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2016-01-09 09:58: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一:百年情书观后感 ...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一: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辛亥,百年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虽然不能完全读懂字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这么多年来,《与妻书》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一直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

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弹药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

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 。倘若作者没有因为革命而牺牲,以他的文学修养和高尚情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想必会多出一朵璀璨的明星!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

报人潘达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城南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毫无胜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一时风声所播,全国震动”。孙中山沉痛地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岂止是吾党菁华,全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余东雄,生于南洋巨富之家,15 岁加入同盟会,是役拼杀在前,阵亡时年仅 17 岁,为最年轻的一位黄花岗烈士。林修明亦生于南洋锡矿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于三堡学堂,叶剑英为其弟子。“剑英有云,修明实影响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广州之役,林修明力战而死,

年仅25岁。若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对于辛亥义士林觉民,我们都知道他著名的绝笔《与妻书》,课堂上的师生都会在谁与争锋、敢为天下先的气氛中奋发,又会不禁沉入那份缠绵与温婉的爱情之中,诉不尽的离愁别意,看尽人世间红尘阡陌的本质,铁肩担道义、视死如归、恢复我中华,那时的热血激荡,血管里流着的都是激荡青春,迸发着无限豪迈的积极。曾经何时,我们都成了平凡社会中的普通人,每天为了几斗米忙活着,与整个时代保持着同步的琐碎、无言的焦虑、失去方向的彷徨、对失败的恐惧和直面成功的饥渴。我们其实无能为力,只能发发牢骚,然后看看头顶的天或夜空,接着又是一天。从《百年情书》中,我看到自己的怯懦,再向百年前的烈士致敬的同时,也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反思。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书》,又在证明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实乃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

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唤醒国人,推翻了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碧血黄花荐轩辕,天若有情天亦老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二: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在1911年爆发,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中国先辈们,带着自由、博爱、民主的革命信仰在万重困难的神舟大地上,举步维艰的救民于水火,留下高尚的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不朽爱情!

以革命背景为“垫底”的爱情,演绎了“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种崇尚无私的大爱,展示了一代先哲抛头颅洒热血杀身成仁的革命精髓!

看到林觉民每次带着革命任务回到家乡路过老家时,与父亲和妻子短短相聚,又匆匆离去,留下年过半百的家父和带着牵挂的弱身妻子的背影,流露出了家人对他的担心和深深的牵挂,但以救民于水火为大任的他,为了革命,除了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和对家的依依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他毅然离去!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林觉民先辈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一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挚情和对革命的热爱,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心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他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而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眼见妻子以个人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子成人,这一切的一切,作为人夫的他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而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不仅爱妻子,更爱天下无数鸳鸯,在自己比翼齐飞的时候,他明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成全他人的挚爱,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无比忠贞的。主人翁记起了初婚时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生共死,永结百年。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生不逢时,因而想到用死来捍卫。但是想到爱妻已有身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大,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驱使下,主人翁说了。这一说使他真正明白了爱的真谛。“所有伟大的爱都必须用责任来维护,用死来捍卫”。

在最后的临刑就义时刻,面对清朝官员的劝降,林觉民满腔热血地说:“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体现出了一代先哲的崇高革命情操,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可歌可泣,将永远激励的前进的中国人民!这种高尚的爱国品德将永远记载于青史之中而不朽!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三: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观《百年情书》有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成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之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影片在此深沉大义,催人泪下的语声中结束,令我回味感叹良久。自此革命党人凛然大义,为自由献身的形象便在我心内深深地扎根了。

《百年情书》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这一小处,以平凡感人之事表现出了革命的厚重感。这部影片主要写的是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及林觉民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成为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的事件。那时的革命家们都坚信:革命最终是要靠武力来推翻清廷的暴政。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革命思想就已经在还处于学生时代的林觉民和他同伴的心中萌芽了。他们认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是故一人一思想也,十人十思想也,百千万人百千万思想也。亿兆京垓人,亿兆京垓思想也。”慷慨陈词之后,他们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

林觉民说过:“中国欲富强必先民主自由,欲民主自由必先革命,欲革命必先流血革命,吾辈不才,愿将平凡肉躯付诸革命。虽有万死,却不敢辞。”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他的凛然大义令我佩服,而

他对妻子的情深意重则令我感动。依我看来,这也是影片的看点之一,更是《百年情书》所表达的内涵。林觉民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牺牲自己福利谋求天下人福利的高尚品格在这封《与妻书》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影片中,他在小房间里挥泪作《与妻书》这个场景,连同窗外那枯枝败叶所带来的悲凉寂寥景象,我恐自此不能忘怀。若非情深,怎能令堂堂七尺男儿泪流满面而不能自抑?想到情深恩爱的一对伉俪自此一战将会天人永隔,我心伤不已。但想到林觉民那一句“当以吾辈之血浇灌自由之花”,为大义而死何尝不是死得其所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浑噩一生,长寿百年,若干年后,又有谁会记得他?相反,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万年不朽。

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据影片中反映,事败最大原因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在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因枪支弹药和后备力量的供给不足,他们内部在是否按照原计划去攻打总督府和水师衙门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林觉民那句“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先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恰恰体现了这次革命的意义。事实也正如觉民所说,这场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广州起义震撼了全国,轰动了世界,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成功揭开了序幕······

先辈们为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世界流血牺牲,而今我们正真切地感受这份幸福生活。既已知美好的事物来之不易,那么我们自当要珍惜维护。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四:《百年情书》观后感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百年情书》观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x

2012年5月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伴随着忧伤而凄美的音乐,林觉民笔下的《与妻书》就这样一字一字地向我们展开,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我们不敢去想此时他的心里究竟是有多么的挣扎,他的内心,究竟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影片中的林觉民是含着泪写下的这封绝笔情书的,几度哽咽,难以起笔继续。是呀,这是最后一次给最爱的人写信了,可是,就算看到信的他们如何的痛苦,而那时想必已经离去的他,又该怎样去抚平他们的伤痛?

我喜欢影片两条线的并行放映。夫妻间浪漫的爱情穿插着优秀青年间澎湃的革命激情。最让我感到窝心的就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那种相敬如宾和相濡以沫。温婉而懂礼的意映,尊重丈夫的意愿,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为他打理这个大家庭,为他照顾父亲和孩子。而她唯一的要求,也只是“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没有当今社会爱情的浮华与激情,平淡的相守,却是最厚重的爱。而觉民无疑也是深爱意映的,这封充满不舍爱意的《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造成他们无奈分离的,只是那混乱时代里残喘的中国现状。

也许爱情是让人感动的,可是最震撼我,让我内心汹涌不住泪流的却是广州起义的那一段影片。没有什么比明知前方是深渊却依然奋不顾身而更为勇敢的了。当听到“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之日必不远矣”时,我的世界似乎停止了。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役。他一直就明白,他的牺牲是没有例外的。可是在革命和家庭之间,他还是做出了这个艰难的抉择。为死而战,是为了更多中国人民的不死与幸福而战。“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在林觉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闪耀着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正是这种责任,使得包括林觉民在内的那些投身于革命事业的热血青年“舍小家而为大家”,以改变中国现状还人民幸福生活为己任,甚至愿意为此而舍弃年轻的生命。那是一个最为美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创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也许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和自己的家庭,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值得?然而在我看来,这当然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在做的,是一件有利于人民福祉的大事。如果不曾有他们的牺牲,又怎能唤醒更多的国人?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帝制,让民主的光芒首次照耀在中国华民族的大地上;才有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投身于革命事业的人,才有了现在我们后辈人幸福美好的生活。

难以忘记,影片中战争的场景,前仆后继的死亡,在绝望中,却总又充满着希望。眼泪在这里止不住的流下,因为我看到,那些曾经有着阳光面孔的青年,就这样倒在血泊之中。我看到了被踩碎的方声洞的眼镜,这个独子本被拒绝在敢死队之外,可是在最后关头,他却不顾一切的跑了过来。我看到了子弹耗尽舍身

冲进枪林弹雨中的冯超骧和刘元栋,那样惨烈的死亡,却带着最坚定的眼神。“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这场战争牺牲了太多的精英,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吾党菁华,付之一炬”。然而,正是他们无畏的牺牲,才唤醒了更多的人投身革命,才让整个中华大地为之一振。

记得清两广总督张铭岐、 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时,衣衫褴褛,布满血迹的他却依然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这就是那个有血有肉的林觉民,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的林觉民!“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 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每次看《与妻书》,都给我难以描述的感动。这次看完影片再读《与妻书》,更加地让我感动,复杂的情绪聚于心底,久久不能散去。回看当今时代,青年人已然将那份使命的责任感抛之脑后。大多数人所执着的爱情,被太多的浮华所遮掩,看不到那种属于林觉民和陈意映之间的相知相守的爱情。也许,繁华的都市迷乱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在娱乐与被娱乐之间丢失了那份应该拾起的责任。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成长,学着懂事。作为一个志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我会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党的知识,牢记党的使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也许我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愿像影片里的林觉民那样,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想,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的年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五:百年情书 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至今,那书中片语仍在耳边环绕:“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哀,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担众人仍然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为保大爱舍弃小爱。影片讲述的林觉民所参加的广州起义距离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但是此次起义意义重大。茶饭之间,仍然有不少同学仍有这样的疑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林觉民完全有机会活下来,不管是战前的自愿报名,还是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又或是战中装死,战后的委曲求全,两广总督张鸣岐眼中那个“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有血有肉的林觉民为什么一定要死呢?我个人觉得,那是一个人思想上的觉悟,只为和战友共患难,唤醒沉睡的国民。

以此为开端,在完成老师作业的同时,来探讨一下,电影观看后这场起义的意义与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此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她的功绩不可磨灭。这是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她代表了民主、进步、光明的力量,唤起了民众,在一定范围内动摇了统治中国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同时,她也激发了潮梅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力量,对今后的革命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她也体现了广大爱国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与国内乡亲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其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她展现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纵观当时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主权,使得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其次,清政府虽然派出了官员出国考察,之后实行了新政以及制定了预备宪法,但是其所谓的新政实质不过是为了延续政府的反动统治。第三,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第四,正如影片所反映的那样,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上的觉悟也越来越高,在当时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些留学生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尖锐的认识。以及与其相关所产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建立的政党。

总之,在我看来就是劣:外有列强,内有无能迂腐的政府;优:外有在外华人的帮助,内有思想领悟能力好的先进分子们。辛亥革命是必然会发生的。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六:《百年情书》观后感

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百年情书》这部电影真是烂的不同凡响。本来是要缅怀发起和参加广州起义的革命先烈的,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真心没什么感觉了。所以借着这个被强迫的机会,再回顾一下从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成功的那段历史吧,重新感受一下先烈们的豪情大义,当以自醒。 1911年4月27日,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不甘于之前多次起义的失败,对革命依然充满信心,遂决心此日再次在广州发难,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原计划于4月8日发难的计划,由于受到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导致广州戒严,以及美洲款项和军械无法按时到达的影响,不得不推迟到4月27日。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并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直扑督署。另有一路于吴公馆出发,目标是阻止城北龙王庙的防营部队到督署增援。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

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此为起义部队)。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与吴公馆的志士会合,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喻培伦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经小北门逃到城外,回城救援时被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被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百年情书》的主人公林觉民,他十三岁参加

科举考试,就放出“少年不望万户侯”这样的豪言,二十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除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林觉民比鲁迅小六岁,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在众多人的心目中,林觉民的形象将英雄与乡亲有机地统一起来了。1911年春林觉民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与妻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事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激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满庭皆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殉国时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深情致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同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岁月悠悠,当我们亲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墓前时,那份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饱含激动之情,自豪之气。自由女神像挺立于央,象征着烈士的向往,顶天立地,民族的脊梁,民族的气概。

民主!民生!民族!我党警醒!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七:百年情书的观后感

刹那即永恒

————观《百年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影片以男主人公写信开始,后半段又再现,全局以倒叙,插叙的手法,将辛亥革命与林觉民陈意映的爱情故事相溶为线索,为我们很好的展现了1911年的有志革命人士为了唤醒国民的意志,以血为引,牺牲为钥匙,为人民打开自由民主的大门,同时以一封《与妻书》把林陈间的爱情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这是我此生最幸福的事。片中觉民轻轻掀开覆在意映头上的盖头,嘴角嵌着一点枣皮,羞怯的意映便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摇曳的烛光下,此情此景竟是那么的美,令人不舍去破坏,刹那,如永恒。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片中林觉民与陈意映在院中那棵梅树下的对话,甚是感人。如觉民送给意映的八音盒上的一对舞者一般,轻缓的旋律,略显生涩的舞步,以及意映的一脸甜蜜。让人不由相信,此刻,亦永恒。

少年不望万户侯,片中几位热血青年时不时说出的慷慨激昂的话语,让人难以忘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成家,当时的福建岌岌可危,侵华的魔爪已伸至大连,唤醒国民的任务一日也不可缓,无数的爱国人士挺身而出,坠作自由花,以觉民为首的一干青年奋不顾身,忍痛抛下家中亲人,加入同盟会,为争取民族的独立,自由而献出生命。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面对苍老的父亲,柔弱的意映,幼小的伯新,以及未出世的孩子,觉民只有将对他们的爱深埋心中,跟随黄兴等人,奋勇杀敌,片尾将近二十分钟的枪战,眼见着友人,亲人一个个死去,觉民毫不退缩,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停止,战争的烽火使得他浑身肮脏,战友的死去使他心如刀绞,但面对满清的走狗,他仍充满信心:“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此刻,永恒。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但革命先辈的爱国之情,却经久不衰,永恒不灭!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八:热血百年——《百年情书》观后感

热血百年——《百年情书》观后感

说起林觉民,我们总是条件反射似的想起他的《与妻书》,每次读这篇文章是都会一遍遍问自己能写出这等情真意切的信究竟怎样的男子呢?“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百年情书》以革命先驱林觉民从容就义前的绝笔“与妻书”“禀父书”为独特视点,讲述林觉民烈士在广州起义前后对爱情忠贞、对家人眷念、对理想执著舍生取义的传奇人生追求。戏中有林觉民与妻子相濡以沫、羡煞旁人的美满爱情,有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与舐犊之情,亦有浩浩荡荡,热血澎湃的革命之星火。

看完整部电影数度流泪,第一次是林觉民留日回国,陈意映说:“每次当你离开的时候,我的心就已经不在胸口了。”他离开的时候,儿子尚在襁褓;他回来时,儿子已背完《大学》了。也许陈意映理解不了林觉民的理想,可是即使在他们情意最深时她也不曾借着爱情阻碍他的脚步,再再舍不得也只是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中国革命靠的不仅仅是林觉民这样的热血志士,也是那些站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

第二次是招募敢死队时,方声洞的一段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时他刚结婚,敢死队则是抱着为革命而死的决心。当大家争论起义是否该延期时,黄兴询问林觉民意见,林反问:“我们革命是为什么?胜又如何,败又如何?”这是一场唤醒民众的革命,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革命本身的意义。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我以我血荐轩辕,生又如何,死又如何?

他们都是真的勇士,他们是一群梦想家。他们的梦想既模糊又清晰,模糊是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准确描绘他们为之奋斗的光明而自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清晰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任人欺凌,那是一个乾坤朗朗的世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关于未来的画面。一人一思想也,十人十思想也,百千万人,百千万思想也,亿兆京垓人,亿兆京垓思想也。也许他们的思想还显幼稚,也许他们的起义还不成熟,可是他们活得是那样的纯粹,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现在还有多少人保有这般热血!

第三次则是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被捕后的慷慨陈词:“我等莽撞书生奋起一击,偌大一个广州城如入无人之境,唤醒亿万炎黄胄裔。两广必为之一振,天下必为之一振,从此朝廷兵马不足道,天子王法不足惧。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当时的两广总督张鸣岐评价林觉民:“相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也。”他太坦荡,让小人不敢与之对视,他太刚直,让清廷官员劝降不能便下 了杀无赦的命令。

林觉民真乃古今第一坦荡者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他把圣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当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一生

广州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那些为起义牺牲的英雄儿女他们的精神穿越历史,化成丰碑。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九:百年情书影评

《百年情書》有感

听到这个名字,我很疑惑,为什么党校要给我们看一部关于男女情感的电影,而不是一部介绍党史和党的伟大历史人物的电影。慢慢地把电影看下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百年情书》正是一部纪念辛亥革命中的广州起义的电影。它取材于“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为主要内容,讲述了清末社会动荡之时,年轻有为、才气过人的林觉民与大家闺秀陈意映完婚后,一直过着快乐的生活。然而,重遇几位好朋友后,林觉民那种追求自由,敢于革命的豪情不断增强,逐步走向革命的战火,原本稳定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丈夫的离开,革命的到来,身为中国传统女性的陈意映选择站在丈夫背后,默默的支持丈夫的决定。

广州起义是辛亥革命中的一部分,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许许多多年轻有为的烈士的勇猛与坚定;看到的是烈士们明确的目标与伟大的志向;看到的是烈士们那种为了全天下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幸福,毅然离开家人,冲向革命,追求自由的勇气与决心。

影片中最感人的是,林觉民赴死之前,强忍泪水地给陈意映写了一封信,这就是震撼了许许多多人的《与妻书》。林觉民的情书也是绝命书。这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动容的一份情书了: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简短的书信内容饱含着深情。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感情不是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一种在国家危机面前那种伟大无私的奉献。在国家危难面前,林觉民不局限于稳定幸福的生活,毅然选择离开家人远赴日本参加革命;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的侵略,林觉民不断的带领着许多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奋斗;看着丈夫为国不顾风险,陈意映没有阻拦,而是带着孩子默默地守着,等着,盼望着丈夫的平安,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从影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烈士们的伟大。正是他们的奋斗,正是他们的决心,正是他们的牺牲,正是他们的勇猛,中国的革命才会在失败中不断强大,取得最终的胜利。没有他们,就没有辛亥革命推翻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进行。所以,我们必须对烈士们表示尊敬。必须感谢他们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是多么的艰辛,我们必须珍惜当代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果。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百年情书观后感篇十:百年情书

《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改编自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一部辛亥革命的献礼影片,讲述了百年前广州起义背景下,林觉民和一群英雄志士敢于反抗封建桎梏追求真理的故事。1911年4月8日,革命党人温生才突然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当局加强了戒备,预备响应广州起义的新军的枪机亦被收缴。黑云压城,鹰犬密布,大有天罗地网之势。为准备这次起义,同盟会精英尽出,下了最大的决心,筹巨款八方奔走,运弹药殚精竭虑,国内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侨胞莫不张目以待。广州起义指挥总部剩余的100多名选锋为同盟会骨干力量,明知不可而为之,皆愿死战。林文表示:“余辈求杀敌耳,革命党之血,可以灌溉于无穷,事之成败无足深计。”专程从日本回国赴汤蹈火的林觉民坦言:“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有“炸弹大王”美誉的喻培伦更是毛发贲张:“非干不可,我一人也干!” 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盟会战友,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情不自禁,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因为举义之事已经被叛徒泄密,明知“事必败,败必死”,但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所以文章字字泣血飘泪,感人肺腑。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凛然正气却又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令人断肠落泪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字中充满着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心底却似一泉清水汩汩地涌出感动,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

黄兴遂按原计划,于4月27日发难:当天下午5时30分,120余名锋由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直扑两广总督署,与十倍之敌激战至夜。可怜寡不敌众,孤军无援,55 位战死,31 位被捕就义,共86人遇难。“未死的同志,多已间道潜逃,四方亡命”。林觉民、喻培伦、林文、方声洞等皆为独当一面之将才,竟冲锋陷阵,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怒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林觉民“定能感动同胞”的希望没有落空:听闻噩耗,湖北的革命党人“愤求速进”,当即着手准备再次发难。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5岁!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而逝,在他们悲怆的故事中再添辛酸。

谁与争锋、敢为天下先的气氛中奋发,又会不禁沉入那份缠绵与温婉的爱情之中,诉不尽的离愁别意,看尽人世间红尘阡陌的本质,铁肩担道义、视死如归、恢复我中华,那时的热血激荡,血管里流着的都是激荡青春,迸发着无限豪迈的积极。革命家也是人,也要吃饭、谈恋爱,影片中林觉民因朋友相聚而忘了省亲而挨骂,还有给妻子梳头、陪妻子放风筝等桥段,都从不同侧面反映英雄亦凡人的形象。在外抛头颅洒热血,在家孝敬父母爱护妻儿。也正符合传统文化中“修身治国天下平”的思想。

“意映卿卿如晤”,林觉民这封给妻子及其所深爱的华夏民族的情书,开篇

即令人不忍卒读。一位怀必死之心的志士哪来的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真的爱你,真的不想让你和儿女以及同胞们在黑暗、恐惧中生存、长大;“勇于就死”者,“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诸多农民起义,那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为了民主共和、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雄辈出、势不可挡,是最值得华夏民族纪念和骄傲的年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海兰 大连医科大学 护心生院 生物技术系 生物医学工程班 A112000010 15998507901 937927850@qq.com 电话: 邮箱:


百年情书观后感相关热词搜索:百年情书影评 百年情书 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百年情书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百年情书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1187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