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悲伤文言文

悲伤文言文

2016-01-21 09:44: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悲伤文言文篇一《文言文阅读》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悲伤文言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悲伤文言文篇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①,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欲摭②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臵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③,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私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中官:宦官。抽分:征收的实物税。②摭(zhí):拾取。③赆(jìn):赠送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恪言非便,遂寝 寝:停止

B.故事,王府有大丧 故事:先例

C.恪请如先帝制 如:好像

D.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 勘:调查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恪在成化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宦官想掌管收税部门,徐恪上疏阻止,宦官很生气,要收罗他的罪状驱逐他,最终没有得逞。

B.徐恪有治理才干。在应对陕西闹饥荒、黄河改道事件中,他或提出办法,或提出建议;他上疏谏言承办丧事、除冗官、清查赋税等事,经过讨论都得以施行。

C.徐恪为人刚直,不畏豪强。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置官吏,他革除了它;他因持法严厉,惹得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并遭到平乐、义宁二王的诬陷。

D.徐恪为官深得民心,但他官欲不强。他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由拒绝出任,皇帝安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译文:

(2)中使携私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

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①;若谷度材,别其长.

短、大小为程,臵庭中,使民自输。改大理寺丞,知宜兴县。官市湖洑茶。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徙知陕州。盗聚青灰山久不散,遣牙吏持榜招谕之,盗杀其党与自归。徙潭州,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功劫,若谷擒致之,磔②于市。自是寇稍息。迁太常少卿,知滑州。河啮韩村堤,夜驰往,督兵为大埽③,至旦堤完。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计。若谷乃制石版为岸,压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④,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加集贤院学士,知江宁府。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无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进尚书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康靖。若谷性资端重,在政府,论议常近宽厚。治民多智虑,恺悌⑤爱人。其去,多见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注】①赇(qiú):贿赂。②磔(zhé):古代一种酷刑。③埽(sào):治水工程用以护岸或堵决口的器材。④芍陂(quèbēi):蓄水池塘名。⑤恺悌(kǎitì):和乐平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葺兵营,课民输木 葺:修缮

B.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 程:日期

C.洞庭贼数邀商人船 邀:拦截

D.每贷死,隶他州 贷:宽免

6.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若谷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

②若谷擒致之,磔于市

③夜驰往,督兵为大埽,至旦堤完

④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

⑤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

⑥在政府,论议常近宽厚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滑州任上,黄河堤坝出险,若谷亲临现场指挥,用石板护岸,成功抵御洪水。

B.李若谷不惧豪强,他曾调动寿州豪族堵塞决口,打击了他们决堤自保的行为。

C.若谷给那些抛下妻子的人规定了期限,过期不回家的,允许他们的妻子改嫁。

D.若谷为官调动频繁,政绩突出,最终成为朝廷大员,死后得到朝廷充分肯定。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市湖洑茶。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

译文:

(2)遣牙吏持榜招谕之,盗杀其党与自归。

译文:

(3)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臵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②,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染衣:僧衣。意为出家为僧。②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度及诸孙 度:考虑

B.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 除:任命

C.或劝季直造门致谢 谢:报答

D.及死,家徒四壁 及:等到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不取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认为辈分有序,陶愍祖“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做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受到褚渊的提拔,褚渊死后陶季直为他守墓,很尽属下气节。陶季直遭到明帝的猜忌,被调出京城,后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登门见明帝,才得回到在京城。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祖甚爱异之。

译文:

(2)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译文:

(3)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调 2009 全国专题 四 第一大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调 2009 全国专题 五 第一大题

答案

1.C

【解析】如:遵从,依照。

2.B

3.B

【解析】“经过讨论都得以施”有误,应是“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4.

(1)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

(2)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私密向皇帝诬陷他。

参考译文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宦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宦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大家称便利。

弘治初年,历次升任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反定制设臵官吏,徐恪革除了它。徽王上奏徐恪侵犯侮辱,皇帝赐书告诫徽王。黄河改道逼迫开封,有人建议迁藩府三司到许州,徐恪说不便,于是停止。

旧例,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至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遵从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清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那些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臵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停止。

徐恪向来刚正。所到之处抑制豪强,去除奸弊。到担任巡抚,因管辖范围内多有王府,持法尤其严厉,皇室的人多不高兴。平乐、义宁二王于是揭发徐恪减少禄米、改任校尉等事。经调查没有证据,判徐恪入王府时误经端礼门,想以此平息二王的忿恨。皇帝知道徐恪没有其他过失,而因二王年幼,下敕令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吏民罢市,哭着送行几十里而不断绝。下属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到任时正遇上岐王至封国,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盐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其同党私密向皇帝诬陷他。过了一年,宫中直接下旨将徐恪改调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说:‚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没有听说有宫中直接下令得官的。我生平不敢由别的途径晋升,请求给予罢免。‛皇帝安慰挽留,他才受命。权要人家滥索工匠的,徐恪都坚持不给。十一年,因考核政绩入京城,得病,于是辞职,(不久)去世。

5.B

【解析】程,意思是“标准”“尺寸”。

6.C

【解析】②为处置累犯盗贼。③为忠于职守。⑥为从政特点。三者都不是“直接表现”。

7.A

【解析】“用石板护岸成功抵御洪水”,非滑州任上事,而是延州任上的事。

8.

(1)官家收购湖洑茶。茶叶质量差的旧时都是没收入官,李若谷让把这些质量差的茶叶还给百姓,准许转手买卖来补偿所缺数量。

(2)(李若谷)派遣衙门胥吏拿着榜文招抚晓谕盗贼,盗贼杀死同伙自己来归顺。

(3)李若谷挑出那些贪占田地的驱逐他们,每遇芍陂决口,就调动靠近芍陂的豪族,让他们堵塞决口的堤坝,盗决堤坝的现象才停止。

参考译文

悲伤文言文篇二
《最感人的文言文》

《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沉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与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无从板外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静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执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与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长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屋子仅有一丈见方,只能容纳一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下雨时雨水就从上面往下流;每次移动桌案,环顾四周,竟然没有可以放置桌案的地方。又因阁子面向北,阳光照不到屋内,时间过午屋内就开始发暗。我稍微将做了修理,是房屋上面不漏;又在房屋前墙上开了四扇窗户,我围着庭院砌起了院墙,用来挡住南边的阳光,阳光照在南墙上反射进入屋内,屋子这才亮敞起来。后又在院中随意种下兰、桂、竹等能体现清幽环境的植物,往日旧栏杆,也因此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时而躺下,时而站起,大声吟读。又是静静地端坐,听着屋外各种声音。而庭院阶前寂静无声,因此能时常听到时来啄食的小鸟的唧叫声,人走到它跟前也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晚,月光照映半边墙,桂树的影子疏密错杂,微风吹过,树影摇动,虚幻,美丽,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既有很多喜悦也有很多悲伤的记忆。先是,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父辈们分家后,里里外外装了很多小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鸡甚至栖睡在中堂。院子中一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墙,总共变动两次。家中有个老妇,她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做过我家两代人的乳母,母亲生前对她很好。项脊轩西边链接卧房,母亲在世时曾来过项脊轩一次。老妇时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在这里驻足。”她又说:“ 你的姐姐小时候在我怀里呱呱的哭泣,你的母亲用手敲门问:‘孩子了吗?想吃东西了吗?’我我在门板外相应答„„”老妇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妇人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啊,很久没见到你的身影,怎么天天默默待在这啊,真像个大姑娘似的。”等到她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到:“我们这一大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人取得功名了,这孩子求取功名,或许可以期待的吧!”过了一会,祖母拿着一个象笏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拿它上朝用的,以后你会用着它的!看着这旧物,就如同在昨天一样,使人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是厨房,人们去厨房都要从轩前经过。我是关着窗户住在轩中苦读的,时间久了,我便能凭听脚步声来辨别走过的人是谁。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

毁,大概是有神灵的保护的缘故吧。

我写完了这篇志之后五年,我结婚娶妻了,妻子嫁给我之后,便时常到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有时靠在桌案上学写字。我妻回娘家省亲,回来后转述他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自那以后,之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死了,轩室坏了,我也不修补。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长久卧病,感到烦闷无聊,于是才让人有重修了南阁子,其形式稍微与以前不同。可是自那以后,我长期奔波在外,不常住在轩中。

小轩院中有一株枇杷树,那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种的,现如今已经高高的挺立着像是一把撑开的伞。

作品评价:这篇文言文就像是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写照,尽管我们与作者的生活相隔数世纪,当我们品读它,仍然深受感动。《项脊轩志》将生活真实地写出,

述说生活的不如意,一大家族四分五裂、幼儿丧母、身负光复家族重任、心灵的孤单、丧妻 之痛

诉说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安逸悠然、环境的美丽、母亲对子女的爱、祖母对我爱、妻子对我的爱

《项脊轩志》全文悲喜交加,有时安静,想轩院的清幽环境一样;有时愤怒,像轩上燃烧的火;有时喜悦,像打在地面上的雨滴,欢快跳跃;有时也会忧伤,像在冰冷的秋雨中撑起的枇杷树„„

这篇文言文高潮部分很独特,在文章的最后:丧妻,睹物思人。倘若当初没将这半部志写上,这部作品就显得枯燥,更谈不上感人,也就算不上最感人的文言文之一!

《项脊轩志》站在悲伤美的顶点,用最平淡的语句将生活的悲美刻画的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压抑情感,一次又一次忍受,终于痛到了最深处„„

通读《项脊轩志》我们会发现作者归有光是多么热爱生活。而生活却是让他伤痕累累。生活既给了他希望,又给了他失望。让他的生活像走山路一样,这一路爬上爬下,绵延起伏,不知道这路绵延到何方„„

清幽的书轩环境让作者高兴不已;一大家族的四分五裂,家道衰落,家族人不团结让他连声哀叹;听闻老妇诉说母亲对作者姐姐的爱和母亲的善良、美丽,幼而丧母的归有光对母亲无限思念,只知道母亲无比慈爱,却始终未看到母亲的面容,未触及过她的脸颊,不知道母亲手心的温度„„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作者自束发便开始苦读,肩负复兴家族的重担,却几经落榜,祖母用幽默的言语夸赞作者读书的用功,纵然作者多次失败祖母依然对作者抱以重望,祖母用其祖太常公的象笏激励作者,如此努力的作者却几经失败,内心的愤恨和不满都同泪水涌出„„失去母亲有光一直将祖母看作母亲,不知道祖母感受到归有光对她依赖没有。男大当娶女大当归,归有光娶得自己的妻子,在掀起她的盖头时,他们都宣誓了对彼此的爱永恒,一生陪伴,妻子的到来让他再次燃起斗志,妻子的陪伴让他不再孤单。黑夜中,妻子温暖的手紧握着归有光,为他驱走噩梦,俯身在他耳边轻语:“有我陪着你,永远都陪着你„„”归有光知道妻子怕他孤单才时常到轩中,让他教她写字读书都只是幌子罢了。妻子归宁总是很早就回来,回来后就给他讲家中趣事„„妻子明明承诺过一声都陪伴他左右却在婚后六年去世,轩屋破,归有光也卧病不语,归有光没有埋怨妻子的不守诺言。归有光病好后重修轩屋,然而不再是原来的南阁子了,此后他不愿回家奔波在外,观古今名胜,看大千世界,寄情山水。几年后有光回家,看着轩屋,看着庭院。正直秋天,细雨纷纷扬扬,沾湿归有光单薄的衣物,看到妻子死的那年亲手种的枇杷树已经像撑起的伞一样大了,枇杷树让有光想起他站在雨中观看远景,妻子为他撑起梧桐纸伞的场景。归有光再也抑制不住对妻子的思念,终于跪在雨中放声的痛哭,数年离家云游,终究无法忘记丧妻的悲痛,任眼泪泉涌,只希望

将这数年的悲伤、孤独、思念统统带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现江苏昆山人。虽9岁能文,但一生仕途坎坷,8次进士不第,苦读20余年,36岁中举,終完成复兴家族使命,卒于1571年,享年64岁

悲伤文言文篇三
《文言文翻译大全》

不怕鬼

原文:

不怕鬼

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④。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译文或注释:

不怕鬼译文:

司农曹竹虚说:他的族兄从歙县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此人不管,强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 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头发吐出了长舌,变成吊死鬼的样子。 曹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头摘下来放到桌子上。 曹又笑着说:“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便一瞬间消失了。待到曹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 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曹便唾骂到:“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竟然没有进去。

不怕鬼注释:

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

②歙(sh ):县名,在安徽省。

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

④倏(sh )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二鹊救友

原文: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或注释:

二鹊救友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二鹊救友注释

(1)鹳(guan):一种凶猛的鸟。

(2)匝(za):周。

(3)盖(gai):原来是。

(4)顷之(qing zhi):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

(5)已(yi):停

(6)作(zuo):发出

(7)雏(chu):变成幼鸟(名作动)

(8)集(ji):栖止。

(9)巢:筑巢(名作动)

(10 )俄而:一会

(11)尾:在后面跟

(12)逐:就

(13)翔:飞翔

(14)徊:徘徊

(15)作:发出

(16)俯:俯身

(17) 上:上方

韩琦大度

作者或出处:

原文:

韩琦大度

韩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③之,尤为宝玩。乃开醇④召漕使⑤显官,特设一卓⑥,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⑦,遍劝坐客。俄为吏将⑧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译文或注释:

韩琦大度译文

韩琦管理北都,(他的)表兄弟有中献给他一只玉杯,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杯)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弟),特别视为珍宝(很喜欢)。于是打开好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台布覆盖着,把玉杯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饮)酒,不一会被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那武官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武官说:“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韩琦大度注释

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

②答:答谢。

④醇:味道浓厚的美酒。

⑤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

⑥卓:同“桌”。

⑦且将用之酌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

⑧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

蹇材望伪态

原文:

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乡曲人皆能言之。 译文或注释:

蹇材望伪态译文: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军快要来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于是做了一块大锡牌,上面刻着:“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两片银片凿出小孔,在上面写到:“得到我尸体的人,希望为我埋葬,还希望为我祭祀,题目为‘大宋忠臣蹇材望’。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的。”每天把锡牌和银子系在腰间。只等待元军到达湖州城,则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每一个乡邻人以及平日往来的人,人人 都同情他。

丙子年正月初一,元军入城,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人们都说他被淹死了。不久他穿着元军的服装骑马归来,才知道(他)早一天出城迎拜(元军)了,就做了本洲的知府。乡里人都纷纷议论他。

蹇材望伪态注释①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内。

②倅(cuì):副的,此处指副知州。

③北兵:指元军。

④笏(hù):愿意为板,这里作“片”解。

⑤仍:还希望。

⑥题云:墓碑上刻写。

⑦瘗(yì):埋葬。

⑧祝:告。

⑨旦日:初一。

⑩同知:职官名称,知府。

梁鸿尚节

原文:

梁鸿尚节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烧者,问去所失,悉推豕偿之。主人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偿之方去。

译文或注释:

梁鸿尚节翻译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知晓的事情。读完书,就到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牵连到别的人家。于是寻访被烧到的人,问他们损失的财物,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主人。他的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因为做工勤奋,一个老人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批评主人,而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于是,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不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梁鸿尚节注释

牧:放养牲畜

舍:房屋,住所

去:离开

恒:平常,普通

责让:批评

豕(shi):猪

他:别的

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

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

农妇与鹜

作者或出处:

原文: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

悲伤文言文篇四
《文言文阅读》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全国卷1)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

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全国卷2)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禀:生性 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B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 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答案和解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

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悲伤文言文篇五
《唯美、悲情的优美句子和古文诗句2》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

恨歌》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5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55.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61.玲珑骰影埠於梗 牍窍嗨贾 恢 浚 峦ン蕖堆盍 Α?6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6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64.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65.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6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6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68.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69.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7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7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7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73.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7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75.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7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77.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78.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7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8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81.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82.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8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84.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85.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86.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87.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88.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89.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90.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9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9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9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94.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95.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96.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97.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9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99.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100.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1、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2、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8、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9、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悲伤文言文篇六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性严重,有雅量 重:持重

B.熙自是稍加饭粥 稍:稍微

C.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洽:和谐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杜:禁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功进位上开府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①上闻而嘉之 ②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C.①今者乃以手教相谕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我辈其可违乎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体现令狐熙施行“良政”的一项是( ) ①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②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以功进位上开府 ④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⑤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⑥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熙对朋友的选择极其严格,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还懂音律,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政通人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

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2)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

(3)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

答案及解析:

1.B(稍:渐渐地、慢慢地)

2.C(A项,以:①介词,凭借;②连词,因为。B项,而: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②副词,竟然,却。D项,其:①副词,表反诘;②代词,那)

3.D(良政:有利于民,为百姓拥护的政策。④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深受欢迎。⑤侧面体现。⑥直接体现。①体现有才能。②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良政可言。③凭借功劳得到晋升,未必是良政。)

4.B(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5.(1)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3分,“去”“殆”“胜”各1分)

(2)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凭借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3分,“寇”“以”“从”各1分)

(3)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4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勒”“逐”各1分)

悲伤文言文篇七
《文言文》

蛛与蚕

原文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烂,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gǔn)龙,百官绂(fú)绣,孰非我为?汝乃枵(xiāo)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释

固:固之自裹:使……坚固。 我固自杀:固然。 经纬:织物的直线叫经,横线叫纬。 厥:代词,意同“其”。

适:恰好。

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

衮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

绂绣:祭祀时穿的礼服。

枵腹:空腹。

孰:哪一样。

营:营造

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足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交叉的丝,金光灿灿的样子,使牢固地裹住自己(使动用法,使.......牢固)。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既然这样,你们的丝恰恰用来自杀,不也是愚蠢的吗?”蚕回答蜘蛛说:“我本来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难道不是我吐得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营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寓意

选文通过蜘蛛与蚕的对话,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一种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种人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这个寓言故事,赞扬了蚕的无私,高尚和奉献精神 ,批评了蜘蛛的冷血和残忍 。作者赞扬前一种人,并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

邴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仰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的样子,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释义

少:小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即亲戚。

羡:羡慕。

中心: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

孤:指失去父母的小孩,称为“孤儿”。但文中的“孤”,指的是失去父亲的孩子。上文“邴原少孤”,意为邴原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另外,“欧阳修少孤,其母教其识字”,这里的“孤”显然指失去父亲,因为他的母亲还在。

志:志气。

伤:悲哀。

感:感伤。

李将军

原文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3.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悲伤文言文篇八
《文言文阅读》

2009年高考题

史传类

五、(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

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

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

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

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

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

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

答案 D

解析 D项“动”,总是,常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 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③ “未尝辄敢出门”

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

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

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

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

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

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 C

解析 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

县任职以来,君实呆

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

实之流。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答案 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

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

居住的有几百家。

解析 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

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

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⑴中“相”译

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

(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

都”,“因”译为“于

是”,“数”译为“几”。

【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

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

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

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

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

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

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

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

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

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

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

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

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

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

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

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

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

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

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

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

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

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

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

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

念魏德深。

六、(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

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

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

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

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

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

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

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

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

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臵篱外。邻曲惭愧,

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

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

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

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

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

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

自《宋书· 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

D.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 爨:做饭 .

答案 A

解析 禀:天赋,赋予。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

A.①唯餐盐饭而已 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①父抱笃疾弥年 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①于母前,示有所啖 ②岂可减溉田之水

D.①原平乃拜而受之 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 A

解析 B项后一句表明郭原平不赚便宜;C项后一句表明郭原平先人后己,不计较私利;D

项分别表明郭原平不随便接受别人东西和不愿麻烦别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

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

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

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

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 C

解析 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

应为“每次行船来钱

塘”。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 答案 (1)郭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

悲伤文言文篇九
《文言文阅读(二)》

训练16 文言文阅读(二)

(时间:50分钟 分值:66分)

(对应学生用书P409)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退 让

贾 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③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是何.①②

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

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

④⑤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

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

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 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③恶(wū):叹词,表示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说:同“悦”,高兴。 ⑥窭(jù):贫而简陋。 ⑦翦:同“剪”,修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 .

B.楚边亭旦而行瓜 . 行: 巡察。

丑:以为羞耻。 ( )(3分) 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

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飨:宴请 .

解析 A.莫:通“暮”,夜晚。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怒其亭瓜之恶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解析 A.其,均为代词,前者代梁国边亭;后者指自己。 B.因,前者副词,于是,就;后者介词,通过,特指通过某种人物关系。C.若,前者连词,表假设,如果;后者代词,你。D.均为加强判断语气。

答案 D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解析 C.“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

答案 C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的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

(2)便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3)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解析 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答案 B

【参考译文】

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

们知道。”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诉官吏说:“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对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便送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就的行为才有的。俗话说:“转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老子说:“报怨以德。”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吧!为人不忠厚老实,怎么值得去效仿呢?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唐]舒元舆

昔岁吾行吴江上,得亭长所贻剑。心知其不莽卤,匣藏爱重,未曾亵视。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见惨翳积蚀,仅成死铁。意惭身将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

若此,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

数月后,因过岐山下,得片石,如绿水色,长不满尺,阔厚半之。试以手磨,理甚腻,文甚密。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问于切磋工,工以为可为砥,吾遂取.

剑发之。初数日,浮埃薄落,未见快意。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工曰:“此石..

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归如其言,果睹变.

化。苍惨剥落,若青蛇退鳞,光劲一水,泳涵星斗。持之切金钱三十枚,皆无声而断。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

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以此

益知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

日月之光景耶!

吾常睹汝辈趋向,尔诚全得天性者。况夙能承顺严训,皆解甘心服食古圣人道,知其必非雕缺道义,自埋于偷薄之伦者。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①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吾闻此,益悲此身使尔.

辈承顺供养至此,亦益忧尔辈为穷窭而斯须忘其节,为苟得眩惑而容易徇于人,为投刺牵役而造次惰其业。欲书此为戒,又虑尔辈年未甚长成,不深谕解。 今会鄂骑归去,遂置石于书函中,乃笔用砥之功,以寓往意。欲尔辈定持刚质,昼夜淬砺,使尘埃不得间发而入。因书为《砥石命》,以勖尔辈,兼刻辞于其侧曰: 剑之锷,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扬。砥乎砥乎,为吾之师!仲兮季兮,无坠吾命乎!

(选自《唐文粹》,江苏古籍出版社)

【注】 ①兔魄:月亮的别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 意:猜想,料想。 .

B.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 .

C.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 就:趋向,前去。 愈:胜过,超过。

D.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 利:锋利,锐利。 .

解析 D.利:使„„锋利/锋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前为造化剩物 如今人方为刀俎 ..

B.吾遂取剑发之 . 杳不知其所之也 . ( )(3分)

C.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D.日丐于他人之门 .而君幸于赵王 .

解析 A.为,表判断,是;B.代词,它;动词,去,到;C.代词,什么;副

悲伤文言文篇十
《文 言 文 阅 读》

文 言 文 阅 读

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4、了解文言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5、把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常见的固定句式。

6、形成文言翻译的基本能力。

7、提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提升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文言准确翻译能力的形成。

2、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把握规律,了解方法。

2、注重学生练习,注重讲析、强化。

3、引导学生整理、积累、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5、安排二十九课时(其中十课时为必修1-5文言课文的复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据在于:

1、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和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和古风,变得浅白化和粗俗化。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事实上,以现行的香港中国语文教材来看,文言文到了高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庆幸的是,由于受近一年来人们对中国语文旧有教育进行的深刻反思的影响,人们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转变,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增加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晴雨

表的高考对文言文又是如何考查赋分的,值得大家关注。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120个实词、19个虚词)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分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1、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一道,分值3分,应该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三、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

的水平。例如《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 “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四、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已成稳定模式。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2、当前语文教育界对高考文言选材的一些批评意见

⑴、选材故意避开名家名篇,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传记片断,思想内容单一,道的负载太重。更可怕的是,这些思想当中有不少是垃圾,如:尽职与忠君不辨,尊老与愚孝并存,比如李若水说:“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透着一股十足的奴性。再如何子平,其母逝,他“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母逝而悲伤,人之常情,但把自己的悲伤昭示到夸张的地步,便有矫情之嫌,远无课文《祭妹文》《项脊轩志》来得情真。再如郭永,做大谷县县令时,“县有潭出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这场雨下得有点离奇,郭永仿佛有呼风唤雨之能,不知是人是妖。

⑵、由于是人物传记,且又都篇幅短小,人物的刻画描写先天不足,导致材料中的人物一般缺乏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写法上平铺直叙,给人一种罗列好人好事的感觉,近乎光荣榜,毫无司马迁、班固等名家的传神之笔,读来生僵挺硬。没有优美的语句供人咀嚼,没有传神的描述供人欣赏,没有深遂的意境让人受到熏陶,所有的只是一个个概念化的人物和某种理念的僵尸。看不到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看不到人性美和人情美,看不到人类文化进步的足迹。命题者为了宣传某种“道”,不惜以扼杀考生的审美情趣为代价。这样的文章人文性有余而文学性不足,读来生僵挺硬,既淡化了审美情趣,又不利于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⑶、由于文段相对容易,这客观上给命题者设置题目增加了难度,命题者不得不在题干和选择项的设置上大做文章。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题目或出错或不严密的情况几乎年年都有。

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客观上造成文言文读不太懂不要紧,有些词义搞不清,有些句子弄不明,也不要紧,一样能做对题。关键是要会用比较法,看哪一个备选答案更合理。也可以运用排除法,看哪些答案不合理,分别加以排除„„"高三学生对文言文备考往往是进行一些艰苦卓绝地机器化、程式化训练,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竟然还能剩下多少,不管!

尽管每年高考后都有人对其选材有颇多非议,而且近几年高考也不断在改革,但文言文选材都是只降难度,没改变传记文思路,所以估计高考文言文选材一般情况下还会是人物传记,当然如果一定说到变化,是不是可能会在人物类型上做些文章,会不会出现一些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隐士)什么的,再者,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小品如寓言、游记等的阅读训练。因为它们在文言作品中比传记文更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五、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选择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其实,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而不能正确答题。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六、应试的基本策略

1.多读古文,多积累,。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2.转变阅读观念

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

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3.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师说》等,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4.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当然更要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的古文阅读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三是特别注意去复习课文中的古代散文名篇,有时间还可以看看《古文观止》中的散文名篇。

5.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七、注意事项:

1、不能因为高考不考文学、文化常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忽略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不然,必定会给文言文阅读造成障碍。

2、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完原文再做题,要牢记“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础。

3、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实在轻视不得,麻痹不得。事实上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得分率虽然逐年提高,但从文言文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所以应指导他们努力做好每一道题,以提高得分率。

4、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有的考生或许认为文言文翻译考的是“翻译”,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其他方面“差点”无伤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阅卷的时间短,考生答卷的整体质量一定会影响阅卷人的印象和情绪,可以肯定地说,如果题目翻译得好,但答卷态度不严肃,不认真,书写潦草,一定会影响文言文的得分。

5、注意选择题中障碍的设置。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文言文阅读由于采用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置一些障碍,以检验考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文言文试题中常设的障碍主要有:

相关热词搜索:悲伤的文言文 把悲伤留给自己 最悲伤作文事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悲伤文言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悲伤文言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586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