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乾隆王朝观后感

乾隆王朝观后感

2016-02-18 09:17: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一《雍正王朝观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乾隆王朝观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一
《雍正王朝观后感

雍正王朝观后感

二月河的“三部曲”早已经浏览过,比较痴迷于书中总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比较喜欢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我甚至想亲自拜访一下老先生,请教几个我所关心的,又搞不明白的问题。曾经和一位“才女”师妹聊天,她告诉我,二月河的“三部曲”是文艺创作,是编造来的,不是写实,不是历史。这让我很惆怅。

有些人不喜欢看电视剧,因为看电视剧太简单,属于白痴型的,不用思考,而看书就恰恰相反。我也不太喜欢看电视剧。不过,《雍正王朝》确实是一部值得看的电视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鉴于明朝的教训,在大清朝,有两件事情控制的比较严格:一.严禁宦官干政。二.严查结党营私。第一条做的比较到位,太监们始终没有发挥出巨大的政治作用。而第二条就不好办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就没有间断过,一直延续了下来。 有一种野史说,康熙把皇帝的位子传给了十四阿哥,而不是四阿哥。我觉得,总有那么几个闲的无聊的人,而且这些人现在还比较普遍,编造,跟风一些有影无据的事情,来打发一下自己空洞的时间或者来实现某种目的罢了。康熙皇帝的谋略不是一般,雍正王朝的到来不是偶然,康乾盛世的来临就是一种必然。

电视剧是以争夺帝位开始的,也贯穿了整部电视剧。首先,是康熙的儿子们争,然后是雍正的儿子们争。皇帝的宝座是个好东西,皇帝的儿子们都愿意接着坐。其实,宝座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在面对宝座的时候,必须得有自知之明,不要犯

僭,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不要自掘坟墓。当然,毛遂自荐,当仁不让也是应该做的。

康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同时比较注重儿子们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了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而正是这些不是蠢材的儿子们,为了帝位展开了明争暗斗。如果他们都想开一点儿,团结一点儿,明智一点儿,让有德者居宝座,会发挥出怎样的社会效应?就不会发生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了。我个人认为,是雍正杀了自己的儿子弘时的。正因为雍正经历了与八爷党争夺帝位的斗争,深知兄弟相残的难处,杀则对不起祖宗,留恶名于天下,不杀就有人背后放火,麻烦不断。索性就杀了吧,为乾隆做皇帝铺好道路。

雍正王朝最为轰轰烈烈的人物莫过于年羹尧。其文武全才,战功显赫,是稳定新生的雍正王朝的坚强柱石。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很快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多少个年羹尧在历史的轮回中不断的徘徊,又有几个大丈夫划过长河夜空?

李卫是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之一。沦为乞丐的狗儿,人称鬼难缠,被胤禛收为家奴后改名为李卫。刚开始,李卫仅仅是一个不能再小的小人物,没读过书,不识字,等到当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之后,仍然认不了几个字,浑身透漏着“俗气”,但是不失雅气。李卫办事,不拘小节,不寻常理,但维护大局,事半功倍。喜欢李卫,不仅仅是因为他幽默风趣,性格随和,聪敏机变,还因为他始终阐释着“忠义”两个字。这就是他和年羹尧的区别。

田文镜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作为地方大员,一省的最高长官,最终累死在任上,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细想一下,河南巡抚田文镜手下有多少官员,而没有一个和他一条心,没有哪一个不是和他对着干,确实很可怕。田文镜是一个清官,难道河南巡抚之下就再也没有一个清官?田文镜不是一个好官。好官就要发挥出应有的作为。一个人是干不成事的。不能从大局着想,固执己见,累死,只能说是一个悲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雍正王朝,雍正是一个好皇帝。他刷新吏治,改革弊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从另一个方面讲,无论雍正多么英明,都只是一个封建土地所有者。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二
《《故宫》观后感》

永远的故宫

——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在选修课中外建筑赏析课上,老师介绍了汉族建筑之精华—故宫,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故宫,给我们播放了大型纪录片《故宫》。《故宫》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总共12集,分别从12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故宫的特色。

在系列纪录片《故宫》中,第二集盛世的脊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盛世的屋脊这一集主要讲述了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十八世纪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纪录片《故宫》开篇以倒叙的方式翻开了故宫已然泛黄的扉页,鲜红的故宫二字映衬于黄底的建筑之上,将故宫浓浓的历史味勾勒的淋漓尽致。乌云滚滚而来,沉淀的是历史的厚重感,自下而上的镜头拉伸出巍峨的故宫,放大至全景,历史仿佛被层层撞击开来。开篇画面黑云压际,让人心生不安,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将朝代更替的紧迫与压抑全身心的再现。

公元1644年农历8月,镜头推向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一个六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在随从队伍的陪伴下,从盛京老家向北京进发。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镜头慢慢聚焦到福临身上透过他的眼睛,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高达37.95米的紫禁城大门,可想而知,对于六岁的顺治皇帝来说,这座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穿过午门,这时紫禁城的真

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这座宫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而这绵延一片的红色和金色也使紫禁城与周边的建筑完全区分开来。

紫禁城的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称为前朝。后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嫔妃的生活场所,称为内廷。到了顺治二年,中轴线上的宫殿被一一修复,重新命名。从此,紫禁城的匾额上出现了满文。

和前朝相对内廷,它包括皇帝皇后居住的后三宫,它们分别是乾清宫与坤宁宫和交泰殿,妃子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和皇子们生活的乾东西五所。而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到了清朝,这座宫殿的室内装修有了很大改变,成为中轴线上最具有满族特色的宫殿。

而到了公元1856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被改变了。她就是后来统治中国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慈禧斥巨资修葺了她刚入宫时的居所--储秀宫,在储秀宫的庭院陈设中还出现了龙,这也是东西六宫中惟一的例子。养心殿也在雍正皇帝的一个决定之下,在紫禁城里越来越重要。

从雍正皇帝开始,到清王朝灭亡,清朝有八个皇帝把养心殿作为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印记。

一座小小的宫殿见证了一个王朝从盛到衰的历史。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历经三百多年的修建、改建和修缮,终于成就了今天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模样。而在紫禁城中演绎的历史,还将波澜壮阔地延续下去。

一场浩浩荡荡,历时三百年的运动暂告了一个段落,却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这集的《故宫》,在几位皇帝的带领之下,我们了解了故宫的修建、改建和修缮的过程,令人心生赞叹和敬畏。

故宫,既古老,又新鲜。故宫,承载历史,创造未来。故宫,汉族建筑之精华,永远的故宫。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三
《《雍正王朝》观后感》

《雍正王朝》观后感

来源: 范悦的日志 韩愈曾经讲到写文章,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第三次看完电视剧《雍正王朝》后,心中实在窃为雍正不平,于是写一篇观后感算是因寄所托吧。

史学上把康熙到乾隆的历史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民间则俗称“康乾盛世”。这一俗,非但雍正的贡献没了,胤禛更是被刻画成了一个篡位,弑父,矫诏,好色的暴君。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被港台电视剧蛊惑,从小对雍正的印象就是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第一次看《雍正王朝》电视剧是在初中,看完之后雍正的形象才在心中“拨乱反正”。后来读了二月河的小说,又二看电视剧,不过那时过分关注于九王夺嫡外在的紧张凶险,忽略了对雍正内心世界的感悟,当然,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即使有心观察,恐怕也无力感受。就像李宗盛歌里唱的那样,“这歌里的细微末节就算都体验,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几年”。终于,今天,再一次看完《雍正王朝》时,感觉自己走入了雍正的内心。思绪充盈而来,郁于中而必泄于外也。

雍正一定是孤独的。康熙曾对他说,“要有一个做孤臣的心,才能把事做好”。不知道雍正面对这道选择题内心是怎样的挣扎与翻滚。不做这个孤臣,则上可不开罪王公贵胄,下可坐享仁爱美誉;可是做了这个孤臣,则前为群臣诸公所制约掣肘,后遗千秋万代之骂名诋毁。八爷选择了第一条,遂得“贤王”美名传于天下。而雍正选了后者。从治理黄河,追缴户部欠款开始,到登基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雍正一步一步地得罪了各级官员,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无间道》里韩琛说,“路怎么走,你们自己挑”。雍正从那个岔路口做了决断之后,就再没有回头。他选择了前行,便一路只顾风雨兼程。古人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诚哉斯言!他走向远方,这个远方叫“上无愧于国家社稷,下无愧于黎民百姓”;然而这个世界是官员和士绅的,所以他留给世界的便只有背影。 我曾经自问,雍正这样做心中难道不会后悔么?然而,我现在想明白了,他一定是无怨无悔的。正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什么是仁?仁是心中的一个信念,一种理想,一团炙热。有了这个信念,就不会临阵而动摇;有了这种理想,就可以坚定前进的方向;有了这团炙热,就会虽九死,其犹未悔。有了这个仁,一股浩然正气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就会凛然于天地之间,横槊于沧海之际。所以《白鹿原》中白嘉轩在面对全村人跪求为小娥立祠时可以昂头说,“我就不信,邪还能压了正!”;所以,《射雕英雄传》里,众人都不敢惩治裘千仞时,洪七公可以疾声令喝道,“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有了这个仁,就可以对自己诚,不自欺,才能不欺世而盗名。所以杨震在面对受贿时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有了这个仁,就会真正的无私,而心底无私,天地始宽。儒家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无一事不可对人言”,便正是如此吧。有了这个仁,才能心中有光,知行合一,真正做到无怨无悔,才能在离别人际之时像王守仁说的那样,“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斯人已逝,然而如下事实是不容忘记的:雍正即位时国库存银不足700万两,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十三年后驾崩时,国库余银已超过5000万两;雍正在位时废除贱籍,使得平民有机会翻身;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稳定了国家边疆;雍正的朱批有上千万字之多,平均每天要批七、八千字,自古君王勤政,未出其右者。看明白了这些,也就懂得了为什么雍正之得到一个千秋的骂名了。所有的新政,无一不是福荫于百姓,而有损于士绅。然百姓颂扬无口,而士绅毁之有笔。雍正对弘历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得罪读书人!”雍正得罪了天下读书人,给弘历留下一个太平盛世。所以乾隆得以和康熙并列,而雍正只能数百年来背负着如此骂名。雍正写《大义觉迷录》时内心的孤苦,岂是区区“委屈”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必须承认,电视剧里把雍正的想象过分拔擢了,然而明知是虚,我也宁愿信其实。这不是要把雍正描绘成伟光正,而是要给心里画一个太阳,树一座高山,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了这座山,能让我心中有杆秤,有把尺,有棵松,可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可以让我懂得敬畏,心中有光。叶梦得说,“此会真难偶,此醉且留连”。就让我在梦中与《雍正王朝》再会,且让我在这座深山中大醉不归。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四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

文秘2011-1班 袁苗苗 文艺部

《康熙王朝》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描写了康熙的一生,同样也屏蔽了康熙一些负面历史,但不管怎么怎么说,这是部不错的电视剧。

史学家阎崇年说过康熙是千古一帝,我对此深表同意,康熙让我感觉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皇帝,单是建立民族大业这一点就功不可没,平三藩,收复我们祖国的台湾,收复内外蒙古,签订尼布楚条约„„,基本确立我们新中国的版图,在这一点除了成吉思汗无人可及,但是成吉思汗之下打下了江山,却不稳固,名族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这个要比清朝的满汉冲突激烈的多。古人云: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康熙的先辈给他打下了半壁摇曳的江山,而他自己却一人打下另外的50%,并牢牢的稳固住,试问中国哪个皇帝可以与此相提?我个人对历史不甚了解所以觉得没有。

同时康熙的个人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可以说是很突出,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成功的少年皇帝,8岁登基,14岁打败鳌拜亲政,当今社会,有几个14岁的孩子能做到这点,当然这与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背后努力也有分不开的关系。所以有人会说,康熙的成功多亏了他的奶奶,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孝庄皇太后的个人能力我感觉与诸葛亮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不可否认康熙的个人能力。

康熙在位61年,将清朝初期岌岌可危的江山牢牢地镇住,奠定里后来的“康乾盛世”,其实我感觉叫“康熙盛世”也许更贴切,乾隆皇帝基本上已经是含着金勺出生了,康熙时期鼎盛的局面已经形成,只是在乾隆时期表现得更加强烈而已,我不否认乾隆,但我更肯定康熙。

扯得有点远,呵呵,说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总的来说,在这部电视剧里,孝庄皇太后的正面描写也是比较突出的,她感觉他比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像武则天那样谋权篡证,对他的儿子和他的孙子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值得鼓励与赞扬。同时居中对于康熙时期的臣公塑造也不错,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在我看来还算客观。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五
《《雍正王朝》观后感》

又把电视剧《雍正王朝》大略看了一遍,太费时间,太耗精力了。

记得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或者说还没开始看的时候,只觉得电视剧《康熙王朝》很好,我也熬神看过。后来听说是《雍正王朝》唐国强主演的,便开始产生了兴趣。暑假实习结束后回家,开始用电脑看,“爱不释手”,专心致志。我爹问说:“看这个于学习有用吗?”我回答说:“有点用。”稍微节制了一点。去清河打了半个多月的工,回来之后便开始接着看,早怀此意。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看到了深夜凌晨4点左右,从未“快进”,细节都仔细看了。连续两三天晚上熬夜,我娘发现了很心疼,劝我不要这样,可我是非常地爱好它啊!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剧,而且这电视剧有很好,焉能自制?

看完之后,我果断地把它(文件夹)删了,不想再耗费精力如此了。删了便转到了电脑的回收站,回到学校后,有一天看电脑,竟把它还原了回去。在学校里忙碌事多,尽量克制自己看视频甚至是玩电脑什么的。可十月一国庆节放假之后,回家看电脑的时候又发现了它,不禁想再大略看看,以至于昨天晚上和今天晚上都没有干正事,睡得也很晚。实在惭愧!

我要把它彻底删除了,在此谈谈我的观后感吧。

此剧用一半多一点的情节描述雍正皇帝潜邸时各个皇子争权夺位的状况,康熙皇帝苦于此甚矣。从中我更看出了康熙的英明,感觉这里的康熙比《康熙王朝》中的康熙还要伟大,实乃“千古一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幼时的师傅邬思道,为胤禛出谋划策,分析康熙之心思,令人感佩心服。与当时的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祀比起来,雍亲王实在堪当大任。在十三阿哥胤祥的辅助下,四阿哥得以顺利照先帝遗命登基,大快人心。

后一半是真正的雍正王朝了,可又许多事物。先是继续追比欠款,又有西北战事,政局难稳。年羹尧胜利后,开始实行新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起纳粮当差。新政虽好,天下百官不悦,士绅顾己利而怨,文人闻谣言而意气乱政。廉亲王允祀“八王党”的人一直从中作梗,最严重的一次是他们和隆科多一同谋反,这次也是亏了胤祥力挽狂澜。后胤祥死,雍正也因劳累过度不能日久,弘时在允祀的撺掇下做了很多坏事,雍正因前车之鉴,狠心将自己的儿子赐死,为弘历的登基扫清障碍。

唉!多少王朝更替,多少皇帝治理,百姓仍不能逃苦命也。雍正帝励精图治,虽有时急躁心狠,但也不失为一位明君。而且他宵衣旰食,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以至于崩殂。嗟夫!吾念诸葛武侯之死,叹为政者之不易也。若果吾得爵禄于党国,意欲为民为国,终必如此般也。呜呼!人生之苦。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深夜

乾隆王朝观后感篇六
《视频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导 演: 金铁木薛继军

地 区: 内地

类 型: 传记/年代/微电影

国语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来,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

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应该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终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令今

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可以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

相关热词搜索:金面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 雍正王朝观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乾隆王朝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乾隆王朝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24230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