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关于死亡的随笔

关于死亡的随笔

2016-12-15 13:34: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死亡的随笔(共5篇)随笔。关于死亡的一些思考随笔 关于死亡的一点思考, 想要写这个主题 源起东方之星 一张船体出水的图片 强烈的冲击 满载的是生命的消逝 死亡 家的破碎。在各大感官系统里 视觉冲击总是无法替代 以至于人文摄影师也总是我很崇拜的角色 每张图片都满是力量 每幅作品都载满故事 东方之星的...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死亡的随笔》,希望能帮助到你。

随笔。关于死亡的一些思考
关于死亡的随笔 第一篇

随笔.关于死亡的一点思考,.

想要写这个主题. 源起东方之星. 一张船体出水的图片. 强烈的冲击. 满载的是生命的消逝. 死亡.家的破碎。

在各大感官系统里. 视觉冲击总是无法替代. 以至于人文摄影师也总是我很崇拜的角色.

每张图片都满是力量. 每幅作品都载满故事.

东方之星的关注后,翻阅了之前看过的摄影作品<<life before death>>.又在知乎上看了篇很长的关于死亡的组图.

组图中有记录死亡降临前. 关于人与人之间. 与动物间.与物品之间. 拥抱,亲吻.爱抚... 死亡作的背景下安静.沉浸.

有定格灵魂离开躯壳后关于遗体的艺术摄影. 这份流行于上世纪欧洲社会的纪念方式。

家人精心打扮留下逝者安睡的最后容颜.躺在缀满鲜花摇篮里的孩童.水晶棺里的公主.摇椅中的老人.....

他们释放了肉体中的所有的承载,他们平静而安详.

几份摄影作品看完后突然觉得死亡该有另外种角度看待.不是忌讳的,阴森的,黑暗的,可怕的.

从小生长在高原,这片被佛光照耀着的土地.人们对于死亡都更显平静些.

他们觉得当一个人要离开人世.就如秋天雨后的一片树叶,此时所能做

的是为亲人祈福,为来生祈福.

觉得亲人是去向另一个祥和世界。请师父超度,持经诵咒,助脱离苦难.到达彼岸,往生净土。

基督教宗也认为死亡并非终止而是生命的成全.意味着摆脱生命的不确定性。

看过一个物理学法则"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

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著。

所以我在想,人们对于亲人离世的巨大悲伤,也许就是绑架太多的依赖.精神的情感的或物质的.

几组图片看下来,我在想或许站在逝者的角度看待死亡.我们的祝愿与祈福会更加的好过泪水与悲伤。

只是如同剥掉身上某部分一般的这份剧痛该如何更平静的面对还是需要更多的经历与修为。

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是基于精神或灵魂的消散.而非肉体的毁灭.

肉体.只是灵魂与精神的载体.如果换说死亡只是肉体腐朽,精神仍会存在.飘在空中或载于另外的躯壳.也许就不会太过恐惧。

死亡却是哲学里或生命里一个很重的课题。经历的事不够,踩过的岁月还太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解读也都是片面.【关于死亡的随笔】

或许随着年纪增长,阅历累积,认识又会改变。

为何我会突然想好好的认识死亡----好奇与迷惑。

解惑,想更加认识,而这些对于我看待生活又有更多的领悟.人终归要走向死亡. 那么活着的意义更在与体验.

一辈子成就多大,地位多高,是否富有,末了都是一个结果. 结果并不重要,结果是过程的总结.短短几十年,为何专与结果而忘了过程。 风景在路上,生命在于体验.

一位知乎作者也说:“不用去纠结成败,不用去纠结对错,只要拥有体验,死在半路上也是一条汉子。真正怕的是失去体验的勇气,因为那些最终都会成为过去的东西,而丧失了生命的真谛。”

文末,想写给没有在我们身边,却可能在另一次元看着爱着我们的亲人们。

愿你们那边祥和美好. 没有伤痛.没有绝望.

愿存在在这焦躁世界的我们,充满爱, 勿执念.

三种死亡的含义
关于死亡的随笔 第二篇

三种死亡的含义:

第一种死亡,是我们通常说的死亡,也是生物学意义的死亡,即脑死亡。

第二种死亡是社会学意义的死亡,它是指人虽然还活着,但已经不能从事生产劳动。例如,某些植物人、严重残障人。

第三种死亡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是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样。 第三种死亡是一种“生命在于质量”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崇自我实现价值的死亡观。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不创造,毋宁死。”按照这种死亡观,如果一个人活了10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实际上他只相当于活了一天。如果一个人只活了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他这一年胜过了许多人的40 年、50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有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大部分的则忘得一干二净。那些难忘的经历中,有的便是有创造性的,有质量的。

三毛之死,与她认为自己已经处第三种死亡状态有关,她是否真的在事业上,感情上已经不能再突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严格说来,如果期望值不是过高,一个人在事业上、感情上总是会不断发展的。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读书笔记 孙莉
关于死亡的随笔 第三篇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读书笔记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这本书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对病人临终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基础上所著。这本书,乍一听名字大家都觉得好像是本很恐怖的书。因为一般而言,我们对于死亡都是避之不谈的,而这本书却要告诉人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事。但是,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值得你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把它看完的书。是的,看完这本书,我用了一个礼拜,除去上课、睡觉、吃饭和其他必要活动以外,在这一个礼拜的时间里,日夜兼读。其实并没有觉得自己这种读书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就是好的。我觉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很认真。首先,这是态度问题。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本身的态度是有问题的。因为有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里面。但在好几处,我都是看了两遍的,因为看过一遍之后觉得自己跟什么都没看一样。这一点,可能是自己这几年书看的比较少的缘故。而且,在看外国人所著的书时,也不太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停下来想想他们在上一段说了些什么。这样看偶尔会觉得有点烦。但,这是态度问题,一开始就没有端正好看书的态度。不过,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好像已经习惯了无时无刻都捧着这本书了。所以,耐着性子,还是很快的把它看完了。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死亡仍然是可怕的,令人畏惧的。即使我们以为在很多层面上已经征服了死亡恐惧,但他依然普遍存在。”

这句话是作者在第一章中关于死亡恐惧的一个强调点。在看这本书之前,在我尚且年幼的时候,我有想过关于死亡的事。常常在入睡前或是清晨醒来时挣扎在这个问题里:“我死后会怎么样”。在很多个失眠的夜里望着天花板想着自己死后是否还会有知觉;死后这个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自己是否还能看见死后的自己?我会自己给自己答案,死亡如同深度睡眠,只是睡眠有一个期限,而死亡是恒久。是恒久不醒的睡眠。所以就像睡觉一样,不会有明晰的知觉和意识来感知周遭,就更加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自己的身体会化作一堆白骨,继而是一抷黄土,而身体的腐烂过程在脑海里被刻意屏蔽了。相对于白骨和黄土而言,身体慢慢腐烂发臭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而这个世界将再不会有我的存在。想到这里,总是会陷入深深的恐惧里,但那个年幼的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恐惧死亡。只觉得脑海里一片茫然,心都揪在了一起,然后立马打断思考,转移注意力,最后不知什么时候在空洞的黑暗里睡去。次日清晨想起昨夜在黑暗中挣扎的自己,呵,原来是个“怕死鬼”!但,这是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不是么?但在这本书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多年前自己对于死亡的浅思

涌现在了脑海里。不太深刻,也不透彻。但却是自己在那个年纪里对于死亡的思考。随后的几年,我总是在提醒自己“死亡并不可怕,你是个勇敢的人,不用惧怕死亡,毕竟,现在的你,还好好的活着”!也不是什么富有积极色彩的心理暗示,但却相随多年。庆幸自己是个乐观开朗的姑娘。我不否认现在的自己仍对死亡有恐惧,尤其是听到重大灾难事故的伤亡数字时。但,相较而言,比刚开始产生的恐惧要浅淡的多了。所以才耐着性子 ,把这本直面“死亡”这个禁忌话题的书看完了。但起初,我只是想知道,罗斯要怎么写这本书,这本书里,在这本书里又是怎么写关于死亡的。但,看完书之后,发现,她并不是将过多的笔墨用在如何描述死亡上。而是着重在于对那些病人或者濒危病人在医院里或者是他们自身的感受和他们面对死亡的反应和态度。通过这些感受、反应和态度,她分析了病人面对死亡时的大多数普遍的状态。并就她与她的团队从病人那里了解的来的绝症期间病人的应付机制做了一个总结。

她把这个应付机制分为五个阶段:否认与隔绝、愤怒、交涉、抑郁和接受。在描述这五个阶段之前,她先给我们分析了人们对待死亡和临终的态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日新月异并没有减少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的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解决了很多人们从前无法抵御的病痛。但是,也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专业化。“人们关注的对象有个体转移到群体,这一点在人际交往的其他领域里表现的更为显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在近数十年里发生的变化,就能够发现这种转变无处不在,从前,一个人敢于直面他的敌人,能够正大光明地和一个看得见的敌人进行个人接触。而如今,不论士兵还是平民都必须严阵以待、提前预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它不给任何人提供公道,甚至在来临时都不为人察觉。这种毁灭可以像晴天霹雳一样从天而降,如同广岛的原子弹那般,夺取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也可能以毒气或者其他化学战的隐蔽形式,无形中侵害人体,致人死地。人们不再是由个人为自身的权利、信念、家族的安全和荣誉而战,而是变成整个国家、包括妇女儿童都卷入战争,每个人直接或间接的被牵动,丧失生存的机会。科学技术就这样促成我们对毁灭、也由此对于死亡的愈来愈变本加厉的恐惧。”科学技术在造就福音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于突然变故的恐惧。所以“如果我们无法否认死亡,就会试图去征服它。我们会加入高速公路上的飙车行列,会一边为全国节假日期间的死亡人数震惊、一边庆幸不已——“死的是别人,又不是我。我没事。”人们会抱着这种态度来面对周遭的死亡而不是虔诚的感谢自己还活着。“认为现实受苦能换来天堂回报的信念早就不复存在了。苦难失去了意义。”人们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延续自己的生命。然而,那些冰【关于死亡的随笔】

冷的机器,维持的仅仅是心跳,却不去考虑那样拼命维持的意义。“如果科学和技术的用途不是错误的导向增加破坏性、使生命苟延残喘而不是使之更富人性,如果与科技相伴随的是为个体的人际交往释放更多的空间,那么我们真可以说这个社会是了不起的”作者在这里谈到很多她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度思考。医学的发展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机械的延续人类的生命而让其没有价值没有尊严没有意义的苟延残喘。在她的访谈过程中,所有的病人都给她传达了将心比心的重要性。我想,作为一个社工专业知识的学习者,我们也要深刻的意识到将心比心的重要性。用专业知识来说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临终关怀”是我们专业知识中的一部分,对于它的理解要在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更加深入。也算是提前接触一下“临终关怀”。

在其后的五个阶段叙述中,她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病人之间的谈话内容,从这些谈话中总结出了病人和濒危病人对于死亡的反应,由最初的不愿接受和极力否认到中间的愤怒,然后是内心的挣扎和上帝讨价还价以及随后的抑郁,最终不得不面对死亡的事实,接受上帝即将带他离开人世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的不是病人与死亡相持不下的折磨,而是他们对于信仰的坚持,到死都还一直坚信上帝的仁慈。有一个病人是这样说的:“以前我就像一个机器人,相信别人告诉我的东西。我被教育成那个样子。我以前并不是真正的在崇拜上帝。我一直觉得我崇拜上帝,可如果有人说我不相信上帝,我一定会觉得受到了侮辱。但现在我知道了其中的区别。”这个病人是一个修女,一个一直信奉上帝的修女,然而从前她的那些崇拜都是别人教给她的。而在病后,她从另一个病人那里更加坚定了她对上帝的信仰。还有一个病人的家属在访谈中说道:“坚信圣经里说的,上帝无所不能”。“我确实认为,如果他真的不能好转,如果他的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那么我坚信这一定是上帝的意愿”。在她的丈夫生命垂危的时刻她依然没有崩塌她内心对上帝的信仰,甚至没有责怪上帝要带他离开她。这种信仰的坚定在这本书中处处可见。真让我觉得震撼。我想,这也是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吧?只是,我欣赏他们对于上帝,对于信仰的执着与坚定不移。很多时候,人是需要信仰来支撑意念的。

【关于死亡的随笔】

在总结了病人对于死亡的反应机制后,她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病人们是怎样面对死亡的,而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该怎么做才是对病人最好的看护;该怎样不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路途中感到悲伤和愤怒;该怎样让他们富有尊严没有遗憾满足而平静地离开人世。对于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提供经验与借鉴。也让我们有了一个缓

冲的心态来从容的面对我们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死亡。

在本书中,有很多富有深思的句子穿插在作者的叙述和病人的谈话间。这些句子所告诉我们的不仅仅只对于病人而言的,在我看来是具有普世意义的。很多话一针见血刺到了我的心窝里。【关于死亡的随笔】

“在你无法给予的时候,你就更加需要别人了”、

“死亡,意味着有价值的活动的终止”、

“我想说只要我还活着,就总有生的希望”、

“接受并不意味着幸福”、

“保持尊严,直到生命的尽头”、

“或许,当我们接近生命的尽头,在奋斗过,也付出过,笑过,也悲恸过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我们起始的地方,终点亦是起点,人生的旅途就此结束。”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去判断某件事情对某人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因为坦率,因为真诚,因为 ,不逃避问题,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听到来自每一个人的声音”

······

【关于死亡的随笔】

这本书,读完了。感受,也写完了。对于死亡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向着死亡更加靠近下去。

死亡爬行感悟
关于死亡的随笔 第四篇

死亡爬行感悟

今天看了布洛克与教练的故事,我备受启发。 这个故事讲的是短片中一位橄榄球教练为了锻炼自己的队员,使用一种叫做“death crawl”(死亡爬行)的训练方式。在与一支强队比赛的前夕,教练让队中的助理布洛克用死亡爬行来测试自己的极限,教练设定好50码的距离,并且让布洛克蒙上眼睛进行测试,最后布洛克在教练一次的“keep going”“don’ t stop” “don’t quit”“come on”的激励霞,布洛克背着160磅的队友爬过了整个橄榄球场(110码)。 从这不影片中我触动最深的是没有尝试过千万不能轻易放弃!片中的主人公就是通过意志和他上司的激励使他达到终点超越极限,很多人在途中是非常迷惘但当有人在旁边不断的激励,就能达到无法想象的境界,释放本身最大的能量。

联系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我自己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都没有坚持就放弃了。现在想想,原来自己的能力还没有被自己挖掘出来。没有逼自己一把,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从今以后, 我对待每件事都要竭尽自己的所能,不到最后一刻永不言弃,每次都突破自己的极限,坚持下来的话我的极限会很大。

非常感谢大爱的孟总经理让我看到这个视频,这个视频将会影响我的一生。当我坚持不下去准备放弃的时候,我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布洛克最后一刻创造纪录时累趴在地上的那种情景。时刻让自己走在完成目标的道路上,坚持一点点的冲破自己的底线。不逼自己一把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死亡吧
关于死亡的随笔 第五篇

死亡吧

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问题,莎士比亚的问题,茫然大千世界的问题,永恒的哲学问题。这问题可否有答案?谁又有资格去追寻这答案?谁又没有资格?

什么是死亡?灵魂存在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死亡的随笔》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培根随笔论死亡 死亡电梯酒后随笔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死亡的随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死亡的随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7780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