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2016-12-17 10:24:5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共9篇)分式的加减法教案3 3分式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利用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同分母及简单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 算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体会类比、转化的思想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 归纳、概括、交流...

分式的加减法教案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一篇

3.3分式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同分母及简单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 算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体会类比、转化的思想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 归纳、概括、交流

等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中,“把分子相加减”的理解与应用

(2)对异分母分式准确的通分(单项式)

(3)准确计算出分式的最简结果。

三、教学难点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中,“把分子相加减”的理解与应用。

(2)当分式的分母是互为相反数时,符号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感悟知识

问题1:会计算下列算式吗?

2315 (1) ? (2)? 7766

2、类比探索,掌握分母是单项式的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问题2:若把上述两个算式中的分母用不能表示零的字母来代替,你还会运算吗?

2315(1)??? (2)??? aabb

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出: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巩固练习(以下练习分母均不为0)

2541abx24?? (3)? (4)?(1)?? (2) xx3n3nm?nm?nx?2x?2

3、灵活变通,掌握分母是多项式的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例1.计算(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突破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x24(1)? x?2x?2(2)x?2x?1x?3?? x?1x?1x?1

巩固练习:

abb?cb?cx22xyy2

?(1)22?22 (2) (3) ??a?ba?baax?yx?yy?x

4、类比探索,掌握分母是单项式的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问题3:异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呢?

31 例如:??? 412

问题4:若把分母中的4用字母a来代替该如何进行加减呢?

例如:31??? a3a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先通分,把异分母的分数化为同分母的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来计算

议一议:

小明认为, 只要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 异分母的分式的问题就变成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 小亮同意小明的这种看法, 但他俩的具体做法不同

通过讨论,为了便于计算,异分母分式通分时,通常取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作为他们的共同分母。

以412,,为例讲解如何找最简公分母 2233ab2ab5bc

最后确定最简公分母(单项式)的方法:

(1)系数——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字母——各分母所含的所有字母;

(3)指数——分母中相同字母的最高指数;

巩固练习:

例1.求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14141(1),; (2)2,; (3)2,2; aba2aabab

3a?15例2:(1)? a5a

baa?bb?c? (2)? 相应练习:(1)? 3a2babbc

5、灵活变通,掌握分母是多项式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12?例2:(2) x?33?x

相应的练 习:

6.课堂小结 x2y2(1)?x?yy?x(2)3aa?b?2a?bb?2a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你觉得做分式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7、课堂检测:

8、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81页知识技能1、2题 82页第3题

选做题:

11?; x?3x?3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二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静下来想一想,有几点收获和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这节课是分式加减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我先给了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接着讲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就在于寻找最简公分母,因为是第一课时,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并没有展开讲授。

其次,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本节课以合作探究和独立完成的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两组典型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遇到困难没有退缩,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面,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拘形式的议论,可以发现学生许多奇异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还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在进行《分式的加减法》的教学时,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的加减(1)》教学反思

本周四我开设了关于《分式的加减(1)》的公开课。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继学习

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乘除后的内容,是分式基本运算内容之一,更是为下一课时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我用了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小学里学生已学习了分数的加减运算,那么我就以计算“ ”引入,让学生回忆起分数的相关知识,“怎样计算?”。再问“如果我设“ ”,那么结果又是多少呢?”,这样的“赋值”巧妙地将分数转化为分式,将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及到分式的加减运算中,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促使新旧知识的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经历类比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情景的引入简单明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自主总结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课上完后发现这样的情境学生更易接受,效果也更为显著。

例1的两个习题,有些复杂,难度偏大。于是我带领学生合作完成,把同分母分式的加法运算法则落实,提醒学生在运用法则时首先要判断是否是同分母形式,若不是则转化形式。然后,递进式地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让课堂内学生的差错成为自己可贵的复习资料,充分落实好法则。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把学生的认知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本堂课的设计达到了“学生多做,教师少讲”的效果,正如《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尤其数学解题训练有素、规范,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分式教学反思 2

分式是八年级数学的第一章,经历了三周多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教学中的重建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和混合运算)是代数恒等变形的基础之一,但是不能盲目的加大运算量与题目的难度,重点应放在对运算过程推理的理解上,把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到灵活运用。

再则,对课本上关于分式的具体问题一定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看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的加减 教学设计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三篇

分式的加减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1.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2.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首先一起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法则总结出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然后安排典型的例题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多实践,这是促使学生熟悉运算顺序和步骤的关键。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类比猜想,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

课件。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18、19页的问题3、问题4。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果,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学习分式的加减法运算的必要。

在此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

(2)学生是否能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问题3的解答。 11

解:甲工程队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n,乙工程队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n?3,两队共同11(?)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nn?3。

问题4的解答。

s3?s2s2?s1

解:2003年的森林面积增长率是s2,2002年的森林面积增长率是s1。2003

s3?s2s2?s1?ss1。 2年与200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

2.复习分式的通分及其相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1.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

2.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实质相同,类比分数的加减法,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吗?

3.如何用式子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在小组活动中与他人交流思考过程;

(2)学生能否能准确地叙述自己归纳的结论;

(3)学生能否积极地参加小组活动。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是: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为: aba?b??ccc

acadbcad?bc????bdbdbdbd

活动2

【例6】计算:

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四篇

“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江陵县教研室 王登平

湖北省江陵县熊河中学 蒋圣标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和因式分解以及分式的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式的加减运算,并通过对分式加减运算的研究和学习,来感受和领悟数式的通性通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恒等变形和计算能力。

分式的加减运算是分式四则运算中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更是分式四则运算中的难点。熟练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技能和技巧,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也是后续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打下厚实的基础。

分式的加减运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可以类比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得到,教学中必须“从数到式”进行推广,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得到分式加减法的法则和算式,体会“类比”思想的应用。其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实质上就是转化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中必须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领悟“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不仅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类比”和“转化”的学习能力。 对于分式加减运算的研究和学习,尽管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对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要求和计算难度,但分式的加减是对整式和分式运算的综合,是对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和因式分解的再一次强化,它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切实地掌握它们的运算。

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将为今后的数学、物理、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以及本课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感悟“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类比和转化思想,探究分式加减法法则。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解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脉络是: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分式的加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分式的加减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类比分式的加减运算,可以容易地得出分式

的加减法法则。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比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要困难一些,教学中要做好“转化”工作,“转化”的关键是通分。

(2)在探究分式的加减法则时,让学生领悟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的存在,并能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去研究分式的加减运算。

(3)在探究分式的加减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比、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分式的加减运算,学生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很容易得到“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运算中经常出现下列问题:

(1)分式加减法则中没有强调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所以学生的计算中容易忽视最后的结果,他们往往只记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就草草收兵,而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式。(我建议教材给出的分式加减法法则中应加上“最后结果要化简”这一条,让学生对分式加减法法则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2)对“分子相加减”的运算,部分学生不能把多项式的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后再参加运算,往往在运算符号上出现错误。

(3)对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通分时要先确定它们的最简公分母,这始终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难点的关键还是对因式分解的不熟练。

虽然,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分式加减的难度,但由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中包含了“因式分解,通分,整式的乘法,整式的加减,约分”等过程和方法,使其解题过程变得复杂,知识应用综合性加强,导致学生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除了教材提供的例题外,还要适当补充例题和习题让学生过好分式的加减运算这一关,为分式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突破难点,可利用多媒体适当补充例题,增大课堂容量,优化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益。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列式表示下列各量

(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2)2001、2002、2003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S1、S2、S3,2003年与200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并对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分式的加减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从而唤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观察探究,形成新知

12121111问题2:计算下列各式:????,说出分数的加减法法则55552323

是什么?类比分数的加减法,你能猜想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吗?怎样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计算,回答问题,并类比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猜想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教师板书法则和字母算式,并强调法则中应补充“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类比分数的加减运算,激活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问题3:计算下列各题,并思考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a?3ba?2b2a?3b5x?3y2x?? (2) ?a2?b2a2?b2a2?b2x2?y2x2?y2

师生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老师巡视并指导部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强调分子是多项式时,应把多项式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后再参与运算;同时强调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

问题4:计算下列各题,并思考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

(2)11? 2p?3q2p?3q1?b1?a?2 aba

11?x6??2(3) x?36?2xx?9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先找准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然后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弄清各分子的变化,再转化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教师给出完整、规范的解答过程,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板书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①通分;②写成“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形式;③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④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设计意图]通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讲解,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过程和步骤有一个完成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解题经验。

(三)巩固提高,应用新知

课堂练习 计算 11a2b2

?1.2? 2. 2cd3cd2a?ba?b

3.

5.a132m?n?? 4. 222a?ba?b2m?n(2m?n)3n2mn?2 2m?2nm?mn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练习,考查学生对分式加减运算的掌握程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归纳反思,深化新知

问题5: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反思,总结,教师帮助梳理,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分式的加减运算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反馈,并积极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而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布置作业

1.基础达标:教材中练习第1题,习题16.2的第4、5题。【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2.反思提升:异分母加减运算过程中的困难是通分这个过程,那么通分时要注意些什么?可以从以下步骤考虑:

①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按某一字母进行降幂排列,并使它的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数。

②对多项式的分母要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准它们的最简公分母。

③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弄清分子、分母应同时乘以什么整式。

六、目标检测设计

1.计算 m?2nn2m?_① m?nn?mm?n

2a1?②2 a?4a?2

16?2③ a?3a?9

4④a?2? 2?a

6m3?2.计算2,其结果等于( ) m?4m?2

3m?63m?633 A、2 B、2 C、 D、 m?2m?2m?4m?4

x?yxy?y2

3.化简求值:2,其中(x?2)2?y?3?0 ?222x?2xy?yx?y

分式的加减法(一)教学设计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五篇

分式的加减法(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分母互为相反式的分式加减法运算。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因式分解,分式及其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续学习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②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了类比分数的加减运算,得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及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认识到数与式的联系,理解事物拓延的内在本质,丰富数学情感与思想。 ②结合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成就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

难点:当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时的分式的减法及将计算结果化到最简.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12121375?? 做一做:?? ?? ?? 3377881212

猜一猜:12213574?? ?? ?? ?? aaxx2b2b3y3y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的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题,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猜一猜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并试图让学生认识其合理性。从而抛出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归纳总结: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二、 同分母加减

活动内容

学习了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是否会用还得先讲再练:

例1 计算

a?ba?bx24??(1); (2); ababx?2x?2bcb?c?? aaa

(3)m?2n4m?nx?2x?1x?3???; (4). m?nm?nx?1x?1x?1

(设计意图:教学生如何运用法则进行运算,通过这4道例题,让学生学会加减法运算并注意运算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 练习巩固

活动内容

练一练 m?1n?ma22ab?b2x?2y7x?y???(1); (2) ; (3) ; xxa?ba?b2x?y2x?y

(设计意图:通过3道题的演练巩固,让学生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有更好的认识与掌握。)

四、 拓展提高

活动内容

例2 计算

a21?2axy??(1); (2). a?11?ax?yy?x

练一练

(1)2ab2x?1m?2nn2n????; (2) (3) 2a?bb?2ax?11?xn?mm?nn?m

(设计意图:这是一组分母互为相反式的分式加减的题目,实则是简单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有了例题的讲解,又有练一练的巩固,应该能够掌握,第三小题有意增加难度,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解答时只要将后一分母前的运算符号变为相反,即可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旨在初现异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实则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为下节课一般的异分母加减做好准备。)

试一试 2x2?y2x2?2y2

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2?1,y?2?2 ?x?yx?y

(设计意图:化简求值是本章的重要题型之一,通过此题不仅再次巩固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解题的书写格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将分母互为相反式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3、分子是多项式时,一定记得添括号后再进行加减运算。

4、类比方法很多时候是对的哦,学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同学生一起总结主要内容的关键点,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六、课后反馈

1、计算

x2a2b2x?yx?y???(1) (2) (3) x?2x?2a?ba?b2x?y2x?y

x2?xx?1x2xx2?5x1?x????(4) (5)2 (6) 2x?11?xx?2x?22?xx?11?x

2、先化简,再求值

1x2?12?,其中x? 100x?1x?1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考察学生本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

1、不能脱离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有效的教学素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素材,把他们转化成本节课的实质内容,并能湿透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把握,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因势利导,由浅入深:鼓励学生通过与分数类比,抛出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后,应该先讲用再让用,顺水推舟给出例2,演练结合,讲纠互补,注意对关键点的引导。

3、课后多虑:作为运算,那还是应该多练,扎实基本功,毕竟课堂时间有限。

2015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六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一:

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静下来想一想,有几点收获和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这节课是分式加减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我先给了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接着讲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就在于寻找最简公分母,因为是第一课时,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并没有展开讲授。

其次,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本节课以合作探究和独立完成的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两组典型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遇到困难没有退缩,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面,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拘形式的议论,可以发现学生许多奇异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还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二:

本节是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乘除后的内容,是分式基本运算内容之一,其中,分式的加减运算是本节的重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可以转化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中,因此,掌握好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关键,本人从以下几方面作反思:

(1)成功之处

从课本开头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由于分数是分式中的一员,因而从直观的分数加减运算开始,先介绍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的具体方法,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由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很快的进入了状态,而后,利用同样的类比方法,安排学习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这样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与知识的层层落实与掌握。而且通过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转化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上,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体现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堂学生做习题的情况来看,知识的掌握比较好,知识已落实到位。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2)不足之处

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其基本步骤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强调:(1)找最简公分母(2)通分(3)按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特别是有了前面同分母的分式加减的推导,学生对这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法则,不妨让学生去尝试利用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来得出,在小结时,还可以让学生再次去总结本节课中常犯的错误。

一节平常的数学课,经过反思,会发现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许多细节的地方需要精心设计。经过反思,也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好服务于学生。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三:

在进行《分式的加减法》的教学时,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四: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做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同分母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而最简公分母的寻找是通分的关键,因此可先通过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方法,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相类比,找出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乘积作为最简公分母,然后再通分。

另外,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从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类比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阶递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暴露问题,再指出问题所在,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五:

这节课我用了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来完成。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类比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通过将分式中的字母赋值,从而把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推及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整个过程中既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也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通过把例题的再加工,使学生把错误暴露出来,引起他们的共鸣,课堂内学生的差错成为自己可贵的复习资料。接着出些不同的类型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分式的加减运算,强化技能,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在设计探究环节时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做的有点仓促,没有完成预期的目的。

目标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显得较为困难,为此,不要求让他们整节课去弄懂,会一道题应适当鼓励他们,让目标生对学习产生信心。

总之,教学设计的种种考虑和措施,都是环绕着问题而展开的,都是在总体规划下为教学最优化而服务的。课后反思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优化。

2015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七篇

第1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罚点球”这个词比较陌生,特别是女学生平时不爱看球赛,如果以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创设情境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把足球比赛换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赛,让学生帮助国家女子乒乓球教练选一个优秀队员参加比赛。由于学生对乒乓球比赛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学生通过说一说或是同伴互相探讨,很快就想到可以看谁的获胜效率高就派谁去,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知识数学化。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后,我接着问学生,老师昨天让你们找的带有%的数就是百分数,你们找到了吗(

三、课后自我评价。

课后,我让学生用百分数评价自己的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并用百分数描述自己的情感态度:“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一定和老师一样紧张过,兴奋过或许还有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人愉快、紧张、遗憾这三种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课件出示)愉快()%;紧张()%;遗憾()%。

四、课后反思。

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没有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百分数的意义,总是怕学生不会,教师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发挥出来。课堂虽然活跃,但是没有体现本课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意图。在课的开始时引入新课出示百分数时教师其实可以问“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就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看课外书时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在什么时间看课外书?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

板书:看课外书时间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时间单位。

2、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课件展示他们看课外书时间统计表。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1)明确数学信息:林林0.4时,明明1\4时。(2)明确,0.4和1\4是两个不同形式表示的数。板书:分数与小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谁用的时间多?”

明确,

要解决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生思考并记录解题过程

(3)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继续在讨论中理解。

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解决。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内容。

2、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索转化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1\51\84\25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可以这样转化。

3、小数化成分数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索小数化成分数,过程同“分数化成小数”。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就把小数化成十进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有什么要注意的,引导学生注意能约分的要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4、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把下列分数化为小数,把小数化为分数。

3\202\30.41.5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在完成过程中,有学生可能有困难,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班内反馈

反馈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重点反馈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让学生在讨论分数化为循环小数中,明确循环小数的写法和取近似值的方法。重点讨论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

师做小结: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A、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化为小数

B、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去掉整数的分数化为小数。

C、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分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去掉整数的小数化成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分数化成小数练习

做课本72页第1题

2、小数化为整数

做课本72页第2题

3、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3和0.332\3和0.61\10和0.09

四、班内反馈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上《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分数的混合运算,教材利用“星期日的安排”的故事情景,逐步引出分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算式运算的过程,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评析:“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这一话题的提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评析: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生2: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的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六、教学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第2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

在教学时,我充分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例如,(1)在感受一如百分数的必要性时,教师创设了罚点球的典型实例,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百分数比其他方法更容易方便比大小。(2)在指导完百分数的写法时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然后让学生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百”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超额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百分数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例导入,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百分数,在充分理解每个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对百分数的认识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我在练习时,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设计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

4、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大多数人认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课和思品课的专利,其实不然,在数学课中,只要有心,随时可以渗透。例如:在练习的第一环节,读写百分数时,我选取得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的体现祖国的发展迅猛,有的体现党对务工人员的关怀,以及最后的名人名言,也是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刻苦学习的习惯。

第3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一次课堂技能竞赛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这课。课后,学生喜笑颜开,而且还不停地念着“XX是XX的百分之几”?听课老师也谈论着课堂的精彩。面对这两种情景,对于执教老师的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冷静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题材作为教学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与数学知识有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百分数概念的引入(出示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概念的形成(在解决推选足球选手的问题中形成)——概念的强化(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例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概念的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估计一下,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满意率为多少?),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二、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开始,指挥从动作开始。”孩子们天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数学课堂中还学生动手操作空间,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自主探究新知的渐进过程。我的《百分数认识》这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时间。第一次游戏活动,石头、剪刀、布游戏十次,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得到调节,但用百分数表示自己游戏的结果却拓展应用了百分数,并让其他学生猜赢或输的次数,也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打下铺垫。第一次在方格纸中设计图案,既让学生动手绘制、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数说,学习应用了百分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科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我为学生提供了学具或操作空间,学生以此为依托,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对百分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变化。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不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在课堂最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你能用百分数的句子对自己这节课自我评价吗?”,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总结,学生争先恐后的来评价自己。有的说我这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没学会,哪些知识没学会或还疑惑;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满意,哪些地方满意,()%不满意,哪些地方表现不好;还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愉快()%、紧张()%、遗憾()%。整个课堂,我力求让学生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了“在实例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在总结中应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我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第4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一次课堂技能竞赛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这课。课后,学生喜笑颜开,而且还不停地念着“XX是XX的百分之几”?听课老师也谈论着课堂的精彩。面对这两种情景,对于执教老师的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冷静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题材作为教学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与数学知识有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百分数概念的引入(出示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概念的形成(在解决推选足球选手的问题中形成)——概念的强化(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例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概念的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估计一下,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满意率为多少?),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二、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开始,指挥从动作开始。”孩子们天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数学课堂中还学生动手操作空间,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自主探究新知的渐进过程。我的《百分数认识》这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时间。第一次游戏活动,石头、剪刀、布游戏十次,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得到调节,但用百分数表示自己游戏的结果却拓展应用了百分数,并让其他学生猜赢或输的次数,也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打下铺垫。第一次在方格纸中设计图案,既让学生动手绘制、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数说,学习应用了百分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科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我为学生提供了学具或操作空间,学生以此为依托,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对百分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变化。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不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在课堂最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你能用百分数的句子对自己这节课自我评价吗?”,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总结,学生争先恐后的来评价自己。有的说我这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没学会,哪些知识没学会或还疑惑;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满意,哪些地方满意,()%不满意,哪些地方表现不好;还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愉快()%、紧张()%、遗憾()%。整个课堂,我力求让学生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了“在实例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在总结中应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我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第5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材给出的素材基础上,我创编了班级选拔参加投篮比赛人选的情境,并逐步引出,慢慢感悟百分数产生的需要,理解使用百分数的好处。从两名队员的成绩表,选哪名队员去比较合适,此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比一比谁的投中的比率最高的过程中,逐步增加投篮人数,在比较的需要中引出了百分数,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到这里,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每人一张调查记录单,每人收集到的事例和数据不尽相同,大量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它的作用和好处。

教学中也出现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片面的认识: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因此我加入了许多不同百分数的图片,有大于100%的,学生产生疑惑,在这时,我应该及时举例说明。设想如下:

师:200%收集到这样的百分数了吗?

生:没有

师:举个例子,如果说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布置了5题,你完成了5题,完成了百分之多少?

生:100%

师:如果有个学生完成了200%,他做了几道题呢?

生:10道题。

师:你会这么做么?

生(笑):不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百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表示——

生(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每个知识点理解透彻了,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也就更深刻。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第6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内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教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以百分数源于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为源泉,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从感知身边和生活中的百分数出发去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百分数和领会百分的作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

一、新闻发部会引出百分数。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百分数的事例,引出百分数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百分数的存在,接着从图文中理解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从而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从更多的生活材料中了解百分数的作用。

二、从具体事例中感悟百分数。

通过“你能试着说说上面事例中百分数的意义吗?”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继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百分数。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从百分数的读写法,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百分数的好处。练习设计当中,第一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百分数,从而认识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大小的合理性;第二题结合成语从数的角度更深认识成语中表达的意义;第三题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和频率;第四题的信息阅读是本节课的思想提升,了解中国国情,学习关少波的精神。

四、运用百分数评价自己。

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对自己课堂表现满意率为多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努力的方向。

201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八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 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分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教材只指出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步通分和一次通分的方法。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确他们的特点,知道根据分数的具体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方法。如果遇到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分步通分,分步计算。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进行例2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的方法,要先通分、后加减的方法。教学完,还要进行一定的练习。比如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计算速度的提高,并让学生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

本节课从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应学的知识。课堂教学气氛浓,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效果好。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三:

《分数加减混合计算》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习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四: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习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015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第九篇

反思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学期,学生在学完分数乘除法后就已经将分数四则运算全部学习完了。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重视对学生在计算习惯方面的培养。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借助具体情境,(出示例1)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第一种做法:2/5×18+3/5×18 第二种做法:(2/5+3/5)×18 当进行全班交流时,我首先请第一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当学生提到要注意计算的运算顺序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接着,再请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答,当学生说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联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发现了两者的紧密联系:“第二种方法只是第一种方法的简便算法。”我再让学生明确这是什么运算定律?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个运算定律后,我又让学生回忆其它的运算定律,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个运算定律的意思。整个新授环节,我不是通过单纯地说教,让学生接受这些新知,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新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新知。

2、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掌握运算顺序,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在实际解题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通过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一、让学生牢记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二、老师要讲清楚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三、学生要牢记运算定律的意义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四、对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五、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反思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教学,顾名思义是先教后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启迪学生学会思考,这是课堂主阵地上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说说小数四则混合、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的顺序,然后电脑出示分数四则混合算式,分组讨论,这道题那部分?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完成后,上、中、差的学生代表上讲台投影自己的 作业。学生自己评价、订正。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小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样的。这样教,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方法和步骤,但是计算正确率偏低。原因在于我本身讲解中没有注意到学生可能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对课堂教学情况估计不足,又忽略了创设良好教学情景,使学生为做题而做题,缺乏积极性和兴趣,另一个原因,复习铺垫做得不好,出错的大多数都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这部分的知识。今后应该加以注意。

反思三: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以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因此我在教学时直接引导学生回顾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说明运用这些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解答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样引入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没有学习难度。

本节课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重视对学生在计算习惯方面的培养。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借助具体情境。(出示例1)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比较两名学生计算方法后,及时小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同时一起算。要注意检查第一次约分后所剩下的分母分子是否还能约分,直到分母分子不能约分后才能计算。

二是精心创编计算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创编了一些具有典型特点、学生易错的习题。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应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计算时,要合理选择才便于计算结果正确,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和掌握一些计算技巧。

三是重视计算习惯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训练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技巧,更注重要求学生在做每一道计算题时,首先不能把题抄错;其次要认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不能忽视书写格式。为了让学生记牢要求不犯低级错误,我给学生引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反思四: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 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 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 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1/4是多少,所以计算 时应先算271*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问题二, 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30*7/10+30*2/15和30*(7/10+2/15)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 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 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


分式加减课堂小结相关热词搜索:分式的加减ppt 分式的加减说课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分式加减课堂小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分式加减课堂小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ongzuozongjie/7810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