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2016-12-15 12:49: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共5篇)鼓浪屿建筑的发展鼓浪屿建筑的发展一直在想以怎样的基调写下这篇文。太学术估计没人愿意看,太生活又怕变成旅游攻略。今天又收到指示说切入点要新颖,臣妾恐怕是做不到了。只是恰巧鼓浪屿最近在申遗,导师又恰巧在做和它相关的项目,那我就恰巧看了些资料罢了。所以也并非仅仅针对某本书,算是对自己这段时间阅读的一个总结...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鼓浪屿建筑的发展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第一篇

鼓浪屿建筑的发展

一直在想以怎样的基调写下这篇文。太学术估计没人愿意看,太生活又怕变成旅游攻

略。今天又收到指示说切入点要新颖,臣妾恐怕是做不到了。只是恰巧鼓浪屿最近在申遗,

导师又恰巧在做和它相关的项目,那我就恰巧看了些资料罢了。所以也并非仅仅针对某本书,

算是对自己这段时间阅读的一个总结吧。

鼓浪屿作为厦门旅游的一个核心景区无人不知,究其受欢迎的原因也离不开它文艺和

小资的氛围。但自诩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当然不能少了它“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没

错,在我看来,鼓浪屿所有的魅力都在于它一百多年来历史和建筑的文化积淀。

那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它的历史。其实鼓浪屿的历史并不长。它是从宋元时一个小

渔村发展起来的,那时被称作“圆沙洲”。到了明朝,就有了咱们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郑成

功为了抗击南下的清军而在此操练水师、并收复台湾的故事。清朝时,厦门是闽南的政治、

经济、军事中心,而鼓浪屿的日光岩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风景游览点。而以鸦片战争为界,

厦门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后,各国势力争先恐后蜂拥而入鼓浪屿,也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

风貌。

所以,我个人觉得可以把鼓浪屿的发展历史分成三个阶段。

1.鸦片战争以前。

此时,是本土文化的积淀期,岛上建筑仍以闽南传统民居为主,大多还是瓦木结构

的庭院式平房。建筑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呈中轴对称;平面布局四合院为主,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闽南地区独特的红砖文化:红砖白石相

间堆砌,“出砖入石”的砌筑手法,形成强烈的色彩和质感对比(点线面结合)。同时,房屋

正脊中间低两头高,形成美丽的燕尾,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2.鸦片战争--20世纪初

此时,是外来文化的传播期。鸦片战争后,众多西方国家势力进入鼓浪屿。由于

外强的掠夺以及强台风的破坏,闽南民居大厝虽继续保留却所剩无几。西洋建筑后来居上,

两种代表不同建筑文化的群体混杂。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应对当地气候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据说,生活在凉爽气候中的英国殖民者在此多有人病倒,为了抵抗疾病的侵袭,

必须造就凉

爽的居住环境。而当今现存的一大批优秀建筑比如日本、英国、美国、西班牙领事馆,以及

英商和记洋行,协和礼拜堂等,都属于这一时期。

图一:日本领事馆

图二:美国领事馆

此时的西洋建筑较少的融入当地传统元素,是比较纯粹的古典主义。

3.20世纪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此时是外来文化的融合期。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对鼓浪屿

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都至关重要的机构-----工部局。随着工部局的成立,鼓浪屿进入了建设的

高潮。在此阶段之后,鼓浪屿的建设逐步稳定,并进入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时期,所以在

此不予讨论。

个人认为此阶段对于鼓浪屿的整体建筑风貌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西

式洋房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同时华侨的归来促进建设,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厦

门装饰风格。

所以,在这个时期,咱们把眼光着眼于“折中”二字。折中主义的形成有各种复杂的原

因,我大概把它归纳为三点。首先,先前西方建筑文化的强行输入被否定,纯洋式的建筑必

须被同化才能有生命力,故向闽南式靠拢;其次,归国华侨既受中国文化熏陶,又想炫耀国

外见识,所以在建筑上既洋又中。他们一腔爱国热血却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压制,企图通过建

筑来表达其反抗之心于是出现了独特的嘉庚风格的建筑(西洋式的屋身+中国传统的屋顶);

最后,由于西洋图纸由本地工匠建造,他们也在其中掺和了个人爱好和生活习惯。基于以上

三个原因,形成了鼓浪屿上不同于任何殖民地时期的独特的建筑风貌。

而折中主义也有一些基本的表现。1.内核是传统民居式,形体上增加外廊;2.外廊建筑

本土化:外廊和“出龟”相结合。3.中式平面布局+西方古典柱式+拜占庭式的“洋葱顶”;

4.中国古典式样的屋顶+西式的墙身、窗套、栏杆。

图;八卦楼

典型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由塔斯干巨柱支撑柱廊,角部的壁柱由白色水刷石饰面,

形成色彩和质感的对比;而不同于先前单纯的外廊的是,在它的正面柱廊有半圆形出龟,这

又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比较传统的做法。另外,中式的传统四坡顶+古典复兴时期的红色大穹

顶,也可以在此看出其中西融合的元素。

至此就大致讲完了鼓浪屿建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但由此衍生出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我却不得不提。Amoy Deco----厦门装饰风格。

厦门装饰风格,其实就是一种注重现代装饰表现与民族性、地方性装饰题材结合的独特的外廊建筑风格。在空间上,它仍以外廊为突出特征,只是与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通常被周围外廊包裹不同,厦门装饰风格的建筑往往只在正面设置外廊。另外,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同功能用房的秩序和等级,呈中轴对称,通常是三开间、四房一厅的格局。但传统的内向天井被开敞的外廊取代。在立面上,它不同于殖民地外廊式的简单不追求装饰,而是十分重视立面表现,并继承了闽南传统红砖厝建筑“出砖入石”的装饰传统。另外,它也采用了许多近代化、地方化的建筑工艺,比如清水砖墙的砌筑工艺、磨石子工艺、灰塑工艺等。厦门装饰风格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建筑院墙大门极度装饰的门楼上,它们既有西方古典主义的装饰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造型的吉祥寓意。

OK,以上算是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总结。十一将至,欢迎大家来鼓浪屿感受万国建筑的魅力~~

杨高原 22015.9.27

鼓浪屿建筑介绍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第二篇

鼓浪屿建筑介绍

摘自龚洁的《去鼓浪屿看老别墅》,任中亚的《水月风花.鼓浪屿》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天主堂(鹿礁路34号),建于1917年,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除了弥撒时间以外,平常这里都是门窗紧闭,所以若你步行至此,时机正对,一定要进去坐坐,观赏它的蓝色穹顶,听吉它伴奏唱圣歌。弥撒时间:周六上午7:30,主日上午8:00。

西班牙领事馆

海天堂构一共由五幢别墅构成,收费进入,门票是60,如果提前在淘宝上买,大概是三十多。【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黄荣远堂门口站着一个服务生, 我问他这里也是收费进入的么,他说进去消费的话便可进入,原来这里被一个咖啡厅承包了,我问了最低消费多少钱,他说二三十元,便进去随意点了一杯果汁,主要目的是想进去参观拍照,这样倒也比大门紧闭的好。80年代做为幼儿园,后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办公大楼,现为户外咖啡厅。

黄荣远堂:鼓浪屿福建路32号

建于1920年,建筑为西洋风格。建筑通体设有多处廊柱,用整条花岗岩雕石,具有古罗马风韵,柱头多为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建筑正立面由大圆柱和拱券烘托,周边由小圆柱支撑。别墅左右互不对称,三楼左侧的中式亭子,却由陶立克式圆柱支撑,中西合璧,独具一格。 这个别墅原来的主人并不姓黄,而姓施,施光从原籍晋江,早年到菲律宾经商致富后,在鼓浪屿建了这座别墅。据传,在一次海上旅途中,他遇到越南华侨黄仲训,两人无聊玩牌消遣,施光从拿这座别墅下注,黄则以自己的船队做赌资。结果施光从输了,依约将别墅让给了黄仲训,率全家回到菲律宾。可黄从来没住过这个别墅,而是交给了他最小的弟弟黄仲平,别墅即以“黄荣远堂”命名。

从黄荣远堂出来,福建路继续往西的丁字路口往左转(往林氏府)方向走,路的右手边可以看见一栋显眼的红砖别墅,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别墅,走进一看,门楼上写着“迎薰别墅”四个字,我断定这个画面我在书上见过,这一定是某名人的别墅,这座别墅线条简洁挺拔,虽然被挤在众多后起的建筑群中,但其挺拔的姿态、柱头、门楼、窗眉上的精美雕饰,让这座建筑别具一格,后来对照书上才知道这就是“怡园”——林鹤年的故居。典型的古希腊三大柱式之一的爱奥尼克式,此柱式在鼓浪屿最常见,而且在中国工匠的巧心妙手下发生了变异,或在漩涡卷起的下方添加花卉、托叶,或在柱头上端雕刻梅花、八卦图,既有古希腊的风采,又表现出华夏文化的内涵。

怡园:福建路24号

是爱国诗人林鹤年的故居,约建于1895年,是一幢中西合璧的颇为实用的别墅。别墅为两层民居建筑,吸收西洋风格,全部清水红砖,圆拱方柱,有闽南民居两厢夹一居的格局。前房呈三面突起,可以吸收更多的熏风(怪不得门楼上写着“迎熏别墅”)。结构、线条、形体均简洁明快,实用性坡强,适于安居。林鹤年,祖籍福建安溪,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系晚清福建八大诗人之一,他1864年出生于广东,但生后失乳,由伯母喂大,及长,视伯母如亲母,终生不衰。他定居鼓浪屿后迎伯母来鼓浪屿养老,侍之尽孝。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并谕令驻台官兵撤回大陆。林鹤年于1895年与林时甫买的别墅相距甚

近,称之为“怡园”。怡者,心不忘台湾之意也!怡园建成后,周围空地甚旷,林鹤年买来太湖石,将旷地建成花园,常邀友人来花园作诗唱和,抒发想念台湾的思绪。1896年,他的挚友、书法家吕世谊在怡园花园饮酒作诗后,挥毫写下“小桃源”三字,林鹤年甚是兴奋,在卧室前花园入口处修一短墙,将“小桃源”刻石嵌进了短墙。据我的许同学讲,她去怡园的时候还真的见到了这块石头,可惜我去的时候匆忙,未见。

这便是黄荣远堂与怡园之间的小路,顺着这条路到头,便是林氏府只可惜现在的林氏府贵为高档酒店,未住在该酒店的人不能进去参观,不能不说一大遗憾,我其实很想看看林氏府的八角楼。林本源家族是鼓浪屿上昔日很有权势的家族,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便是林维源的养子,甲午战争战败后后,林维源率全家回到厦门,定居鼓浪屿,林氏府便是当时他们的住处。1905年,林维源去世,其子林尔嘉继承父业,统领林本源家族。至此,台湾板桥林家从林应寅算起,已历五代而不衰。

林语堂故居:漳州路44号、48号

建于19世纪50年代。这就是林语堂1919年结婚时的新娘房,他夫人廖翠凤的家,也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林语堂出生于漳州,父亲是个牧师。林语堂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在鼓浪上学的,后来去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通过同窗好友陈希庆结识了他的妹妹陈锦端,当时陈锦端在仅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子学校学习美术。俩人一见倾心,语堂被锦端的闭月羞花之貌及聪慧温柔而倾倒;锦端则被英年才华出众的语堂所俘虏。俩人深坠爱河,无法自拔。陈锦端的父亲是当时福建的名医,也是鼓浪屿第一富豪。他得知小女与语堂之恋后,震怒异常,当众让语堂无法下台,棒打鸳鸯。并撮合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将其女廖翠凤与语堂定下终身。1916年,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由于一直对陈锦瑞念念不忘,故而迟迟不肯与已订婚的廖翠凤成婚。他接受北京清华学堂校长周诒春之聘,到清华任中等科英文教员。因为清华是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在该校任教的人,可以在三年之后申请官费到美国留学。1919年他在清华执教已经三年,本以为有资格领得官费赴美深造,但清华当局只给他每月40大洋的半官费奖学金。但林语堂不顾这些,毅然向哈佛大学申请入“比较文学研究所”。哈佛同意他去。林语堂回到厦门,廖家坚持要他结婚后两人一起去美国,廖家老爷说:“玉堂和翠凤订婚已经四年还不娶她,出洋如果不是两人同去,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1919年8月9日,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结婚后和廖家小姐也很相爱,相拌一生,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晚年的林语堂居住在台湾。1971年,七十七岁的林语堂出现中风初期征兆,而且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长女林如斯(凤如),因为长年躁郁症在台北自杀,晚年丧女对林语堂夫妇的打击甚大,大声痛哭,精神几近崩溃。1926年,翠凤在北京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玉如”,这就是后来任《读者文摘》总编辑的林太乙。1930年,生下三女儿“相如”。 据说,林语堂一生所最爱之人,非其结发之妻。乃厦门巨富之长女林语堂之大学校友陈锦瑞,陈父认为林家与陈家非门当户对,有情人未成眷属。语堂对锦瑞的爱意其妻女亦心知肚明,但很显得宽容与大方,两家感情不错。其女林太乙曾表示“父亲对锦瑞的爱情从没有熄灭过,在父亲的心灵最深之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瑞永远占一个地方。”然而,在林氏的作品中从没提到过陈锦瑞,却给在陈氏之前处过的另一个女朋友写过小说。只是在晚年的口述回忆录中提到过陈锦瑞,也许藏在心内深处的一个人,是不会轻易向外坦露的,因为真爱所以珍视。后来林语堂娶了廖翠风,能够善代自己的妻子,而且一过就是60年,没有始乱终弃,让人钦佩。廖氏能够大度,林氏懂得珍惜拥有的,终可算幸福。再看看锦瑞:锦端与语堂的爱恋被慈父封杀之后,就常站在楼上的窗前向外寻觅语堂的身影。许多才子佳人求婚,锦端都不屑一顾。闻得语堂与翠凤定婚了,锦端仍不肯与父妥协。她远渡重洋,去美国霍柏大学攻读西洋美术,回国后在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她在

痴痴地等待着语堂与翠凤婚姻的裂痕,等来的却是语堂与翠凤完婚。她仍不死心,直至32岁那年,才悻悻与根本不爱的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婚后她却不肯生育,最终领养了一男一女。当锦端得知语堂也定居上海时,她常上门作客。每当锦端来访,语堂都是激动不已,翠凤则总是笑待锦端。。。。。。

漳州路一直往南,便到了人民体育场,这里有一处小广场,是为了纪念马约翰而建,马约翰被毛主席尊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他的故居是一座二层楼房,就在人民体育场东侧不远处,紧邻林语堂新娘房。

马约翰

1882年10月10日出生在鼓浪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3岁那年,妈妈去世,7岁时,父亲也亡故,只得与哥哥保罗相依为命,在亲友和教会的照顾下生活。18岁时到上海读中学,22岁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七年期间,马约翰酷爱体育运动,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各项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精于田径运动的中短跑,曾获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目的全校冠军,并且多次在校外竞赛场上取得优胜。马约翰十分好学。他利用集中休假一年的时间,于1919年和1925年两次到美国春田大学学习,写有《体育经历十四年》、《体育的迁移价值》等学位论文。1936年,他又利用休假和担任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队总教练的机会,到欧洲和苏联考察和讲学,进一步充实自己。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是哄孩子的事,不必设教授,免掉了马约翰的教授职务,改为“训练员”,他不以为意。第二年,清华足球队在华北足球赛获得冠军后,返校时学生们抬着他进了校门,还开了盛大的欢迎会,罗校长这才知道体育的“威力”,恢复了他的教授职务。马约翰有自己独有的洗澡方法:温水三分钟,洗去汗水,再抹肥皂,用热水冲四分钟,再用冷水冲几秒钟。洗完后,用大毛巾先擦胸后擦背。他提倡生活要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零食,吃饭不要太饱。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两次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4年起任全国体育总会主席。马约翰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冬天从不穿棉衣,外出加一件呢绒外套。1966年10月30日,马约翰因心脏病逝世于北京阜外医院,享年84岁。他为清华大学服务52年,著有多部著作。1915年,马约翰时年32岁,在上海自立学校礼堂,由中华圣公会会长戴维主持,与上海玛丽亚学院毕业的戴聘恩女士喜结良缘。夫妇俩相濡以沫51年,1966年马约翰去世时,马太太对着遗体与之约定:“等我三年,我去找你”。在马约翰逝世三周年纪念日的前三天,不知是天国有知,还是心有灵犀,马太太真的依时附约。

从漳州路左转上到晃岩路,路过福音堂,很快就到了日光岩的正门,正门斜对面分别是黄家花园和林巧稚故居。黄家花园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1949年之后被改成政府招待所,接待过许多国家政要。如今已不再营业。

黄家花园:晃岩路25号

福建山区的一个剃头匠,不甘人后,出洋闯荡成为巨富,他在鼓浪屿建造了当时号称“中国第一”的豪华别墅。此人的故事,也是我个人认为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之一。黄奕住,福建南安金淘人,1868年12月出生。当地生活条件极差,婴儿死亡率极高,父母渴望能留住这个刚出生的、能传宗接代的孩子,给他取名“住”,俗呼“阿住”。自幼家境贫穷,阿住无法上学,为减轻父母负担,开始学习理发,师从三年而成,成为理发匠。一日为一豪绅

理发修面时,豪绅突然咳嗽,阿住的剃刀猝不及防,微伤其额角,阿住忙不迭的道歉,还是被那豪绅斥责谩骂,并扬言要找他算帐。阿住怕得不敢住在家里,但也从此萌发去南洋谋生的意愿。父母也下决心卖掉了祖传的一丘田,得银元36元,作为他出国的盘缠。1885年春,黄奕住身藏36个银元,带着理发工具,徒步100多公里走到厦门,搭木帆船来到自由港新加坡,住在乡亲的小店“弄帮”,一有闲暇就挑起理发担到码头为人剃头,天长日久,人们亲切地喊他“剃头住”。四年间,辗转从新加坡,又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后移居到中爪哇的三宝垅市,以理发为生,并且感到以剃头担子为生是发不了财的,想改行做商贩。一天,在给一老华侨理发时,他把想法告诉了老华侨,老华侨很支持他,并借给他5盾作本。阿住随即锉坏了剃刀,连同其他理发工具一起丢进了大海,发誓告别过去,重新奋斗。 黄奕住丢掉剃头担,挑起货郎担,此后他由行商到坐贾,再到开商行,直至做国家贸易,成立“日兴股份有限公司”。到1913年,他已拥有资产300万盾到350万盾,为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一战期间,是黄奕住一生中遇到风险最大的年代,也是他大显商业身手、抓住良机、财富膨胀最快的时期。到1919年3月,黄奕住在糖市上获得的利润,除还清银行贷款外,剩余3750万盾。他迅速地投资保险公司、入股华侨银行,在马来西亚和厦门设计设立“日兴分行”,在新加坡购置货栈,在马来西亚购回橡胶园。此时的“剃头住”,已成为跨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种植等多行业和跨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商界巨子和华侨领袖了。荷兰印尼当局的苛捐,投资祖国的丰厚利润,以及对老母的深情,使黄奕住作出了回国的决定。1919年4月5日,黄奕住离开三宝垅,29日到达厦门,带回资金2800万美元(折合银币4000多万元),决定定居鼓浪屿。

黄奕住之贡献:

其一,创办银行,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振兴祖国实业。

黄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银行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1917年,华侨糖商遇到困难,遭到荷兰银行资本的掣肘和刁难,使他认识到建立华侨银行及本国资本银行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从印尼返国途经新加坡时,即投资入股华侨银行40万元叻币。1920年,黄奕住因“念吾侨民苦异国苛法久矣,若不思为父母之邦,图其富强,徒坐拥浮资非夫也”,专程前往上海,拜会了一些著名人士,如上海《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等人,共商“谋设中南银行于上海。中南之者,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也。”该行创办之初预定招股2000万元,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0%。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上海中南银行正式成立并营业。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金融企业。

其二,创办经营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家乡。 黄奕住创建了厦门市自来水公司。厦门是一个海岛。广大市民的食用水一向靠天(雨水)、靠地(井水)以及靠水贩们每天用运水船从海澄县九龙江淡水区取来贩卖的“船仔水”。市内小贩们向运水船商买水后再挑到各大街小巷出售给各家各户。这些食用水都未经消毒过滤,且经过多次转运,极不卫生。他决心“创办厦门自来水,以重卫生”。 1920年,他即发起筹办厦门市自来水公司。初定资本为100万元,黄奕住先认股40万元。自来水的蓄水池、过滤池、水塔等公司建筑工程于1925年在上海招标,结果,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以92万元中标承建。1926年7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开始供水,1927年全部工程完成。

黄奕住承办了厦门电话公司,发展厦门市内外的通讯联系。早在1907年12月,厦门市即已开始运用电话,它是由华侨林尔嘉创办的“厦门德律风(英文Telephone的音译)公司”装配的,拥有400门磁石式的电话机。1921年4月16日,他先以10万元收购了厦门德律风公司后,再增加30万元资本,加以改装及扩建。同时,他还应广大厦、鼓市民“收购日本

人电话公司”的倡议和要求,经过多方努力,于1923年以23250元将日商的“川北电话公司”购入自办。与此同时,他还投资铺设了厦门至鼓浪屿海底电话电缆。1924年1月1日,厦、鼓之间也正式通话。„„黄奕住曾筹建漳(州)龙(岩)铁路,并致力于开发闽西矿产资源。„„黄奕住不仅是一位爱国的华侨企业家和民族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位积极参加华侨社团、热心文教公益福利事业及侨乡各方面建设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1945年,在上海逝世,终年78岁。

顺着晃岩路,围着龙头山一直走,来到了西林别墅——没有猜错的话,是日光岩的另一道门,应该进去就是郑成功纪念馆了,无奈昨天没去成,票已失效。大家以后走到这里的话注意啊,可以选择先看西林别墅再去登日光岩啊!由于之前一直对林屋感兴趣,总感觉是一座隐于林间不常有人去的不起眼的别墅,殊不知林屋就在西林别墅大门的对面,对其感兴趣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其建筑风格与其它别墅富丽堂皇差之甚远,喜欢这样低调而不失高雅的作品! 林屋:泉州路82号

约于1923年,长老林振勋买下了废弃的纪念堂地皮,由次子全诚设计,上海师傅施工,1927年落成。取名“林屋”有两重意义:一是别墅主人姓林;二是因殷比干夫人避难于长林石室,生下一男赐姓林,林姓尊比干为始祖的典故。林振勋,厦门塔头人,早年赴新加坡经商,后回国定居鼓浪屿,信奉基督,并为长老,生有五子,1955年在香港去世,终年90岁,临终遗言:林屋不能卖,留给子孙为祖国服务。次子全诚,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毕业后回厦门,接受厦门自来水公司的聘请任工程师,曾设计“上里水库”、鼓浪屿蓄水池管理楼等一批工程和别墅。1948年去了美国,1980年在美国逝世。林屋最具特色和气度的地方在屋顶和结构上,屋顶为小坡折屋面,配以“嘉庚瓦”,在林荫中,十分突出秀美。林屋摈弃了英式别墅的大回廊、罗马柱,立面也不一刀切,凸出、收进都十分自如。林屋该用的面积全部利用起来,没有一点浪费,颇为美观实用【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顺着鸡山路一直往前走,有一个海上花园酒店(不知我记错名字没),似乎在山头上,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榕树,盘根交错。一直走到高处,会看见几幢别墅,那红顶红窗,白色花岗岩墙身的便是“殷宅”,又称“圃庵”。

殷宅:鸡山路16号

座落于鼓浪屿鸡母山的鸡母石下,为法式乡间别墅,是殷承宗的大哥、林全诚在美国同是土木系的同学殷祖泽设计的,称为“殷宅”,又名“圃庵”。1924年,殷承宗的父亲购得此地皮,交由美国留学、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大儿子殷祖泽设计。祖泽设计的别墅,依地形高低分成单层和带地下室两层的乡间花园别墅,而且就地取材,充分开挖基础时的花岗岩为墙体,既有闽南石乡的特色,又有欧洲文艺复兴的韵致。留洋的殷祖泽还一改许多鼓浪屿别墅不设厕所而使用中国传统木马桶的陈旧观念,在自家别墅里设计四套卫生间,十分方便,反映了他的文明意识和时代理念。可惜,殷祖泽英年早逝,30年代就病逝于北京,遗体运回后就葬在他设计的别墅花园里。文革中墓被毁,其墓碑也不知去向。942年殷承宗出生在这栋别墅里,由于他的音乐天赋,9岁就举办了“幼童殷承宗独奏音乐会”1954年12岁时,以98分的高分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离开了这座别墅。1956年,被选入中央音乐学院跟随苏联专家学习,17岁获得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第一名,后来赴苏联留学„„

鼓浪屿老建筑和世界文化遗产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第三篇

/ 2008-07-28 16:26:46 / 个人分类:

/ / 00

因为以下的几个理由,鼓浪屿就是世界文化遗产。

2008-01-20日,作为见证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珍贵历史文物,侨批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福建省政协委员林少川在此间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建议将“闽南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而根据鄙人几年来的调查,现存鼓浪屿的老别墅里的当年贵族,多数是金融资本家,他们从水客时代到侨批,从侨批发展到现代化的银行,同时记录了鼓浪屿的历史。

让我们随便挑选举例几栋第一批的“历史风貌建筑”中的老房子:

“廖氏大花园”,主人祖籍安溪县的廖悦发先生为印尼归侨,经营钱庄,实际为经营汇兑业与国内投资,即侨批;目前这栋房子因为是林语堂先生的新娘房非常出名呢;详细的资料可以查阅鄙人的博文《找到林语堂的老丈人》;

“海天堂构”,主人祖籍晋江东石的黄秀烺先生,即经营炳记行郊、朝记批郊;曾经是蜚声中外的侨批局;

1000多万元重新改造成的鼓浪屿上最时尚精致的老别墅文化旅游新景点,堪称厦门的新天地。

“中华第一别墅”,主人祖籍南安县的黄亦住先生,经营银庄、中南信局、中南银行;作为华南最大的外资银行,曾经获得纸币发行权;当时流行闽南俗语“想要富,学阿住”;

“番婆楼别墅”,祖籍晋江的许经权先生,经营元美信局、中菲汇兑信局,以及他的族亲所经营的谦记信局;这栋老建筑记录了不同的时间段的侨批局历史;

“榕谷别墅”,祖籍晋江的著名侨领李清泉先生,经营李民兴钱庄、后来的中兴银行;

除以上列举的例子,还有现在“杨家园”的女婿,还正再为国、为乡、为厦门大家出力的侨领;还有许多至今不愿为人所知的金融家……

抗战时期,侨批业的重要代表厦门华侨银行搬迁鼓浪屿。

这个银行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咸丰年间的水客历史。从清朝末叶开始,满怀国仇家恨的海外华侨华人开始与国内密切往来,他们支持辛亥革命,革命胜利后,他们大力建设家乡。在三十年代,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改组了华侨银行,使她至今还在为祖国家乡服务和贡献。它是厦门华侨、华人的骄傲。

应该承认在这些老建筑的天空中吟唱着中国人民与东南亚人民的友谊之歌,歌曲的和声里还有来自西方的友好人士,那些没有侵略思想的虔诚传教士、那些对科学有献身精神的医学人士、那些友好的犹太商人和白俄技术人士。。。。。

总之,如果写好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文章应该屏弃春秋笔法,分辨过时而且错误的观点,确立华侨文化是鼓浪屿的亮点;真正站在港口城市的角度来分析和整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如此才能实现让鼓浪屿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梦想。

夜深了,儿子已睡着了。

咳,这些原始资料以及观点若遵循老规矩,那只能传给儿媳妇,不能传给女儿地,但是吾今夜喝酒高兴就拿出来和博友讨论了,希望大家协助保密哦。明天有空的话,鄙人会将许多与上面所提的金融企业有关的侨批封原件贴上来与大家共同鉴赏。

(如果对鄙人浅陋的学问有进一步了解之兴趣,请阅读在下博客中的另外一篇《鼓浪屿老建筑是闽南文化的结晶》,当然,她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呵呵。)

(此汇票为怀旧鼓浪屿博物馆收藏。)

(七十年代厦门的海外侨批。)

《鼓浪屿老建筑是闽南文化的结晶》

鄙人有一位做学术的老朋友,他从小就在这美丽的小岛生活,虽然他专门研究郑成功历史,而且忙碌了半辈子。有一天,他对旁边的人们作了课题外的感叹:“鼓浪屿是闽南文化的结晶。”笔者经过详细的辨析,以为前辈所言极是。由此,笔者就手头掌握及耳闻资料梳理,特罗列以下事实供志趣相投者批评、指点。

第一、 鼓浪屿老建筑的主人超过百分之九十为闽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甲午战争后在厦门守望家乡的台湾闽南人;还有清末民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财回乡、光宗耀祖的厦、漳、泉闽南人。在此可称之为闽南民系的台湾人与南洋的华侨、华人。这些代表人物中,有清末民初的台湾响当当的坂桥林家与雾峰林家;坂桥林家参与了筹办北洋水师、捐献了邓世昌的致远号。民国时期,林尔嘉以商会的名义策划了第一轮厦门市政建设;而雾峰林家在台湾胜利抗击了法国侵略者,其后,该家主要从事海峡两岸、及出口樟脑生意。当时的闽南语称之为“行郊”;至于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则以职业技术、劳务出口、商务换取了宝贵的侨汇,在一百多年里支持着家乡的经济。他们当中有早期出色的华侨企业家、银行家。他们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例如黄亦住、李清泉等。鼓浪屿生活所必须的供电、供水、电信、学校等公用设施多数由华侨合资、凑股建设起来。

这些老房子的建设资金明显来自海峡两岸的“行郊”、南洋的“侨批”等。 当然,在闽南活动的个别外省籍、闽南籍的贪官污吏、军阀、土匪与成功的商人也占有了小部分建筑;

第二、中西风格兼容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重商的闽南人的性格特点,他们骨子里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些建筑不是纯粹的欧式别墅,而是经过改良的欧风闽南别墅,许多建筑的饰件与原材料来自菲律宾与台湾,例如水泥、砖瓦、铁花等。它们都是由闽南的商人进口操办。鼓浪屿老建筑是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例如室内外对称构图的布局,室内设置大量神道的“公妈桌”、“佛堂”,江南风味的园林小品充满附属建筑。这些氛围都在告诉细心的来访者,这些别墅是中国闽南人的别墅。

第三、老房子建筑的具体施工者与施工队伍多数为本土的工匠。虽然有善做草图的外国业余爱好者来跑龙套,但是当年从未出过远洋的厦门师傅还是脱颖而出,向来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闽南能工巧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大发挥了聪明才智,建造出万国建筑博物馆。这种现象有点象现在的泉州、晋江一带精于生产工艺美术品。这些带有“走马廊”、“罗马柱”、“壁炉”的“番仔楼”在金门、泉州、晋江、漳州有许多复制的版本。本土的工匠他们曾经以“上海师傅”(假的)与“厦门师傅”身份走俏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闽南建筑市场。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数许春草的营造公司和建筑工会,他们甚至参与了厦门的辛亥革命,以及其它社会改良活动。

第四、鼓浪屿老建筑与厦大的嘉庚建筑群、厦门港的外滩、农贸商贾集市(现在的老市区)构成了当时厦门高级住宅区、教育区、商业区形态。鼓浪屿老建筑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台湾的闽南人与南洋华人、华侨将厦门推上了十九世纪初的闽南文化中心的地位;通过追述这些老房子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叱诧风云的闽南行郊传奇,听到哀怨,深沉的侨批故事,可以了解草根的闽南人如何演绎海洋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所谓的租界历史,帝国列强在厦门十分短促的一段行政历史,它更多是停留在表面的政治形态(势力范围),他们所关心的是厦门的关税能有多少流入他们的口袋。它们只是鼓浪屿微不足道的一笔。寥寥几座领事馆几乎没有官员

办公,曾经有老外父子两个人就代理了五个领事馆,他们对该岛的建设接近无贡献可言。每逢日本浪人捣乱,或军阀混战,倒是会来几艘军舰示威,添加乱子。仅有的鼓浪屿宗教建筑和早期的医院或许可以说些事,多少有几分善意。而见过世面的老居民更喜欢讲的古,则是当年本地青年如何痛打外籍流氓„„

希望社会各界能以历史学、人类学的学理为基础,认真探索鼓浪屿老建筑深层次背景与思想,详细调查现有的实物与史料,不应妄自尊大,也不该妄自菲薄,如实整理、补充出申请世遗的文字资料。

海天堂构

海天堂构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8号,始建于1921年,2002年4月被厦门市政府列为重点历史风貌建筑。目前修复后开放的“海天堂构”老别墅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门楼是典型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飞檐翘角。前后两侧的楼宇,普遍采用古希腊柱式,窗饰大都为西洋风格,但墙面与转角又是中国雕饰。中楼原有一家外国人的俱乐部,黄秀烺购得后,将其建成一幢仿古大屋顶宫殿式建筑,由莆田工匠建造。它采用重檐歇山顶,四角缠枝高高翘起。楼顶前部别具匠心,设计了一个外表看似重檐钻尖的“亭子”,亭尖还安了一个宝葫芦;从内部看却是个条木拼成的八边形藻井,从二楼直达井顶,井壁上画有中国花鸟画。这“亭子”纯属装饰。门、窗、廊、厅的楣上均饰挂水泥透雕飞罩,所有檐角均装饰缠枝花卉或吸水蚊龙,挑粱雀替均塑龙凤挂落,把别墅点缀得十分民族化。其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色调自然和谐;而正厅则由四个垂柱花篮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特别是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显得格外稳重。海天堂构的建筑风格在洋派建筑比比皆是的鼓浪屿,是不多见的。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相关资料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第四篇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资料【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背景介绍

鼓浪屿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仅1.87平方公里。山石、树木、植被、阳光、沙滩、海浪,形成四面环海的独特自然景观。

厦门鼓浪屿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势力,肆意掠夺资源,抢占强租土地,企图使之成为长期侵占中国的桥头堡。他们把目光瞄准美丽的岛屿—鼓浪屿,纷至沓来,在岛上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公共租界”,使小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构筑在鼓浪屿的欧、美、日等13个国家的各式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建筑,作为各国实力的象征,大多反映出所在国的建筑特征。20世纪2030年代华侨在鼓浪屿兴建千余幢中西合璧私家别墅,使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美称。 为了保护好这份底蕴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鼓浪屿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4月1日颁布了《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鼓浪屿岛内规划出207幢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其中重点保护有82幢,一般保护有125幢。

建筑的风格

鼓浪屿风貌建筑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主,始建于19世纪中下叶。第一座风貌建筑建于1844年,是具有英国田园风格的英国领事馆。1902年后,鼓浪屿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建筑热潮中,欧洲的各种建筑形式,诸如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纷纷移植于仅有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有的原样照搬,有的揉合改造,有的推陈出新,使鼓浪屿成为建筑博览。

第一阶段:1840-1920年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13个国家向鼓浪屿派驻领事,建立领事馆。1844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鹿礁顶首先建领事馆,这是鼓浪屿有欧陆别墅的开始。1847年,建立领事公馆,1870年,又建立了新的领事馆。之后,美国等12个国家在鼓浪屿建立了领事馆,这些是比 较纯正的欧陆建筑。

基督教随着英国军舰登陆鼓浪屿,教士们建起了教堂、学校、医院和牧士楼、姑娘楼。海关(税务司)是洋人统治的,占领了鼓浪屿最好的地方建公馆、造公寓、设俱乐部和办公楼,附属的邮局、电信局、气象台、港务楼、银行等,一律为欧式建筑。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第二阶段:1920-1935年

华侨回鼓浪屿建造了大量的中西合璧的别墅。

留在记忆深处的鼓浪屿
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第五篇

留在记忆深处的鼓浪屿

松潘 周时云

2012年和同事一道前往福建厦门鼓浪屿观光,所获景致至今在我记忆深处难以抹掉。

在海边,在蓝天与白云之间,是一个滋生浪漫的地方。去一个临海而居的沙滩,去一个海水鼓起遥对台湾的岛屿,静静的在那看浪花在深邃的海边盛开。轮渡在平静的海面上环形,海水温柔拍打着船身,让人期待已久的真实景致,忽然觉得连呼吸都起伏不定,高楼大厦倒映在海水中,环形美丽的岛屿,第一眼,就让我心生欢喜。

海风翻飞的衣角,静静的独自享受,这样的美,无需言语,无需倾诉,看那空旷绝美的海水,演绎一曲深情的恋歌。

忽然觉得连时光都会悠闲的那么美,天边的椰子树,绿的那么好看,与蓝天相衔,配上一副难得的景致,寻到这么一处祥和靓丽的地方,干净的眼神有饱满的妩媚,行脚赤足的沙滩,炙热的阳光在海面上,海浪的声音传来,涌动出浪花颤抖的闲适,忽然这一刻,我也在如痴如醉的在这小岛上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幅随光变色的眼镜,伫立巨石,海礁嶙峋,岛屿上有葱绿的树影掩映着红瓦绿墙。郑成功纪念馆,林尔嘉先生的菽庄花园,林巧雅博物馆,花墙藤蔓中的欧式建筑,还有墙角伸展出来的三角梅,攀爬在墙角的周围,搁置在楼外的距离,花草清香,一树木棉花,只可惜不是花开的季节,若是在春天,满树的木棉花会把它貌美的风骨全然绽放,这样的景致,真是好得不能再好看了。

一路小巷,古寓延伸,鲜红的花啊!红的黄色绿的,怒放是迫不及待的。抢拍些镜头,我要让所有人都看见它盛开的妖娆和艳丽,这厦门,这鼓浪屿,这里的公寓后院,还有这里的清幽寓境,真是有过分的迷恋。是景,是这里的海风徐徐,是这里远离喧嚣的静远与超然,才会让我如此的动心,古老的中国民居,只有这里,会值得我向往和深爱,深深的,还有那些飘逸的花香。

用手机迫不及待的拍下林巧雅博物馆,玉石的雕塑看起来可亲和蔼,看她亲笔为鼓浪屿之词:“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林巧雅”献身医学事业的林巧雅,她把毕生的精力无私的奉献给人民,是多么的多么的了不起的啊!

这个小岛会将是多少年的历史,走在这里,看那古典怀旧的心情优雅格调,沿途都是小巷,花草露天茶吧,还有画廊琴音,弹奏呀琴曲什么的,欧式的楼台书亭,这样的欧式建筑风格,让我无尽的想象,我走进了闽南市民小居的烟火人生,这里欧式古建筑的墙角,沿途紧锁的铁门里攀爬出的的盆景,似乎都是一道惊艳。

有好多民国时期的旧居,到如今无人居住,空荡荡的蔓生藤枝大红大绿,这样凛凛然的安静,连空气中都有潮湿的清冷。美丽的岛屿无车马喧嚣,一直走,那种远离喧嚣的静远与超然,是可以想象到的。小巷的途中,海贝,海链,还有鼓浪屿微翘的小毡帽,统统都买了些,古式的建筑教堂边,美丽的俏新娘拉开白色的婚纱群,要在这里留影靓丽的风景,那种粉底和胭脂红,还有这神圣的教堂,是值得回忆一

生的。

环岛路的深情,把浪漫与美都雕刻在别致的情怀,刻在骨髓里,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这样任时光静静地流淌。等到阳光和人潮褪却,等到把旅行的脚步再放慢些,坐在咖啡的小岛屋里,看远山含黛的蓝天一色,看绿水碧波荡漾,吹吹海风,令人心旷神怡。在岛上,看见各式奶茶店,美味的海鲜餐馆,巨美味的海鲜咖喱蟹,好听的音乐,忽然觉得这里的建筑一切都很美。

随心所欲的走,心神也呼之欲出,这海边的小村落,有着最美的历史和传说。岛屿上的一种树,有着茂密心思,也不知是不是榕树,许多的茎都顺条的落了下来,那样飘逸的长法,看上去好美。风定了,叶子也不动了,时光就像停在了这里。参天的大树,是那简单的茎条,没看见它黄的叶子,让人怀旧的是它浪漫却又诗意的味道,我喜欢它,却又不知道名称的树木,喜欢它的贞洁,安好。

顺路而过的福音堂和安献堂,亦是满身的故事,锈迹斑驳的拉栏杆和古欧式建筑,屋顶楼檐的花藤,攀爬出五颜六色的寂寞,安静的没有任何表情。茶语时光是上岛一定要去的风格店,那里的房子有优美的钢琴声,那魅力的霓虹灯随行而行,那一座座建筑各异的房子,那些高高的天花板和古董家具,只是兴致索然,因为人流密集,所以只得在那掠过不记。

落日旗下,只得原路返回,海边的小村落,与清风相和,深情的鼓浪屿啊!在我的眼镜下穿梭而过,多希望时光就此留住,多希望春秋日月随大海一直辽阔,美好的时间啊!到这里,竟然会写不出它三

分之一的美好,发髻飘扬起来,我的心和灵魂被带进去了,我跳上了客轮,不由迁出思绪——鼓浪屿,我还会再来看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鼓浪屿建筑特点 鼓浪屿建筑风格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鼓浪屿建筑的小故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zongjie/7777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