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入团申请书 > 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2016-08-29 11:27: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共5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与研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与研究李永喜 王洪军 景向欣 李长海(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多种形式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建立和运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与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与研究

李永喜 王洪军 景向欣 李长海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多种形式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建立和运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学院依托校企联盟理事会、校企合作处和校企合作工作站,整合校企、校际优势资源,形成由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并建立了适应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体制创新;运行机制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4)02-00 高职院校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扩张式发展,十二五时期均已进入加强内涵建设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以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针对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合作对象,以校企联盟理事会、校企合作处、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建立了学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体制,并依据不同的体制进行了机制创新,稳步提高了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1 多元化校企合作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1 深化了与主管行业企业的一体化建设体制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深化与龙江森工集团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建设,整合行业各方资源,利用集团内环境监测站带动学院环保类专业发展,利用集团内林业企业资源为林业和园林类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利用集团内林产工业园区为木材加工类专业开辟实践基地,利用集团内制药企业为中药类专业奠定基础。在行业协调指导和企业支持下,充分利用政企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发展,把单一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拓展为集团化、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

1.2 以校企联盟理事会为平台,积极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2011年,以学院为主体,吸收园林、环保、北药开发等大型企业建立校企联盟,成立校企联盟理事会,按照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进行实质性联合办学。以学院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体制为载体,以校企合作办学和工学结合育人为主要内容,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改革创新学院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为黑龙江区域经济、林业、生态环保行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服务。校企联盟理事会为办学体的最高决策机构,对联合办学体的动作进行管理。理事会成员主要包括学院及企业人员和相关行政部门及行业协会人员。在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及支持下,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以多种方式保障合作办学的建立与运行。

为加大校企合作的整体推进力度,在校企联盟理事会下设置校企合作处,对联合办学体校企合作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规范性管理。并牵头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校企合作处的工作推动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快速发展,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学生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的全面展开,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合作办学得到稳步发展。

以校企合作处为工作平台,在教学系的基础上由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各专业系的校企合作工作站,由教学系主任牵头,整合系内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实现校企专兼教师“互兼互聘、共同培养”。校企合作工作站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规划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承担企业技术攻关和职工培训等。通过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动作,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工作过程、职业资格认证导向等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学任务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场所共同提供的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办学。

1.3 探索校企共同办学实体体制

【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与相关中小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股的实体企业,基于各方需求和利益结合点,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类群,校企共同建设相应的专门工作机构,探索校企共同办学实体的运行模式。一是校企共建模式。学院有教师的技术优势和场地,企业有资金和项目,双方合作,建立合作实体。实体在保证盈利的同时,安排学生实习,学院根据学生实习安排,可适当让利。二是引企入校模式。利用学院的场地和企业的资源进行合作,引入企业的工厂到校园组织生产。学院对实体的运作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这种模式发挥了学院的场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学院以场地入股或者收取租金,企业按自身的经营模式运行。企业保障学生的实习,学院根据学生的实习安排,可以让利、服务等方式予以扶持。三是校办企业模式。根据专业技能实训要求设置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成立生产车间,接受社会生产订单,在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实训时进行加工生产,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技能培养需要。

2 创新办学机制,合作培养高职人才【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针对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合作对象,以校企联盟理事会、校企合作处为平台,进行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制定了校企联盟理事会、校企合作处、校企合作工作站工作制度、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规范性管理;建立项目规范流程,落实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流程;建立校企合作标准框架,规范校企合作项目协议的签订,保障校企合作双方及学生权益。

根据多种形式校企合作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奖惩机制。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1 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与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应靠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为此学院制订了《促进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明确学院与合作企业及院内各教学部门职责,通过制度保障与合作企业构建利益共享关系。在校企联盟理事会下设置校企合作处,为校企合作的管理协调部门,对联合办学体下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评价。

【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建立校企沟通机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处在企业设置信息员,畅通职业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围绕林业、生态环保行业及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满足理事会内企业成员单位的用人需求,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

2.2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

各专业系的校企合作工作站定期召开会议,召集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论证,使专业的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审查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相关事宜。

近年来,参照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完成了学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建设,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标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一致,使学院的课程标准与企业的岗位技能规范相融通。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普遍推广,学生在“厂中校”或“校中厂”中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掌握技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学院创新教学管理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调整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建立能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利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2.3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师管理机制

通过校企联盟,实现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共同培养”,确定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互为导师,校企轮换”制度,特别是将有能力的企业人员聘为兼职专业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学技并重、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并相对稳定地担任校内、外生产性实习教学任务。

建立教师考核档案,形成对教师的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修改完善《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完善专业教师双师型资格标准及待遇标准。完善《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办法》,增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企业技术攻关解决难题、参加和指导学生获得省市以上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加分项。修订完善《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学院专任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建立教师服务企业激励制度,支持教师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开发活动,对承担服务的项目,学院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为学院派出兼职教师的责任。

2.4 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院制订了《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办法》,明确学院内部各个教学环节、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学生管理职责。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要求制定《学生企业实习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由企业相关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学生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工作规范,加强对在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5 建立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改革的重点,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的目的是调动学院和企业各职能部门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统筹协调学院和企业各系统间的关系,优化企业与学院人、财、物等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有效实施,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与管理,使校企联盟办学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协调动作,提高联合体的办学能【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力与教学质量水平。

学院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构建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到培养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体系,并确保这一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此来保证学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稳步提高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2.6 建立健全校企文化共通、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校企共融的校园文化。通过校企联盟,把企业相关制度和文化引到学院,使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自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企业规章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建立校企共享的技术资源库。实施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提高和发展的战略。教师的科研与企业的技术攻关相结合,实施项目共建机制,实现学院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与企业技术进步共同提高的局面。三是建立校企设备共用制度。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设计时参照企业生产实际,从生产工艺到设备摆放布局,从实训环境到设备操作规程均按生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仿真。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院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也能满足校企联盟内企业员工培训要求,同时还为企业提供样品生产等新产品研发服务。

近年来,学院以校企联盟理事会为平台,全方位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行业企业建立了校企紧密合作关系,走引企入校,互惠双赢的特色之路,把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生产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有力的保障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毓麟 易剑英 李彦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9.2

[2]沈霞.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0.1.

[3]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4]汤建鑫,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5]马艳芳 王壮伟.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6.

收稿日期:2014-02-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201202418)

作者简介:李永喜(1966-)男,黑龙江省肇东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建筑设备工程。

作者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学院路77号,150025。 作者电话:82470075

【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作者邮箱:yongxi003@sina.com。

篇二: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强,创新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与国外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处于探索中,面临许多基础性的挑战。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非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导下,总结出“管理创新、教育主导、丰富载体、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 创业 教育模式 实践探索

经过近10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随着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的转变,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职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尽管国内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处于探索中;尽管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还没有找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提出了“管理创新、教育主导、丰富载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创新

国内外现在对“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人群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人虽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重视培养组织内部创新创业者,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快速培养出大学生老板。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①① 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创新创业是一体的,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本内涵。创新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在我国,教育部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校政行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业家会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企业家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行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积极与教育机构进行互惠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学校共同进行创业课程开发、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等。各二级院系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息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二、创业课程教育主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设立KAB、SYB、GYB等创业课程培训班,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课改,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在②②李家华,《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

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技能。鼓励院系进行积极的课程创新,课程带头人、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和职业咨询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相关性。加强教材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

(二)深化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实践、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的联谊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业研究。应当秉持“创业教育要发展,研究开发要先行”的理念,整合相关专业和创业中心等专业研究队伍,集中攻关,切实推进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课程开发,推出适合学院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系列成果。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课题研究领域可以涉及:

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管理变革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成功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因素研究、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本专科类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借助社会资源研究、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实施 “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争取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建立和不同部门创业者的密切联系,有效解决“课程设计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聘请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或者是实践教授。同时,通过校、企、行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以及用于案例研究的公司项目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丰富有效载体,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办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行业企业指导作用等是长期性、持续性、基础性的工作。为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 ③③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

(一)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中心经营,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等,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实践证明,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业实战演练提供了强大平台。

(二)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一批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深入工作岗位,感受体验创业氛围,学习提高创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开展顶岗实习、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等。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拓宽了教育教学途径,又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由团委、教务处共同负责,学期结束前,由团委制订假期社会实践计划安排,并对学生进行深入宣传,各教学单位加强管理,并指派教师进行指导。假期结束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各班进行交流、评比,推选优秀选手参加院系和校级社会实践活动比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教务处为学生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对学生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计入一定学分。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江苏省将继续开展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做好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落实。健全组织机构,制订配套政策,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加强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确保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的实施质量。

为加强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效性,使创新训练计划惠及更多的学生,扩大影响面,各专

业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日常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教学中,发现、选拔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和优秀创业项目,在此基础上推荐校级、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类型,按照实践性、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原则,加强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评优推荐等环节的管理,使学生“真刀真枪”地做好毕业设计。

(四)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创新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选手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计划、自我监控等的系统分析和现场展演,全面展示参赛同学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就业能力等。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大部分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应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具体的实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原则。具体可结合校级、省级大赛,完成四项课程任务:通过学校和本省大赛期间提供的免费测评系统,指导学生进行网上测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测评报告内容;对目标职业、行业、企业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经济环境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组织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讲述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接受老师、同学的点评;递交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课程主要考核依据。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院系级、校级、省级以至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创业大赛同样也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许多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围绕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小组研讨、撰写《创业计划书》为主题展开,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创业团队成员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创业项目陈述、答辩,二是创业团队递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种教学安排,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创业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院系、学校、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类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五)技能大赛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到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

篇三: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2016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为了一个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好的发展,打造一个很具实力的教学团队很有必要,如果你也想打造一个不错的师资力量,可以来看看这篇由资料站为您准备的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以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培养和聘请相结合,造就一支有名师带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整体素质高、教学水平好、动手能力强,专兼结合、梯度结构合理,在省内同类院校及英语类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具体建设目标为:

1.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与水平提升

在现有专业师资的基础上,由商务英语专业带头人、浙江工商大学杨森林教授传帮带,对团队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国内外进修交流、科研项目研究、参与行业领域的工作和企业锻炼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团队带头人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水平,尽快提高团队带头人的在省内同类院校及外贸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团队结构的优化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是优化团队结构,使其具有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合理的梯队结构及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学历提高、国内外进修和企业锻炼等途径,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使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注:培养博士教师1人;全部专任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为省、部两级“双师”素质培训、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证书、下厂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区域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1~2人。

3.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为契机,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以课程建设为依归,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编写讲义,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试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校级教学。认真研究分析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及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设备的实际能力。

4.教研科研水平的提高

团队在取得原有的科研教研成果基础上,积极开展教研科研立项,撰写专业论文和编写教材。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探索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件开发、考试方法、实验室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凝炼和升华,撰写具有学术价值、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或省级教研立项。进行教学研究,把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水平。

教材建设专业论文教研项目科研项目

2部教材,其中1部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0篇:至少有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4项:争取1项为省级立项3项:争取1项为省级立项

二、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面向浙江二级城市、小型外贸企业和大中型制造业的工厂的外贸业务部门”为专业定位,进一步深化“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英语水平和熟练外贸业务能力的人才。重点探索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等三项人才模式改革内容,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建设。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为契机,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鼓励各主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完成系定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xxxx》和《大学xxx》两门课程作为2016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2016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zt/tjfa/Index.html《xxxxxx》、《xxxx》作为2016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xxx》和《电子商务》作为2016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的项目中,物色课程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推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落实1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3.实践课程建设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和完善现有实训课程,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外贸能力提高。以提高学生在商务情境下英语应用核心能力为目标,研究以过程性、课内外互动、多技能交融为特点的综合语言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对部分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完善毕业综合实践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切实提高顶岗实行的实效。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对现有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室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完成对“仿真国际商务实训室”项目的建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思路,调研和论证新的实训室建设项目,改善专业教学设施和条件。在分院统筹安排之下,完成软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与本教学团队相关项目的建设任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按照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思路,建立一批不仅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也能满足日常实训课程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假日实训基地,使之逐渐上规模、成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和职称结构。抓紧对现有讲师群体尤其是拥有高学历的中青年讲师的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本教学团队不仅要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还要发挥专业教师群体的力量。通过团队合作,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学团队的科研和教研能力,提高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申报数目,要提高省级课题研究的数目,力争在教育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有突破。以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举行说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的方式,切实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以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活动,通过团队教师相互学习和对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和技能。加强教学研究工作,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课程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5.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要通过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新进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制度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和研究以及担任行业协会的社会兼职职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在教师下企业锻炼、合作开发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以上这篇关于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关于更多团建方案尽在:团建方案

篇四: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2015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第1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20XX—20XX年是我校在省部共建新平台上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色强校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西北师范大学20XX—20XX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十二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性优化。20XX年至20XX年,教师人数从834人增加到1217人;教授从102人增加到224人;副教授从303人增加到37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83人增加到26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净增29.4 %;教师中外校毕业者7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

师资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支撑了人才培养结构从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偏低,仅为21.4%;截止20XX年底,我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术团队建设滞后,部分学科梯队断层现象严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者比例仅为2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18%,青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到20XX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0人左右,紧缺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西部地区较高声誉的中青年专家100名左右。

三、重要举措

着眼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整体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设立“西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通过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灵活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校工作。

——设置1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每年设置20个左右讲座教授岗位,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依托国家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及甘肃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采取“成组引进”和“带项目引进”的方式,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较高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指导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整合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依托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100名左右本学科方向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二)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7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定向培养。每年留出2个博士招生名额,定向培养学科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七年的不间断培养,到20XX年学校定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达到20名左右。

——积极引进。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10名左右教师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引进15名左右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较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队伍,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遴选15名左右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具备高级职称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

——促成转型。积极推动具备普通专业和教育学或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在职教师转换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转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10名左右。

(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

——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XX年,培养10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奖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派3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引进30名左右的“985”“211”学校和著名科研院所应届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使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四)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旨在重新整合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引进、引智、转型、校企校地合作等渠道,建立起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或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直接引进。吸引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补充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选留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硕士(尤其是具有相关专业资质、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100名左右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

——推动转型。遴选100名左右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鼓励他们转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为应用型专业师资。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扶持应用研究创新,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

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旨在提升师资队伍把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和信息动态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双语教学能力。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七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积极争取国家公派、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

——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素质水平。

——启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师大精神和百年办学的优秀传统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师管理、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广大教师继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融入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宏伟事业。

——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突出对全体教师“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定位,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保护学术环境,惩治学术失范。在晋职、评优、评奖中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I类创新基地平台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实行学校直接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基地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实行创新基地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创新基地平台。创新基地平台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首席专家和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采用工资加创新人才津贴的二元结构工资制度。

——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分类设计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校内津贴发放标准;突出教师创造性业绩的权重,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和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按“科学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的原则,激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等要求。

(三)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环境,靠实学校领导密切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扩大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办学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逐步提高校内津贴总量,增加教师收入。

——加快青年教师公寓建设,改善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关注教师健康,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体检,精心组织系列体育活动,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组织、引导教师积极锻炼身体。

——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四)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1亿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

第2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1)建设目标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引进和造就5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领域,争取引进和造就两院院士3-4名,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杰出人才5-8名,以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获得者、楚天学者等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柔性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10名左右。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211工程”三期建设单位为重点,通过校内-海外教授互访、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的选派力度等措施,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100名左右。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10支左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力争2-3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行列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建设行列;在机械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通讯与信息系统、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力争3-5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湖北省创新群体建设行列。

(2)建设内容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1)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全职引进)

——国内重点引进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科领军人物,引进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作为院士、长江学者等后备人选进行培养。

——海外引进知名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职务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本领域世界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并产生显著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后备人选。

——加强成建制的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产出一流成果。

——加强高层次岗位招聘工作。对于长江学者、楚天学者、教授二级和三级等高层次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以此吸引一批有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海外著名科学家的引进(柔性引进)

——继续加强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两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人才建设,引进海外大师级人才及团队来校工作,促进校内—海外人才实质性合作。

——投入专门经费建设一批海外著名科学家访问交流基地,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科学家来校工作,主要引进对象为诺贝尔奖及其它重大奖项获得者、国外知名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会议的主席或执行主席、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知名科研机构的首席研究员,通过他们来校工作带动学科发展和拔尖人才的成长。

3)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集中校内优势资源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对于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层和后备层人选,学校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重大科研奖励、申请专利和成果转化、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招收优秀博士(后)、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使其尽快达到相应的申报水平。

——加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的申报工作。抓住两年一次的院士申报和每年一次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的机会,争取在学科领军人才的申报方面有较大突破。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1)校内—海外教授互访

——以“讲座教授”岗位、优秀海外青年学者访问实验室制度为平台,吸引世界知名大学或知名学科副教授以上的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工作。

——重点支持30名左右4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与海外知名学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互访,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2)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研修

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全额资助和配套资助、学校公派等途径,选派1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务的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国外一流学校(专业)留学,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学术骨干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1)人才建设。以“211工程”三期项目和学科群为基础,跨院系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由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领军人物担任。

——学术带头人由主持过国内外重大教学科研项目、拥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核心技术等人员担任。

——配置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具有国内外学术经历的博士(后)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和学术发展力量。

2)条件建设

——通过科研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和捆绑投入的机制,给予每个创新团队专门的条件建设经费资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教学科研成果”的目标。

——加强项目型团队建设工作,对于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团队,学校给予一定的人才配套专项经费资助,支持团队骨干与海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3)机制建设

——实行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用人权、分配权、考核评价权、学术自主权。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上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鼓励和支持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培育和支持创新团队建设等作为聘任条件。

——学术评价上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注重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等评价因素。

——对于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在分配上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3)预期成效

①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重点学科水平。发挥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人才集聚效应,通过引进和造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来汇聚一流的队伍,提升学校的学科竞争力,推进“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实现学校“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

②师资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争取获得一批国家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

③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把握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资金需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经费为8000万元,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其中申请中央专项经费100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7000万元。

主要用向: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基金4280万元,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基金2020万元,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基金1700万元。具体使用将与“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统筹安排。

第3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世纪更替,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教师建设队伍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重点学科、学位点探队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为手段,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整体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为目的。

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实验室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几门学科共同发展,老实验教师多,新人少,传帮带作用难以实现;师资队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1、待遇及生活工作条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教学积极性削弱,师德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队伍还不够稳定。2、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加上新师资中高学历者偏少,不足以抵消非自然减员因素,使学校培养压力增大。3、学校事业不断发展,教学任务加重,教师疲于应付,许多科研能力很强的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阻碍了科研型实验教师形成和人才的培养。4、缺乏学术人才,学术能线断层严重,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力量薄弱,进一步制约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建设内容及措施:⑴以老带新,以中年实验教师为骨干;

⑵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⑶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

⑷每学科培养1名科研型实验教师。

为了实现建设目标,其措施一加强对实验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学习高等教育的有关法规,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鼓励中青年实验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积极探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每年争取安排1名教师脱产学习进修,培养骨干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研室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实验教师的学术水平,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按要求完成其内容。力争实现每年1—2项校级及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实验教师成为教学科研齐进的实验教师。

三、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搞好实验室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功能,对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要以迎接省教育部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实是求事地分析目前各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准确分析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需求,借鉴兄弟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20XX至20XX年实验室建设规划。现根据本实验室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与创建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目标相一致,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布局结构合理,学科特色鲜明,组织功能完善,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满足不同科类本科学生实验教学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学研产一体化特征的实验体系。通过一次性规划,2至3年的逐步建设,使本实验室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学科专业及专业基础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开放性实验室数达到或超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良好标准。

二、基本原则

实验室总体规划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制定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观念要更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系,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学习大讨论及教学改革研讨成果运用于实验室规划制定过程之中,按照有利于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本实验室专业科学研究水平与授学能力,有利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来构建实验新体系。

2、目标要明确。

按规划的总目标及学院发展规模,根据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生物学实验室的功能、用途和规模。

3、设备要先进。

根据培养需要,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在实验设备的选型上,要科学定位实验设备的技术档次,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4、布局要合理。

在实验室布局上,贯彻一体化发展战略思想,统筹考虑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考虑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与开展社会服务,兼顾不同层次教学需要。 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结合学科的科研基础及实力,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结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布局上还要做好内部实验设备、资源的统筹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设备和实验用房。合理安排,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提倡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5、模式要创新。

在实验室的建设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 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达到或超过评估要求。

6、特色要鲜明。

根据规划确定的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所处的特殊地域优势,结合各学科专业优势,在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时,一定要突出鲜明的学科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第4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根据示范校建设目标和教育厅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1、师资建设力度大,覆盖面广

1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实行签约聘任的全员合同制、强调责能勤绩的结构工资制、严格考核的优胜劣汰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2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198人次,其中9人参加了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派教师外出参与专业实践活动93人次,有78名教师外派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轮训;19名教师通过培养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校投入61.9万元对省市校级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专业带头人梯队基本形成。

3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面提高素质的“四全”教育模式,把社会责任、纪律观念、质量意识、团结精神融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坚持年度考核,对不合格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终止聘任。切实把好引进、管理、教育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学校建设目标,实施相应的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师239人,专业课教师195人。高级职称34人,另有6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市级课程教研组组长5人,兼职教研员6人。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并呈良好的发展趋势。

篇五: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2016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纪检监察机关党员干部承担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严肃执行和维护党纪政纪的重要职责。深入分析纪检监察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不断改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党员干部管理,机关党委对全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作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xx市纪委监察局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以 队伍建设年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围绕锻造队伍过硬作风,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活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机关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

(一)强化教育培训,夯实作风建设基础

采取了主动学与被动学,集中学与分散学、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坚持集中学习日制度。利用每周五学习日,集中学习中央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全国两会精神等有关政治理论。按照委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配档表的统一安排,原原本本、逐篇逐目学习必读书目,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作风建设、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进行认真研读。为确保学习效果,对干部学习笔记记录情况进行了检查,每名党员干部记录摘抄学习笔记至少8000字以上,部分党员笔记超过到1万字。二是强化综合培训。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做十八大精神主题报告。组织举办了北京大学·xx市纪委纪检监察实务研修班,分两期对全市100名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了系统的知识更新培训。邀请省纪委监察二室主任雷云同志做查办案件有关知识专题辅导。通过学习培训提升了理论水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各县区也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综合培训力度,如利津县纪委监察局为提高干部队伍工作能力,采取走出去学的方式促进思想解放,开拓工作思路,先后到市内、省内及外省有关县区针对具体业务进行考察学习11次,形成高质量的考察调研报告11篇,促进了相关业务工作的创新。三是开展 善读书、读好书、推荐书 和 读书月 活动。鼓励机关干部坚持每天读书,积极撰写心得体会,从书本中汲取丰富知识,提升个人修养。统一购置了《旧制度与大革命》、《香港廉政反腐风云》、《2016:党建热点怎么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等书籍共6套300余册。积极参加全市优秀心得体会评选,市纪委监察局提报的心得体会有两篇分获二、三等奖。四是开展党纪法规知识学习并定期组织考试。全年确定十二个学习专题,每季度组织一次党纪法规知识考试,以考促学。目前已组织开展了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及《实施细则》、党的群众路线相关政策等有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四次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加强党性教育。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到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了 迎七一 党性教育活动,参观了被誉为山东 小延安 清河军区革命根据地陈列馆,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参观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纪念馆,重温了入党誓词。广饶县纪委监察局以 增党性 、 学先模 、 争先进 三项活动为载体,引导机关全体党员认真查找理想信念、思想作风、党性原则、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集中抓好整改,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二)创新工作形式,搭建作风建设平台

一是印发了《市纪委监察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办法》、《市纪委监察局个人绩效考核办法》、《2016年反腐倡廉重点工作推进表》等一系列促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有关文件,健全了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促使每一名同志都主动的自我加压,促进了机关整体服务效能、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坚持深入一线服务发展。认真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根据《中共xx市纪委办公室关于实行委局机关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的通知》要求,每位常委、副局长联系2家企业,效能监察中心每名副主任联系2家企业,共确定了26家企业。通过定期联系(每月电话沟通联系、季度实地调研、定期召集座谈会),事项协办、代办(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所联系企业反映的问题、求助事项)等形式,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发展状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山东成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遇到的 业扩报装接电工程 问题,通过与市供电公司协调,帮助企业调整优化工程方案,联系 德力西 等国内品牌专业电力设备,协调电力施工队伍加快施工进度。为企业节约成本40余万元,大大缩短了工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廉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重点建设项目纪检监察派驻进场监督制度,创新监督模式,在依托市纪委统管派驻机构设立7个派驻廉政监督检查组(以下简称监督组)的基础上,增设2个互查组和1个综合组,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进场监督、定期互查和重点抽查。今年以来,已进场监督 155 次,现场监督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 142 场次。截至目前,共发现问题 169 个,进行廉政谈话 96 次,提出整改建议 137 条,制止不合规行为 43 次,发放《督办整改通知书》13 份,及时纠正了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发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为企业发展服务。通过定部门、定企业、定任务、定期督导的形式,确定了54个部门单位与108个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关系,各部门单位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效能监察中心通过企业家座谈会、定期定向到企业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并征集企业问题,由各统管派驻组、效能中心按职责协调有关部门单位解决及各单位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帮企业协调解决各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4个,如:市工商局积极帮助其所联系的通达公司处理消费者的堵门事件,协调厂家赔偿消费者3万元,维护了公司正常经营秩序。市经信委帮助其所联系的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垦利分公司 凝结水除油除铁能量回收利用项目 申报了2016年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在委网站对该项目进行了公示,初审节能量0.79万吨,项目竣工后,预计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80余万元。三是充分发挥纪委委员的作用。制定出台了《中共xx市纪委关于2016年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市纪委委员充分履职的意见》,进一步调动市纪委委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全市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共设定十项活动:开展视察活动、建立信息舆情专报制度、开展巡查巡视活动、建立工作联系点制度、开展反腐倡廉专题研讨活动、民主评议述廉述勤情况、建立提案提报制度、开展谈话活动、开展优秀成果评选、市纪委委员列席常委会制度,积极为市纪委委员履行职责搭建平台。目前已开展集中视察活动2次,收到舆情专报信息27份。四是集中开展重点课题调查研究,不断推进纪检监察调研工作的开展。发挥调查研究在谋划思路、破解难题和推动工作落实方面的重要作用。机关各室(中心)和各统管派驻纪检组结合年初各自提报的今年重点调研课题。有针对性的分期分批到企业、县区、乡镇街道及农村进行深入调研,掌握了大量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五是接地气、访民情。根据市委组织部下派帮扶工作统一安排,机关两名干部下派到xx区劳家开展驻村帮扶。从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居民收入、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入手,为所包村办了一些好事,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新修建了三条村内水泥路,建成村内文化广场。组织垃圾集中处理,美化村庄环境。建设扬水站1处、水闸2处、顺水管400米,清挖沟渠1000米。组建农民合作社,打造村庄蔬菜品牌。老人节前夕,机关党委请人民医院10名专家到村为7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义诊。六是扎实开展 联户帮困 活动。100名机关与164户村民结对联系。对17户低保户,全部由市纪委常委对口联系,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生活物资,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积极申请 政协委员献真情 困难学生补助,为村里的困难大学生争取了20000元上学补助。通过捐书送知识、走访慰问、召开主题党日、座谈交流等活动,切实查民情、听民声、济民困,机关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教育。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联系社区,为机关干部倾听民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力的推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各县区在走基层工作中也是亮点纷呈:河口区纪委坚持在基层一线锤炼作风,先后选派2名机关优秀党员到农村任党支部书记,组织9名党员参加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基层一线锤炼党性、塑造品格、改进作风、增长才干。xx区纪委1名党员干部被选派到乡镇挂职副书记,2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农村,选派18名党员干部进驻全区50项重点工程和12件利民实事施工一线担任 廉政监督员 。垦利县纪委党总支发动全体党员,与十四村八名党员结成帮扶对子,认真开展 结穷亲,谋富路,奔小康 活动。

(三)注重提升能力,提供作风建设保障

一是制定出台了创新工作考核办法、文字能手评选办法、办案能手评选办法、业务带头人等一系列创先争优评选办法,激发机关干部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河口区纪委监察局通过开展 我为纪检监察工作建言献策 、 闪光智慧畅谈 和 开门纳谏 等活动,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水平。二是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干部能力。 领导干部上讲台 活动,委局机关各室(中心)主任、各统管派驻纪检组书记或一名副书记结合各自整体业务工作或某一方面的业务工作向全体干部职工作汇报讲解,督促 讲 者对各自的业务知识进行更加全面清晰的梳理把握,进一步促进业务知识综合统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便于 听 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纪检监察系统的业务知识。 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主题演讲比赛,为年轻同志展现纪检战士风采,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文字材料撰写经验交流座谈会,同志们结合从事文字工作的实践谈经验、谈体会、谈困惑、谈措施,有力促进了机关文字材料撰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请派驻纪检二组副书记张梦琳同志就部分常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使用进行了专题辅导,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机关干部计算操作水平的提高。三是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促进创新工作开展。通过对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定期调度,鼓励督促同志们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争取多创亮点,多树品牌,多出精品。各室(中心)、统管派驻组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工作品牌创建工作,效能中心制定了《创建 效能xx 工作品牌实施方案》、《创建 效能110 工作品牌活动实施方案》。开展网上评议、打造 机关效能110 ,开通 8383110 效能投诉电话,24小时全天侯值守,设立242个效能监测点,聘请76名效能监督员,对92个市直部门单位进行效能在线监测评价,全市的效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开展 双向 挂职交流活动。为让同志们在不同的层次,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全面的实践历练,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了科级干部 双向 挂职交流。在履行推荐人选、资格审查、确定人选、确定职位等严格的组织程序后,市纪委共有3名正科级干部到县区挂职纪委副书记,2名副科级干部到乡镇挂职纪工委副书记。县区、乡镇纪委共有1名正科级干部和9名副科级干部到市纪委挂职室副主任、效能监察中心或派驻组副科长。 双向 挂职交流的开展,既培养和锻炼了干部,又增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四)加强制度建设,巩固作风建设成效

全面推行机关规范化管理,重新修订完善制度规定和工作程序;健全了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重点工作督查调度,努力推动工作创新,促进机关效能提升。把作风建设常态化,将作风建设融入到每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有效的防止作风建设一阵风、走过场。河口区纪委通过开展 五型机关创建 活动,将作风建设与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开展进行了有效结合。积极稳妥做好会员卡清退工作,全市在职37名市纪委委员、133名县纪委委员、全市纪检监察系统987名纪检监察干部填写了《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职工)会员卡专项清退情况登记表》,均无收受或持有会员卡行为。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纪检监察干部行为规范》、《xx市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严格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健全岗位责任体系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确保纪检监察干部在法律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利津县纪委监察局先后制定《关于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机关干部 十严禁 、办案人员 十不准 》等制度,成立了内部监督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做到用制度管人、依程序办事。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纪检监察干部行为,通过思想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自我加压、自我监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鼓励广大群众及纪检监察服务监督对象对纪检监察干部进行公开监督,努力打造一支 有原则、守纪律、会干事、能廉洁 优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纪委监察局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制度、加强内部监察等方式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推动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但是,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和客观情况的变化,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一)主动学习不够,知识更新速度慢

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业务知识研究得不深不透,对相关政策法规等掌握的不全不新不及时。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用旧知识、老经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工作标准要求不够高,工作定位不准

自我要求不够严,标准低、要求低,满足于现状,习惯自己和自己比。有的对业务工作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在全省乃至全国系统内所处位置,习惯于纵向比较。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没有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很少主动横向、纵向去比较,或与上级和领导的要求相比较,缺少精品意识,能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和亮点工作不多。

(三)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干事创业激情

想问题、干工作习惯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求稳怕乱,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机遇意识、竞争意识不强,有时疲于应付,缺乏进取意识和干事创业的勇气、信心和激情。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更好地履行职责创造性开展工作,主动思考的少、深入研究的少,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总结思考的不够及时到位。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善于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时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四)创新意识不够强,创新思维办法不多

缺乏把工作当学问研究的精神,工作中存在思维定式,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执行落实的多,创新发展的少,有的机械化落实,缺乏知难而上、敢闯敢冒、争创一流的工作魄力。工作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力度不够大,安于现状,不求卓越,不敢大胆地试和闯。

(五)工作不够扎实,深入一线掌握实情少

有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处理问题不够细致、全面。缺乏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靠、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了整体工作进程。深入基层调研、联系群众不够,真正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的时间少,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调研较少,对有些情况研究不透、把握不准,对基层的特色、亮点工作总结推广不及时,为领导决策参谋作用发挥不够好。

三、对策建议

加强机关党员队伍作风建设,既需要机关党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干部队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为干部能力提升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为作风转变进行有效引导,同时也离不开监督管理、考核激励,为广大干部成长施加外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内在潜力。

(一)着力于能力提升,练就过硬本领

围绕学习型机关创建,深化 队伍建设年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各专题理论学习,组织好党纪法规学习、考试,积极参加纪检监察专门机构举办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 领导干部上讲台 ,引导广大干部把工作当学问来研究;组织业务专题性研讨交流座谈会、学习论坛、业务工作典型事例和工作实效点评等活动,加强同志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共同提高。结合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学习内容和形式,开阔视野,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习考核机制,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通过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交流学习体会、请专家学者作报告、针对重点业务组织工作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二)着力于作风转变,锻造过硬作风

根据 为民、务实、清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四风 问题,让每名机关党员干部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内部问责机制建设,明确具体目标,能量化的尽可能的量化,增强考核问责的可操作性。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干部进退流转直接挂钩,做到日常考核与年底集中考核有效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自业务特点明确调研任务,指定调研重点,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搭建广阔平台。分阶段、分课题、分层次、分批次开展针对性强的调研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到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观摩考察,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到国内、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推进工作落实。加强调查研究的机制和制度建设,逐步推进基层调研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着力于品牌创建,树立过硬形象

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不断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束缚,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参与创新实践,用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加强横向比较和学习,学会借鉴和组合。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鼓励广大干部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组织开展演讲比赛、业务能手、岗位标兵、创新亮点、工作效能等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干部在更高起点上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勇创一流,努力打造更多在全省及至全国树得起、叫得响的亮点、特色、品牌工作,树立纪检监察干部良好形象。

(四)着力于活力机关创建,打造过硬队伍

加强委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年初制定的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等方案。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对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的干部,有计划地进行轮岗交流,形成年龄、阅历、梯次结构的合理搭配,力争推进系统内外、上下级机关、机关和派驻机构、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干部交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心关爱干部,在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等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谈心谈话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庆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加志愿服务、党性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适时组织机关文体活动,丰富机关生活,缓解压力,活跃机关气氛,增进同志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机关氛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 高职校特色建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高职校内外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与机制改革研究"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rutuanshenqingshu/5948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