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关于信任的词汇

关于信任的词汇

2016-02-16 09:16:3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一《信任的力量——素材关键词之“信任”》 ...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一
《信任的力量——素材关键词之“信任”》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二
《中文摘要(关键词)》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

(一)品牌信任 ................................................... 2

(二)顾客满意 ................................................... 4

(三)顾客满意与信任 ............................................. 4

(四)关系承诺 ................................................... 5

(五)影响关系承诺的调节因素 ..................................... 6

1.转换成本 ................................................... 6

2.替代品牌吸引力 ............................................. 7

三、研究设计........................................................ 7

(一)量表设计 ................................................... 7

(二)调研说明 ................................................... 8

1.行业选择 ................................................... 8

2.样本设计 ................................................... 9

四、数据分析....................................................... 10

(一)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 10

(二)假设检验 .................................................. 13

1.调节效应 .................................................. 13

2.结构方程模型 .............................................. 14

3.模型的确定 ................................................ 15

五、结论与启示..................................................... 17

(一)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 ........................................ 17

(二)营销意义 .................................................. 18

(三)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3

英文摘要(关键词)................................................. 23

品牌满意、信任与承诺的关系新探:

基于信任的新划分

梁苑婷(学号:2005041242)

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市场营销专业

指导老师:周志民

【摘要】 品牌信任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在营销学界存在着两种分歧,一种认为信任是顾客满意的前因,另一种则认为满意是信任的前因。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后,提出划分两种新类型的信任——转移信任和经验信任,来探讨品牌信任、顾客满意和关系承诺的关系。通过在手机行业和洗发水行业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获得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转移信任是顾客满意的前因,以及顾客满意能够产生经验信任;而转换成本和替代吸引力对经验信任和关系承诺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本研究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指出品牌信任、顾客满意与关系承诺的关系,但在未来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它们之间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品牌信任;顾客满意;关系承诺;转换成本

一、引言

关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研究理论已处于成熟阶段,同时,顾客满意的测量指标和量表的使用也成为体系,并应用于实际的企业顾客关系管理中。但近几年来,有学者开始质疑顾客满意不能直接带来顾客忠诚,并进一步探讨介于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变量。有学者认为一些因素调节着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直接影响,如顾客态度、转换成本、行业竞争强度和顾客信任等。这些变量都被视为调节变量来影响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注意到信任在维持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发现信任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领域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系统的研究体系。在营销学上,尽管关于品牌信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Lewicki和Bunker (1995)对信任的划分较为全面,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把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知识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1]。在Morgan和Hunt(1994)[2]提出“承诺——信任”模型,并认为承诺和信任是关系营销的核心后,部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关注顾客满意、品牌信任和关系承诺的理论研究。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品牌信任的划分较为笼统,没有考虑到信任在消费者和企业品牌的互动过程,使得理论的发展十分局限,因而导致目前在营销学界里出现的关于品牌信任和顾客满意前因后果的分歧。

基于对品牌信任的新划分,本研究建立一个模型,以表明顾客满意、信任与承诺的关系。本文选择手机行业和洗发水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向消费者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来验证模型。

现今,中国企业对建立品牌的意识日益强烈,可是能够成为国际品牌的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对于以倡导品牌营销为主的企业来说,需要反思在品牌管理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认

清和关注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品牌产品的主要因素及过程,进一步探讨品牌信任对品牌绩效的作用机制。从研究品牌信任的意义上说,此模型指出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对企业品牌管理的意义上说,此研究对建立、发展和保持消费者与企业的长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使企业发现在品牌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调整在营销活动过程中的战略和策略。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品牌信任

“两种社会学”,两种截然不同的互相平行的社会学传统。“第一种社会学”关注社会机体,社会的整体、社会系统;“第二种社会学”关注“有人性的动物”、社会的成员、人类个体,尤其是关注他们的行动:在社会脉络中,人们做什么,他们在独处时和在集体中如何行动[3]。因此,“第二种社会学”指明了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注重个体的行为是合理的。同样,也可以把这一范式应用到研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中。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曾经对信任进行过详尽的定义和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本文对信任在以下研究领域中的定义作了简要的整理:(1)社会心理学。Rotter J.B(1967)认为信任是一个人承认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是可靠的一种概括性的期望 [4]。Worchel(1980)指出信任在感知到风险的情况下,一方依赖另一方的意愿,这种意愿基于过去经历中积累下来的对另一方的了解,是认为与另一方打交道能够带来好结果的预期,不顾及同时也存在造成不好结果的可能性 [5]。Wrightsman和Lawrence(1995)认为个人所拥有的一种构成个人特征一部分的信念,这种信念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的、善良的以及信任别人的。(2)社会学。Lewis J.D.和 Weighert A.(1985)认为信任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所决定的态度,认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是两种最重要的信任类型[7]。根据信任的产生机制,Zucker(1986)把信任分为来源于交往过程中的信任,来源于特征的信任和来源于制度的信任[8]。Luhmann 和 Niklas(1988)指出信任包括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其中人际信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和熟悉度的基础上[9]。(3)经济学。Williamson(1933)认为信任是在交易成本理论中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认识信任,认为现实中的人都是处在交往过程中的契约[10];而Coleman(1990)则认为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最简单的信任关系包括两个行动者:委托人和代理人 [11][6]。

在营销学领域里,学者也对信任进行过研究。以下是在查阅文献后获得的有代表性的定义:Schurr和Ozanne(1985)认为在交换关系中,一方相信另一方的诺言是可靠的,并相信其能够履行义务 [12];Anderson和Narus(1990)指出一个企业相信她的伙伴的行为能够对它产生积极的效果,并且不会做出一些它不期望、并能对它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13];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3)认为信任是在消费者面临风险的情景下顾客对品牌可靠性和品牌行为意向的信心期望[14];金玉芳(2005)指出消费者品牌信任是消费者在众多品牌中, 对某一品牌有信心的态度,包括对品牌能力的信任、诚实善良的信任和由此形成的总体信任;戚译和王颢越(2005)指出信任是渠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符合己方利益的行为的信心,一方面包含了对对方行为的诚实和善意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对方行为能力的信心[16]。从上述的概念中,可以体现信任在营销学里的涵义曾分别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被定义,它的概念发展从强调企业和消费者理性的一面,转化为富有情感的一面,进而揭示出信任在营销领域[15]

的本质。可见,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存在着多种的研究角度,因而信任的划分形式也有差异。贺爱忠和李钰(2008)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信任的主要形式,并认为品牌信任的类型分为四种形式: 基于认知的信任、基于计算的信任、基于情感的信任、基于知识的信任[17]。

本研究在探讨品牌满意、信任与承诺的关系时,把信任划分为两种——转移信任和经验信任。通过观察和访问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情况,可以发现部分消费者会习惯性地购买某种品牌的商品,这一现象透露了消费者与品牌的亲密关系。习惯性地购买是一种相对长期的购买行为,这是值得关注的。Piotr Sztompak(2005)“人们依据信仰、知识、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理解而行动”[18]。袁登华(2007)认为品牌信任是从过去的品牌经验和先前的消费者与品牌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品牌信任概括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知识和经验[19]。Lewis J.D.和Weighert A.(1985)指出情感性信任是基于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 [20]。由此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习惯性购买行为是交换经历的结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与该品牌产品产生了情感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个人经验以及对品牌产品的信任。于是,本文把这种基于情感的信任定义为经验信任。

除此以外,首次购买不可被忽视,因为它可能是促使习惯性购买、偶然购买或不再购买的起点。以广告传播为例,其目的在于使消费者认识该品牌的产品,促使消费者购买。波兰著名社会学家Piotr Sztompak把信任的客体分为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主要客体,指能够参与直接联系的有完全资格的个体;次要客体,指在给予并证明对主要客体的信任的过程中衍生而成的信任客体,即人际关系的信任载体包括信任方,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本文在探讨品牌信任与顾客满意的关系时,通过借用上文的社会学学说,把这三个载体分别指代为:消费者,品牌产品和信息源(亲友,广告等)。Piotr Sztompak(2005)认为在决定我们信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依靠二手的线索,并涉及我们考虑给予基本信任的客体的可信性或值得信任的专家证言、证据、可靠的信息来源、权威等;当信任是一种与他人的关系时,给予信任是建立在他们的可信性的基础上,在这种情景中,信任可能被看成是对他人的可信性的反应,他们的可信性在相信的行动者的判断中是主观地接受的,这种信任的理由有一种知识论的性质:它们归结为信任者获得的关于被信任者的一定的知识和信息 [22]。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在消费者没有获得交换经验前,消费者与品牌产品并不存在直接联系;当信息源与品牌产品存在着关联时,消费者需要依靠且可以通过信息源而获得关于品牌产品的认知;与此同时,这种认知是来源于消费者对信息源的可信程度而主观地做出对品牌产品的信任行动,即信任在客体上发生转移。Piotr Sztompak(2005)也指出各种信任客体的可信性不仅可以归因于他们固有的品质——声誉、表现或外表,也可以归因于他们的行动所发生于其中的外部背景的特征 [23],这反映了对信任客体的可信性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袁登华(2007)指出品牌经验的属性会受到消费者在与品牌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中对品牌评估的影响,间接接触包括广告、口碑、品牌声誉等[24]。Lewis J.D.和Weighert A.(1985)指出认知性信任是由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25]。当消费者不知道或不能确定某品牌的效益时,在没有获得交换经验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需要依赖于对第三方的信任,并且通过考察他方的可信程度来完成。于是,本文把这种基于认知的信任定义为转移信任。

[21]

(二)顾客满意

在学术界的早期研究中,顾客满意度是一个认知性概念,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特色或产品与服务本身是否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的一种判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许多欧美学者如Holbrook(1984)、Holbrook和Hirschman(1982)指出,顾客的购后反应不仅包括顾客

[26]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知性评价,而且包括顾客各种情感反应。其中,Richard L. Oliver

提出的“期望——实绩模型”,Robert B. Woodruff,Ernest R. Cadotte和Roger L. Jenkins提出的“顾客消费经历比较模型”,Robert Westbrook和Michael D. Reilly提出的“顾客需要满意程度模型”是最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模型[27]。

目前,国内理论界比较倾向于采用美国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个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情况、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受状态。此观点认为影响顾客满意的变量包含了消费者的期望值和感知价值,即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水平与实际认知水平之间的主观比较。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与Oliver的观点是一致的,Oliver的顾客满意测量是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通过测量顾客在购买之前的期望值和购买后的实际感知价值,最后将这两个要素进行比较来判断满意度。“期望不一致”模式的操作化方法有三种,如分别测量期望(消费前)和绩效(消费后),然后计算期望和绩效之间的差异[29]。本研究在测量感知价值与期望值的差值时,使用上述方法来判断顾客对品牌的满意程度,并建立以下假设:

H1:感知价值与期望的差值越大,顾客满意度越显著。 [28]

(三)顾客满意与信任

顾客满意与信任是贯穿于本研究的主线,因而它们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重点。信任与顾客满意的关系研究已被一些营销学者重视,但是所得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正如学者汪纯孝曾指出,研究消费情感与顾客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顾客消费情感是影响顾客满意感的重要因素,另一种认为顾客满意感就是顾客的一种消费情感[30]。回顾文献后,可以发现关于顾客满意与信任的研究分歧有两种:(1)认为顾客满意是信任的前因。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如Sabel(1993)认为满意是信任的一个前因,令顾客满意的服务能让顾客对公司的能力产生正面的联想,进而起到强化顾客信任的作用[31]; Bennell、McColl Kennedy和Coote(2000)指出经历满意的购买者在将来更容易产生信任,信任可能是由先前的满意经历所积累而成的[32];金玉芳、董大海等(2006)通过消费品牌信任建立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验机制对建立品牌信任起最大作用,并且顾客满意对信任有直接作用[33]。(2)认为信任是顾客满意的前因。如汪纯孝等学者的研究指出,顾客信任感直接影响顾客满意感、情感性归属感、情感性和意向性忠诚感,当顾客越信任某个服务性企业,就越相信该企业会关心他们的利益,乐意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从而顾客逐渐形成的信任感会增强他们的满意感[34]。

在营销学术界里,顾客满意一般被认为是顾客忠诚的重要前因,它们之间有高度的正相

[35]关关系, 但Jones和Sasser(1995)认为这种关系的取向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Mittal和

Kamakura(2001)也指出不同个人特征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满意极限值, 即使在同样水平的满意等级下, 不同顾客群体的重复购买率也存在差异 [36]。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顾客满意向顾客忠诚的转化过程中, 有一些因素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如转换成本( 严浩仁,2003)、顾客信任( 范秀成,2005)、行业竞争强度( 林青,2006)等[37]。曾有研究表明信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三
《关于信任的研究综述》

关于信任的研究综述

作者:吴梅 刘桂花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6期

摘 要:纵观中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探讨的信任机制及其观点,我们发现,信任机制都会基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领域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信任双方建立信任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均不可忽视;不管信任程度是强是弱,信任双方均会担当一定的信任风险——该风险表现为:信任的结果不一定会朝着信任机制中的某一方的心理预期而发展。 关键词:信任;公共品德;契约人;政治环境;信任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41-02

关于信任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已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在近二三十年来,信任研究成为学界焦点: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该如何建立并得以维持?信任——作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中心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由此,西方学者开启了对信任的多角度研究,学者们在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信任的研究均有涉猎。

从词源学角度看,西方国家对信任的理解可以从对英文单词“trust”一词的研究中窥知一

二。“trust”在第二版《牛津英语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解释如下:(1)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某些品质被人信赖,或相信某种陈述是真实可靠的。(2)自信期待某件事物。(3)义务、忠诚和可依赖性。(4)有信心对某人或某事的寄托。(5)对于一个买者拿现货而将来付钱的能力和意向的信心。(6)将财产的合法所有权以的形式托付给某人,另一人的利益可通过掌握和使用这笔财产得以实现。

但在英语系国家中,confidence一词也可以表达“信任”之含义。那么,trust与confidence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学者认为,信任程度的强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之一,即trust的信任程度强于confidence(Marbra A. Misztal, 1996)。也有学者认为,要描述一个人对制度的信任应用confidence,而描述一个制度的界限和空隙的处理态度是则是trust解决的问题(Adam B. Seligman,1997)。而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n, 1988)的观点是,confidence与危险相联系,这种危险存在与没有选择的事物中,trust体现的是风险及主观上无法进行选择的事物或现象。

在深厚的宗教文化影响下,西方学者们怀疑无神论者是否还讲信任。信任的特征之一便是“无条件”,它于人和上帝的关系中产生。洛克认为,约定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是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的重要保障,人们之所以履行诺言,是因为惧怕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愤怒。然而,即使西方信任的产生与宗教密不可分,但它依然离不开世俗的语境。在基督教产生不久,fede

是罗马人的语言中用于表达信任的词汇, 其含义为非理性和不能计算(Marbra A. Misztal,1996)。

洛克、霍布斯、韦伯、杜尔凯姆等的研究对信任也有所涉猎,但他们几乎都未对信任有过专门的论述。

对信任进行详细论述的著名社会学家是齐美尔。他指出,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信任,如果人们间不能彼此互信,社会就会瓦解。如果信任无法达到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所要求的强而有力,则目前人类间存在的一切关系均难以持久。后来,齐美尔(G.Simmel,1978)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现代生活的基础是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强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社会学家科曼(J.S. Coleman,1990)则做出了更为理性的选择,他指出,信任是一种规避风险的行为,这种行为力的主要目的是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诉求;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监督与惩罚的成本。以色列社会学家爱森斯塔德

(S.N.Eisenstadt and L. Roniger 1984)谈到现代信任时指出,将信任与更广阔的工具权力和更广泛的意义相结合,从而使信任得到扩展,这至关重要。在《信任与权力》一书中,提出,信任可以简化复杂的机制。吉登斯(Giddens 1991/1998)则将信任定义为:信任产生于儿童的早期经验或经历,它是对他人的不间断的相信和对客观世界的相信。信任作为一种自我保护,可以提供对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应对情况的保护。

自社会学者家们对信任进行研究之后,心理学家们从各个侧面开始了对信任的研究。他们认为信任是对可能的不确定收益事件做出的非理性选择行为。多依奇(M. Deutsch,1958)则将囚徒困境方法投入实验,他也是第一个通过囚徒困境对信任进行研究的学者,同时也是较早通过研究冲突的解决来对信任进行研究的人。他指出,一个人对某事的信任,表示他希望这件事成真,为实现此目标,他(她)会采取可能产生两种结果的行为,分别是与他预期相反的结果和与他预期相符的结果。这两种结果则会带来两种心理影响:正面心理影响和负面心理影响。正面心理影响来自于与他预期相符的结果,而负面心理影响则来自于与他预期不相符的结果。不良心理影响大于正面心理影响时,会导致他对该件事的不信任。罗特(J.Rotter,1967)对信任的界定为:所谓信任,是一种对他人在言辞、承诺及口头或书面陈述方面是可靠的一种期望。赖兹曼(L.Wrightsman,1991)指出,信任是一种可靠的信念,这种信念体现为个体对他人的某些品质的判断,这些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诚意、善意及可靠性。心理学视野下的信任研究,更多地是考察非理性因素对人们判断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们也展开了对信任的研究。阿罗(K.Arrow 1974)认为,信任在经济交往中起着有效的润滑剂作用。他指出,世界上有些地方之所以经济落后,或某些落后的现象即是人们间缺少信任的缘故。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信任是一种公共品德(public good),这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在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93)构建的契约规制模型中,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契约人,为了达到自身利益,人们必然要追求机会主义,组织是可否使人们有限理性的一种方式,如果控制和监督是有效的,则人们对信任的需求将会减少。科尔曼(J.S. Coleman,1990)则从委托——代理角度出发,认为信任是一种风险行为,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不断地、反复博弈之后,并经过理性计算后最大限度地谋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纵观经济学家们的

研究,我们发现:理性选择是经济学视野研究信任的一个中心,它关乎一个区域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契约人”的认定还是对“理性经济人”的考量,经过信任双方的往来博弈而做出的最终抉择是经济学信任研究的归宿。

在政治学界,学者们对信任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对政府部门而言,政府信任是代议制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Gamson 1968; Bianco 1994; Levi 1997)。有学者将政府信任与对政治官员的信任等同起来,认为对政府的信任就是对政府官员的具体支持;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政府信任是对政治环境支持程度高低的度量。亨廷顿(Hetherington,2004)则认为,政府信任是人们对政府行为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一致程度的一种感知。史天建教授(2001:401)指出:政府信任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信念:即便有些许遗憾存在,但政治体系或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会产生某种称心的结果。政府信任作为一种情感存在,其在短期内可独立于政治之外产出相应绩效,政府信任的存在是保证政体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胡荣教授(2007:39)在总结了西方政府信任研究学者的观点后指出,人们通常将政府信任界定为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的一种信心:即他们相信政府或政治体系的运作会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

综上所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均从自身领域对信任的界定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但由于学科的局限,这些研究尚有不足。心理学的研究只注重个体,但却忽视了个体生存的现实环境,也未将个体放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故不能代表信任的全部语境;社会学的研究考虑到了社会环境在信任研究中的作用,将个体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注意到了人的社会性,重视具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更关注信任的功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信任的非理性成分,对信任的理性研究稍显不足。经济学家则倾向于信任的可计算性,是一种理性的理论选择。但经济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也较为片面,忽视了信任的情感性、社会性和非理性成分。政治学家对信任的研究集中于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行为结果的预期,强调其制度性。综合而言,不同学者对信任内涵的界定有几个共同的特征:信任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社会的、各种制度和社会规范对其产生影响;信任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预期和对未来的掌控。信任既是理性的,也非理性的,是二者的结合。

本文认为,民众与政府间达成信任的过程,同样存在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民众在同政府交往初期,会考虑信任的结果,因而会对信任进行成本——收益的考量;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交往经验的增加,交往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于是非理性信任成分增加。并且,无论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还是政府对民众的信任,相互间均有依赖性,任何一方信任的缺失,都会影响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无论哪一方是施信方,都存在信任风险。基于学术界大多采用Rousseau et al(1998)的定义,本文也将采用Rousseau对信任界定:

信任是一种建立在对被信任方未来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之上的心理状态,施信方愿意与被信任方维持某种关系,即便这种关系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也选择坚持这种关系的存续。 参考文献:

[1]Adam B. Seligman.The Problem of Trust[M]. Princeton Univ-

ersity Press,1997: 16-19.

[2]Bianco,William T.Trust: Representatives and Constituents. Ann Arbor[M].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3]Deutsch, M. Trust and suspicion[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

lution. 1958(2):265-279.

[4]G.Simmel . The Philosophy of Money[M]. London: routledge,1978: 178-179.

[5]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23.

[6]Gamson, William A. Power and Discontent[M]. Homewood, IL: Dorsey,1968.

[7]Hetherington, Marc J. Why Trust matters: Declining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Demise of American Liberalism[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8]J.S.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06-310.

[9]K.Arrow.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J]. New York: Norton,1974.

[10]Levi, Margaret.Consent, Dissent, and Patrio-

tis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1]L.Wrightsman.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gical attitudes[M]. 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7:753.

[12]Marbra A. Misztal. Trust in Modern Society[M]. Black Publ-

ishers Inc,1996:14. 15. 146-147.

[13]Niklas Luhmann. “Familillarity, confidence, trust: Problems and alternatives”, Trust: Making and Breaking Coorperative relations[M]. Ed. By Eiego Gambetta, Balil Blackwell Ltd,1988.

[14]Rotter, J.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

nal Tru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15]S.N.Eisenstadt and L.Roniger.Patrons[M].CilentandFrie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1,32.

[16]Sztompak.Trust: A sociological Theory[M]. 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9.

[17]Tianjian Shi. Culture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 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M]. Compar-

ative Politics. 2001, 33(4):401.

[18]胡荣.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 社会学研究,2007(3):39.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四
《关于诚实守信的词语和句子》

关于诚信的成语和句子

成语:

诚心诚意 真心实意 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 一言为定

一言九鼎 恪守不渝 金口玉言 赤诚相待 抱诚守真

句子:

1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2诚信,是一股清泉,它将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3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五
《信任_溯源与定义》

信任:溯源与定义

郑也夫

  在思想和价值观同商品和消费一样日益多样化的世界上,企盼定义的统一,几近于说梦。但正因为多样化和多元化了,大家使用“信任”等词汇时的主观意味,往往并不相同或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从事一项较具规模的研究前,最好先给个定义。人们并不要求你的定义与他们相同,明白你讨论的是哪一桩事物和误会。,。社会过的行为或频繁打过交道的事物,它所以能成为一项研究,是因为当代社会生活的独特压力刺激我们对之投以学术的关注。很多研究对象还是前辈学者已经涉猎过,甚至定义过的。检点前人对该事物的称谓、叙述、认识、论说和界定,是建立自己的定义的基础。而这一梳理过程无疑使定义工作具备了又一重价值。

为什么很多事物早就发生和存在着,却刚刚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除了变迁的社会生活所给予的刺激外,还在于当代学者获得的新的理论视角。因此,定义既是他们学术研究的起点,更是他们已做出若干思考后的结晶。一个好的定义既促进了理论思考,又在相当程度上是理论的投射。这是定义的更高价值。

本文要完成哪一水准的定义呢?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笔者但求尽己所能,从梳理语源学、中西方典籍、社会流行语言和古典社会学大师以及当代学者的论述中,认识和界定自己的信任定义。

—118—

11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中

的“信任”

  语言是活的历史,录,。

中,“信”从人言。耐人寻味的是,“信”字被列在《说文》的“言”部,而非“人”部。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汉代以前的人们认为,与“信”直接相关的是“言”。而这里暗含着言与行分离的可能性。在辞典中“信”的意义甚多:(1)书信、消息,(2)使者(发信臣),(3)凭据、符契,(4)诚实,(5)信用,(

6)相信,(7)信任,(8)的确,(9)任凭、听凭。辞典中辞义的排列是根据词义使用频率,而我们的上述排列却是根据主观判定的辞义逻辑意义,即从有形到无形,抽象的意思中的序列是:诚实,信用,相信,信任。在古代汉语中一个“信”可包办这些意思,读者可在整体语境中体会是哪一种“信”。在现代汉语中,则要使用不同的词汇去应付这些微小的差别。诚实和信用属于被观察者的属性,而相信和信任属于主体。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表达主体性的词汇的掌握晚于表达客体性的词汇。而诚实要比信用的范畴宽,且包括信用,信用是一种特定的诚实,它强调的是守约重诺。相信与信任的关系与之相仿佛。“信用与信任”的意思从“诚实和相信”中分开(虽然古人仍然使用一个“信”字)并可以在语境中被识别,表明了中国古人异常早熟地洞悉了这种人际

信任:溯源与定义

关系。信用与信任互为表里:信用是名词,表达静态的属性,即可信任的;信任多为动词,出发点是主体,即判定对方有信用与否;说个人某项品德——是否重承诺,多用信用;说社会这方面的道德程度,多用信任,因为社会行为是互动的,一旦包含了主体的态度和判定,使用信任更恰当。

辞典中的“任”字有以下意思:官职,保举,承担(如诗经小雅:我任我辇),堪,信任,听凭。

《辞源》中没有“信任”一词,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这一词汇。《论语》中“信”字出现38次。在同类字眼中属于频率很高的。

下面我们将分析,《于上述“诚实、。很难确认的使用专指诚实而非信用(或信任),而似乎兼容了诚实和信用处却甚多,如下:

道(即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115)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116)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惮改。(118,91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125)亦有多处可以确认为专指信用,即重承诺,而非一般意义的诚实,如下: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所守的约符合义,说的话便能兑现)。(1113)

好信与不好学,其蔽也贼(守信却不好学,会盲目地做不好的事)。(17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18)如前所述,“相信”与“信任”也是既相通亦有别。《论语》中确有少数“信”意指“相信”而非“信任”。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

为有,焉能为亡。(1912)但有多处意指“信任”是确凿无疑的: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该是。(

5110)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126)《论语》中孔子以不同的字眼表示君子对待不同身份者的态度。,对兄弟曰悌,,,,朋友的关系,这之中的道德才堪称“信”。这种用法说明,孔子“信”中的一个重要含义正是现代汉语中的“信任”。除了上面这段引文,论述信与朋友《论语》中还有两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1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17)

孔子讲述我们称之为信任的那个信时,或指君子,或指作人的道理,较少直指社会和政治。但仍然有一句话鲜明地反映了孔子对信任与社会关系的看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17)

这无疑不再是谈个体,要么是说政府要取信于民,要么是说社会不能缺少信任。

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信”,“信”与“任”是何时、怎样系结在一起的呢?或许也是《论语》的作用——这是《论语》在信任问题上给

—119—

北京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予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1716)敏则有功,惠则足一使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

公则说。(2011)

综上所述,重承诺守约定的观念在我国远古时代已经产生。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谈论和倡导它,将之看作一个人之可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子之成败(信以成之),一个政府与社会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所系。大,成为仁义礼知信—之一,,的主要思想注入到。

界限和空隙处的处理态度。此外还有很多说法。因汉语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和问题,我们对此不作更多的评介。

与《论语》对应的西方古代典籍是《圣经》。《圣经》中使用信任(trust或confidence)达几十次之多。比如:

你当依靠耶和华而行善事,以他的信实为粮。(诗篇

2017)他纪念他的约,直到永远,他所吩咐的话,直到千代,,向,说我必将迦南,。(10518—10)你们当信耶和华直到永远,因为耶和华是永远的磐石。(以赛亚书2614)我们又打发一位弟兄同去,这人的热心,我们在许多事上,屡次试验过,现在他因为深信你们,就更加热心了。(哥林多后书8122)

我们辛苦劳动,正是为此;因为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上帝;他是万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摩太前书419)

提摩太啊,你要保卫所托付你的。(提摩太前书6120)

西域的另一部宗教典籍是《古兰经》。《古兰经》中也留下了两条关于信任的论述:安拉命令你们把托管物归还给它们的原主(4158)

有信仰的人啊,你们不要背叛安拉和他的使者,也不要故意不忠于(背叛)你们(所受)的信任(8127)。

浸淫于宗教文化中的西方近代学者认为信任的一大特征是“无条件”,它只能产生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洛克认为,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要靠约定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力量,人们是因为惧怕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愤

怒,才履行诺言。

21西方语源和古代典籍中

的“信任”

  在西方学术界日益成为显学的信任研究

就是对trust的研究。《牛津英trust在第二版

(TheOxfordEnglishDictongary)语辞典》

中有如下含义:(1)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品质和属性或某个陈述的真实性的相信或依赖。(2)对某事物的怀有自信的期待。(3)义务、忠诚和可依赖性。(4)对于一个买者拿现

(5)对寄货而将来付钱的能力和意向的信心。托某人具有信心的状况,或被托付某事物的

(6)状况。〈法律〉将财产的合法所有权信托给某人,由他去为了另一人的利益掌握和使用这笔财产。(7)商业托拉斯。

trust与confidence是英语世界中的信任研究者们努力区分的同义词。有学者认为,二者的主要差别是程度,前者的信任程度更

①强。还有一些学者认为,confidence指对一个制度的信任,而trust是指对一个制度的

—120—

信任:溯源与定义

即使在西方信任产生于宗教,它也不可能不走进世俗生活和世俗语言中。在基督教产生不久的时代中,罗马人的语言中表达信任的一词是fede,其中含有非理性和不能计

算的意思。

从西方的语源和典籍中我们看到,与中国的人文传统不同,西方的信任观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拉丁文的词义透露出,西方人早就意识到,信任不是纯理性行为。英语信任的含义中更显示出经济行为的进入,无疑这是西方社会生活所使然的。

成一个个成语、俗话,汇入语言的汪洋大海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两套观点或价值观截然对立的话语,共存在民族的语言系统中。请看下面这些对立的俗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

三思后行——当机立断未雨绸缪——摸着石头过河

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在不远游龙生龙,凤生凤,—,。我们可。却很难找到鼓吹不守信用的俗话。勉强找到几句:  久病床前无孝子。  墙倒众人推。

却只是讲述状况的,并非与上述强化信任的俗话针锋相对。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背信弃义的事情屡见不鲜,在语言中却并不对称,缺乏强化信任与鼓吹背叛的两套词汇。这道理耐人寻味。也可能这恰恰是一种对称和均衡。在语言产生的时代,朋友间的背叛屡发不止,信守诺言才是稀缺。虽然以后信任稍事多了

一些。但语言的底子毕竟都是早年打下的。并且信是比仁义礼智更普遍需要的。朱子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只要有两个人共事,就会有畏惧背叛的心理。即使他实际上可能背叛,却未必愿意鼓吹背叛。

31俗话中的信任

我们说,方式的记录,俗话是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然诺则千金不易。人无信不可交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出日头。

《从中世坎菲尔德(J.D.Canfield)在其

纪到复辟时期的英国文学中作为约束力的言语》一书中说:“政治和性的忠诚是最基本的,

它们不仅靠刀剑而且靠语言来加强”。信哉斯言,因为这是两个风险很大的领域,还因为语言从来不是消极的东西。在汉语中完全可以印证坎氏的论点。

但仅此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语言同一部典籍是大不相同的。某一词汇在一部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反映出该作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甚至倾向性。语言则不同。语言是工具性的,是为社会所有成员使用的,社会所有成员都可能在创造性的使用中为语言增添着词汇。这种普适的工具性,要求它是中性的,包容的,甚至机会的。任何一种观点、见解、道理、价值观,都会经千百次表达而凝聚

41理论家所说的信任

以洛克、霍布斯为代表的启蒙学者,和以

韦伯、杜尔凯姆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学家们,兴趣广博,视野宽阔,他们的研究关联到信任问题,甚至提到信任这一概念,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

—121—

北京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但齐美尔是个例外。齐美尔说:信任是

“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象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靠着信任的功能,“个体的、起伏不定的内部生活现实地采取了固定的、牢靠之特征的关系方式。”“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诚实

的信任之上。”齐美尔不仅论述了一般意义上的信任,在其1900年出版的《货币哲学》中从信任的视角对金钱—作出深刻的透视。他说,够兑现的许诺(p,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易受攻击性的相互信

(1993)⑨心。”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

κβ

有效的润滑剂。他说:“世界上很多经济落

λβ

后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经济学家赫希认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

µβ

公共品德(publicgood)。这些无疑是由经济学家为主体的理性选择学派的思想。他们努力以这种思想方法解答一切现象,自然也包括信任。。,;νβ

。维特根斯坦以他特有的智慧谈论着信任和确定性。“既定同样的证据,一个人完全相信,一个人却不能。我们并不以无力解释和判定而将其中一个排除在社会之外。”“如果我信任他,我的心智能进入他的思想中吗?如果我不信任他,我说,我不知道他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信任他,

οβ

我不能说我知道他的想法。”“我们的问题和我们的怀疑依赖于一些不受怀疑的命题,它们像枢纽一样,其他的东西围绕它们转

πβ

动。”

社会学家们终于捡起了齐美尔的话头。以色列社会学家爱森斯塔德在其《保护人、被

(1984)中说:“社会学创建大保护人与朋友》

师们强烈地感到社会分工组织与权力合法性调节及其与信任结构和意义结构的巨大冲突,对这一冲突的强调或许是古典社会学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

谈到现代社会,他说:“扩展信任,将之与更广阔的工具权力以及更广阔的意义结合起来,变得至关重θβ

要。”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信任与权力》(1979)中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ρβ一。这一见解对信任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吉丁斯则将信任定义为“对其它人的

。”齐美尔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隔代影响。

自齐美尔去世后,信任的研究几乎被遗忘,半个世纪后这一视角才被多家学科重新发现。

心理学家多依奇(M.Deutsch)是第一个使用囚徒困境方法的学者,也是较早的从探讨冲突的解决中开始思考信任问题的人。他执著于心理学的微观实验的方法,可惜未能产生理论上的影响。他说:“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是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1958)此后,一批心理学家在研究信任。赖兹曼说(L.Wrightsman):“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及可信任的普遍可靠性

(1974)罗特说(J.Rotter):“信任是的信念。”

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

(1967)萨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

波尔(C.Sabel)说:“信任是交往双方对于两

—122—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六
《有关诚信的词语》

有关诚信的词语、故事、名言警句

一、词语: 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口玉言 赤诚相待 信誓旦旦

二、典故:1.曾子杀猪 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2.《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3.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

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4.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名言警句: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

2.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西塞罗

3.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4.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5.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鲁迅

6.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七
《求职时最不可相信的八大用词》

求职时最不可相信的八大用词

1、诚聘英才

“诚聘英才”、“招纳贤士”、“诚邀加盟”……看看这些花样百出的招聘语,多富有诚意啊,多让人心动啊,特别是当下饱受就业压力的广大学子们,看过后岂能放过此千载之良机?必然会千方百计的去倾情于这些诱人的“橄榄枝”。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水火不相融,当你被这些诚意之言所迷惑的时候,也许连你自己也并未觉察到,你正向一个蓄意谋划的骗局在逐步的靠拢。时下有很多企业本无招聘之意,而偏偏却打出一些“挂羊皮,卖狗肉”式的诱人招牌,其意图无非有两种:一是广告效应;二是敛财策略。

在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供大于求的客观环境下,施此卑策,对于招聘企业自身而言,无异于锦上添花;而对于广大深陷竞争囹圄的求职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2、提高待遇

通过诚实劳动,去不断的获得工资待遇的相应提高,这自然是每一位劳动者所乐于接受的事情,然而,作为工资待遇的策划方——企业,他们的表现却往往会与员工的诚意劳动形成一种鲜明的写照。

时下有一些企业总喜欢喊出诸如“提高员工待遇”等催人奋进式的口号,并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效益,向世人昭示出一种正规企业的尊严和形象,真可谓一举多得也。

不过,口号若想转化为现实,尚需一个过程,而作为企业,就完美的刻画了这个过程,并让这个过程更富有一种强烈的想象欲和一种执着的期待欲,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保持一种距离的美感。

3、畅所欲言

在开会的时候,领导者往往都爱说上一句“大家畅所欲言嘛”,然而就是这句看似坦诚沟通的话语,反而会让员工产生一种心理的恐慌和忧虑。其实,在现代职场中出现这种强烈的反差心理并不为奇,而决定这一反差心理走向的恰恰是企业的领导者本身。

现在,有很多领导为了树立自我良好的管理者风范,不惜努力的去培养自己的“表演”天赋,力求把“戏”唱得淋漓生动、完美无暇。但遗憾的是,职场却不等同于戏场,演戏可以用华丽的道具去展现完美的风韵,而处世却不能用掩人的伪装去遮饰内心的沟壑。

所以在这里,笔者想奉劝诸公,当你听到这句饱含暖味的提示时,一定要看清管理者的真实面目,倘若领导是唐太宗,你可效仿魏征;倘若领导是商纣王,你可莫要成比干噢!

4、出谋划策

“出谋划策”,这本是一个含有褒义之词,而在如今风云变幻的职场中,却被一些人糟蹋得面目全非。在企业中,专门有这么一些人,似乎对于中国的历史颇有研究,比如像殷纣王是如何“关心”老百姓的,张邦昌是如何“热爱”国家的,秦桧是如何“崇拜”岳飞的等等,对于这些具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典故可谓无一不精,无一不晓。

不但如此,他们还能很好的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将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结合于企业管理,撰拟成红头奏折,且密呈于领导。这股为企业谋发展的劲头儿真是令人汗颜啊!

说到此,笔者倒想劝戒一下企业的诸位苦心谋划者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伴君如伴虎”,当您献媚良策之时,可千万切记审时度势、对正下药,否则,说不定哪天遇上一个“不开窍儿”的领导,那您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5、双向选择

如果用“双向选择”一词去形容婚姻的谈情双方还算坦诚的话,那么,用它去形容企业的劳资双方,简直犹如一种善意的欺骗。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关法制建设的不完善等社会背景,导致了企业在现代职场的劳资双方中,牵牵的占据了掌控生杀的主宰地位,而作为劳动者一方,往往扮演的只是一种无助的悲哀者。

试问,在此缺乏平等、诚信的“双向选择”一词中,广大劳动者的选择权利又在哪里呢?

6、公平竞争

现在,有很多企业特别喜欢以高唱“公平竞争”来炫耀自身管理体制建设的公正无暇,妄求以鼓吹良制来妖买人心。

然而不幸的是,事实往往有如一面照妖的魔镜,在它的强光感应下,一切阴暗的面容都会暴露在阳光之下。用人制度的暗箱操作,工资制度的秘而不宣,奖惩制度的任人唯亲,难道这也是那些高唱凯歌者们的杰出创意吗?

欺骗掩盖不了事实,虚伪替代不了诚信。“公平竞争”固然是一种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然而这种标准唯有经过实践的考验,方能激昂出它那嘹亮的歌喉。

7、学习交流

时下有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吃国家饭”的企业,他们似乎特别的钟情于“学习交流”这种方式,时常总得要搞一些个“交流会”、“研讨会”等促进企业发展之活动,并且,每每交流过后不免要搓上一顿,以此来加强交流印象,增进彼此情感。

酒桌上,你点鲍鱼,我点鼠斑,推杯换盏,不亦乐乎!并美其名约“此乃现代化之企业公关也!”然而,虚伪的外壳却掩盖不住奢侈的本质。

现在有一些企业总是爱打着“学习交流”的幌子去满足其私欲的享乐,明明是一个短篇小章,偏偏要作成长篇大论;明明是一个简单课题,偏偏要搞成重大项目;明明是一种私欲的贪婪,偏偏要炮制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8、以人为本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许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词语莫过于“以人为本”,很多企业都会积极的去标榜自己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妄图在企业的头上加上一顶光辉炫目的桂冠——“人性化管理”。

然而,现实却总是喜欢去充当一位秉承正义的使者,当我们揭开那些含情脉脉的美丽面纱之时,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在美丽外衣的遮掩下,一种丑陋的狰狞也同样会涌入你的视野:践踏员工的权利,伤害员工的情感,无视员工的尊严……难道这也是那些高唱“人性”凯歌者们的杰作吗?“以人为本”并不是依靠嘴巴空喊出来的,而是要依靠实际的行动去展现一种真情的流露。

在笔者看来,企业善待员工其实就是善待企业自己。

因为,员工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一种真正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热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得以提高;反过来,作为我们员工,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为企业的善待去提供一个理由。只有这样,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共同携手、团结协作,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战斗团体,那么,员工的才华才会得以施展,企业的辉煌才会得以实现!

关于信任的词汇篇八
《词 语》

词 语

课标要求:

1、

词性;词语根据语法功能(A有无实际意义;B能否充当句子主干;C能否单独回答问题;D能否重叠)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 介词顺口溜:

在上、在下、关于、对,

根据、按照、使、与、被。

自从、依靠、凭借、向,

通过、沿着、把、给、为。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介词前后两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

3、 近义词的辨析角度:A词义轻重;B适用的范围;C搭配的对象;D感情色彩;E语体色彩。

4、 词语的辨析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5、 注意关联词的使用:A、正确使用;B、正确搭配。

6、词语的含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的含义和一些特殊的意义。

答题方法

(1)、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2)、语言:答题语言一般可用“比喻„„”“指„„”“意思是„„”等。

7、词语的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指所指定的词语在该句子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需要学生对该词语,对整个句子作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语言来表达。

答题方法

(1)思路:从词语对所表达对象表现出的情状、实际情况去判断。并组织合理的语言答题。

(2)语言:注意区分文体,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是说明文,应该用“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用“有力地论证了„„”。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好不要把记叙文的词语表达作用说成是“说明了”什么。

8、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1)思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语言:可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9、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方法: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0、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1、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A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

例如:

贬义色彩的成语有:无所不为、虚张声势、夸夸其谈、处心积虑、好高骛远、随声附和、满城风雨、趋之若骛、死灰复燃、肆无忌惮、信口雌黄、炙手可热等等。

褒义色彩的成语有:蔚然成风、集腋成裘、从容不迫等等。

C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有些成语专指特定对象,例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等建筑物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形容书籍多;“相敬如宾”形容夫妻;“天伦之乐”形容一家人;“凤毛麟角”指的是罕见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一挥而就”指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就完成;“改弦更张”指对制度和方法的改革变更;要特别注意“如”字结构的词语。

D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E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又如: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修改病句

课标要求: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1、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

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⑧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①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

作用,所以,应删去。)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⑧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罗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2.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

初中名著阅读重点梳理之古典文学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良的文学艺术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孩子们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作品特点: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启示:人生的道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过程,往往孕育着成功。

推荐理由:《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鲜活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让我们百读不厌。

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作品特点: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

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

杨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启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理由:一群豪杰人物,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反抗精神,一部英雄传奇,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心目中的英雄。

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描写了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有明显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刘备: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青梅煮九论英雄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人爱民。 诸葛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造木牛流马运粮草

智慧的化身,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关羽: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英武神威、义薄云天,忠肝义胆。

张飞:桃园三结义 刚烈耿直、疾恶如仇、机智勇猛。

曹操:青梅煮九论英雄 阴险、狡诈、专横的一代枭雄。

推荐理由: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结构宏伟,故事曲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红楼梦》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摒弃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林黛玉: 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天性率真,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薛宝钗:在贾府人眼中是“完美”的,因为她不仅遵从封建礼德,并且八面玲珑;但比起叛逆的黛玉和宝玉,她显得过分地世俗了,她虽然举止娴静高雅,却信奉封建仕途,常常因此惹得宝玉生气;人们在谈起她的端庄美貌时,也会同时想起她极深的城府。 相关故事情节 :黛玉进贾府 黛玉葬花 刘姥姥进大观园 香菱学诗

推荐理由:《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魅力,每个人读《红楼梦》的时候都能找到与自己心意相通地方,引起强烈的共鸣,《红楼梦》失意人的心灵避难所。当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红楼梦》就成了人们的知己,《红楼梦》的世界就向你的心灵打开了,你走进了《红楼梦》就是走进了一个可以倾诉可偃仰啸歌的自由天地,它可以给你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

标点符号

[知识能力要求]熟悉标点符号的功能,能正确书写使用标点符号。


关于信任的词汇相关热词搜索:关于不信任的词汇 关于信任的名言 关于信任的作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信任的词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信任的词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2345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