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地球的含义。

地球的含义。

2016-10-21 09:47: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地球的含义。(共3篇)只有一个地球重点句子理解《只有一个地球》1.“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2.课文...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地球的含义。》,希望能帮助到你。

只有一个地球重点句子理解
地球的含义。 第一篇

《只有一个地球》

1.“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3.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答: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答:“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
地球的含义。 第二篇

1. 宇宙(university): 古人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

物质世界。“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

2. 恒星(star):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身能够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3. 星际物质: 弥漫于星际空间内极其稀薄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4. 星际云: 星际物质的密集形式

5. 星云(nebula): 星际物质更加庞大和更加密集的形式

6. 天体系统(sphere systems): 宇宙中物质是运动的,并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旋转,该系统叫

天体系统。

7. 赤道面:太阳系天体以太阳为中心作高速旋转,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行星分布及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平

面内,该平面叫赤道面。

8.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我们通常说的地球形状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9. 大地水准面(geoid): 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10. 地球的表面形态: 分陆地(30%)、海洋(70%)两部分;陆地多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

陆地或海底,表面起伏不平;世界屋脊(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 m;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深海沟,海拔-11034 m

11. 山地(mountains):海拔高程大于500m,相对高差大于200m的地形。(500m—1000m 低山,1000m—3500m 中

山,>3500m 高山)

12. 山脉: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

13. 山系: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的山脉称山系

14. 丘陵(hills):海拔小于500m,相对高差数十米的低矮浑园地形

15. 平原(plain):海拔<200m,相对高差数不超过数十米

16. 高原(plateau):海拔>500m,表面比较平坦。

17. 盆地(basin) :周围高,中央低的地区

18. 大陆裂谷(continental rift):宏伟的线状洼地,如东非裂谷,是地壳上拉张的结果,呈“之”字型

19. 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20.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分两类,一类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组成,主要分布于大西洋,故称大西

洋型大陆边缘

21.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分两类,一类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岛弧—海沟组成,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故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22.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 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坡度小于0.3°

23. 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 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部分,平均坡度4.3°

24. 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倾斜坡地,坡度为5′—35′。

25. 岛弧(island arc):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群岛。如阿留申、千岛、日本、琉球、菲律宾、

马里亚纳等群岛。

26. 海沟(trench):大洋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长度达1000km以上,宽度大于100km。

27. 海沟系:岛弧与海沟二者常组成岛弧—海沟系。

28. 大洋盆地(oceanic basins):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m。

29. 大洋中脊(mid—eanic ridge):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常发生地震和火山。

30.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

31.

32. 大气圈(atmosphere):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33. 大气圈的结构: 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及散逸层(对流层和平流层最重要)

34. 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升高1km温度降低6℃(大

气降温率); ②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如风、雪、云、雨等; ③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 ④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污染严重; ⑤ 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0%—75%。

35. 平流层(stratosphere):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其主要特征是: ① 质量约占大

气圈总质量的20%; ② 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最显著特征); ③ 不存在对流层中各种天气现象; ④ 该层上部存在多层含臭氧的层,能吸收紫外线,因而是生物的保护伞; ⑤ 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36. 中间层(mesosphere):自平流层顶至85km高空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故又称冷层,空气又出

现对流。

37. 暖层(thermosphere):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氧、氮被分解成电离

状态,又称电离层。

38. 散逸层(exosphere):位于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地球引力作用弱,气体质量不断扩散,亦

称外逸层。

39.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40. 生物圈的主要组成: 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无真正的细胞核,如细菌和蓝绿藻。);原生生物界(单细胞,有细

胞核,如藻和原生动物。);真菌界(低等真核生物,如蘑菇,木耳等。);植物界;动物界

41. DNA:生命是一种能自我复制、记载、累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体,掌握这个生命系统运作的是细胞核中

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即DNA

42. RNA:另一种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即RNA。

43. 水圈(hydrosphere) :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为主。海洋占

97%,冰川占2.15%,地下水占0.6%

44. 水的类型:据天然水所处的环境不同分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三类

45. 标准盐:盐度介于3‰—37‰之间,以35‰代表海洋的标准盐

46. 咸化海:如果明显高于35‰的海洋称为咸化海

47. 淡化海:低于35‰的为淡化海

48. 海啸(tsunami):地震、火山喷发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汹涌的海浪,波高可达几十米。

49. 潮汐(tide):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50. 涨潮: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为引潮力。在地—月体系中,该合力在对月点和背月点最大,

且方向垂直指向球面外空间,因而可使海面上升凸起,发生涨潮。

51. 落潮:而在对月点、背月点方位为90°的地区,合力最小,形成落潮

52. 特高潮和特低潮: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天内可出现两次涨潮和落潮。如果月球、太阳、地球处【地球的含义。】

在一条直线上时,可出现特高潮和特低潮。

53. 潮流:由潮汐引起海面高度变化迫使海水作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潮流。

54. 海(洋)流(ocean current):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

55. 浊流(turbidity current ):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多由地表、火山等因

素引发,因而具有较大的剥蚀、搬运能力,常形成冲槽、冲沟、铸模等,沉积物具鲍马序列。

56. 片流(sheet flow):刚下雨后,沿山体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57. 洪流(flood flow):下雨后沿山谷或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58. 河流(river):地球表面具有固定河道的线状常年性流水。

59. 水系和干流的概念:大大小小若干条河流组成的水流系统为水系。水系与水系之间以分水岭相隔,如长江、

黄河水系。水系中最大、直接注入海洋或湖泊者为干流,如长江、黄河。注入干流者为支流,如渭河为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

60. 层流:水质点平行运动。

61. 紊流:水质点运动紊乱,无规律。

62. 环流:水质点绕平行方向的轴作螺旋状规律运动。

63. 涡流:水质点绕垂直方向的轴作螺旋状运动。

64. 包气带水:埋藏在包气带中的水。

65. 潜水:埋藏在地表之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饱水带水)。

66.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层间水)。

67. 沼泽(marsh):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成因有多种。

68. 冰川(glacier):指由积雪形成并能运动的冰体

69. 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分布在高纬度和两极,雪线低,面积大,冰层厚,由中间向四周流动,

流速快。

70. 山岳冰川(mountains glacier):分布在高山地带的冰川,雪线高,规模小,冰层薄,面积小,受地形控

制,从上往下流动。

71. 密度(density):密度=质量/体积,从地表到地心,密度逐渐增大,在33km、2885km以及其他深度,密度

突然增高。

72. 压力(compressive stress): 静岩压力,即压强(intensity of pressure)随深度增加压力不断增加

73. 变温层(外热层):地表受太阳影响,温度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呈周期变化的表层。

74. 常温层:外热层之下,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的地方【地球的含义。】

75. 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常温层之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平均3℃

76. 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是地温梯度的倒数

77. 重力(gravity):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

78. 磁场(magnetic field):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

79.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地球的含义。】

80. 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

81. 磁场强度:磁场大小的绝对值,平均为50μT

82. 磁异常(magnetic anomaly):地球浅部具磁性物质引起的局部异常。

83. 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异常

84.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速度快,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波

85.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波

86. 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87.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前面讲授的地球内部各种物理性质,尤其是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划

分为以下三个一级圈层和两个不连续界面:地壳和地幔【地球的含义。】

88. 地壳(crust):0—33km,大陆型地壳(Si—Al层)以花岗岩为代表;大洋型地壳(Si—Mg层),以玄武岩

为代表

89. 地幔(mantle):33 —2885km。上地幔(33—650km),上部为固态(33—60km);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

岩浆发源地),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下部为固态(250—650km)。下地幔也为固态(650-2885km)

90. 地核(core):外核(2885—4170km),液态地核;过渡层(4170—5155km),固液态过渡带;内核(5155—6371km),

固态地核。

91. 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

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1909年)地壳与地幔的不连续面,平均深度为33km。

92. 古登堡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首先发现(1914年)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面,平均深度为2885km

93. 各圈层物质组成:

94. 克拉克值(clark):地质学上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95. 矿物(mineral):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

达。

96. 晶体(crystal):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97. 晶体结构(crystal structure):质点是有序排列,晶体内部所具有的格子构造(用简单的格子构造模型

说明晶面、晶棱、质点等)。

98. 同质多象(polymorphism):相同化学成分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如石

墨和金刚石)。

99. 类质同象(isomorphism):相同的晶体结构被类似的原子、离子代替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如各类长石)。 100.非晶质体(玻璃质):内部质点排列无序的固体(如玻璃)。

101.双晶:两个或两个以上晶体有规律生长在一起。

102.矿物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长,呈针状、柱状;二向延长,呈板状、片状;三向延长,呈立方体、八面体

等;聚合体形态:粒状、块状、致密块状、放射状、晶簇、鲕状、豆状、钟乳状等

103.透明度(transparency):透过光的能力。

104.光泽(luster):反射光的能力。

105.颜色(colour):吸收光后表现出的互补色。区分真、假和它色

106.条痕(streak):矿物粉末的颜色,是真色,有鉴定意义。

107.硬度(hardness):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摩氏硬度计(mohs scale of hardness):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正长石 α-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08.解理(cleavage):晶体受外力后沿结晶方向裂开的平面(用结晶格子模型讲授其成因)

109.断口(fracture):矿物受外力后不沿固定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的断面

110.相对年代:即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以及包含在岩石中的生物组合,按先后顺序确定下来,展示出

岩石的新老关系

111.叠复原理(law of superposition):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表现了下老上新的关系 112.地层学法:在这种各地不统一的情况下,要建立大区域的或全球性的统一地层系统,就必须把各地零星的地

层加以综合研究对比,最后综合出一个标准的地层顺序(或地层剖面),这种方法叫地层学法

生物群的演化规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除了利用岩性和岩层之间的叠复关系来解决岩层的相对新老外,人们发现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化石群也有一种明确的可以确定的顺序。而且处在下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的在上部地层中也存在,有的则绝灭了但又出现一些新的种属。这充分说明,生物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而且在某一阶段中绝灭了的生物种属,不会在新的阶段中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因此,愈老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愈先进,愈高级。这就是划分地层相对年代的生物群演化规律。这种方法叫古生物学法。

113.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law of dissection): 由于地壳运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的发生,

常常会出现地质体(岩层、岩体、岩脉)之间的彼此穿切现象

114.构造地质学法:利用这种113.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关系来确定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就叫构造地质学法 115.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年龄,就叫同位素年龄测定(绝对年龄测定)

116.同位素:指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核里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不同数目的中子的几种原子

117.衰变:就是某种放射性元素自动地放射出α、β、γ射线而蜕变成另一种新元素的过程

118.半衰期:半衰期就是在一个半衰期内,原子数目衰变一半(1/2);第二个半衰期内,再衰变一半的一半(即

1/4),依次类推。

119.风化作用(weathering):所谓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地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破

坏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变成疏松堆积物的过程。

120.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用。

121.物理风化作用最重要的方式是卸载(释荷)、温差和冰劈作用

122.卸载作用(unloading): 卸载作用是处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因此坚硬而致密。当它转移到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时,由于静压力解除,在张应力作用下自发膨胀,这种现象就叫卸载,即能量释放,负荷减轻,结果使岩石表面产生一系列平行或垂直于地表的裂隙,这种裂隙就叫席理。由于长期的卸载作用,促使岩石层层剥离崩解,所以又叫剥离作用。

123.温差作用:温差作用是因气候变化而导致岩石产生崩解。

124.冰劈作用(riving):冰劈作用是当昼夜气温在0℃上下变动时,渗透在岩石裂隙中的水,时而冻结,时而

溶解。冰冻时因体积增大,使岩石裂隙扩张,最后使岩石崩解.

125.物理风化作用产物的特征:破碎后的颗粒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 多分布在水分岭上或斜坡上;

碎屑物的成分与下覆基岩成分一致

126.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大气和水所引起的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

作用对岩石的分解破坏过程。

127.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

128.氧化作用(oxidation)是指大气中的氧与矿物化合形成氧化物的作用

129.氧化带:在地下水面低,地形起伏大,岩石裂隙发育的温湿地区,氧化作用进行得比较充分,深度也大,甚

至可达百米以上,从地面到地下被氧化的地带,叫氧化带

130.铁帽(gossan):自然界许多元素都具有与氧结合的能力,特别当岩石的矿物中含有低价元素时,大气中的

氧会很快与之反应,转变为地表稳定的新矿物。常见的例子如硫化物中的黄铁矿(FeS2),经风化后就转变成了褐铁矿(FeO3•3H2 O)。当黄铁矿转变为褐铁矿后,不仅矿物成分发生了变化,矿物的颜色、比重、硬度甚至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反应中产生的硫酸腐蚀分解矿物的结果。黄铁矿风化后所形成的褐铁矿,一般留在原地,其它成分经氧化形成易溶的盐类,被水带走,使氧化带中铁的含量大大增加。这种富集在地表氧化带顶部的褐铁矿因成红褐色,称为铁帽(gossan)

131.自然界纯水是罕见的,不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各种气体(O2 、N2、 CO2)和化合物(酸、

碱、盐),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水溶液。不同的矿物,溶解度差别很大,如在常温下(20℃),纯水对云母的溶解度为0.0029g/㎏;对方解石的溶解度为0.015g/㎏;对岩盐的溶解度为320g/㎏。从以上三种矿物的溶解度说明:在自然界,硅酸盐类的矿物最难溶。碳酸盐、卤化物、硫酸盐等较易溶解。矿物溶解度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化合物的性质,另一方面决定于外界条件(水和水溶液的温度、压力及CO2 的含量等)。 132.溶解作用的结果是:易溶物质流失,难溶物质残留原地,岩石孔隙增多,硬度变小,岩石被破坏。

133.水解作用(hydrolysis):某些矿物一遇水就变成带氢氧根离子(OH-)的新矿物,这种化学作用叫水解作

用。

134.化学残积物:由化学风化作用残留在原地的产物叫化学残积物(eluvium)

135.红土:当残留物中铁质少,铝质多时,就形成红色粘土,称为红土。

136.生物的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促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

137.土壤:地表的岩石在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之后,再经过生物的活动,就不会再是单纯由无机物组成的松散物

质了。其中加入了腐殖质和空气而具有肥力,这叫土壤(soil)

138.残积物:岩石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一些不稳定的矿物遭到分解,其中可溶性部分被水流失,难溶部分残留

在原地,这些残留在原地的物质叫残积物。

139.风化壳:残积物常分布在分水岭上或缓坡上,残积物顶部常因生物的活动被改造成土壤。由于残积物分布在

地壳的表层,且构成一个不连续的薄壳,叫做风化壳(crust of weathering)

140.球形风化: 在层理或节理发育的岩石中,由于水溶液沿层面和节理进行化学风化,特别在层理与节理的交叉

处,岩石块的棱角风化快,且逐渐圆滑化,结果岩块表面呈浑圆形,这种现象叫球形风化

141.差异风化(differential weathering): 当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的岩石组合在一起时,抗风化弱的岩石组

成负地形,抗风化强的岩石组成正地形,这种差异现象叫差异风化(differential weathering)

142.河流(river):在固定河道中流动的常年性线状流水称为河流。它与片流及洪流明显不同。

143.片流(sheet flow):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144.洪流(flood current):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地球的含义。 第三篇

地球自转
<地理>高中上册2004年人教版15页就讲[地球的自转",这种讲法已是400年没变,从哥白尼到牛顿,又到21世纪,无人不知地球23小时56分4秒自转一周。可在如此简单的真理背后,没人告诉我们下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地球会自转?为什么地球会偏着头转?而金星为什么要反转?天王星为什么要睡着转?冥王星为何要同自己的卫星查龙面对面地旋转?不弄清地球与其它行星的旋转动力来源,光年复一年地背诵地球自转的周期与转轴倾角有个屁用!你讲不清楚不要紧,可你得告诉学生,说你不知道地球自转的动力是怎么来的,你应该让学生有个深入思考的目标啊,怎么能长期回避这个科学问题呢?60

年代,我读中学时就问过当时的老师,他说你上了大学就知道了,文革时期大学停办了,

各位同学,下面是本人30多年的思考总结,发表在<地球大揭秘>第一章,能否有一定参考作用,请你们审定,你们才是历史与真理的最后审定者。

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动力

著者认为:

[地球在自转"不等于[地球自己转",康德DD拉普拉斯关于地球自转动 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星云假说"误导了地球科学。地球无故不会转,它内部没有动力!现地球之所以24小时自转一周,是因为它在以每小时10万多公里的速度绕日公转,且途中遇到太阳风的侧面推力,使高空产生等离子西风环流,高空西风又推动地面西风和向东涌的洋流,进而推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一、地球在自转≠地球自己转

今天人们所说的[地球自转",只是在描述地球自身绕日运行的姿态,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言,每24小时旋转一周;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时56分旋转一周,这是现行时间标量的依据,是太阳日和恒星日日长的由来,也是地球出现朝、昼、暮、夜的原因。[地球自转"这一概念揭示的是[地球在自转"这一自然现象。 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

然而,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自转的原因是什么 自转的动力从哪里获得 为什么选择现在的方向、姿态、速度自转 这些都是现代科学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它不是要求去重复说明[地球在自转"这种已被证实的自然现象,而是要求弄清地球自转现象背后的原因,要求弄清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及其制约因素。

[地球自己转"已经是在说明地球自转的原因,它要肯定的是:地球自转的动力在于[自己",在于地球内部而不是外部,在于自身具有的内力而不是外力。否定[地球自己转"并不是否定[地球在自转"这一现象,而是否定地球内部有推动自己旋转的动力,如同水磨旋转的动力并不在于磨体内部一样。故[地球在自转"不等于[地球自己转",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若把两者等同起来,便是一种[误等"。

二、[误等"误导了分支科学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把[地球在自转"的现象归结为是地球自身的行为,并未更多地意识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也没仔细质疑过[地球自己转"的动力来源。一代代人大胆地在[地球自己转"这一基础上,开垦着一块块分支科学的园地,其中地质力学、大气动力学等,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角动量、惯性、科里奥利效应等,引为自身的力源;天体物理学用[地球自己转"的原理,去解释其它行星、天体的运动;哲学家们据此概括出[事物运动的动力都存在于事物内部"这样的普遍规律;还有的分支学科运用这一原理[圆满地"解释过其它自然现象。在这样的气氛下,谁若撬[地球自己转"这块基石,难免会触动一系列分支学科发生连锁地震,科学界必群起而攻之。

问题是,由[误等"误导的这些科学分支已经走到非常困难的境地。如气象学一直以为,风就是由于[地球自己转"而产生纬向环流的,而金星243天才自转一周,它却有比地球更大的纬向风,又作何解释 地质力学认为,山脉是地壳跟不上[地球自己转"的转速而向西滑动堆挤而成的,那么金星自己几乎不转,它地表上两条巨大的山系和大峡谷是怎么来的 另外抱给你一个地球,把它放在太空同样的轨道上,它会自转吗 到底地球自己转还是不转的问题,已经尖锐地提到现代科学的面前,无法回避。

三、虚构的[星云说"

科学并没有做错题,结论与事实不符的原因在于被康德DD拉普拉斯星云说所误导。自哥白尼证实地球在自转这一现象后,人们就开始探索地球自转的动因。300年前的牛顿力学便精确地描述了地球的自转及其进动,但牛顿并未从物理学上论及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而是简单地把它归因为上帝的[第一推动"。

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DD根据牛顿定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一书中,虚构出一种[原始星云",地球在这种星云的引力收缩中诞生,于是保留着收缩时所产生的旋转惯性,从此永恒地按牛顿惯性定律旋转,[地球自己转"的动力是地球形成时与生俱来的,地球自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物质自身的引力,力源在地球内部,地核的旋转角速度应大于地壳。 随着拉普拉斯把这套虚构的假说数学化,康德D拉普拉斯星云说诞生,[地球自己转"被公认为是[地球在自转"现象的原因,并成为战胜上帝推动说的有力武器。

当然,琼斯D捷费利斯的碰撞潮汐说、施米特的俘获说、本纳季的新灾变说等,在地球旋转惯性的最初来源问题上提出过不同看法和推导,但在地球自转的力源问题上与康德并无两样,即地球内部一直保留着某种原始的旋转惯性。这些假说的推论过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第一大前提都是虚构的,没有观测和实验的证据。

科学不能建立在无法实验验证的假说基础之上,康德DD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是不可靠的,不能作为科学立论的基础?銮遥?档滤?茉斓脑?夹窃聘?揪筒淮嬖凇H绻?0亿年前有 原始星云,50亿光年远处就不会有星光

传来,因为星云是不发光的。现既然有星光传来,说 明那里没有星云。同理,50亿年后,那里的人类看到咱们太阳的星光时,也说我们这里曾是 原始星云,你信吗?

四、地球无故不会转

还是抱给你一个地球,把它放在同样的轨道上,它会不会转呢 也许你认为,若不预先给它一个旋转惯量,它就不会转。那你可错了,又在重复宇航时代初期的思路。 60年代,原苏联与美国曾向太空发射探测太阳辐射的人造卫星,让镜头固定地对准太阳并绕太阳公转,可出人意料的是,卫星在太空胡翻乱滚,镜头东摇西晃,根本无法给太阳拍照。卫星内部没有康德式引力收缩,也没预先给定一个旋转惯量,卫星为何无故而转呢 一次次失败使科学家们对传统的太空观念产生了怀疑,太空除引力、磁力之外,必还有第三种力,不然,太空中的物体,包括地球,无故自己不会转。

五、太空第三种力

70年代,太空探测发现太阳在刮[风"!即太阳表面的等离子体微粒流在向四面八方猛吹,在地球轨道附近实测平均风速约为450公里/秒,有时达到770公里/秒。微粒流中绝大多数是氢原子核,其次是氦核及少量其它元素的原子核。 这些带电粒子流在地球轨道空间呼啸而过,对阻拦它们前进的一切障碍都会给予一定冲力,它把太空探测器吹得左旋右转,把彗星的气体和尘埃从彗头吹出,形成几千万公里长的彗发,把地球磁层吹变形,迎风面被挤压在约8万公里半径之内,而避风面却延长到200多万公里之遥。

地球磁层实际就是地球磁场俘获的等离子微粒圈层,由于它的屏蔽作用,高速撞来的太阳风质子流便停止在它的外沿,形成所谓[激波"。太阳风中每个氢原子核撞击地球等离子圈层的力可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求得。

F=ma

一个氢原子核的质量m为1 。67×10 -27 公斤,a为它的加速度,a=(v-v 0)/t,如这个氢原子核撞向地球等离子层后,其速度v在1秒钟内从460公里/秒变为0,那么a就为460000米/秒 2,由此而知这个氢原子核作用于地球等离子圈层的力为7 68×10 -22 牛顿。 地球等离子圈层(磁层)半径约31万公里,其最大截面面积约3×10 21 厘米 2,已知地球轨道附近太阳风的密度约每厘米 3含5个氢原子核,那么每1秒钟内撞向地球等离子圈层的氢原子核数将为6 。9×10 29 个,由此可求出太阳风每秒钟作用于地球等离子圈层的总推力为5。 3亿牛顿。这个力相当于使5 3亿吨的物体每秒钟获得1毫米的加速度,而整个地球等离子大气的质量不超过6000吨,故向日面的等离子大气完全在太阳风力的支配之中。因等离子体浮在地球大气之上,大气是等离子体的载体,太阳风对等离子圈层的这个压力必然向下传递,使大气圈层也产生相应的形变。 据气象学对地球大气的测定,地球大气总重量约5300万亿吨,而背日面大气通常比向日面大气厚1/10。也就是说,背日面大气比向日面大气重530万亿吨?悸歉呖盏拇笃?浅O"。?旨俣ㄋ?拇笃?芏戎幌嗟钡涂沾笃?陌偻蚍种?唬?幢橙彰娴拇笃?槐认蛉彰娴拇笃?兀?。3亿吨。如果太空没有一个外力,大气应该平衡地分布在地球质心的两侧,那么这5。 3亿吨的外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显然是太阳风力,是太阳风通过带电粒子压迫地球等离子层,而间接作用于地球大气的结果。

太阳风是太空中的第三种力,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掌推顶着地球,当然,由于地球的质量太大,它无法把地球推出轨道,但它恒久地作用于地球的一侧,必然影响地球在太空的行走姿态,地球自转必然与太阳风力有关。

六 5 。3亿吨的无形负荷

如果地球静止在太空,那么太阳风的风力再大,其压力F 1、F 2(如图1DDDD本机无法贴图)都平衡地作用在地球质心的两侧,它能把地球沿X轴方向向右推出,但无法把地球推转。 事实上,地球并没有停止在太空,而是以每小时10万公里的高速绕着太阳公转,对于一个运动着的天体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太阳风的压力偏在Y轴的左侧,这就必然产生一个力矩。从理论上说,一个飘浮在太空的物体是没有摩擦阻力的,只要有哪怕仅1公斤的力矩,也能扳动一个巨大天体的转柄,因为1公斤的外力就已经打破了天体围绕质心的平衡。

[TPK1,+63mm。85mm,BP#]

[TS(][JZ][HT5"H]图〓1[HT][TS)]

由于太阳风粒子流的质点运动方向与地球公转轨道的角度接近90°,而且恒久地作用在向日面一侧,故可设太阳风的合力作用在C点,且压力为5 3亿吨,而C点的物质随O点沿Y轴高速前进时,这个横向压力就成为C点纵向前进时的摩擦阻力,相当于左半球被一个气体刹车瓦包住或外加了一个5 3亿吨的无形负荷。同水面滚动 的气球一样,球皮与水面的接触点就是滚动摩

擦点,相当于C点。 一旦C点附近出现一个摩擦阻力,就会使左半球作减速运动,无阻力的右半球仍在惯性作 用下按原速沿Y轴运动。假如右半球的惯性力集中在A点、方向与Y轴相

同、力F刚好为5。3亿牛顿,力臂r取地球赤道半径的一半,即取3189公里,A点力矩M便由下式可得:

M=r×F

=3189000米×5 。3亿牛顿

=1 。7×10 15 米?牛顿

这个力矩M使A点总是快于地球公转前进的平均速度,导致地球绕地轴O点作逆时针圆周运动,即从北极看,自西向东旋转。

七、旋转的等离子风轮

数数夏夜的流星,也许有人会问,哪来这么多石块向地球大气层坠落呢 其实,地球所行走的空间除有无数石块、冰块、沙粒、尘埃之外,还有大量游离的等离子气团飘浮在太空。人在马路上疾行,会感到有风拂面,这个迎面风是由于人向前行走产生的,且叫它[行走风"。地球在太空高速[行走",太空中的游离气团也会迎面而来,产生地球的行走风,地球行走风与Y轴平行,但方向相反,同太阳风相互垂直,共同作用于地球,见图2。

[TPK2,+69mm。90mm,BP#]

[TS(][JZ][HT5"H]图〓2[HT][TS)]

行走风对地球最外层的等离子气体圈层形成一定压力,把D区的大气向B区压、导致OD一面的 气层薄,OB一边的气层厚,即OB>OD。 太阳风对地球最外气层形成更大的压力,

把C区的大气向E区压,导致OC一面的气层比OE一面的薄,即OE>OC。 比较这两股风力对地球等离子风轮的影响,太阳风的风速是450公里/秒,而行走风的风速才29 。8公里/秒,行走风比太阳风的风速小十几倍。另外,行走风只是偶然地、局部地、一阵阵地碰向地球的外层大气,而太阳风则是恒久地、全面地、连续地作用于地球,故太阳风是推动地球风轮的主力。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更大,它对地球气轮的运动起决定作用。因CD区的大气受力面积要比CB区小,故太阳风作用于CB区的压力要比CD区大。地球质心两边的力臂长短不一,OB>OD,两侧受力失衡,故地球气轮出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 由于靠近B点的等离子离地心远,地心引力小,故更易被太阳风吹向A区,而一旦CB区的大气向BA区挤压,A区大气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AE段运动,OBAE一区的大气压力就大于ODE区,大气向D区移动,DC段的大气又向CB段填充,整个地球气轮开始旋转,成为地球的等离子风轮。

八、风轮裹着地球转

即使太阳风有5 。3亿吨的压力,也还不到地球质量的万亿分之一,直接用该力来说明地球这个巨大刚体的旋转,显然是无稽之谈。前面把太阳风力作为扭动地球转柄的外力矩,只是一种设定。事实上,太阳风力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地球刚体,它通过风轮和水轮间接地把力传递给地球,最终导致地球自转。 随着等离子层高度的降低,等离子体比重增大,大气密度增高,到50-500公里高度内,基本上全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了。这一稀薄大气层是等离子层的载体,等离子西风风轮的旋转,必然粘滞它作同向环流。实测证明,50公里以上的稀薄大气层,全部由西向东作纬向环流。它已是计算导弹弹道的一个重要因子,即[高空西风因子",它的平均风速约900米/秒,但由于大气非常稀薄,它的风是急而无力的。

50公里以下的低空大气是高空稀薄大气的载体,高空西风因子又粘滞低空大气作全球性西风环流,这样便启动了整个地球的风轮。风力由外圈向内圈传递,形成包围整个地球的西风系统,地球悬浮在旋转着的风轮中,风轮裹着地球同它一起自西向东旋转,如图3所示。

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海洋是地球的水圈,是大气的主要载体,大气西风环流必然会吹动粘滞洋面作同向环流。事实上,地球上的洋流全是由风力所支配的,如环南极西风漂流,便在常年西风吹动下永不停歇地自西向东涌流。如果地球上没 有陆

地,那么,海水就会在西风系统驱赶下作全球性纬向环流。 海水向东涌流,当然会粘滞海底、推涌海岸向东旋转。地球最大水域中的太平洋西风洋流便每时每刻都在把科迪勒拉山系向东推涌,这条全球最长的海岸山系便成为地球的最大转柄。太阳风就这样通过风轮、水轮抓住了地球这个刚体的转柄,地球就这样被一级一级地推动着自西向东旋转。

[TPK3,+64mm。82mm,BP#]

[TS(][JZ][HT5"H]图〓3[HT][TS)]

九、地球转速公式

当地球被启动、加速、旋转起来之后,若速度得不到控制,它必然会像超速飞轮那样崩裂,而现在地球的转速是怎样被控制的呢 地球自转的力源既然来自[两风",而行走风的风力取决于地球公转速度,那么太阳风力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就决定着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就是说,地球自转的速度V与太阳风力F和公转速度U的积成正比。

V=F×U

如果V>F?U,那就必须减速,如果V<F?U,就必须加速,这样才能维持自转速度与[两风"力矩的平衡。而[两风"并不直接把力传给地球,它们对地球自转速度的控制,仍然是通过西风和洋流来执行的。

[TPK4,+70mm。58mm,BP#]

[TS(][JZ][HT5"H]图〓4[HT][TS)]

图4说明,南、北中纬地区的西风及西流大于地转线速度,西风和西流把地球往东推,欲给地球加速。而赤道区的西风和西流流速小于地转线速度,成为[负西风"。这如同顺风行驶的汽车,车速超过风速后,顺风便转化为逆风一样。现赤道地面的东风带就是[负西风"转化而来的,太平洋、大西洋的赤道东风洋流也是由[负西流"转化而来的,赤道东风和赤道东风洋流把地球向西推涌,欲使地球减速。

如果人为地给地球加速,那就会遇到赤道东风和赤道东风洋流的更大阻力。如果使地球转 慢,那又会遇到南北两条西风带及其西风洋流的更大推力。地球就在这南北两道推

力和一条赤道拉力中寻求平衡,使自转的速度保持在[两推一拉"的合力之中。地球的转速在风轮和水轮的直接控制之下,它不能随意选择或改变自己的转速。

十、[风吹地转说"

太阳风推动地球自转的立论,完全建立在已观测的证据基础之上,它能完满地解释大气、海洋、地质等学科所面临的疑难,真实地反映地球运动的状态。?然而,冥王星不转,天王星睡着转,金星反转,水星慢转,这些行星自转现象如何解释呢?地球又为什么会公转?公转速度又如何控制?--这些问题不解决,地球自转的动因仍然无法落锤。可庆幸的是,70年代以来卓有成效的行星探测,已经为解决这些问题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这些资料会促使人们去重新评判当代行星起源的假说。下篇将对这些问题逐一提述,它将消除我们对[太阳风造成地球旋转"原理的任何怀疑。

现把这一原理归纳如下: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于外部,是太阳风和行走风的合力启动了地球的风轮和水轮,地球在风轮和水轮直接驱动下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己不能转,也不能不转,怎样转,转快转慢,都取决于外部各圈层的矢量和合力,这就是[地球在自转"现象的真正原因。为与[地球自 己转"的理论相区别,我把它简要地称为[风吹地转说"。

有读友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太空中吹出的肥皂泡在周围气流作用下,照样会自转,这么简单的原理还能称为[地球大揭秘"? 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读者,因为著者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全世界那么多大科学家,连这点道理都没曾想过?而事实是令人遗憾的,他们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无论你参加过多少次国际、国内关于地球动力学学术会议,除了能听到类似康德的老调外,就是美国人芒克(<地球自转>作者)的算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地球的含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数字地球的含义 地球村的含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地球的含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地球的含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erenjianli/7008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