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2016-09-01 09:58: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高中地理考点总结(共2篇)高中地理核心考点总结高中重难点知识、核心考点纲要必修一复习·专题★★★★常见考题一:地球运动常见考题类型一:侧视图、俯视图1 在地轴上标注自转方向,确定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2 线速度、角速度3 用晨昏线推算各点时间4 直射点坐标计算5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最大范围6 节气和时间7 各点昼夜时间推算和计算...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高中地理考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中地理核心考点总结
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第一篇

高中重难点知识、核心考点纲要

必修一复习·专题

★★★★常见考题一:地球运动

常见考题类型一:侧视图、俯视图

1.在地轴上标注自转方向,确定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2.线速度、角速度

3.用晨昏线推算各点时间

4.直射点坐标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最大范围

6.节气和时间

7.各点昼夜时间推算和计算

8.地转偏向力

9.自转的地理意义

10.公转的地理意义 冬至地球光照侧视图

★★★★规律总结一:

1.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俯视图看:南顺北逆

2. 线速度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3. 自转角速度规律是: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都相同,

约15°/小时

4. 体

5. ★★

6.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7.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称为1恒星日。地球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称之为1太阳日。

8. 赤道上都是6:00日出,18:00日落,赤道地区一年四季昼夜平分。

昼长=夜长=12小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等。同一条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

9. (1(2)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

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小于

0。(3)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10.根据经度的排列情况判断: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沿着地球自西向东转的方向,度数依次增加的是东经,依次减小的

是西经。【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所以在上图俯视图中,左边的90°为东经;右边的90°为西经)

1 地球光照俯视图 0

AE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类型二:公转轨道图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2.对应的时间和节气★★

3.判断标准(看图直射点,做切线)

4.太阳回归运动简图

5.远近日点及其速度的变化★★

6.各纬度之间直射次数和五带的划分

7.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同减异加 H=90°—(纬度差)

8.黄赤交角

规律总结二:

1. 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地方时。为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国际统一划分时区,实

行分区化时,以每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可以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2. 地方时计算遵循:东加西减。异区(即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相加,同区相减。★★

3. 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减一日,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加一日。

4. 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5. 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a.产生昼夜交替b.地方时的差异c.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6. 地球公转产生的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回归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

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各季节对应的月份)和五带的划分★★

7. 7月初,地球在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1月初,地球在近日点上;公转速度较快。★

8.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为热带;南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次直射;北极圈

和南极圈以内,会有极昼极夜,为寒带;温带季节变化最明显。★

9. 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以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 2

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极圈以及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

10.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同减异加 H=90°—(纬度差)

11. 熟练掌握简图分析:太阳运动的方向;昼夜渐长与渐短的时间;时间与节气;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次数。★★

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其他行星系统

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银河系地球总星系

类型三:天体知识

1.天体:恒星、星云、流星体、行星、彗星、卫星等都属于自然天体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空间站属于人造天体

2.太阳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P6)

3.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周期约为11年);色球层——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短波通信)、

2、对地球磁场影响(磁暴是指南针和罗盘无法指示)(极光在高纬度和极地常见)

3、对地球大气状况的影响(影响气候和降水,太阳黑子与降水有较大关联)。

4.天体系统层级:(上图)

5.太阳系:

A.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B.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D.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近圆形、同向性。

6.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宇宙环境:A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环境;B光照条件稳定

(2)自身条件:A日地距离适中——水液态存在;B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大气层 C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专题二:地球圈层与地表形态

类型一:地球圈层

1.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地核(最厚,由内核和外核构成);地幔;地壳。

2.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古

3

登堡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

3.横波纵波比较:速度(纵波>横波);特点(横波到古登堡面不在传播,纵波减速后继续传播)★

4.软流层(特点)★★

位于上地幔(即地幔的顶部),是岩浆发源地

5.岩石圈(上地幔+地壳全部)★★

6.岩石圈的岩石组成:岩浆岩(喷出的是玄武岩;侵入没有喷出的是花岗岩);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常有化石);变质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

7.三种岩石的转化(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8.岩浆的主要来源:软流层

9.各字母表示的作用:★★

A:上升、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D:重熔再生

类型二: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总使得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总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常见的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能,主要在于流水和风的侵蚀、风化、搬运、堆积等。

2.地壳水平运动为板块运动,陆地板块相撞常形成褶皱山,背斜和向斜;地壳垂直运动为断层:相对上升的为地垒或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西山;相对下降的为地堑,常形成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滇池,抚仙湖等。变质作用表现为:受到高温高压。

3.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从图中判断】

(1)A、B共同组成褶皱;A处地形为山谷,A处地软流层

4

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往往储存石油、天然气);B处地形为山岭,B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向下凹),往往储存水。

(2)背斜成山如何最终形成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3)向斜成谷如何最终形成向斜成山。(P31)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C、D共同组成断层。C相对下降为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D相对上升为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隧道建设常在背斜处,原因在于:背斜岩层向上拱,有利于支撑;而向斜因储水,不安全。

4.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

流水作用:流水侵蚀(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B长江三峡“V”型谷);

流水堆积(A在山区河流出口形成洪积扇;B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如华

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C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力侵蚀(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力搬运(A沙尘暴;B沙丘【注意风向】)

风力堆积(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学说)

5.水循环

(1)水圈的主体是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2)可直接利用淡水:江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此图所示为:海陆间水循环

5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第二篇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

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

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

和陆地

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

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

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高中地理考点总结》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高中地理考点总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高中地理考点总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zongjie/6047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