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2015-12-23 06:49: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比较全面地了解儿童发展理论并初步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改变以往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传统习惯和看法,帮助她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根据科学规律对婴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正确地与儿童交往、帮助解决早期教育中的一些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综上所述,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不可缺少的。

二、课程教学设计及改革思路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

2、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二)教材分析

目前我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该书提供了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成果,有理论、有实践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相关资料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内容,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适合高职大专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又具有学科领域的前瞻性。例如,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以及认识论原理、信息论原理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资料充实和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使本课程教学知识量大,实用性强,获得学生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培养、心理与行为问题防治的有关内容,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课堂分组讨论、幼儿园见习、模拟教学等环节。

本人倡导学生关注和热爱儿童,要求学生分别在课余时间追踪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逐渐获取和提高与幼儿友善互动的能力,并要求在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尽可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早期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因为条件有限,目前我系该课程的教学还无法走进多媒体教室,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到改善。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改革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核(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结构: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组成综合成绩。

考核方式的改革:

1、题型多样,即选择题、判断题、概念题、问答题和综合应用题等五种以上;

2、 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

3、知识型学习向能力型学习转化。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内容及环节的确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幼儿园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尽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

我系已与海口市多家幼儿园展开合作,建立了多处见习基地,做到每届学生每学期见习一次。这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见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通过向学生推荐学前教育类报刊、网站等媒介,要求学生:

1.完成日常作业。

2、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并写读书笔记。

3.每周至少浏览一次教育类网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4.写出幼儿园教育见习报告或观察日记。

以上作业均纳入课程考核中。

(六)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本课程的理论,强化他们的知识体系,我系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1、教师提供的参阅文献目录,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2、教案、练习题和试题库上网,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锻炼;

3、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图书、期刊,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

4、建立幼儿园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幼儿园认识了解幼儿,并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5、专业文献网站

(七)师资队伍状况 王祝霞: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庄旖:

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助教。

鲁光楠:

200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助教。

顾丽梅:

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助教。

胡丽园:

200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硕士学位,助教。

本课程教师团队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积极参与全省幼教事业发展的各项建设工作,是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根据本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中1名教师拥有多年丰富的幼教理论教学经验,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其他4名年轻教师是近几年毕业于国内重点师范大学,知识结构新,这对于本课程的内容建设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并形成本课程建设的后续力量。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分两种情况:高中生源和初中生源(五年制)。前者理论知识体系和学习理解能力较好,但初中生源因为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效果明显要比高中生源差一些。本人在讲课时根据这两种生源特点,联系他们学过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对初中生源尽量讲得浅显易懂,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对高中生源,则更重视他们的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断启发学生们思考并解决幼儿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减少学习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理论。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

知识方面: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现象和规律;

能力方面:培养分析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技能,掌握献身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 情感方面: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培养献身幼儿教育职业精神。

四、今后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本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

1、教材虽然是名家编著,但稍显陈旧,知识更新较少,急需寻找更新适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新教材;

2、生源基础较差,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3、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丰富经验的教师。

4、因条件有限,本课程的教学尚未实现多媒体化。

教育的国际化和时代信息化要求高职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因此,我建议:

1、在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精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新型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实训练习的力度。

2、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在原有教育技术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特色方法,将直观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逐渐开发和采用网络课程等方式改进教学。

3、在原有教育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实物教具,实训基地,促进教学改革。

4、全面发展该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方法,达到水平的统一提高。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 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

二、 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 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P7)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

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具体内容摘录2: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级的,每个阶级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P82)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

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具体内容摘录3:信息加工系统的有些方面并不随着年龄而变化。儿童与成人一样有感觉登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些东西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年幼儿童记住它十分容易。然而,为什么说承认信息加工要比儿童好呢?记忆结构起了什么变化?什么特征被改变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P103)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

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4: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P207)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

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四、 总结: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 、生活范围扩大。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

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 、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 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

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四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五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六
《学前心理学 笔记》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学前儿童脑的机能;(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2)连续性和阶段性;(3)不平衡性;(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变现在:1、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平衡;2、不同方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包括: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2、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

稳定性: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受许多稳定因素的支配 可变性: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学前教育的基础科学,为学前教育的其他学科特别是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2、有利于幼教其他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工作;3、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研究的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1、纵向研究(优点:可详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缺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2、横断研究(优点:省时省力;缺点:说明儿童心理变化一般趋势,难以说明影响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3、聚合交叉研究(优点:节省时间,系统的反映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以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按内容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注意:首先确定目的、内容、范围、时间问题;其次要及时准确记录结果;2、调查法:(1)谈话法(可自由选择个别或集体,其次谈话内容要围绕研究目的,另外掌握谈话术,最后准确记录谈话内容)(2)问卷法;3、作品分析法。 新生儿的一般特征:1、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2、娇弱与无限发展潜力共存;3、开始出现心理现象。

新生儿生理特征:1、身体结构:头大、身长、四肢短(头占身体1/4,腿占1/3,身高50厘米,体重3—3.5公斤,270块骨头);2、生理器官:腹式呼吸为主,胃容量小,体温调节差,免疫力低。

新生儿常见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2、觅食反射;3、眨眼发射(防御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基反射;6、游泳反射

条件反射:一些原本不能引起儿童反映的刺激,通过后天学习,使儿童对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彼此联系起来。

条件反射的特点:1、形成速度慢;2、不稳定

乳儿身体发展:1、身体结构:女孩体重低于男孩,骨骼易变形,肌肉易疲劳。2、神经系统:脑增长最快的时期。

乳儿动作发展特点:1、从整体到局部;2、从上到下;3、从大到小;4、从无意到有意。

儿童行走动作发展的意义:1、标志儿童直立行走的开始,这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2、促进了其他运动觉和视觉的发展;3、满足了自己心理的需求;4、有利于促进其独立性和有意行为的发生,为以后生活、游戏、学习奠定基础。(抬头:2—3月;翻身:4—5月;坐5—6月;爬7—8月)。

乳儿手动作发展的意义:1、促进其感知觉发展,更好的认识外界世界;2、学会使用物体的方法,逐步学会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3、成为其表达意愿和与他人交往的手段。 乳儿手动作发展的特点:1、从无目的的随意抓握到有目的的手眼协调的抓握(5个月前是无目的随意抓);2、从一把抓且伴随多余动作到五指分开且无多余动作(7、8学会典型的抓东西动作);3、从一只手抓到两只手配合抓(7、8儿童学会双手配合拿东西)。

乳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1、依恋关系:(1)依恋的形成阶段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至3个月)(谁都一样);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会认人);C、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至2岁多)(挑人);(2)依恋的类型:A、安全性依恋(在,不依赖;不在,要妈妈);B、回避型依恋(在与不在都一样);C、抵抗性依恋(矛盾型依恋)【只有安全性依恋是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其他均为消极的、不良依恋】(3)、依恋形成的意义:证明了母爱;(4)、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母亲正确积极对待乳儿的需求,给予更多温暖和关心,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建立良好依恋关系。2、同伴关系:把小朋友当做玩具。

乳儿的教养:1、合理的 喂养保证营养平衡;2、适当的训练促进各种动作的发展(让乳儿多活动);3、细心照顾满足乳儿的各种需求;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时休息;养成良好习惯;定期运动)

婴儿身体发育:1、身高、体重:3岁,身高约96厘米,体重约14公斤;2、骨骼、肌肉:骨骼柔软、弹性大、易弯曲,大肌肉发展,小肌肉还未发展。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脑重增加;2、神经细胞体增大;3、脑的皮质抑制过程增强。 婴儿的动作发展:1、独立行走:(1)意义:A、锻炼肌肉发展;B、扩大婴儿活动范围:(2)动作发展的顺序:1岁半可上楼梯;2岁双腿原地跳河原地站立踢球、跑、攀登;3岁独脚跳;2、使用工具:(1)使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A、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B、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有效时间延长;C、能够主动重复有效动作,但常常表现的很固执;D、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2)使用工具动作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A、促进其感知觉发展;B、促进思维发展;C、有助于促进想象力发展。

婴儿言语真正形成:1、初步掌握本民族语言:(1)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1—1岁半);(2)、能用口语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1岁半—3岁)【一岁左右20左右词;2岁300—500个;3岁接近1000个】;2、言语的形成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儿童心理有意识发展(语言控制行为);(2)促进儿童认识概括性发展。

婴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1、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在感知和行动中思维);2、想象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1—2岁想象开始萌芽)。

婴儿自我意识萌芽:1、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2、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婴儿如何进行教育:1、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闹独立是正常想象);2、辨认“闹独立”行为(存在危险家长应制止,没有,家长给予机会);3、满足孩子合理要求;4、替代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幼儿身体发育:1、身高:3岁后每年增长不超过5厘米,6岁110厘米(公式:身高=年龄*5+75CM);2、体重:2岁前增长快,2岁后平均每年2公斤,6岁20公斤(公式:体重=年龄*2+8公斤);3、骨骼、肌肉:骨头变坚硬,容易变形。(6岁长恒牙;5—7岁小肌肉开始发展)。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增加(出生400克;3岁1000克左右;7岁1280克);(2)神经纤维增长(2岁前,纤维短,呈水平方向;2岁后,竖直方向);(3)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大脑皮质区域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4)脑的发育进入加速期(第一个加速器:5—6岁;第二个:13—14岁);2、大脑皮质机能的发展—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睡眠减少,清醒时间延长;兴奋强于抑制)。

幼儿游戏:1、什么是游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2、幼儿游戏的特征:(1)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2)是愉快的活动;(3)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游戏没有固定玩法;使用玩具不固定);

(4)是一种虚幻性的活动;(5)是没有社会实用价值的活动;3、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意义:

(1)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2)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3)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游戏中需要思考);(4)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边说边玩);(5)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交往机会,促进社交能力;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锻炼幼儿意志;客服自我中心,学会理解人);(6)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丰富情感;发泄消极情绪;满足幼儿愿望)。

幼儿学习:1、幼儿学习的特点:(1)、学习动机强烈;(2)游戏是学习的主要方式;(3)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4)学习结果的非科学性;2、幼儿的教育:(1)重视幼儿提问;(2)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3)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必刻意强调学习结果。 幼儿劳动:1、幼儿劳动的特点:(1)喜欢劳动;(2)劳动目的不纯;(3)劳动与游戏分不开;(4)劳动不创造价值;2、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1)给予幼儿劳动的机会,培养劳动意识;(2)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3)将游戏与劳动结合。

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1、生活范围扩大:(1)体魄结实,精力充沛,白天睡一次,可连续5—6小时;(2)身体和手灵活,能掌握粗大动作和惊喜动作;(3)能表达思想,与同伴交流,共同游戏;2、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1)情绪不稳定,易冲动;(2)行动受情绪支配;3、爱模仿:(1)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2)是小班主要学习的方式;4、认识依靠行动:(1)先做后想;(2)注意和行动紧密联系;(3)倾听和讲述常伴随动作;(4)认识活动具体,不能逻辑思维。

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表象思维;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组织游戏:有组织、有主题、有分工。

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求知欲强;2、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1)开始掌握比较抽象概念;(2)能根据掌握的概念对熟悉的物体分类;(3)能进行简单逻辑推理;3、个性出具雏形;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什么是感觉:(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开端;是其他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2、什么是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区别:A、产生来源不同(感觉—生理;知觉—心理);B、生理机制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C、反映内容不同:(感觉—个别;知觉—整体);D、经验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无关;知觉—有关);(2)联系:A、都属于感性认识;B、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和发展;C、感觉和知觉是一体的。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1、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不同):(1)外部感觉:由机体以外客观刺激引起,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有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的,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2、知觉的种类(根据事物特征):(1)空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2)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包括分辨时间、确定时间、估计持续时间、预测时间;(3)运动知觉:人脑对事物空间位移的知觉。

视力的发生发展:1、视力:(1)概念:指儿童精确低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2)1—2岁视力0、5—0、6;3岁达1、0;(3)正确训练儿童视力方法:采用正确方法训练儿童视力;定期检测视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2、颜色视力:(1)指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2)幼儿初期:能正确辨别红、黄、蓝、绿基本色;幼儿中期:能辨别基本色,还能区别混合色和近似色,并说出基本色名称;幼儿晚期:能运用各种颜色配出所需颜色绘画,还能正确说出颜色名称。(3)成人应注意:创设色彩丰富环境;成人教名称;儿童辨认颜色顺序是基本色—混合色、近似色—颜色名称。

听力的发生发展:1、听觉的发生:(1)胎儿痛觉反应(6个月以上有明显的听觉反应);(2)新生儿听觉能力(对不同声音做出不同反应);2、听觉发展:(1)对某些声音“偏爱”(1—2月,偏好和谐有规律乐音;2月以上,喜欢优美舒缓音乐;7—8月,喜欢合着节拍跳舞);

(2)听觉能力不断提高:(5—6岁55—65厘米外的钟摆动;6—8岁100—110听到);(3)听觉个别差异大。

触觉的发生发展:1、触觉的发生:刚出生就有;2、口腔触觉:乳儿期;3、手的触觉三个阶段:(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非条件反射);(2)视觉和触觉的协调(5个月以后);(3)动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1、形状知觉的发生:出生不久就产生(喜欢看清晰图像、注视曲线)

2、形状知觉的发展特点:(1)由易到难的顺序认识图形,先认识平面图形后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边形—梯形—菱形;立体图形顺序:球形—正方形—圆柱体—长方体);(2)经历配对—指认—命名三个环节;(3)起初把图形和具体事物联系,并自发用词语来称呼它们。

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1、方位知觉的发生:出生后便有依靠听觉定位的能力;2、方位知觉的发展: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辨别上下前后。 深度知觉发生发展:1、深度知觉的发生:2、发展:与爬行经验有关。

时间知觉发生发展:1、时间知觉发生:儿童发展比较慢,依靠“生物钟”;2、发展特点:

(1)年龄越大,时间认识精确性越高;(2)生活经验越丰富,时间知觉发展水平越高;(3)遵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原则;(4)年龄越大对时间标尺理解越准确(7岁能利用标尺估计时间)。

观察和观察力概念:1、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2、观察力:观察的能力。3、观察力与感知觉的关系:感知觉是观察力基础,观察力培养是以感知觉发展为前提。

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特点:1、目的性:小班,常忘记观察;大中班目的性增强;2、持久性:随年龄增加而延长;3、细致性:只看事物轮廓,不关注内在关系;4、概括性;5、观察的方法:初期,边看边指;中期,有点头或自言自语代替手;末期,靠内部语言控制和调节。

6、观察顺序:左—右;上—下;里—外。

培养观察力的意义:1、认识世界的窗口;2、为学习奠定基础;3、有助于促进创造力发展。 培养观察力的方法:1、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1)扑捉孩子兴趣,引导观察;(2)提供有兴趣的事或物,引导儿童观察;2、教会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1)顺序观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局部到整体、聪明先到隐蔽;(2)比较观察。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是其他心理过程发展基础;2、是儿童认识世界基本手段;3、在幼儿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学前儿童感知觉培养:1、鼓励充分运用各种感官;2、提供锻炼各种感官的机会;3、利用玩具训练感官发展。

什么是注意:1、指向性:带有选择指向一定物体;2、集中性:停留和深度。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当性动作:感觉器官朝向对象;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运动

的变化。

注意的品质:1、稳定性(注意持久性);2、广度(注意的范围);3、分配;4、转移(注意灵活性)。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2、引起无意注意因素:(1)客观刺激本身特点;(2)自身的主观状态;2、有意注意:(1)引起有意注意因素:(1)活动目的、任务和结果:(2)个人意志;(3)参加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规律(1岁左右):偏好复杂刺激物;偏好曲线;偏好不规则图形;偏好轮廓密度大图形;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从注意局部到全部发展;从注意外围向形体内部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对别人谈话的无注意;对事物的变化无意注意(一岁半5—8分;1岁9个月8—10分钟;2岁10—12分钟;2岁半10—20分钟);(2)有意注意开始萌芽。2、3—6岁幼儿注意的发展:(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2)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受大脑发育水平局限;在外界环境要求下发展;在一定活动中实现;开始掌握一些有意注意的方法。

学前儿童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小班3—5分钟;中班10分钟;大班10—15分钟;

2、注意的广度:很小;3、注意的分配:幼儿晚期发展;4、注意的转移:晚期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定向性注意到选择性注意;2、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引起幼儿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1、大脑发育不成熟;2、兴趣和需要;3、外界无关的干扰;4、个体自身体力状况(充沛或疲倦)。

防止儿童注意分散的措施: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3、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学前儿童注意力培养的方式方法:1、发展有意注意:(1)耐心讲解,让其理解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提出有意注意的要求;(3)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在积极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

(4)借助语言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2、防止注意力分散(上面有防止幼儿注意力措施)。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过程:1、识记(信息的编码):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2、保持(信息的储存):

(1)质量上:总结概括识记内容和增加夸大识记内容;(2)数量:记忆回溯和遗忘。3、再现(信息的提取):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种类:1、目的划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2、内容划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3、方式划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4、长短划分:瞬间记忆(1-2秒)、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速度的快慢);2、记忆的持久性(保持时间长短);3、记忆的准确性(提取内容与事物本来面目相一致程度);4、记忆的准确性。

新生儿记忆的表现(主要是短时记忆):1、对熟悉事物的习惯性;2、最初的条件反射。 乳儿的记忆:1、1—3个月,长时记忆开始发生,可保持30天;2、3—6个月: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12月,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延长。【都是再认,无回忆,是无意记忆】。 1—3岁婴儿记忆发展特点:1、无意识记忆为主(2岁前);2、有意识记忆开始萌芽(2岁后)。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1)无意记忆占优势变现:无意记忆效果优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无意识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2)影响无意识记效果因素: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活动动机。(3)有意记忆发展特点:儿童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2)两者都在不断发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七
《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派

首先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不用说了,有趣的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达尔文也曾详细研究过自己的孩子,并以此作为检验进化论的证据,为此他养了10个孩子,当然包括领养的。这是最早对人类发展的系统研究。

发展心理学最主要是三个学派。第一就是鼎鼎大名的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不用细说大家也知道,这个理论就是将一切都和人的性欲联系在一起,因此心理发展也就变成了心理性欲发展,我们常说的口腔期就变成了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他的理论最有用的提示是,只有当一个时期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育儿书籍都提倡让如果宝宝1岁前吃手和任何他抓到的东西,都要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不加以阻止,因为这样他才能顺利的度过这个时期,而不会留下吃手的毛病。

第二派叫学习理论,发明者叫华生,不过和福尔摩斯没啥关系。这一理论的来源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简单的概括这个学派,就是一个人是后天学习造就的。这个同志为了证明条件反射的广泛性,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他让小宝宝先喜欢上毛茸茸的小白鼠,然后每次小白鼠一出现就放巨大的噪音,数次之后导致小宝宝一看见小白鼠,或者其他白色毛茸茸的东西就会非常害怕。这个学派对我们最有用的贡献,我觉得就是阐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孩子的行为模式会因为得到的反映而强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小朋友,突然说脏话,家长往往觉的好玩而大笑,一旦小朋友把脏话和笑联系起来,就会不断的说来逗你笑,而形成了说脏话的习惯。当然实际上人家的理论复杂的多,还要分正强化、负强化,消退等等,很复杂,但是这部分内容对我们怎么应对孩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很有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看看。

第三派是目前最被广泛接收并称为各大育儿理论基础的认知理论,创始者叫皮亚杰。蒙台梭利、西尔斯、斯波克等育儿理论基本上都以此为理论基础。简单说,这派的和心理论就是,所有的宝贝,无分种族、地域、阶层,他们的发展顺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就会有相仿的技能,也会犯相仿的错,举个例子就是1岁以内的小朋友绝大多数都以为镜子里的是另外一个小朋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对宝贝们进行检查,看他体能、智力等等发展是否正常的理论基础。这个学派也是这本书最常用到的,就不细说了,因为后面的内容都与它息息相关。

(二)婴幼儿时期趣闻

详细说这本书的内容,估计大家看的要睡着,因为理论的东西多,数据什么的对我们带孩子也没什么帮助。我就把我自己看的时候觉得有趣的有用的一些东西罗列罗列,供大家参考吧。

先说一件和胎教、早教有关的事。那就是“莫札特效应”。这个效应的出现源自一个斯坦福

的研究,是说大学生在听莫札特音乐之后智力测验有短暂提高,但是却没有任何研究发现了这些音乐对婴幼儿有同样的作用,但即便如此主流媒体还是一厢情愿的扭曲着事实,而演变成了现在这样,胎教、早教都要听古典音乐的局面。实际上,音乐对胎教而言最重要的是妈妈听了心情愉快,所以大家不用再逼迫自己去听莫札特或者其他古典音乐了,如果一种音乐不能带给你享受和快乐,那它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2岁之前的小朋友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本书中主要采纳皮亚杰的观点,分成了0-1月,1-4月,4-8月,8-12月,12-18月,18-24月几个阶段,详细的理论描述我就不说了,只说说他所介绍的不同阶段的主要能力都有哪些。第一阶段大多是一些本能的反射,比如吮吸。第二阶段以简单重复为主,比如抓,寻找声音,把手里的东西往嘴里塞等等。第三阶段开始了解一些简单的外部联系行为,比如他的一些动作引发了妈妈的笑,他就会重复做,但是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行为。第四阶段开始真正理解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他已经会有目的的做一件事,比如移开一个玩具去拿另一个他想要的。第五个阶段就开始自己探索因果关系了,比如做一些动作看会不会引起妈妈的注意,或者砸一个东西看不会出声等等。第六个阶段开始操纵思维符号,开始了初步的抽象思维,宝宝会先想好办法再去做事,而不是直接去尝试。

一些有趣的事实:据研究发现,2个月之前的孩子,看人脸主要看脸的边缘,也就是说主要看你的发际和下巴。如果你遮住了自己的发际,就会造成新生儿辨别的困难,差不多要到4个月左右,这种影响才能彻底消失,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学会观察脸的内部特征,比如眼睛。所以,新妈妈们可要注意啦,不能随便改变发型哦!

8-12个月的宝宝才明白客体的永久性,也就是说他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存在的,玩具被收起来了,而不是消失了。也是这么大的宝宝开始可以模仿别人的动作,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教他挥手byebye就比较容易了。当然也有新的研究表明,宝宝这些能力可能出现的更早。可我宁愿觉得那是因为人越来越聪明了!

关于语言的发展,研究发现,2-3岁的小朋友在听到母亲重复自己说的话时(他说不完整的或语法有问题的句子,妈妈重复时说正确的),对准确语法形式的模仿,是在正常说话中使用正确语法形式时的2-3倍。也就是说当你想要交给宝宝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应该在他说了一句话之后,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重复一遍,这要比直接教他效果好很多。

关于说话的时间节点这本书提出的是,8个月开始储存单个单词,9-10个月开始用手势沟通,12-16个月会用简单的词配合手势表达。16-24个月是命名爆炸期,这个阶段小朋友们会不断的问这是什么,它叫什么,因为他们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名字,是语言学习的超速时期。两岁左右开始会句子。

关于2岁前依恋行为,这本书认为分为四个阶段:0-3个月,对与他接触的每个人都会有

一些交流行为;3-6个月,开始关注那些与他长时间在一起的人;6-24个月,出现真正的依恋,称为安全基地行为,只认可主要的看护人,大多数的认生行为从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主要看护人要在视线可及范围之内。2岁以后叫内部模式阶段,就是说这种依恋变成了内心情感。这本书也强调了2岁以前依恋关系的安全稳固对宝宝一生的人格发育、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及以后的家庭关系等等都有无可逆转的持续性的影响,这也是西尔斯等提出亲密育儿法的理论基础。只有在这段时间让宝宝有充分的安全感,长大之后才会发展出完善的人格,内心才会强大。所以爸爸妈们不要觉得1,2岁的孩子不记事,无所谓,实际上这段时间反而是对父母要求最高的时候,在他身边,给他充分的爱护,才能为他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童年早期的那些事

童年早期是指2-6岁。

首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童年早期是治疗斜视、弱视的黄金时期,10岁之后立体视觉就不再形成。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所以记得小的时候要对他做视力检查。现在6个月的宝宝就可以检查视力了,神奇啊。

这个时期还是小肌肉动作发育的重要时期,比如握笔、用剪刀等等,但是这些动作要到8岁左右才能达到熟练。之前多让孩子玩玩做泥人、串珠子之类的手工活动,有利于以后握笔写字技能的培养。所以亲子课、早教班什么的,多参加参加艺术课还是有用的。

关于画画,2岁之前只会一些线条,3岁左右进入形状期,4岁左右进入图形期,就是真正的画了。所以培养小艺术家也不要操之过急,4,5岁再开始也不晚。

关于说话,童年早期是语法爆发期,不同于前面说到的命名爆发,这个时期宝宝们开始说句子,句子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完整。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该书认为学龄前语音意识的积累会非常有助于上学之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所谓语音意识,是指宝宝对特定语言获得的声音模式的灵敏度。培养语音意识的方法就是文字游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念童谣,积累的语音意识越多,上学之后阅读速度就可能越快。所以,妈妈们要多给宝宝念儿歌啊!

关于这个时期的外部教育,这本书对目前主流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进行了说明,也就是现在著名的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主要是支持儿童通过身体、认知、社会情绪发展的自然进程。另一种就是我们国家最常见的学术方式。事实上,这本书认为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互相补充。所以上着幼儿园学着知识,再上个蒙台梭利类的早教班,可能结合起来挺不错。

而关于家庭教育,推荐的是“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说当遇到小朋友不愿意做的而应该做的事情时,父母会坚持他们的要求,但是又不是试图控制孩子。通常是通过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同时对孩子的个人需求给予充分的考虑,也就是说制定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情况,同时在规则范围内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他们认为这种家庭的培养的孩子自信、独立、讲道理、乐于助人。

在性格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建立类别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宝宝要开始给自己归类了,比如我是一个男孩,我是这群小朋友中间的一员等等,并且开始意识到一些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开始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有趣的是大概从1岁开始小朋友们就开始有了移情的出现,比如别的小朋友受伤了,他会伤心,甚至叫自己的妈妈去安慰小朋友。而发展到两岁以后就

开始能够体会别人的情感,并作出相对的回应。

而在开始具备同情心的同时,2-4岁的子是身体攻击最高峰时期,之后开始下降。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语言能力有限,但是行动上已经有很强的能力。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受挫的后果,也就是说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抢不到玩具等等。所以看到这个时期的小朋友有肢体上的冲突,不要太担心,觉得有暴力倾向。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分析原因,帮助他正确应对挫败,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发泄。这里,还特别强调了榜样的作用,研究发现,经常受体罚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暴力倾向。所以体罚一定要慎重。

关于之后的阶段,童年后期和青春期,我觉得来这里的大多数应该还不到这个年纪,而且我自己也还不是特别关注,所以就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自己看吧。而且这段时间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之后,越来越觉得我们的一句老话非常准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尤其是三岁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时期,不管是情商还是智商,都已经奠定了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逆的基础。所以希望看到这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尽力在三岁之前投入心力,给他一个幸福、健康的童年,那么之后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叛逆之类的问题。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八
《商业资料学前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2》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辅导2

(第三、四章)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在儿童风情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

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

1.触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

2.视觉: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展很快。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色盲。

3.听觉。胎儿在20周时已经具备听力。婴儿的听觉敏度在不断提高,听觉定位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表现出了一定的听觉偏好,听觉辨别能力也在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于语音的辨别得到经常的使用,因而这种能力得到保持,而音乐听觉如果不常使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成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其中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4.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5.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对我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我们的运动型活动也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装置,通过实验表明,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了深度知觉。因此,视崖装置也成了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6.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观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遗忘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

1.婴儿的记忆

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幼儿的记忆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但有意识记也在不断发展。

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也并非没有有意识记。至于表现在部分学龄

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机械识记,使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学生会越学越被动。

一般说来,提取记忆中的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认,一种是回忆(再现)。再认能力一般都优于回忆能力。

自传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医护,相隔一段时间以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过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儿童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其次,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知领域,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总之,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一般认为,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一般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也有学者认为,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总的说来,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

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早期(幼儿园的小班),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特点: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狭隘性。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是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在学前儿童晚期,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正是这个阶段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慧与成人的不同之处,是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他们的认识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质的差异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的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

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四、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对变化的效应,也就是变化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的放大。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1.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有两种情绪起源的学说,一种认为儿童出生时有原始情绪,以后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另一种认为新生儿只有一般性激动,以后逐步分化为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儿童各种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别差异。

2.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首先是自发性微笑,或称内源性微笑。从第三周或第四周开始,婴儿表现出了很正的微笑,有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五六个月以后开始对不同

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

痛苦与悲伤: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痛苦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啼哭。儿童啼哭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焦虑和恐惧:焦虑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和恐惧情绪同时发生。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

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

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辨别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情感选择性也随之增强。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都是比较明显的特点。

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

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对他人情绪的共鸣。

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学习目标:

1. 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重要性

2. 掌握依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3. 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出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儿童的社会化,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包括儿童的语言能力、儿童的亲子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以及儿童的社会行为等。

一、儿童语言的发展

1.前语言的交流: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积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也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但是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帮助儿童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加速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九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

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生不同时段可能发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干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干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生的心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大大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十
《读书笔记 比较学前教育——俄国》

读书笔记

《比较学前教育——俄罗斯学前教育》

陶雨瑶

200911115009

艺术与传媒学院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沙俄政府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为解决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1763年,在俄国开办了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19世纪上半期,社会上一些进步人士组成各种慈善团体,为外出谋生的母亲照顾孩子。这些团体开办了收容所和孤儿院。

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了以废除农奴制为核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此同时,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波及俄国,这两种运动推动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860年,在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这份杂志的发行对促进学前教育成为俄国教育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871年,在彼得堡创立了福禄贝尔学院。

19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涌现一批学前教育活动家。他们受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民族性原则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幼儿园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其创造性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促进了俄国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立出来的过程。 19世纪末,俄国政府继续推广孤儿院。此外,在俄国各大城市出现的一些资产阶级慈善团体,也为孤儿设立了各种慈善机构,如育婴堂、育婴孤儿院和平民幼儿园等。19世纪末,某些省的自治机关开始为乡村儿童设立婴幼儿托儿所。与此同时,俄国绝大多数的纳费幼儿园都变成升入各种学校的预备机构。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苏联确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学前教育的精神发生了根本变化。苏维埃政府一反沙皇轻视学前教育的做法,明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19年3月举行的第八次苏共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苏联学前教育的两大任务:第一,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第二,解放妇女。苏联的学前

教育机构从成立之日起,不仅负担教育幼儿的任务,而且是一个带有服务性质的机构。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2年,苏联颁布了最初的幼儿园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明文规定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和内容。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战后,为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20年代末,苏联出现了托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消除不合理现象,就需要创办讲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的学前教育措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领导。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觉定。其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此后,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上,又出现了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六岁的儿童。

60年代末开始的苏联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力图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小学改革的情况,重新审定学前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开发。

以1989年6月16日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布《学前教育构想》为标志,苏联开始了学前教育的第三次改革。与世界继续教育思潮和纠正片中智力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次学前教育的改革强调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个性定向式教育策略”。苏联

学前教育的改革内容有:(1)在学前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方面,实现法律化、民主化和多样化。(2)根据新的科研成果,强调学前期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将出生头7年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前学前期和学前期三个阶段。(3)教育工作的人道主义化,以“个性——定向式互相作用模式”取代以往的“教学——训导型互相作用模式”。(4)家庭和幼儿园互相渗透的原则。

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特殊幼儿园、学校幼儿园。

苏联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其利弊。1.苏联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苏联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入托儿童一年费用的80%由国家负担。党和国家通过教育法、幼儿园章程、规则和大纲等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质量。主要问题是统的太死,缺乏灵活性。不准私人开办幼儿园,入园率低。2.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紧密结合。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负担着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既要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和照顾,又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3.在苏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学——训导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的用知识、机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在这种模式下,形式主义泛滥,造成了成人与儿童的疏远,儿童消极性的增加,继而出现抗拒症。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提出了“个性——定向式互相作用模式”,但要变为现实还是很困难。,但指明了苏联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1991年末,苏联解体。俄罗斯迅速走上私有化道路。1992年,俄罗斯出台了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教育法》。1996年1月23日,经过修改的《俄联邦教育法》生效。此外,还有《关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决议》、《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国家纲要(草案)》,以及关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法令和条例等,这些法令为俄罗斯教育改革提供了保证。但是,向经济市场的全面过渡,经济体制的全面私有化,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混乱。教育经费奇缺,教师待遇低下,教师素质下降。

俄罗斯《教育法》的颁布,使学前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市场经济的调节,教育必须满足家长的多层次的需求,并使儿童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这种状况使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质发生改变,它不再是社会公益事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幼儿园。

构建适应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教育体制和办学制度,是俄罗斯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根据新的《教育法》关于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和国家——社会性、教育机构的自主性的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改变了对教育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僵化模式,把权力层层下放,

充分考虑和尊重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权力分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俄罗斯还改变了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使家长、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可以参加幼儿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与学前教育机构一起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共同实施管理,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但从1990年开始,实行新的收费制定,所有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和幼儿园的收费是12小时60戈比。而对于那些总收入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的家庭,则给予免除其费用的照顾。此外,对于那些有四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只需付一般费用的50%。在大型学前教育机构中有许多的教师和教育家,他们在一位园长的领导之下。教师的职责是在小组中指导儿童玩游戏、上课和日常管理工作。高级教师则负责监督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全部教学过程,并管理医务人员。

根据《教育法》,俄联邦教育部学前司于1994——1995年间,制定了学前教育标准草案,这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宏观指导,也是对以前教育成果的肯定和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保护儿童在教育变迁的情况下不受不合格的教育的影响”。其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大纲以保护和增进儿童健康、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恪守教育的非宗教性,并具有完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的要求这是1989年《学前教育构想》已提出过的有关要求的延续。它强调的是教育的人道化,而非强迫的机制;它主张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的平等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的发展。(3)对儿童发展环境的要求,即对幼儿园场地的物质空间结构、活动场所是否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环境的构成设备、游戏、玩具、教学材料等)是否适宜儿童发展的需要。

俄罗斯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大纲的目标: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其能力和创造性想象;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大纲应能保护和加强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情绪的安定,为儿童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设调节;向儿童介绍人类共同的价值;与家庭相互作用以保证儿童的充分发展。(2)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大纲应规定儿童生活的3种组织形式:作为专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作业;非严格规定的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自由时间。大纲应体现儿童单独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最优组合。(3)大纲应考虑到实施个别对待儿童、照顾不同儿童群体的可能性;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于是,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就在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引入幼儿园,并长期影响了苏联幼儿园的教育实践。

俄罗斯专家提出了幼小衔接的整体化和连贯化的3个层次的具体措施:(1)在国家水平上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即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的教育教养过程,都应当服从

儿童服从于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想象力,首创性,独立性,责任心,行为的随意性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2)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有创造性的的儿童活动类型。其次,在教养内容中充实地理、历史和地方志方面的知识,满足儿童对实际生活的需要。最后,丰富作为儿童自我表现手段的美育系列课程和艺术活动的内容。(3)完善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其一,取消幼儿园中有严格规定的教学。其二,在哟而言在运用循环手法莱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而知新,为儿童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其三,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习课堂教学中儿童交往的形式,保证儿童有面对面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早在18世纪70年代,俄国就开始建立师范教育制度。1992年3月13日,俄罗斯学部高等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经验的决议》。根据《决议》精神,俄罗斯许多师范院校进行了改革,见了礼起多层次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4个类型的师范教育机构: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

俄罗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的机构的十月革命后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等师范学校。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在学前教育界指教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有近160人。全俄现在有1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幼师专业,每年向学前教育机构输送几千名高师毕业生和几万名中师毕业生。按教育界的一贯规定,教师必须每5年进修一次。这样,每年大约有10万民幼儿教师在当地或区一级的进修班学习。

俄罗斯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分为普通教育科目、专门科目、教育科目和实习科目4大类。教师培训学院的学前教育系培养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高年级教师和中等师范学校教师。

俄罗斯的幼儿园通过给予教育方面的指导,来帮助年轻的家长教育他们的孩子。不同的组织和机构为这些家庭提供福利帮助。媒体组织有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务方面的专家出席的会议。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发行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读物,如《家庭系列读物》和《家长图书馆》、《体育训练的家长指南》等,还有关于当代科学家、俄罗斯教育学方面的经典和以往进步主义教师的作品。

俄罗斯有一个叫做“知识”的协会,其使命是帮助家长加深对教育家的理解。另一个名为“教育协会”的组织也为家长开设讲座。在家长教育方面虽然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那些高层次的儿童家长并没有介入这项工作。

家长们从幼儿园得到了许多有目的的、连续的和制度化的帮助,学前教育机构成为家庭教育的好帮手。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来有内在联系的制度,这有助于教师更好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读书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809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