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

2016-01-10 17:00: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一:初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一:初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常用单位: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一个苹果约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

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

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

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

2、公式: 变形 m = ρV V = ρ= V 3ρ3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常用单位g/cm。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ρ= V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

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m 原理 ρ V 工具天平

沉入水中: 工具(量筒、水、细线) 形 方法:1 状 读出体积V1;2 不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物 规 体体积V=V2-V1 则 浮在水面: A针)

B(工具:量筒、水、细 形状规则 线、石块) 工具:刻度尺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

计算公式: 变形 t , v t s = v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两单位中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从图象中可以看 直接测量工具: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速度图象: 度 v是个恒量与路 程S时间t没关系 Ⅱ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B、 平均速度: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

E、常识:人步行速度,自行车速度,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总路程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3 3 6 9 1μ3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篮球直径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

(2)产生原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而错误是由于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调”:“读”:读数=。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出来的,且经受住了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而惯性定律是遵循的运动规律。

B(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二:九年级物理阶段性考试总结

九年级物理阶段性考试总结

九年级物理集备组

从本次阶段性检测反馈的结果来看,总体比较理想,学生成绩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1.各班发展趋于均衡,差距在逐步缩小。平均分除10、12班外,其他班级的平均分均在80分以上;及格率大幅提升,及格率最高的5班,及格率达到95%以上,9班在上学期期末有19人不及格,本次阶段性检测,及格率达到93.33%。优秀学生人数1-9班均达到30人次以上,且各班人数基本持平。

2.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由于新学期所学内容与前面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自本学期开始,我们物理组在学生学习方面,从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明显改观,学生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存在问题

1.作业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观。物理学科每天都有少量的作业,从收交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应付作业的现象明显,书写不认真,作图不规范,个别学生抄袭作业,作业不思考,动手多,动脑少,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起不到应有的作业效果。

2.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进一步优化。少数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没有整理资料的习惯,教师发放的材料随发随丢,缺乏整理错题的习惯。课堂上学生动手多,动脑少,被动听课,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需要学生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缺乏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从本次阶段性检测阅卷来看,学生在不定项选择题失分较多,主要的问题在于选不全、选不对。选不全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全面,选不准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不能把握知识前后之间的关系,知识理解片面,或一知半解。

4.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匮乏。

学生对中考专题六的问题,缺乏思路与方法,数学知识不足,影响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在课外加强本专题的训练与辅导。这对有望考取重点高中的同学尤其重要,学生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寄希望于在学校全部解决。

给家长的建议

1.重视平时学科的学习,舍得花功夫。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中考试题题量大,难度大,2013年中考,学生普遍反映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所有试题的解答,最后两个专题,学生一是没时间做,二是不会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中考成绩。2013年中考学生平均分在64分,90分以上学生寥寥无几,考取高分需要家长和学生在平时要高度重视学科的学习。

2.关注孩子的作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是否认真完成了作业,通过检查孩子的作业,关注孩子学科学习的问题,关注孩子的心态。

3.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整理试卷与讲义,将不同学科的试卷、讲义等按照日期整理,按学科放置在不同的档案夹里面,督促孩子对做过的试卷进行错题更正与反思。通过整理试卷与讲义,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4.帮助孩子通过不同途径解决孩子在物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紧张,学生不可能在校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需要课后的努力与付出,家长应帮助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每天有弥补薄弱学科的时间,孩子学习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家长可寻求名师辅导,或购买相应材料,进行专门的强化和提升。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三:2015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总结

2015年上期九年级物理第一次月考试总结

汝州市三中教师:崔杰

2015年10月9日–10日,九年级进行了第一次学月考试,目前成绩已经揭晓,现将考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卷分析

1、试卷共五道大题,22个小题,满分70分。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综合应用题。填空题占14分、选择题占16分、实验探究题占24分和综合应用题占16分。难易中等偏易,与往年中招试题结构基本一致。

2、考试内容:第13章内能、第14章内能的利用、第15章电流和电路只1个选择题占2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成绩分析

1、九一班参加考试69人,80分以上18人,60分以上36人,人均50.77分,全级第1名,煤山第1名。

九三班参加考试67人,80分以上18人,60分以上37人,人均50.10分,全级第三名,煤山第3名。

2、从整体看,学生成绩还不理想,与试题较容易不成比例,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基础太差。

(2)实验探究题练得不够多(3)考前没有进行综合训练,应试能力差。(4)对学生过关还不够严格。

三、今后努力方向

1、 认真备好复习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仅要备教

材、备课程标准,还要备中考试卷,扑捉中招信息。同时还要认真地备学生,要让学生听懂听会,不能“对牛弹琴”,要提高课堂效率。

2、要上好课,上课要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要让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上课要特别注意课堂纪律,要注意组织课堂教学,注意师生互动配合。重点知识要讲好专题讲座、做好专题练习。

3、要加强培优补差工作,九年级重点是培优秀生中的差科,不能让学生出现7-1等于零的悲剧。每班补差对象之多前30名学生,重中之重是前10名学生中的差科和参评学生成绩的提高。

4、要对学生实行过关制,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特别是要对布置的作业进行落实,监督学生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不能让学生欠账,学习上要让学生日清月结。

5、教学上要多投入时间和精力,采取“时间+汗水+科学方法指导”的方法,是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

2015年10月15日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四:初三期中考试物理组总结

初三物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对试卷的分析:

本试卷考查了开学以来学习过的所有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靠近中考题型。本次试卷特点是:(1)难度适中。 (2)突出了能力的考查. (3)知识点覆盖面较大,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对前面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5)注重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查。(6)注重与生活、科技、时事等相联系。

二、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刚开始学物理,不会答题。特别是综合题,学生读不懂物理现象。2、光学画图题,尽管老师讲过、学生练过、老师批改过,学生仍答不好。3、计算题不会写步骤,总跟数学计算混淆,不会用物理公式来解题。4、实验题不会用物理语言叙述现象。5、学生对基础概念题答的较好。

三、对成绩分析:

18个班平均成绩相差不大。有些班成绩差,可能是受流感影响。年级平均分、优秀率、优良率比预想的要差很多。及格率比预想的相差不大。

三.考试反映出的问题:

本次考试反映了我们教学中的三个突出的问题:

(1)课堂40分钟的效果急待提高。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引导分析和创设情景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高效

的环境,而现在学生的管理成了教师的心病,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教师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从而影响到了成绩的提高。

(2)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以后的处理没有好的方法,对那些懒散的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补差时间得不到保证。

(3)学生对物理没有入门。物理是初三新开学科,学生对新知识接受慢,对新老师语言、语音不熟悉。对物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对物理语言不懂。物理计算与数学计算的不同与相同不会区分。不会答题。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不了解,没能针对学生现有状况讲课,讲得多、练得多,学生接受不了。也是这次考试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教师有些过高估价学生了。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在集体备课中,要确定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做到精讲、精练。

2.在集体备课中,要确定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有哪些难讲、难理解,研究和商讨出最好的教法。

3.在集体备课中,要确定有哪些题型让大多数学生必须练会。

4.多开展好帮差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增添学习氛围。

5、多开展表彰、奖励优秀学生的活动,多开展物理竞赛活动(但苦于没有经费),利用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尖子生。

6、组内教师要互相学习、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教学、教法心得,多探讨学生心理,养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抓准知识点,动脑讲清、讲活知识点,引导学生会用知识点。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反复练习、反复批改,夯实基础,提高一分两率。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9.11.25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五:初三物理一模总结

初三物理“一模”考试总结

本次考试,考试题型和中考完成相同,难度比中考略难,各知识点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还没有和中考完全接轨,电学内容偏多,光学偏少,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反映出如下问题:

1、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概念不够清晰

比如选择题第10题,学生对短路和断路不能正确的区分,不知道哪种情况下导体两端有电压,导致错选。

2、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经审题,直接解题,这次由于是网上阅卷,所以要求学生作图题必须用2B铅笔答题,而且试卷首页明确有这个要求,有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方法解题,导致试卷没能被扫描出来,而导致扣分,而且情况还比较严重。 3、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比如填空题13题,要求填同名磁极相排斥,有学生填同性,也有学生填相同,还有填同种的,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题目,失分也要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4、思维不够灵活,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第30题,由于题目很长,好多学生题目都没能认真读完,就直接解题,或者边解题边找信息,导致信息没能找完整。

我觉得造成学生产生以上情况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活动重视不够,在平时的教学中,总舍不得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老师讲得多,让学生进行读题、审题、分析说理的时间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尽可能

在课上完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减少学生课后抄袭作业。

2、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做的不到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3、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 4、课后辅导不够,特别和化学比,我们物理课后辅导是偏少的,导致低分较多,及格率不高,平均分较低,在今后教学中这方面还要加强。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六: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4.1t=103kg 1kg=1000g=103g 1g=103m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 (纸片变成纸团)

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 (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

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 (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

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 (餐具消毒)

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

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

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写成公式:m=m总/n

形状规则:利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

8.测量物体体积可以下沉的物体:排液法 溢液法

不能下沉的物体:捆绑法 悬挂法

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

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 、cm3 、dm3 、 m3

1ml=1cm3=1×10-3dm3=1×10-6m3

11.等容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使用,利用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一位同学要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唯一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果可以,应该怎么进行该实验? 分析: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 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V烧杯=V水= m总-m空/ρ水 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

为m牛奶=mˊ总-m空 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

⑤ρ牛奶= (mˊ总-m空)ρ水/ m总-m空

12.剩液法: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例: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一:先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空,然后向其中倒入一部分

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

食用油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测出食用油的密度ρ水= m总-m空/V. 评价:该方案的缺点: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食用油的真实体积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方案二:向一个空烧杯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向量筒中任意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剩,则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 m总-m剩,从量筒上读出食用油的

体积V。则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 m总-m剩/V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13.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1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5.单位:m/s km/h 1m/s=3.6km/h

16.平均速度:用来粗略的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υ=s总/t总

17.刻度尺的读数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8.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

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理解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8.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9.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运动状态变化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变化. 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

20.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2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是衡量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 即一切物体都有质量,有质量就有惯性。

23.牛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4.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5.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几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记为:同体 等值 反向 共线

26.初中阶段物体的受力平衡主要是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上平衡,因此可称为二力平衡.(两个方向上的受力平衡)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G=mg 27.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

①形状规则、质地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②并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在物体上。

28.弹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与弹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9.

动摩擦 滚动摩擦 静摩擦 滑动摩擦:f=µN (用于实验探究题)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压力

(2)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转化法

(4)实验结论:(先条件后结论)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七:九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斗古中学 邓永锋

一、学生成绩分析

全年级参加考试226人,格9人,最高分71分,最低分7分,平均分26.2分,学生整体答题情况及其不好,基础太差。

二、试卷整体分析

这套试题属于九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难度较大。

这套试题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学生基本能力的测试,突出了物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命题中充分体现了物理同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内容上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其一,联系实际的命题增多,各种题型的试题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生活实践中的物理现象。这既可以不让学生们感到陌生,又让学生们理解,要从实践中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二,关注考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反映在试卷上,就是给考生一段信息,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处理信息。其三,考查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对基本实验的探究以及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

三、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本套试题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试题较新颖,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从考试情况看,学生考试情况不太满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日常教学中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物理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例如:实验题不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表述实验步骤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

2、基础概念掌握不扎实,学过的知识忘记的太多,边学边忘。例如:第6小题对电阻概念理解不够,选择题第3、5、6对内能和比热容的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较多。在对于理解分析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关系以及变化电路中的电压电流不会分析,有的甚至是胡乱分析。

3、作图缺乏工整性,平时习惯较差。第25小题画手电筒的电路时有的用钢笔画、有的用圆珠笔画,电路元件画的不规范、导线画不直且连接不紧密,并且对于按要求连接电路题意分析不清,有多余的导线。

4、考生计算能力欠缺。尤其时九三班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弱,解计算题的格式不规范,解题习惯不好,乱套公式,不写单位居多

5、考生读题审题能力有待加强。对灵活性、开放性的题目不适应,对阅读信息量大的习题存在畏难情绪,对物理情景理解不深入、不透彻

四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物理意识、物理思维的培养,加强对物理概念的建构教学,重视突出建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对物理规律的得出加强科学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抽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学习过死。他们不是从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上下功夫,而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仅背概念,背定律,背公式而且背习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习惯,千万不要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

3、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从试卷第四大题情况看,考查基本实验、实验分析到考查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探究部分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从答卷情况看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实际上实验设计题目并不算难,设计的方法也很多,属于开放性试题。可能教学中这类题目做得太多,学生印象太深形成思维定势,所以很多学生思路打不开,应付变化的能力不强。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不少学生虽然能够构思出实验方案,但是语言表达不清,答案前言不搭后语,条理不清。事实证明语言表达不清的内在原因除了语言表述能力存在缺欠外,主要是对构思的方案不明晰。

(3)学生实验做得少。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做完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应尽量让学生多做一些其它实验。在做实验设计题目后,尽量让学生用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今后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学习。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八:九年级物理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3)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栗靖

2011年中考工作已经结束,我校中考和往年相比仍旧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正确的管理,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都是分不开的。与全县其他学校相比,我校初中学生入学时普遍起点低、基础差、差生面大。针对如此现状,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比别人更投入,更用心,才能实现目标。九年级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 初三毕业班工作非比寻常,教初三,就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和利益,教初三,就意味着肩头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因为我们要对学生、对家长负责,更要对学校的声誉负责!追求升学率是我们一贯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取得好成绩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现将本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下:

一、德育工作

本学期时间短,任务中,活动多。因此在开学之初,我就着力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他们一起算时间,算任务,及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同学都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心中有了一个大略的计划。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都及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做好他们的思想稳定工作。出现了人心思稳,人人向上的可喜局面。自开学至今,流失的学生极少,不少燃。

二、班级常规工作

九年级是初中的最后一年,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关键。高中虽不是唯一的道路,但中考的成败却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面对中考,他们或成竹在胸,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或随波逐流,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相信自己,我能行。学期初的每一次班会,我告诉他们,只要努力,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升入高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高中的大门只会为勤奋的人打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在学期初一定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一定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每次月考之后,针对学生中的进步、懈怠,及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一针强心剂,一个加油站。

三、其他工作

(一)抓好了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一学期来,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做到每天放学1分钟的安全交通警示教育,每周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自己活动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要及时报告老师。并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常常利用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教育学生不买三无食品,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不卫生的水和饮料,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每天实行上课点名制度,让班干部报告人数给上课的老师。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我认真做好教育工作。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九年级,许多学生开始在思想上出现较大的变化。不少学生已经进入“青春反叛期”,他们常常自认为已经长大,对条条框框的限制约束表示很反感,因而在思想上有很多的麻痹松懈。作为班主任,我适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交流体会遵规守纪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给学生深刻的认识。我们对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加强道德规范宣传教育,从小事做起、从自我教育做起,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坚持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鼓励的方式多样,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让学生心荡涟漪,如沐春风。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从此便有可能努力向上前进。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以及对学生通过努力后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不断筑高学生的起点,而学生也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另外,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有了目标学生前进就不会迷失方向,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迈出坚定的步伐。班主任不但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让学生学会激励自己,随时调整自己。

(三)尊重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九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很强,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愿望。班干部选举、参加运动会、班级各种制度的制定,都采用民主讨论,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同。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方面。现在,学生已是九年级毕业生了,但看到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不是很浓,学生的学习习惯依然很差,学习态度还是不够积极,如部分学生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学习不踏实,满瓶不动半瓶摇,自我感觉良好等,这些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平时学习成绩看似还不错,但一到考试就现原形的同学身上,另有各别男生却在混日子,不愿勤学深钻,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是本学期在期中考试中通过分析发现学优生这一块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这次中考,前100名、前50名人数与预料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班级的

三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工作方法研究,尤其是在怎样建设班级学风问题上多多探索,多多努力,并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这是出成绩见效果的一学期,也是师生拼搏的苦战的一学期。在上好新课的基础上,稳定和鼓励学生,依据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了艰苦的强化训练,分别进行了一次摸底考和五次模拟考,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中考中,从所取得的成绩中可以看出扎实基本功,有目的的进行艰苦的强化训练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当

然,从成绩中也看出,在普九背景下的教学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绩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总之,中考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场硬仗,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我们只有不断去面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 + 个人努力 = 一定能成功。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平凡而又平淡,自认为我的付出是真诚的,是负责的。

2011年7月5日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栗 靖

本学期担任初三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每周十五节课。每班的学情不同。备课难度很大。但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教学任务。三月完成了新课教学任务。四月完成了课本复习、专项训练。之后又自己编写整理了两套模拟题。学校最后发了六套模拟题,均按时讲解完成,在复习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了考试说明。充分挖掘教材。

1、将“科学探究”作为考查的知识点载入考试内容中,体现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考不仅是选拔性的考试,更是大众化的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练兵。

2、教材是按着“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以往“考试说明”是就所用教材指明考试的知识点,而今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这里按教材例举知识的要求程度是作为参考出现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教材“教”,而非是在“教”教材。“一标多本”体现了教材的多元,体现了按需取材。意味着中考复习不要只盯住教材的内容或形式,要吃透教材,领会其实质,透过教材学知识、用知识,掌握方法和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避免中考复习中的本本倾向。

3、开放性试题引导学习方式转变

今年的中考仍将重视考查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加强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考生实验探究过程、科学实验方法的考查;在试题中体现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试题内容与综合实践、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发挥试题的导向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中考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a、认真阅读教材,把原来散乱、易错的知识进行梳理,仍按力、热、光、电等知识板块将概念、规律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对教材中的基本规律不仅要理解其内容,还要掌握其研究方法、应用范围和技巧;对教材中的插图、实验、发展空间、物理在线、走向社会等内容要复习到位。 b、要重视基础题的训练,求真务实,夯实基础。不要贪多求难。要有意识地训练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练习用物理的科学语言提出问题、说明、叙述物理规律、现象和操作步骤。要观察生活,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c、物理考试离不开实验考查,要把课标中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实验室中的小实验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相互渗透,形成整体的知识脉络,对相似的实验要把握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实验的操作规程及实验中的要点要细心揣摩。使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多去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目标。

d、要适当对开放性试题进行练习,提高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评价事物的能力。

e、要吃透和研究“参考试题示例”,把握好深度、广度、难度。不搞“题海战术”,不练偏题、怪题和计算繁杂的题目,以及不猜题和押题,要根据课标、考试说明及新教材自编符合学生实际的、真正能解决学生困惑的习题,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一年半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讲授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一期来,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一学期下来,好几个同学都在最后有了明显提高。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九:九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姬文明

本学期我担任11、12班的物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中考复习,现将我们的复习过程总结如下;

一、正确把握中考物理命题思路和方向,能有效的提升复习效果

中考命题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近两年的中考命题特点是:1.突出基础性。中考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使多个知识点融合在-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2.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与解决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3.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 中考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4.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中考题中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象、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呈现大量的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题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5.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考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题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6.注重学科渗透和综合。考题都比较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内在融合与渗透,特别是人文思想的渗透。7.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就这样,有了明确的命题思路和方向,我们通过制定复习计划、上复习研讨课、专题复习、复习反思等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

二、采用三轮复习法,螺旋往复的提升复习效果

我们根据中考命题的特点,将中考复习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考题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同时考查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认识和掌握,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及常用的物理常数的记忆和理解。(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2)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经常采用的有“控制变

量法”还有 “类比法”、“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观察法”等。(3)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4)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第二轮复习: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磁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去帮助记忆和理解,这在整个复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还可以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上来,从而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这也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创造能力。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插漏补缺。

三、激发兴趣和调整心态,稳步提升复习效果

初三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易出现“复习疲劳综合症”。在复习课上要积极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特别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好,把握节奏,愉快复习,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努力做好针对性的疏导工作,力争使学生能以较好的竞技状态进入考场,发挥出他们的最佳学习和复习水平。

总而言之,我们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对待复习工作,在复习中充分理解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注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既关注社会热点,也关注中考动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取的了理想的成绩。

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篇十: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 (2)相对静止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4)单位:m/s km/h 换算 1m/s=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变速运动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即v=s/t

三、长度、时间及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nm

4、刻度尺的使用: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还有小时(h)和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工具: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钟,小圈表示一小时。 6.误差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六、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简单的说:同体,共线,反向,等大。

十二章《力和机械》知识提纲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概念: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 其中 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静摩擦

摩擦力 滑动摩擦 动摩擦

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

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FF1

1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2 (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重物移动的距离的2倍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压强和浮力》知识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下列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为:

G G F+G G–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 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九年级期中考试总结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年级物理考试总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zongjie/1212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