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

2016-01-02 03:09: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一《中国教育名著读书报告》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一
《中国教育名著读书报告》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之读书报告

选课那会第一眼看着课程名,还真不知道这个课讲什么,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名著?还是教我们怎么去读中国教育名著?仔细推敲了一下课程名,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肯定是讲跟中国于是名著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教育名著还有些兴趣,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了这门课,如果不好,大不了撤了就是。但是自我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发现我原来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正好是我想选的课,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果断不能撤啊!

到了现在,这门课都快上了两个月了,而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曾天真的以为中国的文学主流就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人,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家,以及元明清的戏曲家,小说家之类,而对所谓的子学、经学、佛学、新儒学之类的要么是稍微了解有那么些东西存在,要么干脆就是一概不知!上了这个课之后,我才对中国的学术界的历史发展传承演变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原来传统学术界有着这么多伟人,我还闻所未闻,因此我真的感到深深地惭愧!但是再想一下,于众多学生中,我绝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甚至还没我了解得深刻!因为我在大学以前,我也看过不少书籍,自我感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颇有了解,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学历史及其实质的书籍!于是我想问: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对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是如此之少?连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我们都鲜有了解,我们还算得上是炎黄子孙吗?

记得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些是童话故事之类的,但相比之下更多的是有关于五四以后有关于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及成功的历程,几乎不牵涉到中国的传统。当时作为小学生,天真纯洁,懵懂无知,当然不会去追问为啥这么设置小学教材,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别的可以学,当然就不会产生有这样的疑问。但其实从我们一开始接受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深受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倘若我们能从启蒙那会,就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必然会让我们受益更多!

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们开始接受文言文以及些长长的高难度的诗词,要命的是我们不得不一字不漏把他们背诵和默写下来!这不仅让我们对古文没有了兴趣,而且让我们觉得很痛苦,于是我们讨厌上了学习古文!而且正如我前文所写,真正的中国文化历史及其内涵根本就不怎么涉及。于是,第一,我们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被扼杀了;第二我们也想学也学不到内涵!难怪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孤陋寡闻,这能怪我们自己吗?

我是来自一个小县城的学生,网络在我们那还不是很通用,书店倒是有,可进去一看全是五花八门的参考习题书,可就是找不到一本讲中国文化内涵的。因此我们就是非常非常想了解相关知识,也丝毫没有办法。

就此我觉得现行的语文教育需要大的改革。一直以来,老师们都

教育我们爱国主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是五四以后几十年的历史文化怎么能够代表中国五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国家以前是是怎样的,那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能够变得很强烈吗?要培养人民的爱国意识,就必须让全民都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增加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然,整个教育体制也需要改革,死板的应试教育只能让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如果永远都是做不完的作业和试卷,那学生哪有时间统知识文化?

除此之外,国家还必须加大对小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实现网络普及和图书多样化,特别是应该让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能够普及!

说起名著,我在大学以前也看过诸如《史记》、四大名著、《论语》等经典,也曾一度关注过百家讲坛,名著不愧为名著,里面的包含了很多的为人智慧,确实让人受益终身!上次课上讨论元明清的学术演变时,我也就是结合原来所阅览的名著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而做的发言!原本打算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没空的话就没必要浏览太多!但自从上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学我已经失去了快两年的学习国学的机会,不能再失去余下的两年了,所以我决定以后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经常阅览传统名著,关注国学文化,并努力使国学传承,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对本课程的建议:

一. 老师可以让课堂的形式更丰富一点。比如:事先让学生准备

某个话题,然后课上讨论,表现积极者可以加平时分。这样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积极性,也就不会造成老师讲

得很辛苦,学生却神游天外!另外,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增加

“看一看”环节,即播放相关视频。好的视频有时候更具体,

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甚至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推荐一份相

关的好视频,很好的可以在课堂上播放。

二. 因为名著数量不少,国学博大精深,本课程要讲的内容很多,

强烈建议老师可以设置更多的课时,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

解国学。

三. 我觉得老师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观点,内容讲得很精彩,

但是很多学生还不了解这门课和老师您,所以这门课热度还

不高。我曾几次向我周围同学推荐他们来听听您的课,结果

他们都因为不了解而没来。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以在学校开一

些讲座,跟同学们讲讲国学,同时推销这门课,这样就可以

让很多真正想了解国学的人主动选这门课,经学生们互相交

流传播,那样这门课就会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

2、问:谈谈你从小到大学习相关理论的经验?

答: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到高二。这段时间政治课一直都是主课,说句实话,当时的我对这些理论并不十分理解,只知道原封不动的背下来然后考试,至于这些话是怎么得出来的,能不能换个法说从来没想过。第二阶段是高二、高三两年。由于选择了读文,历史成为了主课。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那些话究竟是如何得出的,这一时期是我认识上量的飞跃。第三阶段是进入大学以后。通过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使我的思想更加活跃,特别是在党校的学习,使我终于完成了认识上质的飞跃。

3、问: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这两句话?

答:我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一个优秀政党的执政。科学技术是引起生产力变化的内因。例如: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一个先进、优秀的执政党通过提供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可获缺的,它是生产力变化的外因。

4、问:你如何看待目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

答:我国现阶段有党员两千多万,但腐败个例仅有几起,不能影响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二是从些具体角度入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探讨“高薪养廉”可不可行等等。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读《朱自清讲国学》笔记

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师讲国学的系列丛书,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朱自清、吕思勉版本的书很是畅销,凭着对朱自清本能的崇敬我选择了朱自清注的《朱自清讲国学》一书细览。

开篇季羡林的代总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发人深省。文中从知识传承的途径方面强调“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以戏谑的笔触回应“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论点。最后季老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跟化的角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我想该序冥冥也在暗示着对诵读经典、明经典的鼓励。该书分三辑——经典常谈、诗言志辨、国文漫谈。其中朱自清用平实的笔端对经典进行整理,使得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为现世人所乐于接受。该书的观点认为“经典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特别是经、子,文字学,《说文解字》等书”。第一辑——经典常谈分别讲解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方面的内容,语言平实、旁征博引,足见著者学识之渊博,如周易第二篇中许多成熟的见解援引《易〃系辞》《左传》《股古论语》《易传探原》中的观点,对周易的缘起、剖解、发展做了新颖详实的论述。在第二辑中作者分为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分别加以详解,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方面,尤其是诗言志之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从诗歌的创作意图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方面阐发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问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其中“赋诗言志”写到:以《左传》和《国语》记载最详,著者在考察了《左传〃襄

公二十七年》中子产等人赋诗言志的记载后,认为春秋时人赋诗多事从外交方面考虑的,“诗以言诸侯之志,一国之志,与献诗陈己志不同。”“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虽然说“诗言志”,但诗人也并非没有“缘情”的自觉。就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作者从毛诗郑笺释兴、兴义溯源、赋赋比兴通释、比兴论诗等诸方面加以阐发,著者学问研究之专之深着实令人叹服。在第三辑过问漫谈中,作者从古文的欣赏、论雅俗共赏、论逼真与如画、论“以文为诗”、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陶诗的深度、什么是宋词精华、王安石《明妃曲》、《唐诗三百首》指导大厦、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厦等方面,以客观存在的国文为教材对关于文学的批评、论争以及文学观的交锋做了概述,同时也呈现了作者本人别致的观点,如在回答什么是宋词的精华的时候,作者先援引严羽、高棅的办法分宋词为初盛中晚四期,全书共选诗一百二十九家,六百九十首,其中近体五百四十八首,占百分之七十九强,开宗明义,以近体为主,就音律而言“宋词精华在此而不在彼”的观点,但随后又提出,若宋词精华专在近体,古体又怎样并加以详细讲解,最后“大方而外,真挚与兴趣也是本书选录的标准”。

可能是水平的问题,纵然著者用语已经很平实,但在看过之后还是觉得有些艰深,因此我在思考几个问题:首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国学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事实上,许多人对“国学”究竟为何物并不清楚,这样便出现了将《三字经》、《百家姓》等视同国学经典的现象。一些学者以为,只有那些有着深刻思想的典籍,诸

如《周易》、《老子》、《庄子》等等才能够得上国学的尊称。尽管争议一直存在,但国学歧视并不仅限于此,它应该是能够得到认同的。在某一个清晨我们在那儿摇头晃脑就是在接受国学的熏陶吗?!或者满口之乎者也就是有学问吗?!抑或是我们会些琴棋书画就可以骄傲名自居吗?!我认为,无论对于传统还是历史,它只是客观的远去的存在,所谓的复古不过是要达到追求古典的意境与诗意罢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不过是辉煌的记忆罢了,现实生活是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作为文化传承的新生代,熟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责无旁贷的。其次,研究者必不可少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勤恳的学习习惯。国学抑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集合结晶,单纯的囿于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无法解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的,他必须辅以较强的学习和合作能力才能够实现。最后,关于国学的传承性问题。国学首先是古代经典,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产物。因为时间和时代的差异,使得国学与当代有着极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好似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先天局限。然而现在许多国学的传授者,为了迎合受众的期待心理,故意以现代的思想去曲解古人并无限地进行引申和阐发,于是国学成了所谓的专家的侃大山的笑谈。我们并不排斥引申和阐发,毕竟一切当下的解读,都难免引申的嫌疑,而且也只有引申才能够在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在。我们无法接受的是,现代很多的国学阐释,已经脱离了国学原典,讲者并没有接触原典。他们讲授的和接受的国学思想根本与国学无涉。这样的阐释,尽管风

趣,尽管有效,又有何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听专家侃侃而谈嬉笑之余,保持虚心的态度试着去接受古人的思想则显得很有必要。

只有将对于国学的向往转为实际的行动我们才能担负起某种传承的责任。引用书中一句话:大家读大家!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三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笔记》

税务1101 贺双双 1402110106

暑期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与变革》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着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号称“头号中国通”。此书从远古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跨度几千年,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

身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中华文明是何等灿烂辉煌,中国文明是博大悠远,于是小时候的我们莫名得就有了一种身在这片土地的幸运感。当我们随着时间长大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国家其实曾经落后而又贫穷。 时间封印住一切,过往的事情已无人能改,但对事情的记述却难免作者的或有意或无意的局限性。 西方史学家与我国史学家的一大不同是全球视野。国内史学界一向固步自封,只知埋头钻研故纸堆,却不知放眼世界。费正清等一些西方史学家,擅长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里进行东西方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让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看待我们的国家。 从这本书书中我弄明白了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国历史漫漫数千年,却一直以中央集权的政体延续至今?又为什么中国曾经很长时间里,在技术,文化多方面傲视全球,却从来没有发展中今天西方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有许多讲解。

这本书以类似塞缪尔·亨廷顿的角度阐述了东亚文化圈的起源。即地理上的原因,中亚的荒漠,南亚的茂密雨林,东边的海洋,将东亚在现代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一直就作为一个相当封闭的文明圈在独立发展,而其中中华文明又是绝对的主体。上溯自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因为对抗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以及农业文明对抗游牧文明骚扰的客观需要,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中央集权形式的统治结构。对比之下,也就能理解古希腊城邦及其早期共和民主能诞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又多岛屿环海条件下的原因了。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往往不是几个偶然会导致。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集权专制特点又受到其他几个因素的推动,比如有一点很出人意料的一点,那就是汉字。费正清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那些不能互相沟通的方言其实已经可以算是

不同语言,其差异程度近似今天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但中国并没有因为不同语言分裂为像欧洲那样的多个国家,而这正是得益于汉字的特性。汉字兼具表音表意的功能,可以书写差异极大的不同语言。虽然如南方各地方言各异,但如果书信可以交流,政府的政令就能传递,中央政府的统治就能继续存在。

中国的专制机器能如此顽强的存在几千年,期间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近似西方共和民主及议会这一类的事物,实在非常神奇。这是一个陆地国家,地大物博,经济自给自足,因此没有了与国家之外进行贸易的动力。这又是一个农业比重极高的国家,大量的农民在有限的土地精耕细作,靠水稻这类高产的农作物养活了几倍于当时其他国家人口密度的人口。充裕的人力资源又削弱了人们研究机械及新技术的兴趣,古代西方没有的轿子却多车就是一例。人口繁多,又多是只能温饱的农民,受教育的阶层统治未受教育的另一批人,于是靠高低秩序的体制就一直稳定的存在了下去,又乱到制,从为消失,甚至今天。春秋战国有一个时期百家争鸣,混乱时代下诞生出非常多元的哲学思考,其他文明中出现的法制,语言逻辑,甚至新兴宗教都曾经出现过。但最后胜利还是属于一个强大专制制度下的新帝国。儒学这类强调的等级制的哲学思想也开始占领其主导地位。于是中国从物质上,精神上都愈加开始愈加成熟的中央集权统治。

书中有一段”为何中华帝国得到重建而罗马帝国却一蹶不振,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南朝与希腊拜占庭帝国相比保存了更多的帝制传统,而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南朝对北朝的影响也超过拜占庭对意大利、法兰西诸邦的影响。另外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汉朝的帝制模式要优于罗马帝国。上乘“天命”的中国皇帝受到民众的支持,他通过选拔贤人担任政府职务来实行公正、有道德的统治,这比罗马帝国的法制理念更易为当时的人所接受。汉字可能也起到了希腊字母文字所不能比拟的文化凝聚作用。“蛮夷”们如果想能掌握读写就必须学习汉文,因为汉字很难与胡语通用。此外,尽管中国各地方言各异而且相互之间很难听懂,但中国人却都使用汉字。最后一点是,汉人人口众多,这就使中国比欧洲更快、更彻底地把蛮族吸纳、同化了过来。由于中国农业属于精耕细作型,它生养了更多的人口,而入侵的异族也就越来越快地消失在周围人海般的汉族人口中了。”做了很全面的一些分析。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惊人的相似。历史上这么多次改朝换代,也还只是一个王朝替换另一个王朝,却几乎完全不曾自发得发展出民主之类的火星。当然近代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叩开大门后, 开始绝望的试图转向,实属例外。历史及其懒惰,如果几千年来渗入我们基因,浸透我们文化的都是这样一种中央一统的文明性格。希望中国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汉族文化中心主义”。作者指出这种以中国为世界中心,以汉族

政权为中国正朔的意识形态帮助中国人在遭受异族入侵及统治时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最终成为胜利者。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憎恶与轻蔑,以及一味关注本国事物的狭隘视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他的这一观点,对当今中国很有借鉴意义。民族主义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这本书,让人读到的不是孤立离散的历史事件、苍白无力的人物描述,而是可以通过作者细微独到的分析,了解整个社会的运转、体制的优缺、文化传统的发展,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教育的传承与流变。你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 读了这本书真的让人收获颇丰,不虚此读。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四
《《佛教征服中国》读书报告》

《佛教征服中国》读书报告

此次读书报告乃老师布置的期末作业,之所以选《佛教征服中国》这一本书是因为在之前的课程当中有一门就是佛教史,对于佛教的了解相对的会比较多一些。另外,笔者本人来自沿海城市泉州,在泉州最盛行的宗教就是佛教,在佛教信仰环境里长大的我对佛教也比较有兴趣,于是便选读了这一本书,作为此次的期末作业。

佛教征服中国,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笔者就不太喜欢“征服”这两字,因为,笔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佛教在征服或者主动影响中国,而是中国征服了佛教,将佛教主动的接收进来并“改装成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笔者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来阅读《佛教征服中国》一书的,以为《佛教征服中国》一书应该是讲佛教怎么传入中国,产生了哪些的影响诸如此类的,后来发现许理和教授的《佛教征服中国》一书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俗气”。虽然阅读完此书笔者依然不是很同意“征服”这词,但是也让笔者对佛教以及佛教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佛教征服中国》结构体系概述

"中国佛教传入早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时限概念,许理和教授《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一书中所指的“中古早期”迄止于汉魏两晋。

《佛教征服中国》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六章都是独立的部分,但六章之间又互为依托。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徐教授以庐山慧远的考察作为终点,特别是在第四章“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中,许教授似乎给予慧远“特别”的笔墨,即许教授在论述此章节时,完全围绕着庐山的慧远而展开,虽然其中有对襄阳、江陵佛教中心的论述,但似乎都是为了论述庐山佛教中心的形成而论述的。在书中,徐教授更是在末尾附上《释慧远传》,并在文中对慧远的生平及其僧团活动给予特别的论述。可见慧远在许所考证的中国佛教早期传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但当我们再次总览全书时,会发现慧远所集结的一切特性又充分应证了全书的所有观点。例如第一章绪论对全书的研究作了铺垫,许教授重点解析了“士大夫”与“士大夫佛教”的概念,认为士大夫阶层的基本特征是始终接受或多少标准化了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士大夫佛教”则代表了早期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社会行为,和代表政治行为的“王室佛教”是有所差别1的。在后文中,庐山慧远身份的定位以及其对士大夫阶层的吸引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第二章历史概观中,许教授将中国早期的佛教分为汉代佛教、三国时期、西晋三部分来阐述,分别论述了其政治与社会背景、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代表事件与人物。许教授认为三国时期北方曹操“唯才是举”的官员选拔原则以及吴越地区的汉化进程对于思想领域的变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认为以洛阳为中心的魏国佛教为西晋时期佛教在北方的突然兴盛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兴盛直接影响了慧远领导的庐山佛教中心。因而在书中,许教授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大约公元300年,对中国佛教是个转折点:佛法渗入最上层士大夫中,实际上决定了中国

2佛教此后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为佛教征服中国铺平了胜利之路。似乎在这里,许教授就已经

看到了后来庐山佛教中心的雏形。可见许教授对中国早期“士大夫佛教”形态给予了极高肯定。由于对慧远的特别关注,许理和教授将分析论证的重点放在了两晋时期,他认为襄阳、江陵和庐山三大佛教中心均有着浓厚的北方学统,并且都有依赖佛像的信仰倾向,以及注重东南方士大夫佛教所缺乏的禅修,还有一些为了理解真正的佛法并使之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羁绊而作的大胆尝试,而这些北方学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断对庐山慧远及其追随者施加深刻的影3响。在对慧远的考察中,许教授注意到当时兴起的净土信仰及弥陀信仰,对慧远结莲社事件 1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2

3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的真伪予以考证,并对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证给予了详细的考察。由于慧远在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证中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在第五章中许理和教授以专题的方式特别论述了公元4世纪及5世纪的“信仰的辩护”,对其中的缘由、种类、当时所流行的各种反对僧权的观点以及记载文献均作了详细的考察。

二、对《佛教征服中国》的得失分析

许理和教授《佛教征服中国》一书内容充实,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多处内容前后呼应,互相应证,史料翔实。许理和教授一书的特点在于对“中国中古社会初期对佛教的形成起一定作

4用并促成其传播的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给予的关注”。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学者考察中国的

方式与角度。这个视角在很多方面会给人以启发。但也有几点的不足之处。

第一:忽略了佛教在思想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书中许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佛教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高度纪律化的行为方5式,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不仅意味着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修行团体即僧伽的传入,并且佛寺在中国的存在所引起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识分子和官方的态度、僧职人员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以及修行团体与中古中国社会逐步整合,这些十分重要的

6社会现象在早期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观点很特别,说明许注

意到了佛教在入世方面的各种表现,在中国与贵族所发生的碰撞,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佛教在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但可能也正如许自己所说的“士大夫佛教的形成以及

7佛教与中国中古主流思想的融合基本上属于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

8因而在慧远问题上,许理和教授虽然认为慧远“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时代”,但仅从庐

山慧远教团的规模、外界联系等方面来阐述,而没有涉及到慧远的思想。如果慧远作为一个时代的界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只有形式上的兴隆,没有思想方面的支撑,我想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种考察是缺乏说服力的。虽然许教授以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为视角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学习,但过于纯粹的社会视角必然忽略了佛教在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要站在历史的背景下,考察思想的发展。许理和教授虽然在第五章第六章中,对僧权的维护和佛道冲突的早期历史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有对思想的关注,如对儒家的文化优越感的考证,对当时国人功利主义的考证,但这只能说明在“信仰的维护”方面佛教思想的逐步演变,对更广泛层面上的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没有展开。

第二:忽略了对僧团内部联系的考察。许理和教授在论述慧远及其僧团时,只考察了这个团体的外部关系,如与士大夫的联系,与王室的联系,却忽略了对僧团内部联系的方面。在我看来一个庞大的组织,必然有其存在的法则。从史料可以考查得出,慧远僧团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慧远作为一个领导者对僧团的内部进行过一系列的整顿。慧远内部僧团的整治对于佛教在中国的转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总体而言,许理和教授的《佛教征服中国》一书对我有极大的启发,让我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到了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让我学会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而许氏对史料考察的严谨态度,也着实让晚辈深感敬佩,这亦是一种治学态度。

参考资料:

1、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立天著:《慧远及其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

5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6-327页。

6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7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8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3页。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学期读书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

学 期 读 书 报 告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学 号 311009030218

专 业 信管

班 级

姓 名 李亚坤

任课教师 朱建锋

2012年12月20日

《论语》读书报告

一、品读《论文》,感悟“仁”境

《论语》一书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学习态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说,读《论语》会让人在树立目标,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浅。孔子思想中意蕴精深的哲学观,散见于《论语》及《中庸》等著作的许多言论和主张中,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还没有以系统的理论形式出现,我们仍可以从那些零碎的、片断的文字材料中探索到其辩证思想的奥秘。 细读《论语》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其中,并且有指导性的作用,领悟其中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真可谓受益匪浅!而其中的“仁”的核心思想价值,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慢慢琢磨。但是它又是博大精深,在生活中真正灵活运用,更是难上加难。但对于精神的洗涤、心灵的陶冶必定是有帮助。我读《论语》不求能多么高深的见解,只求能了解其意境、感受儒家价值观,希望能在今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能有指导性的帮助。《论语》的丰富内涵,只有经历社会生活、贴近平民百姓之后,才能深刻感悟,而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细读《论语》中的一部分,牢记心中,慢慢去领悟其中的内涵。 读《论语》,学《论语》,思《论语》,用《论语》,这就是我目的所在,希望在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中能慢慢真正懂得《论语》。

二、“孝”与“仁”的境界

首先感受到的是《论语》中的孝道。“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其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又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这两句充分的讲明“孝”的含义。做人要赡养老人,这不仅是法律底线更是道德底线,这也是做儿女的基本义务,更重要的是在于,给父母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还要学会如何让老人开心。常回家看看,正是说的是给予老人心的赡养,让老人不再感到孤独。对于长辈的教诲,我们在考察他们行为之后,学会评价优劣,牢记对自己有用的,做到不再走弯路。总的来说,孝是中国永恒的探讨的主题。

“仁”是《论语》的核心。《论语》中对“仁”的概述很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孔子看来,“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并不是硬邦邦的戒条,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做到,爱人是“仁”,克己是“仁”.推己及人也是“仁”。仁,可以说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的总称。 《论语》是一部论“仁”之书,是孔子全部精神之所寄。

在为人方面,孔子主张“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讲人。孔子的“仁学”主要论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主体道德修养。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文精神。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恕。从字面上看,也可理解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就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恕”则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善待别人。“恕道”精神的具体实施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实质上是“忠”和“恕”的结合体。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孔子“仁”的思想实际是上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学问,它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忠恕”,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从政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仁”,提出以“仁”为理论基础的以德治国方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他提醒当政者,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如虎”。孔子以德以礼治国思想是他“仁”说在政治上的应用,概括起来,基本内容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他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行仁不只是凭良心感觉去做事,要对自己的感性欲望加以控制。对于领导人如此,一般人也是如此,只有克己,才能走的正、走得稳,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稳如泰山。对待自己的家庭更应如此,给对方以尊重,不论贫富还是贵贱,克己才能让家庭的人信赖你,才会让家庭走的更远。

孔子“仁”的思想体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提倡“有教无类”。他不论年龄、国界、贵贱,广收学生,相传其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论籍贯,子路、颜回、曾参是鲁国人,樊迟是齐国人,端木赐是卫国人;论贵贱,有贵族孟懿子,有生活贫苦的颜回、樊迟。孔子的门徒虽然品类复杂,他却一视同仁地教导他们,他

培养出来的学生各具气度,各有性情。《论语》中关于教育方面的许多至理名言成为今天教科书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作为要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培养自己的优点,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与弱势。在大众教育化的今天,培养自己的个性很重要。对于今后如有人向自己请教问题,应该抱以平等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给予回答,相互学习。对于以后的工作更要谨记此点,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态度不可能有所成就,更不可能有人尊重你。

《论语》这部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干多年的儒家经典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在《论语》中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孔子“仁”思想中“忠”、“恕”的精神内核所在,还了解了一位充满强大理想信念的和蔼、宽容、儒雅的智者。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诸多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他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思想的永恒

《论语》这部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干多年的儒家经典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在《论语》中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归依,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智慧,还了解了一位充满强大理想信念的和蔼、宽容、儒雅的智者。孔子思想的诸多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他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我读《论语》后的所得所感。《论语》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学期读书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学 期 读 书 报 告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学 号 *******************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电气10-4班

姓 名 **********

任课教师 朱 建 锋

《论语》读书报告

一、阅读的目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论语》共二十篇,是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等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便于现代学子更好的理解先贤思想。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而先贤古籍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来源渠道,执掌中国古代文学牛耳的儒家学说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二、阅读的具体内容与感受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这种踏实,认真的学习风尚。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这种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第一的社会,人们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引导力量,近年来,社会一直在倡导精神文明的建设,注重孝悌,团结,互助,仁爱的引导。我一直认为,为人处事,为人第一,处事第二,先学做人,而后做事,方为人之

本,事之本!

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以德治国,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中,学生的学习已经被规则化,很多学生不能做到踏实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突击学习的状态,学过就忘,做不到知识的储备,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这种状态急需改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今社会,提倡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谓养老院大行其道,很多子女花钱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这并不能说是孝,只能说你尽到了养老

的义务,而没有尽到养老的责任,我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关注空巢老人的公益广告,所谓孝,不仅仅是要做到老有所养,更应该是老有所依,老人是孤独的,他们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乐享天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人之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当今国人被称之为“扶不起”,究其原因,其根本则是一部分人的道德沦丧,而更大一部分人则是明哲保身,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挺身而出,积极倡导雷锋精神,当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的时候,就不会再出现袖手旁观的现象,拿出自己的勇气!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华。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他的言论涉及到治国从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学习探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发怒、会骂人、立体丰满的,充满了人性光辉和人生情趣的“普通人”,这在《论语》中的字里行间中缓缓的透纸而出。他不像西方哲学的抽象、枯燥,也不像宗教构造的虚拟的神,他是从现实中一路走来的宗师,其言行德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读着这部著作,我们的思维应当始终流动运转,联系当今社会人生百态,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七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读书报告》

读《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在经过了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虽然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但是培养了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自己可以在课下到图文阅读一些相关的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书籍,感觉收获了很多。当然,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阅读更多的书籍,争取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视野。在读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有许多的感想,体会到了我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与感想。

“贞元六书”与《南渡集》是冯友兰的早期出版作品,对中国的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与思想做了总结与研究,同时,也是对当时时代时事的一种应用,从中看到了冯友兰的一些观点与思想,对这位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也一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再看《中国哲学简史》就有许多的思考,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整体体系与各个时期的大概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些都成为自己阅读古典名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兴趣点。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就读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还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同时兼任哲学系与文学院院长。他一面教学,一面在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优秀传统,建立了至今最好的人生境界论。冯友兰先生还对中西文化争论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哲学上解决了诸如文化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文化的体与用、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等重大问题,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走向自由之路。抗战胜利后,先生偕家人重新回到北平。1946年受宾西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他用英文写出了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思想、语言风格及文化、哲学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该书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框架,对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然后利用时间的顺序概述了我国哲学从古代到现代的思想历程与发展阶段,同时,从中国的主流哲学与传统文化儒家、道家、释家来重点解析我国的哲学内涵,与结合了西方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哲学见解,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与前进的思考。

儒家: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和精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名著,被世代国人推崇,成为我国古代经典的代表名著之一,作为《论语》的主人孔子是我们儒家的圣人,也是教师的第一人,他的地位与形象早就深深的铭刻在每个国人的心理,成为文化的代言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已为世人所公认,儒家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精髓,同时也对国外的文化与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汲取儒家文化的养料,发扬那些优秀的因素。

礼仪之邦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形象与印象,从儒家的“仁”出发,倡导和谐与发展已经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战略,在国家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等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场合,都大力的倡导与推动和谐的理念,这些执政的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于意义。并且,我们现在学习国学的热度有增无减,在传统文化上的超女于丹,凭借对读《论语》心得的百家讲坛红遍全国,使平常人也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哲学,体会古人的思想智慧。还有我国传统节日的假期调整都体现了国家开始重视发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的长久发展与进步。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孔子思想主要分为正名、仁义、忠恕、知命等,还重点描述了孔子对心灵修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成为了儒家重要的精神内涵,其实在《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纲,也是儒家的文化人格的体现,并且,在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都充分体现圣人的思想,要求成为内圣外王的贤人。儒家的另外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大的构建,这样,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儒家在入世中成为中国正统的统治思想,在历史的各个时代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道家:出世与追求人生高境界的“仙人”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将道家思想的形成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杨朱、老子、庄子。而在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杨朱思想的介绍还是很少的,一般都是以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一人。杨朱的思想主要是“人人为己、轻物重生”的思想,与墨子的思想兼爱正好是相反的。以后的道家思想就是从老子的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老子的“道”,成为思想的核心,老子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 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浮华轻薄的礼义就是世乱祸首。所以人应当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识到贪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 无为而治:在上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而治。“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治理天下,要顺应民心,不要对百姓多加干扰,要让人民自己去得到应有的自然的发展。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名著,也是老子思想的集中表现,他的出世思想成为“隐士”的洁身自好的模范,也是补充了儒家的入世失意的旷达表现,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境界追求。为那些在官场上失意的读书人提供了出路,使我国民族人格层次明晰。

释家:禅宗,不过基督教却没有内化为民族文化

禅宗是佛教内化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禅宗是一种中国的佛学文化,是潜默的哲学,第一义是不可说、修禅的方法是“吃饭穿衣皆是修禅,人人都可成佛”。还有顿悟与无成之功等思想,都是禅宗的重要思想。佛教的文化追求是“心如古井”一切世界的物都是虚幻的,要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佛教作为外来的文化可以内化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可是基督教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的文化与哲学呢?其实在基督教传入我国时,我们一直很欢迎传教士来与国家一起交流文化,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与发明,使西方的新思想与观念传入了中国,但是,在当时的的历史阶段,基督教已经是一种文化侵略的手段,产生的文化冲突时不可以调和的,国人不能接受这种请略的方式,随之,这种文化并不适合我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已成为民族的精神的一部分,基督教是不会占领到这里的。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中儒家重人伦,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读《中国哲学简史》对我国的哲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读传统文化与哲学时,都是在思考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前进,在于它对社会的作用,形成我们民族的一种心理特质,就是文化“软实力”,在文化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

学号:08070121 姓名:籍洪亮 班级:行政管理081班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八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读书报告》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读书报告

专业班级: 建筑学01

姓 名: 王逸其

学 号: 0963110118

提交时间: 2012 年 12 月 20日

成 绩:

1.书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

2、全书提要:

刘敦桢,著名建筑学家。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等颇有影响的专著。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古代建筑史》在梁思成、刘敦桢主持下编写,集中了全国专家,先后八易其稿。1965年完成了由刘敦桢主编的第六次稿本,但因历史原因直到1980年才出版问世。现在看来虽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仍是目前最完好系统的历史。是对中国营造学社发起调研我国古代建筑史以来工作的全面总结,集中了三代建筑史学家的辛勤劳作,可以说是古建史学界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权威著作。

中国古代建筑史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本书的结构重点,结构上来说,我们从书的目录上来看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

第三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书是按时间的空间序列来展开的,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唐宋元明清的中国建筑慢慢有序展开,是一部有逻辑,易被人接受理解的结构方式。

3心得评论

在现代建筑,甚至后现代建筑大肆流行的时代,重视建筑的回归、发璞归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接受传统不但是自我文化肯定的手段,更是对未来城市,国家的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要传承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建筑,就要好好研习中国自己的建筑及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史。

当我拿起老师推荐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时,看着那些古城图和那些专业术语,因为有之前学习中建史的基础,所以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费劲。其实这本书和我们建筑学用的教材内容上是差不太多的,只是这本书我个人认为要比教材通俗易懂,教材因为时代的原因可能会比本书严谨一些。因为对建筑史还是比较有兴趣,所以读起来并没有一些同学觉得的那么痛苦。一个星期大概的就通读了一遍。看来真的是兴趣决定一切呀!读的时候感觉真的像作者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箴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看中国古建筑世界的窗,那些严谨的图,那些潇洒的线条透视,那些精确的数据,那些字里行间的对建筑深深的情感,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以感动。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于某个时代的某一类建筑的解释与对比非常到位,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地方。这种用对比来详细解释的方法实则是需要非常深厚的专业学识功底的。比如书中第六章讨论宋辽金时期的建筑的时候,塔这一节中,在阐述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时,在构架原则的解述上,就与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下华严寺等进行了对比。在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确定总体布局的方法上与蓟县独乐寺进行比较。而且书中给的图也是非常之多,而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如此节中光是为了阐述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时,就给了五张图,包含了平立剖及实景图。使读者读书时易懂且不乏味。

之后阐述楼阁式塔的分类时,书中所分的三种类型(塔身砖造,塔全部用砖或石砌造,塔用砖或石砌造,模仿楼阁式木塔)都分别给以举例,给以配图,让专业学生甚至门外汉都能一读即懂。

书中对于古代宫殿的叙述我尤为喜欢。中国古代宫殿发展为四阶段:一: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出现之前,即便是最隆重的宗庙、官室也用茅草该屋顶,夯土筑基;二:盛行高台宫室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构架建筑是一种梯形复杂的组合体,而非庭院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一个辉煌时期。三:宏伟前殿和宫苑相结合阶段,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城,工程中又分布着许多自成一区的“宫”,这些宫与宫之间分布着许多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天子的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用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诺干院落。

商朝的宫殿介绍主要提到了河南安阳市殷代遗址,其中还掺杂了一些课外有意思的知识(如一些甲骨文中有关于建筑的文字),书中介绍了殷代遗址周围环境(小屯村一带),并给出作者的猜想(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宫室遗址大致分为三区。北区可能是王室的居住区,中区推测是宗庙与处理政务的地区。南区是商王的祭祀地区。书中根据建筑的一些考察发现或体型体制,结合历史与资料,还综合的分析了当时的奴隶制的问题。之后介绍了从中挖掘出的一些古玩,可见建筑学是一门复杂而发散的学科。

两晋南北朝时期书中重点介绍了北魏洛阳城,书中详细复原了洛阳平面(想象图)。开头先介绍了洛阳城的历史背景,然后解释了整个城的布局与门的分布情况,然后说明了街道的布局和各城墙间的距离。之后还介绍了南朝建康的发展与格局。

之后是介绍了隋,唐的都城与宫殿,其中介绍了包括唐长安城(西安唐大明宫),隋唐洛阳城。两座古城宫殿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重点介绍的是唐长安城(西安唐大明宫),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也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她规模宏大,在当时的世界,是最大的城市之一。可见唐长安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部分伟大的历史财产。作者同样从历史的角度入手,介绍了长安的过去(过去名为大兴城),长安城的建设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东魏邺城的经验,在对称的原则下,全城主要部位是宫城与皇城,其余分化为108个里坊。长安城的街道也是一个重要部分,长安城有南北并列的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十一条大街,里坊就是用这些街道划分的,整个道路系统特点是交通方便,整齐有序。为了排水方便,整个路面都是中间高,两侧有宽深两米多的水沟。且种有成排的槐树。长安城的里坊制是统治者为了控制都成居民而设,面积上超过汉魏的里坊,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将手工业,商业店等集中在固定市场内的中国传统规划特点。它的优点是便于管理与平准物价。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周围用墙围绕,四向开门。而且据记载,西市内有少的外国商店,是当时国

外贸易的聚集地点,东市内也有各行各业的各种商店。但是由于选址不当,工程技术不过关,这些都是唐长安城的重大缺点。

接下来是宋,辽,金时期的城市与宫殿。其中介绍了北宋东京,春秋末期吴国都城平江(宋平江府),北宋东京介绍篇幅较大。东京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原是一个地方首府后北宋定都于此,改名东京。据记载,东京有三重城,城墙每百步设有防御用的“马面”。每座城门都有瓮城,上建有城楼和敌楼。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而稍偏西北,每面各有一座城门。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在宫城南北轴线的南部排列着外朝的主要宫殿。最前面的是大庆殿,是皇帝大朝的地;其次是常朝紫寰殿,轴线西面,有与之平行的两组文德,垂拱殿堂,作日常饮宴之用。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为研究给出了直观具体的信息。

至此,本书纵观宫室,其发展趋势可分为三点。一:规模变小;二:宫室中前朝部分的纵向建筑和空间层次得到了加强,门殿增多;三:后寝居住部分,自由布置富有园林气息的宫苑结合,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和刻板的庭院组合。

之后元,明,清时期的宫殿与城市。由于靠近现代,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宫城。元大都,北京故宫等。其中故宫为最重。书中介绍了北京故宫的历史,之后说明北京故宫主要的手法是在长1.6公里的轴线上,连续布置对称的、封闭的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烘托出三大殿的宏伟、庄严以衬托出皇帝的崇高与神圣。北京故宫经过六个封闭的庭院后、到达主殿,大清门以北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宽的横向院子,形成了一个“丁”字型的空间,北端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这里配有华表和金水石桥,构成了建筑群的第一个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个较小的庭院,锦缎是与天安门形象和体量近似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了加强。进入端门后是一个300余米长的狭长院落,尽端的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大的体量,达到了建筑的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殿门院,宽度达到200余米,豁然开朗。通过太和殿庭院后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三大殿坐落在中央“土”字型的高台上,四周门、殿、廊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书中的宫殿叙述大概为此,是我阅读本书时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当然,刘敦桢先生,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祀庙,寺,塔,陵墓等的叙述也是非常之精彩,对于建筑材料与技术,艺术等的论述精确而生动,对于一些建筑有关的古书文也作了详细的介绍,如《营造法式》。书中第五章第六节介绍的安济桥,也很精彩。各个时期的住宅介绍,将中国几千年来百姓的居所,作了深入的研究,深入浅出,不过较教材那本中国建筑史,这部分内容不如教材详尽。

开始学习建筑的时候就知道建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更是与哲学离不开。本书就体现了这一点。书中在各个部分都融入了哲学思想。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九
《中国文化史专题读书报告》

儒教--传统信仰的灵魂所在

电子信息工程4班赵建树20144002

儒教,这个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国教。源远流长。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当它处在宗教形成形态时,已蕴涵着它后来的基本雏形,祭天、祭祖,同等重要。随着国家体制的建立并且逐渐完善和成熟,它的“敬天法祖”这个核心仍未改变,只不过不断增添政治内容。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国家,忠孝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政治信奉原则为忠,家庭信奉原则为孝。在“忠孝”原则的教化下,儒教利用政教合一的极为有益于传播的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3]儒教以外,道教、佛教,以及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各以自己的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明朝中后期以后,西方基督教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虽有几次传入,都由于没有与儒教的忠孝信仰配合,虽然多次传入,都未能立足。

就儒道佛三者的比较而言,儒家让我们信鬼,道教让我们信神,佛教让我们信佛。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乃至于越来越脱于人世。不过佛教发展到后来又提出“人人皆可以成佛”,将焦点又集中于人自身。所以,归之本源,我们的宗教信仰从来都没有脱离人与自我。这种人本主义的宗教观是我们一直都坚持的,这也是我们的信仰一直注重现世的根源所在。而对此种情况,还是儒家的思想,起到决定性奠基作用的,[4]《论语》中就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由此可知,儒家一方面没有否定鬼神和来世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人的现世生活上,积极提倡人世的人生哲学。

就儒教的发展而言,早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先秦社会就已存在所谓“儒”的职业,主要从事祭祀、礼仪等宗教活动。这便是“儒教”的根源。因此,孺教的产生早于儒学。但自孔子创立儒学后,所谓“儒

教”,或“儒道佛”之“儒”,主要是指儒学,而非孔子之前的儒教,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儒教和儒学逐渐融为一体,或者说在很多时候往往将儒教和儒学混为一谈,儒学是由孔子创立而被历代有名的儒家大家所继承和发扬的一种人文学说。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要求个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心性层面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5]儒学又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以 《大学 》中所讲的“三纲八目”为根本宗旨和途径,其的精义在于教人做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圣人。

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篇十
《读书报告》

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的外国在华的存在——反帝

即使最洋化的中国人也不失中国心

“19世纪仇外恐外的人,在一种古老的基本原理中寻求安慰,即西方科学的各种要素一定是来源于古代中国。”

“选择的标准是西方的方式要适合中国的需要。”——p11

“因为事实上1911 年以前的那一代人还没有对那个传统实行“全盘”抵制。他们深深地沉 浸于这种文化,深刻了解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其内在的种种冲突。为了找到和西方对应的中国观念,他们也常常援引可供选择的其他传统,其动机很可能是需要挽回民族的自尊心。”

我们不仅在革命者对事物的看法中发现了强有力的传统成分,我们甚至

发现,革命运动作为一个整体必将成为与整个文化有关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中

心(尽管改良者也加入了),这种民族主义和严复从根本上反对传统观念的民族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现代民族主义随处可见的

困境。一方面,实现民族富强也许需要彻底破除传统的束缚;另一方面,有

关存亡的民族同一性的意识似乎又要求相信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内在价值。

被西方的“ 船坚炮利” 轰开天国大门

的中国近代历史先是被迫

再是不得已,

后是必须, 与外来的“ 侵入者” 或“ 进入

者” 发生极为密切的关联, 外来者遂成为

中国近代舞台上的重要成员。因此, 以费

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与世界

的关系解构为“ 冲击— 反应” 模式, 便

是《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的指导思想。

费正清在他与赖肖尔合著的代表作《中

国: 传统与变革》的开篇就明确地指出:

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各种新兴力量

和传统的习惯及思想模式之间的相互作

用, 而新兴力量不少又源于西方” 。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 在中国这样一

个“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的国家中, “ 西方

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

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 。

但我们也必须看

到,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 冲击” 不是

其中的唯一动力, 更不能被认同为主导力

其实,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既是内在的

历史传统在现代化冲击之下轰然倒塌, 又

是强大的中国传统在新时代的绵延

。“ 中国

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 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报告 中国教育史读书报告 传统的发明读书报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传统教育读书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1026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