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论语内容感想

论语内容感想

2016-02-01 09:10: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内容感想篇一《论语感想》 《论语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内容感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论语内容感想篇一
《论语感想》

《论语》感想

时光流逝,光阴如梭,一学期的论语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而留下来的是经得起长时间的品味的经典。无论是大学之道的在明明德,还是论语的如沐春风,还是反皮革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还有„„很多很多,感谢论语课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学会如何宽厚的待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修养。

现在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电视剧,粗制滥造,没有逻辑,但却猥琐前行,冗长不能罢手。如今的我们被快餐文化所包围着,就连本应学术氛围强烈的大学,也充斥着焦灼的追逐名利的味道,学生贵族、学生官僚、盲目入党的现象随处可见,古人的那份闲适与儒雅已全然不见踪影。 有谁还会去留意那一抹缱绻的舒云, 谁还会为那一株含羞的小草独生怜意?感谢论语课让我寻找真实的自我,让我学会如何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下如何处事。

《论语》的这部儒家学派的巨著,两千多年来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伟大思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智慧、高尚的理想以及不朽的真理。孔子言论从各方面教育我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修身养性......。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世人对论语的评价,它不只教人修养,更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宝典。而我也从论语中吸取了经验。

我感觉《论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人在愉快的生活中度过人生,不为物役,不为利驱,以一颗淡泊的心,旷达的胸襟,超逸的性情去感悟生活,创造理想的生活,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找

到内心的安宁。‘君子食无求饱,寝无求安’‘饭疏食,饮长,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些都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内心修养和人生觉悟。

同时我觉得要做到想孔子那样的君子的确不易,我们又何必要做孔子那样的人呢?孔子也主张博采众长,活到老学到老的。我们要孝顺父母,也没有必要做到像‘三年无改于父道’之类的不符合现代现实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也没有必要非得做到‘不忧,不惑,不惧’;我们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但也没必要做到物质上无所求的境界。

我觉得在生活我们应该也要一种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情操,可能我们在生活中会因为一个小拌嘴而闷闷不乐,可能会为了一个小摩擦而不知所措,可能为了一些小事情而变得深沉起来,其实正向老师说的那样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你这是向自己施加负能量,也在把自己的负能量传递给别人,这样恰好是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整个事情走向一个极端。而自己的一个微笑便可以化解摩擦,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愉快,也使得周遭的人因你变得愉快。只需要一点点小的改变,便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丽。

要说论语课我学到什么,我认为我学到不是关于论语的知识典故,而是做人的态度和方式,解决事情的想法等等。而我将在我接下来的生活中也会去践行这些想法。谢谢论语课,谢谢老师!

生命科学院口腔医学七年制吴祖平 201100240030

论语内容感想篇二
《读《论语》感言》

《论语》感言

《论语》感言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 道德 仁爱 孝道 教育 和谐 价值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已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而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

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了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新时代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之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复杂化和多元化。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 《论语》书中的思想观

一、《论语》书中的道德思想

《论语》中认为道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支撑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需要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动力的结合并促动支撑的。而其社会的发展无外乎需要四个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精神文化。正是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的支承点。离开这四个支承点,一个社会很难得以维持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始终存在的理念就是把道德与政治相结合,以道德来指导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的贯彻。孔子在这点上是这一思想的发创也表现尤为突出。在孔子的思想里,社会存在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军事、制度以及的道德的支撑,并认为道德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承点,也是核心和主导。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孔子看来,任何人的生存、任何社会的维持、任何国家的存在,是需要先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的,“足食”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想不被欺凌和侵略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足兵”是维持最基本的存在;再加上拥有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使民以时”,在中国这样的以农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其国家经济就是农业经济,而其发展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使民以时”的,从而促使人民安定生产而粮食充足。

但在孔子心目中,认为一个社会、国家光具有丰富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备的社会制度仍然不够,而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主导是“信”,是“仁”之贯彻,即是仁义道德要在社会生活得以贯彻、得以普遍。只有这个核心之支撑才能让一个社会、国家真正得以生存与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道德才能够做到“尚贤”,只有统治者具有仁义道德才能表率、感召人民,才能更好的统治,才能“子欲善而民善之”,“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有道德作为社会的原则才能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有道德才能使“民信之”,只有道德原则的贯彻,才能够使整个社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社会才能安定、稳定。

在孔子的社会价值坐标中,仁义道德是高于其他社会支承点的,高于一切价值。道德高于生产、经济、利益、军事、 艺术 、宗教等等。在整个价值体系里,仁义道德是处于最高的层次,居于最上的地位。

孔子身怀救世之情怀,一方面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寻求到其支承点的所在,认为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社会制度以及道德精神之上的,而且在另一方面还同时把道德做为社会的最根本的支承点。这一思想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以后的统治者当作统治国家的思想发扬广大。

孔子告诉我们: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明白道理。如果你早上得道,就是晚上要离世,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同时,最有最求有抱负的人来说,他所在意一定不是外在的衣食,而是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东西。整天和别人比吃比穿的俗人,真是不值得和他们打交道。孔子提醒我们,党同伐异是危险的,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边。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孔子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呢?孔子告诉我们要做精神上的贵族。走在现代都市的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流连忘返。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让生活得品质空前提高。我们在这个无比强大的物质世界的压迫下,常常感到自己无力和卑微。内心的脆弱和精神的枯竭是现代人的通病。让我们聆听圣人的教诲,捧起那么久违的经典,重新强大我们的神经和道德吧!

二、《论语》书中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之心”为主要的前提条件。“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孔子认同的最高道德境界。目前,人们在感受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渴望人性的回归,得到精神的慰藉。因而注重仁爱之心的培养,对于善待他人、扶残助弱、扶危济困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何谓“仁学”?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哪里来呢?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止于此,还要“推己及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而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这对于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来说就是应该行“仁政”,行“王道”,不应该行“霸道”。这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的实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语内容感想篇三
《论语感想》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其所谈“察人之方”,“力身之则”,“仁孝之道”,“学习之方”,“为政治国”,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读一读《论语》以谨听圣人之言,坚守行身之则很有必要。

单就学习而言,我们总是在寻找摸索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便是好的方法之一。孔子由此告诉我们要以学习为乐,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间再经常复习一下,此所谓“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一样,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中间总有一些不懂装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大家是非常谦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更是大家的风范。

就做人而言,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坏三天,学好三年。而《论语》正是指引我们走向正途的明灯。“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自省;“贤贤易色”告诫我们要以德行为重;“事父母能竭其力”告诫我们要孝顺父母;“泛爱众,而亲仁”告诫我们要有爱心重仁德;“过则勿惮改”告诫我们要知错就改;“慎终追远”告诫我们要有孝心重感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軌,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无信之人不会被人尊重。“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于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为我们讲明了求富贵之道,要符合道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告诉我们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够受人尊重的谦谦君子的形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人 1

生之路。

就处事而言,我们应以《论语》之言为处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诫我们以诚待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告诫我们看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告诉我们居住都要和有德行的人在一起,所谓“近朱者赤”。“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伪君子。“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告诉我们不要只为利益而工作,否则便会遭到埋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我们要向贤人学习,对于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过错。“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告诉我们孝道中的“仁”,指出父母的过错,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行胜于言。“朋友数,斯疏矣。”,告诉我们对待朋友的过错,当以礼渐进,否则便遭到疏远。“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虽然是在谈治国,但工作也同样适用。用自己的德行去以身垂范,才能真正服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我们要多听,谨言慎行,这样便可减少错误和后悔。“举直错诸枉”是永远的真理,只有正直的人才会真心地做事,而那些邪恶之徒只会为自己想,我们要接近正直者远离邪恶者。

孔子也为我们列举了许多圣贤作为学习的榜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子产;“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晏平仲;“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宁武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叔齐;“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尧舜;“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孔子本人。书中圣贤数不胜数,所具品质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 2

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3

4

论语内容感想篇四
《论语感想》

论语政治

——孔老夫子是个可爱的人

记得老师时常在课上提起《论语》,我也很喜欢孔老夫子。 高中语文老师说:“如果你们上大学后碰到什么问题与困难,只要翻翻《论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他都已经帮你解决了。”时隔两年,我发现这句话说的很在理。

诚然,孔子在他那个时代的确不怎么受待见。可是,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其实都是需要这么一本教导人们怎么做人的标准来迎合其发展需求的。虽然其中的很多观点乍看的确有些刻板有些无关紧要甚至根本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比方说“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篇》)”,但是更多时候可以说是大部分时候,其所说的待人做事治国的道理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记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译为“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取走,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读完顿时就有种被坑了的感觉。后来想想其实这句话也挺有道理,无论放在古代现代还是将来。对于层次比较高的统治阶级来说,管理其实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

一、每个阶级的需要解决的内部矛盾不同,而往往政策的制定与出台通常不可能完全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二、老百姓通常占了社会群体的大部分,而政权实际上只是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能宏观大局的也只是那小部分。老百姓没有这样的平台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站在统治者的平台观察和思考问题,故他们所做出的判断也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故民只可使由之。

想想现在的中国,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喜欢时不时的愤青一下,我表示对他们其中有些人幼稚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一个泱泱大国能治理成这样实际已属不易,由于小时候在农村待过很长时间,实际上如今的农村和过去的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医疗卫生务工子女的教育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制定的政策实际上的确是认真贯彻落实到每家每户的。对于有些新政策的出台人们往往不明白其背后的道理(——在大城市里居住人们常常对三农问题不以为然,而身处农村的人们也对某地经济发展道路的变动等话题的漠不关心),便一味的去抨击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毕竟,真理具有可观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途径。而没有设身处地的认真考察,妄下论断是不可取的。有时新闻报纸等媒体的确能够客观的反应一些事实,但是若是要了解真相,还是需要全面具体立体的去考察。抱着批判的思想的确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有时可以起到督促政府的作用,但是盲目的批判只能使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论语中倡导的理想国为“共天下、让天下、正名分、重德行”。德政,即以德治国,是孔老夫子一再强调的观念。统治者,在前文论述中,是要做到宏观大局统筹协调的,故首先应该在这方面以身作则,修己正身,以做到为民表率的作用。而只有当统治者以身作则之后,老百姓才能对他的治理心悦诚服。

坦白的说,儒家所提倡的“德治”主张并没有什么根本差错,因为我们确实期待统治者越有德性越好,而且我们也相信有德行的统治者会对人民起正面的示范作用。德行不是“合不合法”的问题,而是在行为合法之余,是否真正能够符合人民的道德期待的问题。每当民主国家的领导人行为不检时(狂妄、好色、奢侈、寡信),人民总会感到失望或愤怒,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希望改选换取更好的统治者。这就说明:光靠符合程序正义的民主竞争规则,以及合乎道德较低标准的法律行为,并不会让人民觉得政治上轨道;除非统治者自己能洁身自好、以身作则,否则则会其政治威望大打折扣,连带也会影响其政权的稳固性。过去我们单纯地以为民主政治用定期选举解决了政权更替的困扰,统治者的品德好坏并不是重要问题。而纵观近代那些深处丑闻事件的统治者们——克林顿的水门事件,阿扁公务机要费案件,等等均与个人品行有关,可见统治者对人民的正面示范作用有多么重要。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做人理应如此,治国亦应如此。一个国家,如果仅仅发展其经济科技而不注重文化基础建设,而或许这些称不上当今社会的发展重点,有的人或许会说科技发展才更重要。但是正如“质胜文则野”,没有艺术与文化的基石,即使科技发展的在迅速,一个国家也只能称之为国,而非家。另一方面,一个国家若没有经济基础与科技支持,那只能重蹈清末国灭的覆辙,走上割地卖国的不归路。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直在倡导“孝”的重要性。《论语》中提到“孝”字的地方不胜枚举。孝也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也是践行仁道的基础。而人民如何能成服于管制,孔子对此的回答是:“孝慈则忠”(《为政篇》)。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孝道体现的是父子上下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则是平等的关系,公民之间无法以孝道互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无法产生父子情怀;试图以孝道作为公共领域的基础,极可能会产生扞格不入的后果。无论如何,孔子在两千年前所持的讲求孝道的观念在两千年后的新中国依然是适用的。

论语内容感想篇五
《论语感想》

《论语》感想 大概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论语,教室空白的墙上会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记得幼时背论文中的句子时,也会学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好似晃脑就能理解句子中深刻的韵味。当时知识比较匮乏,比较难懂字中含义,嘴上只会挂上“三人行”。

看到“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调也”,忽然又想起冰心的那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人因饱经风霜而愈益丰厚。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与考验,而正如古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历一次,方能成熟一点;体会一次,方能通达一点;战胜一次,方能自信一点。于是, 我们要像松柏一样禁的住严寒,去战胜那些汹涌而至的挫折。

以前对这句话一直是这样的理解,而再次读过,温故而知新。似乎又觉得此句更多的意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然后才启示我们要经得起考验,方能活出真本。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何?

时间是一位严格而公正的法官,经历了时间,经历了岁月沧桑和人情冷暖,许多人、许多事便面目全非,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大浪淘沙,留下的、还是当初的模样的、还有当时的价值的越来越少。于是,越来越感觉到事事难料,许多冠冕堂皇的言论、许多道貌岸然的人并非如它表面上所展现的那样。历史便成了汹涌的潮汐,或许它曾经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也竟会忘却它的磅礴,忘却它曾经汹涌过,呼啸过,然而海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没有什么力量能将这足迹擦去。可以遮掩一时,却不能遮盖永远。“千秋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功过,盖棺定论。”论语中多有是辨别君子与小人的句子,发人深醒,可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观人的龟鉴,而所有的辨别道理也均逃不过时间的考验,正如一分钟的时间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人是“泰而不骄”,还是“骄而不泰”的,一切的一切,由时间来定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何为?

荀子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那么,如何做才能如松柏般经得起严酷考验,方显真君子也?

君子上达。面对考验,高明一点、超脱一点、豁达一点,不管有多么让人的笑颜难开。喜欢东坡居士的吟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身”,纵然一生坎坷,却将阳光洒满了心灵,在词中去豪放,留存乐观。

君子不惧不忧。面对考验,坚强一点、勇敢一点、镇定一点,不管有多么的让人毛骨悚然。喜欢司马迁的“大丈夫能屈能伸”,身受腐刑的他,一生遭尽旁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第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是对是错,留给被人去说,而历史的考验足以证明他的选择。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论语内容感想篇六
《论语 读书报告 感想》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报告

1.书名:于丹《论语》心得

2.著者:于丹

3.出版社:中华书局

4.页数:157页

5.内容大意:全书一共分为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 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后记这十个部分。 易中天序:易中天对论语和于丹此书的看法;

天地人之道:我们一个生命的个体,在浩瀚的宇宙的意义;

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 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保持一个良好的人

际关系;

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

何为小人呢?

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

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

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

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理想”的含义呢?

人生之道: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含义;

《论语》原文

后记

6.书摘:《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7.读后心得: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股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普及热潮。但是,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

庸俗烦琐和高贵思想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通过于丹说论语,我在面对挫折和面对朋友上有一些认识。

首先是如何面对挫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其次是如何与朋友交往。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强大。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于丹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让我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有了新的体会,我知道了心灵的美丽和平静对于我们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会努力提高我心灵的修养,正如《大学》中所说的“修身”。

论语内容感想篇七
《论语感想》

论语感想

《论语》是孔子课堂笔记的纪录,儒家学说的代表作。今年,公司党委给我们送来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认真拜读,深感孔老夫子不愧为人类圣人,《论语》不愧为一部精彩的教科书,它不仅教我们如何做人,而且对于我们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亦有很多的帮助和启迪。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其意思是我们做事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对照自己,多听,多看,我是能够做到的,但是,对多思就不太重视,缺乏深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的转变,自己越来越懒于多思了,思考问题越来越简单,不能透过现象去归纳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每天为完成任务而生活,颇感虚度年华,愧对“万物之灵”之美誉。

至于谨言,慎行,我做得不够好。孔子说的“慎言”,就是指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对此,我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谨言慎行,就是因为不虚心。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真可谓把《论语》学到家了。而我呢?还应练好“虚心”这个基本内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我们终生的功课,但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好好体会和牢记。

我虽受过高等教育,参加工作二十余年,如今已逾“不惑”之年,应该说在自觉不自觉中,学习了较多的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感到自己担子很重,与任职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不善为人处世,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深入研究。

怎么办?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怨天,不尤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想,我应充分发挥年富力强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奋力拼搏,要努力做到:第一,活到老,学到老,多读圣贤书,学好用好广告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加强对广告市场的调研,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做时代的弄潮儿,做市场的开拓者。第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做经营公司领导的好助手,做子公司的好班长;第三,创新管理,勤奋工作,努力提高管理、协调和服务水平,维护公司利益,做公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先锋,为建设和谐黄石和大桥“二次创业”贡献绵薄之力。

回答:2008-12-21 18:4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内容感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感想 论语的感想 论语侍坐章感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内容感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内容感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983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