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2016-11-03 12:22: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共6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戏剧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有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第一篇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戏剧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表现方式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淡定重要手段。

① 外部冲突。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② 内部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

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③ 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④ 有些剧本在表现主人公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即把它戏剧

化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迪斯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另外在有些剧作中,社会环境往往成为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背景,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外在的压迫感,象《琼斯皇帝》中准备造反的土人群众。在荒诞派戏剧中,有时又把社会环境“物化”,即化为具有象征性的道具,造成“场面直喻”的效果,象《椅子》中堆满舞台的椅子,《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无限膨胀的尸体,等等。

在当代戏剧中,有人提出用“抵触”取代“冲突”的主张。所谓“抵触”,指的是某一人物在处理同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时,并不采取断然对抗的行动,而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如退让、妥协、容忍等,因而就使矛盾不爆发为冲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冲突只是矛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并不是唯一的形态,因此,提醒剧作家注意“抵触”这种形态,有助于表现各种矛盾发展的复杂多样性。

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的。

2.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戏剧冲突与戏剧动作

1,戏剧冲突的本源:作为生命体的戏剧。①戏剧人类学认为:戏剧不仅仅只是审美,它被人类创造出来时,首先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②人类的情感要表达、要宣泄,也就需要艺术。这也是一种生命的需要。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动作是运动的表现形 1

式。动作通过符号的形式体现出来:①形体;②语言;③情感。(人类文化的两大符号系统:一,语言、文字;二,艺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立的动作即构成冲突。 2,戏剧动作是戏剧人物的活动形式。①"动作出自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的表现中才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即动作的动因(黑格尔 同上)②必须有特定的形体运动,即直观性。(包括语言),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力度。演员是通过富有意义和活生生的运动来创造性格的。③戏剧动作必须有流动性,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即戏剧动作的贯穿性。可理解为做什么(目的),为什么做(动机),怎样做(过程)。

戏剧动作的几种类型

①纯粹外部动作:如情节剧中的许多动作,是为动作而动作,能引起观众兴趣,但不能激发观众的情感。表现行为的过程,如程式动作中的趟马、圆场等等。②性格化动作:即能说明人物性格的动作,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激发观众对人物的爱憎。③推动剧情的戏剧动作。(《秋天的花鼓》李向阳来请戏班子。)④心理动作。话剧通过语言和激烈的形体使它显现出来;戏曲通过唱做念舞表现出来。在戏曲中,戏剧动作包括唱做念舞,要使人物行动起来,就要尽量地让人物唱做念舞。

戏剧冲突的三种类型

1, 自然情况下造成的(灾难、命运)。《战洪图》、《水下村庄》

2, 自然情况下心灵方面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劳逊说:"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 《雷雨》、《赵氏孤儿》他谈到了一?quot;冲突律":1,冲突的社会性;2,冲突的自觉意志;3,意志的强度。(《英台抗婚》)

3, 心灵本身的分裂和矛盾(个体心灵)。(《推销员之死》资料P33) 戏剧冲突的结束

矛盾的解决,两种力量的调和。 寻找冲突解决的正确途径:

1, 事件为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人物为性格发展的必然归宿。

3, 出人意料。 4, 向深层开掘。

冲突的表面张力 戏剧冲突的表面张力即紧张场面。 怎样创造戏剧的紧张场面? 1, 让观众知道一些秘密而剧中的角色并不知道。 2, 让观众感到角色是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 3, 设置时间的紧近感。

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不同。人们可以感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一出好戏,有了好的戏剧冲突,就有了精彩的剧情,也成就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因此,鉴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冲突在鉴赏时我们只有把握剧中的矛盾冲突,才能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而全面准确地分析戏剧人物的典型性格。

2

3

题目13d9c684b9d528ea81c77997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第二篇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戏剧基本常识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第三篇

戏剧基本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5、戏剧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6、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

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

(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

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

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

戏剧基 - 1 - 本常识

有关戏剧的名言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第四篇

1、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2、演戏的好象总是那三个人:丈夫、妻子和情人。——梅瑞狄斯

3、一切戏剧都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绝不是用来开心取乐的,也许有人说是为吃饭穿衣,难道我们除了演玩艺儿给人家开心取乐就没有吃饭穿衣的路走了吗?我们不能这样没志气! —— 程砚秋

4、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莎士比亚

5、一切悲剧皆因死亡而结束,一切喜剧皆因婚姻而告终。有关戏剧的名言。——拜伦

6、闹剧在本质比喜剧更接近于悲剧。——柯勒律治

7、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 鲁迅

8、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9、真正优秀的悲剧应该在人类的灵魂舞台上上演,让人的理性做唯一的观众。有关戏剧的名言。()——卡贝尔

10、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莎士比亚

11、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 —— 几米

12、人生如戏剧。红演员有时会当叫化子,而三流演员有时扮演大爷。 —— 福泽论吉

13、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14、全面适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德)黑格尔

15、导演艺术家既是一个给别人收生的助产士,又是那个受助的孕妇。——(中国导演)焦菊隐

16、导演的责任便是将那剧本搬上舞台,将文字变成生命,将抽象变成具体。——(中国导演)黄佐临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第五篇

[篇一: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珍惜眼前的幸福]

去年被台风“海葵”括走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观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轻松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该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悲剧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后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该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悲剧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悲剧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该是出悲剧。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直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悲剧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爱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美好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该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理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

[篇三: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昨晚杭城下雨,极冷。终于看了仰慕已久的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

这场话剧一个月前就让杭城的小资大资们骚动,四处讨票、买票。不幸地我也赶了次时髦,找朋友要了票子。昨晚的剧院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果真看到了杭城许多文化界人士。

袁泉很美,但没想到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黄磊有点发福,但是演技绝对一流。喻恩泰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吕秀才的德性,谢娜演戏如同她的主持毫无区别。传说中的何炅没有来,那个角色换了其他演员。

看完后,我问朋友,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观后感。朋友说:“一场笑声不断的悲剧。”呵呵,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是:“混乱中的和谐,错位后的回归。”

因为剧院场租的混乱,两个剧团,一个演现代悲剧,一个演古代喜剧,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排练。于是产生了混乱,闹糟糟的舞台,一会儿是悲,一会儿是喜。观众的神经一会跟着黯然神伤,一会跟着狂笑不已。如同坐过山车,时上时下,但却没有丝毫不适。因为两个故事,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悲剧主题。一对现代恋人黄磊和袁泉失散四十年的再相聚,一个古代女人谢娜两次婚姻同样的结局。爱情总是比婚姻美好,得不到的永远会在心里,得到的倒成了怨偶。

人生也跟这舞台一样,经常会发生错位。本以为这场子是你的,却成了别人的。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你的,却成了他人的。对的时间,错的人。错的时间,对的人。现代的这个,四十年前上海一别,谁会料到从此生死两茫茫,再见已经百发人。古代的这个,嫁了他,却恋上那个他,谁会料到如愿嫁给那个他时,还是一样被婚姻折磨得千疮百孔。可是错也错了,怎么办,只能将错就错吧。这场剧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幕是四十后的黄磊和袁泉在病房中终于相见了,病房外,黑暗中默默坐着,背对观众的黄磊太太。袁泉走后,黄磊在太太怀里撕心的哭泣。爱情虽然没了,最后温暖他的还是婚姻。另外一幕是两个剧团互不相让,只得将舞台一分为二,各演各的。结果谁都没法演下去,只有再协商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的戏只能一出出的唱,同时唱是唱不好嘀。

刚刚一个朋友短信我说:“垂死的挣扎,挣扎的希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我说:“有看到希望吗?我只看到无望。”他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的,只是一种念想而已。可许称为希翼更妥些。”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就象戏中的那个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无望的寻找,却不停歇。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

[篇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000字]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先生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剧目,在台湾和大陆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今演出的剧组也不计其数。这部话剧在各种演绎下,真正地表达出了“一方小舞台,万千大世界”的艺术效果,今观彭维熹导演的<暗恋桃花源>也有同感。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在同签订的剧场上争执不休、互不相让。因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便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在上海相遇、相知、相爱而又就此离别,其后两人都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在四十年后才得以重逢,而此时他们都已各自为家多年,云之凡闲居带小孩,江滨柳已病危临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底本,重述了一个喜剧故事。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并合谋逼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而待到老陶沉醉桃花源多年回到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正是这悲喜交错的舞台剧幕,展现出了台湾当时的种种生活情态,展现了大千世界的万种现象。

而今,由彭维熹导演,姚忠瑞、谢眺、郭钟锐、杨彬、张艳群等演绎的<暗恋桃花源>没有在原剧上作较大的改动,剧中的思想性依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上得以体现。话剧是一喜一悲两个剧组交叉,但我认为这是一部悲喜合成的悲剧,作者和导演可谓别具用心。小小的一方舞台上展现出的万千大世界的万象是悲哀的,这种“悲”的背后是希望接受者要有自己真正的“桃花源”。

“暗恋”以浪漫的爱情场面开场,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同时也为悲剧奠定了基调。在这段“约会”逐渐展开的同时,作者和导演的思想便开始在江滨柳和云之凡这两个人身上展现。一句“回家真好”牵引出了剧情的时代背景和日本侵华的控诉,恋家而又不能回家的情感静静地涌进观众的内心。江滨柳和云之凡皆因战争而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相遇上海。“回家”勾起了江滨柳的念家情结和爱国之情。是战争让国人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是战争让相知相爱的人无奈而痛苦地分离。江滨柳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新中国的期待,对历史的记忆,是老一代人的切身体会,是编剧和导演给当代观众打的一针强心剂。物质生活的丰裕是不能淹没国耻的,居安思危,我们的血管里留着同样的血液。“有些东西是无法忘记的”,这是云之凡胜山高胜海深的爱的关怀也无法抹去的,踩着无数先驱用脊梁铺就的这片天地,我们没有理由让沉痛的历史在精神世界离消失。柔缓而深情的音乐,便是导演温馨而沉重的告诫。剧中的“导演”不满意“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表现,愤怒地要求重拍,这是因为“导演”亲身经历过那段沉痛的历史,经历了那段苦恋,他想通过拍戏去找回失去多年的心灵的慰藉,找回自己的那片“桃花源”。然而现代社会里出生成长的演员根本无法理解、体会,他们不能进入真正的角色,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让那段国耻被尘封,这比江滨柳与云之凡的别离更加悲哀,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真正“悲剧”。编剧和导演不仅通过江滨柳来表现国悲,更是通过“导演”这位真正的江滨柳来提醒接受者应该有自己的“桃花源”。然而,彭导演在剧中对原剧离两处台词的改动不是很慎重,“淡水河”的历史意义是“湘江河”的亲切感永远无法代替和比拟的。

当这种“悲”正在随剧升华的时候,“桃花源”剧组插足进来,让“悲”转换为“喜”。然而两个剧组的争执不休,幽默的情调,戏剧性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喜,它是一种更大悲剧的开始。混乱的场面就像纷乱的世界,编剧在营造这种乱时以台湾的社会状况为背景,而导演营造的乱则与编剧在另一个点上合成一条平行线。他们营造这种乱无疑是想从乱中寻找一条线索,将“悲”藏在“喜”中,让“喜”中暗存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现代人的心脏,将“悲”很自然地嵌进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老陶滑稽的动作,带进一种喜剧风味,春花与袁老板的出场更是将喜的浪潮推向更高的高点。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用意,这种喜是另一种悲。表面上看,懦弱的丈夫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三者又都不言而明,这种混乱在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给了观众一种“喜”,但编剧设置这种“喜”是在表现当代婚姻家庭的一种悲。丈夫软弱,妻子不忠,外人色欲熏心,从而家庭失和,各自为利而欺骗、背叛,这是喜吗?这是悲,当今社会人伦的悲。袁老板的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让有夫有家的春花倾心,背叛夫君,私通犯科;深爱妻子而又怨气十足的丈夫又怕失去妻子而不愿捅破那张早已破裂的纸。编剧和导演以今入古,又对现代这种悲哀的人性作了嘲讽和批判。这种现代婚姻中女性势利而轻情的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的悲剧,和古代的男权主义无何区别,这是一种观念的悲哀。

面对这种悲,编剧设置了老陶在现实无法转变的情况下,被逼离开,像陶渊明一样去寻找世外桃源,一片心灵和精神的慰藉。淡蓝的灯光逐渐变为淡黄,由晨光开始,老陶便不惧激流,带着寻找“大鱼”的希望向上游撑去。

当这种悲在喜中快让观众忘却的时候,编剧便让这一幕嘎然而止。“暗恋”剧组打断了喜,重新回到悲。从悲情的二胡声中将观众又一次延续着悲,不能忘却。下面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呢?编剧和导演始终让这方小舞台展现着大千世界的万物之态。江滨柳病重于床,云之凡送的围巾再度勾起他的遗憾和痛苦。然而无知而纯真的护士与江滨柳格格不入的对话,又引起一幕闹剧,闹后依旧是一种悲,新时代的女孩无法体会老一代人的情感观念,两个时代的人无法逾越着一条鸿沟。正是这条鸿沟又将悲剧延伸。江滨柳对云之凡始终念念不忘,在生命的最后登寻人启事,期待着这份苦等几十多年的恋情重新相遇。而女护士却连一周前分手的男友面貌都想不起来,这种两代人爱情观念的对比是怎样的一种悲。江滨柳悲在苦恋不来,而女护士却悲在漠视被世人称为永恒主题的爱情。这种毫无责任心的爱情观也是当代社会发展下产生的,这依旧是一种文明的曲解,这种虚伪的社会将是一种不和谐的基调,这种情感观将使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的链条断裂,这种幼稚的心理将是一种民众心理的弱化,这种不负责的态度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走向一个黑暗的低谷。

江太太对江滨柳关怀倍至,而江滨柳却置若罔闻,心中恋着的依旧是那四十年前一别未见的云之凡,梦中梦到的也是云之凡,这也是一种爱情之悲,这依旧是一种婚姻观念造就的悲剧。爱与被爱的爱情心理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遗恨与悲哀。这种旧时代的婚姻观念对女人是悲呢,还是对男人是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编剧和导演就是通过江太太的祈祷与江滨柳的梦境的对比,将这个问题展现给观众,引起一种新的思考。

当然,悲在此幕中更体现在江太太口中的韩大哥身上,虽然只是简单提及,但编剧却是用心良苦。韩大哥与江滨柳都是大陆人,因战乱而到了台湾,最后却因为海峡两岸关系而无法回到大陆,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地产生了一种沉痛的隔阂。这不得不使人想起余光中先生<乡愁>中那种恋家却不能回家的悲情。而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逐渐得到和平的缓解,韩大哥能到大陆了,所以总往大陆跑,哪怕就是去吃一顿大餐就回来,这是喜啊,这是悲后之喜啊。但因台湾始终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依旧有很多人无法回到大陆的怀抱里重温母怀之暖而有变成了催人泪下的悲。一家人始终不能和睦地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幸福地享受晚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是历史的悲剧。

“导演”再一次叫停彩排,因为表演无法达到他想要表达的效果,他再一次痛苦地回忆起当年的兵荒马乱,再一次陷入战争崛起的大坑。而演员们则认为他要求太高,且工作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可谁又能真正体会到他的那种爱情与国情交叉的感受。现代人忘却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这才是编剧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悲。

老陶继续撑船而上,继续寻找有“大鱼”的地方,这“大鱼“便是他所追求的“桃花源”。但令他无法预料的是他找到了桃花源,并在现实与梦幻的误会后沉浸了桃花源的欢乐中,然而这并非他真正的“桃花源”,他要回去找春花,把春花也带到这个地方来,这才是他想要的“桃花源”。可是回到武陵,春花和袁老板已成家生子,他的“桃花源”又消失在那江水的尽头。他痛苦、无奈,他争取、追求,可是他始终没有进入他的“桃花源”。这是老陶的悲剧,这也是作者要表现的悲哀。台湾混乱的社会秩序中,有序却无法使人找到心灵的“桃花源”,这是现代社会发展下的一种爱情观的悲,人性之悲。

“暗恋”与“桃花源”两剧组同上时是全剧的高潮,是混乱的高潮,同时这也是悲喜结合成悲的高潮。陶渊明的文学被现代人糟蹋得支离破碎,文学变成一种商业性的东西而没有深刻的内涵;现代人无法理解民族的危难与耻辱,无法理解那种真挚的情感;医院不停催着江太太缴费,累得她上气不接下气。这些难道不是悲?编剧和导演就是想让接受者理解了这小舞台上的大世界后,懂得这种“悲”是两个剧组表现的共性,而其悲喜的表现风格又只是各自的个性。今人的精神荒凉,寻找“桃花源”却又在毁灭“桃花源”,在喧闹杂乱的世界里,编剧与导演无疑是想把悲和悲的缘由展现给观众。

然则悲喜交结的悲在喜剧中又充满着摆脱这种悲的理想和愿望。那个一直在寻找刘子骥的陌生女子,她生活在现代这喧嚣和杂乱中,心灵与精神的空虚,让她一直在毫无头绪的寻找刘子骥。而刘子骥则是陶潜<桃花源记>中最后提到的人物,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代表着一种理想与希望,他就是“桃花源”,所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桃花源”。但那位陌生女子一直没有找到,在她慌乱的寻找中始终找不到。希望成失望同样是一种悲。

全剧当中,编剧与导演主要就是想通过悲喜交加成悲,想通过这一方小小舞台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观众一个“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就是不要酿成剧中乃至现实当中的悲;这个“桃花源”便是现代纷乱文明当中的一种精神的清醒、精神的亮度。

[篇五: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恩重于爱]

从来没有看过话剧,但早就听过赖声川导演的大名以及他执导的<暗恋桃花源>,因此7月15日<暗恋桃花源>第四次来到广州,我便与好友雷童一起去看。雷童第二天便写出了一篇观后感,并问我为何观看演出后明明感触颇深却没有写些什么。其实我只是太忙,关于<暗恋桃花源>,尤其是其中的<暗恋>部分,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如今在这里补上。

云之凡和江滨柳的爱情,正如<暗恋桃花源>节目介绍册上所说,因为处在这样的纷争时代而注定不能有结果。而最后即使重逢,却因为双方都已有了各自的伴侣,只能用最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听着那一句句略带生涩的“你身体还好吗?”“你过得怎么样?”,心总会感觉到被这两人的悲剧一层一层剥开似的疼痛。云之凡临走时,江滨柳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本以为他终于会一诉衷肠,他却只能惆怅地问了一句:“这些年你想过我吗?”实际上,他在最后和云之凡握手的那一刻也是压抑着的;他很明显地努力克制着自己,想把自己的悲伤控制在哽咽状态,避免哭泣。然而,就是这一连串的情绪上的压抑把<暗恋>的悲剧效果推上了高潮。江滨柳和云之凡没有释放出的泪水,绝大部分最后都挂在了观众的面颊上。

我必须承认,我也流下了眼泪,但我的流泪还有另外的原因:我被江太太的伟大感动了。江太太也是一个悲情的人物。按照剧情,她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无法与云之凡相比。这一点,从江滨柳多年以来经常听他和云之凡曾经分享过的歌曲并陷入沉思可以看出。江太太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不可能察觉不到江滨柳心中最爱的女性不是他。然而她对江滨柳的情感是真挚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她对小护士讲述和江滨柳初识时的事情那种如数家珍的语调和幸福略带羞涩的表情。第二个证据就是江太太急着帮江滨柳交住院费用的细节。中年妇女本来最让人厌烦的就是唠叨,啰嗦还有斤斤计较。然而在这一幕中,江太太对医院的抱怨恰好体现出了她对于江滨柳无微不至的关心,连缴费这类没有急迫时限的琐碎小事都挂在心上,要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办好。她的唠叨确实是可爱的,甚至可以说每听一次都会感到温馨的,是百听不厌的!综上,江太太的伟大,在于她能不计较地位和待遇,全心全意地付出去爱江滨柳。用<士兵突击>里老马班长的话说,江太太的伟大就是因为她甘于平凡。她身上人性的光辉,是云之凡身上没有的,也是一个再完美的云之凡也掩盖不了的。

我理解江滨柳为什么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开始寻找云之凡。他们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愫,但因为时世的动乱而无疾而终。他理应觉得遗憾,理应寻访云之凡的消息。不管云之凡是生是死,只有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也算是给了当年爱慕她的自己一个交代。但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以来,云之凡在江滨柳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如此的高。江太太为了江滨柳付出如此的多,应该说对江滨柳是有恩的(爱也是恩赐的一种啊)。而云之凡即使再完美,再独一无二,也只是江滨柳未曾拥有的爱慕对象而已。或许是明白我的感受,江滨柳最后很好地安排了江太太今后的生活,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合格的男人了。

也许下辈子他能够明白,假如命运不愿让他同时拥有他的所爱和爱他的人,那么他应该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所爱,而用自己的一生去报答那个爱自己的人。

[篇六:<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原来暗恋桃花源并不是新时代的新作品。我想也是,这年代的好作品已经不多见了,大家都忙着赚钱,又怎会潜心于寂寞的艺术。

在同一个剧场中交替进行着两出话剧,喜剧和悲剧。这样的撞击能迸发出思维和感情的火花。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思索和情感的激发。

赞赏它的巧妙构思,想知道它们之间的共通处,暗恋与桃花源。

我想,人人心中都暗恋一个桃花源,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故事虽然比桃花源的故事现实,但是从他们的名字来看就能感觉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云之凡、桃花源、还有云之凡向江滨柳描绘的她一家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时进入的地方,其实都是同一物——人们心中向往的美好。而刘子冀正是那个去找寻桃花源的人,却留下了那个白衣女人苦等。

神秘女子的反复出现,反复叫着同一个名字,才让我明白,这出戏依然还是同一个话题,是忘记。

从第一幕开始就是在说忘记,暗恋的导演过于执着于演员的表现,总在说“那时候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感觉”,落泪为的是什么?就连女主角也不免劝他,忘了吧,至少暂时在这剧中。那就是他自己的故事,他从来没有忘记过。桃花源中,两个白衣人劝陶大忘了袁老板,忘了春花,他暂时忘记了痛苦,可最终还是不能忘记春花,走出桃花源,哪怕不能再回去也要接回春花。江滨柳四十年后临死之前还要登出广告寻找云之凡,而他这之前四十年的生命中竟也没有快乐过,因为他不能忘记。至于神秘女子,则不能忘记到近乎癫狂。这世间有多少东西不能忘怀。其实并不是找寻什么永恒的爱情,只是不会忘记相恋时点点滴滴的甜蜜,或许时间真的很短暂,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那真的会是一辈子最珍惜的记忆。至于不能忘记,最后重新去找寻,却不一定是什么美满的事情。剧中每个不能忘记的人,最后都只有失落。陶大选择离开,江滨柳抱着妻子的双臂痛哭,神秘女子撒落纸钱然后将那一身奇怪的行头摔落在地,也就是向这样的记忆告别。在那一刻,心中不免祝愿她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可重新回到自己的时候,又不免苦笑,我自己什么时候有可能忘记呢?

有人说,希望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的袁老板与春花却彼此埋怨伤害。他们曾经也象江滨柳与云之凡那样期待着相偎相依,而真正在一起时,才发现所谓的美好只是海市蜃楼。那么如果江滨柳与云之凡真的就一直在一起,难道就会真的幸福吗?

<暗恋>的导演试图用戏剧来演绎心中的她,似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对表演屡屡失望。

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寻找着情人刘子冀,然而直到终场也没有找到。而<桃花源记>里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刘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自己内心的结困扰着,都在寻找着什么,都在等待着什么。

古人以结绳记事,解决了一件事就解开一个绳结。今天已经不需要用绳结了,但多了许多心结。当然,有时候人们给心结起了许多别名,比如理想、梦、目标、希望、迷惑、期待……

张闻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里,就没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为理想已经实现了。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听起来象个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理想的尴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是人们的心结;

走不进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只在人们的心结。

李小龙经典语录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第六篇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机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李小龙经典语录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做观念上的俘虏。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李小龙经典语录

*沽名钓誉或妄自尊大均不足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了解自己。

*自我了解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容易发觉到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实际上是满途荆棘,所以一个有天才的人应该尽量发展他的事业,迫使自己去创造新业,所得的成就是万世不没的。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

*骄傲是人类错误情感表现之一,而自尊心是人类基本潜伏意识。骄傲是不正常的,当人想像自己是一个领袖,自己比别人神圣,觉得自己比别人超能力,于是便看不起别人。骄傲使人不耐烦,使人畏缩,骄傲是脆弱的,是敏感的,当我们的信心动摇,或产生自卑感时,骄傲是隔开人和成就的深渊,为了夸耀自己,人会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

*对某件事视作极端毫无价值,这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一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发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作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和洽地与人相处。

*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所困扰,不良的情绪只会阻碍到我们学习或发展事业,这也发是了解自己其中的一个步骤。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生命其实就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主要看的是你怎样去对待它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保持的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水倒入杯子就成杯子的形状。  倒入瓶中就成瓶子的形状

*如果人类能够尽量地自由发挥他的才干的话,这是可以决定他未来的命运,例如:文学、美术、音乐、科学或各种技术等,都可以达到伟大的成就。不过,无论参与哪一种艺术,他必须要首先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于自己的能力、嗜好、倾向等明白后,才可以向某一门艺术发展。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及而勉强从事的话,结果只有破坏,浪费时光,更谈不上什么创造和建设了。

--李小龙(bruce lee)

李小龙:哲学

人不了解自己时是最糟糕的。

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的认知。

自觉与自知是截拳道之根本,它的功能效用不惟在个人武术造诣的成就上,更可使其生存做为一个真正的生存的人。

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

一切均需求真,一切皆是空的。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外界相隔离的壳,从中走出来去寻找真相就是要直接与外界联系,我既不盲从于你,也不去影响你。所以不要认定,`这就是这`,`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实起开始研究每一件事,我会更满足。

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研究你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中就成为茶壶的形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我希望每个都能诚恳持找到真我。

这是一个巨烈变动的时代,一个激情奔放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适应全新的事物,但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肯定我的存在,无时无日不是如此。

我之所以选读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如何不可能以部分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不,我是中国人。

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砖添瓦。实际上,在雕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

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李小龙:武学

总是有人跑来问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噢,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在武技上已日趋成熟,那么他的形式应是一种无形之形。这种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如同把冰融成塑造各种形状的水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武技上没有了形式,他才能拥有所有的形式;只有当一个人没有了风格,他才能适应所有的风格。

一个搏击者必须经常保持心灵单纯,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搏击。

将敌人视做死尸或机器人而虚构出来的对阵是幻想。

未经真实搏击训练的习武者,就好像一个没有下过水的陆上习泳者。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往往不但不肯直视问题关键之所在,反而盲从于所附会的形式及固定的招式上,从而愈陷愈深,以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在比较中求进步。我认为,中国武术过于保守,过于迷信。如果想发展它,就要摒弃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觉得,既然实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许多传统但并不怎么实用的形式就不重要了。我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练习这些不重要的形式呢?

尤其是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他们崇尚的是科学和效率。他们不相信任何不科学的东西。

比方说,中国的功夫小说中描述的内功或轻功,其实都是些神话,但现实中却有许多人相信或迷信他们,这些东西是不应该大肆鼓吹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训练我们的拳头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都能有力出击。我们练习的功夫套路和实战区别很大,因此我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我的意思是说,武术训练和实战区别很大。武术必须实用。如果我们练习的武术不用于实战,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它呢?那还能称作武术吗?如果练习武术并不能使你自卫,那为什么学习它呢?你强调武术是为了健身和娱乐,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它不能用来实战,那就不能算作武术。

我觉得简单地练习武术套路不是什么好办法,进一步讲,这些套路既浪费时间,又和实战没什么联系。

人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各种各样的人,对吗?如果他们练习同一种武术套路,那么这一套路又适合哪一个呢?

我觉得,拳击在运用中的最佳状态应是没有绝对的形式,用模式A对付模式B也许并不绝对正确。我感觉武术不应该局限在某种范围之内,那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某种方式在实战中会像在练习时一样奏效。

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

当我们出拳时,我们必须做到无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方位都能够发挥全部力量。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并不需要像卡拉迪(当时的空手道)那样在出拳之前先把拳头藏在腰部,那样未免过于僵化,而且不能集中全部力量。中国功夫给这种拳起名叫做[寸拳",又叫[寸功",或者[短拳"。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

这里没有太多如何防卫或进攻的内容,而是要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不断地保持心灵纯洁,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如何搏击。对此,他必须排除阻碍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无论是感情上的、身体上的或是知识上的。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会依照着那种指定的方法去全力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情形下的搏击。因为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那么你所了解的便只是老路子,一种`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的方式为之。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于简捷,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动作即使在技巧上是完美的,亦可能因受到对手的攻击而失败。因此,截拳道初学者须练好精确地把握时机的本领。

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

李小龙:大段语录

欲真正了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形式与派别;甚至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念头。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抛弃思想教条之偏限,让思想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道的海纳百川是以顺、谦、虚、静为基础的。这些在很多时候都可用一个字表达出来:[空"。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或与之相反的。一个人必须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碍,否则是无法进步的,必须使心灵处在空无一物的状态,甚至忘掉原先所学的技巧。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一切自会开敞出现,移动时如流水,静止时如镜子,反映恰似回声一般。心灵的偏狭意味着心灵的冻结,一旦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一个一心求真的人,是不会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于[真"之中。任何实用或适合于你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截拳道。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之转轴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并无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疗某种特殊的失调罢了。

截拳道的真义,在阴阳合一时即已存在。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东西,而是砍掉了非本质的东西。真理往往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而许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别的东西,反致对真理视而不见。可谓在追寻中遗失了本来所有的。截拳道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精简的过程。消除外在的不实、花巧并不难,难的是消除内在的花巧不实,而趋于质朴无华,简捷直接。

道是一切事物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简单的、无形的、无欲的、无冲突的最高境界。人应该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违抗,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顺其自然而不可强求,不要任何情况都强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换,就是源于他掌握了规律,并顺应规律。人力有限,让事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像水一样流动,像镜子一样平静,像回声一样快而不留痕迹,静无杂质。截拳道绝非只是偏于某一方面的,惟有整体的,方可应付任何的情况。

某些知识是局限于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是由积累结论而来,而求知是一永不停止的动作。学习并非知识之积累,而是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一个不熟练的人是很难做到灵活自如地表达自我的。

由你内心深处消除了[不明"的思维与作用,抛却一切暧昧不明的意念方可成为大师。大巧若拙,拙中之巧,返朴归真,内蕴天地变化之机,外藏鬼神莫测之变。

一个有头脑的人赢得了胜利,立即停止,他没有得陇望蜀、没有虚荣、没有狂喜、没有骄傲、没有飞扬跋扈,其胜利是必然的,也是巩固的。好斗招致身心疲惫,骄傲导致失败,暴行将以被击败而告终。宁静是远离欲望,是一种与自然的调和。静而不张扬,排除一切杂念。

在佛中,并无可努力之处,唯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饭,挑自己的水,做自己的法事,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饰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是获得了自由发挥的技巧。艺术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坦途的迈进。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的世界。艺术家即使有了高深的技巧,亦不意味着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心灵反应的发展之中间阶段罢了。完美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而出。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更广阔的世界,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水具有五种特性:●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作性,而不会一味蛮力对抗。●水虽然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但它有时又能显得无比强大:有时它的力量足以轻易推动巨石。因此一个镇静如水的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对付一位嚣张自负的挑战者。●水,当它静止时是如此澄清,而一旦它汹涌、咆哮时,它又变得那样的浑浊而具毁灭性。当我们心灵宁静时,我们的思想是最清朗的,并且能够极好的自我控制。●水,能够无视重压而前行。它流过篱笆、流过基底而毫无褪色。它永不分离,没有分裂结帮的派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平等互助的,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上流动。●如果你与水协作,那么水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反击它,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敌人。一个充满恐惧、惊慌不安的人如果落入水中,极有可能会沉没;而一个平静的人在水中则可能因水的托力而上浮,正如现实中,如果人们彼此抗争、敌视,那么他们将会旋入无底地冲突、猜疑和憎恨的深渊之中。只有那些高尚守信的人们,才能够彼此更适应,而更加和平地相处。●朋友,象水一样吧!

李小龙所述截拳道:

----[我可没有见过石头会打人。"

----[只有野兽才会决斗。"

----[要想杀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博击的目的,是把自己的体能和精神推向极限,你要达到这一步,就要了解宇宙苍生。"

----[是武学的修为,而不是杀人的伎俩。"

--[不是思考,而是一种直觉。

李小龙生前虽未像拳王阿里那样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但曾经写下的一些还是相当不错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就是写于1969年间的英文诗<我是谁>。兹将译文录下,使人们一睹其风采。

< 我 是 谁 ?>

我是谁?我是谁?这是很多人反复自诘的老问题。虽然每个人都可通过镜中的影象看到自己的容貌,尽管他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与过去,但是对于真正的[自己",很多人未必都能真正的明白,故而仍旧要问[我是谁"?

我究竟是殿堂中的巨人,抑或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我究竟是傲立于天地的大丈夫,还是像在荒野迷途的小孩般内心充满了恐慌?

我们当不愿见到自己如此窝囊,但惟恐现实就是这样。然而,我们仍可寻回自己所期冀的目标,那些怀着信心去追求卓越的人,灵性将会在奋进坚持中获得洗涤,那些敢于在逆境中求生的人,顾盼于镜子的影象时,定能见到自己的真貌。

朋友,当你们读了这首提醒人们认清自己现实状况并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散文诗后,不知有何感想?的确,他的言辞可能并没有一些专业作家那样流畅优美,但他所表达的涵义却是相当深刻相当明确的,他用有限的文字与篇幅,表达与阐述了相当广泛的内容,他虽算不上是专业诗人或文学家,但他的写作功底,他的意蕴与思维于某些诗人或作家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注:李小龙一生曾写有很多诗篇,这首<我是谁?>出自李小龙致李俊九的一封信----李俊九,韩裔美籍武术家,[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小龙生平挚友之一,李小龙在致李俊九的信中抄录了自己的两首诗作,鼓励挚友并示共勉。<我是谁?>(WHO AM I?)便是其中之一。<我是谁?>今天被研究家公认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最富有启迪性的诗作之一。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 自我实现。

--李小龙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戏剧的名言 戏剧大师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谁的名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72017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