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2017-10-24 16:23:09 编辑:huangtingt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海边的曼彻斯特》没有幻想,没有改变,潮退后,他仍然回到他的那个老壳中,继续麻木地生活。这样的结局不主流,不励志,就像一颗无法 ...

  《海边的曼彻斯特》没有幻想,没有改变,潮退后,他仍然回到他的那个老壳中,继续麻木地生活。这样的结局不主流,不励志,就像一颗无法拔掉的刺,真实地梗在你的喉间,够你反刍好久。下面是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为大家分享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欢迎参考!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除了我是一个各方面都符合衡量标准的大loser之外,我简直找不到合适的原因来解释我对《海边的曼彻斯特》如痴如醉的原因。

  实在是太丧了。丧气冲天。丧到最后也没有好一点。但我很喜欢这样的无望。生活就是这样冷酷坚硬,你别以为自己努力了就能行。生活只当你撒娇卖萌呢,可惜生活不是你妈。

  背负着卸不掉的过去的叔叔,心事重重写在脸上,脾气极端暴躁,动不动就想和人打架。这个世界没欠他的,但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只好在暴戾的对待中自我放逐。拒绝温情,拒绝关心,拒绝温柔,拒绝爱情,拒绝所有柔软的一切。一切都是硬邦邦。好像已经做好了再也不为任何事流泪的准备。

  英俊的温柔的在女生中如鱼得水的侄子。有两个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女朋友,此外还有一堆女生等着被垂青。如此春风得意,也时常想念妈妈。内心有小小的悲伤,不曾说给谁听。爸爸的去世是晴天霹雳,但他故作坚强,还云淡风轻和同学开玩笑,假装自己可以扛过去。

  并不是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之后,就互相感化互相改变,之后上演一通父慈子孝的美好戏码,叔叔和侄子从此温柔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并没有。

  叔叔没有办法抛开过去,不能搬家。

  侄子不能放弃已经习惯了的生活,不能搬家。

  折中的结果,让侄子终于破功,在叔叔怀里大哭。到底还是孩子。哎。生活就像海边的早晨,灰蒙蒙的,只有一点点亮光,也就要苟延残喘撑下去呢。

  太心碎了。

  但我真的歇斯底里地爱着这样的心碎绝望啊。生活不从来都是这样的吗?

  平缓克制的叙述方式,并不夸张的台词,也有很有意思的情节,心碎中也不忘小幽默,到了最后导演到底心软了一把,稍微给了一点点希望。

  这也就够了吧。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那艘叫做克罗地亚玛丽号的小渔船在海上平稳航行。摄像机给了个船头的近景,很快,便摆向船尾,远远注视甲板上一对打闹的叔侄。

  “你知道吗,尽管你老爸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关于这个世界,他仍有很多参不透的事。”甲板上,叔叔李向侄子夸耀道,“我却可以!”

  侄子小帕,只有六七岁的样子,但能从言语间隙听出自己的父亲受了挑衅。他挣脱叔叔,在甲板上小跑。叔叔紧张起来,将侄子一把抱住,怕他与船舷靠得太近。这是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第一个场景,无聊而快活的较量,像是酒桌上为掩饰庸常生活而举行的口头性比武。

  “听着听着!” 叔叔李不死心,继续向侄子追问,“假如你只能带一个人登上一座孤岛前提是,你知道跟他在一起你是安全的他可是个厉害人物,会做一切事情,能教会你生存,并生活得幸福。现在,这一最佳人选,只能从你爸爸和我之中诞生,告诉我,你会选谁?”

  这一场景看起来与整个故事的主线疏离,仿佛中文写作中,一个作为比兴的意象。一个无大志向的男人,正把自己的哥哥当成对手,在一座滨海的小镇上,喝酒、打渔,育有三个儿女,企图平缓地渡完此生。而在影片的第17分钟,导演才恍然道出,哥哥乔病逝、李接手侄子小帕的抚养权一事。叔侄二人相为扶持,时隔十年,玩笑话一语成谶。

  《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不久前的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六项提名,最终,因卡西阿弗莱彻的出色表演和影片精巧的叙事结构,斩获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两个重要奖项。两座小金人实至名归,也相辅相成。影片采用闪回结构的双线叙事,设置以侄子小帕为主的对照人物,辅之克制的镜头语言与恰到好处的古典配乐它们一同将主人公李描摹得极为真实且感人至深,使得电影本身如同绝佳的人物写作范本。

  电影用平缓的方式交待了一个蒙受灾祸的家庭。主人公李,像是我们周遭的某个老李。不幸的是,他有一个自己不敢提及却反复被人惦念的故事一天夜里出门买酒,老李忘记给家里的壁炉加挡板,遭致大火,儿女丧命。

  故事主线中的李,已经生活在波士顿,如他先前夸耀的那样,无所不能。他铲雪、修水管、疏通马桶,在街坊中间做些散活来维持一摊生计。李神情木然,有时易怒,对人情世故相当迟钝。在料理哥哥后事的时候,他近乎冷漠,看起来就像加缪《局外人》中的“局外人”,些许荒谬的举止令人费解。尤其在冬季的曼彻斯特镇,雪晴之后,街道煞白,李在人际中的不适和尴尬,悉数曝露其中。

  全片都维系在蓝、白、灰的色调之中,看上去,导演正试着用过于明亮的色彩呈现一个原本幽暗的故事。与这一色调相匹配的,是摄影机的运镜和景别设置它们延续电影第一个场景中的克制和审慎,用恰当的距离,凝视一个落魄的人招架命运的全过程。全片风格冷静,偶有爆发,如同李的性格。

  李的悲剧,是在作为第二叙事线索的记忆闪回中,被缓慢讲述。这一线索的高潮是李所回忆的火灾现场。此处剪辑极为精妙。李坐在律师对面,心神不宁。一开始,闪回与主线过渡自然;渐渐地,李的记忆被慢慢剖开,一刀一刀地往深了切去,此时闪回画面变得极其短暂,仅展露几秒就迅速切回到主线中,以示李的不安;再往后,李的往事终于显露出来,而闪回的镜头也逐渐加长,如同李终于胆敢正视自己的创伤。

  此处最后一次闪回,是在警局,李配合两名警察的调查,描述事发经过。警察表达同情,试图安慰:“我们不能因为你忘记给壁炉加挡板而逮捕你,毕竟,这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昨晚犯下的错误。”

  “这么说,我可以走了?”李原本以为会受到惩罚以赎罪恶,不料自己被轻易谅解。他站了起来,踉跄了一下,忽然拔了警察腰上的枪,试图自尽。

  李被警察拦下。配乐进入高潮,盖住了场景音,将漫溢出来的悲情埋了回去。镜头重新切回叙事主线的时候,李看上去正因这断记忆而感到焦躁不难知道,电影所要描写的,是一个被愧疚和悲情束缚却得不到惩罚和救赎的人。

  曼彻斯特的冬天冷极了,土地结冰,凿不开,乔的遗体无法下葬,相伴随的是小帕往后的监护权问题。十年过去,小帕十七岁,个子和李一般高。他和李年轻时候有些相像,爱玩,拥有他热衷的冰球运动,三五好友,一支糟糕的摇滚乐队。他处着两个女朋友,并自作聪明地周旋其中。同李一样,小帕也不善于表达感情。生活中,他们谨慎地征求对方的想法,发生争执,又谨慎地修复。看得出,李再不是当年在甲板上活泼而自负的李,他对监护侄子直至成年一事,感到信心殆尽。

  乔的葬礼,教堂里宾客往来,导演用了慢镜。为这场迟迟到来的吊唁,让李的亲友渐次回归到叙事中来影片涉及的几乎所有角色,都在这场戏中出场。葬礼没有悲伤气氛。侄子小帕在镜头前穿了一身齐整的西装,与宾客相互拥抱,礼数周到。小帕似乎是在这场戏里迅速地成长起来,倒是李,更加消沉下去。人群中,李一言不发,退避社交,封闭自己,似是自我惩戒。

  这中间,又有一个时间跨度并不大的闪回李在曼彻斯特的街道闲逛,遇见前妻兰迪。兰迪推着婴儿车,气色姣好。十年过去,兰迪已走出阴翳,组建新的家庭。她试图表达对李的歉意和关切。李一直垂着头,无以正视她,顾左右而言它,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兰迪开始哽咽,李却仓皇地走开了。

  此事让李确信自己没有勇气在故乡生活下去。镇上的人拒绝为他提供工作,他也依旧丧气而粗心,比如,煮菜时在沙发上睡着,汤汁糊了,弄一屋子烟。此处有一个超现实的剧情设置李梦见两个故去的女儿将自己摇醒,问,“爸爸,你没看见我们身上着火了吗?”

  李终于没能打起精神,也无法原谅自己。他把侄子的监护权交由乔生前的朋友乔治,并打算把生活用品重新搬回了波士顿。

  春天,乔入土为安,曼彻斯特有了一些绿意。小帕逐渐释然,并尊重李的决定。葬礼回来的路上,李从地上捡起一只棒球,一路玩着往家走。途中,李把球丢给小帕,小帕鼓舞似的对自己的叔叔说:“丢得不错!”,后又把球丢回给李。叔侄二人沿途走远。故事终于明亮起来,就好像,李身上缚着的厚厚的茧子,此刻终于破了一个开口。

  那些惨烈的人物设定,容易被套以同样惨烈的情节与表演,而《海边的曼彻斯特》还原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李最终没能与悲情和解,如同庸常的生活里,鲜少真的诞生英雄。片中,导演试着扮演着试图拆开“茧子”的那一个人,最终,他还是把茧子交给了角色本人。

  影片结尾,李和小帕又坐了一次船。那艘破旧的“克罗地亚玛丽”,此时已换了新的引擎。片中有一处细节照应:乔的墓碑上,有乔和李的父母的名字。那艘小船,正是以母亲的名字命名。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海边的曼彻斯特》,卡西阿弗莱克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十拿九稳。

  这部电影本来是马特达蒙给自己准备的,但档期刚好撞车中国导演的惊世大作,进而让出了自导自演的机会。

  还好,马特达蒙的退出给了这部电影另外一种可能性。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导演本来只是马特达蒙找来的编剧。剧本写了三年,编剧成了导演。也许是受到的外界干预较少,本片难得地看不到多余的编剧技巧和套路,显得格外清新内敛。

  恬静的小镇风光,优美的配乐,加上一个如丧考妣的故事。

  海边风景,交响乐,配上男主角面如死灰的表情,如此格格不入,就像是男主角无法融入人群当中去一样。

  环境和人物完全抽离,看似离经叛道,与编剧套路背道而驰,但现实不正是如此吗?

  父亲死了就一定会下雨吗?现实是,无论你如何悲伤,世界都不会为你改变。美丽的依然美丽,恬静的依然恬静。客厅里的沙发并不会因为你的沮丧而改变颜色。

  三个孩子命丧火海,纹在后背上的三个手印成了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魔咒。

  警察局里他要拔枪自尽,因为没有人责备他,他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他只能自我放逐,当作是对自己的惩戒。他离群索居,重复机械性的体力劳动,不与任何人发生情感上的纠葛。

  但那些过往总是会在无意之间现身,给予他重重一击。

  他拒绝别人给予的善意关怀,因为这些总会让他往深渊里跌得更深。他想要从过去的漩涡之中爬出来,或者假装过去并不存在。但是,每当有人让他想起了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刻,他都会意识到自己永远也无法爬出这深渊,意识到自己永远也走不出来,这时候他就会抑制不住地想要去伤害自己。

  给女雇主通马桶时,听到对方竟然想和自己交往,这勾起了他的情绪,于是他和下一位雇主发生了争执。

  酒吧里有女人过来搭讪,他冷漠以对,却无法压抑被唤起的情感,只能对陌生人大打出手。

  看着孩子们的照片,突然失控用拳头砸向窗户玻璃。

  前妻想要和解,他拒绝对方的善意,下一秒却在酒吧里和陌生人打作一团。

  哥哥死了。他在太平间里抱了抱尸体,却怎么都悲伤不起来,因为这情绪他每天都要经历一遍。就像结尾处半梦半醒之间女儿对他说,“爸爸我们烧着了。”

  哥哥把儿子的监护权托付给他,他很抵触,因为他不能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上一次当家长,他亲眼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活活烧死。

  侄子看到冰箱里的冷冻肉,突然情绪崩溃,这让他想到了躺在太平间里冷冻着的父亲的尸体。

  他笨拙地安慰侄子。他回想起,当初哥哥是如何安慰自己的。

  波士顿的小房间里,家徒四壁,哥哥说要买几件家具给他,他说“fuck off”,但哥哥还是买来了沙发,茶几和餐桌。哥哥面带微笑地坐在新沙发上,说着,这才像个家的样子。

  哥哥让他活了下来,现在哥哥不在了,他也应该好好照顾哥哥的儿子。

  亲情很麻烦,但它至少能让你意识到你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活着。

  送侄子去约会,陪侄子朋友的妈妈聊天,给渔船换了发动机,给侄子找到了靠谱的领养家庭。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变好,除了那该死的过去。

  救赎这种东西纯属是瞎扯淡,除非你愿意去自我欺骗。

  他始终沉浸在自己制造的悲凉情绪中,即使风景很美,周围的人不断给予善意的关怀,但他并不在乎。他什么都不想要,只想找个陌生的地方躲起来。

  导演没有给他一个出口,而是让故事像现实一样冷静而残酷。

  前妻哭诉过去的种种,想要畅想未来有何种可能。他看着她精致的脸庞,那么近又那么远。她说“我爱你”,那爱对于他来说正是那永远都爬不出来的深渊。这痛苦,生不如死的痛苦,是对过去肆意放纵的终极惩罚。

  生活在曼彻斯特的人们,每个人都得经历失去的苦楚。冰球教练、同他父亲下棋的老头都在年幼时失去了父亲,没有丈夫的母亲,失去了父亲的侄子……

  无论风景多美,生活看起来多么美好,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痛苦的旋涡,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它认真地活下去。

  这电影,如果你看得很抽离,觉得不好看,始终无法找到契合的情绪点,那么请尽情地讨厌它吧,至少证明你活得很快乐。

  千万别对电影里的情绪感同身受,这样你可能会像我一样,看得很难受。

  如果你觉得男主角一点儿都不值得同情,鄙视他的所作所为,或许会让你获得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

  导演太冷酷,给这样一个披着精致外壳的电影安置了一个如此沉重的内核。

  画面、音乐和整个故事氛围始终抽离,这样做也许就是为了让观众始终冷眼旁观,而不会对故事里的人物过于感同身受,体会到一丝悲伤的同时又保持距离感。

  有的时候,做一个麻木不仁又冷酷无情的观众,其实挺幸福的。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像很多文艺片一样,本片开场非常“平常”,但一点也不“平淡”。因为除了给出主角的日常工作,观众依然对他一无所知;敏感的观众,可以从很多场景和表演的细节,看出主角身上“有戏”,接下来,似乎可以期待很精彩的戏剧冲突。

  影片接下来的情节,似乎也在逐渐揭示所谓“戏肉”,可能是一出家庭闹剧:这当中涉及到兄弟、夫妻、父子、叔侄的关系,其核心,可能是兄弟强加的对侄子的抚养权问题。

  先不说后面的转折,影片前半段在展示这些表面情节时,若隐若现似乎有所保留。比如,主角看起来比较怪,别人看他的眼光不一样,特别是家乡熟人对他的态度,总有一种热情中夹杂着担忧的神情,然后再回头细品,“热情”也变了味,依稀更多是“同情”。再联系主角那种“近乡情怯”的表现,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那座小镇里,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情让他难以忘怀。

  这种对真相的期待,可能会让不耐烦的观众、有按“快进”的冲动。但文艺片老饕们都懂,这种“欲盖弥彰”的隐忍,才是此类影片的魅力所在。其中关键,在于编导得在“揭示”那一刻前、提供足够丰富的细节,一方面让观众的胃口越吊越高,另一方面,则为提升“揭示”的震撼效果,而暗自积蓄力量。

  本片在这方面的动作,多半靠那些貌似不经意的“闪回”。通过那些回忆场景,编导让观众了解了处于不同时期、处理不同关系时的主角,但这种了解,同时又被刻意局限在难以融合的范围内,观众虽说对主角过去的生活、以及他的个性了解更多,但这些细节还缺少一个担任连接——确切地说是“转折”——的关键节点;在这些有意制造的支离破碎细节中,编导无论是在情节演进节奏上,还是在观众的情绪上,都储备了足够的能量。

  然后,那个“真相揭示”的一刻,果然来临了。

  说实话,尽管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会是那样的事实。那个闪回的段落特别揪心,作为影迷,你一方面知道,真相就是在这一个段落里揭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常人,你又会祈祷真相不是画面步步展现的那个才好……这就像你作为路人,看着一辆车坠入深渊,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感觉。那一刻,你才领略人生之无常。

  而且,正因为前面对主角有足够铺垫,中间这个真相揭示时,相当于填补了关键的一个节点,主角的性格发展轨迹,一下子清晰起来;此前模糊有些难以把握的形象,也一下子生动起来。但这种生动,是以“心疼”为代价的,因为此时的观众不知道,主角是否能从那种影响中走出来。

  按照常规文艺片的套路,主角确乎应该走出来,否则无法“温暖人心”,让观众的情绪何处安放?但本片出格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并不是一部疗伤片,更不是励志片。在主角经历非常遭遇后,观众的所有美好愿望,最后并没有实现。

  是编导冷酷么?倒也不是。恰恰相反,在影片后半段中,编导安排了不少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幽默的喜剧桥段,来为主角与侄子的互动,增添更为生动的生活细节。但就电影表现手法而言,这些情节的编排,和前半段“闪回”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误导”观众的预期。就当观众以为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时,影片戛然而止。

  这怎么能算一个满意的结局?难道让观众紧绷的情绪得到释放不才是完美收官么?

  这得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了。我个人认为,这种情绪上不完满的结局,才更真实。毕竟,生活中不是每段悲惨遭遇,都能完成心灵救赎;现实可能恰恰相反:悲痛太深,走不出来的,会占绝大多数。至少脆弱如我,发生本片主角那样的事,那也是无论如何都转不过弯来。

  没有救赎就真的没有提升么?也不尽然。本片也不是在卖惨,它只是不像“心灵鸡汤”们那样贩卖所谓“正能量”;它想说的是,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满负能量,那也是OK的。这乍听起来,不像什么微言大义的生活真谛;但很多时候,生活就是生活,不是每一段人生,都有真谛加持。《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男主角,只不过是依从其本心罢了。

  这样一个故事,固然无法令人放松,但它有另一种“释然”效应:它会让人愈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许你在观影时,会和主角一般、痛得无法呼吸;但走出影院,承认这个世界悲喜交加,你会想去拥抱你的家人。银幕上虚幻而真实的悲喜境遇,不仅能激发你心底最深处的柔弱,也能鼓舞你前行。

  这样一种“悲伤如暗流涌动”的遭遇,对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角色将那种悲痛,埋藏在最心里;可又因为悲痛的能量实在太强大,不仅时不时会泄露一点,还会让整个人发生气质上的变化——这也是片中家乡熟人对他的古怪反应所在。

  据说作为本片监制的马特·戴蒙,原本是想自导自演的;“呆萌”的天分和功力,自然不容小觑。但我觉得,观众应该庆幸、最后是卡西·阿弗莱克拿到了这个角色。完全不同于他的大块头哥哥,卡西身上,有种天生的柔弱而敏感的气质。可单有那种气质,还演不活本片的主角,这个角色最大的难点,在于演出他因为巨大的悲痛而麻木、同时又因被压抑的情感而时刻处于爆发边缘的感觉。卡西很完美地演出了那种层次感,更精准地把握了情绪收放的度。最典型的,是他与前妻“街边谈心”那一幕,就像演唱技巧中“裂而不破”的境界,观众能清晰感受到角色禁锢的心灵、因为最亲爱的人的敲击、而裂开了一丝小缝,但他又不容许完全敞开心扉到情绪奔溃……这当中的微妙,可能越是成熟的人,越能体会得到。

  如果说卡西的表演,是“容万般复杂于不动声色”,那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演绎,则是“大巧不工,以情动人”。她的角色,完全不像男主角那么善于掩饰内心;所以,米歇尔的表演,在于去除表演的痕迹,丢掉一切明星光环,让人只看到角色的真性情。同样是街头那一幕,二位的表演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都契合了各自角色的特质。

  如果说我对本片有什么不满之处的话,个别地方配乐的喧宾夺主,可算得一桩。对于本片这样纪实风格的作品,故事本身和演员的而表演,本身就具有足够张力了;在某些情绪释放最强烈的时刻,观众从氛围与表演中,可以感受得更为真切。此时如果配乐表现强势,反倒会弱化场景的感染力。比如说片中警察局那场戏,特别是当男主角做出那样的举动后,我很遗憾配乐的捣乱;在那一刻,我认为最自然的现场音才最震撼。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从听说有这么一片开始,就非常非常的期待,甚至于下载出来我还一直憋着熬着等澳洲上映,结果家门口的电影院根本不上其他院线排片又太差,忍无可忍还是在电脑上看了。

  它对得起我期待了那么久和那么高的期待,但是我对不起它因为这么好的片子我居然看了下载。

  剧本太好太好了,本身这种生活片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恰巧导演用了我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整个故事讲得好极了,平静隐忍又抓人。其实画面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是在电脑上看的,镜头一直很喜欢给远景,印象中剧情片应该是喜欢给特写的,另外还有配乐不是太好,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背景的提琴声,但是有的地方使用得太突兀了,抢走了剧情想要表达的意境。不过这些小小的瑕疵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出色,这个出色,并不是说它制造了多少悬念出现了多少意外,我觉得普通观众其实都能基本上猜出剧情的走向,但是让人感到愉快的地方在于,影片使用了一种让观看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方法,本身同情同理就是一项非凡的能力,既然它能够带给我某种与之相关联某种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的感情,那么这部影片本身也是非凡的。

  我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是因为它不代表某种观念也不是高呼某种观点,它的美好在于它所讲的故事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我们到最后都会明白,这其实就是生活。

  那些普通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而影片的冲击力正是来自于我之前所提到的感同身受,那样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人生就是有那么多无法跨过去的坎儿,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是你永远追悔莫及和无法和解的过去。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相关热词搜索:曼彻斯特 文艺片 观后感

1、观后感 执行官 首席《首席执行官》主要讲述了海尔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看完之后自己也有一种创业的激情,也渴望体会一下创业的成就感。让我最感动的要数海尔人的创业精神和强烈《首席执行官》观后感 600字(2015-08-01)

2、观后感 音乐剧 作文 夜幕降临,欢迎来到猫的神秘世界。在伦敦的郊外,有一个垃圾场。皎洁的月亮升起,一年一度的杰里科猫的聚会开始了。首先登场的是雪白猫,她纯洁美丽,雪白的毛一音乐剧猫观后感 700字作文 2则(2015-08-04)

3、观后感 中国 日记 5月25日,我和妈妈在电视机前看感动中国知道了何玥的故事。 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她家里满满一墙都贴着她的奖状。汶川地震时,何玥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汶川感动中国观后感 叙事日记 300字(2015-08-05)

4、番号 观后感 永不  这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剧,叫做永不磨灭的番号。这支队伍是在李大本事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八路军队伍,他们英勇奋战,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就耍起小聪明玩起“永不灭的番号”观后感 200字(2015-08-05)

5、观后感 极限我一直会想,随着人年龄的增加,该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的意识和观念;因为我也会对以前写过的文字、喜欢的音乐和电影产生看法的改变,但本质上,关于内涵、或者说思考都是一脉《控制的极限》观后感 (2015-08-06)

6、抗日战争 观后感 影片《铁道游击队》是讲述一个真实的抗日故事,1939年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扒飞车、抢机枪、撞火车、炸桥梁。他们破坏日军铁路运输,有力的打击了敌人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 300字 2则(2015-08-06)

7、观后感 笑脸 星期五我们班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扬起你的笑脸》。 故事情节大概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小姑娘安妮,和中国的安小杰,在一次夏令营时偶然相见,他们的爸爸妈妈以前是夫妻,《扬起你的笑脸》观后感 200字(2015-08-06)

8、鸡毛信 观后感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鬼子要进村抢粮食。海娃看到日本鬼子要来, 他把树放倒为大家报信,大家就把粮食搬走了。爸爸让海娃去送一封鸡毛信给看《鸡毛信》观后感 200字 2则(2015-08-07)

9、观后感 极限 张艺兴和红雷哥的感觉都变好了,张艺兴也没一开始那么招黑了。 黄渤和红雷的戏份挺多,看的有点爽,很招笑的,最喜欢黄渤和红雷了。 黄磊的神算子模式一直在开启,在《极限挑战》观后感 200字 (2015-08-07)

10、观后感 机器人 周六,我看了一部动画影片,叫《机器人总动员》,我看到的那一幕幕使我极为震惊。。。。。。 “这。。。。。。这,是哪里?”当我看到一个机器人在那里忙碌地把一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300字(2015-08-07)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文艺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guanhougan/8870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