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关于思乡的说说

关于思乡的说说

2016-01-28 09:27:5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一《乡愁》 《乡愁》 ...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一
《乡愁》

《乡愁》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看似浅显,实际上,意象独特,结构严谨:

1. 独创了一组意象,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一些具体可感

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绪“乡愁”,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

2. 十分自然地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顺

序的词语来结构全篇,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不见雕琢的痕迹。

3.全诗分四个小节,前三节每一小节内部都在意义上有“阻隔——消除阻隔”的联系,形成一个小回环,这种消除阻隔的过程,正是感情释放的过程。直到最后一节,只有阻隔,而没有消除阻隔,感情没能得到释放,就显得这种“愁”更为忧愤深广,震撼人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4.诗中的词语平白如话,却秀媚在骨。如“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等数量结构的运用,有一定的张力,诗人的感情是很急切的,有了这一组词语,明显起到了舒缓的作用。又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一组状态形容词的运用,在字面上看起来,感情好像很容易得到满足,而实际上每一次都不易做到,心理上很亲近,现实中却关山重重,难以企及。正是这些词语一次又一次地推动诗人感情的波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3.体味本诗蕴涵的思乡情感,培养乡情。

【教学重点】

1.把握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建议】

1.本诗构思奇巧、意象新丽、韵味十足,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体味其情感、韵味,并在此基础上赏析。

2.紧紧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通过分析意象感悟诗人用表达的情感。

3.把握本诗的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意味这种结构对深化情感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4.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可作必要的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2.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2.训练朗诵。

【教学难点】

品味本诗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其艺术表现力。

【教学建议】

1.品味语言,可以用替换词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张力。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如语句的停顿、重音的把握、语调的缓急等。可以借助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加深感受。

3.本诗可谓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应让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乡愁》教学设计4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现代诗歌,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台湾著名诗人与余光中的《乡愁》深切地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他们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朗读,体味诗歌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感悟画面,揭示诗歌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三、学生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能读准字音,能把诗歌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读不出诗歌的画面。所以本堂课着重听读诗歌,想象画面,谈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二)注意诗人思乡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五、媒体资源的选用:

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初进校门,跟父母分别时候的情景,回忆第一周来到学校想家的感受。(学生谈)是啊,抹不去的乡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多少游子的心!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都把这种感情写进了文字,我们称之为乡愁。大家所知道的关于思乡的诗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世界,去感受那如轻烟似的乡愁。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人,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配乐朗读,幻灯片2,来源于百度):

1、听配音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思考: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 读? (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读

2、每节诗的节奏应如何把握?(学生齐读,注意刚才的问题)

3、(老师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自由读)。思考每一小节情感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情感。第一小节是通过什么样的载体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时候出外求学,一枚邮票带去了我对母亲,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长大后,除了对母亲的思念之外,又多了一份对妻子的牵挂。一张窄窄的船票搭起了小小的“鹊桥”,让我往来于美国和台湾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

后来啊,乡愁变成了矮矮的坟墓,母亲与我永远地分开了,我将永不能再见母亲一面,

或许母亲在临死之前还满含着热泪期盼着团圆呢!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最后一小节深挖,主题:对祖国的思念。既然是“浅浅的海峡”,那双方就可以自由往来啊,然而至今都是阻碍的,可见这不是自然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学生谈论台湾问题。

政治上人为的阻隔比千山万水自然的阻隔更让人难以逾越。太平洋是辽阔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后来中美恢复了往来。这首诗写于70年代,当时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因此表达了作者对海峡阻隔两地同胞的交流的遗憾,也暗含了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人在精神上也需要一个家园,而祖国就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家园!(全体同学再次充满感情朗读全诗)

(三)诗歌意境归纳

乡愁是大家都感受过的,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比较抽象的感受,但是作者却很形象地将抽象的乡愁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首诗是以什么顺序来贯穿的?(时间顺序)。作者设置了四个时间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通过四个时间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有思家情到爱国情,感情有淡变浓,主题由浅入深,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四)考点链接

仿写,写一个比喻句

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内在的联系,注意与后两句的衔接。

(五)结束语:

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 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您宽博大的胸膛上,脸贴着您,对您深情地呼喊一声:“母亲——!”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啊-------坟墓

而现在-------海峡

《乡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朗诵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江河水》)

曾有这样一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其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均未成行,无奈中,他于1972年写下一首饱含思乡之痛的诗——《乡愁》,他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诵读中感知

1.教师范读,语调缓慢、深情。同时配乐《春江花月夜》。提问: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2.再读: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定两位同学诵读,并请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归纳朗读方法:

(1)划分朗读的节奏:节与节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停顿一拍。

(2)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3)把握感情基调:深挚、绵长的思念。

(4)把握语调:低沉略带哀伤;把握语速:缓慢。

5.音乐响起,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三)研读中感悟

1.这首诗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请同学们谈谈它究竟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并圈点批注。教师可出示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1)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看看哪一处写得最感人。(2)你对诗中哪一节印象最深,为什么?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如:

(1)意象很感人。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

(2)情感很感人。主题逐步升华,尤其第四节中诗人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表达的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可谓“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2.根据大屏幕提示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1.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形象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运用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说表达乡愁的诗词句。

2.说说自己对乡愁的感悟:

在刚才的品味中,诗人、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愁”具体可感。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物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乡愁是„„”这一句式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用多媒体播放能让人引起乡思的秋夜画面。)

说明:学生只要能用恰当的物象表示乡愁即可,句子长短不限。最后可以在全班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将这些句子连缀成篇。

3.阅读于右任的《望大陆》,品味这首诗与《乡愁》课文的异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二
《乡愁.ppt》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三
《乡愁上课课件》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四
《乡愁》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五
《乡愁》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六
《乡愁教案

乡 愁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小黑板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

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

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

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八)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家国之思

七、教学后记: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七
《乡愁》

《乡愁》教学实录

一、导入环节

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过程如下: 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生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生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过程如下:

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

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下面自己读《乡愁》。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生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生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

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

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在分梯度进行朗读。具体过程分四部分:

第一步 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强调一下,课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抒发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第二步 以新的要求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再读课文,师生作点评。)

师:诗共分四节,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时期的乡愁?

生:(齐声说)小时候。 师:“小时候”诗人的“乡愁”是什么? 生: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这头”指什么?“那头”指什么?

生:“这头”指异地,“那头”指故乡。

师:“异地”能否再说得具体点?

生:“异地”指的是诗人小时候到外读书的地方。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因为诗人想家,经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说“乡愁”是“邮票”。

师:理解得不错,在异地求学的诗人孤独、想家,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经常书信来往,所以才把“乡愁”比喻为“邮票”。这是“小时候”的“乡愁”。下面我们看看长大后,为生活驱遣的作者奔走他乡,此时的乡愁寄情什么?

生:(齐说)一张窄窄的船票。

师:为什么寄情于一张窄窄的船票?

生1:思念新娘。

师:最好说成是新婚妻子。

生2: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还增加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师:对,说得对。作者的乡愁只能靠来往于异地与家乡的船只来排遣,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寄托和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是什么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

生:一方矮矮的坟墓。

生:(抢着说)死。

师: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说的是外在形式,另一个说的是实质内容。那么“后来”诗人的乡愁之情更加重了,悲剧气氛更强了,所以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声音要舒缓、低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两名学生读第三节,教师点评。

师:听老师读第三节,然后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老师读第三节,学生闭上眼睛体味诗的意境。)

生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亲的坟前。

生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亲的坟前,坟的周围是枯黄的草和秋天的黄叶,不时一阵阵风吹过,吹动老人的头发,老人两只手下垂,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站立着。

师:诗人的诗写的真是不错,而同学们更是想象丰富,都能体会到诗的意境。那么我们看最后一节,看看现在作者的“乡愁”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作者由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变为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生2:感情有了升华,由思念家乡变为爱国,盼望祖国统一之情。

师:的确,到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第三步 以更高的要求读诗歌,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

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诗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诗中感情的变化,那么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再读两遍诗,注意把诗中的感情变化读出来。然后讨论归纳课文的表现手法。

(学生出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的表现手法。)

生1:我发现诗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2:抒情也是层层推进的,最后一节,抒情达到了高潮,抒发爱国之情。

生3:我认为,应归纳以时间变化,层层推进感情。

师:可不可以?

生:(齐声说)可以。

师:还有其它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每一节都采用了比喻,这应该算一种手法,每一节都把乡愁比作具体的事物。 师:说得对极了,那么我们归纳,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讨论):使抽象的乡愁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第四步 再读诗歌,体会语言的特点。

教师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并注意每一节、第一句的变化。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师:体会一下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形象、精练地写出了小时候诗人对家乡、母亲的思念。

生2: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句。

生3:语言节奏感强,如“小小的邮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词读起来上口。

师:说得都不错,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归纳为形象、含蓄、精练、节奏感强。那么再读诗的时候,就不仅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更要注意每一个字的读法,我们读一遍,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诗

四、小结环节

为了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所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布置好写诗的任务。

齐读诗歌,找学生归纳总结。

生:采用“一个基础,四个步骤”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诗歌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二是诗的意境的体会;三是诗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四是体会语言的特点。 师: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

生:(齐说)简单。

师: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

生:会。

师:那好,今天回去之后我们每人都去写一首小诗,然后有时间开一个“诗友会”,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行不行?

生:行。

自我解读

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在讲《乡愁》时一直以此为依据,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讲《乡愁》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

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针对诗歌理解难这一问题,我注意化难为易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化难为易。我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设置了这一内容,“想像一下以后当你离开家乡后的内心感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这样设置是想在最初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与课文中表现乡愁的方法作比较,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促进自身的写作或说话。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化难为易。我觉得有时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形式,但这篇课文却很有必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诗歌内容较多较杂,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侧重点,而且明确目标后我又追问了这么一句话,“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运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地回答用阅读诗歌的方法。因为,在讲这单元之前,我和学生学习了关于新诗的相关知识,并简单归纳了相应的学法,也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再次,通过朗读化难为易。朗读是学习新诗的基础,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以齐读、散读、指名朗读多种形式读诗,一首诗都读六、七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就更轻松。这一问题以下还要提到,所以在这简单说一下。

最后,在一些细节上注意化难为易。在问题的设置上我注意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意境时,我这样问,“学完了这一节,在你头脑中会浮现什么画面?”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在布置作业上我也注意化难为易。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写小诗,而是问“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诗的写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三、针对诗歌内容杂又多的特点,我注意一线贯之,体现朗读的基础作用。

诗歌的内容比较庞杂、繁琐,怎样处理这一问题,我觉得用朗读最好。因为朗读是分析新诗的基础,朗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要求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之时也是边读边解决问题的,用朗读一线把要解决的问题穿起来,整体感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诵读训练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一节课是分梯度进行的。在赏析之前,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音和停顿;在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后,我对学生朗读多加了感情上的要求;赏析完诗歌之后,再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进而朗读;在体会了语言特点后,我仅强调了每一个字的变化,到此,朗读才达到最完满的状态。这样分梯度地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使繁琐内容一体化。

四、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给。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诵读、领悟、自学能力的培养。诵读能力就不用再提了。领悟能力培养体现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上,我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作用只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和关键。相反,对学生学法培养也很值得一提。常见的自学讨论法、朗读法,还有自己归纳的用来解决问题的阅读新诗的方法。我觉得有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能够自己赏析新诗,这就是我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又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教给学生学法。

以上是我讲《乡愁》的一点想法。总的来说学生在上课中表现得比我预想的要好,积极性较高,能正确地理解和赏析课文的内容。这一点使我认识到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对他们没有信心是错误的,学生都有潜力,都有能力。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八
《乡愁》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九
《精选个性说说心情短语,最新个性说说心情短语》

精选个性说说心情短语,最新个性说说心情短语

摩登女性 2015-09-22 21:34

1、秋分过后,天气确实凉了,昨夜睡的早,半夜起来有些清冷,连忙多加了点被子。人啊!也是如此,什么事一定要到自己感受到了,才认可所谓的现实,就像半夜的寒冷,没有刺骨的感觉把你惊醒,谁会去想多拿些被子来盖。现实也这样,没有刻骨铭心的伤害,怎会有坚如磐石

的心理。

2、难过了谁问我一句;伤心了谁陪我一阵。无聊孤独时,谁悄悄来到身边,默默伴我;劳累疲惫时,谁悄悄坐到身旁,轻轻捶我。紧张的生活,奔波的身心,时不时感到伤感疲惫,一句话温暖心窝,想不想一只手抚摸双脸,如果,幸福是一种感受,渴望就是温馨。

3、此刻抬首,一株瘦高的海棠,数片绿叶间,竟有一朵娇颜,凌寒而妩媚着,虽然无香,却那么清越,那么纯净,又让人心生怜爱。它本该开在春天里,春天还没有到来,可它却像个娇俏调皮的女孩,轻快地走着,萌芽着,无意间一足踏进了晚冬,在这寒冬雨意里,独自傲然枝上。

4、生活也就是些微小的细节:一个回眸,一段发呆的片刻,一根点燃了又忘记吸的烟,一段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和一种走路的姿态,一个门牌,以及是一支歌里卸下的心事。遇见喜事了,也别太放在心上,因

为那只是一瞬间。懂得,一生中,名利那也只是过眼云烟,拥有再多,不如有份好心情。

5、每一个大世界,都有无数的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都有无数的小小世界。一花一世界,这个世界有无数的花,无数的花就有无数的世界。就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都蕴藏着独特的美丽风景,当我们走进去时,发现新大陆一样,未免惊叹、爱慕,心生情愫。

6、多事情,是需要亲身体验才有切肤之感的。伤过才知疼痛的滋味,哭过才知无助的绝望,傻过才知付出的不易,错过才知拥有的可贵体验了失误,才会更好的选择;体验了失败,才会更好的把握;体验了失去,才会更好的珍惜。只有体验过了,你才真正懂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割舍,不可以放下的。

7、与你有关的人太多,所以还不如做一个你想要做的人,人生都太短暂,去疯去爱去孤单一场,真正能平静自己的只有自己。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孤独。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不怕自己努力了不优秀,我只怕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8、如果在旅行中遇到了夜雨,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思乡情怀。四周寂然,只有雨声泠泠,这时难免会疲惫,难免会想家,也难免会有义无反顾回家的冲动。一个人的旅程中自然可以转身就走,不用跟谁商量,可是,前面还有好多未知的风景,还没有经历,还没有欣赏,就这么回家了,会后悔吗?

9、别让事情弄得更糟糕,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已刻成舟的木头是无法恢复原状的,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悔恨无任何益处,别把事情弄得更糟。放在心底就好。这样你就会觉得,无论发生了什么,心底还是满满的,沉甸甸的,让人热泪盈眶的。

10、我喜欢独处,所以和谁都亲近着,却又和谁都疏远着。我喜欢安静,所以一直都是一个人来去。我喜欢冷漠,所以总在阴暗中坐着。我喜欢的太多,所以我失去了很多很多。我尝试以后就这样伪装就这样叛逆的我行我素,我积攒了一些语言,保留了一些感受,很想平静的诉说,却总是找不到话语的开头。

11、要使我们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必须心胸开阔,宽以待人。朱德元帅曾有诗云:开心常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一个人有了如此宽广、豁达的心境,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就能驱散忧虑、恐惧、烦恼、苦闷等萦绕心头的乌云,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精神自然会轻松而愉快。

12、不能拥有的,懂得放弃,不能触碰的,学会雪藏。(yispace.net)与其沉溺过往,不如淋浴晴朗,扔掉悲伤和孤寂,摆脱无助和漠然,不再害怕未知,也不必盲目迷茫。告诉自己,我可以。从生理上看,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

关于思乡的说说篇十
《感知、研读《乡愁》》


关于思乡的说说相关热词搜索:思乡的说说 关于思乡的古诗 关于思乡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思乡的说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思乡的说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1850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