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教育学观后感

教育学观后感

2016-04-13 12:46: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教育学观后感(共4篇)教育学观后感自我价值与管教平衡“我和卢梭同样认为,没有必要去担心一个孩子在他的头二十年这期间的智力,在这一时期,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诗歌、音乐、和舞蹈,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因为精神上的感受将伴随人的一生。” 这是邓肯自传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十分有道理。邓肯在舞蹈教学中主张以心灵的感受领舞。...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观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教育学观后感》

自我价值与管教平衡

“我和卢梭同样认为,没有必要去担心一个孩子在他的头二十年这期间的智力,在这一时期,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诗歌、音乐、和舞蹈,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因为精神上的感受将伴随人的一生。” 这是邓肯自传中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十分有道理。邓肯在舞蹈教学中主张以心灵的感受领舞。在邓肯用其一生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个人价值的光辉,她对教育的看法也让我们大受启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引导学发现并发展自身的价值。教育是引导人发挥其自身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或教育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管”、“教”不分的现象,以至造成受教者的自我价值流失。

看了三部影片之后,我对由管教失衡所带来的受教者的自我价值流失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死亡诗社》中,由于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重理轻文,对学生学习诗歌进行管制,就主人翁之一的李尔而言,他极具戏剧表演的天赋,如果没有学校和家长的阻挠,让其发展,他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然而,事实却是因为家长和学校对他的管制,让他看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致使他感到无比痛苦,最后竟选择了以了结自己的生命来结束痛苦;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们看到的是几名已经被体制化的教师,贪婪自私冷漠刻板的校长,和一位严格遵守校规、时刻准备惩罚学生的教官,这里奉行的是“行动——反应”政策,生活在这种以管代教的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冷漠,无情,叛逆,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与这里的一切做对抗,学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被遗忘甚至几乎被消解了,直到马修老师的到来,以音乐教化了他们,他们的自我价值才得以重现,他们才看到了生活的色彩;在《看起来很美》中,因教育的体制化管理所带来的弊端变现得更明显。在那个特殊的是时代里,教条主义盛行,教育体制亦不免受其影响。老师盲目地遵循着陈腐的教育体制,孩子们全部被教化成所谓的“好孩子”,这结果“看上去很美”,然而其实质却十分丑陋。为了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学生们都不息做违背本心,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主人翁方枪枪本性童真,聪明乖巧,这些美好的品质独特的个性却因为与体制教育的背道而驰而渐渐地被同化掉甚至出现了恶化,致使他用很极端的方式——捣乱来引起老师对自身的关注,这是一种强势而又极其无奈的展示己身存在意义的方式。三部影片所涉及到的教育体制或者都是因为受到当时各自的时代、社会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它们共同反映出来的有关在教育过程中有关管教失衡所造成的学生自我价值被忽视、同化的问题却值得当代教育者深思。

无论是《死亡诗社》中剥夺个人兴趣一昧迎合社会需要的功利式教育,还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严守“行动——反应”的规条式教育,亦或是《看上去很美》中的教条式教育,在我看来,这些教育不仅是失败的教育,就连像那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算得上是“教育”都有待质疑,因为在这三部影片中学校或家长对孩子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明显是“管”的色彩重于“教”的色彩。平时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管教”一词,似乎“管”就是“教”,“教”就是“管”,然而,依我看来,管与教绝不可混为一谈,管是管束,教

即教导,关于叫有一定的区别:管理的核心是秩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 管理以约束为手段,教育以提升为手段;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用适当的管理来保证教育和促进教育是一回事,把教育看成管理或者基本上是管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真正的教育中,管理只是辅助手段。 教育姓“教”,不姓“管”。若然以“管”待教必然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减退,消磨其个性,最后导致自我价值的流失。然而,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呢?

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诠释各有不同,中国早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然而,基于中国的“上施下效”式的教育具有教育无视儿童或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弊端,我更偏好于西方对教育概念的阐释。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引导出来的过程,而非灌输。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儿童或学生的天性的基础上的,教育工作者要相信成长的内在力量,走向光明是人的本性。成长和发展是人的本性—— 一个孩子自身必定已经具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真正本义应该是帮助孩子实现其学习的愿望,将身上已具备的能力发挥出来,教育应该是一个引导孩子将自身内在的价值外化的过程。在对学界对教育概念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得知,“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一含义或是他们过于注重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以至于将教育的本质目的:以人自身为直接的目的忽视了。上面曾经提到过的错将“管”取代“教”的现象就是对人自身价值忽视后的恶果。

“管”与“教”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衡,会导致学生自身价值的流失。施教者如果一昧知道管,而忽视教,学生的个性发展便会受到约束。现实生活中,因为管重于教而造成的类似于方枪枪的性格突变,李尔自杀还有池塘之底里的学生表现叛逆的例子并不鲜见。刚刚结束的高考让我们想起了中国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只是一昧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德智体群美”的教学内容,它并不具备西方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引导发展学生天性的教育理念,这种填鸭式教育,只注重管理,不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才能很容易被覆盖了。说到管理,我们不得不提及惩罚,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当代教育之中,教育界并不提倡以惩罚的方式来管教受教者,而是以奖励方式取而代之,如果以惩罚的方式进行管教,严重者会导致受教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最后很可能会造成他们以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像《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猛丹一样选择火烧池塘之底来释放内心的怨恨,又或者像《死亡诗社》里的李尔一样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这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在这个意义上看,管教的不平衡,其造成的后果是远远超出学生价值的流失的。

然而,我们却不能就此定管束在教育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教育需要管理并不无道理。就现在的教育形态看来,制度化的教育成了当今最普片的教育类型。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统一被放置在学校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之中,由于施教者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群学生,这里面就必然涉及到教育的效率问题,为了让教育效率得到充分的体现,各种规章

制度必然会随之产生,而这些制度就意味着要依靠一定的管理来执行。另一方面,就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人的成长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受教者好比一棵树苗,每一名“园丁”都不能保证这些树苗不会有长歪的一天,而加强管理则可以防止这些树苗长歪或摧毁,因此“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便成了必需的一环。

管教平衡,对个体价值的实现以至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价值主要包或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所谓本体的价值也就是对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的实现。相关的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本体价值体现在教育促进个体化的价值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价值两个方面,而后者受管教是否平衡的影响更大。教育在个体个性化过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主要包或三点。第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第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独特性;第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适度的管为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管与教的平衡,则有利于教育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发挥教育在个性塑造和对受教者自身价值发掘方面的作用。个体价值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因为个体价值实现的主要体现是能力的发展、个体独特性的形成以及人的创造性得以开发等积极的方面,而这些积极的方面就是构成人才的因素,各种人才投入到社会之中,最终会促进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着管教平衡的重要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施教者都不应该将“人性”遗忘掉,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发展与培养,从区别好管与教的概念,把握好管与教的关系开始。

篇二:《教育学观后感》

教学中要有温情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最深的感触就是真切。作为一部很好的教育题材的电影,对将来要成为教师的我们有很大的作用。教育学观后感

故事讲述的是在音乐上失败、跌入人生谷底的马修,被调入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所学校是一所充满问题的学校,这里的校长和老师信奉“行动——反应”的教学“理念”,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误,全校师生都会因此牵连,肇事者将会受到暴力的惩罚;在这里禁止娱乐活动;就像监狱一样,就连家长的探访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这所学校里,我们看到的是冷冰冰的规定和孩子们木然的眼光,他们受到的辱骂和鞭子都只能使他们越来越叛逆。而教师似乎也认为孩子们无可救药,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和学生没有感情上的交流,只是用鞭子和体罚进行管制。孩子们和教师似乎是对立的仇敌一样,时时刻刻在互相防范。

但是“池塘之底”的孩子迎来了阳光的照耀,那就是马修的出现,马修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一些温暖的变化。

在马修刚出现时,孩子们因为他的秃头而发出嘲笑的声音,在课堂上唱一些歪调来嘲讽他、哄抢他的皮包、在骷髅嘴里叼上香烟、画肖像来嘲弄他,面对这些孩子们的恶作剧,马修觉得委屈而又不可思议,但是他只是用幽默和温和、人性化的方式将其化解,而不是愤怒地进行惩罚。面对校长的质疑,马修也放弃了“行动——反应”的原则,而是本能地或有意识地用谎言宽容了这些孩子,这使得孩子们开始思考马修的不同,两者开始了心灵上的互通,马修从此渐渐用行动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这些孩子的自卑和恶作剧,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善良的赤子之心,也许是因为年少的轻狂和不被人重视的感觉才会做出那些事来使自己受到关注和发泄内心的不满。即使他们在别人看来是无药可救,没有希望了,但是马修却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梦想,这群孩子突然开始安静下来,大家开始想着自己长时间没有想过的理想,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和内心的真实想法,用心的写下自己的梦想,仿佛看到了池塘之底的一缕阳光。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们的叛逆,更要看到他们内心的渴望,也许他们需要的正是一种关心和重视,这样才能温暖他们彷徨的心灵,激发他们对梦想的憧憬。马修看到了孩子们各式各样的梦想,他从这些梦想中看到了自己的梦想,也看到这些孩子们乖戾嚣张的行为和粗鄙的语言下的柔软的一面,而马修作为一个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对梦想抱有怀疑的教师,他们的相似性,使得她似乎此刻也开始慢慢理解这些孩子,更能感悟关心和宽容对这些孩子的重要性,因此走进孩子的心里也更加容易。这些使得我们理解、关心和宽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学观后感

在学生的叛逆行为中用真爱和真心感受这些行为内在地深层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纠正,真正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我从不认为体罚可以让一个叛逆的孩子变得温顺,而是要通过心灵的感化、用心与

他们沟通,让学生用自身的方式来来感受到自己的错误或是感受到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叛逆转变为追求梦想。

夏丐尊曾说过“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教育所最要紧的地方就在于用真情实爱去理解和宽容,这样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真正从心底感受到温暖,愿意把他们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自我和他人,获得进步和生命的转向。我们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时,也要用爱和理解去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看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从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自身和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孩子们在宿舍任意高歌以抒发内心的愤懑,即使跑调又无技巧,马修还是用音乐家对音乐的敏感和直觉发现了孩子们在音乐方面的优点,因此就连一个学生用唱歌的方式来嘲笑他时,依然能够压抑怒火而“念念不忘那首歌,唱得很差,毕竟还在唱”。对于一个失败的音乐家而言能够创作和唱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能够从音乐的魅力中让孩子们改变,让孩子们在池塘之底看到希望和热情,他甚至认为: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们生命一起迎来新生。

教育学观后感

马修让音乐进入他们的生活,组建了学生合唱团,让孩子们在池塘之底听到了自己的歌声,从此音乐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和灵魂,看到了单调的学院中的一抹不同的亮光和热情。孩子们开始显现出内心的真诚的一面。在合唱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非属莫杭治不可了,学校的老师形容他是“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一向叛逆、敏感的莫杭治在音乐方面有突出的才能,但是他孤僻,只有在一个人时才会认真的唱歌,马修听到他美妙的歌喉之后感到很激动,“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杭治在合唱团中受到了马修的重视,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但是马修并没有因为莫杭治有着卓越的音乐天分而纵容他,当莫杭治看到马修与母亲在一起是将墨水倒向马修的头上,因此马修惩罚了他——取消了他的独唱部分,莫杭治开始感到被集体孤立的无助,也从心里开始反思。当我们看到莫杭治带着充满抱歉、内疚和期盼的眼神看着合唱团演出时,我们感到了教育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莫杭治似乎明白了美好的东西失去时的痛楚,想要被原谅的渴盼。马修此时并没有吝惜他的宽容,将指挥朝向他,还给他属于他的独唱部分,两人配合得无比默契,莫杭治在高亢完美、沁人心脾的歌声中也得到了一种被谅解后的感动和对自己才能的自豪,懂得了感激的重要性。此时教育也显现了他的独特魅力,在适当的时刻用适当的方法,这样能使学生从中自我感受,自我批评,自我塑造性格。孩子们的激情演出也给了马修以满足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得我们看到了双方的变化,教师在其中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品质,潜移默化改造孩子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改造。

此时教育的感染力也得到更加深刻的体现,教育首先是因为能给人带来快乐和享受才能体现他的魅力,我们看到当莫杭治丢了墨水瓶在马修的头上,同学们因此而将他孤立;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就连刻板的数学老师也加入了合唱团,

学校从之前的死气沉沉终于变得活泼开来,孩子们被马修的音乐所感动,脸上的忧愁和郁闷逐渐消失,代之以美好的笑容,内心变得开朗起来。 教育的感染力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改变了学校的那钟冰冷的氛围,这些对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有利的环境,这样温馨的环境自然会培养出善良、内心柔软而充实的学生。

马修是通过音乐的敏感度来说开发学生们的潜能, 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适当的敏感度来发现学生们的特长和潜力,让学生感到自信,对自己、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教育学观后感

但是我们在影片中也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那就是某些教师只关心自己的升迁,只关心资金,在教育面前这样的“行动——反应”使得教育的本来面目变得狰狞而使学生感到害怕,从来不会用爱心和情感来感化学生,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占用他人的辛勤劳动,为了逃避责任而将学生推入火坑。影片里的校长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为了争取经费,为了升级,在合唱团得到重视时,窃取了马修的努力,为了逃避责任,将蒙丹推入了监狱,将马修开除;在他眼里,只有权威才能让学生听话。

但是教育的积极作用已经产生了,当马修要离开时,孩子们害怕被校长惩罚而不敢去送马修,这对马修这样一位爱学生的老师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当马修独自一人经过教室的窗户时,飞出一只只写着孩子们美好祝福的纸飞机,作为老师马修感到非常的欣慰。孩子们的心灵显然已经受到了马修音乐的洗礼,已经学会了如何表达不舍和感激,这是马修教育的成功,也是应该从中学习的地方。最后当那个佩皮诺提着行李箱,想要让马修带走他时,马修犹豫了,但是最终还是带走了小佩皮诺,这也许是出于法国电影的温情,但是这也许是因为马修想要拯救这个小孩子,但是无疑马修的教育对这些小孩子产生了一生受用的影响。

教育学观后感

这也告诉将为人师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爱与宽容,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才能真正打动自己与他人,充满爱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在对学生的关爱中发现他们真正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力。在互动的教学中感受学生与自己的成长,在充满善意和鼓励的语言和行为下,使得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感染力,最终找到学习的乐趣,对自己和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

篇三:《教育学观后感》

第一次听说这部片子是大一第一学期的事了,那时这部电影风靡整个网络,室友看完后极力向我推荐,当时一听是印度电影时一下有些退却,我要承认,我对印度电影是有偏见的,特别其载歌载舞的传统表演方式,让我看着常常崩溃,因而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印象:印度电影就是一男一女穿着传统服装,为了打破穿着更传统服装的家长们对其爱情的阻挠,边历经艰辛,边载歌载舞,最后终于冲破枷锁。而在此之前我看过唯一有感触的印度电影只有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加之此片片名的没新意,所以那时完全没把这部片子放在心上。

今年的三月有幸再次得到教育学老师的推荐,遂于互联网上搜寻这部片子,意外的发现在去年编辑们评出的"年度十佳",《三傻大闹宝莱坞》赫然在列,一部我曾经完全不在意的印度电影竟成了那么多人心中的年度经典,与《玩具总动员3》、《社交网络》、《盗梦空间》等佳作并列(这几部我都是看过的),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决定赏片。

电影和大部分印度电影一样,接近三小时的片长,歌舞,以及一切如你所想的剧情,但好奇的是我居然全情投入的看完了,伴着笑声,投入感情,看完后居然有久违的快感,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印度音乐,这是段多么神奇的观影体验!电影其实讲了个很老套的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ICE,影射印度的IIT教育学观后感

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神乎其神的主角,体制的压迫,甚至反派角色都有些脸谱化,但这些却完全没影响这部片子的观赏性。电影拍的幽默而有趣,各种笑料充斥其中,它不同于美式喜剧的中的捉弄笑话,也不似华语片中的无厘头,关键是在于,那些段子在你捧腹之后还能引起深深思考。我认为,一部电影能让人哭,或能让人笑,而且哭过笑过之后,能让人领悟到什么,那么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记得电影中那个在教室上机械课的片段,老师提问什么是机械装置,兰彻说是能省力的东西,并作出举例,简明而生动,但老师以考试错误予以驳回,对另一个同学的“机械装置是实物构件的结合......”一大堆的书面语表示赞许,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剧。作为在校学生,我们每天学习大量知识,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常常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的老师关心的只是哪种题型会考,但考试过后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却鲜有在课堂提及,他们只关心我们的在考试中得到的那个分数,而不在乎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学以致用。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是以生产的方式在进行所谓的教育工作:学生入学后向其灌输所需要的所谓知识,通过不断强化让其质量提高,最后考试合格后予以毕业,这不是人才教育,而是工厂生产。但是话说回来,现代的学校教育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学校不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难道真的是考试制度造成了成绩至上论吗?那么,取消考试又会发生什么呢?总之,客观来讲中国社会是无法脱离考试的,不然会有很严重的不公情况发生(汉末的门阀贵族是从举孝廉的制度中产生的)。

我总结了一下,片子中有三种人:制定体制的人,服从体制的人和反抗体制的人。校长“病毒”和法涵的父亲属于制定体制的人,他们永远在告诉你路该怎么走,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需要的只是你的绝对服从,于是我们无奈“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电影中的小丑查图尔是服从体制的人,他乖乖的听从制定决策者的安排,将他们的教条当作最高指示,无视自己的真实需要,在不断听从命令中忘记自我,失去自我,即使這樣一個惡劣的反面形象,讓我們捧腹大笑的同時,依然讓法涵有一句“到今天為止,我對他的尊敬都用完了”。兰彻是最后一种人,我印象比较深

刻的一个场景是:当兰彻和两个好友把迟交的试卷递到教授面前时,遭到了“铁面无私”的拒收,正当我寻思着他们会如何偷偷地将试卷塞进其他卷子中时,谁知兰彻居然把大把大把整理好的试卷抛向空中,自然他们自己的卷子也就混入其中了,既然老师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学号,也就毫无办法了。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好一招“鱼目混珠”!

片中类似此情此景的桥段数不胜数,充分刻画了兰彻在面对传统机械教育制度下的机智回应。他选择学习是因为他真正热爱机械,他对法涵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面对不合理的体制制度他敢于说不,与之抗争,永远做自己,没有在诱惑面前迷失,也不会因为 他人的威逼利诱而放弃,也许在学校容不下这样的叛逆,是傻瓜行为,但最后那让人为之振奋的400项发明专利真正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该怎么去学习。想起前两天退位的乔帮主,那也是位老师眼中的坏学生,是个“傻瓜”,但谁都无法忽视他的“苹果帝国”,他的商业领袖气质不是来源于那些死记硬背的框条,而是如兰彻那般出于对计算机的爱,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电影很积极向上,像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浅显易懂的问题,而且讲述的方式很有趣,让我们乐于接受。生活中我们也许没有兰彻那种离经叛道的勇气,可能缺少兰彻那样背离体制还能考到第一的能力,但我们也有做自己的权利,就像兰彻的两位好友,法涵最终敢于直面父亲说出自己想做摄影师的理想,最终达成夙愿,而拉珠也在兰彻的鼓励下敢于面对自己,他认识到“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最终取得面试成功,成为一名工程师,这些都是普通人,但他们一样可以做好自己。

结尾的一句台词——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让我感慨颇深。也想送给现在正在为自己的生活默默打拼的弟弟和所有人,也许在你的周围有很多不合理的体制在左右你的思维,但不要放弃追求卓越的心,我们或许无法期冀什么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能做好自己。电影在告诫我们要感激生命,去真正活出自己,记得法涵向父亲述志时说道“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苏格拉底告诉我们要为生存而食,生存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生存的意义不是活着,而是怎么活,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进大学的那天起,很多朋友亲戚都会问我大学期间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最想干的就是弄明白这辈子最想干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值得大家也值得我去思考,只有当你真正明白自己所要时你的人生才会有方向,你才知道正确的路该怎么走,你才能真正安慰自己"Aal Izz Well(一切安好)"。

篇四:《法制教育观后感》

[篇一:法制教育观后感]

人生碰面临很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怎样决择?在实际生存中,有很多人不能明辨黑白而选错了门路使本身悔恨一生,固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由于这方面的缘故起因,学校为我们构造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付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庞大。我认真地听完了这次陈诉会的内容,给我的感触很深。法制教育观后感。做这个陈诉会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职员,不但云云,他们都是拥有本身美好芳华的三位年轻青年。他们为我们报告了本身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又是怎样的悔恨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伤。

他们用本身犯的不对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芳华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存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报告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执法意识。遵纪遵法,要学法、懂法、遵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百姓。同时还报告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膏泽。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原理转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法制教育观后感。这对付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乃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听完这节课,tǐ上受伤。又例如某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如果接受不了,他就会怀恨在心,觉得不报此仇难解心头之很。于是,便处心积累想谋害老师。早恋,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如果掉进了早恋的陷阱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放不开的话,那就会因爱成恨,这时的他,就像一只正在发怒的老虎,一举一动,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罪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中造成的,缺少了胸襟,那么,你就会成为罪恶的“猎物”。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当中有许许多多形形式式的东西。有对青少年有用的,有对青少年有害的。如果青少年缺乏坚强的意志,去抵制不良的诱惑,那么,就很容易回成为不法分子的扯线娃娃。他们让你做一些错误的事情,卖毒品、卖不良书刊、影碟……一些无良的奸商为了赚钱,不顾一切,向青少年推销黄色书刊、影碟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害的东西,使青少年出现早熟现象,做出非法行为。有的青少年从电视上学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觉得非常好奇,于是就想一试。这一试,有可能会引他们踏进警局的大门……

以上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促使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个缀连着一个,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息息相关。培养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锻炼坚强的意志对青少年的成长更是必不可少。试想,如果拥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很快地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胡作非为;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去做一些反常的事情;拒绝不良的诱惑,还能防止意外的发生。

我们青少年在成年人眼中就是那么的不良吗?各位同龄人,我们要以实际的行动证明,青少年不是枯萎的残花,而是灿烂的鲜花,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

[篇六:<法制教育>观后感]

老师为了对我们进行法制教育,今天,组织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法制教育>这部碟片。

这部碟片是讲青少年犯法问题的,这些花季少年,本来应该和我们一样,过着快乐的阳光生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走上了另一条不归路。他们有的杀了人,有的抢劫,有的强奸,有的赌博。每一画面都令我们触目惊心,心惊胆战。纵观这些少年犯罪的道路,他们都是一步一步的陷下去的,他们便赌气离家出走;与社会上的小混混到一起;有的抵制不住不良倾向的诱惑,痴迷于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书籍录像等,最后抢劫,强奸犯罪;有的人仅仅因为一是之努不能克制,就伤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这其中的教训太深刻了。受了在场法制教育,我深深感到我们小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我们的判别能离和控制能力还很弱,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自觉抵制不良社会现象的侵蚀,自觉遵守国家法规,防微杜渐,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相关热词搜索:家庭教育学的观后感 教育学考研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教育学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教育学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3536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