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016-09-21 13:06: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共2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978-2007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①“两个凡是”(实质是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②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③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2、内容:①提出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②决...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供大家学习参考。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78-2007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①“两个凡是”(实质是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②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③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①提出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决定加快农业发展;

③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④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突出个人和搞个人崇拜。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任务;

⑤提出了对外开放和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

⑥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1927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4)1978大转折。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十四大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思想(中共十六大)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

③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⑴建立: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⑶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

⑷消极作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供应不足,给生活带来不便。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1)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2)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 (3)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

(4)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

(1)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2)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资源配置方式: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②现实原因:a.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b.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方式: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①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②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③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

④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市场机制

⑤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意义:A.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

B.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C.促进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概念阐释:土地公有制下,把土地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最先开始:安徽、四川 (3)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4)体制变动: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村委会取代生产大队 (5)改革深入: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原因:①必要性: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②可能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①国内:a.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b.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奠定思想基础

c.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物质条件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⑴提出:南方谈话【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⑵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 ⑶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

⑷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共十五大 ⑸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

3、特点: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意义:①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④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

—1956年

—90年代

90年代以来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二)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最后讲了“文革”,“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种经济状况就势必要改变,那么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大致是什么状况呢?下面我们就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板书):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阅读教材5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背景:①“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解脱,其典型表现就是“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其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导致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徘徊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想步入正轨、实现飞跃,首先要在思想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放。)

②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次讨论会后,中共中央着手解决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

过渡:那么它是如何解决的呢?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那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提问)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直是我党的传统,像在遵义会议期间,面对王明“左”倾主义错误带来的巨大损失,党中央毅然放弃了王明错误的“左”倾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力挽狂澜,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③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了党和政府今后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其实早在中共八大上就已经决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现阶段的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前的物质文化需要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要加快经济建设。只是到了文革期间,党的指导方针才从正确方针上发生偏离。这次做出这样的决策,实际上又回到正确方向上来。)

④确定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方针,即实行改革开放。

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的经济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三个新: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②新时期: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知识回顾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历史上是伟大转折,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中共历史上有哪些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请同学归纳,然后教师总结。)

① 八七会议:1927年召开,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召开,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这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④ 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也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回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共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历史性巨变,那么请同学们想想,在中国近代还有哪些历史性的巨变(请同学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

①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 第二次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第三次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党和政府今后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然而,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束缚着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板书):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请同学们明白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含义和目的: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过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那么,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会在农村开展呢?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考虑农业的地位。

(1)、原因:

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首先选择农业进行改革。

②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比如上节课学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它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首先选择农业进行改革。

③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领导已经大胆的开展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改革的趋势,所以改革在农村率先开展。

那么是哪个地方率先进行大胆的尝试的呢?(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凤阳出了个皇帝,谁呀?朱元璋。凤阳过去有两样东西闻名全国:一是凤阳花鼓;二是凤阳的穷,十年有九年荒。凤阳花鼓有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于是,穷则思变的凤阳小岗村率先敲响了的改革的鼓点。小岗村共有18位农民签下了“生死状”(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时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然而,坐牢杀头并没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粮食大丰收。)

(2)、开展: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①1978年,安徽,四川农村,率先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分户承包土地) ③废除人民公社: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

(3)、农村经济改革的作用

提问: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作用呢?答案:书上有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当时在企业存在着怎样的弊端?请同学们结合课本56页历史纵横,思考这个问题。

(1)、改革原因:我国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权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所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呢?提问)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措施:

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经营者。

(教师提问:是不是说“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就意味着政府将不再过问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学生回答:不是。政府将通过宏观调控对企业进行监督、引导、保证它们健康稳定发展。) 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提一下其他所有制经济,课文55页注释)

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的竞争力,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过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是,改革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板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面临着哪些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遇到哪些阻力?

①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是一部分保守的人对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人主张回到过去的道路上。

②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

过渡:就在这关键时期,邓小平的南巡,彻底打破了改革的僵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概念阐释

(明确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时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普遍采用并逐渐完善的经济模式,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冠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别称。其实,只不过是资本主义较早的采用了它,这并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实质上,它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而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机制。)

3、建立的过程

①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十四大„„

③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

④1997年,十五大„„

⑤21世纪初,„„

4、历史意义

提问: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课本最后一段

相关热词搜索:市场经济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jihua/6423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