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观后感

2016-01-10 17:15: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周恩来观后感篇一:《周恩来》观后感 ...

周恩来观后感篇一:《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

纪录片观后感

zhang

2011/4/18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于天下而不自私,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赢得世人敬仰, 并将激励和鞭策我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纪录片《周恩来》观后感

可能,在很多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上很多的人的心里,完人几乎是很少的;在我的心里,唯一能称之完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使总理是很大,但是总理也是有任选的。这个时代有李总理,几年过后就是朱总理,可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周总理却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你想知道世人是怎样评价我们的建国英雄之一的周恩来总理,我想当年周恩来同志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说过的一席话就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外国的首领尚且如此评价他,更何况应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心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总理,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员。”周恩来曾这样对别人说:“天下安,注意相。”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家的人民需要“相”来建立一个和平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周恩来总理正是人们需要的好总理,他始终如一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彻底贯彻者,他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然,忠并不等于愚忠。总理在处理事情中总是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智。

今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评价我不去说,诸往已。时代在变,历史也是任人涂抹的,但是对周总理的敬爱就像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一样,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这个日益显示丑陋的世界中唯一值得一说再说的传奇。

历史政治翻云覆雨,互相勾结。无数的人从祭坛上重重的跌下来。毛主席的功与过,邓小平的得与失,一切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无数人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只有周总理身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之外。斗,实际上不过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斗。人,一旦又私心,总是逃不出是非利害。于是有了很多的兴衰荣辱。刘少奇、贺龙、陈毅„„这些人都是曾经无比的荣光,最后却是难逃劫难。以后会有很多的事实翻来覆去,这些我们可能知道的机会很小。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是我等人可以一一清算的。

可是,在兽行的人们,武斗的人们,发泄着他们的私恨和人性中变态的恶,他们失去理智的践踏着人性和尊严,可是有谁有勇气去动总理呢。他是那么的完美,再恶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瑕疵。君子坦荡荡的总理,心底无私才可以坦然面对疯狂的红卫兵,说下义正词严。一心为国,对人真正怀有挚爱之心和博爱之心,才可以为贺龙之死内疚,才会拖着重病之身去昆明湖为老舍鞠一把清泪。情之所至,岂不是天地动容?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

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欲望不是越多越好,越能满足越好的。当我们的欲望一一满足后,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更长久的无助和无聊。为什么不能清心寡欲一点?使得自己有所不能得,有所禁忌,有神秘感。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追求的勇气,才有距离之美,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否则,我们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种轻,比重更难承担,而一旦无法解决,人们陷入茫然,就真的是没有归路了。

行高于众而人不妒,功高于天下而不自私,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赢得世人敬仰, 并将激励和鞭策我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恩来观后感篇二: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观后感

在观看影片之前,我亲自查阅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资料,以便更好的了解总理,学习总理。周恩来总理生于1898年3月5日,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后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所以长大后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常委联军部部长„„

一开始就以独特的电影语言,使我们融情于这位历史主人公内心的大波大澜中——在主人公乘坐的缓缓行驶的“红旗”轿车内,通过那一组持续朝车窗外面世界密切注视的主观镜头(它固定于车中,却因车之行驶而成了一个主观的移动镜头),我们看到了1966年6月起的半年来在中国北京所发生的那些突如其来事变的实际后果,尽管它们只是匆匆而过的街头掠影;我们同时也无形中感觉到了这位尚未直接出场的车中目击者那双在关切中充满矛盾与不安的困惑的眼睛,那双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既要努力去加以理解、又事实上难以真正理解甚至感到恼火与忧愤的眼睛„„

这部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日理万机,还要抱病工作的感人场面。一场场、一幕幕,都表现出了周总理那种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1963年,河北省邢台市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许多当地居民无家可归。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到灾区看望人民。周总理这种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有一次,周总理在当地群众家里吃晚饭,当碗底还剩下一点点的粥时,他便用筷子把粥刮下再吃进去。看了这一场面,我感到非常的惭愧。平时

通过影片描述,我们看到周总理心里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这10个字使我们被大大的震撼了。这10个字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心为民系、情为民动、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等词语来形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周总理为这19个字儿奋斗了一生,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建国后,为了使民众脱离贫苦的生活,周总理呕心沥血、日理万机。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影片的第3段,周总理的后十年。周总理的后十年是从病床上度过的,但即使躺在病床上做手术,周总理也日夜为人民操劳,为国家着想。这使他在人民心中有了一种伟人的形象。不幸的是在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离开了我们,中国人民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为周总理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和精神。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关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我们永远需要这种爱,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总理,集中华民族广

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周恩来如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复杂的人生;周恩来如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我们前行

周恩来观后感篇三:周恩来影片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观后感

12护理2班 刘 芳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组织观看了《周恩来》这部电影。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这部感人的电影,这部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日理万机,还要抱病工作的感人场面。一场场、一幕幕,都表现出了周总理那种爱国家、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1963年,河北省邢台市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许多当地居民无家可归。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到灾区看望人民。周总理这种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有一次,周总理在当地群众家里吃晚饭,当碗底还剩下一点点的粥时,他便用筷子把粥刮下再吃进去。看了这一场面,我感到非常的惭愧。平时,我非常挑食,有的时候,菜炒得太淡了我就不吃;饭煮的太硬了,我就倒掉。要知道,这些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在国庆25周年联欢时,周总理身患重病,住在医院里,但他还要坚持出席会议。当他离开医院时,还把病房里的电灯一盏一盏地关掉,周总理多么爱惜国家资源,多么勤俭节约啊!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含苞未放的花朵,作为医技后续人员,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医学技能;苦练医学本领,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和医疗贡献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周恩来观后感篇四:周恩来电影观后感

求真务实硬作风 爱国爱民赤子心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有感 3月4日,正值后勤集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在学校党委与后勤党总支组织下,我满怀崇敬的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着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的背景下。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于1961年5月来到了河北邯郸的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影片开头那一幕,让人无法忘怀。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全国形势严峻,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与群众一样吃树叶、喝菜汤,绝不享受半点特殊待遇。

这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似乎就应该是这样,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他是我们的总理,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就像伯延公社的主任说的,领导完了,国家和人民还指望谁啊!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与今天个别贪腐官员相比,后者当何以汗颜?

也正是有这样的品格,在周总理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总理。周总理与张二廷、连弟奶奶之间的细节故事,还有周总理离开时村民们难舍难分的表情与泪水,充分印证了总理与群众的雨水之情。在当今整治群众路线教育之际看这部影片,我深受启发。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加强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更简单点说就是要让我们深入最一线的职工开展工作,深入我们的学生之间开展工作,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还有一点颇有感触的是,周总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村主任不说实情是怕总理和毛主席烦心,革命老区人民的觉悟是靠自己攻克难关,尽量不给毛主席添堵。可国家派人下来搞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摸清实际情况,解决民间疾苦。这两者看似矛盾,却目的都是一样的。周总理批评了村主任,坚持深夜给毛主席打电话,并第一时间公开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这种工作作风正是我们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的

精髓,遇到问题不推诿、不逃避、挖根源、定策略,坚持实事求是,也正是这样才使伯延第一个解散了“大锅饭”。

结合后勤的实际工作,我们也在反思,我们是不是发师生的利益的缺失放在了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师生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好好解决,我们是不是真正与师生(我们的服务对象)建立深厚的感情,能够发自内心的服务好 大家。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王海格

2014年3月7日

周恩来观后感篇五:周恩来纪念馆观后感

周恩来纪念馆观后感

计103 唐守胜 0501101326

4月6日,春寒料峭,在蒙蒙春雨中,我们来到位于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和缅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纪念馆位于风景如画的桃花垠景区,1992年1月,周恩来纪念馆在此落成。整个馆区由纪念岛(纪念馆主馆、附馆和仿中南海西花厅形状建造的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均在岛上)、宽阔的水面和环湖的绿地组成,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主馆面积1918平方米,附馆面积1347平方米。

纪念馆主馆包括基台,高达26米。外形既像过去江淮平原上提水灌溉的古老的牛车棚,又像苏北大运河边常见的待渡亭。当然是大大地放大了的。牛车棚寓意周恩来一生是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待渡亭使人想起当年12岁的周恩来正是从这里登舟北上的,仿佛故乡的人们还在这座待渡亭中等待他的归来。

主馆的正门在南侧,是按照淮安本地民居的独特风格设计的。门楣上“周恩来纪念馆”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是邓小平的题字。主馆有三层楼。一楼是陈列大厅,用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集中展现周恩来伟大光辉的一生。二楼有周恩来塑像。三楼是开放式的四面观景平台。我们从正面登上51级台阶,就直接到了二楼。51级台阶寓意周恩来51岁时开始担任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大厅正中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坐姿塑像,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周恩来坐姿塑像,连基座共高4点7米。只见我们的总理正左手抚膝,右手握卷,亲切自然地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目光炯炯地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思索着祖国与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大厅四周的墙壁呈清白二色,象征着周总理一生清白无瑕、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楼边厅赵培禄先生的根雕作品,虽只有简单的公仆二字,却深刻地道出了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由一楼陈列大厅的图片、实物纵观周总理的一生,可以看出总理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少年时期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了一生。建国后,为了改变中国贫苦落后的面貌,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悉心操劳。特别是他最后10年,即使在住院、动手术他都没有好好的休息过,在昏迷的清醒时刻,念念的不忘的仍是台湾回归等国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周总理正是用他重病缠身之躯支撑着我们共和国的大厦。

总理的一生是心为民系、情为民动的一生。“民事为天”、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他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他关心群众,体察民众疾苦,同群众吃一锅饭,听到哪里的百姓饥荒或天灾,他都亲自过去,与民众共同度过困难。图片中1966年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周恩来不顾余震不断的危险,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鼓励灾区群众团结起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时刻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视察延安时举起的那杯酒饱含了总理对人民疾苦的几多焦虑和关注,延河边抬起的轿车寄托了百姓对总理为民操劳一生的几多感激与敬仰。不难理解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泪雨横飞,那是人民对总理一生甘当人民公仆,鞠躬尽瘁的热血颂歌。

向北望去,不远处便是“人”字形的两层附馆,向主馆成拱卫之势。附馆与主馆之间有一座牌楼,从高处俯视,附馆与牌楼正好组成“八一”图案,寓意周恩来成功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附馆北面的一个小广场中间,有一尊周恩来

青铜像矗立着。再向北,就是周恩来遗物陈列馆———一组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园的四合院建筑。

我们走出主馆,来到周恩来遗物陈列馆。这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占地约一公顷,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完全按照中南海西花园的规模和风格建造的。周恩来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26年。我们走进西花园的主体建筑西花厅,见到了当年周总理会见外宾、行重大国务活动时的简易的摆设。还参观了旁边周总理的活动室、办公室、后厅会议室、卧室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卧室。这里,办公桌、窗帘、地毯、沙发、乒乓球台、挂屏、国画和卧具,都非常普通、陈旧和简易,都是从中南海直接搬来的原物。其中唯一较高档些的一张沙发,还是周总理生病后毛泽东派人送来的。西花厅的楼下是展厅,包括综合介绍的序厅和和平使者、人民公朴、巍巍丰碑、悠悠乡情四个专题厅,共展出60多件周恩来生前用过的遗物、他的手迹和相关的档案资料。

这些场景摆设又将我们仿佛带到了周总理工作的时候,从窗外仿佛看到周总理正在简单的办公室里伏案疾书,忘我工作。简单中成就不简单,平凡中成就不平凡,周总理用他的廉政勤政,树立了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共产党人形象,他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一面旗帜鼓舞着我们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前进。

出了周恩来纪念馆向南行不到500米就来到了位于淮安城边驸马巷的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生前一直不赞成开放他的故居,更反对突出宣传他个人。但他去世后,五洲四海前来瞻仰他故居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以此瞻仰他的高大形象、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胡耀邦同志于八四年瞻仰时题的“全党楷模”四个大字,周恩来的一生,一无留下一分钱的财产,二无留下子女,三没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他却又把什么都留下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全党楷模当之无愧。

周总理故居给我的感觉是“两多两少”。房子多,同行的同事就说周总理的家庭条件不错啊,但这恰恰反映出周总理年幼时不因家庭条件而移其志,而是12岁就外出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之复兴而奋斗;书多,故居的书房里堆了满满一屋子的书,正是这些书籍为周总理渊博的学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具少,周总理一生廉洁奉公应该是从小就受家里这种甘于清贫的影响;人少,故居中的房间虽多,但大多是书房之类的房子,没有仆人的房子,应该是周家从小就教育子女事事亲为,不要依赖或指使别人。

一天的行程匆忙而充实,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虽然离去多年,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周总理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周恩来观后感篇六:周恩来电影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双语学校 王岚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

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作为教师,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双语学校 赵玉梅

近日,我校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于是捕捉到影片的思想之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一人坐在房门口,那沉思的神态,深邃的目光,把总理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沉重、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重复出现深夜总理在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此刻无声胜有声——凸现出他忧国忧民,不辞辛劳,肩担历史

重负的精神力量。一位亲民为民,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周恩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涵盖了他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一生。 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将影片推向高潮,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满含热泪的脸„„人民和总理间亲厚的情谊在这里凸显了真善美的情思。影片结尾定格出周总理双目凝视、深思的神态。以警语式的画面告诫人们,告诫干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永远要为人民执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历史的记忆映照现实,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

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作为一名教师,立足本岗,以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双语学校 李双平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过程中,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中总理逐渐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最终找出工作的调整方向。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影片描述,周总理在四昼夜的调研工作中,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各种艰苦环境,努力为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着“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

通过影片的观看,我深感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重大,让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

周恩来观后感篇七:情归周恩来观后感

《情归周恩来》观后感

很感谢党组是这次组织的集体观看电影的活动,又一次丰富了我们党内的思想和生活。从这次播放的影片中,我们走进了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那个默默无闻,一心一意为党的事业奋斗中终身的世界。

斗转星移,屈指算来,敬爱的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园区二十五年了。又是一年暮春,总理故居花厅的庭院里的那一株株海棠花,荏苒真花怒放。花儿单节素雅,而又不失风韵雍容,一如总理谦谦君子之风,肉粽里自信的笑容。花香馥郁、弥散在暮春那空寂的空气中,愈加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中叶,引起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情思……

中国出了这么一位优秀的领袖,以为这么好的总理,那么平民化,那么人性化,那么将情感,那么懂得爱,我们引以为豪,全国上下13亿人民的骄傲。

《情归周恩来》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句说教,这部片子不是报告,而是一部中国伟人的纪录片,比报告更深刻,更有感染力。他摆的是事实,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相信,作为我这批转转预备的党员,正处于热血沸腾的青年时期,一定火有很深的感慨,下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这部片子,给人呈现的就是周恩来一生的事迹,摆出各种历史记录的片段穿起来,完整的呈现出那个高大的背影。让观众在百感交集中享受情节波动和记叙传递出来的情感共鸣。有的人

说,人这一生,就是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过程,任何人,不管伟人还是普通百姓,医生就是一个过程,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总的说,总理的一声也是一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在探索道路中,逐渐成长的过程,比如说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事迹才愈发辉煌。

通过这个片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伟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或者说是一个人民的真正公仆,他如果不具备对人民群众的爱,那么他怎么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呢?

我们现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倡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这正是我们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伟大事业,那么周恩来的这份情何来?

我想,这伟大的情,和对待人民,对待国家对待党的这种情,来源于他从小的自我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一种教育,对他的一种熏陶。同时,他汲取于东西方各国民族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这两点是周恩来最突出的。

《情归周恩来》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的请,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包括最后他对邓颖超的那种情是感人至深的,同时也使得我们想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对我们身边工作人员,包括我们亲属也是有着深厚的情。

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特有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感召了我们一代一代人,去为我国的祖国建设,用他的思想品德去感染中华儿女的世世代代。让我们将这部大型纪录片折射的精神永远传递

下去,将周恩来的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前进,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周恩来观后感篇八:《周恩来》观后感

《周恩来》观后感

建国六十几年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辛坎坷的发展之路,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老一辈领导的英明决策。这些国家领导人中,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不会忘记的一个名字:周恩来。影片以周总理的葬礼开始,全中国举国哀悼,上至领导人,下至贫民百姓,每一个人都在为总理的离去而感到无比悲伤。一位外国记者惊叹道:“周恩来不在了,北京在哀丧中。”安理会为英领的离去而集体默哀。周总理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青年时的总理在看到被沙俄与日本侵略过的东北,就立誓要为要为壮大祖国而奋斗。他自己订阅了报纸,每天都要仔细阅读,后来他发现要想彻底改变中国现状就是要通过教育,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真正地强大起来。当他来到日本求学时,他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后他又游历欧洲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提出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心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 “总理,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员”。周恩来曾这样对别人说。“天下安,注意相”。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国家的人民需要“相”来建立一个和平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周恩来总理正是人们需要的好总理,他始终如一地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彻底贯彻底者,他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当然,忠并不等于愚忠。总理在处理事情中总是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智。当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许多老革命家,老干部蒙受迫害,如贺龙、陈毅、彭德怀等。 周恩来作为一个总理,必须遵从毛主席的思想路线,但他从客观出发,对文革表示不理解,同时尽力保护老革命家、老干部,他们也是国家的一笔财富啊!

周恩来凭他的智慧和才能活出了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树立了一个威风凛凛的中国好总理的形象。我十分欣赏他在接见美国第一31届乒乓球赛运动员时的“乒乓外交”。其中有一个叫科恩的运动员提出让周总理谈“他对美国青年中流行的“嬉皮士”的看法。虽然,总理并不同意这种运动,但他站在了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真理,改造社会的基本原理回答了客人的问题。他说,“青年的确有容易冲动、反叛的一面,但只要我们耐心教育,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睿智的回答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同时为以后尼克松的来访创造了一个友好的开端。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个称职的总理,又是一个慈父。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可亲。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服务员不愿离开他;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难怪代表们见到总理能出席二十五周年的国庆大典会泪流满面。十里长街的送别,四九运动的浩浩荡荡。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

今天,世人怀念特雷莎嬷、黛安娜,其折射的本质也是一种对仁爱的人的尊敬。 今天,俯仰一个世纪的伟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无不震撼我的内心,给我以深思。反观今天,某些人集体主义精神的淡薄,私利主义的器张,还有各种各样混乱的思想观念和不文明的文化,真让人感到迷惘。茫茫人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知何去何从。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正确的导航。周恩来的事迹给了我一个称心的答案。忠、智、仁的概念已被给予了新的内容和含意。一个人,就像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中方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一条积极进取的人生之路,这就是忠;“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相信自己,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自己的实力和智慧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就是“智”;世界需要爱,人类需要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我们就该怀一颗仁爱的心,为世界,祖国的和平统一尽一份力,这就是“仁”。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周恩来观后感篇九:电影《周恩来》观后感

影片《周恩来》一开始就以独特的电影语言,使观众融情于这位历史主人公内心的大波大澜中——在主人公乘坐的缓缓行驶的“红旗”轿车内,通过那一组持续朝车窗外面世界密切注视的主观镜头(它固定于车中,却因车之行驶而成了一个主观的移动镜头),观众看到了1966年6月起的半年来在中国北京所发生的那些突如其来事变的实际后果,尽管它们只是匆匆而过的街头掠影;观众同时也无形中感觉到了这位尚未直接出场的车中目击者那双在关切中充满矛盾与不安的困惑的眼睛,那双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既要努力去加以理解、又事实上难以真正理解甚至感到恼火与忧愤的眼睛…… 影片的这一开头,一下子就把观众的心紧紧抓住,观众被置于同主人公完全认同的地位。这种看似主观化的电影镜头,实际又最富沁人心底的逼真性(似乎观众也坐在车内)与客观性(观众也看到了车外世界),它也是惟有电影才可能达到如此认同效应的十分典型的电影化艺术语言。它在主人公还未直接出场、观众还未直观到王铁成逼肖总理本人的令人叫绝的成功扮演之前(尽管观众很快就猜到这是代表总理的主观镜头),就先声夺人地让观众进到主人公的内心,并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感悟相共鸣。 影片的这一开头,开门见山地直接切入到主人公内心不安与矛盾的心理旋涡中,无论对影片揭示其历史内涵的要义还是表达其艺术结构形式的特色来说,都无疑起到了烛照全片的“点睛”作用。 从揭示影片历史内涵的要义来说,主人公内心的不安与矛盾,正是“文革”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它正好是影片在现在时态中正面展开主人公全部政治生涯所处的最严峻的背景环境)作为新中国政治的最大历史悲剧在主人公——这位有着日理万机的超人才华与智慧、众望所归的崇高人格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政府与人民的好总理心头所不能不做出的真实反映。 由于受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周总理在当时不可能完全认识并直接起来反对这场为领导者错误发动、人民群众一时狂热参加的“文革”运动;但是他又不能听任一时还未充分暴露的党内林、江两个反党集团打着“文革”旗号为阴谋篡党夺权而对广大革命老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残酷迫害。这就是那个处于“凡是”而非“求是”的特殊历史时期基本的悲剧性的历史矛盾;它也正是反映在周总理心头的不安与矛盾。应当说,影片的编导正是站在今天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基本上没有回避而恰恰是第一次在银幕上直接间接地揭开了这些矛盾,并且虽不充分却毕竟是正面描写了“文革”时期党政军内最高层的波

诡云谲、错综复杂的各种冲突与斗争,这是《周恩来》一片至今为止在银幕上所做的最大胆的题材突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当片中表现周总理出于革命根本利益竭力保护贺龙而力不从心,最终在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上再也难以克制自己发自心底的巨大悲恸与内疚之情时,影片正是把周总理贯穿全片的这种内心的不安与矛盾(从而也折射出整个“文革”的历史矛盾)如实地激化到悲剧性的极致,影片在此也赢得了观众普遍的、强烈的心灵共鸣——因为,哪一个身经“文革”而有良心的中国百姓,在当时会没有如同总理内心所生起的那般深切感受、那般惨痛的历史悲剧感呢? 当年周总理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说过的一席话就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尊敬:“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一个外国的首领尚且如此评价他,更何况应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他的一生无私心地贡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他是忠、智、仁的集身。感谢周总理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周恩来观后感篇十:周恩来 读后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读《周恩来》有感

一直对周总理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从小学的课本里,中学的杂志里,大学的网络里,总能看到他的种种伟大,也能深深体会到人民对他的爱戴。他,就像一位巨人,屹立在我的精神世界,如此高不可攀。他,眼神如此坚定地望着远方,我顺着望过去,那是光明。他是我的偶像,是我的追求,我知道,我对他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之上,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他、体会他,从而更努力、更好地沿着他的足迹前进。这次,终于有机会,找来一本书,好好地研读,特地选了外国人写的,中国学者校对的书,希望你更客观更真实地展现周总理。当我读完后,也真切地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沐浴周总理伟大的人性光辉。

一、伟大的理想

还记得那句发人深省,唤醒国人的口号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周恩来读书的时候,祖国遭受着列强的凌辱,在那个人心涣散,人心不定的时代里,人们对中国的现在、未来绝望、茫然而不知所措。然而,周恩来并未绝望,并未动摇,坚定地怀着崇高的理想:为了中华之崛起。他努力学习,不断吸收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理想而不断前进、奋斗。也是这种力量,帮助他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坚强地走下来,带领中国摆脱了屈辱的历史,为实现中华的崛起迈出了一大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理想的巨大力量、伟大理想的强大力量。在现当今的时代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当树立伟大的理想。现在,这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之奋斗。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好努力刻苦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它。

二、坚定的信念

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支撑周恩来一路走来的力量源泉。在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前,周恩来也曾不断彷徨过,他游学欧洲,接触各种思想,对比、实践。回国后,经过了各种社会实践:学生运动等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中,从事群众运动;亲身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救祖国母亲于水深火热的重要法宝。他一旦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就不曾动摇。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坚定信念的武装之下,周恩来同其他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推翻三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懂得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信念是推动理想实现的力量。正确的信念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一旦坚定信念,就绝不动摇。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信念。貌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热爱人民、勤政为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周恩来真实写照。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革命时期,还有后来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他都愿意甘当人们公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革命时期,无论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士兵食用,帮受伤的士兵抬担架。当选总理后,更是时刻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每逢过节,总要到基层关心人民群众是否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即使是在他生病期间,仍不忘生活在艰苦环境里的人民,叮嘱相关部门做好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重病期间,他仍在坚持每天处理国事,仍然坚持会见外国领导,即便是在医院里。他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便是逝世前,他交代到:“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这是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即使是死,也想着为人民服务。这不得不让那些贪官汗颜、羞愧。我深深震撼到:要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造福群众。

四、求真务实的态度

周恩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他把革命胆略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求讲真话、做实事。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研,对经验的总结,主张“多方考虑,集体决策”。是我国建设的重要设计者,同时也是决策付诸实践的出色组织者。这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青年的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建设热情和掌握到的知识相结合,充分运用到建设实践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五、无私奉献的精神

周恩来一生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默默奉献、不图回报。他的家里,没有任何昂贵的摆设,对别人送礼拒之门外。即使当上了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着衣朴素,鞋子破破补补,袜子破破补补,睡衣一穿穿几十年。他身居高位,却不搞特权,对家人也不例外。他把一生的工资都交了党费。以至到逝世后,他连一点积蓄都没有。他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精力、生命给了祖国,只为了人民能够过得更好。我深深触动,我们庆幸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总理,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奉献不仅是种付出,更是一种幸福。一种让他人幸福的幸福。此外,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经得起任何考验,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力量,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此至搁笔,窗外下着小雨,灰暗低沉的天空让我想起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人们带着黑丝,神情凝重,目送着总理的灵车。内心早已崩溃,泪水早已决堤。总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走了,但是他留下了一笔财富。而这笔财富必将为全中国人民所有,必将转化为前进的力量,推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致

敬礼!


周恩来观后感相关热词搜索:周恩来电影观后感 周恩来 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周恩来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周恩来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1216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