的古民居旅游,以哈尼族、彝族民间节庆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以建水燕子洞为主的岩洞探险旅游,以建水古桥、古塔、古井、古街为一体的特色资源旅游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2.配合旅游黄金周、节日、双休日,以曲江温泉、黄龙寺、绵羊冲等景区为主,积极创建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和短期里程旅游市场。

3.加强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尤其是宾馆酒店的建设,力争在近两年内建成一批新的星级酒店。

4.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策划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推出一部“斯文人家·建水故事”方言系列剧,打响“燕归古镇、斯文人家”的建水旅游形象城市品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民族工艺品产业

建水民族工艺品以建水紫陶和民族银饰品为代表。建水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建水民族银饰品具有民族特色。两种艺术品均具有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1.提升两种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突出品牌及特色,走高工艺、高品质、高价位的营销路子;

2.改革工艺美术陶厂和民族首饰厂现有体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走组建企业,实行规模经营、连锁经营,实现产销一体化;

(三)文化饮食业

建水有着丰富的地方名特食品:过桥米线驰名海内外;烧豆腐、草芽为建水独有;建水汽锅鸡为滇味名肴。还有许多小吃独具特色。发展饮食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1.建立一座名城饮食城,使之成为建水名特食品的集中展示点。

2.过桥米线最早起源于建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重点培植一家有实力的饮食企业,对过桥米线进行更具品质和文化品位的研究开发,将过桥米线打造成为“东方麦当劳”,拓展成为连锁企业,打入外地市场。

(四)娱乐产业

发展文化娱乐业的指导思想是要以生动活泼的、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优秀文艺产品,来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其思路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一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对娱乐业的管理和引导,为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提供舞台。

1.盘活电影公司现有资产,广泛吸纳社会和外来资金,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娱乐公司,建设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使之成为建水文化娱乐业的龙头,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2.以曲江温泉度假区、黄龙寺水上游乐场等乡村度假区为中心和重点,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大型游乐中心,提高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带动其它文化娱乐场所的发展。

3.探索发展娱乐业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娱乐方式和项目,提高文化娱乐的文化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挖掘建水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健康向上的新型娱乐项目。

(五)演艺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

1.以红河彝族花灯团为试点,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其通过精品展演逐步实现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增强活力,5年后逐步与政府脱钩。走文化演出单位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实现由公益性事业单位向经营性方向的过渡转型。鼓励外来企业集团参与艺术展演产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

2.组建一个文化传播中心,投资建设各类艺术培训基地和活动场地,开发演艺市场;以为群众提供优质艺术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开拓文化服务市场。

3.利用建水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以朱家花园为主要场地,拍摄一部精品电视连续剧,打造建水滇南影视拍摄、创作基地。

4.组建一支建水芒鼓艺术表演团,在政府调控下尝试商业性演出。

(六)体育产业

1.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经济实体,从事体育健身娱乐方面的各类经营性活动。

2.政府投资兴建体育中心,为各类体育竞赛和群众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体育活动提供产地设施和技术指导。

3.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承办各种规格和级别的体育竞赛表演;积极开发建水少数民族体育资源。

(七)教育产业

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要确立教育的产业化意识,真正把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其适应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深化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竞争上岗和择优选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持发展民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和设备到建水办学。

3.以建水一中为示范点,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和教育服务业。以联办等方式,使学校后勤部门从学校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形成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八)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在两年内完成县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使之成为建水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展示建水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五年内建设完成县图书馆,完成后可形成公益经营兼容的文化产业运作形式。

3.四年内按照州资金配套政策完成各乡镇文化站的新建、重建和扩建任务,实现全县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

四、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组织工作。

2.加强政策扶持,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除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外,还应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土地置换等方式,引导投资文化产业设施和经营文化产业项目。

3.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给予支持。县财政可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鼓励企业赞助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5.创新用人机制,搞好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单位要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定岗定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红河彝族花灯团要加快文艺尖子人才培养步伐,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组建商业演出团队、发展演艺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6.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落实编制、人员、经费,明确工作职责,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协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

第4篇: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一、 蓬莱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分析

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开放文化、和平文化积淀深 厚,其众多的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对外开放的港口优势、岸线优势及腹地优势,以及德龙铁路的贯通与我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旅游业的不断升 温,再结合我市提出的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契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数量众 多、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迹,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洲、方丈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 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之地。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即源于蓬莱。"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于唐代杜佑的《通 典》中。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蓬莱被设立为镇。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衙门移至蓬莱,蓬莱于是升镇为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 年),登州升级为府。由唐至清的11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登州古港唐代即与泉州、扬州、明州(宁波)并成为中国四大古 港。蓬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代监察御史浦镜、刑部尚书陈其学、民族英雄戚继光、清代礼部尚书沙澄、军事将领宋庆等国师有名。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 年)创办于蓬莱的登州文会馆(后改为齐鲁大学)是省内最高的高等学校。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创办于蓬莱的启暗学馆是全国第一所聋校。

古 迹遗存。蓬莱众景之胜,首推蓬莱阁。蓬莱阁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至今已 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蓬莱阁是神仙频繁光顾的好地方,风景之胜,建筑之美,传说之奇,更使蓬莱阁声名在外。登阁四望,正北海深处的长山列岛,云遮雾盖,时 隐时现,与海市蜃楼交相辉映;西部就是"八百壮士不仕秦"的田横岛,铁马金哥的悲壮一幕早已成为过去,但千秋传诵的壮志豪情似乎还在上空蒸腾。水城,又名 备倭城,最早建于宋朝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始称"刀鱼寨"。明朝洪武年(公元1676年),以"刀鱼寨"为基础,又建起了码头和上城墙,形成了现 今水城的雏形,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696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水城中的小海,是停泊船只的港湾,当年戚继光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师,抗击 倭寇。水城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海军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海上运输和对外交通的重要口岸。早在唐朝,这里就同广州、扬州、胶州并称四大通商口岸,是东渡日本 的主要海上通道。蓬莱阁、蓬莱水城、民族英雄戚继光故里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沟遗址、村里集古城址、村里集墓群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蓬 莱还有登州古城遗址等众多的名胜古迹。

2、独特的自然资源。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北端,濒临渤、黄二海,其

地势南高北低, 属山前冲洪积、丘陵剥蚀平地为主的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15-25m之间,市内的主要地层结构为强风化玄武岩层。总面积1128.5平方公里,总人口 44.73万。蓬莱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最高气温28.8℃,年平均日最低气温 -2.3℃,年平均降水量664㎜,年平均日照量2826小时,相对湿度65%,年均风速5.2米/秒。蓬莱气候怡人,湿润凉爽,有被国际公认的"3S" 条件,即:海洋、沙滩、阳光,无洪水,不受台风影响。蓬莱城北海上常出现海市蜃楼奇特景观,景象纷繁,精彩动人。

3、陆、空、海三方交通 十分便利。蓬莱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烟台青岛两个航空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海港使蓬莱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同时,烟台机场新选址与蓬莱非常 靠近,随着烟台机场航班密度增加,通过空港赴蓬莱的可达性将进一步提高。规划中的铁路也将为蓬莱创造另一种承载能力强的进入新方式。蓬莱位于胶东半岛的最 北端,离大连、韩国等地海域距离最近,蓬莱新港已开通到大连的航线。依托陆、海、空三方交通的配置,完全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海内外游客的交通需求。

4、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与省发展文化大省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发

展文化产业有政策和措施保障。

5、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

二、 发展文化产业主要规划

蓬莱市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份量,在地理位置、交通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立市"战略、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提出重点发展以下文化产业:

1、文化旅游业

蓬 莱旅游业的发展已被定位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蓬莱旅游业的发展应按照"依托旅游资源,拓展文化内涵,打响城市 品牌"的思路,以蓬莱特有的文物古迹、人文风俗、区域文化和八仙文化为核心,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 旅,以旅兴文。

(1) 巧借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机遇,做好对文化旅游景区的区域布局规划。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现有资 源的利用,不断推出具有蓬莱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各种形式的旅游线路,如:以蓬莱阁、慕湘藏书馆、戚继光故里,以艾山、古城、温泉,以蓬莱阁、海底世界、 八仙渡、蓬莱村、田横山、水城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旅游和特色旅游,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2) 配合旅游黄金周、节假日、双休日,以"胶东屋脊"--艾山、

村里集古城、温泉、南王山谷、黄金海岸、风玲谷等景区为主,积极创建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和短期旅游市场。

(3) 加强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加

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宾馆酒店的建设,力争在近两年内建成一批新的星级酒店。

2、文化饮食业

蓬 莱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蓬莱小面独具地方特色,"八仙宴"中外驰名,蓬莱海鲜全国有名,将它们逐一包装上市,搞全国连锁,并做大做强;同时,将招商引 资的重点放在餐饮业的引进上,争取蓬莱成为各地名吃的集聚地,从餐饮业上作突破,挖掘新的客源,打造一条卫生、纯正的名吃一条街,可以弥补由于季节原因导 致的旅游业淡季经营惨淡,收入锐减的问题。

3、文化娱乐业

休闲娱乐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消费需求。随着我市以及全 国范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休闲康体、养心益智、游戏娱乐为特征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休闲娱乐业也随之迅速兴起。茶吧、酒吧、健身房、会馆以及 各种俱乐部等新的消费场所不断涌现,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业,不断丰 富和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其思路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一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对娱乐业的管理和引导,为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提供舞台。

(1)盘活电影戏剧公司现有资产,广泛吸纳社会和外来资金,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娱乐公司,建设大型综合性娱乐场 所,使之成为蓬莱文化娱乐业的龙头,带动全行业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海滨娱乐广场,通过春、夏、秋、冬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广场文化,引导老百姓过健康、文 明的生活。

(2)以村里集温泉、风玲谷、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农村景区为中心和

重点,建成一批休闲、娱乐、度假的综合性大型游乐中心,提高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带动其它文化场所的发展。

(3)积极探索发展娱乐业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娱乐方式和项目,提高娱

乐业的文化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挖掘蓬莱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健康向上的新型娱乐项目。

4、文艺演出业

要 突出抓好文艺团体发展、演艺设施建设、演出市场开拓和演艺业与旅游业、餐饮业相结合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文艺演出业的繁荣与发展。在继续抓好现有事业性文 艺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同时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专业文艺演出经营公司来蓬组建文艺表演团,充分调动 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我市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开创我市文艺演出业的新局面。在演艺设施建设方面,尽快引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档 次的文娱演艺设施,力争培育若干家在域内外知名的演艺厅和演艺品牌。演出市场的开拓,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丰富文艺表 演内容,特别是要与旅游业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集中力量推名人、创名作、塑名剧,打造一批文 艺演出精品项目,不断走向国内国际文艺演出市场。

5、广播影视产业

对于开发"八仙"题材的各类文化项目,尤其是"八仙" 题材的影视剧制作,无论从文化积淀还是创作条件上,蓬莱应该是首屈一指的。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中央及各地方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 是打造优秀的、民族的、本土化的动漫产品,用先进的、健康的意识形态产品影响教育下一代,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民 族自豪感,抵御外来不健康文化侵蚀,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面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5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七篇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工作计划

**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稳中求进、竞进提质目标的落实之年。第一季度,各县市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今年全市文化工作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指导思想

**年

全市文化(含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下同)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为奋斗目标,全面落实全省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省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贴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推进文化襄阳建设。

二、工作目标

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明显发展,文化服务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在全省的位次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

我们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一)围绕增强建设文化襄阳的自觉和自信,深入推进十八精神学习贯彻行动党的十八大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出战略部署而召开的重要会议。十八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深刻阐述,为文化工作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全局。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明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落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文化建设四项任务,抢抓“黄金十年”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坚持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襄阳、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的重大决策上来。针对当前文化襄阳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新思路、制定新对策,努力突破文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推动襄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行动

3、强力推进市区“两馆一院一中心一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襄阳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学校)等市区地标式文化设施建设。襄阳大剧院、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博物馆、大剧院今年完成主体工程;艺术学校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动工兴建;各项目要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4、全面落实县(市)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改造和扩建任务。已经纳入省项目库的“两馆”建设项目,今年要如期开工建设;未纳入省项目库的,今年要全部挤进国家计划“笼子”,并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5、重点启动市区虎头山、南漳雷家坡等8座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2个台站在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6、抓好“乡镇文化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至少有一个乡镇文化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

(三)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施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行动

7、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和建设。进一步优化申报报告、充实创建规划、研究创建制度、完善设计方案,培育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创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创建成功。

8、深入抓好文化惠民活动。继续开展送戏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工厂、进学校“五进”活动,全年完成送戏下乡100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3万场次以上,开展“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活动150场;举办“群星音乐厅”活动12场以上,举办“好戏大家看·优秀剧目展演”活动12场,新建社区流动图书站30所;继续做好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流动图书站等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完成城乡“公共文化地图”和“公共文化服务指南”的编制和完善工作。

9、提升基层文化网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发挥和使用效率;启动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数字化建设;继续推进县级数字影院建设。

10、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继续打造“十里汉江文化长廊”、“**讲坛”、“欢乐襄阳”、“群星音乐厅”、“文化**好戏大家看”、“书香溢**”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打造培育一批地方文化活动品牌。

(四)围绕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和宣传推介攻坚行动

11、全面实施“五项文化艺术工程”。即:上映一部电影;力争开拍一部电视剧;创作一批文学艺术作品;推广传唱一组歌颂襄阳的优秀歌曲,完成“歌颂襄阳”歌曲征集综评,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展演一系列优秀剧目,每月安排一台优秀剧(节)目在襄阳演出。

12、重点打造富有襄阳文化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继续抓好《踏歌襄阳》、《乡村调解员》等优秀剧目、剧本的攻关打磨,将豫剧《水镜先生》立上舞台,力争更多富有襄阳历史积淀和地域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全国、全省产生影响,成为我市新的文化品牌。

13、鼓励文艺家多出好作品。以优惠的政策措施、宽松的创作条件、必要的资金投入支持本地文艺家参与创作实践,力争在绘画、书法、音乐、地方戏剧等文化艺术领域推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成为展现襄阳魅力的亮丽名片。

14、积极筹办和参与重大节会及专题展演活动。围绕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重大主题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招商活动,举办好各类专题晚会、专场演出活动;全程参与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的筹备、策划、展演等活动;举办好襄阳市首届文化艺术节。各县(市)区也要在文化艺术节会、展演、文化宣传推介方面,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15、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配合市属媒体与中央及各级主流媒体、境外媒体交流合作;支持本地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文化遗产精品对外展演;积极引进文艺表演团队及文化名人来襄阳展演、考察、采风、讲学,提高襄阳文化的吸引力。

(五)围绕传承和弘扬襄阳历史文化,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利用行动

16、加大重大文物项目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尽快完成习家池二期工程,加紧展开米公祠改扩建项目建设;做好打通护城河、贯通古城墙、修复襄阳王府、商业会馆等文物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完善襄阳大遗址名录,争取邓城遗址、楚皇城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录,培育大遗址公园。

17、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襄阳市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为申报第四批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储备项目;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培养后继人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着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和保护示范基地。同时,启动古籍普查工作,加强古籍修复和保护性利用工作。

18、健全贯通全市文物保护网络。健全市县两级文物保护网络,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单位大检查,加强对博物馆、古墓葬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认真执行文物行政执法与安全监管情况公告制度,完善文物保护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东津新区、高新区等重点工程区域内的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做到服务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两不误。

19、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民间收藏者、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建设参与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民办博物馆,建设汽车博物馆、根雕艺术博物馆、奇石博物馆等小型特色博物馆,争取有2家民办博物馆挂牌;依托博物馆藏品,做好文物交流、展示、复制工作,增加文物展出机会。

20、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宣传推介襄阳。重点是利用带有襄阳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和古城文化元素的文物资源,开展多种宣传推介活动,扩大襄阳文化的影响力。

(六)围绕增强襄阳文化发展后劲,实施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

21、加大项目招商力度。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采取定点招商、驻点招商和大员上阵亲自招商等形式,重点开展对央企、对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文化集团的大型招商活动。力争全市引进20家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文化项目,引进资金总额超过100亿元,全市新增各类文化市场主体100家。

22、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四园区”、“四基地”建设;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四区”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中部特色文化产业园、唐城、汉城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各县(市)区也要规划建设各自的文化产业园区。

23、培育和拓展市场主体和文化产业门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降低投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下大力引进娱乐业、会展业、创意动漫产业等文化门类落户襄阳,繁荣襄阳文化市场;注重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培育襄阳文化产业集群,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使襄阳成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聚集洼地。

24、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文化立市建设文化**的实施意见》要求,从土地政策、财政扶持、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多方面支持文化企业;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拓展投入渠道,促进文化产业诸要素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流动。

(七)围绕提高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水平,实施行业监管水平提升行动

25、狠抓“扫黄打非”。坚决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淫秽色情出版物;以校园周边为重点,重点扫除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有害出版物;严厉打击非法报刊、非法网络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以及违规报刊;重点查处非法进境和非代销场所销售的境外报刊;加强歌舞娱乐场所监督检查,强化网络文化产品内容监管,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歌舞娱乐场所涉黄涉毒等违法经营行为。

26、加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加强报刊出版秩序管理,依法规范新闻采编和报刊经营秩序;加强印刷管理和发行行业管理;积极开展版权保护宣传,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争创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进一步规范印刷业管理秩序,从制度上、源头上对企业违规、违纪行为进行防范;拓展版权行政执法领域,以软件、网络和教材教辅为版权执法的重点领域,以查办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27、强化广播影视行业监管。认真落实国家广电总局播出审查、值班值守、安全保卫等规章制度,提高调度指挥、技术监测、队伍应急处变能力,确保播出安全。加强宣传管理、广播电视传播秩序管理和互联网传播试听节目管理,坚决抵制各类低俗之风。加强卫星电视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广播电视公信力。

(八)围绕提升文化系统队伍整体素质,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行动

28、实施文化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将文化人才引进纳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做好2016年新公务员和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录工作;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也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争取支持,以优惠的条件,引进优秀的文化人才。

29、实施文化人才“千人”培训计划。对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进行分类培训。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重点培训1000名文化辅导员、**名农家书屋管理员、100名基层文化站长、100名群众文化骨干,全年力争培训5000人以上。

30、实施襄阳文化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培育、挖掘和引进等措施,培育一批在文化艺术界、学术界和本专业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大家和领军人物,打造引领新时期文化潮流的“文化襄军”群体。

四、措施和要求

31、创新工作理念。要从就文化抓文化的工作模式,(

32、抢抓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文化立市”、建设文化襄阳战略,抢抓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争取更多的文化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笼子,更多的文化企业落户襄阳。

33、强化服务意识。市县两级文化单位,特别是承担服务、管理及综合执法职能的文化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优化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4、争取领导支持,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力争把文化工作放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像抓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及时解决文化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络沟通,取得社会各界支持,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抓文化的良好氛围。

35、完善工作制度。全面落实《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文化项目建设五年计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重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路径化操作、路线图化落实、倒排工期式结账;市局组建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等五大办公室,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通过落实班子成员工作周报制、重点工作定期通报制、重大项目督办落实制、科室干部工作月报制、县(市)区局工作季报制等制度措施,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

36、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推行干部绩效综合考评,持续开展“治庸问责”,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大力推行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五字学习法”(写、讲、听、读、研),办好机关夜校和各类学习培训,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015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年终工作总结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第八篇

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年终工作总结

一、xxxx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镇宣传文化系统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指导下,按照“奋战五年,再造xxxx”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为加快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的工作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突出主题,强化学习,理论武装深入推进

一是狠抓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不放松。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以专题学习为载体,完善学习制度,精选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把理论学习和工作部署有机结合,组织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谈体会、谈思路、谈措施,使得班子成员在推进xxxx科学发展上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清晰,认识更加统一,提高镇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推动创新的能力。二是严抓干部队伍理论学习不松懈。以“星期一夜校”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机关干部学理论、学法律、学政策,推引导机关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帮助广大干部理清思路,改进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村官论坛”、“社区干部月月谈”等有效载体,组织村、社区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工作交流,着力提升村、社区干部的理论素质、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有效增强了村、社区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三是常抓党员队伍理论学习不动摇。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校阵地作用,各行政村依托基层党校,通过日常学习、培训班、座谈会、讲座等形式,扎实推进对广大普通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策水平;充分发挥老干部宣讲团作用,为基层党员开展宣讲,并邀请市委党校、市社科联专家教授为农村、社区党员上党课。

(二)围绕重点,鼓劲造势,舆论宣传积极有效

一是抓住亮点,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与上级各类媒体的联系,重点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大对外宣传报道,推出了一批我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亮点和特色。今年以来,共在各级媒体上发表重要稿件百余篇(条),其中:国家级媒体24条,省级媒体22条,境外媒体4条,市级媒体41条。二是围绕中心,拓展社会宣传深度。紧紧围绕镇委、镇政府的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积极做好配合中心的宣传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组织开展了土地违法、黑烟囱整治、征地拆迁、示范文明城区创建等专题宣传活动。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宣传区镇党代会精神,使区委提出的“奋战五年,再造xxxx,加快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三是注重实效,提升形象宣传广度。注重充分挖掘xxxx外宣工作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打造xxxx宣传的“名片”效应,不断提高xxxx对外知名度。今年以来,推出一批质量高、份量重、影响大的形象报道。《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贺国强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工作》,央视1套《新闻联播》播出百集系列片《中国古镇》举行首映式,央视4套分两集播出《浙江风情》系列之《xxxx记忆》和播出走遍中国《xxxx--中西合璧》。

(三)以人为本,巩固成果,文明创建氛围浓厚

一是扎实做好省示范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做好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创建的各项工作。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和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深入开展“文明,让xxxx更有魅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耀德古镇、魅力xxxx”巡演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动员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自觉投入到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的行动中来。积极探索无物管小区、农民新村管理的有效办法,大力弘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组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入做好先进典型挖掘、培育、宣传文章,注重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干部群众,朱明林、陆士虎、项邵水、陈雪勤当选湖州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文明五心好公民”,让文明细胞产生集聚效应,通过相互激励、相互影响,使社会风气进一步改善。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实际有序推进“春泥计划”,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三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制定和完善了新一轮文明创建规划,重点做好省级文明单位(村)的创建复评指导工作,人民医院和息塘村分别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村的考评验收;同时,扎实抓好区级文明单位(村)的创建工作,今年全镇共推荐申报区级文明单位5家、文明村4个。

(四)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八有”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水平,为农村群众搭建起文化活动平台。镇政府专门出台村重点文体设施建设资金配套政策,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有效推进农村“八有”保障工程。新建3个农村大舞台、2个农村篮球场,创建示范村2个。以创建文化示范社区为载体,加大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室2个。二是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积极组队参加省第六届老年运动会健身球操展示和区体育节比赛,荣获了区“三人制”篮球比赛一等奖、中国象棋团体比赛第一名、水上运动会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共组织浙江省业余评弹汇演、社区妇女广场舞大赛、“魅力古镇、德耀xxxx”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文艺汇演、xxxx震泽“八一”联谊会等各类文体活动30多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视420多场次。城乡居民健身舞团队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蔚然成风。三是积极推动文艺创作。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组织阳光艺校、评弹协会等文艺团体及文艺骨干精心创作体现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今年以来,先后组织编印《百景xxxx》油画集,我镇创作编排的舞蹈《军训的故事》在第五届南太湖音舞节上荣获创作和表演金奖。xxxx评弹协会编排的《为民好书记》和xxxx人民医院编排的小品《约会》参加xxxx区草根勤廉文化文艺汇演获得好评,并在群众中多次演出。四是注重弘扬特色文化。以“体验桑蚕文化保护辑里湖丝”为主题,精心策划举办首届xxxx辑里湖丝文化节,打响辑里湖丝文化品牌。组织文化借助企业和民间力量建立辑里湖丝文化研究会,以此为载体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国丝文化园建设不断推进,成为我镇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门聘请本地乡土文史学者组成民俗文化调研组,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走访历史人士、现场勘察摄影等方式,对城南片新农村实验区规划内10个村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挖掘,并形成调研材料,为实验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方式,大力弘扬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积极推荐刑丽娜等3人为区“乡土人才”、“英才奖”的候选人。五是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积极配合上级做好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工作。重点做好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划定和“頔塘故道”、丝业会馆申报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工作。按要求定期组织文保单位的巡视、落实文保点保护责任,协助区做好大运河申遗的河道清理、船舶搬移及相关资料收集等工作,重视抓好非遗保护和申遗工作及古村落、特色民居保护。主动配合区文体局加强对中心城区文化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服务。今年以来,主要抓好“黑网吧”专项整治、娱乐场所的安全工作、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的查处工作,确保文化市场有序发展。

二、xxxx年工作思路

xxxx年,全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引导全镇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奋战五年,再造xxxx”的实践中,为全面完成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思想文化保证。

(一)以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为重点,深化理论武装

一是突出重点学。增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度。以“星期一夜校”为载体,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通过组织举办学习会、报告会、讨论会和交流会等,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二是结合实际学。以镇领导班子、机关干部、村干部三个层面开展专题培训,重点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注重从理论指导、政策法律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帮助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拓展思路。三是延伸广度学。增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广度。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新形式,切实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发挥基层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基层党校的规范化建设。

(二)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强化舆论引导

一是做强主题宣传。以占领主阵地、联系主媒体、打好主动仗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在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上的宣传力度,推出一批质量高、份量重、影响大的精品力作,多层面宣传全镇上下奋发有为、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工业经济、项目推进、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全镇重点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做优形象宣传。协助有关部门制作一批推荐xxxx、宣传xxxx的宣传资料。重点制作好一个形象宣传片光盘,一本xxxx宣传图册(折页)。同时,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进行宣传和发放,特别是配合经贸招商、旅游宣传等经济活动进行发放和推介,以更好地发挥外宣品在提升xxxx对外形象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做实维稳宣传。围绕拆征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依托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xxxx城市新区建设、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宣传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对改善城中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大局意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努力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倡导文明来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化文明创建

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市级文明单位(村、社区)创建工作。继续积极开展文明员工、文明家庭等文明细胞创建评比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二是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春泥计划”、“成长驿站”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健全和完善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各负其责、三方联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三是深入推进结对共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结对共建工程,不断建设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阵地,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以促进社会和谐幸福为前提,推动文化繁荣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围绕建设省级文化强镇目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视,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重点加强中心城区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文体受益范围。深化村级文化“八有”保障工程建设,在巩固提升现有农村文体设施的同时,继续指导各村完善配套设施,建立管理机制,重点抓好丁家桥中心村文体广场建设,年内力争建成市级以上文化示范村、社区2个,市级以上体育俱乐部1个。加快形成“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xxxx被列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契机,重点扶持国丝文化园及动漫城等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挖掘文化底蕴、传承历史精髓、整合创意资源、推进文化创新,创新发展以xxxx古镇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进一步打响“中国魅力名镇”品牌。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积极培育xxxx本土文化精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充分挖掘xxxx深厚文化资源,创作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迎接xxxx区第二届音舞大赛和第六届南太湖音舞节。三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注重抓好文物保护工作,着力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加强辖区内古桥等文物保护,全力做好古村落、古建筑的调查摸底及资料收集存档。积极推荐申报“頔塘故道”、丝业会馆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推荐申报“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辑里湖丝馆”列入省级“非遗”基地名录,推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产业集聚区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化产业集聚指导思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cehua/7646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