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

2015-12-16 15:11: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不跪着教书篇一《不跪着教书》 《不跪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不跪着教书》,希望能帮助到你。

不跪着教书篇一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

内容简介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了吴非先生(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的教育随笔一百篇。

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等,对许多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有见地的犀利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

书名的由来

“不跪着教书”的书名来自于其中的一篇文章《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写到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还有一篇文章《不要跪着读》又写道:“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其实,“不跪着”绝不止是对语文或谓人文类学科教师的要求,而应当成为对所有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应当让所有的教育管理者、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教育事业的关心者好好地看看这本书。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吴非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和主见的人,他敢于和别人唱反调,敢于实话实说,是一个令人佩服的站着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它可以让你好好洗一洗脑,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让你的心灵得到震撼!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1、印象最深的——永不凋谢的玫瑰

也许,这是本书的第一篇,也许是钦佩其高超的教育技巧,所以,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记叙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地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

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我想,这种爱是永远不能忘记的,这样的爱才能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真正播种到学生心里,才会生根、发芽、结果。这才是教育的最高教育技巧。

2、触动心灵的——“模范”如是说

在我们教育界,有许多模范人物。他们,为了学生,可以不去医院看望被撞伤的女儿,可以不回家照料患病的妻子,可以不见即将离开人世的老父亲最后一眼,可以放弃最佳治疗时间等等。这曾经是令我们感动万分的。但作者却对此表示惊讶:这样的人怎么配当老师!

他认为:一个人有这样的表现是很难理喻的。教育要铸造健全的人,可是这样的教师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他的情感是健全的吗?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换个角度看,教师不是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惜吗?不是没把亲生父母的感情当回事吗?那么,试想一下,在这种缺乏人性的教育下,他所教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继续那样片面的宣传教师的忘我和无私,继续那样不恰当的宣传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吗?

老师们,请大家珍重身体,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3、需要记住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提出教师不跪着读书,不跪着教书的观点。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照搬全套的教师,又与录音机有何区别。任何人都不应跪着读书,教师更不能跪着教书。一个跪着教书的教师,不仅自己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书中写得好:“语文教师不应当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我想对教任何课的老师都适用。

站直了,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风格吧!

4、需要反思的——只要肯读书

《只要肯读书》一文痛击如今教师的读书现状,我深有同感。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 看看我们目前的读书现状:

自愿读书少,往往是为了混张文凭而无奈的读书。 主动谈论书少,休闲时很少有人谈论所读内容。

家中藏书少,只是一种摆设。

所以,呼吁老师们:不为混张文凭,更不为加官进爵,只为成为学生真正看得起的老师,成为能做一些有价值事情的人,读书吧!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就让这记忆、这触动、这反思伴随我们成长吧!

记住: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不跪着教书篇二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篇三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由吴非先生所著,大概许多老师都看过这本教育专著。看完这本教育随笔,带给我沉甸甸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铮铮的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语。"作者以几个时代丰富的教育人生体验,以一个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审视着当今教育的种种弊端,以一个中国人具有的爱国情怀呼吁每一个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当一盏能够长久地照耀学生一生道路的明灯!当我读完这本专著,心中不由地升腾起对作者的敬意和尊重,作者虽然从事的是高中教育,但对我们的小学教育仍是触类旁通、意义深远。

一、教师的人性要丰满

教师应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应向学生广施仁爱、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学生具备仁慈善良、互助友爱、节俭朴素、自尊自爱的心灵,只有给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的学生将来不管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都能在心中盛开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让我触动很深的是作者的学生郭虹从小时候起,就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她见不得别人吃苦受罪,看见别人吃药打针也如同身受。在她医科大学毕业后当医生的第一个除夕的夜晚,毅然克服内心的胆怯和恐惧去陪护一个马上就要走向人生终点的孤老太太。当那位老太太没有亲人的陪伴却满怀感激的神情于凌晨二点谢世后,郭虹勇敢地和小护士两个人替孤老太太换上衣服,从容而神圣地用躺车把孤老太太送到了太平间。看了这个故事,谁的心里不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呢?

二、 教师的思想应站着

语文课应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名思想者。首先,教师应善于学习,应善于读书提高自身素质,应注意知识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也要有一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读书也行,因为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其次,教师应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鲁迅冷峻,善于引

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第三,教师要教育学生读好书,要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要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吸取营养,要避免产生有文凭而没文化的学生。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蒙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第四,教师的人品应站着。教师要远离权贵,要和家长保持适当距离,要远离粗俗和恶俗,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保持人品的纯净。

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中对当前教育界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深入的剖析与抨击,深深地吸引着我。

吴非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执着地坚守着他教书育人的信念。《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撰写着一篇篇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学生人榜样,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批判精神;要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因此,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要做到“不跪着教书”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

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就没有教育生命。从书中了解到: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不能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

我园以绘本作为办园特色,这不仅很好为幼儿提供了阅读的场所,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从绘本中学习其中的内涵;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阅读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读书热情。今年,图书馆还为教师新添了很多有关教育的优秀书刊,是教师值得一读的好书,对教师的教学、阅读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有了这个阅读的氛围相信我们的业余生活将会更加的充实,更加精彩,并将这些知识、智慧,带入课堂,授予学生。

、思想者: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谁能想象一个志在立言以立人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个学生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

2、呼唤风格:风格即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展现着自己的学养。没有思考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个人风格。

3、感恩之心:把儿女教育得爱家庭、爱父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4、幸福的高三:首先是因为你能读到高三,其次,因为有比较稳定的高考制度,你拥有上大学的机会,能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奋斗就是一种幸福。没有什么能比在十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的了。

5、精神追求:一个人能以毕生精力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努力去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啊!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贵的。

二:主要观点摘录(不少于5个)

1、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第一,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第二,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是教学的灵魂。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有人格。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还要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

2、教师的教学需要站在班级整体教育的位置上分析问题,而家长可能只重视自己孩子的特殊要求,双方冲突往往体现在视角的不同。教师和家长双方应当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不能没有距离,双方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反应是正常的现象。

3、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这句话首先是对教师说的,教师本身进德修业提高自我,就应该多读书,充实自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别让学生看不起自己,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其次也是对学生而言,我们不也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嘛,一定要多读书,养成习惯,会终身受益的,想想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是不是也应有自己每学期的读书计划呢?!

4、“纯净我们的教学语言”教师有怎样的教学语言,取决于他的学识修养,取决于他的人格意识,也取决于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纯净教育教学语言,应当是教师的修养任务。

5、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有睿智,要有好口才。教师应当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得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我并不认为教师一定要口若悬河,只是认为教师需要有职业语言的意识。

三:你最喜欢的教育随笔及其理由

我最喜欢第二辑《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里的《做最出色的教师》。

“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句话代表了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所有教师的心声,所以学校采用了他的话。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的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要多读书,并且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应该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这反而不是什么幸事。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意识,外面的诱惑太多,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权力上的、利益上的等等。

做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受这样的诱惑,究竟有多难呢?

我想,我们已经很平凡了,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最出色的教育,我们应该本着这个方向努力,让自己做最出色的教师。

翻开书本,赫然看到这样一段自序,我心震撼!“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让我见识了一位“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我似乎听到了他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呐喊: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

全书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系列一百篇文章,痛快地读完之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许多观点得到印证,许多思想更加坚定,仿佛是面对一位知音前辈,有许多的话不吐不快。

爱的教育,永不凋谢的玫瑰

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朵散发着无尽芬芳,与爱交织,透着善心、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成为一个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随感一: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接受着爱国教育。当他们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许心中都以为自己很有国家的概念。然而,当他们(也包括我们),每天走路或站立的时候,还能想到祖国吗?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并非每年十一搞些少先队活动就能做到,当我们用甜美的嗓音赞美祖国,用绚烂的色彩描绘祖国,用婀娜的舞姿赞美祖国时,可曾想过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我们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

随感二:

有一次,当我捧着教科书兴冲冲地跑进教室时,却从班主任徐老师口中得知了这样一件令人胸口堵得慌的事情:小史竟然剪断了金鱼的尾巴,拿去喂乌龟!我顿时心中流泪,无言以对。我害怕我的学生以后也会虐猫,拿硫酸泼狗熊……

不跪着教书篇四
《不跪着教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雷 芳 《不跪着教书》所收入的是吴非老师近几年来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随笔杂感,第一次遇见此书,便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心里就在想:“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它的内容是什么?书一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更是吸引了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拜读,深深为作者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不跪着教书》并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专著,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教育叙事,而是利用教学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遇的小事,来发表对当前教育的思考和见解,从而表达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担忧。以一个中国人具有的爱国情怀呼吁每一个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当一盏能够长久地照耀学生一生道路的明灯!当我读完这本专著,心中不由地升腾起对作者的敬意和尊重。作者在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

一、教师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

首先,教师应善于学习,应善于读书提高自身素质,应注意知识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也要有一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读书也行,因为多

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其次,教师应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鲁迅冷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读好书,要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要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吸取营养,要避免产生有文凭而没文化的学生。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蒙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第四,教师的人品应站着。教师要远离权贵,要和家长保持适当距离,要远离粗俗和恶俗,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保持人品的纯净。 二、教师要有精神追求

现在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做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杰出的教师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很敏感,他们对未知领域不停的探索,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精神上始终追求着。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激情,才能不断的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精神追求,那么学生也就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三、教师要有好口才

教师应当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得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尤其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教师的谈吐,体现着他受教育的水平,体现着他的教养,体现着他的人格魅力。教师不善于表达或不愿表达,这样不仅难以和学生沟通,可能也很难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

一直以来,有一种思想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教学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获取得越多越好。“记忆,保持,再现”成了我们一贯遵守的教学法则,孩子们的头脑中积累了许多的词汇,却很难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那些词汇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没有变成思维的工具。作为一个老师,应当善于在学生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思想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体味思维的快乐,享受创造的幸福,把知识变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不跪着教书,就是要求教师用一种独立的精神和意识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因为有其师必有其徒!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棵松,他站直了,他的学生也就挺得直直的。

不跪着教书篇五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暑假里,我从众多书目中选中了《不跪着教书》一书。说实在的,当时书名是吸引我的第一个地方,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谁都不会抵挡得住这名字的诱惑。于是,我就到图书馆去借阅这本书。刚拿起书,看见封面正中间印着这样一行文字,虽然字体很小,但已经足够让我下定决心把这本书带回家了。这行字是这样写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假如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爱上你的工作,寻找工作的快乐,快乐地工作着,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里的枷锁,才能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教师永恒的学习意识。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们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教师勤思善写的“教研者”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

作为一个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识文解字的“教书匠”,只是“识”别人写的“文”,“解”别人写的“字”,而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是教师学习、追求、发展和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也只有勤于总结,,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

因此,不跪着教书,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那就要充实自己,要充实自己就要多读书。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不能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留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作者虽是教育名家,但总是用朴素、简洁、通俗的风格和文笔,用贴近教师的人和事,用他的真心和热情,深入浅出地去感悟教育,理解教育和诠释教育。然而,置身其中,却一定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是心灵的鸡汤,课间小憩,茶余饭后,伏案灯下,细细读来,教育观念在陶冶中得到转变,教育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使读者在改变学生命运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在这本书中,吴老师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是教育青少的主要场所,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学生人榜样,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批判精神;要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就应该时时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不请家长办事,不收家长礼物,这样才能无愧地站立于讲台之上,理直气壮地跟学生讲做人处事的道理;家长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他认为家长应该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及育人方

法,而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对立者、盲从者;社会是个大家庭,在成人世界里,有许多黑暗的、不堪入目的现状,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效仿,例如,“官场陋习”、“礼尚往来”等,

总之,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有独到的见解也有引人深思的问题;有绝妙的观点也有过分偏激的言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教育类书籍,尤其对那些在教育事业中征战多年,已经开始慢慢厌倦这份工作或逐渐偏离最初的教育梦想的教育工作者。

不跪着教书篇六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作者: 王群 发表时间:2011-05-18 11:36 浏览次数:5498 次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

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篇七
《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懂得真善美。可我们很少认真想过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要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为自己现在的教学态度感到自责。我有很多时候懒得听学生的辩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说服,认为对学生已是“仁至义尽了”。可跟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没有尊重学生,只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产生的惰性吧。教育是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看些教育丛书,不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充满活力,更利于适应今后的教育。

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这一行业,是充满智慧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需要我们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来工作。让我们成为用智慧去创新的教师,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那就要充实自己,敢于接受困难、迎接挑战,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形象,做一个榜样!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一、为教师起航

但是自从看了《不跪着教书》后,我才感受到教师仅仅有“园丁的辛勤”,“春蚕的无私”、“蜡烛的燃烧”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做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来吸引学生,要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度的思考来武装自己, 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不是“教书匠”,单纯靠“燃烧”与“付出”的教师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要求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语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面对他们的童真,我才发现自己脑里“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才发现自己教育的对策远远不够甚至不够成熟。一拿起《不跪着教书》,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并感动着。

二、为生命扬帆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园散步时,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奖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自己就很少会耐心地弯下腰问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平时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你总是会听到老师批评训斥学生的怒声,而很少听到静下心来和学生亲切交谈的话语。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三、为孩子护航

这本书还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爱孩子:爱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

需,理解每一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爱孩子,也必须鼓励和批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文中的《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昨天的故事》三篇随笔深深打动了我,颠覆了我的习惯性思维,让我觉得老师的行为方式有时候也要变个“小魔术”。吴老师居然默许学生课上睡觉,在他的课上,有位学生睡着了,小声叫他没有醒,想到他可能实在是太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他说:“学生课上打瞌睡,原因很多。在他已经疲倦的情况下,要求他集中注意力去记住教师的讲话,很困难,这时候不如让他小睡一会儿,只要他不妨碍被人上课。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允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例子,我觉得这是人道的教育。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听课分神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当然,如果学生一听到你的课就想睡觉,那得令当别论。”对上课快要迟到而狂奔到教室的学生吴老师会把他喊住,请他慢走;他认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比不迟到要重要一些,教师要有爱护学生的意识;吴老师在学校规定中秋节晚上不能放假的情况下他居然会帮学生请假,让学生和亲人团聚;他认为“亲情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比几节课更重要。

是呀,如今的社会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关心父母,和父母进行感情上的沟通。现在的孩子和父母的话似乎越来越少。记得上次去文成参观了“孝的文化”,我们的余校长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以后自己的父母生日,老师都可以请假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过生日。老师如此,对学生更应该如此呀,因为教育要从小做起。教育应该充满人性化,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机器。以前我觉得学生上课就应该坐得端端正正的,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听讲,“好动”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请假„„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到的守则,这些思想好像已经根深蒂固了。看了这些文章后,突然觉得现在的老师的确有点太不近人情了,有些要求连大人都难以做到,我们怎么可以这么苛刻地要求还是孩子的学生呢!虽然吴老师的做法我可能不会照搬照用,但他的做事方式和思想让我受到启发,起码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懂得去宽容和理解。

四、为教育乘风破浪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总是觉得自己读的书远远不够,现在当了老师体会更深,有时总是埋怨工作太忙碌,没有时间看书,总是埋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想到这,我必须面对现在教育的现实,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来读书,抽出时间来思考,在读书和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培养。教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啊,我们绝对不能误人子弟。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读《不跪着教书》,让我明白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

总之,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潜心阅读这本书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是如此的真实,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一直以来,我总是信奉教育是爱的事业,只要有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少数学生是例外,他们好像不在我爱的感召范围内,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收效甚微。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找到了答案,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却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读着那一个个教育案例,我常常有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类似的问题,自己也曾经草率或认真地处理过,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过王老师一段段精彩睿智的评析,我渐渐有所领悟……

要有智慧,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自己怒气冲天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避免冲动,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 要有智慧,就要避免武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过于信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他作业没有交,一定是没完成,他又在撒谎。他老是干坏事,这件事一定是他干的。他放学没回家,一定又去玩了……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调查,那么事情有时就会是另一种状况,另一种结果。虽然这样会更加费时费力,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要有智慧,还要学会思考探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看完《爬树风波》一文,感觉文中的事情我也会经常碰到,刚刚说完这个规定,那个不许,一转身,学生就违反了,这明显就是在和老师作对,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所以,我们就会很生气,就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为什么违反纪律,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主观地想问题,说的话全都是自己的感觉,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非常生气。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与批评。因此,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积极探求学生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之间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爱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同时还需要智慧。让爱心与智慧同行!

不跪着教书篇八
《《不跪着教书》赵娜》

不跪着教书篇九
《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

吴非,本名王栋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在南京师大附中任教30年。

也许,您更熟悉他谈笑怒骂、针砭教育时弊的杂文家身份,曾与他在《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的信》中神交。他的杂文随笔集《中国人的人生观》、《前方是什么》等书也流传甚广,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跪着教书,不仅仅是他教育随笔集的书名,也是这位年过六十的理想主义者对万千教师的呼唤。

为何要“不跪着教书”?如何才能“不跪着教书”?

小编为您摘编了吴非一些文章中的段落——思考吧,老师!做一个不跪着教书的真教师!

教师是思想者,他的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像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影片的这个结尾,从1997年起,我看了大约有五十遍,我之所以反复地体味这个场面,是想到: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那是多么庸俗啊!

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优秀的教师应当无一例外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

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情感健全的教师,他的学生才能懂得爱和善良

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

常常听到教师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成绩,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这些做法,恰恰是缺乏人性的表现。宣传这样的人和事,等同于宣传反人道、反人性。

我曾对学生说:你们爱自己的父母,最好直接表达出来,要能向父母说一声

“我爱你”。有位女生回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母亲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数学只考了65分,还说‘爱’我!”

麻烦可能也就在这里: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懂得爱并不重要,考试分数低了才是不得了的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会出问题。即使学生能有一个极高的“分数”,但若人格不健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而言,他也只能是个次品甚至是废品。

1999年5月下旬,就在高三复习准备高考时,班上有位学生毕彦波突发心脏病去世。学校考虑到我是老教师,会做工作,要我去向学生们宣布他的死讯,这在我是多难的一件事啊!全班同学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终生不能忘记。

当时有人主张“淡化处理”“尽量保密”,理由是“不能影响高考”。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教会学生直面人生苦难的课堂,如果他们不去送别,就说明他们作为人的情感仍然是有欠缺的。

那天大雨倾盆,全班同学都去为他送行,男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把一朵朵白玫瑰放在他的身边。不可否认,这件事对学生刺激很大。高考结束时,我和班主任周老师看了一下成绩,一些同学可能是低了几分,但是和此前相比,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教育要培养的是有人性的人啊!

心怀理想,去捍卫教育的常识

教育的环境正来自于教育者的理想。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南师附中也曾有过一段“好日子”:当年,应试教学还不很盛行,很多学生受家长影响,热爱文学,读书多。讲课联系到一部外国名著,马上会有不少学生说“看过了”;课间,总会有学生和你交流一部小说的情节。

正是在那个年代,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原点——要按照教育常识办事,教育观念正确了,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捍卫常识”,就是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是“慢”的事业,就跟种树种庄稼一样。不要误了农时,在每个季节做应该做的事情,有了阳光,有了水分,怎么可能生长不好呢?

师道衰退,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缺乏追求。如果对一种职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都改变不了人的职业操守。真正的教师,沉潜于教育教学的探索,逐渐进入澄明之境,获得精神的愉悦。他有“热爱”,而不会认为这是苦工式的奉献,不会把从事教育当作忘我的牺牲。

记住,教师才是学校当然的主人

评论家张鸣转述熊丙奇教授说过的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曾邀请该校教授拉比(Rabi)作演讲。拉比是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艾森豪威尔在开场白中客气地说:“在众多雇员(Employee)里,你能够获得那么重要的奖项,学校以此为荣。”但是拉比回答说:“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你才是学校的雇员。”

艾森豪威尔二战期间任欧洲盟军总司令,统领百万大军,威名远扬。可是在拉比教授看来,这位校长并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不过是“雇员”,学校的有名,

在于有名师,而不在于校长是名人。

校长不是学校的主人,支撑教育教学的教师才是学校的当然主人。

中美学校的体制不尽相同,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中,所有在学校生活的人,都可以被称作学校的主人。然而,这可能仅仅是名义上的。在中国的学校里,校长与教师谁是“主人”,虽然没有说清,好像又非常清楚。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矛盾已经暴露无遗。无论是提级,加工资或是分住房,都是校长书记做决定,几乎在所有的学校,都订出了有利于干部的分配方案,而众多“主人”不能置喙。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的控诉:当他们对校政提出不同意见时,校长往往只说一句“你不想干可以走”。——这就是说,在办学和治校方面,教师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建议权,学校的“主人”只能是校长(或书记)。

而如果想看清学校关系这幢大楼的全貌,我们稍稍朝后退几步,就会发现:实际上,中国的学校也未必是校长说了算,而是更高一级的官员说了算。

在中国的学校,很难容忍有独立意志的教育家,很难容忍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因此也就很难培养有独立精神的人。

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才会真正地有主人的意识,而如果永远地有“受雇于”的认识,那他就不可能认识自己的使命,最终只能跪着教书了。

同样,虽然时下的校长由教育局任命或委派,校长也并非教育局长的“雇员”,更不应当把自己当作教育局的“派出所”,他必须忠于教育使命,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一员。

心怀勇气,大胆表达你的意志

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教师并非人微言轻,教师可以和校长平等交流,对学校的决策发表看法,是教师的基本权利。

在学校里,有那么多教师做梦都想“从事管理工作”,我就不明白:难道当教师就没有尊严吗?”

部分教师丧失职业自尊,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修养因素。如果教师权益得不到保证,他就有可能忽略社会赋予的职责,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服务,产生简单的“交换”意识,无视师道约束,丧失自尊。

如,官员视察学校,学校组织全校清扫,下达“封口令”,通知教师不要随意走动;企业家赞助学校,学校降分录取老板的子女,并编进最好的教学班,对教师召之即来,呼之即去;学生毕业搞房地产发财,学校以学生姓名设立“奖教金”„„这些,在当今教育界习以为常,但点点滴滴,却勾画出了教师的卑微地位。以这种不能直立的精神状态,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盏明亮的灯,他在学生面前无法起到精神表率作用。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要有勇气,大胆表现自己的意志。话语权是属于你自己的,不是别人赏给你的。

我有次在外地讲学,当地一位教师对我说,吴老师,你和我们校长认识,你帮我们劝劝他:每星期能让我们休息一天,好不好?我就问,你们自己为什么不说呀?他说我们哪里敢啊!我觉得这是非常耻辱的事情,连休息权都被剥夺了还不反,他的学生如果向他学习,以后只能当奴隶。

重视专业追求,发展教育智慧

我想,作为教师,得有专业追求,别总想着走仕途。

比如,有些年轻教师,厌倦讲台,连教案也不认真写,总是“混课”;可是一旦当上了管理干部,他便经常性地检查教师教案,提出许多过分的要求;他们不上课(也上不好课),却总是对教师指手画脚。当了干部,就可以“藏拙”,外行就能领导内行,目前教育界这种情况很严重。

优秀教师,要注意发展教学智慧。教育是让人变得聪明和有教养,教育者自己要变得聪明一些。建议老师们不要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同时,要有一个好的体格,要多照顾家庭,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我们那一代教师做得太苦了,让学生看在眼里,害得他们尊敬教师而不肯当教师,真不合算!

不跪着教书篇十
《不跪着教书》

当下中国教师的强烈呐喊:不跪着教书! 2015-06-06 精英内参 精英内参 精英内参(微信号:kf8887 ),每日关注精英内参,洞察:社会,经济,商业,文化资讯。

吴非老师曾著有一本书,叫《不跪着教书》。他说,中国首先要有铁骨铮铮的老师,教育辞典里才配有“铸造”这个词。中国这一代的教育,理当直立而抖擞。

不跪着教书,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什 么 仇 什 么 怨

去年,上海宝山区通河中学,某女老师被高二男生持铁锤追打,头破血流。令人流泪痛惜,痛的是老师遭此无妄之灾,惜的是学生烙下一生之憾。

什么仇什么怨?让人高马大的学生像追赶一只弱羊,追赶着他的老师。

施暴学生尚差四天成年,惩罚免了。但是,孩子,你在茂盛之年对于老师的伤害,谁帮你从一生的记忆中摘去?

教 育,不 能 没 有 教 训

曾读过一篇教师的博文:“我的学生在课堂上骂我Sb,我回骂!那一刻,我心静如湖,爱他如初。但,骂他就是教育!我有责任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是任你驰骋由你撒野的游乐场,骂人要被人回骂,打人也要被人痛打……”

这是一篇有痛痒的教育文章,读罢五味杂陈,不知应该喝止还是应该叫好!老师与学生对骂,气量实在不大,至少也很不雅。而学生辱骂老师,体统又在哪里?

至少,在这位老师的江湖作派之下,育人初衷还是务实的。学校教育的功能,应该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度演练,为什么要让孩子涉世之后才明白——哦,骂人要被回骂,打人要被痛打!

教育,不能没有教训。对于孩子的过错,无限包容比有度惩戒,要可怕得多。

自 由 国 度 的 戒 尺

我们发现,越是崇尚自由的国度,越是戒尺高悬。因为以良好的法制秩序和高度的精神文明为前提的。

犹记得新加坡教室里的那把戒尺,它不是教育的刑具,它是教育尊严的一种宣誓。在欧美,对于教育体罚的制度之争从未停止,但争执的焦点,大多是对于度的拿捏。

是的,我们要为任何一种自由,都备一把戒尺。

当然,教师不是枪棒教头,惩戒亦非打骂施暴,这把尺子丈量的是一种伦理精神,它为学生树立内心的敬畏。关于教育的大词浩如烟海,感恩、博爱、恒心、坚强……如果要问孩子失去什么最可怕?

敬畏!

老 师 的 骨 头

从私塾到学校,老师的风骨,历来都和知识一样重要。教育既要有博爱的灵魂,亦要有昂然的仪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是一种师者的风范,它必定会塑造学生的集体人格。

1922年10月17日,北大的那场讲义风波,面对几百个愤怒学生的围攻,蔡元培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然后满脸青筋地步步进逼,学生旋即溃散。

这民国师者的威仪,今安在?

不跪着教书,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骨头。骨头不要,血肉焉存?

如 果 爱,请 真 爱

因为爱所以痛。我们亲历无数的教育悲剧,对于不存敬畏的学生,欲教又无法,欲罢又不能,常常错失教育的黄金时机。

普天之下,有一种传唱已久的教育真谛,说教育就是爱,多么诗意!可教育的真爱到底是什么?仅以爱的名义,包容他们在没有道德底线的生态中野蛮生长?显然,这不是教育的初衷。 如果爱,请真爱。真爱宠而不溺,真爱责而有当。如何在现行的教育生态下,用智慧,启发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仍以爱的名义,深思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不跪着教书》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吴非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不跪着教书”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不跪着教书"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669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