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农资调研报告

农资调研报告

2016-08-13 11:50: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农资调研报告(共6篇)农资市场调查论文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社会调查报告2013年9月16日?镇农资市场调研报告调查时间:2013年8月调查地点:河北省?市?镇调查对象:本镇部分农资经营网点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全面调查调 查 人: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必需物资,是农村流通的重要商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稳...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农资调研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农资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调查论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社会调查报告

2013年9月16日

?镇农资市场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地点:河北省?市?镇

调查对象:本镇部分农资经营网点

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全面调查

调 查 人: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必需物资,是农村流通的重要商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稳定农资价格,搞好农资供应,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事。本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现代农资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对东城坊镇农资市场供应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镇农资市场基本情况

【农资调研报告】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需状况

某镇位于某市西部,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47273人。耕地面积59450亩。粮食生产历来是本镇的支柱产业,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较大。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农资需求量呈现增长的态势。据调查统计,全镇农业生产每年共需化肥7500吨,其中尿素2000吨、碳铵2000吨、磷肥1000吨、钾肥600吨、各种混合肥1900吨;共需农药490吨、农膜1550吨;种子1086吨。

(二)农资经营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具有农资经营资格的单位共有5家,各行政村均有农资销售点1—3个,从事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经营和技术咨询服务。

二、农资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营渠道纷杂,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农资经营网点数量多、规模小、承担经营风险能力低,造成市场经营混乱,无序竞争加剧,市场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农资进货渠道复杂,经营行为极不规范,一些不合格的劣质农资产品,流入市场,坑农害农。

(二)价格控制体系欠缺,随意涨价现象普遍

去年以来,受各种影响,农资价格涨势加剧,涨幅惊人。如尿素近期的零售价格每吨已达210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远远超过农民的心理预期。同时其他农资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粮食价格则相对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下降较大,制约了农民生产的投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埋下隐患。

(三)农资经营资金不足,经营成本偏高

去年以来,化肥价格的上涨,导致经营化肥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农资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化肥生产企业取消赊销,采取现金结算并大幅提高预交款比例,进一步加大了农资经营的资金压力。国家对化肥储备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贷款难上加难。资金的压力造成化肥在经营中成本居高不下,经营利润难以保障。

(四)化肥冬储难以实施,市场供应不足

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改变,农资化肥储备期相应拉长,冬储资金大幅增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农资储备不足。春耕及时组织货源困难,脱销断档现象时有发生。

三、建议和对策

(一)发挥整体优势,加快构建农资服务网络体系

构建农资服务网络体系是建立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健全农资市场体系、创新机制、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全镇的农资连锁配送网络体系。

(二)建立化肥储备制度,落实冬储措施

建立用经济手段调节化肥市场的机制,加强和完善化肥宏观调控,保证化肥市场长期稳定,通过淡储旺销、调剂余缺来稳定化肥生产和市场价格,确保农业生产用肥。建立储备化肥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三)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秩序

1、认真执行农资经营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做好农资经营网点的布设、经营资格的认证、审定、登记、注册工作,对已经发放《营业执照》的单位和个人要定期进行清理核查,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或有违法行为的,要按有关规定注销其经营资格。

2、强化农资市场的整治工作。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铲除制造、加工、销售窝点,并对已查处的重大农资产品违法案件进行严厉打击。

3、加强协同配合,确保农资市场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工商部门要在规范农资市场准入的同时,取缔和打击无证经营和各种违法行为,严把流通环节农资商品质量关;质监部门要加强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资质量的监查,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生产销售企业农资价格的监查,确保农资价格稳定;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资经营企业的督查管理,督促企业守法经营、优质服务。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目的就是要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把做好农资供应作为促进本地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做好农资供应管理工作。使农资经营更加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让农民买着满意,用得放心。

篇二:农资调研报告
农资市场调研情况的报告2009

榆林市农资市场调研情况的报告

2009-10-09 11:53

榆林市农资市场调研情况的报告

【农资调研报告】

我市是农业大市,340多万人口中有280多万是农民,占总人口的84%。为了认真贯彻中央两个1号文件,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全部减免了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从去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当前,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稳定农资价格,做好农资供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市供销社组织专人对我市的农资市场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资市场的基本情况

1、全市农业生产资料的供需状况

在正常年景,我市农业生产每年共需各类化肥35万吨(自然吨,下同)左右,其中,需尿素6.5万吨,碳铵20万吨,磷酸二铵1.5万吨,磷肥4万多吨,钾肥3000多吨,各类专用复合肥2万多吨,其它肥料3000多吨;共需农地膜2350多吨,其中农膜590吨,地膜1760多吨;共需农药250多吨。化肥除碳铵及部分复合肥外,其余所需均从市外调入,主要来源于省内的陕化、歧山、略阳,省外的云南、宁夏、山东等地,还有部分进口产品。

2、全市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

截止二00五年四月底,我市具有农资商品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共有463 家,其中,供销社系统219家,农业“三站”47家,个体经营者193家,生产企业直销点2家,其它单位2家。从经营的量上看,2004年,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共销售各类化肥25万多吨,占总需求量71.4%,其中,销售尿素5.3万吨,占80.9%,磷酸二铵1.4万吨,占93.3%,碳铵15.1万吨,占75.5%,磷肥2.59万吨,占64.3%,专用复合肥0.54万吨,占27%。生产企业、农业“三站”及个体经营量仅占28.6%,所销售的商品除碳铵和部分复合肥、磷肥外,其余商品大部分从供销社系统所属农资批发单位购进。因此,供销社在我市的农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保障我市的农业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3、全市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市无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府谷、榆林、米脂三个化肥厂,均属地方小型企业,化肥产品也只有碳铵一种。由于我市是我国煤炭的主产区之一,生产化肥所需主要原料如焦炭、焦粉、粉煤的价格均比周边地区要低的多,因此,我市生产的碳铵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远销内蒙、山西、宁夏、延安等地。近年来,尽管三厂均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但产品在很多时候还是供不应求。2004年三厂共生产碳铵26万多吨,其中榆林氮肥厂生产碳铵8.2万吨,较上年增长46.4%,向市外(主要是内蒙、山西)销售1.5万吨;米脂厂生产碳铵8.2万吨,较上年增长34.4%,向市外(主要是延安、山西)销售2.09万吨;府谷氮肥厂生产碳铵9万多吨,较上年增长35 %,向市外(主要是内蒙、山西、宁夏等地)销售近5万吨。今年第一季度,三厂的产量增长较快,榆林、府谷两厂的日产量都达到400吨,米脂厂的日产量达480吨,预计全年碳铵的产量将接近3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市内需求。

二、农资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价格上涨幅度大,随意性强

去年以来,我市的农资价格涨势加剧,生产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随意涨价,有时甚至一天一价。大部分商品均以两位数上涨,化肥的平均涨幅超过20%,一些品种达30%。如尿素近期的价格每吨已达1900多元,较上年同期的 1500元增长26.7%,较2003年的1360元增长

了近40%。我市需求量最大的碳铵的平均销售价格每吨达540元,超过了市物价局每吨530元的最高限价,较上年同期的450元上涨20%,较2003年的每吨360元则上涨了50%,个别地方有时的售价甚至达560—570元/吨,物价部门的限价政策成为一纸空文;磷酸二铵的销价每吨达2900元,较上年上涨20.8%;磷肥销价每吨是550元,较上年上涨14.6%;农用地膜的价格由每公斤10.8元提高到13.4元,上涨24%。据农业局减负办提供的数字,我市减免农业税后,农民人均减负仅为23.8元,但由于化肥涨价太猛,以我市北部草滩地种植地膜玉米为例,农户每亩需购买碳铵150公斤、磷肥50公斤、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10公斤,共需支出166.2元,较上年增加32元左右;而种植水稻每亩购买化肥则需增加支出60─70元;枣林果园每亩增加支出37─45元;山区旱地每亩增加支出17─25元。同时其他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粮食价格今年则相对稳定,农民种粮的收益下降较大,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投入,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埋下隐患。

2、市场秩序比较乱,流通不畅

随着改革的深化,农资市场原有的经营格局已被打破,已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和个体户多渠道经营的局面。由于农资经营企业数量太多,规模偏小,全市463家农资经营企业年销售化肥超过1万吨的只有6家,超过1000吨的只有22家,绝大部分个体经营企业年销售化肥只有100—200吨,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吨,企业规模的偏小造成我市化肥市场很难与全国、全省农资市场接轨、竞争,市场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逐步放开,生产厂家的“直销”、农业“三站”及社会个体经销商发展迅猛,而且还有大量无证经营者,这些经销商基本全是个体经营,缺乏统一管理,商品进货渠道复杂,经营行为极不规范,一些过期、失效农资产品或达不到使用效果的劣质产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这在农药、种子、各类专用复合肥等品种中尤为严重,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3、农资经营企业的资金普遍不足,经营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银行步入商业化轨道,政府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全市供销社系统的农资经营企业的资金普遍严重不足,尤其是去年以来,化肥价格的上涨,导致经营化肥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再加上生产企业普遍占用了农资公司的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农资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如我市三个化肥厂的生产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农资公司,市外的化肥企业则从今年开始普遍取消了往年的赊销方式,采取现金结算并大幅提高了预交款比例,进一步加大了农资公司的资金压力。在陕西渭化厂,农资公司每购一吨尿素需付二吨尿素的资金。而我市农资公司在经营中所需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社会集资,以我市农资企业的龙头老大、“AAA”企业横山生产资料公司为例,年销售化肥占全市实际使用量的四分之一,每年需周转资金近2000万元,银行实际贷款只有800万元,在销售旺季,资金也存在较大缺口;榆阳区、定边、靖边、神木、佳县等县生产资料公司,每年经销化肥都在2万吨以上,均需资金在150—250万元左右,全部来自社会集资,月息1分,资金的压力造成化肥在经营中利润很少,成本却居高不下,化肥价格在经营环节中难以下降。

4、化肥冬储难以实施,部分品种的供应严重不足

过去,由于农资公司的责任明确,且政府给予适当补贴,银行保证资金供应,农资经营部门普遍重视做好化肥冬储工作。但是,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和农民购肥习惯的改变,农资的储备期相应拉长,所需资金更大,再加上农资供应季节性较强,且受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厂家出厂价很不稳定,冬储化肥风险较大。因此,从去年以来,我市各农资公司除横山、佳县等个别公司外,大部分农资企业储量都比较少,尤其是优质化肥(主要指尿素和磷酸二铵)供应明显不足,以尿素为例,截止今年5月底,我市共调入尿素1.1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4.5%,货源组织非常困难,脱销断档已成定局。

(二)化肥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

1、原材料价格上涨

去年以来,受市场能源供应紧张的影响,生产化肥原材料大幅上涨。如:焦粉每吨由去年的140元涨到280元,粉煤由去年的90元涨到180元,编织袋材料也从去年的每吨1600元涨到现在的每吨2900元,生产每吨碳铵共需粉煤120公斤,焦粉500公斤,再加上电费、人员工资等各种耗损材料的全面涨价,我市每生产1吨碳铵成本价目前已达460—470元左右,成本的增加自然推动化肥价格的全面上涨,这是化肥市场价格大幅度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资需求量增大

由于中央1号文件及其它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我市农民基本实现了零负担,加之去年农业获得了较好收成,农民购买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投入,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也进一步增大。据统计,2003年,我市共使用各类化肥32.7万吨,较2002年增加了近30%,2004年我市共使用化肥35万吨,虽比上年只增加了 7%,但优质化肥特别是尿素、磷酸二铵、各类专用复合肥的使用量均却以超过20%幅度增长。需求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市场价格的上涨。

3、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储运成本增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化肥市场供求关系被彻底打破,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不断上涨,目前,尿素价格已达每吨280美元,折人民币2300多元,而国内生产企业的出厂价政府限定为每吨1750元,生产企业受利益驱动,大量出口化肥,而进口量却在逐步减少,市场供应日趋偏紧,已完全转向卖方市场。再加上铁路运输的持续紧张,公路超限运输的限制,导致运输成本陡增。人工费用也在不断上涨,装卸费由去年的每吨3—5元涨到8—10元,同时仓储等其它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化肥价格的涨势。

4、市场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市的《农资经营许可证》制度已名存实亡,据我们从市发改委、工商局调查,都没有见到有关取消《农资经营许可证》的正式文件,只是从其它一些渠道上了解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经营体制的通知》(陕政发[1997]41号)、《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资协调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规范农资流通秩序的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1999]75号)两个文件已被废止。所以从2004年开始,市发改委就不再办理《农资经营许可证》,农资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只要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就行,一些县区在办理执照时不按照市场准入要求把关,随意滥发,如定边县有91个农资经营企业,52是个体经销商,子洲县有59个农资经营企业,52个是个体经销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加之进货渠道复杂,相互之间价格极不统一,一些个体经销商在销售旺季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导致农资市场管理十分混乱,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上涨。

三、建议和对策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必须物资,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支出。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但是,农资价格的上涨却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效。这些隐性负担,必将使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的落实大打折扣。为此,我社经过全面调研分析,特提如下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资供应工作,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资供应中的主渠道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农资供应对促进我市农业发展,创建和谐榆林的重要性。不应再把农资供应当成简单的商业行为来运作,要把做好农资供应当成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来抓。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为“三农”服务。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不仅是政府赋于供销社的基本职【农资调研报告】

能,也是我市各级供销社赖以生存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社在我市农资供应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供销社的整体优势,认真做好农资供应工作。 首先,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连锁配送为主导的农资销售网络,提升农资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要通过联合、改组、改造、机制创新等手段,巩固提高原有供销社农资企业的经营能力,使其尽快形成以连锁配送为主体的农资经营企业。对资产质量好、经营机制规范(如:横山生产资料公司、佳县农副公司等)的农资企业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争每县至少组建一家运作比较规范、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农资龙头企业。市供销社要尽快成立农资行业协会,组建全市农资集团公司,通过协会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通过集团公司的组建,尽快与全国、全省联网对接,充分发挥供销社遍布全市城乡的网络优势,引领带动全市的农资经营企业共同面对市场,参与竞争。另一方面,要打破行业界线,通过资产、资源、技术等方面的联合,加快构建连锁配送为主导的农资销售网络,连村到户。要积极与市内外化肥生产企业联系,发展联储、联销、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工商合作模式,把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同农资经营企业的销售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在市场中形成与农民利益共同体,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实力,增强其龙头带动作用。

其次,要重视连锁网络建设,打牢网络基础。一是加快基层社的改制,采取多元化投入,改造基层网点,改善营业条件,以新的农资经营业态面向广大农村消费者;二是大力发展农资专业社、专业协会和村级综合服务站,进一步完善扩大基层服务组织,使其尽可能地全部纳入连锁经营网络,更大范围地发挥连锁经营的终端作用;三是广泛吸纳农业“三站”及社会农资经商户,加入 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对其实行统一管理,形成地域整体优势,避免相互无序竞争,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第三、要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连锁经营水平。一是建立连锁企业规范的作业标准。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门店标识、统一财务核算、统一采购配送、统一销售价格、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统一微机联网;二是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使农资经营更加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树商誉、打品牌,实行承诺经营,保证农资产品无假货、高质量,树立企业形象。四是优质服务,采取多种便民措施,让农民买着满意,使着放心。

第四,强化督导,加快实施。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工作列入当地政府农村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重视程度,加快工作步伐;二是多渠道解决连锁经营网络建设资金问题。采取资产置换、农民和职工入股、银行贷款等措施,确保资金到位。三是做好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员工队伍,为现代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的改造、建设和健康运行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

2、建立化肥储备制度。

建立化肥储备制度是为了建立用经济手段调节化肥市场的机制,加强和完善化肥宏观调控,保证全市化肥市场长期稳定,通过淡储旺销、调剂余缺来稳定化肥生产和市场价格,确保农业生产用肥。同时解决贫困地区的直供肥和非正常年景的救灾用肥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9]39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参照我国其它一些地、市的做法,现就建立我市化肥储备制度提以下建议:

(1)化肥的冬季储备委托供销社所属的各农资公司承担,储备基金由市政府负责协调,财政贴息,由农资公司向银行贷款的办法解决。

(2)化肥冬季储备的规模暂定为每年5万吨碳铵、3万吨尿素、1万吨磷酸二铵、1万吨磷肥,共计10万吨。碳铵的储备原则上从市内生产企业采购。其余化肥从市外采购。储备期从每年的十月开始直至次年3月。

(3)储备化肥的销售价格,在化肥市场基本稳定时期,应随行就市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在化肥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需要进行宏观调控时由市物价局核定销售价格。

(4)储备化肥发生的利息费用和政策性降价损失,经市物价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供销社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后,从化肥储备单位账存的化肥价格差异款和化肥价格调节资金中列支。化肥顺价销售形成的政策性收益差价,全额补充化肥价格调节资金。化肥价格差异款和化肥价格调节资金由化肥储备单位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利息转增本金,滚动使用,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5)市供销社每年要对化肥储备单位账存化肥价格差异款和化肥价格调节资金的使用和补充情况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市政府,抄市发改委、财政局、物价局。

(6)要建立化肥储备信息报告制度。化肥储备单位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定期向市发改委、物价局、财政局、供销社报告储备化肥的购销合同、储备数量、购进价格、运杂费、储存起止时间、实际发生仓储费等信息。

【农资调研报告】

3、进一步加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秩序

一是要认真执行农资经营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有关部门要继续认真执行《榆林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意见》(榆署发

[1999]1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全市农资经营网点的布设、经营资格的认证、审定、登记、注册工作,建议工商部门在发放《营业执照》时,应征求当地农资行业协会的意见,便于协会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对已经发放《营业执照》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核查,对不符合许可、登记条件的或者有违法行为的要按有关规定注销经营资格。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的整治工作。要突出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重点产品,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铲除制造、加工、销售窝点,并对已查处的重大农资产品违法案件进行公开曝光。

三是要加强协同配合,确保农资市场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工商部门要在规范农资市场准入的同时,坚决取缔和打击无证经营和各种违法行为,严把流通环节农资商品质量关;质监部门要加强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资质量的监督检查,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生产销售企业农资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确保农资价格稳定;供销、农业部门要加强下属农资经营企业的督查管理,认真做好农资经营质量承诺制,督促所属企业守法经营、优质服务、稳价保供。

四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首先是要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重大假冒伪劣农资案件,造成农民严重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有关部门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其次是要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三是要落实案件上报和督办制度,不得瞒报、漏报。

4、实行对农民购肥的直补政策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包括对农民种植地膜玉米、选购良种、购买农机具等进行直补,以种植地膜玉米为例,农民每种植一亩地膜玉米,可获直接补贴10元,集中连片的示范点补贴40元,每购买1市斤优质种子可获补贴0.5元,每亩可补贴2.5元(每亩使用5斤种子),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则更大,农民每购一台农机具,由省财政补贴三分之一,市、县配套三分之一,农民只需出三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买到,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我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购买化肥这一农民生产最大一项开支却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建议市政府应借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逐步改变现行的对生产领域的补贴转变为对购买化肥的农民在销售环节上进行直补。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5、要充分发挥农资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市的农资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致使我市的农资市场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市场行为极不规范。从我们调研的

篇三:农资调研报告
2016农资市场调研情况报告

为全面掌握全市农资市场情况,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市供销社于二0一三年三月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供应货源充足。今年,全市全年化肥总需求量120884吨,可供应总量121971吨。其中:氮肥需求量56095吨,可供应量60360吨;磷肥需求量22592,可供应量28004.2;钾肥需求量9868,可供应量12202.2;复合肥需求量22329,可供应量21405。全市市场化肥可供应货源充足。

(二)农资质量整体较好,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在市政府的强力领导下,农委、质监、科技、供销社等部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活动,联合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一是在销售旺季进行抽样检测,不断增加抽样的覆盖率;二是要求零售商做好进货、销售台账,从正规渠道进货,提供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证书、产品检验报告,保证产品三证齐全(农药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

(三)农资经营网络日趋完善,群众购肥方便。近年来,供销社积极推动“新网工程”建设,全市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运行中的农资配送中心5个,连锁经营店234个,75%以上的村有农资店或加盟的农资连锁经营店,各配送中心和部分经营店配备了送肥下乡专用车辆,送肥进村,农民购肥方便。

(四)经营主体较多,供销社优势突出。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逐步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网点619家,其中供销社网点292家,农业“三站”网点37家,个体工商户290家。龙头企业主要是供销社系统的辉隆集团分公司、东升农资有限公司、东农农资有限公司等;供销社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占市场份51.4%,其中化肥经营市场份额达到65.1%,超出全市市场份额的一半以

(五)价格波动幅度不大,总体平稳。

进入2016年春季,农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非常理性,价格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合理引导了市场;商家在采购中也没有盲目跟风,避免尿素价格出现虚高。市场在有需求拉动时价格平稳上涨,预计在用肥结束后,价格才出现回落。

二、存在问题

(一)市场供大于求,农资市场完全进入买方市场。由于农资生产行业管理缺乏前瞻性,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使得农资产业进入极为容易,再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农资行业有着较高利润空间,大量行业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得农资生产企业数量剧增,形成产大于需。

(二)经营渠道纷杂,市场管理仍较薄弱。随着农资市场的发展,原有的经营格局打破,初步形成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生产厂家、农业“三站”、个体经商户等多渠道经营格局。我市有各种类型农资经营企业和个体户600多家,分布面广而散,市场管理难度大,一些过期、无效农资产品或达不到使用效果的劣质产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三)竞争激烈,市场监管难度大。农资经营是投资大,利润小的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量赊货,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商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经销商已无利可言,于是反过来又向生产厂家索要利润,迫使厂家再次降价,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当某种农资产品畅销,市场价格上涨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当农民需要某种产品又没有利润时,又买不到,人为造成市场混乱,市场管理难度增大。

(四)化肥储备有待加强。2016年,市供销社与市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市市级救灾化肥储备办法》,但我市农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政府储备,除供销社企业每年冬季储备外,其他企业都没有储备。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改变,农资化肥储备期相应拉长,储备资金大幅度增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储备量减少,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五)农资经营品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从我市农资经营企业看,目前大部分只经营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品种较单一,特色农业生产需要的专用肥几乎没有,同时农药和农膜供应相对较少。

(六)农资推广技术难,科学施肥水平较低。我市农资技术推广主要有供销社兴办的“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以及乡镇农技推广站。由于供销社农资技术服务网点比较少,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减少和老化,并划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推广和服务活动逐渐减少,农民需要的农资技术服务很难。【农资调研报告】

三、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动实施“新网工程”,建立农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通过发展连锁经营,保障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杜绝假冒伪劣、高毒农药的滥用。通过连锁服务大力普及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水平,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管理力度。探索建立农资市场管理长效机制,要加大农资有关知识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的知假辩假能力,增强经营者守法意识;要坚持经常性执法检查,打击取缔违法经营活动;要建立农资来源追溯、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建立农资供应应急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救灾化肥分级储备制度,加强和完善农资宏观调控,通过淡储旺销、调剂余缺来稳定市场,确保农业生产用肥。

四是加快农资技术推广。在60%以上的农资连锁网点建立“庄稼医院”、农村综合服务社,长年开展农资服务;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农资经营和管理的为农服务队伍,做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篇四:农资调研报告
2016全县农资市场管理调研报告

农资商品事关农业生产效益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切实抓好保障服务工作。目前,我县登记注册农资经营者117户,其中经营化肥93户,种子3户,农药9户,农机具及配件11户。近日,我们工商局组织调研组,对全县农资市场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资市场存在问题

(一)违法经营现象仍有发生。化肥经营渠道多样,有厂家直供,有二级代理商批发,也有经销商向小厂家定制,再加上有些经营者专业素质较低,违法经营现象仍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少数不法经营户以次充好,经销劣质化肥、农药、种子坑农害农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把浓度低的农药和浓度高的农药同价销售;种子销售中大小包装同价销售,短斤少两,蒙骗消费者。

(二)农资价格猛涨难以抑制。近几年来,农资价格的飞速暴涨,冲抵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影响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据农业部门四月下旬的调查数据显示,氮肥上涨了60%,钾肥上涨了131%,磷肥上涨了93.4%,复合肥上涨了62.9%,农药、农膜等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近期还在上涨。农民种田成本逐年增加,农业效益不断下降,出现了局部抛荒现象,种粮亏本的现象又重新抬头,“谷贱伤农”转变为“本高损农”,同样导致农业不稳,农民不富。

(三)行政综合执法氛围不浓。农资市场是一个需要多部门管理的市场,由于职责不同,重复执法现象较多,加重了被执法者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执法成本,同时还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形象,有时还会造成有利就互争案源、有责相互推诿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使得不法经营户有空可钻。

(四)执法人员经费相对不足。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工商部门担负农资市场监管责任,全县农资市场经营点多面广,而全县工商执法人员平均年龄超46岁,现行的执法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年龄均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农药、肥料、种子、农产品质量等又很难从直观上判别产品质量优劣,质量抽样检测需要较大的化验费用,加之缺乏相应的交通、取证等工具,执法工作难度大,农资市场管理工作急需改善。

(五)农资商品包装标准不规范。农资商品具有特殊性,对它的生产要求和使用特别严格,在说明书上必须注明使用地区及范围(地域和气候的差异,使用地区及范围不同)、使用方法及使用条件等,而我们在检查时,却发现相当部分农资商品说明标含糊不清,造成农民消费者使用不当、利益受损。

(六)农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农资商品的销售对象是农民消费者,而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低,识假辩伪的能力有限,在购买农资商品时不主动索要信誉卡、发票或相关产品说明,受低廉的价格吸引,极容易上当受骗,出现问题时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相关凭证或依据,给工商部门依法处理造成许多困难。

二、关于农资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优化农资市场资源。目前,全县农资市场销售网点、点多面杂、参差不齐,游商游贩不断涌现,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建议县政府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深入对农资网点建设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我县目前的农资市场状况,对现有农资市场资源进行整合,着力培育几家能够主导我县农资市场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资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全县农资经营网点的布局,满足农户需求,更好服务群众。加快建立农资行业协会,不断完善协会章程,充分发挥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弥补执法管理漏洞,净化农资市场,促进我县农资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健全农资市场管理机制。一是市场准入机制。首先确保经营户上岗之前必须经农牧部门的培训拿到相应合格证书,然后到工商部门申请经营。在把好登记注册关的前提下,对农资商品生产经营者,由侧重登记管理转向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交易行为和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在农资经营审批过程中,不乱开口子,不随意降低登记门槛,确保主体资格合法,避免农资经营无序竞争。二是综合执法机制。成立县农资市场监管领导小组,建立农牧、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形成农资市场监管合力,确保农资市场秩序良好,农资商品质量监管落实,农业生产主体投诉维权渠道畅通。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和突发事件议事制度,明确职责,负责协调处理突发性紧急事务,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检查议事各方工作的落实情况。各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联合执法,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商品进行综合执法,对全县农资经营户建立农资经营的经济户口档案,各部门在此基础上互通工作情况,建立监管动态信息共享机制,实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三是举报有偿机制,农资市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出台相应的有偿举报办法,严惩违法户、重奖举报者,使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现象得到遏制。四是价格监控机制,严防农资市场出现价格暴涨之势。

(三)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进一步推行农资商品购销台账制,指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购销货台账制度及进货备案制,将进货商品的来源、数量等一律登记入账,做到“三个清楚”(即:进货渠道清楚、产品厂名厂址清楚、保质期有效期清楚)。同时要求供货方提供营业执照、工业生产许可证、化肥生产登记证、产品合格证和注册商标等,建立销往地跟踪卡,以确保农资商品来路明、去向清。全县所有农资经营户必须严格落实“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及种子留样备查制度。工商等相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农资经营单位的进货来源、货流去向,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农资商品注入市场。

(四)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一是采取上下联动的监管执法方式,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监管执法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作用,认真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二是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季节、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监管和大要案件的查处,对涉农违法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三是加大农资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查处无照经营,针对农资商品和停留市场自身流动性大的特点,要将监管任务分解到人,明确职责,对走村串户、上门推销农资商品的无照经营行为严厉查处。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对种子、肥料和农药等重要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对检验不合格的农资商品,依法责令停止销售,召回售出商品,并从重从快依法追究生产、经销企业的责任,防止不合格农资注入市场。并认真开展种子、肥料、农药质量定向监测工作,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发布消费警示,指导农民消费。五是推进“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市场、进村镇、进商家活动,切实解决好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群体投诉事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不稳则农村不富,农资市场管理事关农业生产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应把农资市场管理视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来抓。因此建议应加强执法部门的建设,一是增加执法人员,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执法权威。二是适量增加执法部门的投入,改善执法条件。三是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

(六)加大宣传力度。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其他有效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农业、农资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及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各有关部门也应定期对农资经营主体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农资知识培训,强化农资经营者是流通环节农资商品质量第一责任人,龙头企业及其下属网点同为责任承担主体的意识,增强农资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篇五:农资调研报告
2016农资市场价格和供应情况调查报告

一、主要农资价格及供应情况

1、化肥价格偏高,部分品种供应紧张。

今年元月以来,化肥价格持续走高,个别品种4月份的价格创历史新高。岳阳产洞庭牌尿素去年4月份的购进价格为每吨1700元,零售价格为每吨1750元;去年8月份的购进价格为每吨1600元,销售价格为每吨1650元,到今年3月底前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吨1920元、1930元、2050元,4月1日以后几乎每天一个价,每吨最高达到2300元,比去年同期的1750元上涨550元,涨幅为31.43%,比去年8月份的1650元上涨650元,涨幅为39.39%。外地购进的尿素价格更高,如湖北产大莲牌尿素购进价格每吨为2350元,零售价格每吨高达2450元。进口氯化钾去年4月份每吨零售价格为2100元,今年3月底以前零售价格为每吨3600元,到4月份每吨零售价格突破了4000元大关。上涨幅度分别为71.43%和90.48%,几乎翻了1倍。复混肥品种繁多,价格相差悬殊,最低的东方红牌复混肥每吨进价为1100元,最高的鄂中(硝硫基)牌复混肥每吨进价为39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大都在20%以上。

目前全区范围内尿素贮存量严重不足,少数地方有断档脱销现象。据商家反应,岳阳是尿素的主产地,但从厂家无法提到市场所需的尿素。

2、农药价格涨幅较大,货源相对充裕。

我区主要农药品种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以销量最大的草甘磷和低毒钾铵磷为例,目前草甘磷(30kg装)去年同期每桶的进货价格为58元,零售价格为每桶90元,今年进货价格为每桶80元,零售价格为135元,进销价格分别上涨了39.93%和68.75%。钾铵磷每吨零售价格突破20000元,比上年同期的16700元上涨了3330元,涨幅达19.94%。

3、农用薄膜价格相对稳定,供求基本平衡。

河南华丰牌地膜有上涨,去年同期购进价格为每吨13500元,零售价格为每斤7元;今年购进价格为每吨14500至15000元,零售价格为每斤7.50元至7.80元。湖北产南极牌微膜去年进货价格为每吨14000元,零售价格为每斤7.10元,今年进销价格与去年同期比基本持平。贮存充足,基本能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

二、农资价格偏高和供应不足的原因。

仔细分析农资价格上涨,部分品种偏紧的原因,我们认为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1、厂家待价而沽,人为炒作。岳阳是湖南化肥的主要生产地,按生产能力推算,完全可以满足岳阳的农业需求。然而,事实却是农资价格偏偏高于邻近的常德、益阳等地,一个重要原因是厂家待价而沽,炒作市场,人为地造成货源紧张,价格上涨。

2、流通环节过多,抬高价格。据商家反应,以前大部分销售商可以直接从厂家提货,现在却必须从厂家的代理商处如湘农公司提取,人为地增加了一道批发环节。紧俏的尿素还搭售复混肥,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3、农资生产成本增加,厂价上涨。由于工资、成品油价格上涨,使生产企业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造成价格上涨。

4、农资经营分散,缺少储备。目前,我区负责农资供应的专业公司已实行改制,系统内职工个体经营,农资供应没有主渠道,个体户既缺流动资金,又缺少冬储设施,无法确保化肥价格的基本稳定。

三、解决农资价格和供应问题的建议

1、组建专业公司,负责农资供应。政府应协调供销、农业等部门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负责全区农资供应工作,充分发挥农资经营的主渠道作用,对经营亏损,财政可以考虑给予适当补贴。

2、加强成本监审,控制源头价格。从目前的情况看,农资价格偏高和供应紧张与厂家不无关系。加强成本审核,控制好出厂价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价格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生产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并向社会公开成本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3、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物价、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农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上这篇农资市场价格和供应情况调查报告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能够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范文尽在: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一公文网网,谢谢。

篇六:农资调研报告
2016农资市场监管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深化改革的大局。农资商品质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红盾护农”行动的重中之重,更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所在。我局对从去年开始至今,对农资市场监管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县农资市场现状

共有农资经营户217户,其中,按经营品种分:种子经营户51户、化肥经营户63户、农药经营户84户、农膜经营户19户;按经营类别分:企业127户、个体户90户。

二、农村农资市场及监管工作中的问题

1.农资经营行为“乱”。主要是进货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管理乱,无序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一些经营户,在农资销售旺季时经销农资,多以杂货店、百货店的形式出现。极少数经营户对食品、服装、化肥、农药等混和经营,未能严格分开,危及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存在着二次污染的可能。

2.农资经营主体“弱”。调查发现,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个体工商户,这是当前农资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技人员自己承包经营,有一定的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原供销社解体后,原职工个人经营。多数农资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一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无赔偿能力。

3、农资经营秩序混乱,准入制度形同虚设。据对我县一些农资销售单位的调查统计,他们中有合法经营资质的经营户占30%左右,有近30%无经营资质,存在大量的"挂靠"、"假集体"现象,经营资质严重不规范。甚至有少数小贩走村串户销售各种农药、种子、肥料等,擅自从事农资产品经营;有的村干部、种田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以服务农民为借口,组织大批农资直接在田间地头进行摊派销售;还有一些化肥公司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在乡镇进行垄断经营;超范围销售情况也存在,一些农村集镇经营其他商品的店面未经许可也在从事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4.农资经营布局“散”。由于农村存在着自然村落和农村地域广博,无论交通是否便利,农资经营户都会在各个村落中存在。这样农资经营网点星罗棋布,既形不成规模,其布局也不尽合理,又无相关证照。给行政执法监管也带来一定难度。

5.法律法规的滞后,门槛较高,导致农药经营挂靠和无照现象较多。《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单位可以经营农药:(1)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2)植物保护站;(3)土壤肥料站;(4)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5)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6)农药生产企业;(7)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我县乡镇供销社已改制完毕、在乡镇基本上没网点,而农业“三站”基本上是瘫痪状态,农民又需要农药,怎么办?只有个体户才行,而个体户要经营农药要么挂靠、要么无照经营,因此农药经营挂靠和无照现象较为普遍。

三、对农村市场和农资市场监管的建议

1.要严格涉农经营的市场准入。尤其是经营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企业,不仅要审查经营主体资格,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把好农资商品的货源进出环节,建立完善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制度。

2.加强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监管。指导和督促农村市场经营者在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基础上推行农资“一单通”。选择一些管理规范的农村市场经营者,建立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农村食品质量信誉卡、农村食品质量责任书,推动诚信经营,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监管效能。对涉嫌坑农、害农、损农的违法企业,也要进入企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对其实施市场禁入,并追究其违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把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在农药市场管理中,工商部门负责农药经营的注册登记(即颁发营业执照)、假农药、劣质农药、虚假农药广告的查处,依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县农业部门设置有专职农药监督管理机构,农业部门是农药监管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应主动与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和执法技术,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清除高残留剧毒农药。

4.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化肥的管理。按照工商总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其规模和资金要求,同时,按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管理。为了杜绝劣质化肥进入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加大管理,要加大抽检力度,彻底杜绝不合格化肥流入市场,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5.严把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大对超范围经营的查处力度。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先证后照,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得核发营业执照,坚决依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四、我局对农资市场监管的初步探索

(一)制作农资监管公示栏张贴上墙,促进监管公开化。

为优化农户维权诉求方式,促进农资经营户信息公开透明,我局制作了《农资市场主体信息公示栏》,印制采用工商蓝背景、标有红盾徽章,同时含有以下信息,一是按工商总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将重新整理的县农资市场经营质量监管六项制度,即《农资经营预警制》、《农资商品准入制》、《购假农资预赔制》、《问题农资商品退市制》、《种子留样备查制》和《重要农资商品备案报检制》列入公示栏内容,方便农户了解维权信息和申诉渠道。二是将辖区工商所监管干部的照片、姓名和申诉举报电话,以及农资预警信息向社会主动公开,强化信息公开力度,促使工商干部公平公正执法。三是按《省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实施办法》审定公示农资经营户信用等级信息,引导经营者加强经营自律,提高农户购买农资的甄选能力。四是在公示栏上划定营业执照张贴区域,既公示了主体资格,又解决了《营业执照》办照率、亮照率不高等问题。

(二)首创建立农资经营“电子台帐”,台帐管理电子化。借助网络和电脑的速普及,我局探索在电脑上建立农资电子台帐,这样既节约了纸张,又便于长期保存,还可避免出现纸质农资购销台账毁损或乱扔乱放现象。我们在河边工商所辖区,选定河边供销合作社正西街农药门市部,按照“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的要求,分农药和种子两个类别,在电脑上建立规范统一的农资购销电子台帐,取代了手工书写的农资购销纸质台账,取得良好成效。现已在全县100多农资经营户建立了电子台帐。

(三)试行农资经营户票证“一单通”,票账管理便利化。在农资监管中,我们发现“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填写单据较多,且存在重复项目,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二是单据多造成经营户和农民保管麻烦,增大投诉难度;三是单据过多纸张使用量较大,致使经营户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农资经营户对建立“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的热情不高,敷衍、抵触情绪较重,在台账建立和索证索票制度执行等方面成效不甚明显。于是我们创新推行了农资商品“一单通”制度,即将“两账两票、一书一卡”中的农资商品经营者使用的销售票据、农资商品经营承诺书和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三合一”,统一粘贴在一张单据上、不再做书式纸质台账,简变为“两账两单”,使索证索票更为便利,经营户更容易接受和使用。并在农资经营“一单通”的进、销货单据封面内页印制了总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和《工商所巡查记录表》,既进行法规宣传又留下了监管痕迹;还在进货单据封底印制《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对农资市场监管慢作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处罚力度。现已在全县100多农资经营户中推行,受到市局的通报表扬。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农资调研报告》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农资市场调研报告 农资价格调研报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农资调研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农资调研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jihua/5567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