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批判性的句子

批判性的句子

2016-10-25 12:04: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批判性的句子(共7篇)批判性阅读批 判 性 阅 读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之目的,该计划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各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

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的句子 第一篇

批 判 性 阅 读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所谓“批判性阅读”,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为了达到“批判性阅读”之目的,该计划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各个年级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阅读、评价、争论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读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在恭候着你。有哪个老师敢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哪篇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怎能批判性阅读?

我在国内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有些句子,怎么读也读不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当然,这不能说有语法问题,但读来总有点不太顺。再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一句“落水狗的是否该打”。为什么不说“落水狗是否该打”,也不说“落水的狗是否该打”,偏偏说“落水狗的是否该打”?我试图从各种语法角度帮鲁迅找那个“的”字的答案,均无法说服自己。于是,怀疑是排版印刷的错误,但找来其他版本,一模一样。鲁迅不愧一代伟人,思想之深邃,文笔之辛辣,语言之生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只能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神经搭错线”?

前两年,到哈佛办事。友人指给我看: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 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盖着。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我寻思了几天,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 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批判中吸收,是一种主动的吸收,是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阅读的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美国天赋教育倡导“批判性聆听报告”,让我颇感震动!在中国,有哪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孩子们给报告人的,从来都是鲜花和掌声。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从小就逆来顺受,长大则难以独立自主。

中国的母语教育不太重视培养“听”的能力,就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说”与“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而“听”和“读”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培养。于是,“演说”和“写作”可以是一门学问;“听”和“读”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 都大有学问。

“批判性聆听”不是事事都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批判性聆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 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至于是不是要唱反调,倒不一定。许多时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聆听”。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做“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否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也是培养“聪明的孩子”和培养“智慧的学生”的区别。2012-3-1【批判性的句子】

【批判性的句子】

“哥伦比亚模式”的启示

既然通识教育的“哥伦比亚模式”以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为特点,那么借鉴或实施这个模式是否可行呢?首先应当承认,这是一个代价极其高昂的模式。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讨论班只能限制在25人以下。结果是,原来一两百学生同时上一门大课,只要一个教授、一个阶梯教室就能解决的课程,现在却需要五倍以上的教师,无数会议室式的教室,再加上人手一册的若干经典原著而非一本通史教科书。对于任何没有小班讨论传统的大学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教学观念或方法的转变,而且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其次,随着当今高校问责制的兴起,“哥伦比亚模式”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形成巨大的挑战。在大课教学中,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知识”只要通过一张考卷就能一览无余,而通过小班讨论,学生学到的是读书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的方法。后者的教学效果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检验的。

行文至此,我们多少可以猜测到一些关于哥伦比亚学院的核心课程为什么在美国高校里备受冷落的原因了。美国人现在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一个讲究短平快的社会里。大学虽然表面看来是由教授专家治校,但很多时候其实受到市场需求的左右。大学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除了顾及教学目的和学科特点而外,还要考虑如何展示教学成果,就像华尔街的投资人需要用图表来显示股价的起落。基于这样的考虑,大学更愿意在教学内容方面下工夫。

显然,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所谓“通识教育”和我们所理解的以素质培养为目的的“通识教育”相距甚远。依笔者愚见,以原国家教委1995年在华中召开“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为起点,国内大学所推动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似乎更接近后者,即重在培养完整的人、塑造未来社会的公民和领袖。基于此,在借鉴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时候,即使“哥伦比亚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更难实施、亦更不容易见到成效,但这样的通识教育至少在三个方面更加符合我们推行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初衷。 其一,“哥伦比亚模式”的实施将有效地打破中国教育“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习惯。而在大学生涯的开始就进行这种新的学习方法的训练,不仅会对学生整个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批判性的句子】

其二,在学习内容方面,“哥伦比亚模式”不就事论事,不刻意追求时尚,而是让学生踏踏实实地从一种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历史经典中去寻根溯源。青年学生从大学伊始形成这样的学风,将来走向社会以后遇事随波逐流的可能性大概会低一些。

其三,“哥伦比亚模式”对于很多大学现行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挑战。今天的大学教授本身大多从小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下成长起来。让他们变一下思路、换一种教法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之于中国大学应当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而且是关于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实施“哥伦比亚模式”的通识教育,最大的难点在于师资。甘阳曾提出建立助教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生资源,确是一个一举两得、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从哥伦比亚学院八十多年的经验来看,研究生最大的弱点是本身缺少深厚的文史根底。就像一名导游初次带团,虽然熟知景点,却无法带领游客领略景点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中国大学的研究生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上好小班讨论课实属不易。有鉴于此,国内大学通识教育方案的设计实在需要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

在考虑本科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必须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科目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国外,硕士科目还包括一些比较应用型的学科,但博士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术研究和大学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假如中国的大学博士点能够将这一点说明在先,那么近年来不管对教学科研是否有兴趣都盲目考研的现象也许会得到一些纠正。明乎此,大学就能名正言顺地将教学法列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必修课程。这样,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同时进行与学科有关的教学法培训。顺利通过培训的研究生可以让他们开始教本科的通识教育课程,既给他们一个实践教学的机会,也让他们得到一定的经济上的补贴。

与此同时,每一位资深教授必须承担一定的通识课程。可以这样说,假如一所大学的本科通识课程没有全职、资深教授的参与,那么这个学校的通识教育一定是失败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2012-3-1

批判性回帖
批判性的句子 第二篇

1. 请举一个在您的课堂教学中用数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例子,其中用到哪些定性数据和哪些定量数

据?培养了学生的哪些批判性思维技能及次级技能?能否用数据项目研究过程的五个步骤来描述您的这次教学设计?

我在课堂教学中曾用数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案例及简要分析。

教书不忘育人,中职英语课堂更是如此,用数据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体现了英语课堂的双重职能:既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又教给学生做人处事观世界谈人生的道理。在上一次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中,我选用了主题“the Great Wall《长城》”, 现陈述如下: 定性数据:学生搜集的图片、历史故事、红歌、学生自制的ppt、录像

【批判性的句子】

定量数据:中外游客数量、学生计算的近5年综合排名前50的旅游景点排名

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技能及次级技能:

分类:对描述长城的图片、历史故事、红歌等进行分类

找寻关联:学习课文《长城》,为学生用英文描述其他旅游景点做铺垫

用数据项目研究过程的五个步骤来描述这次教学设计:

(1)确认难点:了解长城的历史、用英语描述旅游景点

(2)收集数据:学生分组合作收集描述长城的图片、历史故事、红歌;学生罗列了《烽火戏诸侯》、《秦始皇一统天下》、《孟姜女哭长城》三个经典故事和两首红歌《长城长》、《长城谣》;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每年去游览长城的中外游客量,并通过自己统计得出属于自己的数据;我结合旅游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微信、百度和观看新闻联播各旅游经典的介绍,搜集全国近5年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找出综合排名前50的旅游景点,各组结合某一景区实际情况制作一个录像,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就业或创业提供思路。

(3)分析数据:我引导学生选取对自己组有用的图片制作ppt,学会筛选和分析自己搜集的材料,在查询过程中注意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版权所有的问题。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多次呈现知识,能熟练描述长城的历史,会用简单的语句描述其他出名的旅游景点。

分享成果:采用“历史故事知多少”的主题和“一展歌喉”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竞赛;用数据告诉学生“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真正含义;小组展示录像。

2. 在您所设计的数据项目中,学生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一手数据/一手资料/二

手数据/个人想法和体验)?您所设计的评价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Seasons《一年四季》”数据项目分析及设计的评价

在本次基于数据的批判性思维项目中,我所选的主题是“Seasons《一年四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实物提示、课文内容和字典的引导收集描述春夏秋冬四季天气、景物、适合各个季节的户外活动的英语单词和句子,这些属于一手资料;学生根据清远市旅游局、气象局、环保局提供的一手资料和一手数据计算出清远市的旅游旺季中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数(一手数据),并把景点名称(一手资料)罗列出来;学生记录每天的学习心情,并通过日志反馈和交流,学生的日志属于个人想法;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清远市各旅游景点拍照以及在户外观赏实物学单词属于个人体验。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及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1.为了检验学生学单词的效果,我会采用课堂单词和句子接龙的竞赛形式,让各小组用合力来赢得比赛,并且在比赛中,以类别来引导,比如第一局的内容:描述天气的单词和句子,第二局的内容:适合一年四季的户外活动名称等等,学生通过竞赛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单词用来描述什么。

2.小组间开展朗诵活动,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3.为了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把学生重新分为四组,每组代表一个季节,让各小组学生选取图片和录音自制描述各个季节的ppt并展示,学生在自制的过程中学会选取对本组游泳的信息,注意美观和条理,促进学生学会数据的分类及整合。

4.规划图成果展示会。吸引上级部门关注,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一样能为生活服务。

讨论3:在您所设计的数据项目中,学生收集到的哪些数据将会是定性数据?哪些将会是定量数据?学生在展示成果时,应该如何介绍这些数据?

讨论4:在您所设计的数据项目中,从数据的收集、组织、展示、论证到得出结论,您都推荐学生采用了哪些信息化工具?采用信息化工具为学生在项目研究的各个环节带来了哪些好处?

讨论5:在您所设计的数据项目中,您是如何利用元认知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为确保您的数据项目顺利开展,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批判性思维作业
批判性的句子 第三篇

平时作业1

分析这些句子或报道标题,判断它们有何语义问题,是否可以清楚地、合适地理解:

1) 你那部门还没有腐败?你们主任不听别人意见,结果决策浪费了多少钱?

答:坏论证,因为它偷换了腐败的概念意义。

2)“倪萍:每听到杨澜说英语 我恨不得钻地缝!”

答:杨澜的英语好,倪萍自己的英语差,两个人的英语水平差距大。

2) 艾伯比爵士:管理的规定的问题可以引起对规定的管理和对管理的规定之间的混淆,特别是在关于管

理的责任和关于对规定的管理的规定的责任冲突、交叉的时候。

答:规定的制定是为了用与管理,两者谁服务与谁容易混淆

4)噜苏产生不清楚,不能表达的含义。

5)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今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高达7%,总数超过1亿人。”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等因素,是造成患病人群庞大的原因。”

6)有时候你能考虑别人的意见,有时候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7)这餐馆特产的烤面包不是很热。

8)“在中国,他们有一个词:‘保8’,意即‘保卫8’(’protect eight’)、保卫官员认为事关保持社会稳定的8%的年经济增长率。”(Time, 2009b)

平时作业2

分析这些论证,说明它们的问题:

1)我不理解反对赌博的人是怎么想的。赌博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当我们穿行街道、接受工作、开车、结婚时,都是赌博。赌博合法化只是承认这个事实。(Hutcheson & Joy, 1986, p.52)

2)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好,就能让教授更能提供帮助。既然更能提供帮助的教授应该得到终身教职,学生对谁应该得到教职起最终决定作用。(McKay, 2000, p.64)

3)如果我们的感官没有欺骗我们,科学理论就是正确的,

如果科学理论是正确的,我们的感官就欺骗了我们。

所以,如果我们的感官没有欺骗我们,我们的感官欺骗了我们。(Hutcheson & Joy, 1986, p.53)

4)“人物周刊:你的话让我想起清华的秦晖教授说应该允许城市里面有贫民窟的存在,但他遭到万炮齐轰。 黄亚生:贫民窟的存在是说明一个国家的落后,但是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啊,是吧?所以我们应该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落后国家肯定是有贫民区的,看你怎么去对待这个问题。”(南方人物周刊对黄亚生的采访)

5)警察:对不起,只有持特别证的人才可以在此停车。

司机:正好,我有特别证,说明我完全可以在此停车。

【批判性的句子】

平时作业3

判断下面的陈述的真假

1)一个完满的论证是一个演绎论证,其推理有效,前提真实。

2)如果一个演绎论证的前提都真,它的结论必然是真的【批判性的句子】

3)如果一个演绎论证的结论真,它有可能是完满的,有可能不是完满的。

4)一个演绎论证如果是有效的、它的结论有可能真,有可能假

5)如果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么它的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有错误

6)如果一个演绎论证是有效的,它的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有错误,那么它的结论也是错的。

平时作业4

下面段落包含什么样的推理,合理吗?

1)2008年,北京市实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2009年上半年增长10.1%。2008年,天津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增长16.6%。两地的GDP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为促进这两个城市的比翼双飞增添了新的翅膀。

2)最近一个对100个有海洛因毒瘾的人调查发现,99个人是从吸大麻开始的。所以吸大麻明显导致了海洛因毒瘾。(Hutcheson& Joy, 1986, p.191)

3)枪不杀人,人杀人(美国反对禁止枪枝的人的口号)

批判的句子
批判性的句子 第四篇

1、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果没有房子,你连坟墓都进不去!

2、一帮毫无成就旳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旳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

3、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批判的句子

4、高尚,我景仰。平凡,我尊敬。孱弱,我同情。畏却,我理解。可是,别指望我接受伪善,卑劣,下作和无耻,5、拆迁不是建住宅就是工厂,都是好事;但我们习惯是用土匪的方式干慈善家的义举。

6、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最大的罪恶不是他忘恩负义,而是那种使人寒心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世人对善良的人性失去信心,因而窒息社会上蓬勃的朝气,呜呼。

7、我们看错了世界,却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批判的句子

8、情书大全在图书的分类,应该属于科幻类!

9、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10、政治就是没有矛盾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其实就是制造仇恨的。巴基斯坦的小学数学课本里有道题:抓到7个以色列战俘,干掉5个,还剩几个?连数学都灌输仇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11、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12、财富与女人竟然是中国男人成功的标志,于是像我这种没有钱也没有情人的人是失败的中国男人;而我们社会的腐败分子有很多钱与情人,所以他们才是成功的中国男人。

13、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14、广告就是告诉别人,他的钱还可以这么花。

15、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16、中国大学教育“新三化”:教授老板化、老板教授化、教授老板关系密切化(大学市场文化)

17、鼓动人们为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观念上的疑点,毫无顾忌地告密、揭发、反咬、围攻、卖友。只要做了这样的恶事,不仅能自保,而且还能瓜分受害者的遗产;如果不肯这样做,则迟早灾难临头。这就以对生命最终威胁的方式培植起人性深处的恶,使之蔓延膨胀,颠覆全社会的人格系统。

18、我们将不能不留给他们腐臭的河流,不能不留给他们看不见的星空,不能不留给他们拆迁迨尽的故乡,不能不留给他们没有传说和民谣的历史,不能不留给他们有沙尘暴的春天,不能不留给他们永远再也见不到的野生物种……

19、初从文,廿六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 伤感)无药自愈。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20、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21、安乐死是饮鸩止渴——对这个社会而言。这个社会更为需要的,不是安乐死合法化,而是给与更多的生命活下去的理由。

22、如果手段是邪恶的,那整件事就注定是邪恶的。有些人或组织,说他为了正当美好的目标,不得已使用邪恶的手段。永远不能接受这种说法!一旦接受,他的手段只会越来越邪恶,而正当美好的目标,永远不会实现。对邪恶无尽让步的世界,等于中毒的土壤,一切花朵,都成奢望。

23、所谓外遇,就是有了爱情和面包之后,还想吃蛋糕的心情!

24、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25、武夫卖性命,拚死争防地。文人卖议论,毁孔誉夏翌。土豪卖人民,剥膏媚贪吏。我家无长物,惟卖旧文字。

26、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27、等着吧,潮水退去的那一天,当你们看见露出整个海海面的大陆时,你们才会发现,有多少尸骸碎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28、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29、这是个盛世,物质繁荣,高楼林立,名车接踵,酒醉金迷;这是个乱世,精神匮乏,人欲横流,卑鄙趾高,哀鸿触目。

30、汉奸卖国、强盗劫财、婊子卖身,各自都有一套理不直却气壮的歪理。

31、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中国奴隶的冤魂!

32、在这个盛世乱世里,高尚逐渐成为墓碑,信仰逐渐成为交易,理想逐渐成为笑谈,人心逐渐成为荒漠。还要多久?我们将再也没有节制物欲的精神、净化人心的信仰,所有美丽的花,都将无水浇灌。
 

读后感作文评语
批判性的句子 第五篇

[篇一:关于读后感作文的评语]

你是一个活泼、天真的男孩,赛场上,你表现出色。但是,要想在学习进步,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不够,希望你在书山学海中,勤奋+努力,找到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你性情温和,言语不多,但你待人诚恳、礼貌,思想上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一名班干部,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负责班级卫生工作,。我多么想冲过去,替他写下剩下的话,可在坚强的爸爸面前,我感觉我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

爸爸说得没错,文章是心灵的窗户,我独自走在黑暗的世界里,我很想拿起笔,描述我坚强的爸爸,可,我打不开这面窗户。我流下同情、心疼的眼泪,是苦的,是酸的。我痛苦地叫着,爸爸却听不见。

我当时的心情,无人理解,我突然觉得应该继续写作下去,才对得起爸爸。我打开了窗户,闻到新鲜的空气,我走出了黑暗的世界。

从此,我对写作更感兴趣,我又快乐起来了。

首先看到了我这期末的成就,考的不太理想,我想:不知教员的评语是若何写的?必定把我的错误谬误都写出来了。于是我怀着不安的神色看了教员的评语,哪知教员没有攻讦我,只有鼓舞激励的话语,评语是这样写的:你有一颗宽宠遇人的心,从不与同窗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我想一个拥有这样夸姣心灵的同窗,进修成就也不应落人之后吧!我读完评语就像一股暖流津润着我的心里,教员给我这么年夜的鼓舞和长进心,我想:教员给我这么年夜的鼓舞激励,我必然会好好进修的。这种爱是何等无私,何等伟年夜啊!我深切的体味到您的爱是激励我好好进修的动力。

教员,请相信我!我必然不会让您失踪望的!在新的一学期里让您看见一个崭新的我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眉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人要衣装,文要题妆,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简洁、清晰、生动、新颖是题目亮丽的要素。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同时也可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和注意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少有命题作文,而多是话题作文。三自方针要求自拟题目,可是有些考生习惯作老师给的命题作文,竟不知道怎么给作文写题目。在一项对2010年高考作文近1000份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未写题目的有30多份,题目不当的有50多份,只有近100份试卷因作文题目恰当、准确得到了加分,而前两者均不同程度地失了分或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得分。

[篇四:读后感作文评语]

○字体书写美观工整内容丰富充实

○写景写文细腻文思细腻敏捷

○开头新颖生动结尾前后呼应

○文句顺畅首尾呼应完整

○内容表达清楚可圈可点

○语句流畅生动用字遣词恰到好处

○见解十分正确段落分明可取

○内容合乎主题段落井然分明

○描述丰富生动用词优美流畅

○充满创意想像写作认真用心

○段落清楚有层次成语运用极佳

○立意创新高远内容充实具生活性

○能正面思考想法不错喔

○要多掌握分段要领

○要学会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可再多举例充实内容

○适切运用成语或修辞

○错别字要订正不再犯

○开头要能引人多往正面思考

○思虑不够细腻词句避免俗套

○充分掌握主旨段落分明可取

○举例说明应再加强可以大胆发挥创意

○多应用修辞法技巧并适当引用成语

○语句过于平淡要多应用修辞法技巧

○宜多阅读课外书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字迹力求端正工整错字要避免并订正

○题意没有充分掌握叙述欠缺条理

○错字较多文词表达不够完整

○内容取材平淡宜多构思发挥创意

○用心观察减少涂改词句不要重复

○构思取材新颖丰富

○取材适当切题文笔生动流畅

○充分掌握主旨内容丰富充实

○适当引用名言引言成语得当

○文句顺畅思路清晰结尾有力

○主题正确条理分明

○内容略显空洞题材还要充实

○文章无法对题分段有些不明

○分段重点宜多掌握避免出现离题现象

○内容较少不够充实修改文句使其通顺

[篇五:读后感评语评语]

最近,我看了同学们的来信和网上发来的信息,对大家的写作动态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知上一期栏目中关于选材的内容,大家看过之后,有何感受?请尽快与老师交流。

在众多的来信中,有一位东关某小学六年级的曹笑〓小朋友反映了自己在写作中的妙笔生花,却独在写读后感的问题上感到捉襟见肘,希望老师能给她予以指导,并希望老师能与她交朋友,我看了很高兴,那么就借该栏目与大家谈谈关于如何写好读后感的方法。

提及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就与写读书笔记联系到一起。众所周知,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写读后感笔记有益于我们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可谓好处多多。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今天,咱们就重点来谈谈第二种。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养花>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第一步:先让学生回忆<养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点。第二步:我归纳习作要求,<养花>这篇文章抓住三个要点:①、养花能增长知识。②、养花能调节脑力劳动。③、养花可以创造劳动果实,发展友谊。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养花>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2、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五、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小组发言交流。

六、学生动笔写习作。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养花>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样写好高中的读后感?高中读后感与初中的区别何在?

老师要我们根据读过一篇散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是由于太久没写,又因为自我觉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觉得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啊!就值得写呢!

一般来讲呢,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论不多,阁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极盼赐教。

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

[篇六:作文读后感教师评语]

●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斜

●写好话题作文,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

●“独辟蹊径、表现个性”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在以上三个主要特点中,最主要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由于“范围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斜。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可以写“辨明是非”方面的,也可以写“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这样,“化大为斜,“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现题材多样、迭彩纷呈的好局面。

再拿下面一个话题作文为例: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斜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斜,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二个本事是“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拿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来说,可以从“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讲究包容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并发展个性”“增强批判性”“鼓励创新性”“反对僵死性”“提倡灵活性”等角度做文章,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的“丰富多彩”原地转磨盘,更不要简单地仅仅用一些事例去佐证原话题的正确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相关,就都符合话题作文写作的要求,不要错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做一成不变的命题。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写话题作文容易出现以下主要问题:

复制话题

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

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材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的作文有这种毛玻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材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卤原材料了。

余秋雨经典语录50句
批判性的句子 第六篇

1、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余秋雨

2、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候。余秋雨的一句话点得很到位,人上年纪就会自然熄灭往常误以为灿烂的浮火,往日里一切爱恨情仇随风消逝,只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我们因而懂得了许多不愿深究的道理。我爱你!不是简单的说辞,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目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乐,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

4、中华文化的三大优点: 一不喜远征。中国人不会举一国之力去攻打远方之国。 二不喜极端。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会努力寻找一个中间点,规避极端 三不喜无序。中国一直处于集权统治的状态中,习惯所有的事务都在管理之中,中国失控的时候是很少见的。余秋雨经典语录50句

5、余秋雨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过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如果我是鱼的话,我就可以忘记不开心,忘记讨厌的事。多好啊。

6、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余秋雨

7、余秋雨说: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如果它能回来,那么它就永远是你的;如果它不能回。

8、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大作家余秋雨的一句话,非常有哲理!适用于身边所有的人!船到桥头自然直!向前走,加油!胜利属于勇敢善良的人

9、能够慢慢培养的不是爱情,而是习惯。能够随着时间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动。所以爱是一瞬间的礼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反过来说,爱和婚姻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结婚的,也不是所有婚姻都有爱情的。――余秋雨

10、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余秋雨

11、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

12、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13、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14、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15、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16、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我看到,最怨纷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我看到。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17、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18、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19、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20、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1、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22、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23、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原创文学,我建议你到文博苑里看一看,读一读,同时也希望大家亲自写一些自己的东西作为锻炼。

24、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民众突然对韩国的电视剧,对超女表现出那么单纯的投入,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25、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26、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

27、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8、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他认为,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亚的决斗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9、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

30、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31、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情感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人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而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既然无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颔首随手挥别。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人类对自身的嘲谑。

32、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33、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34、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35、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36、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37、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38、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39、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40、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41、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42、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态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龄里落脚。

43、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44、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45、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46、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47、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48、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49、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

50、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
批判性的句子 第七篇

[篇一:学习刑法的心得体会]

经过对刑法分则近两个月的学习,我了解到、体会到更多刑法的乐趣,揣摩到更多属于刑法的真谛。上学期通过学习刑法总则,开始接触到什么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知道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的对抗犯罪分子的法律,分清了违法与犯罪的根本性区别等。犯罪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对犯罪的定义体现了罪刑法定的思想,犯什么法、量什么刑,都要依据法律——刑法的规定。学习刑法心得体会。刑事责任,基于我的简单理解就是犯罪人应负担的法律责任,负责任就有承担惩罚的义务。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利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犯罪是特定的行为——是对社会的一种严重的侵害;刑罚是制裁的方法——是国家对犯罪分子的严厉惩罚。刑罚也是恶,直观的看是“以恶制恶”。所以“制恶”是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安定,是为了保护大众的平等的权益不受侵害,所以我们强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刑罚是“以恶制恶”,于是我们又强调刑罚人道主义,是以外的原因就是未遂,是自动放弃的话就是中止。后三者比较容易混淆,鉴于各种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各异,当司法实践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是,犯罪形态的不同对罪刑法定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刑法分则主要规定具体罪名与罪状,数目繁多,在如何把握刑法分则的问题上,我认为应该从理解以及掌握各个罪名的主要内容和行为方式上出发学习。刑法分则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条文来确立各种犯罪行为,条文的内容包括罪状和法定刑。通过罪状设计来描述犯罪行为,确定打击犯罪的范围,是各国刑法的通行作法。罪状的内容主要是对社会现实中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性需要由刑罚方法来处置的事实加以记述,这是罪刑法定,在认识论上是定性认识。法定的罪刑设计要落实到具体的案件中,需要司法定量,具备可操作性。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来考虑,满足可操作性的最佳状态是:立法对每一个问题的规定不仅有定性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有定量因素。只有在定量的意义上才可以说能够将可操作性落实,仅仅停留在定性阶段而不考虑定量因素,不符合“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面对具体个案,处理具体案件时,对刑法的适用解释只能是具体的,根本原因是案件之间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正如我们高考英语作文经常用的一句话:everycoinhastwosides。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更何况是一个案件,又何止两面呢。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案件在其所具有的特殊之处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案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方,他们永远不可能重复在他们之间引起纠纷的那种行为。我们可以用足以涵盖不同时空下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不同纠纷的一般术语,去描述一个案件中的诸般事项。我们也可以用仅仅能够包含在一时一地的这些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纠纷的特定的法言法语,对他们加以描述。无论我们怎样描述案件,每一个案件都只发生一次。例如杀人罪是定性描述,具体的杀人行为分别有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基于故意和过失的程度所反应出的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在各个案件中均有差异。

至于刑法上所说的行为方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思维误区,法条说什么即是什么,抠字眼,只在于字面上的分析以及在语句上的剖析,而忽视了其中的内涵以及各个不同的行为方式所导致的不同的行为结果以及判决结果。经过学习,我发现刑法总论和分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总论的指导,单看分则,确实难以作出正确的判决,由此可知,无论是总论还是分则,在学习的时候必须融会贯通,不可厚此薄彼,构建自身完整的刑法知识体系,对分析案件时很有帮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刑法法条上所提到的各个行为方式呢?当然,语义理解是最基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法条上没有明确写上、规定上的其他行为,那些特殊的行为方式该如何定性的问题。法条不可能涵盖所有有可能的犯罪行为方式,人的创造力是无限大的,可是路走偏了,就成了人的犯罪手段及方式是无限多的。因此,当出现于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时,一是可以依照法条总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而不必关注与其他具体行为方式的关系;二是可以依照刑法总论上一些基本的、原则上的规定,再结合相类似的具体罪名,由法官进行自由心证。

刑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正如广州许霆的恶意提款案件,从无期徒刑改判为五年的有期徒刑,然而同一性质同一行为方式的“云南许霆”则从无期徒刑改判为八年的有期徒刑,且是借鉴广州许霆案的先例进行上诉。“云南许霆”表示:“2009年7月的时候,我有一次减刑机会,要减两年零六个月。结果报上去,法院说我不认罪,这个减刑就没有批。”直到广州许霆案引起了一系列涟漪,方才让这个“云南许霆”有了提前步出监狱的机会。为什么不同的法院检察院的判决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法律规定的上诉在实际操作中那么难实施,甚至对于写了很多遍的申诉材料上交到法院,依然是无人问津,这是司法实践的失误还是司法机关办事效率的低下,不得而知。我记得当初本科专业选了法学的时候,不少人告诫过我,从法学院毕业出来以后,会发现大学四年所学到的跟职业会大相庭径,无论你是作为律师还是检察官。其实个人认为,不是学的东西大相庭径,而是作为一个人心中那份正义以及法律理想已经在社会的大染缸之中被染得失去了本来的颜色,看不清其本来的面目,因此才会造成大相庭径的局面。司法实践当中,理论上的东西相信是相差无几的,由于法院、检察院以及辩护人的不同而容易造成判决结果出现差异,这也是刑事立法的一个不足之处,也是刑事司法的一个缺陷所在。

通过这学期学习刑法分则,我深深体会到,要学好刑法这一门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过于理想化的思维会导致刑法的学习道路出现偏差,批判性的思维反倒会让自身更好地认清事实,看清法律不只是维护人的权利,而且牵涉到的还有很多很多或正或邪的方方面面。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律学科,且与其他部门法比起来,刑法是“第二道防线”,没有刑法做后盾、做保证,其他部门法往往难以得到贯彻实施。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学习刑法而学习刑法,而是为了把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具体的问题而学习刑法。在学习刑法的过程中,不能闭门读书,忽视联系实际,那是高中时候明确高考高分为目标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当把理论学习跟我国的司法实践,特别是刑事审判实践结合起来。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还要了解、关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带着新问题去学习刑法理论,同时也要关注犯罪学、心理学、刑事诉讼法学等方面的相关学科。这样不但为学习刑法提供了动力,而且也能使所学的刑法学知识得以检验、充实和提高,并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篇二:学习<刑法>的心得体会]

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法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所谓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系统的知识,研究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及现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法律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实用性: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它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表现在:1、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而自然科学则是可以计量、可以检验、可以实验的。虽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等于实验,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做实验,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现在我们才认识到新人口论是一种真理,又如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 最后证明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行不通。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对象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法律的研究结果则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许多的观点,不同的学科认识都有道理,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不受他人影响,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讲到独立判断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判断标准。如公平、诚信等皆为生活经验,就是说当法学上的不同意见都有道理时该怎么办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对于法律理论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用社会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偿,直接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则。

法学说开了就是一套概念体系。掌握了概念体系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套法律思维,就具备了法律人的资格。因此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从概念入手,一定要掌握概念,要理解概念,切记不可死记硬背,先记忆,然后要理解。如欺诈行为,我们先要弄清什么叫欺诈,才能进一步理解欺诈行为。这种方法在法律解释上叫文义解释。文义解释就是指每一个法律条文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所以要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把握概念之含义。同时语言文字又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如法律上所说“产品”与社会生活中所说“产品”就不一致。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有多种其他的理解方法。一个法条就可能有多种理解,因此法律人在现实生活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在我国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来制定各项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学当然也有目的性,在历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德国的概念法学,它们过分注意概念问题,而忽略了目的性。直到德国著名学者耶林,他本是个概念法学派的学者,到中年时逐渐意识到概念法学派有僵化的缺点,于是写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指出每部法律都是有特定目的的,我们要了解、掌握、运用一门法律,必须先搞清楚它的目的性,我们学习任何一部法律,不能只是搞清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后果,还要思考这个法律制度、法律规则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如果只讲概念,就会成为“概念”法学。耶林说,光讲“概念”的法学,会成为概念游戏,他说,法律的目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而法律的目的正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引导我们学习、掌握、运用法律。对每一个法律制度、规则,我们都从目的入手,这就构成了现在法学上的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目的解释方法,即解释、运用每一个制度、规则,一定要紧紧扣住立法目的,如果有两种解释,则只有紧扣立法目的的那个解释才正确。

五、正义性

法学正义性源于法律正义性,法律规则因为有正义性才能区分于技术规则,同时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恶法之分。我们评价法律的好、坏、先进与落后就是依据法律的正义性。同时,现在还存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过分关注形式正义而忽略了实质正义,但是形式正义只是获取实质正义的手段,只有在无法获得实质正义时退而求其次满足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是目的,程序正义是手段。一旦我们将形式正义强调过分,我们就悖离了法律的正义性。

法官、律师这些法律人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的人,他们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之道,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所以,不能把法律混淆于其他职业。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因为我们选择了法律,我们就选择了正义!

六、实用性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像我们在家的时候,可能会有左邻右舍拿一些案件来请教我们拿什么回答他们呢,所以在我们平常学习中就要注重法学的实用性,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是投案自首?如何才能从轻处理?通过对刑法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

根据刑法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审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犯罪行为,还应该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轻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嫌疑人,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平时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人都是平等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篇三:刑法学习心得体会]

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部门法学。刑法学以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

刑法学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律十分发达,当时律学主体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的刑法学。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就有所谓刑名之学。但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认为,1764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刑法学的正式诞生。此后,经费尔巴哈、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努力,先后出现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创立和发展了刑法理论体系。

刑法学分为以下类型:(1)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

(2)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

(3)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4)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本书属于规范刑法学,是以我国现行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规范刑法学是刑法学的基础,也是刑法入门的基本知识。

刑法体系:

刑法学分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则。

其中,总论部分主要有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和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正当行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事责任,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的消灭。

分则部分包括概述,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刑法的设立目的:

这一直也是让民众所不解的事,大部分人恐怕都是认为刑法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统治民众的工具而已,如果没有刑法恐怕我们的生活也不是会乱成一团(甚至对于法律都是这么认为,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但是刑法并不是可有可无、仅仅是统治工具而已。同态复仇是最原始的“刑罚”方式,“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仅是古代巴比伦人处理纠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文明。但是同态复仇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冤冤相报。如果按照同态复仇的方式,恐怕人类一直会处在不停的战争和纠纷之中。而刑法的出现就是为了结束同态复仇的无止境的状况。同态复仇也是一种司法,但是毫无疑问他的结果是更加严重的冲突。而刑法则是转向恢复性司法,也就是恢复到伤害造成之前的状况。如果不能恢复,则用另外的方式来补偿,如经济补偿等。这就是刑法最大的意义。如果还有人说刑法是统治阶级的“走狗”或者之类的话,那么确实应该让他来尝试一下同态复仇是什么感觉。

刑法的地位: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地位应该不同,他涉及到其他部门法中最严重的情况,又脱离于其他部门法。我自己将法律分为三等,一等为最基础最初级,三等为最高级。一等法律即为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调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说是调整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但是由于本身宪法过于模糊,并且一般不适用于案件,而适用的时候也大抵不是用宪法的形式,所以虽然他是“不可违背”之法,但应该是放在第一等的。二等法律是各类部门法(地方法规等不在探讨范围内),不包括刑法。部门法是调整各类不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其中有相通之处,也有独立之处,他们是国家生活中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支持法律生活的法律,所以是二等之法律。三等法律就是刑法了,之所以将刑法放在三等,并不是它比其他法律更加的完善或是意义更大,而是因为他所规定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刑法”的范围,而且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最严重的方面。而刑法在制定和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其与其他部门法的相适之处。而这些观中国之刑法,恐怕还是不完善的。

刑法的历史:

刑法学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律十分发达,当时律学主体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的刑法学。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就有所谓刑名之学。但是,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近代才出现的。一般认为,[font]1764[/font]年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论犯罪和刑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刑法学的正式诞生。此后,经费尔巴哈、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断努力,先后出现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包括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创立和发展了刑法理论体系。刑法学分为以下类型:规范刑法学,是指以本国的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注释方法揭示法条的内容,并加以评注而形成的刑法规范知识体系。理论刑法学,是指采用思辨方法,对蕴含在法条背后对法条起支撑作用的法理加以阐述而刑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在理论刑法学中,按照其内容又可以分为刑法法理学与刑法哲学。比较刑法学,是指采用比较方法,研究各国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异同,阐述其特征而形成的刑法知识体系。国际刑法学,是指对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刑事实体法规范和刑事程序法规范)进行研究而刑成的刑法知识体系。本书属于规范刑法学,是以我国现行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规范刑法学是刑法学的基础,也是刑法入门的基本知识。

心得体会:

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像我们在家的时候,可能会有左邻右舍拿一些案件来请教我们拿什么回答他们呢,所以在我们平常学习中就要注重法学的实用性,不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是投案自首?如何才能从轻处理?通过对刑法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

根据刑法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审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的,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罪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行为,认定为自首。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犯罪行为,还应该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不同的罪行的,以自首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或者判决确定罪行属同种罪行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轻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罪行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分子到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的,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的,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嫌疑人,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平时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人都是平等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篇四:学习<刑法学>精品课程的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刑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培训,聆听孙国祥教授和刘伟博士对刑法学的教学剖析,收获颇丰。大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深受启发。我是治安学专业教师,对刑法学并不熟悉,由于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参加了本期培训。尽管本人所教课程与参加培训课程诸多不同,但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和下一步我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仍有很大帮助。下面我结合本次精品课程培训学习,谈谈个人对课程教学及教学资源利用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探索

基于个人教学的体会,以及对一些同仁教学实践的了解,教学上的挑战和困惑可以说是高校教师普遍性的遭遇。此次培训学习,虽然我对刑法学不熟悉,但从孙国祥教授借助刑法学课程对教学的剖析中,也受益颇多,主要有三点:

一是,孙国祥教授特别讲到了教学方法,对刑法学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比如辩论式的案例计论、撰写学术观点综述的小论文、旁听公审、专题讲座等等。我所任教的治安学课程,虽然与内容与刑法学不同,但从孙教授予的讲述中,我发现有我值得借鉴的很多东西,孙教授提到的诸多的教学方法,我几乎都可以作个尝试。

二是,孙教授提到了刑法学教学中要处理的几个关系,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对我触动较大,我所就职的公安类院校近年正逐步转向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够用,技能够强,各公安院校都在探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不少教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历,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不少人还走了极端。孙教授的观点让我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而割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讲透,为学生建构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三是,孙教授中讲座中多次特别提到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领悟能力。我个人认为,这实质上是对“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之类教学指导思想的一条践行途径,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贯穿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教学资源的获取

这次培训,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对我的启发较大,除了日常的教材、期刊杂志外,还可以搜集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国内外各知名学校的网站,下载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获取各种教学资源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只有不断更新、充实教师的知识结构,才可以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只有教师个人知识的深厚积淀,才能给课堂带去信息含量高的知识内容,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形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也才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使用

近年来,各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如火如荼,不少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水准很高,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如何使这些的成果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从此次培训中,我个人认为目前对此类教学资源还处于“低共享、高成本、交流不足”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为:一是,共享范围极其有限,很多是建设单位内部共享。使很多同仁既使知道某学校的精品课程,也无法获取其内容。二是,高成本有限共享,在一定范围内高成本共享,这里的高成本既指需求者,也包括供给者,最终造成运转不良,难以维持。三是,交流不足。交流可以解决两个问题,即避免重复性建设和取长补短。但个人感觉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同行专业人员交流机会极少,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交流平台,特别是直接的、动态的交流。当然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撑。

两天的培训时间很短,所见所闻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深度消化,我相信这次培训将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一次提升作用。


批判性的句子相关热词搜索: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阅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批判性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批判性的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jihua/7078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