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

2016-01-06 11:08: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一《《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一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对于众多国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称得上是一次“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学习。 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独立的强大国家力量和海洋优势,通过香料贸易和殖民掠夺,而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荷兰,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贸易和商业制度上的创新而夺得世界霸权。它们的大国之路,对中国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了。 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对正处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比较它们的经济制度。

由荷兰首先开创的一些现代商业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银行,在英国的手里发扬光大。英国通过海战夺取了海上霸权,但真正使其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却是由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美国,则在二十世纪早期,代替英国,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国开创的自由经济模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带来了重重矛盾,而美国,受苏联模式的启发,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新确保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法国则大多是借鉴英美的经济体制,没什么特别可言。

苏俄的大国之路,则充满了跌宕起伏。沙皇时期的农庄经济模式,决定了它决不可能在与已经实现工业化了的欧洲大国之间的较量中胜出。但伴随着十月革命而来的苏联,采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且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理论支持,使其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即迈入了工业化大门,工业生产能力巨增。尽管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却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苏俄的大国之位。

与上面两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和日本,它们都采用的是英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却是由国家来推动、引导经济的发展,从而克服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其次,比较这些大国的政治制度。

尽管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但是,它们的政治体制依然差别巨大。如最后一集《大道行思》中,被采访者,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伊夫?盖纳所言:“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英国人的民主和法国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政治道路,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去反思。从汉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军事强

大。一个散乱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复杂的地域、民族关系,注定了唯有中央集权,统治阶层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更进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干预经济的运行。这也正是当今的中国,要确保台湾不独立,坚决打击东突等分裂势力的原因。

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自从近几年中国海军的新型核潜艇成功试射8000公里射程的潜射洲际导弹之后,美国的航母舰队已经不敢轻易到台海游荡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强大的军事威慑,特别是核威慑,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己不受侵犯,还让我们具有了在国际政治上发言的话语权。

同样,西方执意推销的多党制,对于中国来说,也看不到任何的好处。专*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比较起来,“乱”则是更让国家内耗的情形。而且,一党的内部,也可以形成多种力量制衡,同样可以保证党的健康发展。况且,七千多万党员中,毕竟大部分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只有具备这么强大群众基础的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的大国之路。

最后,比较这些大国的文化。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进步的保证。无论是英美法德还是苏俄,在它们国力崛起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动这种上升的力量——文化。无论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经济上的探索发展,还是管理上的开拓创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蕴。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二
《大国崛起读后感(唐晋)》

《大国崛起》读后感

历史不应该成为过去,更应该成为照亮后来道路的启明灯。在这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认真阅读那九个大国的崛起之路,希望能为我们这个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和地理大国的中国有所裨益,也能让我们自己有所收获。(有些写作内容参考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 这九个大国的成功之路不可复制,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那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上总结出属于我们的东西。从公元1500年起,他们各自以不同的道路迈上了世界舞台。西班牙,葡萄牙航海地理大发现15-16世纪 ;荷兰,资本的力量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工业时代到来1688;法国,大革命1789;德国,统一1871; 日本 ,使团出使美国; 俄罗斯,沙皇改革,强国之路多舛;美国,诞生终成世界一级。

十五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靠着航海大发现走上了强国之路。可是他们走的却是不太相同的道路,当时班牙主要是凭着自己强大的武力,到处进行着殖民扩张,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当时的葡萄牙也很羡慕,可是他们考虑到自身的武装力量的不强,而是选择了进行全球性的贸易企业,他们主要从外地购买香料买回欧洲牟取暴利。最终的结果是这两个国家都曾经称霸全球一时。选择不同,结果相同。做一件事情我们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条件去思考,别人那么做能成功是因为那样适合他们,我们不能盲目地抄袭别人的方式,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再选择我们的道路。可是当我们看到葡萄牙的落幕却让人很悲哀,当他们有了数不尽的财富之后,他们却没有把他们的资本投入到能让国建富足强大起来的工商业建设上去,反而那些贵族害怕国内

工商业力量的兴起而影响到自身的地位和利益,竟然把成千上万的工商业建设者赶出了国门,然后再高价从外国买来各种工业品并引以为荣。最终泯为了一个小国。我们应该看到,最开始发展贸易没错,可是后来时代变了,不能只靠香料贸易生存了,应当大力发展工业了。说明我们得观点不能够一成不变,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着,变化着的。以前的经验适用于以前,不一定适用于现在。所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情,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版图,这样才能够也这个社会共进,不被淘汰。

荷兰,一提到这个国家,很多人想到的或许是那成片的风车,那他的强国之路又是怎样呢?荷兰靠海,他们每年可以从面靠的北海中捕获超过一千万公斤的鲱鱼,正是这小小的鲱鱼,让他们积累了初始的财富,为后来的商业大国奠定了基础。荷兰全国都弥漫着一种发展商业的氛围,并且当时他们成立自己政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能够让商人安心地去发展他们的商业。政府有着这样的一条规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和借口限制银行的交易自。”所以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发生了,葡萄牙的舰队和荷兰的舰队在海上对战时,荷兰的银行却不断贷款给葡萄牙。而当时荷兰人出使中国的时候,他们的外交使不像别的国家的使节那样,他们可以很轻易的对古中国的皇帝行跪拜之礼。他们只是不想为了那些所谓的尊严而丧失和中国进行贸易交易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想法,所以荷兰人成了现在商品经济制度的创建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商业和金融体系,由此带来了

爆炸式的财富增长。荷兰人的目光是非常长远的,他们没有因为当时和葡萄牙的征战而改变自己的体制。或许那样会对他们的战争有所不利,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那暂时的不利放弃将来。所以我们看待事情目光长远一点。不要太在乎暂时的得于失。而最终的结果也是最后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占领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现在他们的经济贸易体制也影响着全世界。可以说,荷兰人民用自己的意志书写了荷兰两个字。

1871年,四分五裂的德国终于统一了。从这时起,一颗明星在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了。德国最初注重经济发展,最初的殖民主义为它带来了大量资本主义资金的原始积累。然后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之一。随着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侵略的想法油然而生。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战争狂人希特勒的领导下走上了战争之路,一战二战德国是主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然后经历了两次战争的失败,德国可谓是山河破碎,濒临灭国。他们才知道能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不是战争,而是经济发展。在后来即位的阿登纳的励精图治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力挽狂澜。在破败的山河上重建起了一个经济强国。缔造了一个经济神话。这是一条曲折的前进之路,也是一条否定又否定的道路。开始否定经济,肯定战争,然后否定战争,肯定经济。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还是发展经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不是的,就像一个面临过死亡的人,他活着但是他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了。他更加珍惜了生命,热爱生活了。他们还是发展经济,但是对于它的重视程度变了,思维变了。这是伟大的一

步。虽然战争让他们倒退了,但是最终他们前进了。这说明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当我们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是曲折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否定了自己。路还很长,我们接着走就是。又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现代化的道路也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就算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先烈们也没有放弃过拼搏,仍然坚信着未来。少年中国的声音也仍在大地上流传。拼搏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德国的崛起之路同样让我沉思。他崛起的那么迅速,在二战那么惨大的失败后依然能够重新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我们苦苦思索,教育应当是唯一的答案。德国的历史上出过很多有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这些优秀的人才是德国强大的根源,而这些人是哪来的? 教育!德国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连他们的学前普及率可以达到89.7%。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对比下中国,我们国家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到教育上,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再者教育水平低,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每年毕业都有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出现。期盼教育制度的改善。 德国的战略地理位置很不好,被列国环绕,且无险可守,无地可依。可谓是夹缝中的德意志。每届德国总统最发愁的都是如何加强边防。这样的国家很容易被周边国家吞灭的,可最后是强大的德国在那里一直屹立不倒。国家被包围着,这是一个很大的劣势,可是德国确实如何把那个劣势变成优势的呢?原来是靠的发展经济的手段,他位

于各国中间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他有条件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一个被包围的国家,固然自身安危存在隐患,可是却又成了贸易中心。所以我们应当知道就是缺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为优点的。关键是转换的条件和锲机。所以当某个时候我们看到自身的缺点的时候不应当置之不理,而是应当重视起来,或许我们有缺点,当时那并不能够成为决定我们成败胜负的关键。还记得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人在家读书,他对一篇文章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把这篇文章背下来。 这个时候,他家来了一个盗贼,悄悄地潜伏在他家的房梁上。盗贼想呀,这个读书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去睡觉了,那个时候下来,就可以捞点好处。可是,这个盗贼啊,左等右等,等了又等,就是不见这个读书人去睡觉。这个读书人,怎么回事呢,他反反复复地读着那篇文章。看来,这个读书人,已经下定了决心,如果背不下这篇文章,决不睡觉!这个盗贼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不禁大怒起来,从房梁上跳下来,气愤地说:“你这种水平,还配读什么书”?然后很不屑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那个人叫做曾国藩,而那个贼,史书上没有见多更多的一笔。缺点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对待他。看事物也应该不止看到他好的或者坏的一面。它必定是好坏相依的。想起闭关锁国的清朝,固然保卫了我们的本土文个贼化,却让我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坐井观天,从而落后于他人。所以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对错或者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能太绝对,太片面,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衡量。才能得出一个中肯的结果。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三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 读书报告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2006年首播的一部电视纪录片,一共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及其原因,该片用理性的态度、优美的笔法记录下九大国的兴衰消长,以经济发展与崛起的视角来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全面、清晰、深刻地为观众展现了500年来人类的文明成果。 纪录片以九个国家崛起的大致时间为顺序一共分为12集,每一集的名称分别为:海洋时代、小国大业、走向现代、工业先声、激情岁月、帝国春秋、百年维新、寻道图强、风云新途、 新国新梦、危局新政、大道行思。公元前1500年前后,因为开拓海洋市场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了世界;随后,只相当于今天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在它小小的国土起来的宏伟大业抢占了葡西的风头;而打败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的英国,不仅通过光荣革命开启了君主立宪制,更是通过工业革命带领国家首先迈进了现代化的世界;这时候的法国通过“自由、平等、博爱”的激情思想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经过分裂、统一、分裂的德意志在兜兜转转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后发之国——日本通过百年维新转变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同样向西方学习的俄罗斯在迷惑的国度中寻找新的出路,最终它搬开了阻碍的石头走上了无产阶级的大道;通过独立战争成立的新国家——美国,借着从欧洲汲取的营养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哪怕在面对令人恐惧的经济危机时,它通过从容不迫的新政策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纵观这500年九大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都体现了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但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九国崛起的一些相通的规律。

一是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疑,在经历几百年的大国发展史上,物质的稳定成了国家壮大的保障,同样也因为国家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内部经济的变革。细数下来,早前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后来崛起的英国不一例外都是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巩固了其霸主地位。这四个靠海洋称霸的国家,自从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后,它们的殖民扩张和海上运动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因为只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土地资源,手中的砝码才能更加牢固地握在手心,才能在现实的赌桌上不惧失败。就是这样一种因素,在冥冥之中牵动着大国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力量。

二是思想的解放。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足以说明英国人对思想的重视和尊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新教确定了统治地位,它不仅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更是为民众提供了相对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瓦特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英国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提高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开启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不仅是英国,法国能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与先贤祠里安放的思想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有关。是他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自由博爱、人权等一系列现代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大国的崛起有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是对人才的尊重。大国对人才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国家,更体现在社会。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君王往往都是反面人物,而知道这一点的伊丽莎白女王不

仅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还与民众一起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也正是因为有了女王的宽容,才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是成就了英国的大国之路。1727年,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安葬牛顿。出殡的那天不仅有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更有国家公爵负责抬棺椁,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对人才的尊重还体现在发明的专利上。专利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为英国的科学家提供了富裕的生活。晚年的瓦特生活就非常富裕,他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被广泛转让的蒸汽机的发明专利。从国家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各个方面都向科学家表达着一种由衷的敬意,而这种敬意正是国家对于人才的尊重,也是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四是对历史的反思。这一点虽然不能证明是大国崛起的规律所在,但是却能十足证明是一个大国要崛起的决定因素。回首一个国家的成长,其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可是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错误才是关键。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跪倒在地的一幕让我感动。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却是德意志。这个民族诚恳地接受自己的历史,并用简单却艰难的动作获得了大家的原谅。这一跪后,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怀抱,也回到了世界的舞台。相比德国,我想起来那个同样在二战中战败的日本。它依靠二十多年的外部力量重新发展经济,但是历史上的那一抹抹黑色却未认真擦洗,更可恶的是,它试图掩埋真相。篡改历史教科书、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拜访靖国神社、安倍公开否认侵略历史等一系列的举动,再一次深深地伤害了人们的心。一个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的成长路上都只会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路人甲,更何况一个忽视过去的国家,它在面对世界格局的时候,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会有迷失的风险。而想要真真正成为大国,不仅从政治经济上获得独立发展,更要从思想上彻底回首反省、与时俱进。

大国的发展秘诀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答案,一直以来就是众说纷纭。值得我们相信的是,答案肯定不止一个,它应该是一个综合的体现。而提炼出来的四点规律则是这九个大国共同的成功经历。

12集近9个小时的电视纪录片,如数家珍般地将九大国家500年来的兴盛荣辱融在一个正正方方的荧幕内。也许正是因为电视这个特殊的媒介属性,它用它独特的方式带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电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不仅将观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还丰富拓展了观者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大国崛起》还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的重要历史瞬间,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额航海探险,英国的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等等,它让观者置身画面之中重温历史。其实,在重温历史的背后,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怎样看待历史,怎样从历史中提炼经验来赢得当下的世界,而未来的一切都只能交给时间去定论。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四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探寻大国兴盛奥秘

人民网北京12月18日讯 日前,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今天从人民出版社传出消息,由数位资深教授共同撰写的《大国崛起》图书已由其正式出版。全书共40多万字,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历史经验教训,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着力寻找中国和平发展的未来战略。

《大国崛起》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历程。全书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从面积和人口看来是小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航海探险殖民掠夺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最先建立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的荷兰,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创造了富甲全球的历史; 法国以其独特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独领风骚,始终跻身于强国行列; 英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率先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称雄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国家统一,短时期内跃升为实力雄厚的强国;

曾闭关锁国的日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一跃成为当时东方唯一世界性大国; 俄罗斯改革图强,特别是前苏联以全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力达到顶峰;

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迅速吸收欧洲科技文化成果,凭借一套较完备成熟的民主法制体系和深入人心的创新精神,在短短两百年间成为超级大国。

书中体现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大国命运同样令人深思:有的因为走上战争道路而削弱,有的因为缺乏进取创新而退出大国行列,有的至今保持较强生命力┅┅

本书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化艰涩抽象的学术理论和平铺直叙的历史记载为凝练流畅的历史故事。在写作中大胆对繁芜的历史知识进行取舍,紧扣历史转折点和关键历史人物,梳理出简明清晰而重点突出的历史脉络。

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讲述,鞭辟入里的强国之路透析,意味深长的大国兴衰历程回望,理性和激情相互激荡,历史和现实两相比照,回顾与前瞻交相映衬,九个大国不同时期的独特发展轨迹跃然纸上,既勾画出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又对大国崛起历程进行深刻辨析,独辟蹊径而令人耳目一新。

读者能在相对短的篇幅内全面了解世界强国的历程,感悟到大国兴亡盛衰相通的规律性趋势,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从而探寻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未来道路。(依羡)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五
《大国崛起读书报告》

《大国崛起》读书报告

书名:大国崛起

著者:由唐晋编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数:421

内容概要: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500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读后心得:

之前偶然看到《大国崛起》系列视屏,发现真的是能学到很多东西,并对这系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图书馆找来了系列书籍。

在看是中国部分视频的时候十一刚过,想起《义勇军进行曲》那激荡人心的旋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奏起,五十四门礼炮响彻云霄。新中国成立的讯息传遍祖国的万里河山,传到华盛顿,传到莫斯科,传到伦敦柏林巴黎以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土地„„转瞬已是六十年。

从《大国崛起》中我不难发现,这六十年可以说是风雨飘摇的六十年,探索前进的六十年,飞速发展的六十年。在这半个多

世纪中,中国已经从当初那个民生凋敝,建设成果显著,国际满目疮痍,处处受人掣肘的国家发展为一个经济飞速进步,现代化地位不断提升且再也不容任何国家忽视的工业强国。六十年间,中国人民用事实打破了外国人“中国人不可能独自弄出来”的狂语以及不友好势力的技术垄断,让那些质疑中国能力的人无话可说。两弹一星的成功爆破与发射,神舟系列从外太空传来的福音,“嫦娥”的奔月,几千米高原上青藏铁路的创举„„许许多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中国办到了,而且办得漂亮。

然而,这些成就也并非一挥而就的,每一项辉煌的背后都有无数辛勤的汗水。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潜力是不可小觑的,而中国的崛起势必会影响一些世界其他大国的地位和利益,因此,我国难免会受到别国的刁难和各种形式的封锁。历史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是如何维护自身的主权,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世界席位上站稳脚跟。面对挑衅,我们会让他们明白,中国人的脊梁是挺直的,中华民族的气节是毋庸置疑的!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世界范围内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成为强国的历程,当然不只有中国,还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国家,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

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我们该如何让世界认识我们?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那时的中国。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试想,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文化教育是保障。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

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也曾让我们看到了短暂的希望。后来,在西方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1919年的“五四”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以“民主”和“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评论:

以前在历史书上学到的和老师讲到的说中国落后完全是由清政府的闭关自首所造成的,换一种思维来看问题,其实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列强蹂躏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在15世纪到19世纪发展的大浪潮中,没有一个文明古国能够发展起来.这是为什么?这是必和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莫大的联系,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人们的思想都已经根深蒂固了,缺乏冒险精神,和对新事物的排斥。

到了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中国在这场博奕中由于信息的不发达,完全置身事外,错失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现在的中国已经赶上了世界各国博奕的新时期,就如同500年前,世界各国刚刚开始一样,我想中国一定可以在这一次新的博奕中大获全胜!

附注:选择写这本书,除了因为自己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外,还觉得中国动画的崛起的道路可以从中找到牵引的光,希望的路。我想,中国动画的崛起离不开动画工作者的努力,可也和中国对待文化的态度,中国高位上的那些高官息息相关。不知道自己以后是不是会从事动画,但中国的崛起,中国动画的崛起是势必的。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六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在思考和创新中发展

人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大国崛起》的评论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在看央视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和品读唐晋主编的同名书籍时,我经常陷入思考,葡、西、荷、英、法、德、日、俄、美等九个国家是如何崛起的?是侵略扩张、掠夺财富?是开放冒险、学习创新?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书中没有明确回答,也许兼而有之,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然而,穿越浩瀚时空,透过数万文字,我似乎触摸到了这些大国崛起奥秘的内核,感触最深的还是“思考” 与“ 创新” ,可以说,这两个词贯穿了近500年来上述九国或从无到有,或由弱变强的全过程。

“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罗丹的雕塑作品——蹲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也许就是因为它传递着思考的力量。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路决定出路” ,但是真正有思想、会思索、善思考的人,在历史与现实的天空中何尝不是寥若晨星。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思考世界尽头在哪里,最终穿越了罗卡角,得到了源源不断的非洲黄金、象牙和香料;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而不是天上掉,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有人说,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力量。企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思考型班子,才能更好地谋划企业的未来;一个善于思考、有思想的人,才能不断改正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才能不断总结归纳、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升自身的水平。

同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企业取得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最难能可贵的,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取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企业核心

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英国由此进入工业时代;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引领美国电气时代的到来;而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只用20多年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他们善于学习先进技术、善于模仿创新是分不开的。

由彼及此,南昌卷烟总厂经过“三变一”、实现“五统一”之后,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环顾左右,行业形势日益严峻,怎样达到“ 做精做优、保持特色、缩小差距、增强实力” 的目的,我们应去思考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如何从百牌号中脱颖而出,如何提升竞争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在前进的道路上,奉行“拿来主义”;同时,要内视自身经营管理的优、劣势,多了解、多总结、多比较、多尝试,这其中又需要甄别取舍,也是一个由思考决定的过程。

今年在全国烟草行业范围内全面开展“创新年” 活动,这对行业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南昌卷烟总厂“五厂合一”并非简单的形式上叠加,如何做到1+1>2?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并最终达到由大变强的目标,不仅需要加快融合和推动力,还需要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管理和创新的技术。

人类因会思维、语言和创造劳动工具而成为万物的精灵,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与创新对企业同样不可或缺,可以说它们是企业发展的双翼。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七
《大国崛起 读书报告》

《大国崛起》读书报告

摘要:《大国崛起》,用优美的笔法、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先后崛起的历史,纵观大国崛起,我们应以经济发展与崛起视角,探讨与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规律与一般经历,《大国崛起》正是试图告诉大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国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500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轨迹背后,暗藏着哪些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这些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读了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联想与收获,也给中国的崛起指明了方向。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with the exquisite brushwork, rational attitude, open field of vision, more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Portugal, Spain, Holland, Britain, France, Germany, Japan,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9 countries successively rise throughout history,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we should tak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ise of perspecti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rise of law and general experience,"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is trying to tell you: in peac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today, China how easily a foothold in the world to explore their own wa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50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contrail behi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hide wha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road and lessons? These belong to the whole human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 be worth us 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reflections. Reading this book brings me a lot of associative and harvest, but also to the rise of China points to clear direction.

关键词:《大国崛起》 读后感 收获 评价

【Key words】:"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Impression after reading Harvest Evaluation

正文

一、本书的概况

(一)书名: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 起的历史)

(二)著者:唐晋

(三)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四)页数:421页

(五)作者简介

唐晋,1966年生。著有长篇小说《宋词的覆灭》《玄奘》《鲛人》《鲛典》《唐朝》等;中篇小说集《天文学者的爱情》;短篇小说集《聊斋时代》《景耀》;诗集《隔绝与持续》《月壤》;散文集《飞鸟时代》;政治论著《大国崛起》;文化专著《红门巨宅――王家大院》等。曾获2000年度山西新世纪文学奖。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联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世界的主角,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大国崛起》这本书讲述了上述九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为内容,将视线集中在各国“崛起” 的历史阶段,追寻其成为世界大国的足迹,探究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本书力求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通过各国特色鲜明又具有某些共通性的强国之路,寻找其创造的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财富。

(二)本书的写作目的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作者唐晋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本书的精华部分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但是,查理一世时期却经历了四年内战,最终,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利法》的颁布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他们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三、读后感及收获

(一)我读本书的目的

我读《大国的崛起》这本书,是想通过这本书更加细致的了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这几个国家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发展壮大的,并借助这几个国家的崛起,来进一步寻找中国到底适合哪种方式变得强大,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这九个国家的方式到底行不行还需要专家考证,也有可能中国是有一套属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读这本书也让我的历史知识有了更大的提高,通过对这几个国家的发展的解读,也让我知道了这几个国家以后的发展战略更加清晰了,所以读这本书很有益处。

(二)由本书引起的联想 1、崛起的实至名归与昙花一现

在《大国崛起》讲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中,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崛起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通过国家制度的完善促成的崛起,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良性崛起,通过这种方式崛起的大国,主要有荷兰、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在崛起之初,都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先进、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运作,使国民经济渐入佳境,而经济的繁荣又使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从而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自身的大国地位。

第二种模式是通过国家军事实力的膨胀“速成”的崛起,这是一种咄咄逼人的恶性崛起,通过这种方式崛起的大国,主要有德国、日本等。在历史上,这些国家往往属于“后起国家”,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发展的空间受到局限。为了达到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目的,历史上的这些国家在崛起之初往往并不注重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军事上,以战争的方式开拓市场、聚敛财富,从而实现迅速崛起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崛起,但在昙花一现般的崛起之后,却总是伴随着国破家亡、遭受失败的命运。

不难看出,依靠军事手段走战争侵略的道路,虽然也能实现国家的崛起,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恶性崛起却难以持久,并且往往“不得善终”。与恶性崛起的国家相比,依靠建立良好制度实现崛起的大国,国运比较稳定持久,而且不会大起大落,当然,这些国家在强盛之后也会遵循客观规律,逐渐走向衰落,但彼时它们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纵观走良性崛起之路的国家,虽然崛起的时间相对慢一些,但这种崛起却是经得起风云变幻,经得起时间检验,做到了实至名归的真正崛起。

2、今天的中国该如何崛起

历史演进到今天,它给了中国千载难逢的崛起机遇,如何把握机遇,成功崛起?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思考。

首先,我们要看到,良性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应幻想凭借抓住某个忽然降临的机会,就可以达到迅速崛起的目的,即使这样的崛起真的降临到我们头上,它也并不会长久,更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好运。

中国如何崛起,关键是选择何种模式实现崛起,显而易见,我们理应选择良性的崛起模式。既然选择了良性崛起,我们就需要摒弃急功近利之心,平心静气地将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加以完善并实现创新,逐步创立起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先进、更有生命力的政治、经济

体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对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强我们的“软实力”,使中国有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从而实现具有中国风格的良性崛起,这样的崛起,既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世界所期待的。

(三)本书带给我的疑问

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同样,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英国在主导世界两个世纪后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我还不太清楚到底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维持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大国要要怎样使自己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四)读本书的收获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五)本书对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的启示

一是解放思想。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新技术,当时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提供了相对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瓦特、牛顿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诞生营造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汽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八
《大国崛起读后感》

读书研讨:

——《大国崛起》读后感

************班

姓名:****

学号:*******

作 者: 唐晋 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1-1 字 数: 378000 版 次: 1 页 数: 421 印刷时间: 2007-1-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010060064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世界史

思索中国之崛起

——《大国崛起》读后感 在上中国近代史课的时候老师播放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我自小喜欢历史,不但对中国史,对世界各国历史也很有兴趣,当时就认真观看了每一集,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并很有教育意义的好片子。后来发现这个纪录片居然有书,恰逢毛概课有读书研讨,就此机会谈谈我的读后感想。

《大国崛起》一书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 ,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文明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

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

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

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九
《大国崛起之德国(唐晋)》

第99节:第六章 德意志(1)

第六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

德国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它地处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西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伴,南接奥地利和瑞士,北与丹麦接壤,一直是联接东西欧之间,以及斯堪的那维亚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国曾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名宿、艺术奇才和科学巨匠,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数次发动战争,企图称雄欧洲,争霸世界,给欧洲和世界造成了重大的灾难。恰如诗人歌德所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它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再分裂、再统一、再崛起的曲折前进的道路,既经历了中世纪的强盛、近代的骄傲、今天的重新崛起,也遭受过分裂带来的衰弱、饱受过战败后备受欺侮的痛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但愿我们能从德国历史发展的思考中有所获益。

一、这块土地上的1789个独立政权

德意志的名字是与“日耳曼”联系在一起的。古代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为强盛。到了国王查理曼统治时期(768年~814年),法兰克王国达到了鼎盛,形成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西起大西洋,北至北海的庞大的查理曼帝国。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将法兰克王国划分为三部分,每人分得了其中的一份,这便构成了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形。919年,三部分中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Regnum Teutonicun),由此开启了德意志各部落曲折而漫长的融合过程,这可以被视为是德意志历史的开端。

德意志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模糊的悲剧色彩,因为它的肌体上似乎始终潜藏着强大的分裂因素。由于德意志地处欧洲的中央地带,素有“中央王国”之称,其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又与多个强国为邻,安全环境极为恶劣。这不仅造成了德意志领土易于遭受外敌入侵的局面,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形成了追求对外扩张的战略传统。因此,对于德国的历代统治者来说,避免遭受来自四面的围攻,保卫 德意志的领土安全都是极为严峻的战略任务。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朗茨?施纳贝尔所说:“在欧洲所有的民族当中,德意志人由于他们居住空间上的地理条件,使他们成为了一个负担最为沉重的民族,特别是地理上的负担,造就了他们历史上的一种特别有负担的传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德意志人同欧洲东西部国家之间的严重冲突和历史恩怨,使德意志问题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欧洲问题”,而欧洲国家特别是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站在反对德意志统一的立场上,目的是将德国永远作为周边各国冲突的缓冲地带和利益角逐的筹码。由于历史上战争不断,既造就了德意志民族果敢、坚韧和善战的特点,也使德意志的边界和领土几乎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德意志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等都生活在这里,再加上北欧的波美拉尼亚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肃漠”的普鲁士人和“热情”的莱茵兰人以及西里西亚人等等。这些民族尽管长期相处,但

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仍然对德意志各地区的政治理念、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制约德意志内部迅速融合为一个整体的主要障碍。

第100节:第六章 德意志(2)

当然,无论是地缘政治因素,还是多民族的特性,都只是导致德意志长期分裂面貌的部分而非全部原因,而要回答造成这片国土上曾经产生多达1789个独立政权的具体原因,还必须到德意志遥远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意大利政策的恶果

公元919年开始的萨克森王朝的统治(919年~1024年),创立了德意志的王权。这在德意志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国王亨利一世时期(815年~936年),无论对内对外,都在尽力巩固和扩展王室的权力。他力图把各地封建领主都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巩固王国的疆域范围,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武装力量,用来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到11世纪上半叶,帝国内部的封建无政府状态有所消除,各地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德意志王权达到一个极盛时期。德意志王室为加强中央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无论对于民族还是国家都具有进步的意义。

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年~973年)虽然继续了父亲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但他却把政策的侧重点放在了南方,即放在了意大利上。意大利在10世纪时尽管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却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和最富有的地方。奥托一世对意大利采取掠夺性的扩张政策,就是为了猎取财物,增长权势和威望。遗憾的是,这种极为短视的战略决策造成了王朝后继者们过分强调向意大利扩张的倾向,对德意志的统一之路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到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年~1254年)的弗里德里希一世(1152年~1190年)在位期间,更是把统治意大利当成了建立并巩固中央政权的基本国策。当时的意大利经济发达,城市富有,因此占有它不仅能使国库充盈,给国家维持雇佣军队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可以避免受到封建主们的“兵援”挟制,而且还能在教权与皇权的激烈争夺中,有效地打击教皇的权势。

但弗里德里希一世的意大利政策却产生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造成了德意志王权彻底衰落和国家分崩离析的危险。由于德皇过分看重意大利的作用,把国家战略的关注重点过多地投入到许多与德意志民族利益不尽相符的事情上,结果导致对德意志内部事务无暇顾及,忽视了民族利益和内政的巩固等关键问题,从而对德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构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为了使这种掠夺性的政策在国内得到足够的支持,弗里德里希一世不得不向德意志大封建主们做出种种让步,这无疑给大封建主们放手追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断扩大独立性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封建无政府状态的危险再度延续并产生破坏作用,最终摧毁了国家的内部团结,延误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皇权与教权之争

公元962年,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萨克森王朝的第二任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并授予他“罗马皇帝”的称号,这被看作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在“神圣罗马帝国”初期,统治者采取扶植教会压制世俗封建主的政策,将管理国家的大权,从一心想扩大世袭领地的世俗领主手中转移到没有血统关系的教会主教们手中。教会由于大得其利而支持和服从皇帝,世俗大封建主势力则受到抑制。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也酿成了苦果。虽然教会在平衡世俗封建主的势力方面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有利于世俗王权的加强,但是,在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拥有双重身份的领地主教(教会诸侯)就必须做出抉择。由于拥有严密的教会组织支持,因此一旦这些领地主教站在教皇一边,其危害性往往比世俗封建主更大。

国王奥托一世是有意去争取皇位的。他不仅使德意志王国罩上了罗马帝国的神圣光环,而且明确了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皇帝宣誓保卫教皇,教皇宣誓效忠皇帝。这种共同协议成为教皇选举的通则之一:每个希望担任教皇者,都必须保证忠于德意志国王;一旦他被确认为教皇,就必须为德意志国王称帝进行加冕。此时的德意志皇帝已不再是罗马意义上的皇帝,而是西方最高的封建领主,上帝的封臣。这种加强德意志王权的努力,一直被其后的王朝所延续。到11世纪上半叶,皇权对教会的影响不断增长,教会的独立权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德意志皇帝甚至打算把教皇变成帝国的最高主教。倘若皇室能够继续强大并对教会施以影响,这种格局就能够得以维持,帝国的统一也许就可以得到保障。

第101节:第六章 德意志(3)

可惜的是,这种局面并未真正出现。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廷势力也做出了调整,试图打破经济上依附于世俗统治的传统格局。从10世纪开始,在天主教会内部出现了加强教皇权力、扩大教会独立性的运动。1073年意大利人喜尔德布兰德不经皇帝同意就登上了教皇的宝座,称格雷戈利七世。在他的领导下,教廷开始与各国皇帝争夺对西方国家的最高统治和领导权。1075年,教皇格雷戈利七世与皇帝亨利四世(1056年~1106年)的权力争夺上升为公开的冲突。皇帝下达命令,宣布废黜教皇,称:“朕亨利,上帝恩宠的国王以及我们主教们全体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来!”但教皇在大封建主反对派的支持下,对皇帝提出了威胁和挑战,使亨利四世陷于困境。为了保住王位,皇帝最后不得不前往教皇住地,赤足披毡,在风雪中等候了三天,向教皇忏悔赎罪。这一事件标志着罗马教权达到了顶峰。

教权与皇权之争是中世纪两个最大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实际上背后掩藏着大封建主反对中央王权的斗争。德意志的封建主,特别是教会的大封建主们纷纷策动独立。这些斗争的结局是德意志皇权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尽管最终教皇没有实现“教权高于皇权”的目标,但世俗皇帝同样也未能恢复对教皇的控制,双方形成了某种均势。原先作为皇帝支柱的教会高级贵族们,也逐渐减少了对世俗皇权的依附。他们像封建主一样不断扩展自己的独立性,与这些封建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在德意志王国内部,皇帝已经无法维持强有力的中央统治,难以有效抑制大封建主们的分离活动。皇权与教权的争夺耗尽了德意志王国的国力,而诸侯的势力和独立性却不断增大,德意志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孤独的城市

城市的进步性首先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在封建制度下,城市对于皇权的巩固与否具有特殊的意义。封建社会前期,城市是制约无政府状态、加强中央王权、促进民族融和的基本力量。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作为新产生的商品经济关系的载体,促成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专制王权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建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新兴的社会力量同封建世俗贵族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封建皇权在这场斗争中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命运,也关系到皇权本身的兴衰。遗憾的是,德意志皇权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经常打击和掠夺城市,以达到聚敛财富的目的。

德意志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初期。这些城市在发展之初大都紧紧依附于一定的封建主,后者占有城市的收入并执行城市的司法权。随着经济与财富的增长,城市逐渐产生了摆脱这种依附关系的动机和能力。一些城市以偿付大量金钱的方式来解除封建的束缚,而多数城市则不得不通过与封建主进行激烈的斗争,来争取自治权。但在德意志,城市的这种斗争却根本没有得到中央皇权的支持,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对中央皇权造成了危害。

德意志城市的繁荣时期出现在12、13世纪,此后城市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增长。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有两大国际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德意志正好夹在这两大贸易区之间,成为国际贸易的必经之地。这种有利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德意志的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商品经济逐渐替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并影响到全德的经济生活,当然也影响到封建主和农民的生活。但城市的发展不仅受到德意志内部支离破碎的现实环境的阻碍,而且还受到各种战乱纷争,甚至强盗抢劫的影响。而皇帝所推行的侵占意大利的政策虽有暂时的成就,也不利于形成一个巩固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因此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迫切希望形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并拥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与此同时,德国封建割据的局面却更加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德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实行农村公社制,多数城市都分布在边境上,并且仍然从属于诸侯割据势力,而不是维持王权的支柱。为了弥补因缺少强大的中央皇权而带来的缺憾,许多城市联合起来,组成了城市同盟。但这种同盟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城市的利益,又没有得到皇权的支持,因此无法长期发挥作用。到了15世纪初,欧洲各地的民族国家纷纷崛起。在这些国家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作为支撑,并且对本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关心备至。相形之下,德意志的城市就越发显得孤独无助了。它们不仅无法取得任何反封建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反而在封建主们的联合势力打压下渐渐失去了活力和存在的意义。

第102节:第六章 德意志(4)

“七选侯”当家

公元13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垮台之后,德意志皇权也彻底衰落了。从此,诸侯们不再相信中央皇权的作用,而是采取一切措施阻止加强皇权的任何企图和可能。德意志王国开始陷入极为不幸的小邦分裂状态,最终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没落。

1254年~1273年,在德意志历史上被称为“空位时期”。原先大封建主殊死争夺的帝位,居然一下子没有了皇帝。诗人席勒把它描绘成“没有皇帝的恐怖时期”。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是各邦之间的相互争斗。不仅帝国诸侯,而且连伯爵和贵族、修道院长和主教、乃至骑士和城市的领导者,都渴望夺得邦君的地位。在这种相互争夺中,逐渐形成了疆域完整的诸侯邦国,以及由各等级贵族代表组成的、负责处理本邦内部事务的邦国代表会议。在这种情况下,诸侯们在自己扩大的邦国领地内拥有许多特权,他们总是尽可能多地把土地据为己有,并竭力夺取邦国的司法权。邦国一般以邦君所在的城堡(特别是城市)为中心,划分为一些政区,由邦君任命的官吏负责管理这些地区的行政事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邦国内部广泛的行政机构。一种诸侯邦国统治的局面开始形成,各分立政权的政治势力急速增长起来。

然而,诸侯们逐渐感到这种无政府状态阻碍了经济联系和贸易的发展,直接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因此,没等“空位时期”持续多久,他们便不得不考虑推选一个新王。但同时,他们又担心王位世袭可能对自身权力带来危害,所以,他们采取选举国王(皇帝)的办法来代替传统的君主世袭制。1257年德意志选举国王时共有七大诸侯参加,他们包括三个教会选侯和四大世俗诸侯,参加选举的诸侯都被称为“选侯”。这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七大诸侯选举国王的事件。

此后,选侯们每次选举德意志国王或皇帝时,总是推选势力较小、不致危害自身权利的家族代表担当此任。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德意志的国王(皇帝)如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更换,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强大到足以代表其他各邦的意志并进而统一整个国家的地步。在众多的德意志皇帝中,出身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1346年~1378年)最值得一提。1356年查理四世加冕称帝,不久之后,便颁布了一项帝国立法,文本因用金印戳盖,后来被称为“金玺诏书”。它不仅承认德意志选侯拥有绝对的君主权力,有权选举国王或皇帝,而且还禁止了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规定市民和农民都隶属于他们的君主。“金玺诏书”堪称是对德意志王国整整一百年来政治法权发展的总结,宣告了诸侯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皇权的胜利。直到1648年,“金玺诏书”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德意志王国作为一个国王(皇帝)由选举产生的国家,从未出现一个可以代表整个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强大王朝。只要诸侯们感到皇帝的权力变得过于强大,就会策动王朝更替。

查理四世虽然用“金玺诏书”换得了由其子继承德意志皇位的允诺,但他却在事实上确认了德意志政治上分裂的局面,损害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尽管14、15世纪德意志出现经济高涨的局面,但由于帝国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邦国,因而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中心。从此以后,同英、法这些已经发展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相比,德意志的经济逐渐落后,而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也被大大延误了。

三十年战争的悲惨结局

1517年由德意志境内开始的路德宗教改革,虽然意味着民族力量的觉醒,但同时也造成德意志内部分裂为新教与天主教两大派系。17世纪初,皇帝鲁道夫试图利用教派之间的矛盾,通过限制新教来争取天主教诸侯的支持,加强中央集权。结果,在德意志境内形成了“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相互对抗的局面。而且,这种斗争已经超出德意志的范围,表现出复杂而深远的国际背景。当时“新教同盟”得到丹麦、瑞典

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篇十
《大国崛起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篇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篇

班级:国际货币12

姓名:翁肖莹

学号:2012310363

一、葡萄牙

葡萄牙是一个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的小国,面积只有92391平方公里。但就是这个国家,却成为了拉开欧洲向外扩张大幕的先行者。

葡萄人首先是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公元前206年,罗马人结束了西班牙的战局后,葡萄牙地区的斯伟魏人先后被日耳曼和阿拉伯人征服,知道1095年阿方索六世在反抗阿拉伯人的统治过程中夺取了葡萄牙地区。

书中介绍到,葡萄牙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向外扩张的先行者,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葡萄牙当时国内政治稳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一个是葡萄牙三面背陆地包围,要发展,除了进行海上探险外别无他途;还有一个是葡萄牙国内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国王受法律限制,不能无限压榨,只能将目光转向海上。

其实十五世纪的欧洲,包括葡萄牙在内向外扩张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寻求财富和寻求灵魂。寻求财富,当然就是白银黄金等贵金属还有上流社会贵族喜欢的香料。欧洲经济的恢复导致了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就是货币不足,贵金属在与阿拉伯人的交易中大量流向东方,造成了金银的供不应求,物价飞涨。同时,基督教在欧洲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他们也希望通过新的道路去包抄穆斯林,达到思想上的统治。就这样,黄金、香料、基督教三大动力都指向了东方,东方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洲人,开辟去东方的航海新道路。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葡萄牙的发展是以脱离封建统治为基础的,作为第一个脱离封建统治的国家或者说地区,葡萄牙在国内的政治环境的引导下,为了国民和贵族共同的利益,没有压榨,就必须选择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的财富来源。而从他们的动力中可以看到,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固然是他们寻找的重点,基督教是为了在思想上取得统治地位,而最特别的一个,不得不说的,香料,这一个在古代中国并不占到什么比重的词语,在欧洲竟然占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说,欧洲大陆是一片资源极其匮乏的大陆。胡椒、八角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调味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稀有资源。而香料是从遥远的东方运到欧洲,欧洲的香料消费集中在北欧,而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航道,葡萄牙人根本不能从地中海想办法,只能希望找到一条另外的航道,帮助他们到达东方,到印度,中国寻找黄金和香料。

二、西班牙

跟葡萄牙相比起来,西班牙的独立相对比较迟,在葡萄牙开始航海大约一百年后,西班牙人才结束了长达八个世纪的阿拉伯统治。

西班牙在近代欧洲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最著名的,莫过于哥伦布和麦哲伦船队对于世界地理的贡献。其实,在我看来,哥伦布和麦哲伦船队的航行,带来的经济价值同样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欧洲和美洲命运的。由于哥伦布航海上的重大发现,西班牙在16世纪的欧洲迅速崛起,先后占领了北美洲的墨西哥和南美洲的印加。相对比欧洲的资源匮乏,拉丁美洲的金矿银矿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当时的

印第安人夜以继日地挖掘,一百多年后,玻利维亚的三座大银矿被挖空了,可想而知当时的工作量有多大!大批的金银被运往欧洲,商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欧洲此时也被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控制了,有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霸主地位,西班牙一跃成为了最强大的帝国。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都是靠航路的开发发展起来的,欧洲地少,资源少,向远方发展才是正道,当时的欧洲王室和贵族渴望财富,但人民已经萌发了要自由的念头,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人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财富,当然也不愿意一直依靠阿拉伯人的运输,这种情况下,新航路很重要。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不同在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葡萄牙人知道黄金和香料来源与东方,所以,他们决定向东航行,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航线,但当时的葡萄牙人因为这条航线的发现而异常兴奋,他们找到了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路,他们能不通过阿拉伯人就要到东方的宝物。相对于葡萄牙人的保守,我更欣赏西班牙人的敢于冒险。当时的美洲处于与世隔绝的地带,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么一片大陆。当然了,当时的西班牙人也不知道他们要找的所谓的东方并不是这片大陆。很显然,往西去美洲的路程较短,获利也更丰富,美洲大陆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西班牙人的到来。从美洲大陆他们带回来了黄金白银,满足了贵族们的要求,也解决了国内的经济难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一大片的殖民地,即使后来的荷兰如此强势,也没能在美洲占到大便宜,就是因为西班牙人两三个世纪的经营,早已经将美洲打造成了自己的地盘。

但西班牙的辉煌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单单只是依靠殖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持久,不停的黄金和白银的输入却没有更好的商业或者工业进行辅助支持,西班牙即使在1580年兼并了葡萄牙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他们还是没坚持多久就衰退了。

三、荷兰

荷兰作为欧洲一个小国家,却在16世纪迅速崛起,一个海拔地势极低的国家,是欧洲众多大河入海口所在地,一次天然优势,荷兰的经济随着全球航线的开通而不断攀升。在我看来,如果说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于世界的贡献是那几条重要的航线的话,荷兰对于世界的贡献,价值一点也不比航线低,在我看来,应该还要更大。

荷兰是欧洲最早实现民主自治的国家,1588年荷兰的前身——联省共和国成立了,虽然对于联省共和国的成立,有人这么评价:不是出于策划,而是出于需要,不是出于偏爱,而是出于无奈。这个效果在一个特殊的时候,一个特殊的条件下,成为一个特殊的国家。

其实,荷兰的崛起早在实现民主之前。早在10世纪,荷兰人就在运河边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其中著名的有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但其实荷兰最早的盛起并不在这两个城市,而是在当时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安特卫普实在葡萄牙的航海地理大发现后发展起来的,葡萄牙从东方辛辛苦苦弄来的香料的主要消费地在北欧,于是需要一个香料集散中心,这个中心奇迹般地诞生在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法国年鉴史学派大师布岁代尔这样描述整个过程:不是安特卫普死乞白赖地把别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唐晋 大国崛起唐晋tx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大国崛起唐晋 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1134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