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可言的含义

可言的含义

2016-03-06 10:22: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可言的含义(共3篇)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课 程 论 文课 程 中国古代文论新编题 目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专 业 汉语言文学班 级 2011(3)班姓 名 王晓蕾指导教师所...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可言的含义》,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

课 程 论 文

课 程 中国古代文论新编

题 目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11(3)班

姓 名 王晓蕾

指导教师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可言的含义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晓蕾

摘 要:庄子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在中外古今思想家中罕有其匹。归纳择要而言则有,其一,破除了通行价值观的权威性,对弥漫于生活方方面面的价值观提出质疑,自己超凡地提出一套独特的评价系统,其二,超越通行的思维方式,物物相齐,我与物相齐,认识到事物深层的浑然不可分的一致性,其三,寻求个体摆脱重重束缚,使心灵达到绝对自由之境的途径,其四,向往神妙的自得境界。这样伟大的庄子思想在古代文论中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在老子言意观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发展与推进,达到了先秦道家言意关系的理论的高峰。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探讨,不仅是为了达到对外在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思想的准确表达,更强调对主体内在生命价值的理解和体悟。现代社会,发达又文明,每个个体都存在与前人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和生命体验,却依旧在思索人的最高生命境界。俗话说得好,读罢南华无一事,虽说圣人已死,本文仍希望能通过对庄子言意关系的归纳分析,抓住一些皮毛,长一些智慧。

关键词:庄子;言意关系;现代意义

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有时又称其为“志”,言意关系被认为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意表于象,言发于意,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探讨,主要涉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意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意之所随。

一、意不可言

《庄子•天道》中说:“语之所贵者,意也。认为意所从出的道不可言,道无形无名,“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没有明确提出意不可言,但他认为道不可言。

正如魏长宝在《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析庄子的言意论》表述的:“事实上,任何‘意’都是主体的心路历程和生命境况的直接呈现。在庄子看来,心是内在生命之主。然而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夭。机巧之心是人生纷扰的根源,是精神生命的最大内障。而灵觉之心则是一切创造的动力,可以不断拓展人生的新境域。庄子主张通过虚静内省的工夫,洗净贪欲巧智的搅扰,使机心 不动荡于胸中,而使明澈清净的真心自然张显,从而使主体能够以开放广博的心 灵,体察人生真况。领悟生活的真谛,开创生命的大通之境。他关注和追求的是体 悟得道的最高人生意境。因此,他所主张的心灵境况和生命际遇,就是与大道通 融无碍的灵妙圆足之境。”所以意就是道,道也就是意,意不可言。

想要对生命的意义作真切的体验和完整的领悟。这个过程既是内在的,也是直觉的。唯内在,故真切,唯直觉,才完整。这种内在直觉,比语言更能直接地领悟生命的丰富内涵,生动地传达道的全真之意。

二、言不尽意

《庄子•秋水》中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高佳在《从美学的角度浅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中提到:“庄子认为言语与意会无法掌握道,道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当它作为审美对象与艺术创作对象时,便是其中只可神会的意蕴。”由此看出庄子认为语言只能用来表现事物的粗略,而要把握事物的精微就只能凭“意致”,就是说明言不能尽意。推及到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言与意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它带有太多东西而不能单纯准确的直指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相互之间之间并不是约定性而是任意性的关系,这样,能指和所指之间就有很多的可能性,能指就达不到所指,所以言无法尽意。这种局限性为我们解释了现代生活中许多负面情绪的由来。

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有很多,比如怨,烦,恼怒还有恨。“怨”,其实就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也就是说,所有的抱怨来自于不理解。民众抱怨政府、员工抱怨老板,父亲和儿子少有换位思考,这些都是因为形成不了共振,绝大部分人的内心,只是偶有交集。男女之间性别不同,自我认同不同,生理结构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完全理解是不可能达成的。不要指望人和人之间能够达到完全的共振,充分的联接,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存在抱怨了,就会转而寻求自身的不足,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继而,要做的就不再是抱怨,而是试图理解更多的层面和意识频率。

那“烦”又怎么阐释呢,对不确定东西的焦虑产生了“烦”。人生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因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以为自己能控制。一个人的命运包含了天地人的因素:天,出生在什么时代;地,出生在什么地点,这决定了饮食、生活习惯等;人,你的父母。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控制和改变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如孟母三迁这类事情,也就是说人为可以改变的很少,而且需要强大的意识知道要改,才能完成。当我们对可以改变的东西,努力地进行改变,同时意识到存在很多不能改变的东西,就可以安天命,这样就没有“烦”了。

同理,“恨”是希望别人不好,“恼”是希望别人好但别人没做到,“怒”是自己以为存在的一个“自我”受到了否定。如果一个人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对方,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意识频率,那么任何人和事都无法伤害到拥有这种逍遥心态的他。

三、得意忘言

《庄子•外物》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庄子以筌蹄喻言说,以鱼兔喻道。鱼兔得而筌蹄弃,体道而言绝。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的一种符号、工具和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得意 所以主张得意而忘言;因为言是不能尽意之 “言”,胶着于言就会导致“意”的散失,要充分地“得意”就不能执着于“言”,而只能为“得意”而“忘言”,如同得到兔可以丢掉套索,得到鱼可以丢掉竹篓 一样。

谢艳芳在《谈谈庄子的言意观》中说到:“‘得意忘言’,首先是为了‘得意’,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我们必须要运用语言来把握事物,语言被认为是得意的工具,这里的意应是对道的本体的感悟之意,而不是日常名理范围内的意,当运用它完成了‘得意’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忘掉‘言’这种外在形式,‘得意忘言’ 是为了‘忘言’境界,只有能忘言之人才是真正得道之人。但这种‘忘’不应该是被抛弃,而只是一种暂时的搁置,是存而不忆,存而不感。”

` 张银芝在《庄子言意观探析》中说到:“庄子的言意观是对语言表达困境的深刻概括。‘得意忘言’既成功解决了‘言’与‘意’之间的矛盾,更作为一种最高艺术境界的追求影响到了美学、绘画等领域。”

从此看出言筌之所以达意,说明它和意是有相契合之处的,而且传达主体的水平越高妙,契合之处越多,言筌也是意的一个组成部分,“忘”不是干净彻底的抛弃,而是以言筌为基点的升华。我们应该忘记生活中的形式之事,从悟的角度感受事物的魅力。

四、意之所随

《庄子•天道》中“语之所贵者,意也”的后半句是“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认为,世人珍惜书本是因为其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定的意,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的涵义,我们用语言去把握意义,可是得到的意义却是伴随了很多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的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联想和猜测的东西,

是带有我们个人主观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因为要达到“道”的境界有只可意会的主观性,是有限的语言无法表达的。属于圣人心得的圣人之言的精髓,已随着圣人的逝去而不可复得,不可言传和授受,书本中记载的也许只是其糟粕而已。

《齐物论》中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有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可言的含义

庄子认识到语言自身无法避免的有限性和隐藏与其背后的权力。“荣华”亦指语言背后隐藏的强大的话语权力,语言背后带有许多的权力,所以用语言去言道是不能成功,言无法得道。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重感悟、直觉与无意识的非逻辑性,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感知,还使我们认识到了“言外之意”的重要性。联系到传播学知识的话,得到的启示还有当我们认识到“意之所随”的修辞性,会对我们得到的意进行解读,分离出其背后隐藏的东西,这就对事物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生活更透彻明了。

五、总结

人都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我们只能够在这伟大下小小地努力着,不能够自大地以为自己能够主宰一切。盲目骄傲自大者最终会贻笑大方,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够眼高手低,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地定位自己,而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并且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欲望总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没有欲望,就不能够拥有想要的东西。而同时,欲望又是如肥皂泡般容易幻灭。生死有命,如果能够顺其自然,不因欲望的破碎而悲悲戚戚,不太过于执着于追求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人就会轻松很多。

雨果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庄子思想中并不只有悲观与消极,它还教我们追求人的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澄净,追求一种包容的心态,追求一种豁达的心境和温和的处事态度。我们应该学会重视生命,自视内心,检讨自己的言行过失,反省自己的内心,宽容,圆满自己的智慧,驱除内心的孤独,即使是在苦境中也要快乐地生活,积极向上。

篇二:《教育的含义》可言的含义

“教育”的含义

重庆37中 杨天才 400084

通过西南大学教授们的集体培训,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从字面看,所谓教,是指:传授;所谓育,是指:培养,即培养学生(含人格、精神在内的)全面发展。

早在古代,对教育的研究有:《辞海》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在国外,“教育”一词的拉丁语为educare,意思是 “引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可言的含义

下面从字形上来说说吧,先说“教”—— 左右结构的一个“教”字,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为会意字,一说为形声字。“六书”认为,左上是“爻”( yáo),左下是“子”,右边是一只手举着鞭子。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用“善”来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善”。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者”。如:古代的“善良”教育,近代的个人“完善”,现代的追求个人“完善个性”,使教育有了多种含义。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解释为,“教,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又引《释名》“教,效也,下所法效也。”均是指效法、照着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边成了“孝”, 内容就完全会意成了“忠孝”。《新编说文解字》:“从老省,从子。像„字‟用头承老人形。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孝” 也好,“效”也好,形声也好,会意也好,其实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孝顺的本意也是服从,效仿的本意也是比着做,不好好服从不好好效仿,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旁边那个“攵”,我们通常错误的读作“反文”,其实大谬不然,实为“攴”。《玉篇》:“攵”同“攴”,《说文》:“攴,小击也”,徐灏:“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做事之意,因用为

扑击字耳”,《新编说文解字》解释说:“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我们的祖先赋予“教”的涵义是强制灌输强行施压,是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想想也是,所有“攵”均离不开扑击:收,捕也;攻,击也;改,有过,攴之则改;放,逐也;政,古代的政治是什么,人们更明镜似的;故,使为之也;赦,诫也;救,止也;败,毁也……不一一赘述。没有鞭子,便没有收没有放没有政治,没有鞭子,当然也不是教育!祖宗的逻辑!

再说“育”—— “育”字显然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象形字,《说文解字》说:“不顺忽出也,从倒子。”什么叫不顺忽出?什么叫倒子?我理解,用现在妇产医院的名词应该叫难产,意思是孩子生下来就具有叛逆性,不好教化。下面是一“肉”字,表示对孩子的抚养。叛逆怎么办?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育,养子使作善也。”但是,养不教,父之过,归根结底,还是带鞭子的教!

最后说“教育”——古代汉语中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应该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辞源》解释为“教诲培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周鸿教授认为:教育是个体精神至善至上的成长过程。

“教育即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体验幸福、创造幸福能力的培养。梁启超先生的趣味教育。“尚美”的欢乐活动 、多种“艺术美”的选修课或活动课,可以使人自信,教人自重,促人自强,育人自善。 “教育即生活”,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设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因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主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过程与目的达成一种内在的统一,从而使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教育生活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师生共同理解和创建生命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引导人们理解和创造精神幸福的生活 。

当然,目前各学校的现状:素质教育挂在口上,应试教育:功在手上。其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近视率直线上升,心理不健康数量直线上升,早恋、早熟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实质是片面教育、功利教育、知识教育,模块式训练,相当于在学生头脑里装软件。

二、周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还是是导向人生的精神幸福(至善、和美、快乐、自足)。

教育应着眼受教育者(学生)的幸福,也应着眼教育者(教师)的幸福,实施教育的主体是谁?是教师。对教师,如何体现幸福感呢?周教授认为:应致力于教师精神幸福,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宽容学生,从容教育,保持健康的身心,享受育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让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实现幸福教育的伟大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即教师要走教师的

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能只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精神幸福来自于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帕克·帕默尔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纺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研究型教师比非研究型教师的积极面有:

①情感上1.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角度看待教师职业,追求自我的实现。2.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3.信赖同事,注重合作。

②认知上1.具有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意识。2.具有开放而又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3.能对自己教育科研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③意志上:意志坚强,能够应对教育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

④行动上1.反思、创新的行为模式。2.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说文化,何为文化:曹延华教授认为,文化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的情怀和外在的表现相一致,且能够完美融合的状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它的含义:文,指理乱为序,以文求化(文字教化)。如果说儒家典籍中“文”之含义与教育的联系尚不明晰的话,那么关于“化”与教育之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的“化性起伪”,使“涂之人能为禹”,以及“在化而不在性”“化性起伪”,其中的“化”都是讲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的。这一点在《学记》中也有体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此处的“化”,也更多地是指教育、教化而言的。另外,《老子》记载:“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化”便是教化迁善,引伸为化育。

“文化”的基本含义是:远离梦寐,走向开化,远离野蛮,走向文明,远离落后,走向进步,并成为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即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变成社会人。

“文”与“化”的这种辞源含义,也体现于“文”“化”对举及“文化”的含义之中。文与化对举,最早出现在《易·贲·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干宝注:“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文”指礼乐法则或制度,“化”指教育化成。“文化”含义大概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物相杂(错综有序)曰文,化,过程(变化)。“文化”与“文德”相近,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力”相对。晋束在《文选·补亡诗》中说:“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也是此意南宋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文化”同样是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文化”含义的追根溯源,给我们至今为什么仍把文化当作受过教育或有教养作了词源学及语义学上的揭示,实际上,在西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据考证,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中,源于古罗马拉丁语colere,其义是培养、种植。17世纪出现的形容词cultive,已完全摆脱了“种植”的本义,其含义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一些人仍把文化看作是教育的同义词。利特雷在1878年编篡的《法语词典》就曾提到了这一点。在德语中,为了表达文化概念,使用了两个词,kultur和bildung,其中bildung的意思即为“ 教育”、“教化”。虽然在东西方语言中,文化在其词源上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但文化并不等于就是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在下文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类文化也是如此,风俗递相交变,礼义周始屡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文化何以变迁呢?本世纪初,曾有地理环境说、种族生物说、心理偶然模仿说(the psychie-accident theory)、习惯说、特殊本能说、心理社会说之辨。现在,人类学家观察文化及其变迁方式,倾向于从两个基本过程着眼,一个过程是新文化因素的产生,也就是文化创造、文化更新问题;另一个过程是新因素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传播(diffussion)。

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1)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4)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

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是啊!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那么多的物理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直接的功用,以致过了几年,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全都还给老师了”。我曾为此深感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几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然而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这犹如谁都不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也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理解了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既不在知识本位上,也不在学科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四、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那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那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和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教学结构),它们之间的规律反映为三条基本序线,即: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知识序,与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认知序,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序。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尽管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

篇三:《网络语言流行的今天还有错别字可言吗》

网络语言流行的今天还有错别字可言吗?(yc)

从“围脖”到“有木有”这些被称为网络语言的词句里,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位中国的文字含义呢?如果我们去发扬光大网络语言,以后还有谁能读懂中国文字的含义呢?

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出现错别字,有些字哪怕是借代都不行。因为我们不能够擅自的去用其他字来代替所要用的字。我们国家的字典也经过多次修改和筛选。曾经流行的简化字也只是一阵风,飘过那简短的年代而已。从对文字的尊重到敬畏。我们知道中国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最多的一种符号。它博大精深,有些字我们可能至今都弄不懂她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字的最终起源在哪里?还有很多我们没有了解的含义藏在那字里行间。要如何去读懂它呢?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后还有谁可以读懂中国汉字?汉字还有错别字吗?

从互联网的开始就是以电脑打字开始的。我们在依赖电脑以来,还有几个人能够写的一手好字?书法即将成为过去的历史。年青一代对于写字已经是很陌生的事情了。当没有了电脑,没有了E-mail,我们要如何与外界沟通呢?在网络语言盛行的今天,我们还处于交替时代,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面对我们的子孙,他们是不是还能读懂我们的语言和文字?我们不知道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肯定知道,一个社会的发展和一些现象的存在,肯定有规则的。也一定要符合游戏规则的。如果,失去了游戏规则,这场游戏的终结一定是一个闹剧或者说是一个悲剧。

如果说网络语言的开始是因为某些人的懒惰而引起的。那么,如今网络语言的流行就是一群懒惰的人造成的。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怎么去认识那些汉字?是要在某些文字的后面注释网络语言的含义?还是要纠正孩子词句和语法的错误?我个人始终认为文字是严肃性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严肃的去对待这件事。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都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更不能让我们听不懂我们的孩子在说什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的传统文字加以保护;加以尊重。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可言的含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妙不可言的意思 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可言的含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可言的含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2848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