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郭末若的名言

郭末若的名言

2015-12-31 09:32: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郭末若的名言篇一《当代文学答案》 作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郭末若的名言》,希望能帮助到你。

郭末若的名言篇一
《当代文学答案》

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填空题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对题干提供的“限制性”文字重视不够,在自己答题出现疑问时,没有再一次重量审题目;二是仍然有人书写不规范,出现了错别字。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这个题目在设计上有一点问题,以至于有人在“周树人”和“周樟寿”两个答案上拿不定主意。因此,这两个答案都算正确。我们的用意是让大家知道鲁迅就是“周树人”,是周作人的哥哥。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这个题目几乎没有出现错误,只是有的同学填上了“1921”还不放心,还要加上多少月,有些画蛇添足。以后凡出现要求填“______年”的题,都不必再填后面的月份。除非明确要求填“______月”。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这个题目错的也不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出现“许寿堂”这样的答案。我猜想,一定是有人问了谁,而回答者有口音,于是,第二个抄袭者也跟着出现了同样的错误。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这个题目看来是是容易的,无人不会。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这个题目的情况与上一题一样,看来大家读教材读得很细。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

一样的心肠”。

这个题目在《专题研究》的教材中是没有的,但也几乎没有出错,看来大家都补了课,而且效果很好。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上一题的情况相同,也是大家补课的功劳。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这个题目会出现错误(填为“达·芬奇”)是我没想到的,虽然是极个别的,但还是说明有的同学读书时粗心大叶,没有注意到“政治家”这个限定。也许,作业题目在设计上如果将要填的空臵于“林肯”之前会更好一些。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这个题目没有出现错误也是我没想到的,不知应归于补课的功劳,还是大家确的对鲁迅有了足够的重视?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其实,这个题目是不应该出错的,即使平时没看书,也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后面的“多项选择题”中,就出现了三个对郭沫若产生较大影响的诗人,而这三位诗人中,只有一个是“美国诗人”,但仍然有人将“泰戈尔”或者“歌德”当作了“美国诗人”。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这个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出错的不少。出错者都只注意了“少年时代”、“农民朋友”和“美好回忆”等后面半截的题干,而没有注意到“最后一篇小说”这个限定,因此,很随意地写成了“《故乡》”。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

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这个题目不应该出错,也几乎无人出错。说“几乎”,是有人出错后及时作了修改。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在这个题目上出错的同学,都有些马大哈的味道,要么写成“鲁四姥爷”,要么写成“鲁四爷”,有的甚至写成“鲁四”。其实,最好的答案应是“鲁”。

14.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这个题目主要是对大家细心程度的考察,也是一种“应考方法”的训练。对于研究者来说,大概都知道《论郭沫若的诗》这样的题目是很容易雷同的,因此,遇到这类题目肯定会重视前后文。在教材中,还提到过一篇《论郭沫若的诗》,但那是张光年的一篇论文,而这里很清楚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专著”。

15. 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这几乎是一道送分题,再出错就该打板子。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这个题目错得不多,也许是对《三个叛逆的女性》这个概念没有印象,又没注意到“第一个十年”的限定,而将《蔡文姬》也当作了“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这次作业有一个特点,几乎涉及鲁迅的基础知识题都很少出错。填空题如此,选择题如此,简答题也如此。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这道题在填空题中是出错率最高的,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许多同学在补课时只补了现代文学部分,尚未涉及当代文学部分,虽然我曾经提醒过,对于郭沫若、老舍、曹禺以及穆旦等作家的了解,要注意他们在50年代以后的情况。二是对《屈原》这部剧的情况不是很熟悉,虽然,自己在后面的简答题中还说到过郭沫若在40年代的创作情况,但仍然把它放在了“50年代”以后。当然,还可能是“侥幸心理”在作祟,明知不对,也不愿再作探讨,就这样去撞大运了。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单选题的情况比填空题要好,出错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第4题和第7题。

第4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是以《晨安》或《凤凰涅槃》为“暴躁凌厉”风格的代表。虽然教材上有明确的说明,但我仍主张不要死背教材,要自己多理解。《天狗》和《晨安》这两首诗教材都作了全文引用,不能说读不到。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两首诗都有一股豪气,但《晨安》只是痛快淋漓的一种抒发,而没有《天狗》那种急切的不可遏制的心态,再对照“暴躁凌厉”的含义,选择应该是惟一的。而选择《凤凰涅槃》,我自己认为,主要还是粗心。虽然,人们大多认为《女神》的代表作是《凤凰涅槃》,但我们在题目中特意强调:“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很显然,《凤凰涅槃》与《天狗》相比,更富有诗意,甚至比《晨安》更浪漫,与“暴躁凌厉”尚有一定距离。

第7题出现的错误主要在于只凭自己的主观想像,觉得“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肯定“应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女神》,而对于白话新诗的发展历史还不太清楚。因此,这也说明我们的课还“补”得不够。不过,也没关系,在我们这学期的第八讲,学习穆旦的诗歌时,我们还将较多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到时候大家还可以结合穆旦的诗歌,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一个带系统性的学习。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郭末若的名言篇二
《毛泽东诗词名句佳句》

毛主席诗词名句选

开 博:2007.12.10

1.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2.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政治内容和极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许多诗词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如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沁园春•雪》等。纵观毛泽东的三十九首古体诗词,不仅有众多佳作名篇,更有许多诗句成为我们今天所谓的“名言警句”,广为传颂。在此,笔者摘录整理如下:

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岗山》)

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长征》)

6、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沁园春•雪》)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9、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

14、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送瘟神•其二》)

1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16、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17、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登庐山》)

18、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题庐山仙人洞照》)

19、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

2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

2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2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冬天》)

23、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诗词名句集锦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 沁园春长沙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七律长征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游泳1956.06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诗词名句

编者按:以下收录的是本站收集的毛泽东诗词常见名句,加黑体字部分属中学生背诵范畴。如果你知道更多,请在发表评论页中添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毛泽东)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毛泽东)

郭末若的名言篇三
《我诚信 我美丽》

我诚信 我美丽

明珠小学B区三(2)班 朱司怡 诚信小故事: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她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

诚信名言: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信就在我身边: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不能不讲信用。所以,在我们家经常会订立“君子协议”,凡是写出来的事情大家都必须遵守,必须做到,还真有效呢!比如,我们把“学习和工作时,坐姿要做到三个直角”,之后大家都主动提醒自己,真好。

郭末若的名言篇四
《毛泽东鲁迅诗词名句集锦》

毛泽东、鲁迅诗词名句集锦

辑录:房立平 审核:王文标 2010-1-13

一、毛泽东诗词名句集锦

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岗山》)

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

6、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沁园春·雪》)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9、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

14、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送瘟神·其二》)

1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16、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17、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登庐山》)

18、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题庐山仙人洞照》)

19、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

2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咏梅》)

2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2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冬天》) 23、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4,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5.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26.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二、鲁迅诗词名句集锦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9、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鲁迅《自题小像》

郭末若的名言篇五
《改革开放之人民“衣”的变更》

郭末若的名言篇六
《课外文学知识点》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

3,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前,曾创作过文言小说《怀旧》.

4,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

5,《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6,鲁迅小说《肥皂》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

,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8,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9,"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出自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之口.

吕纬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10,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1,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2,鲁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5,"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16,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未庄"的浙江农村.

17,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8,"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9,"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出自小说《阿Q正传》. 20,单四嫂子是小说《明天》中的主人公.

21,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22,关于知识分子,鲁迅曾在小说《在酒楼上》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23,赵贵翁,路上的人,小孩子"他们"代表旧文化的群体,这是鲁迅笔下最有价值的"庸众的群体".

24,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其中,陈士成的形象出自作品《白光》.

25,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26,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药》有精彩的描写.

28,《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故乡》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29,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3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3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32,"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出自

鲁迅的散文诗《影的告别》.

33,郭沫若一生在文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三大领域都卓有成就.

34,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35,《〈女神〉之地方色彩》是20年代郭沫若研究中的名篇,其中,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这篇论文的作者是闻一多.

36,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37,在"革命文学"论争中,郭沫若被鲁迅称为"流氓 + 才子"的作家.

38,"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这段诗句出自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

39,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40,《炉中煤》的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

41,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42,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郭沫若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

43,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代表作就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

44,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45,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0》,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46,鲁迅与郭沫若赴日本留学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医学.

47,"五四"时期发表郭沫若诗歌最多的报纸是《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48,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49,《凤凰涅盘》为6章,即《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50,郭沫若被称为"五四"启蒙时代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5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52,《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53,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54,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55,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导言中认为,郭沫若诗中有两样新东西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一是泛神论,一是20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

56,"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是《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和《时事新报・学灯》. 57,以蒋光慈的《短裤党》等作品为标志的早期革命小说,往往把理性当教条,将活生生的生活简化为死板的公式.

58,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腐蚀》.

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织家了.

59,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60,创造社在1928年后,文学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 后期创造社

".

61,《子夜》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62,茅盾的第二部"史诗性"的巨著《子夜》,也是直接记录和概括1930年春夏间在我国以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

63,茅盾在创作《子夜》时,茅盾原计划采取双近景,对城市和农村都作直接描写,后来改为以城市为近景. 64,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著名小说《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

65,茅盾曾在分析批判"革命文学"的概念化风气时一钱见血地指出"我们看了蒋光慈的作品,总觉得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实感',而是想象".

66,茅盾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处身其中他无法不受"红色30年代"文艺思潮的浸染,其明显标志是对"五四"的重新思考和"检讨".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他曾发出"没有'五四',未必会有'五卅'罢"的质疑. 67,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篇小说.

68,茅盾参加"左联"后,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高度对"都市文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一次提出了"都市文学"的概念.

69,在对茅盾的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评价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中,严家炎,孙中田主要持肯定态度.

70,《幻灭》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心理变化,它在《小说月报》上一发表,就引起普遍注意,既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71,《春蚕》的开头是:"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上".

72,《春蚕》与后来发表的《秋收》,《残冬》一起,合称《农村三部曲》.

73,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篇小说.

74,创造社被称为"艺术派",而文学研究会则被称为"人生派".

75,《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其中的第一条是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与"空头"的投机活动.

76,《子夜》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共19章,其中,第2,4两章分别以《火山上》和《骚动》为题发表于《文学月报》第1卷第第1,2期.

77,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作家是1921年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的沈雁冰.

78,茅盾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系列",一是"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二是"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79,记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的第一部《幻灭》,是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

80,1945年,面对重庆轰动一时的"黄金泄密案",茅盾经不住话剧演出"爆发性"效应的诱惑,跟风创作了话剧《清明前后》.

81,"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地,像背着一盆火".这是小说《春蚕》的开头.

82,茅盾参加"左联"后,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高度对"都市文学"进行了新的阐释,第一次提出了"都市文学"的概念.

83,茅盾被誉为"20世纪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84,在茅盾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中,主要有两类,一是以静女士为代表的传统东方女性,一是以慧女士为代表的现代女性,其中,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现代女性都是《蚀》中的人物.

85,在茅盾的一生中,有许多未完成计划的小说,其中,第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就是1929年创作的《虹》.

86,林先生"摹仿上海大商店卖'一元货'的方法,把脸盆毛巾牙刷牙粉配成一套卖一块钱,广告上就大书'大廉价一元货'."这个情节出自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

87,五四新文学作家大多受到一些外国作家的影响,对茅盾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88,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8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90,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和祁天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离婚》中的张大哥.

91,在老舍早期作品中的老派市民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离婚》中的张大哥.

92,《四世同堂》的创作历时五年,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创作于抗战期间,第三部《饥荒》创作于赴美讲学期间.

93,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94,《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的享受.

95,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96,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97,小说《骆驼祥子》的男女主人公是祥子和虎妞.

98,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99,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100,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国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

101,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他的幽默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嘴",老舍曾为此而苦恼.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

102,《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 103,赵园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

104,《雷雨》等剧作的诞生,被看作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10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

106,曹禺的"五大杰作"是指《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07,《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08,在《雷雨》中,周朴园曾与侍萍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即周萍和鲁大海.

109,曹禺剧作在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大师影响下,形成了宏伟明丽的基本风格,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契诃夫诗一样的幽远深沉的韵味.

110,人们一般称《雷雨》中的蘩漪是"娜拉"式的人物,娜拉是挪威著名剧作者易卜生笔下的女性. 111,"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这句话是周蘩漪对周萍说的.

112,蘩漪为了爱情,甚至不顾尊严,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在不得所爱后竟残忍地作出玉石俱焚的举动.

11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114,在《雷雨》和《原野》中有不少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如周冲的年龄,仇虎的反常行为等.

115,曹禺话剧《原野》的创作主要受到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

116,仇虎和花金子是曹禺话剧《原野》中的男女主人公.

117,《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才张乔治等.

118,《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119,受契诃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震撼,曹禺创作了话剧《日出》.

120,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鸭子》.

在短篇小说《柏子》中,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辰河水手与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121,《柏子》是沈从文小说中较为精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极简单的一桩事,但标志着他的创作从习作阶段走向成熟.

122,《边城》的故事主要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123,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124,《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125,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苏雪林的《沈从文论》.

126,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神","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与"京派"相对应的"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127,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128,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12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130,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他出生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131,表现童养媳人生的《萧萧》,一反二三十年代描写童养媳制度罪恶的小说的常见模式……而是从独特的角度提示人物内部主观精神,与摆脱现存人生秩序,获得生命自由的历史需求不相适应.

132,萧乾是"京派"的后起之秀,北京的蒙古族后裔.

133,张爱玲1943年开始作家生涯.1944年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先后出版,名躁上海文学界. 134,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

135,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应该说是月亮和镜子,这是两个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包含着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 136,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印度女人萨黑夷妮公主是柳原精心为流苏安排的"情敌".

137,葛薇龙是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

138,《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139,《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对丈夫振保在外嫖妓"绝对不疑心到",因为"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人是她的".

140,《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一直沉浸在爱情的游戏中,突然遇到她自以为"生命中的男人",就收敛自己,一心一意要与他厮守,哪里知道她最多只能是婚姻外的一颗"朱砂痣".

141,《鸿鸾禧》中的玉清,比较顺利地出了嫁,但在更年轻的女孩子眼中,她已经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

142,穆旦本名查良铮,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143,《赞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有代表性作144,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臧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诗创造》杂志.

郭末若的名言篇七
《雷电颂》

7课《雷电颂》

教师寄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敬佩屈原

 导学卡

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任务:

一让我们知人明时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 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二.读课文,来扫清字词障碍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秽(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虐待( ) 驰骋( ) 雷霆( ) 踌躇( ) 鞭挞( ) 忏悔( ) 罪孽(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三.再读课文,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课文的思路吧。1、给每段标注序号,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总结出来吧。

第一部分(从1段— 段):

第二部分(从 段—到文末):

第一课时训练卡

1、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他是我国最_____的大诗人,代表作其中有 、 、 等。

(2)作者郭沫若,原名 ,四川乐山人, , ,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剧创作则借用"史事"讽喻"今事" ,《 》、《 》、《 》等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我们学过他的诗《 》。

2、戏剧知识积累:

戏剧

是 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 ,是文学的一大类别,

与 、 、 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7课《雷电颂》 第二课时

班级 科目:语文 主备教师:李海红 协作教师:郭金玲 石进贵

 导学卡

温馨提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语言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这是一篇很适合大声朗读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相信你在诵读中一定能体味到文章的情感及屈原的性格。

一、再读研讨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将你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吧。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细读探究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3、《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建议: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举例分析品味。

三、拓展延伸

1、 在国家危难之时,《雷电颂》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你还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出几句吧。

2、在我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视祖国安危、人民祸福高于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二例吧!

第二课时训练卡

1.、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 2.《雷电颂》选自历史剧____________,这是一台话剧。“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

____________,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3、说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

吧! ( )

(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

呀! ( )

(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 )

(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

君? ( )

⑸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

( )

⑹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

开! ( )

⑺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

来。 ( )

⑻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 )

中考一题 在社区举办的“2006屈原暨端午文化节”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如观摩民俗表演、旁听楚文化与经济发展演讲等。现请你参加如下活动:

1.“端午美食”活动。先来美餐一顿吧!在这一活动中,你吃到了自己家乡最具特色的端午美食,你能说出其中的二、三样品种来吗?(1分)

2.“名篇吟诵”活动。再模拟表演一下吧!以郭沫若的《雷电颂》为表演材料,其最后几句如下,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演读?(2分)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反思卡

参考答案

一1早 九章 九歌 郭开贞 作家,诗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剧本,《天上的街市》。

2、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 剧本 诗歌、散文、小说 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 矛盾冲突 悲剧、喜剧、正剧 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 独幕剧和多幕剧 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3.略

再读研讨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

郭末若的名言篇八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 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 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

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

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填空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2.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他们与两个诗刊有直接关系,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故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3. 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4.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5.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6.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鸭子》。7.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臧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诗创造》杂志。8.《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9.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10.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五四”散文的发达状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11.葛薇龙是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12.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13.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14.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15.梁实秋在《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一文中说:“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16.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他所在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在他的身上就有着苗族的血统。17.周作人的小品文字,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18.有学者分析认为,何其芳《画梦录》里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意象”,如黄昏、黑夜等,一类是“空间意象”,如坟墓、古宅等。19.在茅盾的一生中,有许多未完成计划的小说,其中,第一部是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虹》。20.穆旦本名查良铮,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

织家了。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出自鲁迅的( D )。

A.《示众》 B.《马上支日记》 C.《祝福》 D.《呐喊·自序》

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 A )。

A.田汉 B.陈大悲 C.洪深 D.丁西林

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 C )。

A.郁达夫 B.鲁迅 C.叶圣陶 D.废名

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布莱希特

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 C )。

A.《故乡》 B.《风波》 C.《离婚》 D.《祝福》

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 D )。

A.《蔡文姬》 B.《屈原》 C.《武则天》 D.《聂嫈》

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长毛造反”是指( C )。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 D.武昌起义

9.虎妞的变态**,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 D )。

A.小文 B.大赤包 C.虎妞 D.小福子

10.《雷雨》中的“鲁妈”是( A )。

A.侍萍 B.周萍C.蘩漪 D.四凤

郭末若的名言篇九
《郭沫若简介》

郭末若的名言篇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 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 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

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

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郭末若的名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郭末若 百度郭末若诗词 关于读书的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郭末若的名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郭末若的名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980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