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盲山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

2016-03-15 18:28: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盲山观后感(共4篇)《盲山》的观后感《盲山》的观后感《盲山》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大概内容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一个女大学生白雪梅因家里有个弟弟要读大学想找能赚大钱的工作而和初认识的胡晓晓及她老板一起去西北某偏僻山区采购中草药。他们先坐公共汽车来到山区,在旅馆住了一夜后出发到了一个小山...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盲山观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盲山》的观后感》

《盲山》的观后感

《盲山》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大概内容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一个女大学生白雪梅因家里有个弟弟要读大学想找能赚大钱的工作而和初认识的胡晓晓及她老板一起去西北某偏僻山区采购中草药。他们先坐公共汽车来到山区,在旅馆住了一夜后出发到了一个小山村。到了以后,胡晓晓和她老板找借口离开。白雪梅睡醒后,发现他们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白雪梅被告知,她已经被胡晓晓二人卖给40岁农民黄德贵做老婆了。到这时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贩子的当了。白雪梅想劝说那家子人去报警,却遭到了黄德贵的拒绝。到了晚上黄德贵上床要和白雪梅行夫妻之礼,她坚决反抗。愤怒的黄德贵强奸了她,并且将她关在屋里不让她外出。过了几天后,白雪梅试图割腕自杀,却被救活。在黄德贵白雪梅从此过上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性格坚强的白雪梅忍气吞声并不断寻找机会逃跑。由于这个山村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即使她想尽一切办法却在每次逃跑时被抓回来,当众毒打。之后,白雪梅为黄德贵生了一个男孩,黄家对她也渐渐放松了警惕。白雪梅在学生李青山的帮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联系。由于村民的阻挠,与父亲一同而来的两个警察无法救出白雪梅,于是他们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以及被骗到山里的那些女

人。一天,在警察的帮助下,她终于逃出了这个山村,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盲山》的焦点就是女主人公、大学生雪梅被拐卖入深山,从发现被骗,到拒绝成婚,从被迫失身,到设法逃亡,镜头始终的新闻风格迂回曲折,悬念迭起,展示了事件的触目惊心,人性的善与恶,让人振聋发聩之际为女主人公的命运一步三惊。

看了这部《盲山》后我的第一感触是那里的农民好不讲道理啊!不仅仅是女主人公被一家人揪在床上脱光衣服失去了贞操与尊严,那个为了要儿子娶老婆和传宗接代的一家老少以及对买卖妇女熟视无睹的村民们也值得我们深思。那就用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了。为什么那里的农民会这样?因为教育。在很多山区小孩都会因为家庭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影片中女主人公看书,她婆婆却说“读书有个屁用”可以看出在那里读书好并没用什么用。盲山观后感

从题材方面来品评这部影片,我觉得李杨导演选了一个不错的题材。影片不仅仅涉及到了教育的问题,而且反应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现象。首先,在影片中所提及到偏僻山区中,人们都以养猪为生,里面说到“少生孩子多种树多养猪”,就很明显的反映出农民的教育水平很低,在他们看来养猪才是最重要的,女人在那里一点地位都没有。而且影片中的人都不会去帮助外来人,反而帮助村里人去打女主人公以及阻

止警方带走人,他们认为买媳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总的来讲《盲山》是一部让人很有感触的影片,真实的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重要性。

11营销1班 1131070103陈琳霞

篇二:《盲山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

《盲山》这部电影我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的,为沉重的现实和苦涩的人生。 雪梅、大妈(孩子的奶奶)、邻居(早先被拐来的,后帮助雪梅逃跑的)、这三个人物其实是一个非常锋利的角力结构,文化上的乃至存在意识的根本性落差,让我们看到的文明与落后的冲突,法律与现实的差距。

大妈,拥有根生蒂固的观念,仿佛那座山永远不可翻越,你要走可以,但是无论如何娃要留下,除非你们的车从我身上辗过。

邻居,是“觉醒”的,她已经意识到生活不过如此,一样的活,孩子在这里、习惯也在这里、何必要再去翻那座山。“奴性”的可悲与荒凉,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

再看雪梅,她仿佛一头永远无法驯服的烈马,一逮着机会就往外逃,可是要知道她是怎么进来的——盲目无知。跟着什么表妹,就出来混,想赚钱,好好的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不到,出来跟什么吴经理买药。当然每年600万毕业生没有工作,也是确凿的事实。但是大学生的理想与梦想,在现实面前多么的脆弱。为了一份工作,一份衣食,大学生被骗不计其数,盲目是一个原因,缺损社会经历防范意识不够以及现实的残酷都使得这一现象让我们心惊胆颤,同情亦或失望我们还能怎样呢?盲山观后感

在那座山里,婚姻的目的是要个孩子,能生孩子似乎是女人存在的意义所在。媳妇买回来上炕头生娃娃是天经地义的。孩子,是命,是根,是延续家族的香火。花钱买媳妇天经地义,妇女的权益更是无从说起。农民兄弟们信奉的是——花了钱了,不能打水漂。有了媳妇就要“收拾”,妇女的权益都不知道上哪去了。村委会不管,甚至维护当地人;邮递员、税收这样的公家人也都不管这些事儿,没有一个站出来的,不是不敢,而是不会。

影片以警察贼似地把人“抢走”,仓慌逃离结束。被解救妇女甲:麻烦停车,我不走了,我想好了,我丢不下我的娃,请跟我爸妈说,我在这儿过得很好,让他们放心。这其中的是与非该如何说呢?孩子不是物说丢就能丢的。

盲山,不是山盲,是人盲,是对人性的盲,更是对法律的盲。人不是物,岂能随意买卖,妇女的权益岂能被任意践踏毫无保障,现实呢?这种事常常发生很多人仍无此认识。盲山中住着的盲人,人人都可走出盲山,而这需要加强法律的普及和更符合文明社会的价值观的推广,将落后愚昧根除。盲山观后感

周静 200801192 法学院08级3班

篇三:《《盲山》观后感》盲山观后感

《盲山》 观后感

翻阅报纸的社会版,常常会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中看到诸如“女大学生遭诱拐”之类的新闻,我们只当它是生活的边角料,只是轻轻的告诉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它的社会效应充其量如此,对于事件本身并不具任何意义。 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点也不新鲜,我们司空见惯,却也视而不见。有人说李杨的电影《盲山》根本就是一出法制在线,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女大学生被拐卖”这个故事的确有太多社会借鉴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放大的,它是以一整个大荧幕的苦难来让人们正视的。 看《盲山》的过程,从愤怒到失语,最终觉得一切的情绪都是枉然,因为它的“盲”,“盲”的那么全面,“盲”的那么彻底。 电影讲一个女大学生白雪梅急着找工作,于是被骗,被一对谎称收中草药的男女7000块钱卖到“西北某偏僻山区”一个农民家里做媳妇。这部电影的风格近似《盲井》的平淡,没有音乐铺垫,只有偶尔凄凉长腔的民歌,镜头平实,常像纪录片一样晃动。这大约是李扬导演一种冷静且坚硬的态度,他不乐意让太多感情来包裹并主导电影的前进,让画面语言冷静下去,事情里面的冲突、野蛮、激动等等情绪就会自己露出头来。

《盲山》里,被拐卖到陕北山区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是社会新闻的细节化,我可以想象那些被拐卖的女子被强奸、强迫生子、与外界一生隔离的状态,但却不曾想过她们在这过程中挣扎的种种,不曾想过“事件”之外那些人的一切态度。李杨做了一只无功无过的显微镜般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将渗透在这拐卖事件中人们丝丝缕缕的行为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他要用村民的“盲”来对比所谓有知者的“盲”,无疑,是一次令观者尴尬的提醒。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用七千块的价格买下,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交易的物品,她的“丈夫”在老父老母的呵斥和帮手下强奸了“老婆”,同样作为女人,“丈夫”的老母亲只会对这个女孩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家嫁谁不是嫁,你给我儿子做媳妇,不会亏待你的……”,我不确定这个母亲有多少恶,她成为帮凶大部分的成分可能只是觉得七千块不能白花,只是觉得儿子需要传宗接代。你愤怒,你憎恨,但是无用,这种大山深处的原始与无知,是让愤怒都显得无力的。仿佛你对着一个失聪者大吼大叫,而对方只见你嘴唇的蠕动,却丝毫也无法接收到你想表达的一切。

村里面人看到这个女孩来到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雪梅被绑在屋子里,“丈夫”黄德贵一家请乡亲们在屋外办婚礼酒席,德贵敬酒,敬酒词都是这样的:“谁不喝完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儿子孙子也打光棍,下辈子还是打光棍!”窗户边,几个孩子凑着窗口看正在床上挣扎的雪梅。头几天晚上,雪梅把矮小的黄德贵赶出了门,黄德贵没能成,他在村里朋友们面前很抬不起头,甚至他面相善良的老父亲也斥责他搞不定一个女人。于是,老父亲和老母亲帮儿子按住雪梅让儿子强奸“老婆”。完事之后,德贵喜滋滋的坐到父亲旁边,老头以赞许的态度递给儿子一根烟。老母亲是个女人,但她只晓得7000块钱不能白花,尽管她明白这事情并不对,她只是不断说着没有道理的话。

除了白雪梅的“丈夫”一家,还有那道貌岸然的小叔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表面来行无耻之实;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邮递员这厢拿了雪梅殷切递出饱含希望的求救信,那厢就把信交到她的“丈夫”手里;村民们对这个被买来的“老婆”也只是不断夸奖雪梅的“丈夫”艳福不浅;

邮递员对雪梅的态度,永远看上去那么礼貌,雪梅每次写了信交给邮递员,邮递员都认真放进自行车后的邮袋里,雪梅说谢谢,他说不用谢。问题在于,邮递员对黄德贵的态度一样地客气,他收下黄德贵给的肥硕的老母鸡,把雪梅的信交给黄德贵,黄德贵说麻烦你了,他说你也不容易。这个邮递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雪梅脸上出现一丝笑容,主演黄璐表演的时候,这个笑笑得太狠了,让我一度以为雪梅在这时已经穷尽了希望,嘲笑所有的人都勾结串通,给所有买来的媳妇儿密布下一个逃不脱的落网,后来却发现这笑是表现雪梅又看到了希望的标志,因为她以为可以写信叫邮递员送出山去。为了逃跑,雪梅终于想出要用自己的身体做本钱,除了那个“道德的德,诚信的诚”,她还用身体向小卖部老板换五十块钱,老板跟他还价到四十块,她拿了钱,但还是没走掉。

至于最终帮助雪梅寄出求救信的失学小孩儿李青山,虽然显出一丝小孩儿的善良,但在这些人的麻木不仁里显得微不足道,他帮助雪梅,也并不显得给这重重盲山带来多少光明,而只像是剧本里一个情节安排而已。而且这个安排,稍嫌刻意。最终雪梅逃走了,但是走得很狼狈,因为即使是警察来了,拿出枪,也没办法挡住上百村民们的围攻。黄德贵凶悍地让警察拿枪抵着自己,然后叫嚣“朝这打,朝这打。”

这种把在法律和道德范围之外的事情当作常态的态度,看起来当然不会好受,电影抓的很准。即便你明白这些农民是文盲,是法盲,老早让四周的盲山给遮蔽了目光,还是会在心里对这些人产生无比的愤怒,以及和雪梅一样的茫然无助。 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面带来朴实,一面也带来因无知愚昧而导致的野蛮与恶。而更令人无言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恶理所当然地认可,而并不视其为恶。这是大山内人们的“盲”,是被高山阻隔的,与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的背离。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山外的世界竟也是难堪的,而这种难堪却又那么真实地存活在我们的周围。

《盲山》有个角色叫郑小兰,在白雪梅宁死不从的时候,有天她抱了孩子来劝慰:“你看我也是给卖来的,还不是这样了?先把身体保住才是,不然怎么逃?”这个演郑小兰的,真就是四五年前从四川一个县城给骗嫁到那村里,才2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盲山》在嘎纳放映时是有着另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丈夫”的母亲以死要挟,村民暴动,以至于警察不得不停车离开,让女孩的父亲留下,虽然警察说一定会回来营救,但第二天当女孩的父亲要带女孩离开时被男人们抓住,并遭到殴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

了。然后黑屏,电影结束,这个结局更黑暗更绝望,然而我却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更相信这座高大的“盲山”也许是无法翻越的。

我们国内可见的是一个安全的,符合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版本,就像电影里省委领导来大山视察,却早早知会村委会。听一听村委会的广播里是怎么喊的吧:“谁要是败坏了咱们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绝不会对他手软。”所以领导还没到来,被拐卖的妇女们就被藏了起来,领导们看到的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如画的和谐山村,于是满意地离开。他们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个被制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荣,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刻更刺骨的“盲”?

也许,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也从来不是小团体,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罪恶,是直接实施者,装聋作哑者以及我们这些视而不见的观者们共同的罪恶。这种无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

篇四:《导盲犬小q观后感》

[篇一:<导盲犬小q>观后感]

知道<导盲犬小q>这部电影很久了,听说是很感人的一部电影。一直没有去找来看,因为不想陷入电影导演刻意制造的那些温情里面,一把鼻涕,一把泪。所以,很久以来,暴力,血腥,犯罪,刑侦,科幻,灾难,惊悚等题材的影片一直是我的首选。我想,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和我的选择一样吧,毕竟男人并不是太喜欢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导盲犬小q观后感。毕竟我们需要的是视觉和听觉上面的震撼,次分别。

之后它被送往一家养狗户,在它一岁时,就要去接受真正的训练了,为此,“小q”不得不离开养狗户,于是这成了它的第二次分别。

训练无疑是艰苦的,但最后它来到一位盲人家里为盲人服务,但是那位盲人总是得病,当盲人明白自己不行的时候,他与“小q”一起走了最后一次,但是却只走了三十米,盲人就倒下了,“小q”好像只是觉得主人睡着了,而并不是去世了,不想离开,这便是“小q”经历的第三次分别。

无可奈何的“小q”又回到了训练所。一晃七年过去了。“小q”不再当导盲犬了,它被训练所送回了养狗户。当它十二岁时,已经走不动了,当它一次上楼梯时,倒下了。于是,十二岁的“小q”便离开了这个美妙而可爱的世界。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被深深地感动了,狗虽说是动物,但它们却有人一般的思维。它们通人性,它们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坏,它们懂得忠于主人,它们明白……,就拿“小q”来说只是一条导盲犬,它只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导盲犬,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是世界上所有的导盲犬中最杰出的那一条。因为:虽然那位盲人对它并不是特别地好,宁可让它在屋外淋雨也不让它进屋来避一下雨,为此“小q”还曾离家出走过。尽管如此,“小q”不但没有怀恨在心而是更忠实地为他服务,真是“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哇!

其实,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狗也的确是我们的帮手和朋友,就算是一般的狗,它也会为主人着想,不是吗?我自己曾在一张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天,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出一头大野猪,在马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横冲直撞,造成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突然撞倒一位带狗出来山散步的先生,被撞者当即倒在地上,受了重伤,那人的爱犬不顾危险,立即扑上去,与那野猪厮杀在一起,以报主人的仇,但那野猪凭着个儿大进劲儿大,将那狗摔死在墙角。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狗为了保护主人,可以连最宝贵的生命也不顾了,这正说明了狗对主人是多么的忠心,也说明了狗的思维和智慧并不是我们人类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们有一颗有恩必报的心。

但是,万一你不小心招惹了它,小心它不放过你,有可能你被它咬得血肉模糊,这也说明了狗的另一面:有仇必报。

我认为这两点我们都应该学,有恩必报不用说,大家都应该做到,但有仇必报并不是说我们也要报复曾经招惹过我们的人,而是说如果某人在学习或工作上超过了你,你就一定要下决心超越他,但光下决心是没有用的,你必须在暗地里默默地努力如果是这样:决心加不气馁加不张扬的努力加汗水的话,你就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加油吧!学着狗儿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吧!

[篇三:导盲犬小q观后感]

这部片子的剧情很简单,小q生下不久就被送到导盲犬培训中心,为了让它与人类建立感情,它被寄养在仁井夫妇的家里,一岁生日的时候开始训练,之后被送给盲人协会的分会主席渡边先生,坏脾气的渡边先生开始拒绝一只狗的帮助,后来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渡边先生病倒了,小q只好回到了训练中心。在训练中心当了7年的示范犬后,小q被送回了仁井夫妇家,在12岁的年纪上去世。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小q,它太老实了,叫它走就走,叫它停就停,叫它在等着它就能原地睡觉等到你自己都忘了。作为一个工具,听话是个优秀的品质,可是作为一个朋友,这样听话未免太无趣了。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小时候把卷纸拖得满地都是的小q,让我想起同样爱卷纸的呆子和小白。

这片子有意思的是渡边先生的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家庭。一个严厉,不肯示弱的父亲,一个低调,对卫生很讲究的母亲,一个懂事的姐姐,一个老是因为调皮被训斥的弟弟。

渡边先生不听从训练所的指导,第一天就在没有训练员的陪伴下,跟小q单独出门,被年轻的所长训了一顿,威胁说要把小q收回。渡边先生自知没有道理,可是又不肯认错,就抱着小q说"嘿,不要理他,小q,做得好啊,好",好像所长训的是小q似的,哈哈哈哈。

明明是他疏于关心让小q离家出走的,可是妈妈跟别人说起的时候,渡边先生又纠正说小q不是离家出走,是他觉得小q天天在家看电视太无聊,放小q出去散风的。嗨,标准的爱面子爱说大话的东方男人。

[篇四:<导盲犬小q>观后感]

<导盲犬小q>是一部剧情电影,从头到尾都会出现作者叙述事情的声音,像似是旁白。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深深地感叹:我为人们对狗所做的一切感到自卑,这部影片应该去播放给那些不爱狗、卖狗、杀狗的人看,我想他们也应该反思一下。人人都知道,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就光说这“朋友”两字,为什么要将朋友杀了、吃了呢?只要和狗建立起很好的关系,那么,狗狗自然会听你的话。虽然狗狗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它们的举动足能证明一切。

电影中的q是一只拉布拉多犬,身上流着优秀的导盲犬血统。它们会帮助盲人散步、逛街、爬山……散步时,遇到障碍物,它们将会停下脚步,盲人就不会撞到障碍物上去;遇到台阶时,它们也会这么做。当盲人将导盲套套在狗的脖子上,狗就会知道这一天的工作将开始……

狗也是有感情的,当人们要杀死它们的时候,它们的眼眶也会有泪水,这时候,它们的眼神一定会很伤心、可怜、绝望。它们甚至还会后悔,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么的忠诚,到最后的下场还是死路一条。

看完这部电影,我又想起了曾经养过的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草狗,当它已经从0岁到2岁;从瘦骨伶仃到健壮无比;从我与它彼此陌生到感情深厚的时候,邻居将它卖给了卖狗肉的人,并且换来了钱。这些是外祖母亲眼所见。当这一消息传到我耳朵里的那一刻,我表面上沉默,但心在流泪,我知道哭没用,狗又不会回来的。那是我最爱的一只狗。虽然这事已过了很长时间,但是我对它的印象仍然很深刻——上学时,我一下楼,就会看到它在楼下等我。一路上老跟着我,像是我的保镖似的,直到我进了校门,它才肯走。放学,在校门口,也总会看到它在等我……

狗真的给人类很大的帮助,当人们孤单时需要狗;当人们有困难时需要狗……

在这个狗年当中,希望每一只狗都快快乐乐。人们要抓紧时间,给每一只狗多一份爱护,多一份帮助,否则,狗也将成为下一个灭绝的动物。

[篇五:导盲犬小q观后感]

“导盲犬小q”是一部剧情电影,从头到尾都会出现作者叙述事情的声音,像似是旁白。这部电影讲述了导盲犬小q忠诚于主人一生的故事。小q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它出生45天,便被选为导盲犬,来到了它的养父母仁井夫妇家。小q在仁井家度过了它顽皮而又无忧无虑的幼年。一年后,小q被送到了导盲犬训练基地,接受枯燥严格而又乏味的训练,但坚强 的小q从容地面对了这一切。两年后,它成为了一只合格的导盲犬,被送到它的新主人渡边先生家。渡边先生对小q不屑一顾,他认为自己的盲杖要比导盲犬可靠得多。但是小q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对主人的忠诚,改变了渡边先生对导盲犬的偏见。在小q照顾渡边先生的七年里,小q一直尽职尽责,跟渡边先生形影不离。特别是在渡边先生住院时,小q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渡边先生。

小q无私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孩子们。它虽然只和渡边先生待了两年,但却有深厚的感情。我想:小q一定很怀念和渡边先生的一切,特别是那最后的一次散步,虽然小q不会说话,但从它眼睛里流露的尽是悲伤、痛苦和不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听到孩子们都有哽咽抽泣的声音。

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孩子们,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为我们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在向我们宣誓了誓死不渝的忠诚,这样的忠诚卫士,人类过之不及之处,我们要好好学习,善待狗狗,善待动物,多给它们一些关爱和体贴,由物及人,我们更应该善待他人。珍惜爱我们的人和物,要关爱我们周围的人和物。很多美好的事情稍纵即逝,我们要懂得珍惜,不要错过以后才追悔莫及。

[篇六:<导盲犬小q>观后感]

导盲犬中,最出色、最优秀、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小q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阴沉晦暗的一天,“为多和田先生,我是东京水户,家里养了几只拉布拉多犬,想把它练成导盲犬。”一个女人对着话筒说着,却遭到了为多和田先生的拒绝,但这个女人的接二连三的电话,他只好答应选一只犬。最终,一直身上有鸟翼似的花纹的幼犬被选中了—他就是小q。

训练第一条就是让狗狗感受到人们的友善,小q就因此被送到了仁井夫妇家里,小q也结识了他的第一个朋友—会发声的小熊。在送别时,仁井夫妇和小q出去散步,这次散步好像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在为多和田那里训练时,小q更是经过一波三折,不过他很努力、很有进步,人们都说他聪明伶俐。但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它们训练中,在菜场见到的一个带着孩子的奇怪的盲人,这就是渡边先生。渡边先生天生就不喜欢狗,所以在和小q配合训练时一点也不好,最后测试没及格。一段时间以后又要重考,此时,渡边先生和小q的感情越来越深,配合得越来越好,第二次考试成功通过了。

由于渡边先生对小q很冷漠,离家出走过一次,但不久就从独自一人来找自己的渡边先生那里找到了爱,重返家园。

渡边先生年轻时操劳过度,年老时,毛病就很多了。不过,这并压不倒他对待工作的精神,他仍然坚持去工作,这样他一病不起。小q被带回了训练场,在训练场十年如一日的等着渡边先生,就这样过去了三年。一天下午,小q听见熟悉的脚步声,知道主人来了,兴奋地跳起来,陪着渡边先生散步,没走多远,渡边先生体力不支不能再走了。不过几天,就与世长辞了。

为多和田先生又带着小q又做了7年的示范犬,小q十岁时,就结束了他的工作,又回到了仁井夫妇的家。不幸的是,小q得了绝症白血病,小q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但他一点也不痛苦,因为他心中有爱。

相关热词搜索:电影盲山观后感 盲视观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盲山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盲山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3006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