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2016-10-12 10:19:5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共9篇)小石潭作业4 19双休日《小石潭记》作业古今异义去 佁然 小生 居 词类活用下 西 乐 空斗、蛇、犬牙凄、寒...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小石潭作业》

4.19双休日《小石潭记》作业

古今异义

去 佁然 小生 居 词类活用

下 西 乐 空

斗、蛇、犬牙

凄、寒

一词多义:

为 清

以 可

道 参

课后习题探究

1、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3、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4、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5、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6、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8、本文主旨:

9、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10、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1、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12、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1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14.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是为了写什么?

15修辞手法句子:

16、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17、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 ”呼应,又为下文的“ 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 “ ”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埋下伏 ”。 ”和

第二篇:《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字_____,_____朝著名_____。作者被贬为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_____。《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 文学家 永州 《永州八记》

2、小石潭的气氛是凄清(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

一、解释加点字: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向西 )(行走)2、伐竹取道(砍伐 )( 开辟 ) .....

3、全石以为底( 整块 )( 作为)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左右,光景) ....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穿透、通达)(映)(愣住的样子)(忽然) ......

6、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看见 ) .......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冷清)(可以,能够)(停留) ....

9、崔氏二小生(年轻人)10、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

11、凄神寒骨 (使……凄凉)(使……寒冷)12、心乐之。(以……为乐) ...

13、水尤清冽。(清澈)14、为坻、为屿……(成为)15、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 ......

16、往来翕忽(迅速 )17、隶而从者(跟从) ...

二、通假字 ‚见‛通‚现‛。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五、一词多义

(1)以①全石以为底(把 、用) .②卷石底以出(而 )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2)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 .

(3)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 ..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

②不可知其源(能) .

③明灭可见(可以) .

(5)乐①心乐之(以……为乐) .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

(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从) .

②隶而从者(跟随) .

六、句意翻译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依托)也没有。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阳光向下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清楚楚。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使人感到寒气透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便离开了。

八、阅读理解:

第一段:

1、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2、‚伐竹取道‛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又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伏笔?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

3、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4、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9、作者在描写小石潭中景物时,有近观,有远望。近观时写了哪些景物?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第二段:

1 、表现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水尤清洌‛,又有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用原句回答)

2、表现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用原句回答)

7、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8、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9、《与朱元思书》中有几个句子描写的景象与本文所描写的清水和鱼儿的景象十分相近,你能默写出来吗?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第三段:

1、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哪两个句子可以得到印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4、文章最后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其境过清‛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6、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中的气氛,又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的一句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本理解: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4、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鱼,实为写 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5、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7、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第三篇:《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16《小石潭记》基础过关 苏教版》

《小石潭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下.见小潭:

3.水尤清洌..: 4.全石以.为底:

5.悄怆幽邃.: 6.隶.而从.者:

7.佁然..不动: 8.潭西南而.望:

9.明灭..可见: 10.寂寥.无人:

11.境过清.: 12.鱼可.百许.头:

13.斗.折: 14.蛇.行:

15.其.岸势: 16.凄.神寒.骨: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全石以为底。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

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小石潭记》基础过关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心乐之: 以„„为乐; 2.下见小潭: 向下; ..

3.水尤清洌: 清澈; 4.全石以为底: 用 ; ...

5.悄怆幽邃:深; 6.隶而从者 随从; 跟随; ...

7.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8.潭西南而望:表修饰,不译; .9.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10.寂寥无人:空虚,寂静; ...11.以其境过清:凄清; 12.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表示约数; ...

13.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 14..蛇行:像长蛇爬行那样; ..15.其岸势犬牙:指示代词,那; 16.凄神寒骨:使„„凄楚;使„„寒冷;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全石以为底。

(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皆若空游无所依。 “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5.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三、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D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

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四篇:《满分文言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字子厚 ,河东人,也称“柳河东”与 韩愈 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永州任上所作的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凄苦忧伤的感情。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篁竹(huáng) 佩环(pâi) 清洌(liâ)

坻(chí) 岛屿(yǔ) 嵁(kān)

翠蔓(wàn) 佁然(yí) 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龚(gōng) 恕(shù)

玄(xuán)

问答题

8.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1.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鱼,实为写_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2.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

9.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

游鱼,,清澈的水

10.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乐、悲(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 分)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 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24.本文写出了水_清澈透明_ 的特点,运用了_ 侧面(间接)描写描写的方法。

26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7“坐潭上„„乃记之而去”这几句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几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2、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翻译过来) 砍掉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

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文章第一段“全石。。。。。。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5、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

6、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8、“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9、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10、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1、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2、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3、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5、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16、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7、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1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9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0、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21、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3、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4、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25、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2.联系具体的语句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1)潭水清洌,全石为底,竹树环合。(2)作者的感受比较复杂,一方面乐,一方面又凄清。(3)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是因小石潭的景引起的。(在特定的情景中的特定心境)

4.“伐竹取道”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内容埋下伏笔? 承接“隔篁竹”为下文“四面竹树环合”埋下伏笔。

5.为什么先写“如鸣佩环”后写小潭? 未见小谭,先闻其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行文曲折,引人入胜,同时暗示潭水清澈。

6.潭水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特点? 潭水特点:清洌。“水尤清洌”从正面写水的清澈。“全石以为底”、“如鸣佩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还通过鱼的动静变化暗写水的清澈。

7.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1)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3)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8.作者游览了小石潭,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1)先是高兴,后来心情变得很凄凉;(2)因为眼前的美好景色使他感到高兴,但快乐是短暂的,被贬的哀怨和小石潭的凄清环境使他内心郁闷之情始终无法排遣,并时时萦绕在心头,所以心情又悲凉起来。

9.柳宗元十分凄凉,能够相遇的话,请你用一句话安慰他一下: 柳先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0. 请你找机会与柳宗元进行一次时空的心灵对话,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柳宗元先生:“我认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暂时的失意不要灰心,要知道天道酬勤,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怕什么,你有真才实学,最终一定会得到重用的。

11.假如你坐在小石潭边,面对如此之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小石潭的景色也太美了,水是那样的清澈,树是那样的青翠,而现在的环境都被破坏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环境,还我们的碧水蓝天。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

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悲凉凄怆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14.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澄清。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角度描写潭水,突出潭水的澄清。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1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凄清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7.本文描写自然贴切,生动逼真,试从本文中举例说明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每一类景物侧重描写了哪一方面? 写石头,突出形异的特点;写游鱼,突出其欢乐活泼;写潭水,体现其清冽及水声的清脆。

18.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着相乐。 理由:这段话用特写镜头写了潭水、游鱼。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像在空中浮游,影子落在潭底石上,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水的清澈。写鱼儿,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一样感到快乐。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理由: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溪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由:极力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把客观的景物与作者的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第五篇:《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江苏省如皋市高二语文期中调研卷》

2009-2010学年仪征市二中高二(下)语文期中调研卷

一、(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颜(qiǎnɡ) 菲薄(fěi) 醴(lǐ)酪 长歌当(dānɡ)哭 ....B.惩创(chuànɡ) 龟(jūn)裂 枯槁(hāo) 茕茕独立(qiónɡ) ....C.笑靥(yâ) 攒(cuán)射 贮(zhù)藏 殒(yǔn)身不恤(xù) .....D.先妣(bǐ) 悭(qiān)吝 形骸(hái) 呱(ɡuā)呱而泣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碟血 修葺 珊珊可爱 莞尔而笑

B.矜持 幅员 轻歌曼舞 桀骜不驯

C.不惮 屠戳 一觞一咏 浑浑恶恶

D.盘桓 租赁 不可遏制 暗然失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所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 ....B.刚才放的那些歌都很好听,这一首尤其差强人意。 ....C.作为一名有上进心的学生,就应该做到在学习时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充耳不闻,全身心投入到书本....上。

D.结婚都十几年了,可这两口子还像新婚一样,举案齐眉,恩恩爱爱,让人十分羡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B.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考生,总体要求是注重

基础知识考查,加大试题覆盖面。

C.为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南京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

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D.现年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前年年底离职,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

从而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C.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集会,《兰亭集序》是为这次集会诗作合集而写

的序文。

D.《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晚奋笔而成,以纪念那些牺牲的青年。

6.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西厢记》)

——此句看似平易但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意味深远。

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庄子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的比喻,暗示大鹏鸟的高飞是需要条件的,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C.“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认为自己有贪生恶死的“私心”,如果平庸地死了,自己的文章就不可能在后世显露,他

为此感到遗憾和痛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作者认为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实为虚妄之词,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7.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矜愍愚诚: 矜,同情 B.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C.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D.审矣,何足怪乎 审,明白 ...8.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要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

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 ,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民族的振兴。

A.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B.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C.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我们才能加速现化化进程,

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D.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

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

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

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

①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今权

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曰:“朕求

②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

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朗乃起。 .(节选自《三国志·王朗传》)

注:①岱:泰山的别称。②玉铉:代指国家。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策渡江略地 略:攻取 .B.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 穷困:贫穷 ..C.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诚:实在 .D.朗乃起 起:重新出来做官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朗一心为国有卓识的一组是(3分) ( )

①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②《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③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

④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

⑤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

⑥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朗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去了官职,为杨赐守丧,说明王朗是一个十分重情意的人。

B.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的时候,王朗与功曹虞翻意见有分歧,虞翻主张逃避,而王朗认为身为汉的大臣,应当保护城邑,力主迎敌。

C.孙权与刘备交战时,皇上询问大臣们,是否要同吴国一起攻打蜀国,王朗认为没有必要急着派兵。

D.王朗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皇上十分高兴,为杨彪安排了卒吏,并且对王朗一心为公,力荐贤才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3分)

⑵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3分)

⑶(3分)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

三、古诗阅读鉴赏(9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联描

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逍遥游》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 , ,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0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⑴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⑵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⑶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⑷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⑸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⑹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⑺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⑻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⑼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⑽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⑾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⑿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⒀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⒁大雁是有灵性的,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⒂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⒃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⒅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7.第⑹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8.第⒂段说“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根据文意,分条概述大雁消失的原因。(6分) 答:

19.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

20.试分析文末“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3题

拯救汉字教学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的说法。他们还联名呼吁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阻止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教学已经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曾担任过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的他说:“记得有一年教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是脱离已有的母语基础的、不知其意的b、p、m、f,何谈主体主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何谈错别字不泛滥?

(选自2008年11月4日《北京青年报》,有删节)

21.下列对目前“专家拯救汉字教学”的行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专家们已经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来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B.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一些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的说法。

C.专家们已经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D.专家们认为课改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探索也正在继续,而且取得不小成绩。

22.从文中看,近年来哪些因素造成了“语文下滑、母语降温”这种汉语在教学中沦为弱势语言的现象?(6分)

答:

23.根据文章内容和专家们的观点,概括拯救汉字教学今后应主要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

第六篇:《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江苏省如皋市高二语文期中调研卷》

2009-2010学年仪征市二中高二(下)语文期中调研卷

一、(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颜(qiǎnɡ) 菲薄(fěi) 醴(lǐ)酪 长歌当(dānɡ)哭 ....B.惩创(chuànɡ) 龟(jūn)裂 枯槁(hāo) 茕茕独立(qiónɡ) ....C.笑靥(yâ) 攒(cuán)射 贮(zhù)藏 殒(yǔn)身不恤(xù) .....D.先妣(bǐ) 悭(qiān)吝 形骸(hái) 呱(ɡuā)呱而泣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A.碟血 修葺 珊珊可爱 莞尔而笑

B.矜持 幅员 轻歌曼舞 桀骜不驯

C.不惮 屠戳 一觞一咏 浑浑恶恶

D.盘桓 租赁 不可遏制 暗然失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所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 ....B.刚才放的那些歌都很好听,这一首尤其差强人意。 ....C.作为一名有上进心的学生,就应该做到在学习时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充耳不闻,全身心投入到书本上。 ....D.结婚都十几年了,可这两口子还像新婚一样,举案齐眉,恩恩爱爱,让人十分羡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B.综合考试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为目的的考试,命题面向全体考生,总体要求是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加大试题覆盖面。

C.为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南京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D.现年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前年年底离职,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从而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

C.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集会,《兰亭集序》是为这次集会诗作合集而写的序文。

D.《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晚奋笔而成,以纪念那些牺牲的青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6.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西厢记》)

——此句看似平易但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意味深远。

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庄子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的比喻,暗示大鹏鸟的高飞是需要条件的,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C.“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认为自己有贪生恶死的“私心”,如果平庸地死了,自己的文章就不可能在后世显露,他为此感到遗憾和痛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作者认为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实为虚妄之词,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7.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矜愍愚诚: 矜,同情 B.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C.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D.审矣,何足怪乎 审,明白 ...8.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10.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要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

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 ,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民族的振兴。

A.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B.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C.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我们才能加速现化化进程,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D.有了这种民族精神作支柱,有了这种不断提升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我们才能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①,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

②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无

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朗乃起。 .(节选自《三国志·王朗传》)

注:①岱:泰山的别称。②玉铉:代指国家。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策渡江略地 略:攻取 .B.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 穷困:贫穷 ..C.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诚:实在 .D.朗乃起 起:重新出来做官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朗一心为国有卓识的一组是(3分) ( )

①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②《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③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

④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

⑤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

⑥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朗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去了官职,为杨赐守丧,说明王朗是一个十分重情意的人。

B.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的时候,王朗与功曹虞翻意见有分歧,虞翻主张逃避,而王朗认为身为汉的大臣,应当保护城邑,力主迎敌。

C.孙权与刘备交战时,皇上询问大臣们,是否要同吴国一起攻打蜀国,王朗认为没有必要急着派兵。

D.王朗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皇上十分高兴,为杨彪安排了卒吏,并且对王朗一心为公,力荐贤才的行为给予了高

度的肯定。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3分)

⑵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3分)

⑶(3分)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

三、古诗阅读鉴赏(9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逍遥游》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 , ,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0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⑴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⑵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⑶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⑷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⑸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⑹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⑺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⑻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⑼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⑽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⑾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⑿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⒀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⒁大雁是有灵性的,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⒂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⒃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⒅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7.第⑹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8.第⒂段说“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根据文意,分条概述大雁消失的原因。(6分)

答:

19.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

20.试分析文末“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3题

拯救汉字教学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的说法。他们还联名呼吁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阻止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教学已经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曾担任过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的他说:“记得有一年教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是脱离已有的母语基础的、不知其意的b、p、m、f,何谈主体主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何谈错别字不泛

滥?

(选自2008年11月4日《北京青年报》,有删节)

21.下列对目前“专家拯救汉字教学”的行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专家们已经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来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B.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一些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的说法。

C.专家们已经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D.专家们认为课改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探索也正在继续,而且取得不小成绩。

22.从文中看,近年来哪些因素造成了“语文下滑、母语降温”这种汉语在教学中沦为弱势语言的现象?(6分)

答:

23.根据文章内容和专家们的观点,概括拯救汉字教学今后应主要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

六、作文(70分)

24.根据下面一则公式,写一篇题为《谈效率》的议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劳动量-无效劳动

效率=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5~26题。(10分)

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

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2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26.简答题(4分)

(1)“少陵”是指唐朝著名诗人 ,“八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和 。(2分)

(2)文中“舍其田而耘人之田”喻指什么?(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7.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堪称经典的情节。在饮酒谈天这貌似舒缓的气氛中,曹操、刘备两位当世豪杰

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

B.《边城》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情纠葛,暗线是翠翠父母

第七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

语文八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

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

1、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2、“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用于说明,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本文以描写为主。

二、文言词语

(一)常规实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水尤清冽 尤:格外,尤其。清冽:清澈。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下:向下。

全石以为底 以为:把……作为

卷石底以出 以: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接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许:表约数,相当于“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好像;空:在空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彻:通;布:映;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俶尔:忽然;远:向远处;翕忽:轻快敏捷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隶而从者 隶:随从。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明灭:或现或隐。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那。势:形状;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互相交错。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怆:悲伤;邃:深。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虚词

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 B、全石以为底(用) 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 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

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 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

8、居:A、不可久居(停留) B、居十日(过)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4、凄神寒骨(“凄、寒”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三、内容概括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四、文章结构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五、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2.映衬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3.动静结合。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4、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六、典型题解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文章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出自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10.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1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2.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3.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14.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17.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8.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

20.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小石潭记默认分类

2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3.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2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2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6.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七、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了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来的石头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第八篇:《鉴赏阅读答案__张耒《春日书事》李弥逊《春日即事》》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

注释:①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著名词人。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作于其妻亡故后。② “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谢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梦也何曾到谢桥”语中含有什么样的语气?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

鉴赏阅读答案__张耒《春日书事》李弥逊《春日即事》鉴赏阅读答案__张耒《春日书事》李弥逊《春日即事》

(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夜难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不曾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

附加注释

1)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鉴赏阅读答案__纳兰性德《采桑子》来自

第九篇:《《浣溪沙 苏轼》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苏轼》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①。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格外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二、落花为什么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呢?岂不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么?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这样寻味下去,不就越思越深了么?

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拭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相关热词搜索:人间词话 王国维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说《小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6831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