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2016空间最新说说

2016空间最新说说

2016-01-08 08:40: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一《2016-2017年最新审定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名校内部资料)》 ...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一
《2016-2017年最新审定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名校内部资料)》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尝试计算。(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

(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

最后,在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经过对比归纳总结方法,出示具体的名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就是几个练习。

上完课后,我觉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难点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后一道拓展练习还是没有给学生完全放开,不相信学生

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出错,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及时引导,比如一道练习题,学生上台演板的也是对的不能否定,应该让该生说说他的理由,我却没有这样做。还有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总是包办代替,心中还是没有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想以后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确实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二
《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精编本)》

三年级________班 备课时间:__________

三年级________班 备课时间:__________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三
《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精编)》

第一单元 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厘米=( )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课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四
《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精品本)》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五
《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精品本)》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错误的打“”(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分米30毫米=(2米=()分米)厘米40毫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六
《2015-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课件4 (新版)新人教版》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七
《新2015-2016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

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一、基本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下面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人与环境”单元中的课文,为你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 qiǎn( )责愚氓的恶行,kǎi( )叹智者的无nài( ),从而作出明智的jué( )择——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

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并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3分)

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 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表达方式: 理解: 3根据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写在语段中的横线上。(3分)

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是 着的曲线;江河溪流,是 的曲线;大海汪洋,是 着的曲线。

A.流动 B.屹立 C.翻腾

4.仿写句子。(2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苏州园林》是一篇文字优美的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紧紧抓住苏州园 林的特征,表现苏州园林的自然美。

章的中心论点。

C. 《明天不封阳台》一文中的“我”之所以决定明天不封阳台,是因为“我”希望有更 多 的鸽子飞到自己家来,让儿子玩得开心。

D.季羡林是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他的《幽径悲剧》表达了对残害自然美景的“愚 氓”的批判。

6.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丽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1)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2分) ①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 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

B. 《治水必躬亲》一文,文题的意思是:治理水患一定要亲身去实践。题目直接点明文

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②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排放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

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

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

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2)同学们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就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获得了如下信息:

①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

②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③增加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④

尽早推进与清洁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标准。

上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

a.第 句,修改意见: 。

b.第 句,修改意见: 。

(3)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

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2分)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1题 (14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

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

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泥于掌故 ____ ______ ______ .

(2)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__________ ______.(3)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 ______.

(4)非相度不得其情 __________ ___ ___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治水∕必躬亲

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C.非咨询∕不穷其致

D.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

B.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 以”

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 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1.在你的心目中海瑞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选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1分)

城固宅坚园更幽 李 磷

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天下,他向石门隐士朱升请教克敌的致胜良策,获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中国人善于筑墙,我们修建的万里长城,是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墙。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②宋代以前,城市形态可谓“无墙不城”。例如唐长安,实行“里坊制”,由一百一十个坊组成,另有宫城、皇城各一以及东、西二市。这些坊、市、皇城和宫城,都用墙围起来,皇帝一家住在宫城里,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皇城里办公,平民百姓全都住在不同的坊里。大街上只见坊的围墙和坊门。据研究,长安居民的生活、工作及娱乐,均发生在围墙内的里坊。我们如能让时光倒流,有幸回到唐朝繁华的大都会长安,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定大感意外。因为眼前所见,并非左右店铺林立、门庭若市的景象,仅是两道高墙而已。

③在我国古代,不仅“无墙不城”,而且“无墙不宅”。于古代众城市住宅中,四合院为典型的代表。它是封闭式的家居,用墙壁围起来,外墙很密实,窗户一般只开向内院。所以生活在合院里的人看不到外面的风光,而外面的人也同样无法窥见合院内的情况。比较大型的住宅,除了前后分门、厅、室三进,左右还分东、中、西三院,配给不同辈份或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使用,院子之间必定设有隔墙。

④墙作为宅的主要构成,不仅注重实用,更满足了社会道德对建筑的要求。《论语》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采取什么手段可有效地防范非礼于未然呢?莫过砌一道墙!人们既难以互相接触,“非礼”的事就不易发生了。试想这样一个围墙处处、不可越雷池半步的小区,人们回到院子里,就有一片完全独立的小天地。这表明古人非常注重家庭隐私,就算邻居,因为各自都住在围墙内,出现干扰对方的机会是甚微的。 ⑤大凡园林,必先沿界筑围墙,然后山池、亭榭、花木,即“无墙不园”。江南园林中的墙,通常被粉刷成白色,俗称“粉墙”。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贾政刚至园门前……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言下之意,文人长期受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熏陶,以粉墙的纯洁为雅。

⑥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墙往往在其中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造园有“障景”一法,围墙即以视线屏障的角色呈现,园外那些令人头痛、不美观的东西的处理问题便迎刃而解,的确,园林美景如画,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此外,墙还可以“隔景”和“分景”,行家说:“园必隔。”隔墙就园林而言,属关键之事,隔墙若运用得当,咫尺庭园,则呈小中见大、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无穷无尽之境。园中四时虽烂漫,然而,围墙却不让你一览无遗。 ⑦墙,让城固,宅坚,园更幽。

(节选自2013年4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12.选文说:“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选文从哪三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3分)

13.选文第①段中的划线的词“之一” 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

14.文章第②段写唐朝长安的“里坊制”有什么作用?(2分)

15. 结合文本内容,指出下列链接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印证了“墙”具备实用性之外的哪些功能?(4分)

【材料一】传统的汉族社会讲究守礼,礼则很强调男女有别,《墨子》就有“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之说。

【材料二】古诗云:“短墙半露石榴红”,写的是因墙构成的景色。墙能盘山,能越水,穿插隔透,借空间的渗透而获得层次变化与深度感,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从而获得美感。

【材料一】 。

【材料二】 。

(三)、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13分)

寻找山清水秀的地方

莫小米

赚了点钱,我周围的许多人都开始了寻找,寻找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买房置地。 这没错,但结果与美好想像往往存在差距。道理很简单——你去了,我去了,他也去了,

大家都去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就不再山清水秀。

有一个外国人也在寻找,不过他是从寻找爱情开始的。这个加拿大的小伙子爱上了中国姑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选择了长江边的一个城市住下。但很快他就觉得无法适应中国城市的喧嚣,在他的坚持下,小夫妻将家安到了沿海的一个小渔村。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小渔村实在是太美了;垃圾成堆,群蝇狂舞,小渔村又实在是太脏了。

金发小伙子看不下去,动员邻居大姐清理屋后的垃圾。邻居大姐哈哈大笑:我们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的,你看不惯,谁让你住这儿啊?一边说,一边拍拍孩子的屁股,一层沙子撒落在小伙子的钢琴上。

金发小伙子没办法,只好先教村里的孩子说英语。村里人不爱卫生,倒很爱让孩子们学英语。下课后,他带着孩子们,捡了许多石头,在村口垒起了三个大石头圈。然后对孩子们说,回去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把家里的垃圾分门别类,放在这三个石头圈里。

几天过去了,三个石头圈空空如也,村里依旧垃圾遍地。金发小伙子不甘心,他又想了个办法,去找村长。在中国他学会了软磨硬泡,他对村长说啊说,说村子多么美,说以后大伙还要捕鱼,说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村长说:这干你什么事呀,这又不是你的家。小伙子说:你看垃圾漂到海里,海的那边就是加拿大,就是我的家。村长不吱声了。第二天早晨,小伙子在海滩上跑步,忽然看见村长推了一辆双轮车,抡着铁锹,在清理垃圾,小伙子连忙拿了工具跑过去干起来,邻居大姐也来了,村里人都来了……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金发小伙子是我的《专栏》副刊的作者,名叫艾德姆,来中国才一年多。我真佩服他,他居然敢单枪匹马地改造中国的农村。而我们除了埋怨和逃避,还能干什么?

他和我们都在寻找,但像我们这种找法,永远也找不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只有他真正找 到了。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我们弄脏;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山清水秀的地方。

17.这位加拿大的小伙子为什么离开中国城市,把家安到偏远的小渔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18.“你看垃圾漂到海里,海的那边就是加拿大,就是我的家”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深刻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19.为什么说“你去了,我去了,他也去了,大家都去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就不再山清水秀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0.联系全文,说说“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我们弄脏;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山清水秀的地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八
《最新苏教版2015-2016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的重点是巩固平移的距离问题,通过练习强化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巩固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旋转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绕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O逆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轴对称图形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九
《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教案(名校内部资料)》

《1亿有多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形成1亿的数感。

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 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 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 获得发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硬币、大米;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 二、新课学习

师:1亿相当于1个亿、10个千万、100个百万、1000个十万、10000个万、100000个千、1000000个百、1000000个十、100000000个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数据用“亿”做单位? 师: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1亿粒米有多少千克?

1亿张纸铺在地上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1亿„„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口算1亿道口算题需要多长时间?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1亿双一次性筷子需砍伐多少棵大树? 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象中1亿的大小。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奇,不知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确立研究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前材料准备情况,合理分组,选择课堂上能进行实验操作的研究问题(1)或(2)。

3、确定研究方案

选择问题(1)的小组说说应如何进行测量?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要量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教师继续提问:那“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取101张、1021张呢?

教师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选择问题(2)的小组说说如何去数一亿张纸?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数出10张或100张纸所需要的时间?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取整十秒算。电子表上的秒数最好从整秒开始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研究方案的过程,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操作

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5、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及体会。

启发学生发现:选择基数不同,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得出:基数越大,误差越小。

(2)验证猜想 (3)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一亿张纸撂起来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来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结论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1亿确实很大,浪费的确严重。

但它再大,基数还是1。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四、课堂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填空。

100粒大米约2克重,100千克大米够1人吃1年。

1亿粒大米约重( )克,合( )千克,够1人吃( )年。

2.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人每天按500克大米算,1亿粒米大约能够( )人一天的口粮。

一亿粒大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年。 3.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填空。 制造2000双一次性筷子要砍伐1棵树。 制造1亿双一次性筷子要砍伐( )棵树

4. 如果以一年365天为计,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大约要多少年?

100000000÷1825000≈55(年)。 5.

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

40000000米)

五、作业布置

请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目。 输入关键字“亿”,搜寻,浏览„„

六、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一亿:100000000

1、一亿张纸撂起来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制造1亿双一次性筷子要砍伐50000棵树 3.一亿粒大米大约够一个人吃11年。

4、一亿个字要用人毕生来读,如果每天读5000个字。

2016空间最新说说篇十
《2015-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练习2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积累运用】

(一)课内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 ) 贝壳( ) 零( )落 卑( )微 ....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蝉( )( )敛( )( )恕( )( )微( )( ) 禅( )( )剑( )( )怒( )( )徽( )( )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 ( )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 )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 )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的生命意

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5、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6、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独特的感悟。

文中的词、句:

你独特的感悟

:

(二)中考链接(★★)

7、(2006年衡阳市中考题)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

8、(2006年昆明市中考题)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合上书页,静静躺在床上,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而宝贵,我无法增加它的长度,但我可以努力增长它的宽度。在人生的旅程中,我要做勇敢的攀登者,用脚步丈量每一座山峰;我要做无畏的航行者,用双桨征服每一处险滩;我要做 , 。

9、(2006常州市中考题)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用一个成语或俗语为漫画拟一个能反映作品主题的标题(不超过6字)。

(2)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选自《中国漫画》作者 曹开翔)

【理解感悟】

一、语言品味

品味下面的句子的含义。

10、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阅读《蝉》和《贝壳》,回答问题。

(甲)蝉

①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②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③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④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⑤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

⑦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乙)贝壳

①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②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③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 A 、多 B 、多么地 C 啊!

④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⑤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⑥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2、联系上下文,在(乙)文中A、B、C三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A、 B、 C、

13、(甲)文第⑥段加点的字“那”指什么?

14、试从内容和写法方面比较(甲)、(乙)两篇文章的异同。

15、如何看待生老病死,如何对待短暂的生命?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请结合个人经历或联系名

人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二)课外阅读:(2006年南京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络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

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16、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17、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音乐老师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18、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19、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 )句赏析:

20、“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

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

A. 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最后一课》

B.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一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21、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 词或

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


2016空间最新说说相关热词搜索:说说大全2016最新版的 2016空间说说 2016最新说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空间最新说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空间最新说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1154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