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

2016-01-26 08:58: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一《选择错》 《选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前面一片茫然说说》,供大家学习参考。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一
《选择错》

《选择错》对于这个题目我不是想写的我选择的错,这样或许是你的误解。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朋友们看见了这个题目都是这样以为的,这不是你们的错。本来是在“选择”与“错”两词之间加个顿号的,但又去掉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那不能表达我的意思了。或许为了让我的文章有一点朦胧也是一点原因吧!年少的我们总是在选择之前很是相信自己的选择,但是,往往在选择之后我们会后悔,因为这时我们会才知道自己的选择错了,其实不是知道,而是发现。说这句话时我的心跳在加快,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说谎。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在撒谎,因为在很多选择之前我们知道这个选择是错的,但为了追求新一代的不同,也为了体现我们这一代自认为很对的一种共同点“逆叛”,前一点好象已经包括了后一点,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一切,我还是多说说吧!或许也是为了追求一下韩寒的风味。在这里我想解说一点的是我不是在贬低韩寒,其实我也很喜欢看韩寒的文章,只是在谈到逆叛时,没有谁比韩寒更具代表力了。这一点我在前面发表过的文章中就表明过的。我们时常的是这样着,在学校上学时。家长叫我们不要谈爱情之类的,要好好学习。但我们偏不,我们偏要爱情。当看到别的同学走上讲台拿奖学金时或是升学考试没考上时我们后悔了,在选择“爱情”之前我们就知道自己错了,但为了什么呢?这里我不知道太多人的想法,我们选择了错。之后的,也就是现在的是后悔吧!星夜想着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哭了,但无用,没有后悔药的,走下去吧!后面的路还长。家长和老师为我们选择的是上职业学校,但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和想要的拼一拼的生活我们选择外出打工,个他们的理由是:闯一闯,生活还要靠自己。当在外面找不到工作时,没有班时,哪怕是体力活也找不到时,我们在夜晚喧哗的城市中再次掉下悔恨的眼泪,但在这霓红灯下,没有人会知道或是看见你的泪水,即使看见了,也不会为你递上一上纸巾。这时你才真正的想明白了在家在学校是他们所说的社会难混是什么了。才知道学校是最单纯的地方。才明白城市的喧哗不属于你,热闹只是其他人的。后悔了,泪流了,几分经历,几分磨练。我们也成熟。多的也没什么,只逆叛多了些“听话”吧!少了些逆叛吧!也多了几分仰望,少了几分低头。少的或许更多是年少轻狂无知吧!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二
《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因此,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创设情境的方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的弊端。本文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出发,依据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以案例分析入手,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所存在的弊病进行反思,并对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教学情境 创设 误区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提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的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正被广大的数学教师所关注并普遍采用。许多初中数学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调研中也发现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情境创设的“原则”,步入了“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现象1: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标

【案例1】山区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很有新课程理念,教学基本功也不错。但在“认识乘法”的教学案例,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副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过观察后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图上有小动物,有房子、大叔、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鱼儿在游。

生3:我发现小鸡在吃虫子。

生4:那里的两座房子,是谁的家呢?

„„

至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只是与教学内容毫无关联。这样的情境是上数学课,还是上看图说话呢?

【理性思考】.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总是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在讲新知识前,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高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创设情境时应考虑它能否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支持.例1中的情境,从表面上看学生参与面广,也有较多讨论,但对引发数学思考,激发探究欲望又有多少作用?花了十分钟仅是为了引出课题,成本过高、时间浪费。其实,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引导学生几只几只地数,让学生在明确的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学习乘法做好准备。而本节内容《举例(二)》教学也非要复习不可。

现象2:刻意创设,忽视知识背景

【案例2】在《有理数相乘》教学中,有位老师意图利用登山与温度变化引出两个负数相乘。老师兴致勃勃的说“同学们,国庆长假你们登山了吗?我们知道随着高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会降低6℃。现在规定高度上升为正,温度下降也为正。那么高度上升-2千米,则温度变化(-6)×(-2)度。突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应该是6×(-2)”。老师解释道:“高度上升-2千米,实际高度下降了,温度升高了”。但出呼意料的是经老师这一解释后,不理解的学生却更多了。老师慌忙再作解释„„糟糕,老师也搞糊涂了,几乎全班学生都糊涂了。

【理性思考】从学生提问(部分学生糊涂)——老师糊涂——几乎学生糊涂,究其原因在于所创设的情境,其规定温度上升为负,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属生捏硬造、刻意为之之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要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创设情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现象3:迁就趣味,忽视内容衔接

【案例3】一堂复习课《绝对值》,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松下沙滩,到了那

里将怎么样玩的,风景如何的好,玩到几点。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松下沙滩、家在同一直线上),很累如吃的饭,然后又干了什么。讲完故事后,老师最后问: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理性思考】例3中精彩的故事与绝对值的应用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5分钟的故事时间除了引出这节课复习绝对值以外,没有激发学生对概率学习的渴望,有的只是引起学生对郊游关注。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

现象4:牵强附会,忽视数学实质

【案例4】同样是《事件的可能性》的复习课,另一位老师是以问题创设情境的,“同学们,我们学了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下面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说完便出示一个问题:根据整段话的意思,判断带“——”的文字,那些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确定事件,并把前面的编号填在对应的位置。一天,小明来到南极旅游,①太阳整天都不落山,②他去森林观光,刚出帐篷,③遇上了秦始皇,跟他说“How do you do?”在路上,④他看到满地的白色冰雪,十分壮观。忽然,⑤这些冰雪一瞬间全部融化了。小明猛然惊醒,喔原来是在做梦!经过激烈讨论,教师归纳,必然事件有:④;不确定事件:②;不可能事件:①③⑤. 已经平静下来的课堂被一名女学生打破了“老师,我觉得南极都是白昼,所以①应该是必然事件”。课堂开始“骚动”,也有的认为都是黑夜。老师心中无底,很无奈地说“不要讨论了,下课我去问问科学老师”。此时,不知是哪一位学生冒出一句“老师这是做梦,怎能判定啊?”课堂又一次被“搅乱”了。

【理性思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各种事件可多了,何必“舍近求远”选择老师自己还没有弄懂的有关南极的事件?用“梦”的形式出现更难以下定论,学生一头雾水,这梦是真实的梦还是老师编的梦?何况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概括性与系统性的特点.有些内容找不到合适的情境也很正常,用牵强附会的情境效果只是适得其反。

现象5:美丽谎言,忽视学生感受

【案例5】在教《频数与频率》一课时,老师为了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向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学校将举办“艺术节”活动(学生一下子欢笑)。现在对全班同学参加舞蹈、健美操、独唱、书画、摄影、诗歌朗诵的人数进行统计(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教师露出得意笑容)„„一下课学生就议论开了“真高兴,艺术节”“老师,还有别的节目吗?”“老师,什么时候举办艺术节活动?”老师一片茫然,有点尴尬地向学生解释道:“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你们怎么当真了?”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希望落空而出现的几分无奈。

【理性思考】为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便挖空心思编撰情境,而一不小心就创设脱离实际的不真实的情境。这在学生不明白的情况下,可能起到一点的效果,但学生知道“情境造假”后,会有何感受?对以后的情境会不会先考虑“真实”与否的问题。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不利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我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然,以上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间必然折射出教师对于数学情境创设理解和把握的种种偏颇,因而也就很有必要对数学情境创设“清源正本”,追溯教学情境的概念,情境创设的价值和理论支撑点。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与理论依据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始刻意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入预定的已经中从而与要学的知识遥相呼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具有兴趣的促使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是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兴趣问题的活动过程。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功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式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帮助学生排除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这是对学习最高境界的要求。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提出

的。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成员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愿望,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取得成功的体验,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丰富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其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2. “移情原理”。这是心理学依据,即学生的情绪在暗示的作用下被唤起后,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续学习、在其知识的“生长”迁移方面也有着持续作用。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情境的类型很多,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等。无论哪种类型,在教学情境创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教学目标,都要凸现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下面例举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一)借用导入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象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案例6】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龙湾朱田力老师借用“福娃”,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三
《总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 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教学反思:

最怕上复习课,因为好学生认为是“炒剩饭”,没有学习动力。如果提高习题难度,适合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可学困生又一片茫然,收效不大。如何处理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复习课中最近发展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矛盾呢?作为教师,在这段期间关注的重点应该在谁身上呢?

我认为在复习中,老师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困生。必须努力达到期末考试100%的合格率。为此,我与班主任一起对全班进行了临时位置大调整(仅限复习期间的两周),将最需要关注的学生集中到正中间一组。这样有效提高了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在教学中及时观察他们的听讲状况,在课堂巡视中重点加强指导,在作业批改时做到优先面批、逐一指导。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课型特点。使学优生感觉复习课仍旧有新“知”(知识间的结构)可学,仍旧有新“问题”(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值得研究,仍旧有新“题目”(知识薄弱点或易错题)需要思考。

1、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编码。将教材中分散于两个单元中有关“数论”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关因数与倍数完整的知识结构图。

2、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加强概念间的联系与对比。比较了“质数”与“互质数”、“质数”与“分解质因数”、“因数与倍数”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以及“谁是谁的几倍”之间的区别。

3、通过平时作业及单元检测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搜集的学生易错题精心设计教学练习环节,使学生练习有新意,有坡度,有所得,注意兼顾学困生。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第138页3、4、5题,第141页3、4、5题。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用分数表示一个量与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复习分数的意义

(1)填空

5/6吨表示把()看作单位“1”,它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吨。

3/4表示(),它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2)教材138页第3题。

(3)有9吨煤,每次运走它的1/10,()次才能运完。

(4)判断

3米的1/5和1米的3/5一样长。()

一堆货的1/4一定大于1/4吨。()

小结: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即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5)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6)用分数表示下列结果。

25分=()时

3080千克=()吨

4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X/5,当X=()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当X=()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当X=()时,它的分数值是2。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都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材138页第4题,141页第4题。

(4)我们还学习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包括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异分子的情况,它们分别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5)教材138页第5题。补6/7()8/9

说明:还可以灵活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的方法比较。

4、复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教材141页第5题。

(2)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并说明理由。

7/12 11/16 5/15 13/30

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本学期的重要章节,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且对六年级分数乘除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将“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和“分数的加减法”分为两课时完成。

[教学困惑] 教材141页第3题为什么要将每两个数字之间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要表示的6个数中,仅仅只有2又3/5可以借助这些点。那么这些点在此题中起什么作用呢?

纵观本单元教材,70、73、77、87页都有在数轴上描点或根据所描点写分数的练习。但在是否将单位“1”平均分上有明确的区分。如73页第6题将单位“1”平均分成5份,此题所写的分数分母全都是“5”。而77、87页的数轴则没有将单位“1”平均分,因为它们所要表示的分数分母各不相同。这题是教材印刷时出错了吗?还是……?

[学生难点]

1、分不清何时是用分数表示量,何时是用分数表示分率?两者的求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可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表述及单位入手深入分析。一般带单位的是具体的数量,而问“占总数的()”则表示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求具体的数量是把条件中的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求分率则是把总量看作单位“1”,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占总数的几分之一。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于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所以分母相同。区别是由于一个是将具体数量分,一个是将单位“1”分,所以分子不同、当然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1、

对于“1个饼的3/4也就是3个饼的1/”4无法理解。

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稍大以后自然就能顺利理解与掌握”的说法。我相信到六年级上册学习完分数的乘法后,上述问题将不再是学生的难点。可如今,不利用数形结合的演示讲解,学生就是难以认同。为此,我不仅画了分饼的示意图,还结合“3米的1/5和1米的3/5”画了线段图,结合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法,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第139页6题,第141页6、7、8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与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相关内容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材139页第6题,去掉最后一题,补2—2/3。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问: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教材139页第6题最后一题和教材142页第6题最后一题

问: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材142页第8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分数简算

3/4+2/9+1/4+7/9

3/7+4/9—1/7+5/9

3/4—3/5+1/4—2/5

小结:加法运算定律:a+b=b+a、(a+b)+c=a+(b+c);减法的性质:a-b-c=a-(b+c)、a-b+c=a-(b-c)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复习的体会。

四、作业

教材142页第6题

教学反思:

计算不可小瞧忽视

一、学生忽视计算的练习。许多学生不愿做计算题,认为太简单,浪费时间。每次单元检测完,请他们反思考试情况时,常常是将丢分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实际并非完全如此,有的是计算法则不熟练,将分子加分子的和作分子,分母加分母的和作分母(如3/4+2/5=7/9);有的是减法的性质掌握不牢,添上或去年括号时没变号(如18/11-(5/7-4/11)=18/11-4/11-5/7);有的是随意改变了运算顺序(如3/4+2/5-3/4+2/5=0)……特别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通分和计算结果的约分,如若没达到一定量的练习是难以提高速度的。

二、老师不能小瞧计算的练习。每次试卷中,口算、求未知数X、计算和文字题约占总分的2/5。如果能够抓牢这40多分,许多学困生就能摆脱不及格的困境。可在复习期间,我们往往更多练习的是解决问题、概念题等,而对计算关注不够,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建议在最后这段时间分层设计作业,每天留两道左右难题,请学优生选做。对于学困生则要重点强抓计算练习。

三、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约分意识淡薄。经常忘记约分或没能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措施:每堂课前进行5分钟的口算,加强针对性练习。

2减法的性质应用不熟练,不会变号。

改进措施:利用生活原形帮助、启发学生理解算理。

3解方程的格式、方法生疏。

改进措施:在复习课中补充相应练习,帮助回忆正确书写格式及等式的性质。补充讲解3/4-(X+1/3)=1/6这类有小括号,且为A-X=B类型方程的解法。

[课堂生成记录]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a-b+c=a-(b-c)呢?

王奔:比如坐公共汽车,车上原有一些人,在站后下车了5人,又上车了3人,那么这时车上就少了2人。如果用算式表示就是A-5+3=A-2,2就是5-3。所以a-b+c=a-(b-c)。

[点评]运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件举例,简单易懂,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复习空间与图形。教材第139、140页7、8、9、10题,第142、143页9、10、11、12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更扎实地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并能恰当地使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

2、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教具;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变换。

1、复习基础知识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题目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2、巩固练习

(1)教材139页第7题。

图一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图二?

画出图二的对称轴。

(2)教材143页第11题。

学生在附页方格纸上练习。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复习基础知识

(1)这部分内容较多,同学们要真正理解相关概念和特征,学会对比记忆,先说说主要内容吧。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点及不同点?(出示表格,略)

(3)什么叫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有关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要掌握哪些公式?(出示139页的表格)

(4)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的表象。

理解并记忆单位间的进率,能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巩固练习

(1)P140页第10题

(2)P142页第10题

问:这块铁皮折成什么形状的盒子?

盒子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结果化单位,最后集体订正。

(3)P143页第12题。

问:题目实际上要我们求什么?(求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与玻璃缸容积的差)

根据题目条件自己试一试。

三、补充练习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四
《案例分析》

篮 球 场 上 的 学 问

——相交与垂直教学案例

宜秀区大龙山镇永林小学 姚承进

创设情景,主动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就不厌其烦的制作大量的课件,把现实场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搬进课堂,创设情境。可是,这无疑给老师增加了课前负担。试想: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什么就不能走出教室,在现实情景中去学呢?于是,我把学习“相交与垂直”的课堂搬到了篮球场上。

【教学片段一】

师:在这个篮球场上,划有很多的线,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不相交的?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四人一组,开始活动)

生:(汇报交流:有相交、不相交,有直线,有曲线……) 师:篮筐下有个罚球线,这前面两边的线相交吗?

生甲:不相交。生乙:相交。

师: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生:(用绳子拉延长线验证)

师:两条线通过验证是相交的,它们不是互相平行。现在大家分

组行动,把篮球场的平面图画下来,看那组画得最像?

这里没有马上教学“垂直”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画图,体会相交的情形有哪些?当学生在操场上画出了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后,组织学生依次查看讨论,重点引导大家看相交的角度是否规范,从质疑中得出“必须相交成90度的角”。

【教学片段二】

师:哪些线段相交后的角必须是90度呢?

生:(讨论并用大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实地验证)。

师:那么篮球场上有很多两条线是相交的,像这样两条线相交成90度时,这两条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此时,出示写好定义的纸条,并齐读)

垂直的概念是在学生充分认识相交的情况下,并通过球场上的广泛观察,在画图中,体会到相交中的特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这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主动建构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片段 三】

师:我们知道球场的相邻两条边线是互相垂直的,所以画图时相交的角应该是直角。怎样做到两条边线互相垂直呢?

生 :先画一条边,再用三角板直角靠着画另一条边。(示范) 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篮球场,要求长是100厘米,宽是60厘米,等会儿评比。

在这块特大的“黑板”上,小组合作画图,既能体现合作精神,又能让优秀学生起引导作用。这比在课堂上,反复让学生画垂线更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四】

师:下面分男女两组,分别在球场两边量一量发球线中心点到底线的距离。想一想用什么办法?

生:用绳子和尺子量。

师:(分别参与指导)

生:(交流后发现有点误差)

师:到底谁的结果精确一点呢?各自说说量的过程和注意的地方。 生:a、用绳子拉,再量绳长。

b、绳子要拉直。

C、绳子要正。

师:哦!绳子拉正是什么意思?那谁来再示范一次?

生:(两个学生拉绳子比划。其他学生口头指点:拉直、歪了、) 师:歪了就会怎样?

生:(再让俩人拉一根斜线)比它长。

师:用三角板量一下角的度数,发现什么?

生:角是90度。

师:这说明中间的一条线段是它的垂线,该线段的长度就是距离。如果从该点向底线画很多条线段哪条最短?

生:垂线段最短。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牢,印象深。

【教学反思】

课标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围绕这一目标,让学生在一种熟悉、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亲身感受、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相交和垂直’的知识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特点。

1、 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数学知识。相交与垂直的现象,在我 们身边无处不见。与其煞费苦心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倒不如走出教室,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去探索。篮球场是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把学生带到这儿,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2、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尽情探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 没有束缚学生手脚,学生可以充分的享受自由和快乐。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培养理念。

3、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小组合作与交流是主要活动形式。找相交、画垂线、量距离,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小组中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当学生通过发现 探究后,已经知道相交和垂直的相关概念。但是,对于如何按要求作图还是一片茫然,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回到教室,在纸上分别画过线上、线外一点垂线。这既巩固了新知,也把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五
《十六岁了》

《十六岁了》总评:十六岁是花季,但很遗憾的是在这篇习作中,除了一些近似流水帐的内心感慨外,我们却不能读出个所以然来。像这类作文,应该撷取生活中最富有情感的片断,并抓住细节,融入自己的心理感受来阐述(描写),寄情于景或寓情于事。 点评人:我是雨欣  真的,今天十六岁了。不知道是为什么,心中莫名的感觉到了一阵恐慌。 认识东东是在去年的今天。很偶然,因为一个同学,我们两个人竟然奇迹般的认识了,稀里糊涂,成了我的哥哥。有了哥哥的感觉真的很好,他无论在什么方面都会帮助我,给我最好的支持。 其实他也蛮好的,告诉我了许多“独门秘方”,总是会逗我开心。无论我做错了什么事情他都不会责怪我,顶多适合我发半个小时的脾气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他去年是17岁,我愕然,告诉他,17岁离我还是很遥远。的确,刚刚15岁的我还不知道17岁究竟会经历什么,究竟会遇见什么样的事情。 今年,我16岁了。我怕了,明年,我将17岁。总是很傻,16岁还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儿,什么事情都不用发愁。而7岁呢,感觉自己蓦地长大了很多。 爸妈今年也意外的送我了几句新年祝福:“平,长大了,也应该懂事儿了。希望你在今年表现的最好。”平平淡淡的几句,我反复咀嚼,好像是悟出来了一点什么,又好像还是一片茫然。 全家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惬意极了。不知不觉,我好像也改变了想来很少在家里人面前说话的毛病,融入了其中。 是吖,咱今年16咯,东东说过考上一中就给我买许多好吃的东西。他走了,东西还会兑现吗?电话里面重复着拨着他的号码,最终还是没有按下那个绿色的按钮。我怕打破这份安寂。 东东,陪我走过了16岁的一半。另一半是自己摸索着前进。认识了一群朋友。里面的朋友。 以前总是认为自己交不到朋友了,对现在的处境也十分满足。但是,有了他们的存在,人生的旅途好像不再孤单了。 晕,我又扯远了。 今天偶16啦,为什么却是这么郁闷呢? 不晓得 我在想:现在应该算是除夕好呢还是大年初一? 杰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六
《2010年语文模拟试卷一》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第一卷选择题(18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茁(zhuó)壮 一丝不苟( gǒu ) ...

B.执拗 (niù) 惬(qiâ)意 恪( gâ )尽职守 ...

C.沉淀 (diàn) 汲( xī )取 鳞次栉( zhì )比 ...

D.徘徊 ( huái) 侥(jiǎo)幸 相形见绌( zhuó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跚 随声附合 抑扬顿挫 忍禁不惊

B.虔诚 面面相觑 一视同人 根深蒂固

C.孕育 众目睽睽 义愤填膺 人迹罕至

D.精至 叱咤风云 长途跋涉 风靡一时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楼市回暖,许多大城市的住房价格再度上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

B.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日前亚运会志愿者招募活动已经启动,应征者滔.滔不绝。 ...

C.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制作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大获成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热情追捧,真是骇人听闻。 ....

D.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中,社会各界不约而同地举行各类纪念活动,祭奠那些逝去的....

生命。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毕业班质量检测后,我们及时解决并发现了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B.通过团省委一系列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C.“五·一”小长假期间,武夷山的美丽风光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下面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 长跪而谢之曰(道谢) ...

B.村人便要还家(要挟)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C.媵人持汤沃灌(菜汤)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两股战战(大腿) ..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小说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繁星》《春水》是篇幅短小、清新晓畅的现代小诗。

C.《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由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自私麻木的行尸走肉。

D.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132分)

二、积累与运用(24分)

7.古诗文默写。(12分)

①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③羌管悠悠霜满地,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 。 ⑤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 ”,后人常用来赞誉那些为事业,为他人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人。

⑥《陋室铭》中以“交友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

8.名著阅读填空。(第(1)小题选择正确答案填空)(7分)

(1)《水浒》中鲁达与李忠、 (史进、林冲)三人,在潘家酒楼饮酒时,遇到被郑屠欺负的金氏父女,愤然出手,拳打镇关西;事发后逃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耐不得佛门清规戒律, (大闹飞云浦、大闹五台山),被寺中长老送往大相国寺;为在众泼皮前显示其力大无比,而 (倒拔垂杨柳、智扑擎天柱)。(3分)

(2)《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你印象最深的人是 ,他(她)身上的闪光点是 。(1+3分)

9、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答题。(6分)

随着手机短信和QQ聊天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交流方式,他们写信技能越来越差。有关分析报告显示,大多数学生不知书信格式,极少有学生能完整写出称呼、结束语和署名;书信写作中语言乏味,标点使用不当甚至无标点。一些教育专家警示,写信正成为一项“濒危”技能,而这将给青少年未来生活尤其是找工作带来麻烦。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3分)

(2)如果请你就这一现象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教育专家于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一

个问题。(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10—12问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伐竹取道 伐:

(3)佁然不动 佁然: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3分)

有 趣 的 记 忆

⑴说到记忆,人们便会想到大脑。其实,记忆是个复杂的生理现象。人的记忆不只一种,而是三种。

⑵自人体胚胎形成的刹那,细胞便已记录下人体的构成与活动原理,并且它们将这一“活动规则”作为一组基因世代相传下去,于是也就有了人的第一记忆——遗传记忆。遗传记忆,使我们变成了人。

⑶遗传记忆有一种顽强的惰性,难以改变。不过这倒是件好事,不然的话,每下一代都不像自己的父母,那自然界就会大乱。遗传记忆的信息容量非常大,约为10个信息单位。一般记录下一个人的构成信息单位,总共只需其基因的2﹪。

10

⑷在我们的体液中有一种细胞——淋巴细胞,这是人的第二记忆——免疫记忆。淋巴细胞有良好的记忆。它们能牢记自己的“敌人”,并将此信息传给下一代。例如,凡得过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一些疾病的人,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力。如果诱发这些病症的细菌试图再次进入血液时,免疫记忆便会把它们消灭。同时,淋巴细胞还能轻易地将异己分子区别开来:它一方面阻止致病物质进入器官,一方面标识出这些是异己分子,供吞噬细胞将其消灭。所以说,免疫记忆,保证了人类的健康。

⑸人的第三记忆——神经记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脑记忆”。神经记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与特征。它的信息量也很大,约为10个信息单位。一旦接到信息刺激,神经便会开始记忆,信息越具刺激性,记忆就越牢固。神经记忆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有的仅几分钟,如一个关系不大但又必须使用的电话号码,往往过几分钟后,就会忘掉;而长期记忆,有的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不忘。

⑹遗传记忆、免疫记忆先天因素较多,后天无能为力;神经记忆则无时无刻不受着后天行为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强的重塑性,它比前两者容易改造得多。因此,记忆增强的着眼点也只能放在神经记忆上。

(摘自《青年科学》总第326期,有删改)

11

14.根据③④段内容,说说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各有哪两个特点?(4分)

遗传记忆:①;②

免疫记忆:①;②

15.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3分)

16.有的同学常常抱怨自己记性差,若要提高记忆能力,你认为要在哪种记忆上下功夫?为

什么?(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22分)

你 有 多 重 要

⑴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⑵李刚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失败挫得他心灰意冷,他觉得仿佛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犹如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今后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茫然……

⑶汽车颠簸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⑷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下来。

⑸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⑹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了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犹如被折断翅膀的大雁随时可能跌落山崖,而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⑺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⑻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如果从窗户跳出去,他就可以安全了。

⑼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⑽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而将一车人臵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⑾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只要车头和车尾重量稍稍改变,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车毁人亡。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⑿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⒀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别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⒁在他的指挥下,第一个乘客,慢慢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成功逃生。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⒂就剩下他最后一个了,汽车轻轻晃动着,每一次晃动,都揪着大家的心……只见他.....

从容地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⒃掌声响起来了。随后大家相拥而泣。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要向坐在最后一排的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七
《关于前途迷茫的说说大全:别不珍惜我的主动》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八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读懂一篇课文

胡继明

我们语文课文的讲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同一个模式,讲三个问题: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讲,四平八稳,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每篇文章都这样讲,零零碎碎,结果一本书讲完,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又没有什么收获,给人的感觉是上不上一篇课文,没有什么两样,以至人们评价语文课是“少、慢、差、费”。我常想,每一篇课文,若能找出一个问题,作为文章的“纲”或“领”,通过这个问题来把握全文,做到纲举目张,这样或许学生能有收获,至少一学期上完,他也能很轻易地说出,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问题,而不至于一片茫然。

大部分的课文(不包括零碎的词语、文学常识等的记忆等)应该能找到这么一个问题的,只不过要找好这个“纲领”需要老师对课文有个精深的理解,使这个问题能触一发动全身。什么是文章的“纲领”问题呢?“纲领”就是作用最大,最能触及文章主旨的问题。现结合有关课文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绝命诗,该诗反映的是一方面他希望过上平凡人的生活,得到世俗的温情,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沦落为一个俗人,只好独守内心的孤独,这二者是矛盾的,他内心感到无限痛苦,以至于两月后,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一首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情感的,如果逐词逐句地分析意象,也能给学生讲清文章的主旨,但是平铺直叙,学生未必有个清晰的印象。我想,如果扣住诗的第一句话“从明天起”中的“明天”

一词提问,“诗人向往尘世的生活,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一般来说,向往的事情应当从今天开始才对呀?”这么一问,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去认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作者只不过有过尘世人世俗生活的愿望,至于做一个真正的尘世人他又是不愿意的,他只好“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扣住“明天”一词提问,就解决了这篇文章最难解决的核心问题。我想,讲完后,问学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文章讲的是个什么意思呀?他定能扣住“明天”一词回答得很好。

再如,《致橡树》是舒婷写的一首诗。该诗写于1977年,发表于1979年,这时候,刚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该诗的发表影响很大,意义深远。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讲的是爱情中的男女应当平等,生活中应当互助、独立。这样讲似乎可以,但仔细一想,有两个问题不好解释,一是:题目“致橡树”中为什么用一个特别正式的词语“致”,爱情诗中用“致”似乎太过于正式和庄重了吧?二是:诗的最后两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不好理解,前面讲的是爱情中的男女平等,这两句却不是,是不是多余的呢?基于这两个问题,有人把它讲作政治宣言诗,我更同意。(我觉得,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讲,太浅了,仅作为一首爱情诗它也不可能流传得这么久远,影响这么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太多的人遭遇不公平、不公证,社会上弥漫着失望茫然的情感,所以舒婷用这首诗来提醒人们要互相关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样讲,可以把这首诗讲得更为深刻,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讲这篇课文

可以这样提问,将题目“致橡树”改为“我想轻轻对你说”怎么样?我想,这样提问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且把这个问题搞懂了,这篇文章就懂了。

对于这种提一个关键的问题,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做法,很多课文都能这样办。例如《雷雨》可以问:“雷雨”在《雷雨》一文中起怎样的作用?《祝福》可以问:将题目“祝福”改为“祥林嫂”怎么样?《药》可以问:药有什么深意?《灯》可以问:“灯”象征了什么?《故都的秋》可以问:作者对故都的秋怀着怎样的感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问:杜十娘为什么怒?

总之,只要仔细的分析,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问题,来统摄全篇,使课堂效率提高,并且一针见血。

地址:湖北武汉武钢四中语文组

邮编:430083

电话: 027-67159903

email: hujiming2003@sohu.com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九
《五语上每课一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

一、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做到 ,遇到问题 。

二、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 、 、 。

三、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明。——宋 苏轼《送安淳落第诗》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 《观书有感》

2、搜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师恩难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老师 一( )亭子 一( )庙

一( )种子 一( )人家 一( )花

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成语。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 ),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演奏会上,音乐( ),听众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3、奶奶摇着蒲扇,( )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田老师将小诗编成( )的故事,事隔多年,我仍然( )。

5、“( ),( )” 是说培养人才不容易,也是长久之计。

三、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吸引人的成语有: 、 、

、 、 。

2、形容人知识丰富,才学出众的成语有: 、 、

、 、 。

四、填空。

1、我们要养成( ),( )良好的学习

习惯。

2、读书笔记的形式有:( ),( ),( )。

3、本文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 ),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 )、( )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田老师把小诗:“( )”编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听了身临其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的景物有( ),( ),( ),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五、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采得百花成蜜后,( )。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5、随风潜入夜,( )。

六、词语解释,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恭恭敬敬——

戛然而止——

七、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儿时的老师田老师的,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

)。

八、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无题 唐 李商隐

2、成语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从零至万)

2、陶校长的讲话

一、比一比,再组词。

练( ) 历( ) 保( ) 便( )

炼( ) 励( ) 堡( ) 鞭( )

否( ) 得( ) 拔( ) 即( )

若( ) 德( ) 拨( ) 既( )

二、正确搭配词语,用线连起来。

崇高的 作息 认准 身体

合理的 身体 实现 任务

胜利的 彼岸 承担 目标

健康的 理想 锻炼 理想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 ,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 ”。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 、 、 、 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

此 。健康是 ;学问是

;工作能 ;道德 。

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中的“前进”是指 ,“源泉” 是

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有了学问,才能 。“胜利的彼岸” 是指 ,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必须

3、这篇文章是一篇 ,按照 的结构安排材料。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

2、每个人( )讲究“公德”, ( )讲究“私德”。

五、读读背背陶行之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六、小积累。(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

例:聪明者利用时间。 愚蠢者 时间

懒惰者 时间 有志者 时间

求知者 时间 闲聊者 时间

勤奋者 时间 自满者 时间

3、古诗三首

一、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写“寻者”( )而来,却只能( )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

2、《所见》是( )朝诗人( )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 ) 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 ),忽然“( )”,是因为他 “( )”。我们还从诗中“( )”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三、小知识

1、松树和( )、( )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

现孤傲高洁的品格有关,本课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2、诗人贾岛和( )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

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 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五、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练习一

一、续写这首诗。

二、写出带有“风”字的四句古诗。

三、默写《题秋江独钓图》。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 )的绿阴 ( )的风光 ( )的空气 ( )的大海 ( )的胸襟 ( )的果园 ( )的早晨 ( )的翠竹 ( )的大门 ( )的松柏 ( )的风光 ( )的高山

呼吸( )打开( )描绘( )显示( )

二、选词填空

呈现 出现 显示 展现

1、小草丛石缝中钻出来,( )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2、走入公园的大门,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我们眼前。

3、祖国到处都( )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篇十
《五上语文课课练习集》

《师恩难忘》一课一练

班级: 姓名: 拟订人:

1、师恩难忘

一、我是拼写小能手!

mào shâng zī rùn chuī yān xiē jiǎo

( ) ( ) ( ) ( )

niàn dao wěi wěi dòng tīng shēn lín qí jìng

( ) ( ) ( )

二、我为他们找朋友!

十年树木 不见泰山

一日为师 不长一智

不经一事 百年树人

读书百遍 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 终生为父

一叶障目 其义自见

三、我的收藏夹!(填合适的成语)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 ),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演奏会上,音乐( ),听众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3、奶奶摇着蒲扇,( )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田老师将小诗编成( )的故事,事隔多年,我仍然( )。

5、“( ),( )” 是说培养人才不容易,也是长久之计。

6、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吸引人的成语有:

、 、 。

7、形容人知识丰富,才学出众的成语有:

、 、 。

四、回味课文,我能填!

1、本学期我们要养成( ),( )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是一个 句,写出了 。

3、“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课外积累,我最棒!

(一)、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采得百花成蜜后,(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5、随风潜入夜,( )。

(二)、读读背背

教师节

老师,为什么你的节日,是在九月?

莫非,九月的天,明丽而高爽,正像你们的胸襟无限宽广?

莫非,九月的大地,流淌着浓浓的金黄,也迎来了你们收获的时光?

莫非,九月的晨露,滋润着每一株小草,正像你们的汗水晶莹明亮?

莫非,九月的风,抚动着每一株缀满红果的小树,也把你们心中的喜悦到处传扬? 你们微笑着,微笑着不肯回答,望着远方白云托起的上升的太阳„„

2、《陶校长的演讲》作业设计

一、我是拼写小能手!

fǒu zã duàn liàn bǎo lěi

( ) ( ) ( )

dào dã jī lì biān câ

( ) ( ) ( )

二、我的收藏夹。

专心( )( ) 坚( )不拔 ( )的理想

( )( )的彼岸 ( )负责 ( )的进步

三、关联词语填空,我能行!

1、( )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 )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2、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这些工作( )都是一些小事,( )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

4、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

四、我会填近义词。

崇高( ) 持久( ) 坚固( ) 激励( )

五、回味课文,我能填!

1、这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 、 、 、 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以此 和 自己不断进步。

2、“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真人”是什么样的人? 。

3、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

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 ,认真负责地做好 ,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六、课外阅读,我最棒!

(一)梅花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其他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血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 最有灵魂 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梅花一样。

1、照样子,写词语。

顶天立地:

2、给画横线的句子补全标点。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他们就像梅花一样”中“他们”是指 。

5、这段话写了两层意思,先写 ,再写 。(二) 将左右两句连线,再读一读,背一背。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年之计在于春 劝君惜取少年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君莫惜金缕衣 一日之计在于晨

黑发不知勤学早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古诗两首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 “(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蓬头稚子学垂纶,

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解释:

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 振:震荡。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 樾:树阴。意欲:心想。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着的蝉,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字词:

形近字:锦 棉 绵

二、课文:

1 课题的含义是(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2、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A,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答案: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这段话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答案: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同时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

三、拓展练习:

1、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沃野千里

2、仿写诗句: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鸟说):(飞翔吧),(飞向辽阔的天空),(展示少年的才华)!

(沃野说):(耕耘吧),(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甜蜜的果实)!

3、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字词:

同音字:察 查 ;形近字:纺 放 防 仿 ;多音字:中 恶 着 背 载

二、课文: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答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 香喷喷、水灵灵、白花花、湿漉漉

鼓鼓囊囊:勤勤恳恳、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风风雨雨

鸟栖虫居:龙吟虎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龙飞凤舞

2、颁奖词:法布尔,一个从小就迷恋昆虫的人,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执着追求的精神引领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写就一部宏伟诗篇《昆虫记》。

6、变色龙

一、字词:

同音字: 震、振; 筒、桶; 距、拒

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二、课文:

1、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2、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

3、简要的介绍一下变色龙。变色龙会变色,外形奇特,一目二视,捕食神速。

三、拓展练习:

写出表达“看“的词语:窥探、观望、凝视、眺望、端详

写出表示时间快的词语:刹那间、顷刻间、霎那间、一瞬间

写出含有动物的成语:万象更新、鼠目寸光、鸡飞狗跳、画蛇添足

7、金蝉脱壳作业设计

一、字词:

多音字:壳 ;形近字:柿、肺 ;同音字:协、胁、协、谐

二、课文:《金蝉脱壳》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事物)。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

枝繁叶茂:桃红柳绿、风和日丽、山清水秀、风平浪静

2、当你阅读“金蝉脱壳”的具体过程时,一定被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吸引了吧。那你想到那些名言呢?(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成语故事》

一、拼音,写词语。

Kuā kǒu sāi bāng wãi guān fâng lù yǎn zîu

( ) ( ) ( ) ( ) ( )

chuō chuān pèi fú shényùn qiáng bì bì zhēn

( ) ( ) ( ) ( ) ( )

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 )舌 惊叹不( ) 乌云( )布 张牙( )爪

点( )之笔 电闪雷( ) ( )不舍 名( )其实

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发说说前面空格 一片茫然 冷冷暖暖一片茫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前面一片茫然说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前面一片茫然说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1761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