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止的成语有哪些

止的成语有哪些

2016-01-30 08:58:0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一《疯狂猜成语一个止字和一个黑点是什么成语》 ...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一
《疯狂猜成语一个止字和一个黑点是什么成语》

疯狂猜成语一个止字和一个黑点是什么成语猜成语一个止字

一个黑点

是什么?这一关得出的成语是什么?这里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一关的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这一关的答案:点到为止

百度攻略&口袋巴士 提供1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二
《《大学》的成语有哪些?》

小资料:《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据说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程颐、程灏二兄弟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①止於至善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达到极完美、极完善的境界。注:止:达到;至:最,极。个人心得:止于至善是我最喜欢的成语之一。无论是学习、做事,追求完美、完善,到任何年代都是错不了的事情。②正心诚意原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态,必先使自己的思想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思想真诚无私,必先明白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注:格者:正其不正。个人心得:这是一个连环句,一环扣一环。讲的是治国的方针。并从宏观讲到微观,深入浅出。对古代国王、大臣是个非常有哲理的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如果你能做到心正意诚,从国王到平民,谁不愿和你交往呢?自古以来做人就要讲究诚信。只有讲诚信的人在社会上才能立住脚。古今中外皆如此。正如原文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③格物致知参考正心诚意。④无所不用其极原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意思:无处不用尽全力。(极:穷尽。)个人心得:从原文看来我觉得与止于至善有着相近的意思。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贬意。⑤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意思:个人的言论行动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心存侥幸去做坏事,做了也隐瞒不住。个人心得:为人处世要处处小心谨慎。不要耍小聪明。做事之前要从他人角度考虑一下。这事能不能做?做了以后会有什么后果?最

好不要做那些人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情。⑥心广体胖读音: xīn guǎng tǐ pán原文: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心胸开阔,外貌安详。注: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此成语读错的人颇多。凡是读错了肯定就用得不对。个人心得:我观察过周围的人。凡是心地宽广的人,他的神情体态必定让人看着舒服。凡是心地窄小的人,会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⑦心不在焉原文: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意思:心思不在此。注:焉:于此,在这里。⑧悖入悖出原文:“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用非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非正当的手段拿走。个人心得:比如赌博赢来的钱,一转眼又输掉了。其实悖入得来的钱财即使不悖出,也不是什么好事。现在那些贪官们悖入得来的钱财,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无非是牢狱之灾。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⑨善以为宝原文: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意思:楚国没有什么宝物。只有以美德作为珍宝。⑩生财有道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这个成语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三
《疯狂猜成语有3 4 人 的成语是什么?》

疯狂猜成语有3 4 人 的成语是什么?

疯狂猜成语中有一关是一只手在推3然后阻止4,这一关答案成语是什么呢?最近很多玩家都

不知道这一关的答案,这里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具体介绍。本关答案是:推三阻四

百度攻略&口袋巴士 提供1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四
《疯狂猜成语为止两个字一道闪电是什么成语》

疯狂猜成语为止两个字一道闪电是什么成语

疯狂猜成语这个关卡是闪电和反过来的为止两个字,这关其实很简单,玩到这个关卡的玩家

,应该对这个游戏的思路有所了解吧,下面还是看看这关的攻略。这一关答案是:点到为止

百度攻略&口袋巴士 提供1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五
《疯狂猜成语有个时间表是什么答案》

疯狂猜成语有个时间表是什么答案

疯狂猜成语中有一道题目是一个没有刻度的钟,各位玩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疯狂猜成语钟的答

案呢?稍安勿躁,马上为你带来最靠谱的疯狂猜成语答案。

无时无刻

照常理来说这道题应该是和钟有关的一个成语,但是仔细看看又觉得不对,这道题是一个钟没有时的指示也没有刻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无时无刻呢?结果答案果然如此,疯狂猜成语没有刻度的钟的正确答案就是无时无刻,那么你知道无时无刻这个词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吗?它的出处又是什么?

无时无刻不( wú shí wú kè bu)

【解释】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即“每时每刻都”。

无时无刻(wú shí wú kè)

【解释】:时、刻:时间。没有时刻,表示从未有过。常与否定词连用。虽然有两个表示否定的“无”,但表达的意思不是双重否定,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象掉下了一件什么东西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示例】:半个月来,她老是偷偷地看着剑波,她的心~不在恋着剑波,就好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一样。 ◎曲波《林海雪原》九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常与否定词连用

【例句】:他无时无刻不在看书。

注意 粤方言区(如香港)口语上习惯将"无时无刻"等效于“时时刻刻”。

百度攻略&口袋巴士 提供1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六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历史人物和成语有哪些

1、 一鼓作气(曹刿)2、一字千金(吕不韦)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5、东山再起(谢安)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8、负荆请罪(廉颇)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11、三顾茅庐(刘备)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马援)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17、暗渡陈仓(刘邦)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鸡犬升天(刘安) 25、高山流水(俞伯牙)26、口蜜腹剑(李林甫)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29、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32、司空见惯(刘禹锡)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38、黄袍加身(赵匡胤)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47、画龙点睛(张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韩信)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53、鞠躬尽瘁(诸葛亮)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56、举一反三(孔子)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鞠躬尽瘁—诸葛亮 锦囊妙计—诸葛亮 庐—诸葛亮

虎踞龙盘—诸葛亮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植

三顾茅庐—刘 备 髀肉复生—刘备 陈相因—司马迁

得陇望蜀——岑彭 指鹿为马—赵 高 身是胆—赵云

完璧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 颇 薪尝胆—勾 践

兔死狗烹—勾践 不学无术—霍光 如嚼鸡肋—杨修

不知所云—诸葛亮 初出茅集思广益—诸葛亮望 才占八斗—曹 后患无穷—刘备 陈 超群绝伦—关羽 一 图穷匕见—荆 轲 卧 坚壁清野—荀彧

七步之才—曹 植 闻鸡起舞—祖 逖 江郎才尽—江 淹 曾参杀人—曾 参

一字千金—吕不韦 志在四方—毛 遂 洛阳纸贵—左 思 以人为镜—李世民

怒发冲冠—蔺相如 双管齐下—张 璪 囊萤照读—车 胤 墨守陈规—墨 翟

目不窥园—董仲舒 梁刺股—苏秦、孙敬

乐不思蜀—刘 禅 叹为观止—季 札

破釜沉舟—项 羽 木粪土—孔 子

相煎何急—曹 植 终不渝—魏 征

老马识途—管 仲 别三日—吕 蒙

方寸已乱—徐 庶 再起—谢 安

势如破竹—杜预 神速—郭嘉

出言不逊—张郃 相看—吕蒙

吴下阿蒙—吕蒙 渴--曹操

暴殄天物--商王 不释卷--吕蒙

孺子可教--张良 纸上谈兵--赵括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背水一战—韩 信 围魏救赵—孙 膑 刮目相看—吕 蒙 投笔从戎—班 超 出人头地—苏 轼 白驹过隙—宋太祖 车载斗量—赵咨 大器晚成—崔琰 庸人自扰—陆象先 怒发冲冠--蔺相如 一饭千金--韩信 赤膊上阵--许褚 磨杵成针—李 白 悬 凿壁偷光—匡 衡 黄袍加身—赵匡胤 朽 紫气东来—老 子 始 脱颖而出—毛 遂 士下笔成章—曹 植 东山 断头将军—严颜 兵贵 负重致远—庞统 刮目讳疾忌医—蔡桓公 望梅止 暗渡陈仓--韩信 手

嗟来之食--黔敖 韦编三绝--孔子

宝刀未老--黄忠 旁若无人--荆轲 墨守成规--墨翟 狡兔三窟--冯煖

病入膏肓--景公 鸡犬升天--刘安 乐不思蜀--刘禅 投笔从戎 --班超

三令五申--孙武 大义灭亲--卫大夫石 东窗事发--岳飞 成竹在胸--苏轼

东山再起--谢安 偃旗息鼓--赵云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风声鹤唳--苻坚 梦笔生花--纪少瑜 口蜜腹剑--李林甫 力透纸背--颜真卿

泰山北斗--韩愈 司空见惯--刘禹锡 黄袍加身--赵匡胤 程门立雪--杨时

三寸不烂之舌—毛遂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 瑜

老牛舐犊—杨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

止的成语有哪些篇七
《成语》

附:成语梳理。

1、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有五方面:

第一是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第二是寓言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第三是历史故事,比如负荆请罪、毛遂自荐

第四是文人作品,比如耳提面命、人言可畏

第五是外来文化,比如公德无量、醍醐灌顶

无论来自哪些方面,其承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特质都是一致的。

2、成语的特点

( 1 )定型性。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譬如 “ 心广体胖” 的 “ 胖 ” ,只能读 pán ,而不能读 pàng ,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 “ 自怨自艾” 的 “ 艾 ” 只能读 yì ,而不能读 ài ,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又如 “ 闻鸡起舞” 的 “ 舞 ” 只能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 “ 名门望族” 的 “ 望 ” 是有声望的意思。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太多,这给学习中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 2 )含义的固定性。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譬如 “ 七步之才” 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 “ 江郎才尽” ,是指本来有才而后 “ 尽 ” 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 “ 豆蔻年华” 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 “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而 “ 汗牛充栋” 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 炙手可热”是说人的气焰盛、权势大,不能形容知名度高、不能用于形容当下红人。

( 3 )成语的色彩。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譬如, “ 无微不至” 是褒义的, “ 无所不至” 、 “ 无所不为” 是贬义的; “ 东山再起” 是中性的, “ 死灰复燃” 是贬义的。 “ 杀一儆百” 是书面语体的, “ 杀鸡给猴看” 是口头语体的。

3、成语的结构

前面提到,成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从结构形式看,同其他短语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并列(待人接物、任重道远)、承接(放虎归山、马到成功)、目的(画饼充饥、守株待兔)、因果(图穷匕见、温故知新)、主谓(百感交集、居心叵测)、偏正(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等。当然,也有一些成语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无法对它们进行语法的划分。

懂得一点成语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书写、理解,从而正确使用。如 “ 文过饰非 ” 是 “ 文过 ” 与 “ 饰非 ” 的并列, “ 文 ” 与 “ 饰 ” 的意思相近, “ 过 ” 与 “ 非 ” 也就意思相近,因此,就不能将 “ 饰 ” 写成 “ 是 ” 。 “ 待人接物 ” 是 “ 待人 ” 与 “ 接物 ” 的并列, “ 物 ” 就是指人,因而这个成语是指与人相处,而不是其他意思。又如, “ 言简意赅 ” 是 “ 言简 ” 和 “ 意赅 ” 的并列, “ 言 ” 和 “ 意 ” 相对, “ 赅 ” 的意思也与 “ 简 ” 相对,指全、完备。

4、成语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望文生义。

错例:“在语 文 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 文不加点 的毛病。”

这里显然是将“文不加点”的“点”理解成了“标点”。而“文不加点”的真正含义却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错例:“编辑部收到的这些稿件都是 不刊之论 ,无法采用。”

作者显然将“不刊之论”的“刊”理解成了“刊载”“刊登”。其实,“不刊之论”的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

(2)褒贬不分。

错例: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 弹冠相庆 。

“弹冠相庆”这一成语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这是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可见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错例: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 守株待兔 ,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

“守株待兔”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用此讽刺了那些拘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后来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这也是一个贬义成语。作者的本意是要赞颂公安人员神机妙算、勇擒凶犯的事迹,自然不应用贬义词。

(3)张冠李戴。

错例: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技压群芳,荣获冠军。

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义项是:敬辞,用于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事物,指人时专指女性。如“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芳名(指女子的名字,一般用于年轻女子)”“芳心(指年轻女子的心)”。可见,“技压群芳”只能用以指女子的技艺超过同性其他人,不能用来称颂男子体操队。只有改为“力挫群雄(雄:这里指男性)”才能说通。 ( 4 )轻重失当。

错例: 李 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 日理万机 。 “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

错例:辽沈战役中,我军打得敌人 头破血流 ,狼狈溃逃。

“头破血流”,一般指在斗殴中被打的惨状。上面例句用以描述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中敌人失败的情形,明显力度不够。若用“丢盔卸甲”才比较合适。

( 5 )自相矛盾。

错例: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 功亏一篑 ,只获得第八名。

成语“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后来人们用以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例句中已经说了“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 “只获得第八名”,就不是“功亏一篑”。只有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中惜败获得亚军才可以称作“功亏一篑”。

错例: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 萍水相逢 。

“萍水相逢”这一成语,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原句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意思是像水里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萍水相逢与“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自相矛盾。

( 6 )画蛇添足。

错例:许云峰同志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 遍体鳞伤 ,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遍体鳞伤”意为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遍体”与前面的“全身”意思重复。

错例: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 难言之隐 的苦衷。

“难言之隐” 意为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隐”与后面的“苦衷”意思重复。 错例: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 生灵涂炭 。

“生灵涂炭” 意为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生灵”与前面的“人民”意思重复。

( 7 )胡乱模仿。

错例:这个工程如果出了问题,我 拿你是问 。

很明显,“拿你是问”是作者模仿成语“唯你是问”而造的一个短语,但他并没有理解“唯你是问”中的“是”只起提前宾语“你”的作用,并无实义。“唯你是问”即“只问你”。 照此看来,作者仿照的“唯你是问”只能翻译成“拿问你”,这从语法上无论无何是讲不通的。

错例:有的人事前信誓旦旦,拍胸脯打保票,但一出了问题就 躲之夭夭 。

“躲之夭夭”模仿的成语是“逃之夭夭” 。“逃之夭夭” 是逃跑的诙谐说法,出自《诗经·周南·桃夭》一诗中“桃之夭夭(意思是桃树长得枝叶茂盛)”一句,后以“桃”谐音为“逃”。而作者仿照的“躲之夭夭”中“之夭夭”既无来历,又无意义,可谓东施效颦、弄巧成拙。

成语的学习与复习这项实践活动,有一部分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即常用错用成语的具体讲解。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发给《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让学生每人自己认领 3 个,然后逐字进行讲解,如果是典故,要讲解其出处和具体用法,然后到人民网上查找使用该成语的句子两个,作为成语造句,讲明正确用法。同时,提示同学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不为已甚”,许多人都错读为“不为己甚”。所以学生在讲解时特别强调,这个成语出自《孟子 · 离娄下》。原话是 “ 仲尼不为已甚者 ” ,意思是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已甚”就是过分。

成语的学习与复习,还有一部分是教师要求的,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完 每篇课文之后,自己动手进行积累和整理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加上注释,写出造句。教师每周检查,这点是老师们应该始终坚持做的,我不再赘述。

关于成语的学习与复习,有两点是必须关照的。

第一,利用成语讲清楚文言语法,完成初高中文言教学的平稳过渡。从历届高一接班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言特殊的语法现象一般局限在听说过的层面,但此种用法到底是怎样的用法却都不大明白。这是高中文言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比如,高一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那里面出现了通假字、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宾语前置等文言特殊的语法现象。通假字、名词活用作动词还好说,学生对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宾语前置普遍感到陌生不理解。此时,如果用成语来讲解文言特殊语法,既可以化解文言语法中

的诸多难点,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成语和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石二鸟,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通假字:图穷匕见(现) 再接再厉(砺)

名词做动词:春 华 秋 实 无所 事 事 卓尔不 群党 同伐异 兵不 血刃 风马牛不相及

华而不 实 一 鼓作气 寡不 敌 众

形容词作名词:目空一切 破旧立新

“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是“坚固的铁甲”和“锐利的兵器”的意思,“见微知著”中的“微”和“著”是“微小的苗头”“显著的趋势”意思,“扶危济困”中的“危”和“困”应理解为“处境危急的人”“生活困苦的人”。

摧 枯 拉 朽 (表枯朽树木)

抱 残 守 缺 (表残破的东西) 乘 坚 策 肥 (表坚车肥马)

拨 乱 反 正 陈陈 相因 从 善 如流 除 恶 务尽

化 险 为夷 除 旧 布 新 好 高 骛 远 拈 轻 怕 重

求 全 责 备 温 故 知 新 激 浊 扬 清 驾 轻 就 熟

体贴入 微 补 偏 救 弊 喜 新 厌 旧 取 长 补 短

避 重 就 轻

形容词作动词:

博 古通今(表通晓) 妄自 菲薄 (表轻视)

彼 竭 我 盈 业精于 勤 (表刻苦学习)

溯本 穷 源

动词作名词:路不拾 遗 抱 残 守 缺 迎 来 送 往 (表往来的客人)

吊 死 问疾(表死去的人) 入 不敷 出

使动用法

赏心悦目 兵不血刃(名词) 天翻地覆(动词) 富国强兵(形容词)

①名词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 汗牛充栋:充栋的书使牛出汗

粉身碎骨(使身体变成粉末)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 : 小 国 寡 民 (《老子》)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正 本 清 源:使根本正源头清。 丰 衣 足 食:使衣食丰足。

赏 心 悦 目:使心目都感到愉悦。 轻 徭 薄 赋:使徭役赋税都减轻。

惊心动魄 完璧归赵

③动词使动用法 :既 来 之,则 安 之。

闭 月 羞 花:(使月闭,使花羞) 沉 鱼 落 雁

飞 针 走 线:(使针线飞快地穿过) 翻 天 覆 地:(使天地覆转)

伤 天 害 理 起 死 回 生 息 事 宁 人

意动用法

游戏人生(名词) 幸灾乐祸(动词) 不耻下问(形容词)

1. 名词意动 :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鱼肉 百姓:(以百姓为鱼肉) 草菅 人命:(以人命为草菅)

师 心自用:(以自心为师)

2. 形容词意动: (以……为……、把……当作……)

甘 其食, 美 其服, 安 其居, 乐 其俗。《老子》

孔子登东山而 小 鲁,登泰山而 小 天下。《孟子 尽心上》

不 耻 下问:(以……为耻) 是 己 非 人:(认为……为对 错)

贵 谷 贱 玉 安 居 乐 业 厚 古 薄 今 不远万里 是古非今 幕天席地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在成语中也都有呈现:

倒装句

宾语前置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故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 是否定句式,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 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惟命是从 唯命是听——这些词中的 “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状语后置

成语“青出于蓝”“毕其功于一役”“无济于事” 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都属于“于”字引领的状语后置,“相濡以沫”属于“以”字引领的状语后置。

被动句兔死狗烹(被咬死,被煮吃)“受制于人”、“不齿于人”等用“于”字表被动,还有没有被动词的,例“贻笑大方”“见笑大方”等。

省略句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束之高阁”“千钧一发”“运筹帷幄”“名垂青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都省略“于”字,“杯水车薪”则省略动词“救”。

判断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草木皆兵”“四海之内皆兄弟” “天下为( w é i 是)公” 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 “非亲非故”是否定判断。

经过上述的整理,文言语法和句法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再见到这些语法现象时,就比较清晰了。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经过这样的讲解与补充,学生也会比较明白了。 第二,在文言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加入成语的讲解与扩展。

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用到的词语,包括实词与虚词。虽说实词易解,虚词难懂,但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与要旨来说,掌握实词至为关键。而实词的一词多义性又困扰着学生的文言阅读。因此,在学习文言课文时,要适时加入与重点实词相关的成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止的成语有哪些相关热词搜索:然的成语有哪些 生的成语有哪些 人的成语有哪些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止的成语有哪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止的成语有哪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913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