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顾炎武语录

顾炎武语录

2016-01-15 09:54: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顾炎武语录篇一《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语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顾炎武语录篇一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1、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3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的名言

33、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名言

3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的名言

35、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顾炎武的名言

36、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3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名言

3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的名言

3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的名言

4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的名言

41、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的名言

孟子名句65条

75句尼采名言

128条诚实的名言

顾炎武语录篇二
《顾炎武名言之本意》

顾炎武名言本意是“国家兴亡,匹夫无责”

2010年08月15日17:02《随笔》2010年第4期资中筠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长期流传,“天下”被改成了“国家”。这不是顾炎武的本意,而且正好相反,顾炎武的原意是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责的。

断想数则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

顾炎武的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长期流传,“天下”被改成了“国家”。这不是顾炎武的本意,而且正好相反,顾炎武的原意是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责的。按《日知录》明明是这样说的: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段引语中间删节处是批评魏晋之士无父无君的话。这是顾炎武的儒家正统思想。姑存不论。他的本意很清楚,“国”指的是政权,政权的兴亡,也就是改朝换代,那是在位的皇帝与大官们的事;“天下”指的是道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民族精神,社会正义,那是“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说这话的时候是明末朱家朝廷将亡之际,有一些士大夫已经纷纷降清,如钱谦益之流。顾对此十分愤慨,认为统治者荒淫无道把政权给折腾完了,我们没有责任,但是“匹夫”应该坚守的是道义原则,不论谁入主中原,这一原则不能变,也就是“士”的气节。其实他所谓的“匹夫”还是指士大夫,只是暂时在野而已,真正的黎民百姓,引车卖浆者流也是无法负起这种道义责任的。

从何时起“天下”变成了“国家”呢?我没有考证,估计大约在晚清时期,眼看列强环伺,清政府无力保国,民间仁人志士蜂起,不论是否喊出这一口号,心中都存此意,认为挽救国家已不能靠肉食者谋之,需要民众担起责任。那时的“国家”绝不是清廷,而是中国的疆土,实际上那已是西方的主权、民主、宪政等概念输入之后,这种“匹夫有责”的观念导向了通过革命,推翻朝廷来救国。

根据我自己的切身经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流传最广的时候是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这个口号确实深入人心,而且覆盖到每一个人,包括贩夫走卒,农夫农妇,此时“天下”和“国家”是合而为一的。也就是精神上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与现实的保卫主权和疆土是一致的。那是非常时期。然而在平时,细想起来,在专制制度下,“匹夫”对政事既无知情权,又无参与权,如何能负起责任?责与权应该是相对应的,这是公民社会的观念,与顾炎武所处的时代不同。不过顾炎武也已认识到,国事只能由在位的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法负责的。至于道义上的担当,也就是他所说的那个“天下”,似乎古今中外的“士”(略相当于知识分子)都是引以为己任的。为捍卫自己认定的真理或道义原则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外史籍都不乏例证。专制统治者一方面剥夺民间人士为“天下”负责的权利,遇到危机

时却又要他们对“国家”负责,其得可乎?

还有,顾炎武所说“率兽食人”,当然不是真的有人领着野兽去吃人,而是出自《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可悲的是,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成为历史,顾炎武如看到那些讲究的“宠物医院”,同时许多人看不上、看不起病,不知会作何感想。即便不是“率兽食人”,至少也由于“仁义充塞”之故,当属“天下”范畴,因此应在“匹夫”责任之内。但是,我辈“匹夫”怎样对此负责呢?

幸亏有彭德怀冤案

“大跃进”饿死人之事至今有人不承认,现在人们习惯的提法还是“三年自然灾害”。前几年还有北大教师提到这段历史时遭学生当场斥责为造谣,闹到校领导那里,结果竟是这位教员被“下课”。近来还看到网上有为发动“大跃进”的最高领袖辩护,列举其曾批评过下面“浮夸”之“语录”,以说明罪在下面干部而领袖是英明的。对于后面这一点,反驳起来还需费一点考证和口舌。幸好有彭大将军在庐山会议敢于撄其逆鳞,引来龙颜大怒,严惩不贷,且株连无数,造成国家级大冤案。此案尽人皆知,有关案情已经详细公布,无法封杀。个中是非彰明较著,而且已有决议正式平反。仅举此一事就足以驳倒所谓领袖受蒙蔽,责任在下面之妄言。假设没有彭老总这样一位显赫人物铸成史有定论的著名冤案,当时千百万凭良心、说真话而遭整肃的小干部、小人物可能淹没于历史谎言的汪洋大海之中,即使个人以后得以“平反”,也难掀起波澜,扭转广大“被愚民”的认知。从这个角度讲,彭老总以自己的牺牲作出的另一贡献是为明辨是非功过提供了一条铁证。

“官府”是中国经济的克星

近读《文汇报》载一篇关于中国清末民初的“票号”、“钱庄”的文章,说明那时的传统金融借贷制度已经相当发达,并且对实业的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联想起早期美国华尔街的状况,那是一个大赌场,坑蒙拐骗无所不为。相比之下,我国的晋商、徽商所建立的传统借贷制度要更加规范,诚信程度也高得多。华尔街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主要是靠那里的大玩家自己感觉到这样乱杀乱砍几败俱伤,需要建立秩序,立一些规矩,同时涌现出一些有威望、有眼光的领袖人物,逐步建立自己的组织(或俱乐部)、制定规则。总之完全是凭自发的需要和同行的智慧,逐渐规范、繁荣起来。那时政府处于弱势,很难有所作为。政府开始干预是后来的事。

反观我国的商人,其实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行业公会,有自然形成的、威望能服众的领袖人物,每一个阶段也都有一批相当规模的企业及其代表人物,造成一时的繁荣。远的不说,从晚清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实业家,到民国时期形成的现代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都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为什么最终发达不起来?究其因,一是战乱、一是官府。战乱姑不论,中国的民营企业总是与官府呈微妙关系,壮大到一定程度就受到“关注”,不是成为“唐僧肉”,随时被征调、盘剥,就是社会影响太大遭忌,随时可获罪。于是不少商人就设法在官府中找靠山,或钱权交易,或成为“红顶商人”。但是官场多变,又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洋人常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企业家,能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大约就是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处境锻炼出来的。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企业和企业家前仆后继,但最终下场多为悲剧。每

一个时代的官商关系在形式上有其特色,而本质上是相同的。到1949年以后,干脆全部消灭民营工商业,全部入“官”。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步恢复民营经济,私人资本又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壮大。而在官府中寻求靠山,或为权力寻租对象,或争取到“红顶”(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类)也是传统的继续。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的不安全感有甚于民国时期,因而也更缺乏长远打算,现在新一轮“国进民退”实质上还是百年来官对商的压制的继续。究其因,中国人的私有财产始终没有切实的保障,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但是不论是近百年还是近三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的发达从根本上讲,还是靠民营经济的繁荣。而民营经济的自然诉求是法治完备和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理想的境界是二者相互促进成为良性循环。中国历史上可能达到过这一循环的边缘,旋即为战乱所打断。现在无战乱之虞,但是还看不出进入这一循环的迹象。

过敏体

有一个常见词“敏感”,其广泛的用途为我国所特有。话题、词语、人名,乃至日期,都可以冠以“敏感”,这个词的含义本身也属于“敏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话题一列入“敏感”,就说不得。每年到敏感日期如临大敌,似乎随时会有洪水滔天。敏感人物有死人也有活人,坚决在一切可能出现的地方予以屏蔽,竭力装作不存在,以至于照片搞换头术,历史被歪曲、改写或干脆留白。活着的敏感人物,轻则封杀其言论空间,重则“上手段”,总之是部分或全部剥夺其公民自由权。至于“敏感”话题,多得不胜枚举,而且无标准、无边缘,无理可喻。多数敏感话题恰好是民众所关心的热点事件。大家越关心,越说不得。有关部门不定期“内部”通告,列出一份话题目录单,在“涉言”单位(此词是我杜撰,套用“涉外”单位)层层传达,但仍然是“内部”,公开是不承认的。

在此情况下,“涉言”从业者有两种反应:或练就一副更加过敏的神经,不待指令,体会上意,主动自律,确保安全,其结果肌体日益萎缩,所耕耘的园地日益荒芜;或逐渐产生抗过敏原,虽时或有被病魔击倒之痛,但前仆后继,在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中开辟一片抗过敏植物园,自成风景。前一种如成为主流,则不仅是“涉言”领域,将使我泱泱大国成为一个“过敏体”,民族精神日益萎靡。后一种对应之策才是希望所在。

过敏是一种病,我认识过一个孩子,天生对鸡蛋、牛奶、花生等等营养丰富之物都过敏,令人发愁,医生提出的方案是不完全回避,而是反其道而行,把过敏的食物一点点加入饭食,最初极小剂量,让他承受一下,然后慢慢加大。当然有时过量一点也发病,但不会致命,过了这个阶段承受力加强,果然此儿不再过敏,变成一个正常儿童,能够正常地吸收营养,健康成长。我想对于所谓“敏感”话题,也可照此办理,像那位医生一样,逐步推进。当然,这个分寸和剂量应该怎么掌握,有待“涉言”从业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度艺术。不过如果一味回避而不推进,最后整个民族就将营养不良而弱不禁风,不堪一击。

顾炎武语录篇三
《细致:名言》

细致:名言

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中国

不进行仔细考虑安排的生活,不值得一活。 —— 柏拉图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罗曼 罗兰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史迈尔【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仔细认真的查看。

顾炎武语录篇四
《语录》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

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

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竹直心虚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师!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夜深风雨归何处,西月窥人到半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古诗文名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

顾炎武语录篇五
《中华国学经典语录》

中华国学经典语录

目 录

【爱国】 ·································································································· (2)

【明志】 ·································································································· (2)

【持节】

【自强】

【诚信】

【知耻】

【改过】

【厚仁】

【贵和】

【敦亲】

【重义】

【尚勇】

【好学】

【审势】

【求新】

【勤俭】

【奉公】

【务实】

【从善】

【敬业】

【助人】

【谦恭】

································································································· (3) ································································································· (3) ································································································· (4) ································································································· (5) ································································································· (5) ································································································· (6) ································································································· (6) ································································································· (7) ································································································· (8) ································································································· (8) ································································································· (9) ······························································································· (11) ······························································································· (12) ······························································································· (12) ······························································································· (13) ······························································································· (14) ······························································································· (14) ······························································································· (15) ······························································································· (15) ······························································································· (16) 1 · · · · · · · · · · · · · · · · · · · ·

【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译文】要把别人的家当做自己的家来爱护,把别人的故乡都当做自己的故乡来热爱,把别的国家当做自己的国家来治理,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世界来理事。规劝世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在患难的时候不忘记国家,才是忠诚的品质。

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译文】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译文】有抱负、有作为的人,他们爱国就像热爱自己的家一样。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以天下为己任。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文】地位低也不敢忘记为国家担忧。

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书·司马迁传》

【译文】常常想着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自己能够为了国家发奋向前,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文】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译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译文】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1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译文】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明志】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译文】士要有志于道,如果觉得不好的衣服和吃食是耻辱的话,是没有什么好和他说的。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坚定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译文】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通达。

1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集·诫外甥书》

【译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1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译文】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

20.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译文】志向小的人容易得到满足,容易满足之后就没有继续奋进的动力。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译文】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

2

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2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译文】有志气,有理想,成功不在于年龄大小 ;没有志气和理想,年龄再大也是白活。

【持节】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是有志气的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译文】有志之士和仁义的人,不会苟且偷生损害仁德,宁愿牺牲自己来保全仁德。

2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译文】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2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

2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

【译文】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为了正义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29.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译文】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节,不因为地位、身份低贱而改变一个人的志向。

30.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译文】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译文】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

3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译文】在危难的关头,崇高的节操才显现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3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译文】把名节看得象泰山一样重,把利欲看得象鸿毛一样轻。

34.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译文】身体粉碎也不害怕,决心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3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坚韧挺拔;不管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36.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弟子规》

【译文】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自强】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3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表现;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译文】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

4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译文】上天将要将重大使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会使他的心志受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做事情总是不如意。

3

4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译文】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4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译文】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地去追求和探索。

43.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译文】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44.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译文】能够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4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译文】千里马虽然老了,呆在马棚里,但它还是想着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消失。

4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译文】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

4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译文】一个人要奋发有为,活着应当是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4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译文】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顶端,也还要继续努力向上。比喻已经取得的成就,还应争取更大的进步。

【诚信】

49.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译文】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50.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

【译文】作文章要从心底来说真话。

5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译文】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52.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译文】不讲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

53.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六十三章

【译文】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5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译文】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

5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

57.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译文】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58.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59.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许下的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6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文】人不那么相信你,是因为你做过不守信用的事。

61.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班固《答宾戏》

【译文】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

——《老子·八十一章》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63.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杨泉《物理论》

【译文】用诚信来对待别人,天下人都信任你,不用诚信来对待别人,就连自己的妻子与孩子都不信任你。

64、凡出言,信为先,诈与佞,奚可焉。 ——《弟子规》

【译文】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知耻】

65.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

【译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66.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没有羞耻之心,简直就不是人!

67.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68.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译文】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69.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译文】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70.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译文】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

7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译文】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会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72.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译文】如果一个国家的士人都有羞耻心的话,那就永远不会有国耻了。

【改过】

7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译文】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74.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译文】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

7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译文】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反省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76.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普通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7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译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7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译文】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7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译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80.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

【译文】有了错误而不知道有错,是不明智的表现;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而不改正,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81.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译文】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不应当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

5

顾炎武语录篇六
《赢在中国经典语录》

2009最新励志名言警句大全

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 到某种忧患。

3、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8、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9、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10、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1、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2、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1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4、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5、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16、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17、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8、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19、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0、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21、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22、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2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24、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25、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6、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27、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8、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9、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30、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1、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2、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 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 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 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 魏 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40、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41、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

42、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 方志敏

43、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44、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45、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 巴 金

46、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47、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 周恩来

4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49、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50、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51、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

52、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徐特立

53、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 宋庆龄

5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 郭沫若

55、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56、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

57、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58、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 谢觉哉

59、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 舍

60、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 陈 毅

61、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卢森堡

62、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卢 梭

63、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骄

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 松下幸之助

64、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65、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 富兰克林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顾炎武语录篇七
《古诗文 经典语录》

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熹)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

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

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名句(补充)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晋)鲍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代出自蓟北门行》) (西汉)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报任安书》) (三国)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汉)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鸿鹄歌》) (南朝)刘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文心雕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战国)李斯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魏)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郑公五首》之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醉歌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贺知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裴休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陆游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不

顾炎武语录篇八
《顾炎武知行论》

.“实学”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教育的设计

明朝的灭亡,不禁使一代知识分子涕泪涟涟。但西学的传入,封建社会 本体内所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国破 家亡的刺激,又促使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批判程朱理学,总结传统 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崭新的知识论和知行观;并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探 讨人之本体,研究人性与性格、人性与才智、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将之提升 到哲学的高度。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1)“实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

中国古代历来是重视文字教育,而鄙视一技一艺之能的;儒者每以性天 道德为形而上者,而不言有裨于国家和民生的“事功”。利玛窦到中国后, 便发现了中国士大夫的这一特点:“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 举作官),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 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 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象哲学研究那 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① 人才的选取制度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德贵而才贱。而追溯此价值观念的 历史根源,则渊源于孔子。孔子明言“君子不器”,即不屑于一技一艺的掌 握。故樊迟请学稼,孔子便讥之为小人而非君子。至董仲舒(公元前 179—

前 104 年),便将孔子的“可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一内容都摒弃,以为这 是“惑后进”之“不急之言”。发展至程朱理学,更是汲汲求于性命之学。 而只有在明末清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步而清醒的爱国志士,铭记亡国切 肤之痛,注重实际效用与事功,才对传统的“贵德贱才”之说提出了挑战, 以为学一艺、行一事亦不失为儒者,关键在于有用,即要有治国平天下之功 效。

首先,“实学”主义教育家们指出:宋儒之所谓“正其道不谋其利,明

其义不计其功”,是违背孔孟之道,亦是不以天下为己任的。 在启蒙教育思想家看来,真正的孔孟之学,皆是“大者以治天下,小者

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①,而宋儒之理学,是忘“民物”,而有

悖于真儒学。因为,儒家之圣贤皆有功于天下,如舜使有苗族归顺,汤定夏 之天下,文王、武王平定商朝,大禹治水,孔子欲复周代制度、礼仪,荀子 言兵,诸如此类,皆说明儒家之为贵者,正是建功立业,是要能“定乱、除 暴、安百姓”②。然而,“自宋以来,圣言大兴,乃从事端于昔,树功则无闻 焉”③。而大部分知识分子便不以“经天纬地”为儒者之学,却“以语录为究 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他们 或高谈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之阔论,而“一旦有大夫之 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④。鉴于此,李塨以宋明学者皆“病 忘”,即病于“伏首诵读而忘民物”,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一旦大难当 前”,即使是品行高尚者,虽有报国之心,却“半策无施,惟拚一死”。这 是于忘“民物”之外又“并忘其身”为国家之大治,为百姓之大安,李塨便 “摭纪世大略”,著《瘳忘编》,以治疗知识分子忘民物并忘其身之病,而 复兴真儒学。 其次,实学教育思想家更进一步提出:才艺事功为道德之本。 黄宗羲说: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 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

① 《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五章。

① 《黄梨洲文集·今水经序》。

② 唐甄:《潜书》上篇上《辨儒》。

③ 同上。

④ 《黄梨洲文集·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

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 真儒哉!

这是说,道德与事功是一致的,若言有道德而却不能救国家之急难,则不是 真儒。空疏的道德是亡国的祸因:“国多孝子而父死于敌,国多悌弟而兄死 于敌,国多忠臣而君死于敌;身为仁人而为不仁者虏,身为义人而为不义者 虏。”①这是明亡之状的真实写照。这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目睹这乾坤之祸, 既痛且惭,故皆对传统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作沉痛的反思。他们深刻认识到: 若仍承宋明理学之遗绪,不言事功,则使天下百姓或死于饥馑,或死于兵革, 或死于虐政,或死于外暴,或死于内残,则又何德之有!明理正道的体现, 即在于事功。大禹治水即思安澜,周公制礼乐即期太平,子为父尝药即思其 愈,臣为君敌忾即求其胜。因而,必须讲礼乐兵农、射御书数等实学。大而 言之,舍事功而讲道德,是将“天地山河忘类泡影,万物百姓遗等刍狗”, 以致天下鱼烂河决,生民塗毒。小而言之,若空谈德性,视才艺为贱,而使 农不种田,工不制作,以致子不能养其父,弟不能养其兄,又如何有忠、孝、 悌之德?故德以才见,无才以建事功,则德亦亡矣。与其整日诵读程朱之书, 坐谈性天,静观良知,“不如成一才,专一艺,犹有益于治”。

要之,这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的价值观念是:学贵有用,艺即圣学; 德以才见,若无才而徙言德,实际上是无德行者。

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指导教育,实学主义教育思潮有其不同以往的如下特

点。

①“教必著行” 明亡后,天崩地裂的刺激,使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知与行孰先 孰后,直接关系着民族危亡、国家治乱。顾炎武曾痛切地说: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 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 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 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 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 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 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 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①!

尚虚浮,去六艺;处处谈性,人人论天;静坐内视,存心养性;这便是有明

一代之学风,亦是为宋儒以来的“知行观”所误。所以,启蒙教育思想家赋 “格物致知”以唯物主义的新内容。

黄宗羲以“格”为“通”,而“致”为“行”,以“行”补救“空疏穷 理”的“知”。他说:“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②颜元则说:物为知之体,知必 依赖于物而存在,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而所谓“格”,是“手格猛兽之 格,手格杀之格”,即“行”的意思,以手“实做其事”之谓也。而“事”, 无他,即“孔门六艺之学是也”。针对宋儒以读书穷义理和静坐反省为致知

① 唐甄:《潜书》下篇下《全书》。

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之途径,颜元、李塨皆疾呼读书静坐病天下、祸生民之烈,要士子从文墨空 静的书斋中走出来,参加社会实践。而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亦决定 了教学方法必须贯彻“习行”之原则。六艺之实学的内容,就是要求学者能 重实践。为纠正其时之浮虚风尚,颜元甚至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 识,办经济愈无力”。所以,他强调“习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以 为由行致知;如果不亲手去做一番,则不可能掌握真正的知识。而“行”, 亦是检验“知”的标准,即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知。

王夫之更是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 是“洞见事物之所以然”,而“行”则是“知”的基础。“格物穷理”之学, 必须“以行为功”。因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不能“离行以为知”。 即是说,获知的途径是力行实践,惟有力行后才能获得真知;而亦惟有通过 力行实践,才能试验所获是否真知。故“格物致知”,“格物”即力行,由 “行”而“知”,更由“行”而检验“知”之真伪。诚然,书本知识是重要 的,所谓“贵于能知”,即此之谓也。但是,辩真伪、判得失,其最终工夫, 仍在于“行”,故离“行”而无“知”。并且,“知”与“行”是相辅相成 的,即由书本而实践,再由实践而上升为理论。因而,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说,行先而知后;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说,则“知”可以指导“行。”

以这种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指导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言,则意在指出:不

惟书本知识是“知”,凡身所阅历者皆“知”,而读书阅史,则是扩充闻见 之所未及。闻见之知与书本知识相互补充,这就是颜元所谓的须“见之事”、 “征诸物”。

从教学方法上言,则要求力行。程朱理学言知行,其“知”是封建的伦

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而所谓践行,是指本身的道德践履。而王夫之、颜元等 人的“知”,除了道德修养之意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诸种实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着力于“行”。因为,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兵 法等实学知识的获得,皆不是“读得出来,口会说,笔会做”即可言得,而 须是从“身上行出”如运用仪器观测天象、实地测量等。这首先是将其“知” 的意义与程朱理学之“知”划清了界限;其次是指出,科学知识和技艺的获 得,不同于对理学义旨的领会,静坐冥想或由书本到书本是不行的,一定要 “亲下手一番”、“犯手博弄”,才能真正掌握。所以,颜元自言著《存学 编》的主旨,是在说明:“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身 实学之,身实习之”。

启蒙教育思想家“教必著行”的观点,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很深的意

义。

首先,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某些规范。传统教育是以文字为内容,以诵 读为主要教法。教必著行,是由于西学的传入,使人们意识到学习、研究自 然科学的必要性,从而更改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以一艺一事即圣学。而科学 知识和技能,须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以行统知,从教育目的论上 说,是为了培养能干实事的人才,从认识论上说,实践是获知的唯一途径; 从教学效果说,亲手做一番较死记硬背更有成效。

其次,教必著行,孕育着近代教学理论。所谓“格物穷理”之学,理学 家创之以为修身养性之用,而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想家却将之纳入科学领 域,以“格”为实验、习行,“理”则为自然科学之理,格物或格致之学, 在某种特定范围中,即指自然科学。在西学东渐之际,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

思想家,即以新兴的自然科学之理代替陈腐的理学家之理,揭开了近代教育 思想的序幕,为中国传统教育内容的革新,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武器。

再次,教必著行,从方法论上说,是科学的。传统的治学方法是注重家 法,囿于师承。提倡教必著行,是要求学生通过“行”,由已知而探赜索隐, 求得未知;并由“行”而检验、纠正书本知识,以新知补充旧知。这就是近 代科学的治学方法。

总而言之,清初崭新的知识论,总结和批判了历史上的知行观,在开拓 知识领域、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重实践,讲实验。在哲学史上,此期的 唯物主义知行观,达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高度;在教育史上,则开新教育和 教学理论的先河。

②努力开拓知识领域。启蒙教育思想家认为,教育内容不能限于六经典 籍,而一切“当世之务,俱宜练习”①。何为当世之务?这不止古代之六艺, “凡古之专家伎术,如天文、形胜、兵农、水利、医药、种树、阴阳伎巧之 类”②,皆切于世用,不可不讲。即是说,“经世致用”之实学的范畴,当上 自孔孟之道,下至稼圃医术,宗旨是“学贵实效”,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 知识,去“开物成务,康济时艰”③。如朱之瑜(公元 1600—1682 年)的学 问主旨是“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八字。顾炎武则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 耻”。文,指应学习的知识范畴,是“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耻,即耻于做八股,而担

起“国家兴亡”的“匹夫”之责。故其学之纲要,乃为明道救世,主张“凡 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同上,卷四《与友人 书三》)。王夫之亦要求士子研习“天人治乱、礼乐、兵刑、农桑、学校、 律历、吏治之理”。(王夫之《噩梦》)而颜元则借“六府”、“三事”、 “三物”之旧名称,标举其反传统的实学内容。

所谓“三事”,指《左传》上说的“正德、利用、厚生”之事;“六府”,

亦《左传》所言“金、木、水、火、土、谷”;“三物”,即《周礼》上的 六德、六行和六艺。这貌似复古而无新内容,但究其内涵,则充分显示了颜 李学派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揭示了他们崭新的知识观。李塨解释“六府”说: 言水,则凡沟洫、漕挽、治河、防海、水战、藏冰、鹾榷诸统之矣; 言木,则凡冬官所职,虞人所掌,若后世茶榷、抽分统之矣;言火,则 凡焚山、烧荒、火器、火战与夫禁火、改火诸燮理之法统之矣;言金, 则凡冶铸、泉货、修兵、讲武、大司马之法统之矣;言土,则凡体国经 野、辨五土之性、治九州之宜,井田、封建、山河、城池诸地理之学统 之矣;言谷,则凡后稷之所经营,田千秋、赵过之所补救,晁错、刘晏

之所谋为,屯田、贵粟、实边、足饷诸农政统之矣①。 可见,六府之事,实际上是包括了农、工、商、兵及治世之道等诸种学说。 而所谓三事,正德即正此金、木、水、火、土、谷之德,利用即利此金、木、 水、火、土、谷之用,厚生即厚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生。在三物中, 颜元于“六艺尤致意焉”。李塨又进一步阐明颜元的经世之旨,以为“行习

①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十八。

② 同上书,后集卷十。

③ 李塨:《二曲全集》卷七。

① 李塨《瘳忘编》。

六艺,必考古准今”,立足点是在“准今”,还“可参以近日西洋诸法者也”。 即除了传统的实学外,还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便显示出不为古制所束 缚的勃勃生气。

③重视实用科技。西学的传入,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天文、数学、物 理等自然科学的兴趣,他们吸收西学,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徐光启、李 之藻等人对西洋科学的研究和介绍,邢云路等科学家在天文历数方面的成 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

记》等书,都展示了这一时期 中国知识分子对大自然探索的成果。这一切,皆为教育内容的更新、实学的 讲求及提倡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亦是早期的市民阶层意识和 启蒙思想形成的条件。所以,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提倡,一个很大的特 点,即是对自然科学的关注。

明末徐光启的“以数学为宗、重经济物理”的教育内容新范式,深刻地 影响了清初教育家的理论主张。如陆世仪明确地说:数学是其他各项实学的 基础,“凡天文、律令、水利、兵法、农田之类,皆须用算学者”。因此, 不能将数学仅视为是古代六艺之一,因为这是一门“似缓而实急”的学科, 如果“不知算”或“虽知算而不精”,皆“未可云用世也。”同时,他也积 极吸收西学中的精华,说:“西学有几何用法《崇祯历书》中有之,盖详论 勾股之法也。勾股法,《九章算术》中有之,然未若西学之精。”①从此言中, 可看出徐光启思想的影响。明末对西洋科学的介绍,虽然是些微而不足道, 但陆世仪这样的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则从《崇祯历书》中窥见了西方科学, 接受了徐光启“数学乃实学之基”的观点,并认为自然科学知识的范围不当 囿于传统的六艺,还当学习精于中国传统学说的西方科学。 而顾炎武之弟子、梅文鼎之学友潘耒(公元 1646—1708 年),更是以数

学为经世致用之实学。他说:“数虽居艺之末,而为用甚钜”。“测天度地, 非数不明,治赋理财,非数不核;屯营布陈,非数不审;程功董役,非数不 练。”①若能熟练地掌握这门知识,则于其他诸项实学(工、虞、水、火), 无所不能;措诸政事,则无不如志。潘耒尤推重民间历算大师梅文鼎等人, 以之精研天文历数,正是学行醇笃的儒者所当为之事;更主张天下知识分子 象梅文鼎等人一样,覃精自然科学。而此时所当学习的数学,不惟是中国的 古算经,还须包括西方的科学书籍,如《几何原本》等书。学生通过古算经、 西洋诸书及梅文鼎等人的数学著作的学习,兼通中西,达到“因数以知法, 因法以悟理”的境界,从而复兴数学。倘若数学能复兴,则学校中所培养的 学生便多“综理练达之材”。“综理练达之材”,即有真才实学者,较满腹 经纶者聪明百倍;而梅文鼎的数学著作,较儒家经典的诠释,更有用于世。

明末清初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主要是在天文历算方面。 黄宗羲之学出于阳明学派的刘宗周(公元 1578—1645 年)。然而,他不

但对阳明学说中的一些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且重视象数。他对象数学 的认识与方以智相同,以之为自然科学的一个方面,是有裨于世用的开物成 务之学。

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教育思想家提倡自然科学,其目的在于改造空疏 无用的学风。黄宗羲说,勾股之学,是周公、商高的遗术,是六艺之一。但

①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十五。

① 燔耒:《逐初堂集》卷七《方程论序》。

学者皆不讲求此学,遂使其成为方伎家的学问。西学传入,有矩度之称,实 即勾股学中的容圆;西学中的八线,即勾股学中的测圆;西学中的三角,即 勾股术中的割圆。出于对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失传的痛心,出于中华民族的 自尊心,黄宗羲痛切地说:现在知识分子以西学为“独绝”,“辟之为违天, 皆不知二五之为十者也!”①因而,他提倡士子课实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将 传统的六艺之学继承、发扬,“亦使西人归我汶阳之田也”。在中西历法之 争中,黄宗羲的感情是偏于主中法者。然而,他毕竟是以“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治学的,故仍看到中法的缺陷:“言理而不传其法。”法即弧矢割圆 之术,但历官置之不用,而欲学者亦无从得其书。所谓“理”,朱熹和蔡季 通皆极喜数学,但“其所言者,影响之理,不可施

顾炎武语录篇九
《中国文化经典语录》

中国文化经典语录

0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0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0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 晏殊·醉翁亭记) 0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0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0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柳永·凤栖梧) 0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0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09、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1、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1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1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轼·后赤壁赋)

2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2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2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7、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29、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 病起书怀)

3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33、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3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3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3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

3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3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3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40、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4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4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43、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4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4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4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4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48、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4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5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吴承恩·西游记)

51、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5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5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5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名联谈趣)

55、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清·杨继盛)

5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5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郑板桥·对联)

5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59、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清·曹雪芹·红楼梦)

6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顾炎武语录篇十
《经典语录(四)》

经典语录(四)

(2011年度)

1,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入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 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坚持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摘自《广州日报》

2,《易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改革开放已历30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也有所提高。而以国际视野来观察,我们离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良好国民素质仍相去甚远。大国的崛起,要有经济和政治的准备,也要有文化和国民素质的准备。纵现历史,任何民族的强盛,无不得益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应该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崇尚阅读的意义,在于人们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对生活、生命进行思索,建立起精神家园。这无疑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熟,有助于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价值尺度做内心世界的主体构建,使用真假、善恶、美丑等概念去理解和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唤起良知,净化心灵,从而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过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类精神力量。

3,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的程度未必和财富厉正比。很多时候,幸福来源于对快乐的等待。

4,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的一段话经常被人引用:‚如果一块石头落到你的头上,你一定会感到疼痛,但是,羞愧、耻辱和诅咒只是在你感觉到它们的时侯点才会感到它们存在。只要你不去注意它们,它们不会打搅你的。只要你能自我赞美,又何必害怕世人的讥讽嘲笑?愚蠢是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所谓愚蠢,乃正话反说,它要说的是只有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主观自觉和反思能力,能发现和识别自身与自然的异同,有决定自己幸福的能力。人的快乐与否 主要不在外物,而在人自身。亚里士多德有言:‚快乐即知足。‛

快乐的大敌是给自己‚垫砖‛,把自己户‚拔高‛,自以为自己如何伟大,别入只配适应自己。一旦把自己架起来,世界就变色变味了,快乐就逃遁了。

快乐不在房子多大,级别多高,存款多少;不再为一时虚荣牺牲当下的需要;也不再将终生幸福委之一个虚位。快乐在于自我感觉。浮士德沉浸在美好的瞬间时说‚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注重提高每一瞬间的生活质量,这就叫快乐。【摘自《渤海早报》2011年1月5日】

5,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落尘埃。 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有句成语,叫做欲壑难填,是无上智慧:欲望就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

就打开了。而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变得茫然。 6,余秋雨:无端地攻击他人,永远是一种罪恶。古人说:‚天下固有百恶,恶中之恶,为毁人也。‛发为攻击名人可以脱罪,其是一种暴民心理, ‚文革‛早就由红卫兵,造反派试练过了,他们当时残害的对象,叫做‚三名三高‛,简单说来,就是名人。 攻击名人的道德缺失,是一些真正道德缺失的人借着名人在完成一种自我精神补偿。他们见财、见色、见权都会产生一种犯罪冲动,但社会上树立的却是一系列道德模范,他们无处宣泄这种犯罪冲动,只能通过对名人的幻想或诬陷来勉强寄托。因此,中国的名人必须为这些人承担这样的心理投射义务。

如果要想控制这种现象,只能企盼法律。哪一天,中国的法制建设能让诬陷罪、诽谤罪、侮辱罪真正获得审判,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7,余秋雨对树立中华文化偶像的看法:

文明和文化,表面上是由一些语句传承的,其实语句就像物品,要靠着载体才能向后代运动。这种载体,就是人格。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人格是一种生命现象,凡是生命现象,就有基因,有遗传。 因此,中华文化,是靠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传承下来的。这个问题在学术上很复杂,以后我会专门论述一次。但我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承载文化的集体人格,必然会有代表,那就是你所说的文化偶像。 文化偶像是在时间过程和空间选择中自然产生的,因此不必刻意‚树立‛。既然这样,也就不存在数量和度量的问题了。

2011年《老年文摘》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格?》一文,现摘录其要于下:

张元济觉得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大人物是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等。张认为以上这些人‚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仇,有的是为报恩,归根结果都是做到杀身成仁‚。胡适与张的看法不同,他认为所选的人物,应事迹不限于杀生报仇,而应该注重有风骨,有肩膀 挑得起国家重担子的人物‛。胡适认为这些人物可以代表‚中华民族价格‛:

汉代的张释之与汲黯,后汉的光武帝和邓禹、马援,三国是诸葛亮和曹操,晋借杜预和陶侃,唐代的是太宗、魏征、杜甫、陆贽,宋代的是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明代的是刘基、方孝儒、王守仁、张居正,清代的是顾炎武、颜元、曾国藩。这些人物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

这篇短文的作者接着写以下的一段议论:

想起时下的《思想品德》课本,干巴巴的条块之外,不见有血有肉的人物。或者有一些救难的英雄,却不见救世的人物,或者只是人,不见事。胡适举出的人物则和这些不一样,发汲黯为例,皇上让他去看火灾,他到河南后见由于水旱而人相食,哀鸿遍野就持节开仓赈济,救民于水火。那是改了圣旨的抗命之罪,在等着他。后来汲黯反对武帝穷兵黩武提议和亲,反对他轻易杀人,那是用了十二个宰相,却杀了八个的皇上,当然,汲黯后来被告踢到边陲去了。

胡适表彰他,表彰后来的魏征,都是基于忠诚于信仰和百姓生死。激黯的信仰就是人命关天,百姓生死。这样一来的人才是民族昌盛的根本。

8,余秋雨说:成年人胜过小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人生体验,其中包括对古往今来多种文学作品的体验。

纯净的童年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拔苗助长是一种最残酷的伤害。每次看到五六岁的孩子在电视里模仿成人情感的节目,我都想伸手拨电话向公安局报案,因为有人在明目张胆地破坏《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

9,余秋雨说:受媒体关注是一种牺牲。

10,余秋雨说:我不认为政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业。从来不是,尽管看起来像是。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集权统治,沉淀成两种心理:本能地觊觎官场,又本能地仇视官场。这两种心理看似对立其实出于同根,都不利于人文理性的建立。麦克斯.韦伯是一个社会学家,又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欧洲,说那样的话(1919年,麦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做过一次非常著名的演讲,号召当时 的德国青年以政治为业。现在有些人了民认为政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事业,以此请秋雨谈谈看法)很可以理解的。他身后的德国历史证明, 那种主张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

11, 余秋雨对北大毕业生因工作不顺利而去卖炒粉,卖出价肉,认为是件丢脸的事,秋雨的看法是:

当然不丢脸。如果他们真行,也许能把相关的食品业整合起来。真正丢脸的,是那种拿了名校学历却无所作为,又想让别人尊敬的人。

人生最大的陷阱,是自欺欺人。要想走出这个陷阱,需要支付巨大的勇敢,因为社会早已习惯于接受自欺欺人。有一些自欺欺人,还包含着父母的心血、老师的设计,因此一步走错便伤筋动骨。今天中国的所谓名校,有可能躲藏着最多自欺欺人的成分。 12,中华传统敬语小辑: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臵。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璧还:用干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莅临:称贵宾来到。

劳步:敬辞,用干谢别人来访。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正:指把自己诗文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入批评改正,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 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级挂念自己。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嫒)、千金、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可用于中、青年人。

高寿:问老人的年龄。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如~~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上:称对方的家老家。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摘自2011年1月3日《文汇报》】

12,我们忘记了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体面的说法叫‚原谅和宽恕‛他们。其实,我们在忘记这一切的时候,也让自己得到解脱,浸泡在仇恨汁液里的人不会有快乐和幸福。

13,记住别人给自己的伤害是常事,忘掉不容易,因此,健忘者不记仇,是美德。忘记他人给自己的恩惠,也是常事,记住不容易,因此,滴水恩涌泉报,更是美德。虽说‚健忘‛是上帝造人时设计的程序,然而与人生一沾上边,便成丁人性,也有了美丑。 14, 人生的要旨:自己记得自己的精彩与光荣不算事,自作多情。别人记得你,你记得别人,是事也有情,才够得上算个事情 。

1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句解

别人学一辫就能掌握,自己学它-百辫;别人做十次能学会,自己做它一千次。果真能按照这个方法去实行,就是最愚钝的人也会聪明起来,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坚强起来。 16,做一个平凡的人:

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生活里的一缕微风、一片蓝天、一束鲜花就可以感到美丽与幸福,朋友的一个电话、爱人的一个小礼物、亲人 间的一次拥抱已足以感动。

一个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屋子不必太大,温馨足矣; 有车代步更好,没车也能健步如飞,不作攀比;吃食清淡些无妨,粗茶淡饭更有益长寿;日常用品无需奢华,够用即可。

做自己爱做的事。比 如写作、旅行,我不要看着别人脸色干活,即使少挣钱,但是心欢喜。早睡早起,坚持健身,懂得基本健身之道。

喜欢音乐、爱好体育运动,下橱做饭炒菜让生活充满乐趣,变得有滋有味。

诚信对待朋友。对朋友的成就,亳不吝啬赞美,这会有很好的人缘;对于自己的不足,也不介意朋友的指出,学着自嘲,让人生不那么负累。 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永远心存感激,并且找机会回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顾炎武语录》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顾炎武 顾炎武治学 顾炎武的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顾炎武语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顾炎武语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380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