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好词 > 送别歌词李叔同

送别歌词李叔同

2016-11-05 10:49: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送别歌词李叔同(共6篇)李叔同《送别》歌词中的几个用字李叔同《送别》歌词中的几个用字 止戈 2014 7 10提要:李叔同《送别》歌词中的“瓢、来、地”等字常被错改为“觚、斛、壶、杯、还、地”等,文中对此进行了辨析。我在《李叔同〈送别〉歌词的探讨》一文中,记述了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小学中所学到的李叔同《送别》歌的...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送别歌词李叔同》,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叔同《送别》歌词中的几个用字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一篇

李叔同《送别》歌词中的几个用字 止戈 2014/7/10

提要:李叔同《送别》歌词中的“瓢、来、地”等字常被错改为“觚、斛、壶、杯、还、地”等,文中对此进行了辨析。

我在《李叔同〈送别〉歌词的探讨》一文中,记述了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小学中所学到的李叔同《送别》歌的歌词为两段共八句,即:

第一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第二段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别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心若何,绪若何,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送别歌词李叔同】

在该文中并且还特别讨论到了其第一段第四句“一瓢浊酒尽馀欢,„„”中的“瓢”字,认为在许多《送别》歌词的版本中,这个“瓢”字被以诸多的理由错改为“觚、斛、壶、杯”等,其实改得都不对。要知道,李叔同是深谙我国古文学的,他在创作中的用词常常是有用“典”的习惯。在这个“瓢”字上,他很明显可能就是用了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中“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句中的典,又是“长亭”,又是“酒一瓢”,多么地贴近啊!

在本文中将再讨论一下,这一歌词中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几个字,这就是“天之涯,地之角,„„”句中的“地”字,和“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句中的“来”字。

首先,有种议论认为“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句中的前一个“来”字,应改为“还”字,其意方合,且免与后一个“来”字重复。对此,我们应将第二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别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一起来看,可以看到其中所用的韵是“杯、催、来、徊”,这也就是唐诗中常为人所传诵的名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中所用的“杯、催、回”及“回、衰(音崔)、来”韵。从这两句包含着以传统文学为深厚底蕴的用韵来看,“问君此去几时来”中的“来”字,是不可以用“还”字取代的。“来”字押着前后的韵,前后呼应,音韵谐和;而“还”字则和谁也不押,把音韵搅乱了,这句诗歌吟唱也就别扭了。至于用字重复的问题,在古诗词中,前后两句相接处用重字并不稀罕,如唐诗中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送别歌词李叔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唐白居易《琵琶行》)

等等,其前后两句相接处的重字,都使诗情更强调更生动了,并无多余重复之感。问题不在于重复不重复,而在于用的得当不得当。

有人将“天之涯,地之角,„„”句中的“地”字改为“海”,这也应是一种错改。李叔同难道不会用“天涯海角”这一成语吗?他为什么不用现成的“海”而用“地”,这应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应是在给曲调填词时,词要符合唱声的需要。在这个曲调中,“天之涯”之后紧接着的那一个字应是去声,而“海”是上声字,一唱就变成了去声字的“害”了,所以用去声字的“地”才合适。李叔同那个时代,人们在对曲调填词时在声韵方面是比较讲究的,不像后来的许多人,根本就不管这一套,随便填,唱起来多别扭都不管。

李叔同《送别》赏析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二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

(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20多岁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其作品大多借景抒怀,文辞清秀隽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邃渺远,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神韵。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填词作品《送别》,意境之唯美,曲调之淡雅,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人讲究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至高境界。 《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曾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用,由此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吟唱。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正是因为他天衣无缝的填词才使得词曲浑然一体,意境更为高远,俨然变成了一副地道的中国画。

《送别》之所以会有如此淡雅唯美的意境,首先是其意象化的歌词风格。作者运用“长亭”、“古道”、“柳笛”、“夕阳”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淤积在心中的难以言说的离愁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景抒怀,景是情的外在映现,情是景的内在诉求,情景交融,相互依托。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奠定了作品的伤感惆怅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制造出一种饱含深情,古雅凄迷的意境,这种意境又伴随着婉约的曲调内化成听众的一种情感体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语中的,作者从渺远的意境一下变成对现实的慨叹,直接把作品的惆怅之情推向极致。“一觚浊酒尽余欢”,朋友惜别,把酒临欢,抛开所有的愁绪凄苦,一切深情厚谊都浓缩在了梦寒浊酒的亦真亦幻中。《送别》中的几个转场,起承转合,浑然一体。《送别》是在借景抒怀,更像是在白描,把送别之景,离别之意,近乎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慢慢去体味其中的深意和浓情。

【送别歌词李叔同】

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歌曲韵律质朴而饱含深情,有一种恬淡优雅之美。曲调自始至终和缓舒畅,与歌词巧妙配合,又隐隐自成一家,始终传达着淡

远悠长的悲凄之感。词已尽,曲无穷。歌曲中人们之间的送别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所有的一切都渗透在了无言的曲调中,缓缓流入人的心里。倾听乐曲,似乎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悄然平添一股说不出的淡淡惆怅,作品在这样的基调中绵延流变。沉沉相思,淡淡哀愁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碧连天,山外山,一觚酒,别梦寒„„细听《送别》,长亭古道边的乐曲又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送别》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合离散的悠远韵律。

李叔同《送别》歌词的探讨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三篇

李叔同《送别》歌词的探讨 止戈 2014/6/12

《送别》歌自从在《城南旧事》电影中唱出后,深受大众喜爱,并广泛地流行了起来。这个歌我在幼时也学过,可能就比《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晚十来年学的,那还算是在同一个时代吧。那个时代小学校中都在教这个歌,她是在北平学的,而我是在西安学的。这个歌,我小时就很喜欢,后来一唱起它,就联想起当年在初级小学学这歌时的美好情景,那间古老的大教室和音乐老师那风琴伴奏的声音就如在眼前。

在电影中唱出的,以及之后在一些出版物上见到的《送别》歌的歌词只有一段,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这么前后四句。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学的歌词共有两段八句。因为许多年没有完整地唱过这首歌了,有时哼唱几句,也就只是开头的那几句,所以后面的歌词,尤其是第二段的歌词,要一下子完整地回忆出来也不容易。

为了搞清楚《送别》歌词的原来面目,查阅了现今出版的李叔同的文集,其中的《送别》也只有上述的那四句,也就是只有那一段歌词。但是查看一下林海音原著的那本书,她所记下的歌词却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又是另外一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对比一下,一、三句二者相同,都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二、四句却完全不同,一个是: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另一个却是: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很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版本的二、四句,都与我所记忆的歌词对得上,而我所记忆的歌词是如下的二段,共八句:

第一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二段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别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心若何,绪若何,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就是,一个版本的二、四句和这里第一段的二、四句符合,另一个版本的二、四句则和这里第二段的二、四句符合。所以我猜想,林海音在写书时,很可能是记不清了,误把原歌词第二段的二、四句接到了第一段的一、三句后面,形成了她的那一段混合拼接的歌词。

当然,我所记忆的这两段歌词,特别是其第二段歌词,尚未找到其它来源的印证,也可能有错。不过由林海音书中的那个版本,已经可以印证这第二段歌词的二、四句了。并且,在这个第二段的歌词里,无论从词意上还是押韵上,一、二前后两句,在文理上是相通和连贯的,三、四前后两句,在文理上也是相通和连贯的,而这在林海音书中的那个歌词里则是前后两句都有点不相连贯。

在这个第二段的歌词中,有“南浦”一词,其意就是别离。李叔同写有《南浦月》,其原文为:

南浦月 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第二段歌词的第三句中的“南浦伤如何”这半句,我是记得清楚的,其含意似应与此《南浦月》有关。第二段歌词的第一句“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别催。”全句,我也是记得清楚的,其“情千缕”不就是与《南浦月》中“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的表达相合么。至于第三句中的前半句我却是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心若何,绪若何”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与《南浦月》中的“萦起心头绪”的表达也是相合的。用“心”和“绪”表达离别的“伤”感,这样的用词,在古人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在苏东坡的《木兰花令 宿造口闻夜雨》词中就有“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的句子,用于写别离。

此外,对李叔同《送别》歌的歌词,其第一段第四句“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中的“瓢”字,在许多流行的版本中将其常常误改为“觚、斛、壶、杯”等,这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原文就应是“瓢”,在李叔同诗文集中就是这个“瓢”字。他不是随便用的,这可能就是用的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中的典故,该诗中有“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之句,写的就是同一情景——长亭送别饮酒。

在谈论李叔同的这首歌词的时候,一般都觉得开头那几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写得太好了。简而美,就这么几个字,给人勾画出一幅令人心动的离景,犹如身临其境。我觉得清代大文学家袁枚的一首《遣兴》诗,可以用在这里,对李叔同的文笔加以恰如其分地称赞,其诗曰:“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李叔同不就正是在其深情所至的“灵犀一点”的指引下,把“夕阳芳草”写成了“绝妙词”吗!

送别歌词简谱_作者李叔同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四篇

<送别>作者为近代文学家李叔同。歌词全文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送别歌词简谱_作者李叔同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古诗中有关送别诗句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五篇

1、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古诗中有关送别诗句

4、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5、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诗中有关送别诗句。——王之涣<凉州词>

8、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9、劝君更尽一杯酒,10、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1、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12、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13、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4、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15、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16、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1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9、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20、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有关送别的古诗
送别歌词李叔同 第六篇

1、<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有关送别的古诗

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关送别的古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8、<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9、<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0、<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2、<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3、<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14、<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6、<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8、<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9、<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20、<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22、<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相关热词搜索:李叔同送别歌词赏析 送别李叔同完整歌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送别歌词李叔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送别歌词李叔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haoci/7250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