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

2016-01-21 09:29:4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一《文言文 乐羊子妻》 ...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一
《文言文 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妻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2“还以与妻”当读作“还,以与妻”(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4“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5“捐”,丢弃,舍弃。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7“无它”,它”本指蛇,上古时人们穴居,以蛇为患,见面则问“无它(蛇)乎”。后来转化为“没什么”的意思。8“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9“累寸不已”,(倒装句,不以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积累。

10“若”,假若。楚地方言,今保留。11“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12"稽废",稽延荒废13“积学”,积累学识。14“日知其所亡”,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通“无”,没有。 15“何异断斯织乎”,也要倒着说,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16“感其言”,(倒装句),被这番话感动。17“复还终业”,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等句,然后转叙他事。18 “遗金一饼”,一块丢失的金子

19 “尝" 曾经。20” 还以与妻”,以,把。

感悟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二
《湖北省谷城县第二中学中考201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系列:乐羊子妻》

乐羊子妻

原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出自《后汉书》)

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词切帐裁吹娜思业呐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妻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 �

1“河南”,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

2“还以与妻”当读作“还,以与妻”(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3“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味道。

4“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

5“捐”,丢弃,舍弃。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7“无它”,它”本指蛇,上古时人们穴居,以蛇为患,见面则问“无它(蛇)乎”。后来转化为“没什么”的意思。

8“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

9“累寸不已”,(倒装句,不以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积累。

10“若”,假若。楚地方言,今保留。

11“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

12"稽废",稽延荒废

13“积学”,积累学识。

14“日知其所亡”,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通“无”,没有。

15“何异断斯织乎”,也要倒着说,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16“感其言”,(倒装句),被这番话感动。

17“复还终业”,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等句,然后转叙他事。

18 “遗金一饼”,一块丢失的金子

19 “尝" 曾经。

20” 还以与妻”,以,把。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2.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三
《乐羊子妻阅读答案》

乐羊子妻阅读答案

(一)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何岳得金不昧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俟:等待。

问题:乐羊子与何岳都有拾金不昧的美行,但他们的做法不同。请你对这两个人的行为作简要评价。

(二)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大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度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1、给字注音。行()杼()稽()懿()

2、解释词语。⑴还:⑵与:⑶引:⑷趋:⑸亡:

3、翻译。

⑴久行怀思,无它异也。⑵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4、第①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的错误。为了说服丈夫,她引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是和。

5、第②段,乐羊子妻批评丈夫什么错误?她是如何说服丈夫的?

6、乐羊子妻所说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四
《乐羊子妻几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五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2)

鼠 画 逼 真

【原文】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3)。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旦而过之(5),轴必坠地(6),屡悬屡坠。令怪之(7),黎明物色(8),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9),则踉跄逐之(10)。以试群猫,莫不然者(11)。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12)。

(摘自《独醒杂志》)

注释:

(1)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2)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3) 邑令:县令。

(4) 漫:漫不经心,随便。

(5) 旦:早晨。

(6)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7)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8) 物色:察看。

(9) 逮:等到,及。

(10)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1) 然:这样。

(12) 为:是。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

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其实这个卫士得以活下来,并不是什么“不死之药”的魔力,而是全凭着卫士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用了一个逻辑的二难推理与楚王辩论,戳穿了“不死之药”的谎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要有科学的头脑,一个“小人物”也可以不畏君主的强暴,在坚持真理的斗争中做出贡献。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原文】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译文】: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昔有大长者子,共诸(诸:众,许多)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驾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矶:水中岩石或石滩)激之处,当如是(如是:如此,这样)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众人闻已(已:了),深信其语。

既(既:已经)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声报,大声念)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举:全)船商人没(没:淹没)水而死。

【译文】: 从前,有一个富有老人的儿子,和许多商人到海上开采宝藏.

这个老人的儿子善于背诵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进入海水有漩窝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应该这样掌舵,这样摆正船身,或这样使船停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书上说的).他对众人说:"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众人听了,都相信他说的话.

已经进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驾船的师傅)得了病,突然死了.当时那位老人的儿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窝急流的地方,他便大声背诵着要这样驾船,要这样摆正船身,船却随着漩窝来

回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没到海中淹死了.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就是印度版的“纸上谈兵”

截竿入城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释词】

1执:拿着,握着。 2俄:一会儿。 3但:只,只是。 4遂:于是,就。

【翻译】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

——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2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乐羊子妻

【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如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翻译】: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就七年不回来。

晏子辞千金

选自《晏子春秋》

【原文】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翻译】: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从中可看出他的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原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俛(同‘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读音biao一声,暴风)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读音gu声,吸饮一样的声音,也借指吸饮)其脑,果腹而去。

【翻译】:曾经看到过一只蜘蛛,在墙壁间布上蜘蛛网,距离地面大约有两三尺长。一条大蛇从蜘蛛下面经过,抬起头想要吃掉蜘蛛,然而还差一点。很久了,蛇准备走了。蜘蛛忽然悬挂着下来,蛇抬起头等待蜘蛛。支柱仍然坚守它的网。像主样三四次。蛇感觉到有点累了,用头趴在地上。蜘蛛乘蛇不备,奋身迅速冲下来,蹲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颠摔,导致死了。蜘蛛就吸运蛇的脑浆,吃饱后就走了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六
《文言文译注及赏析》

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初中六册)

第一册

一、《论语十则》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â,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

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是知也。[判断句]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句,宾语前置] 不舍昼夜。[倒装句,状语后置] 何有于我哉?[倒装句,宾语前置]

常考名句: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韩非(?~前22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说难》《孤偾》《五蠹》《显学》等篇。《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

通假字: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

词类活用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

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省略句,省略宾语,即“以(之)为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判断句]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省略句,省略主语,即(疾或病)在肠胃] 臣是以无请也 [倒装句,“是以”应是“以是”]

常考名句:

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三、狼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的第二则。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

词类活用:

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句:

投以骨[倒装句,状语后置,省略句,“以骨投(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句,状语后置]

场主积薪其中[倒装句,状语后置] 一狼洞其中[倒装句,状语后置]

常考名句

1.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撰。

《乐羊子妻》 范晔(398~445),字蔚宗。本文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 词类活用

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 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孰为汝多知乎[倒装句,谓语后置]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判断句]

羊子尝行路[倒装句,名词做状语后置] 得遗金一饼[倒装句,定语后置] 羊子感其言[被动句]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常考名句

1.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五、诗五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过故人庄》 孟浩然(869~约740),唐代诗人。有《孟浩然集》。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也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字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山西村》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

词类活用

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句

种豆南山下(倒装句,状语后置) 茅檐长扫静无苔(被动句“庭院经常被打扫”)

常考名句

1.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为学 彭端淑

彭端淑,字乐斋,清代中叶文学家。著有《白鹤堂文集》

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

词类活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

何如[倒装句,宾语前置] 贫者语于富者曰[倒装句,状语后置] 子何恃而往[倒装句,宾语前置]

以告富者[省略句,应为“以”(之)告富者] 自败者也[判断句] 自力者也[判断句] 常考名句

1.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七、木兰诗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代表作。它与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互相辉映,两首长篇叙事诗,一北一南,成为我国诗史上两颗璀灿晶莹的明珠,乐府诗中的“双璧”。这篇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或《木兰歌》。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 出门看火伴 (“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

问女何所思[倒装句,宾语前置] 可汗问所欲[倒装句,宾语前置]

愿为市鞍马[省略句,应为(我)愿为(此)市马鞍] 关山度若飞[倒装句,状语后置] 安能辨我是雄雌[反问句] 不知牧兰是女郎[判断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见义句] 常考名句

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卖油翁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他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掀起了又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 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词类活用

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尝射于家圃[倒装句,状语后置]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省略句,省略主语“油”]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省略句,省略主语“卖油翁”]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省略句,省略主语“卖油翁”]

尝射于家圃[省略句,省略主语“康肃公”]

常考名句

1.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2.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

本文选自《搜神记》卷十六。《搜神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相传是晋干宝所撰。干宝,字令升,晋新蔡人。

我是鬼[判断句] 何如[倒装句] 何以有声[倒装句,宾语前置]

恐其变化,唾之[省略句,省略主语“宋定伯”] 我新鬼[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是”] 常考名句

1.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2.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十、诗词五首

《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一五。

《望岳》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思想的传世佳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历来被称为“诗史”,后人也尊称他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传世。

《如梦令》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她不仅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光耀史册的女作家。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词》。

《西江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

通假字

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

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 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

歌以咏志[倒装句,宾语前置] 七八个星天外[倒装句,谓语前置,即“天外七八个星”] 行舟绿水前[倒装句,状语后置] 乡书何处达[倒装句,宾语前置]

常考名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第二册

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通假字

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细地,副词)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 未果,寻病终(名词用如动词,实现) 句

1. 林尽水源[省略句,“林尽(于)水源”]

2. 见渔人,乃大惊,问从所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省略句,“(或)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或)便要(其)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 咸来问讯[省略句,“咸来(向渔人)问讯”] 4. 不复出焉[倒装句,状语后置]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省略句,“此人一一为(其)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之)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6.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

名句考点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总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 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小说家,字铁崖,福建晋江人。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指在座的人)

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如动词,擅长) 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

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做状语,远远地) 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妇拍而呜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之呜) 妇手拍儿声(名次作状语,用手) 众妙毕绝(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音)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句

妇抚儿乳[省略句,即“妇抚儿乳(儿)”]

常考名句

1.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三、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故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为“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吗) 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与蒙论议[省略句,即“与蒙论议(事)”]

结友而别[省略句,即“(与蒙)结友而别”]

常考名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伤仲永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异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贤于材人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剩,多)

借旁近与之[省略句,即“借(于)旁近与之”] 不使学[省略句,即“不使(之)学”] 令作诗[省略句,即“(余)令其作诗”] 贤于材人远矣[倒状句,状语后置]

常考名句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五、 诗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本诗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唐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黄鹤楼》 崔颢,唐代诗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笔锋犀利,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

《泊秦淮》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歌英气勃发,清朗流利,简洁明快,,尤擅七绝。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先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通假字

无为在岐路[“无”通“毋”;“岐”通“歧”,岔(路)]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七
《文言文》

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后转化为成语,本义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出自《后汉书》)

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个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

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就七年不回来。 乐羊子离家求学期间,妻子辛勤持家,照顾婆婆。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便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知道鸡的来历,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不能有好菜吃,才让您吃邻人家的鸡。” 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后来盗贼有来侵犯妻子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活了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

不可救药

出处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小故事

从前有个周厉王,生活奢侈浪费,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老百姓。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改邪归正;但得不到厉王的理解,反而被周厉王所宠信的奸臣们所嘲笑。

凡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分外焦急,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中有四句话,大意是这样的:

匪我言耄,尓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还能够防止;假若让忧患越积越多,就像让

火焰旺盛起来一样,就“不可救药”了。) 果然不久,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抓住周厉王,把他放逐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周厉王在这个地方呆了14年,直到死亡。 想一想 1.周厉王是什么时期的国君?

2.“不可救药”是什么意思?

大义灭亲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文言文原文: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 腊使其宰懦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译文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 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 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 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想一想

1.石厚和石碏是什么关系?

2.“大义灭亲”讲的是谁的事?

对牛弹琴

出处:对牛弹琴,亦作“ 对牛鼓簧 ”。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出自汉牟融 《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文言文小故事: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

想一想:

谁”对牛弹琴“?

乐不思蜀 出处: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中国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文言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有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想一想: 1.蜀后主叫什么名字?

2.谁率兵灭了蜀国?

老马识途

出处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八
《教你文言文》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句式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

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

序不变,如: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七)。用“是”表示判断,如: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八)。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再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还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用“非……者也”表示,翻译成“不是……的”,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二。被动句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八种句式:(一)。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二)。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再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三)。

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四)。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事者+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五)。用“见+动词谓语+于+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六)。用“受事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或“为+所+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再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七)。用“受施者+为见+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来表示被动,“为见”翻译成“被”,“所”不翻译,如: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汉书《朱浮与彭宠书》)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被亲友们痛恨,却被敌人高兴。(八)。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动词前加个“被”字,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三。宾语前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则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一)。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则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辱之,何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二)。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定副词+代词+动词谓语”时,则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九
《初中文言文篇》

乐羊子妻《后汉书·列女传》 岳阳楼记(范仲淹) 宋定伯捉鬼《搜神记》 木兰诗《乐府诗集》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 论语十则《论语》 三峡(郦道元)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口技(林嗣环) 工之侨献琴(刘基) 陋室铭(刘禹锡) 黔之驴(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小石潭记(柳宗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公输《墨子》 卖油翁(欧阳修)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为学(彭端淑) 地震(蒲松龄) 狼(蒲松龄) 狼三则(蒲松龄) 山市(蒲松龄) 童趣(沈复) 孙权劝学(司马光) 魏公子列传(司马光)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伤仲永(王安石) 陈谏议教子《能改斋漫录》 陈万年教子《汉书·陈万年传》 陈遗至孝《世说新语·德行》 崔篆平反(崔篆)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夸父逐日《山海经》 李遥杀人案《梦溪笔谈》 墨子怒耕柱子《墨子》 牧童逮狼《聊斋志异》 南歧人之瘿(刘元卿) 娘子军《续世说》 书法家欧阳询《书林纪事》 陶侃惜谷《资治通鉴》 田子方教育子击《资治通鉴》 王翱秉公(王翱) 小儿不畏虎(苏轼) 一箧磨穴砚《砚谱》 鹦鹉灭火《杂宝藏经》 于令仪诲人《渑水燕谈录》 猿子《獂说》 张孝基仁爱《泊宅编》 唐太宗吞蝗《贞观政要》 与朱元思书(吴均) 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 爱莲说(周敦颐) 观潮(周密)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国语》 不怕鬼 不识自家 承宫樵薪苦学 二鹊救友 二翁登泰山 纥干狐尾 韩琦大度 红毛毡 贾人食言 蹇材望伪态 酒徒遇啬鬼 李廙 梁鸿尚节 刘氏善举 鲁恭治中牟 农妇与鹜 欧阳晔破案 憔夫毁山神 秦西巴纵麑 若石之死 桑中生李 少年治县 蛇衔草 神童庄有恭 孙泰 唐临为官 县令挽纤 孝丐 砚眼 晏子答梁丘据 义士赵良 张佐治遇蛙 治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羊子妻>原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出自《后汉书》) 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妻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

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 解释  1“河南”,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   2“还以与妻”当读作“还,以与妻”(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3“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味道。   4“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   5“捐”,丢弃,舍弃。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7“无它”,它”本指蛇,上古时人们穴居,以蛇为患,见面则问“无它(蛇)乎”。后来转化为“没什么”的意思。   8“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   9“累寸不已”,(倒装句,不以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积累。   10“若”,假若。楚地方言,今保留。   11“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   12"稽废",稽延荒废   13“积学”,积累学识。   14“日知其所亡”,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通“无”,没有。   15“何异断斯织乎”,也要倒着说,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16“感其言”,(倒装句),被这番话感动。   17“复还终业”,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等句,然后转叙他事。   18 “遗金一饼”,一块丢失的金子   19 “尝" 曾经。   20” 还以与妻”,以,把。 感悟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2.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

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

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篇十
《文言文2》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学案(二)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

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

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

鱼我所欲也。(《孟子》)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

此为何若人?(《公输》)

译文:这是怎样的人?

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这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

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

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七)用“是”表示判断,如: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

再如: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八)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如: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

再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雁荡山》)

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

还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用“非„„者也”表示,翻译成“不是„„的”,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二、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几种句式:

(一)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二)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

再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

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

(三)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

(四)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事者+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

(五)用“见+动词谓语+于+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

(六)用“受事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或“为+所+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

再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七)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动词前加个“被”字,如: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三、宾语前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则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

(一)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则为宾语前置句,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再如:

吾欲辱之,何也?(《晏子故事》)

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二)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定副词+代词+动词谓语”时,则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三)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疑问代词+名词+之+动词谓语”即可判定为宾语前置句,“之”不翻译,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再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译文: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四)在文言文的感叹句中,常把宾语“之”前置,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在感叹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之+动词”时,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语,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宾语移到谓语后面,“之”则不翻译,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再如:不问罪之有无,必械其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

(五)在文言文中,还用“唯+宾语+是+动词谓语”来表示,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如:唯才是举。(《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

(六)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

再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

译文:我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

(七)介词的宾语前置,遇见“名词或代词+介词+动词谓语”时,而名词或代词都不是主语,则为前置宾语,如: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我和谁一道呢?

再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译文:把整块石头作为底。

(八)第一人称代词“自”做宾语时常前置,所以遇见“自+动词谓语”时,“自”不是主语,

则是前置宾语,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再如: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对着镜子看看自己。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是用在名词(中心词)前面,来修饰、限制或说明后面的名词,文言文中的定语也多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来强调中心词,我们把它当作定语后置。

(一)“者”字结构。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者’”时,前面的不是后面的定语,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如: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烧死的溺死的人很多。

再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译文:大概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

又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二)数量结构。出现“数词+量词”作定语时常后置。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译文:于是带领几个能挑担的子孙。

再如:诸人徒见操书信,水军八十万而各慑„„(《赤壁之战》)

译文:大家只是望见曹操信上讲的八十万水军,就自己害怕。

五、状语后置

状语和补语倒置,是古代汉语的特征之一。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在文言文中,有些状语却放在谓语后面,即补语的位置上,我们就叫它状语后置。但不是所有的状语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状语后置。因此我们要注意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把它移到谓语的前面去。后置状语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介词“于”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

1“于”字和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表示“在„„”,常后置。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译文:在长勺打仗。

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地(《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的和尚开始在这里居住。 还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观潮》)译文:在惊淘骇浪中恣意穿行。

2。“于”和人称代词或代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表示“和„„”“同„„”时常后置。如: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

3。“于”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出现“对„„”或“向„„”时,常后置。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于帝(《愚公移山》)

译文:山神听说这件事,害怕愚公等人不停地挖山,向上帝告诉了这件事。

再如: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又如:请奉命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我带着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吧。

4。“于”和处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趋向,表示“从„„”或“由„„”的意义,常后置。如: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译文:墨子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

5。在被动句中,“于”和施动者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为„„”或“被„„”的意思,

也常后置。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至于人。(《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着全污吴的土地,十万军队而被人控制。

6。在形容词作谓语时,“于”常和比较对象结合成介词短语,表示“比„„”,均后置。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译文: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冷。

7。无“于”字的“于”字短语,作状语时也常后置,翻译时要加“于”,再移到谓语的前面。有两种情况:

(1)“于”字短语和“于+处所名词或方位短语”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指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常省略“于”,再后置。如:

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鸿门宴》)

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打仗。

(2)“于”和名词或方位词组成介词短语,同在动宾短语后面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发生的时间、地点,常省略“于”而后置;如:

放之山下(《黔之驴》)

译文:(在)山下放牧它。

再如:急湍甚( )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译文: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二)。介词“以”字短语作状语,有时后置。有三种情况:

(1)介词“以”和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表示“同„„”,有时置于动宾短语后面。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译文:怎么不用他的脚来试试鞋呢?

再如:嫂嫂溺,援之以乎?(《孟子》)译文:嫂嫂掉到水里了,(你)用手拉她吗?

(2)介词“以”和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表示“用„„”,也有时后置。如: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译文:采草药哪能一切都用固定的时间限制呢?

(3)介词“以”和事物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对象,表示“把„„”时,常后置。如: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译文:暗中会见张良,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他)。 再如:三顾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屋里看我,把当代的大事拿来问我。

又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译文: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小结:状语后置句中常用介词一般为“于”和“以”。

附:学生习作。

爱,深藏在心底

一个削好的苹果。

它静静地暴露在空气中,阳光照耀着灰尘,在它头顶上盘旋飞舞。它静静地枯萎,静静地泛黄,一切都发生得很安静。

回忆回到八年前,那个同样安静的午后。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进一座老房子。那个楼梯很长,很陡,木质的材料在阴暗的环境里散出可疑的气味。我推开一扇虚掩的门,看到我的外公。

他一如既往地坐在他的摇椅上,以万古不变的姿势喝茶。他很凶,像一个大独裁者,我有点怕他。

他静静地站起身,静静地拿起一个苹果,静静地削好,静静地放在桌子上,然后递给我一个吃的眼神,又静静地坐回摇椅。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相关热词搜索:乐羊子妻文言文答案 乐羊子妻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乐羊子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河南乐羊子之妻者文言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583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