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2016-12-14 12:43: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共6篇)知乎:说说你从非学霸变成学霸的经历吧。说说你从非学霸变成学霸的经历吧修改什么激励你成为学霸?什么让你在坚持学霸的路上一路走到底?岑喵喵很多人选择容易做的事情。然后后悔。1558 人赞同(原高三逆袭史已删)留几句话吧。你无法决定明天是晴是雨,爱你的人是否还在身边,你此刻坚持的事情能换来什么,但是你可以...

知乎:说说你从非学霸变成学霸的经历吧。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第一篇

说说你从非学霸变成学霸的经历吧修改

什么激励你成为学霸?什么让你在坚持学霸的路上一路走到底?

岑喵喵很多人选择容易做的事情。然后后悔。

1558 人赞同

(原高三逆袭史已删)

留几句话吧。

你无法决定明天是晴是雨,爱你的人是否还在身边,你此刻坚持的事情能换来什么,但是你可以决定今天带好雨伞,好好爱人,以及足够努力,以到达远方。现在尽力做的虽然辛苦,但未来发生的都是礼物。 累的时候我会用双臂抱着自己。用左手拉着右手。告诉自己很快就会过去。再坚持一会儿

你要相信,你所付出和承担过的一切,都不会没有回应,它只是需要时间抵达。

就像大家常说的。未来的你,一点会感激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我在镜子上贴了一张小便条。上面写着。 亲爱的,谢谢你还在坚持。

请相信我,通过努力走近梦想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它的美好值得你的拼搏。

谢谢一起走过高中时光的同学们和支持我的老师,默默付出的父母。更感谢自己,谢谢你从来没放弃。 根据人品守恒定律,

越努力,越幸运。

——————我是分割线————————

高考后才开始在知乎答题,居然收到这么多赞,真的很开心可以引起共鸣,谢谢你们的鼓励。^_^

我知道,大学只是一个平台,站的高一点就珍惜,站的矮一点也可以后天弥补。所以高考只是一个战役,我们还有整个战场。

说实话我真的比较幸运,毕竟比我努力的人还有很多。高考这种一锤定音的事情也要靠发挥。很遗憾有些优秀的人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是舞台还很大。金子总会发光。强者自强。

我感谢高三。还有一点,它教会了我和自己相处,嗯,不再害怕孤独。

我不再苛责自己BMI正常的身体,不再依赖别人的救赎,不再轻易接受无法回报的感情。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大致说的是一个女生孤身一人在异国求学。购物的时候拎着一大包东西,手被勒肿了,就把袋子递给另一只手。

然后说。喏,给你。

印象很深。

来来来,干了这一大碗鸡汤,赶紧赶路。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7-2更

-----------------------------------------------

后记:时间过去大半年。那段时光估计不需要文字辅助记忆。于是还是删了吧。很荣幸这碗鸡汤可以给你们带来激励和感动。

经常清零也没什么不好吧。

最重要的是义无反顾和绝不放手的心。

匿名用户

866 人赞同

高考时数学考了25分的渣渣,偷偷来答个,今年刚刚考上研究僧。你问我25分怎么上的大学,说起来很坎坷。

当年高考数学25,英语60多,总分300刚出头 ,即使作为一个艺术生的我都没有学校可上,后来勉强去外地上了一个二专(还不是大专),这专科是设在一所二流本科大学里的专业。在那里上学的时候每每看到本科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再看看我们班那一群上课只会打游戏的人(计算机相关专业),真的很想体验一下本科生的生活,然后就开始起早贪黑的准备专升本。

因为是计算机专业所以要考高数,跟本科高数一样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的那本)。从极限到常微分方程,对我来说真的很难,那时候每天晚上做题到凌晨,但因为基础差不出成绩,再加上自尊心比较强,每天晚上做噩梦都会哭醒,我记得临近考试的前一星期我的成绩还是不及格。

那种绝望和煎熬真的,生不如死。

但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我考上了。而我渐渐发现本科生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就决定考研。 那段日子也是人生中最艰辛的时光。

每天早上六点多准时跑上教学楼楼顶背书。我占座的那个自习室人少,年老失修没有暖气,每天都要喝两壶热水,几乎把被子都带进自习室,但一到晚上还是冷的受不了,也总是被看门大爷催的最后一个出那栋楼。有时候实在冷的不行就去有暖气的自习室随便坐,等座位的主人来了再坐别的地方,中午趴在桌上眯十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但是还不出成绩(悲催),基础太差了。那时候越到考试就临近崩溃 ,一个人偷偷的哭,真是扛不住,考研的前一晚一夜没合眼。

种种都和回答第一的大神很相似,可能这就是曾经作为学渣的痛苦和不甘形成的一种动力吧。

有时回看这一路还是忍不住想哭,人生不经历这些怎么能称得上精彩呢。

我们专业的专升本只考上了我一个人(普遍基础都差),考研时不看好我的人都震惊了。

一直认为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就是能付出比别人多的东西,比如专注,耐心。而我还差的很远,天资并不好的我只是多了一点坚持和勇敢,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而那些收获是对你坚持过努力过拼搏过那些日子的赞礼。在以后的漫漫人生里,这将是我永远的信条。

匿名用户

376 人赞同

高考超了清华分数线十多分…(这个应该还算满足问题要求吧)

良心出品,高中母校请我去给下一届高三年级动员大会演讲我都没有讲这么仔细过。

首先谢谢大家的赞,承受不起就匿名了。

鉴于这个回答开始慢慢被人关注,我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事情讲清楚,以免被大家误解。

以下回答分三部分:clarification;经历+方法;FAQ

方法部分我就用粗体咯~

---------------------------------------------------第一次用分割线------------------------------------------------

Clarification:

我是2014年高考的,去年年底刷到这个题目就写下了求学12年的经历。

我们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就是一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三口之家。母亲是财务会计师(不是注册会计师,是一个普通财会人员),父亲是国企的普通职员。父母都是大学专科的学历。

经历和方法:

从小到大,父母对我没有抱过什么考名校的期望。他们甚至担心我不能考上一个县级重点高中,早早地想着备好一笔择校费,并且送我去学美术,准备好走艺术特长生这条路(当然也是因为我挺喜欢画画的,坚持了九年)。

小学时,我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和女生的细心,在班里保持着中上层次的成绩吧。如果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初三,中考差不多就是勉强够上县重点高中的水平。当时听说一个远房表姐考上了华东师大金融系,我父母就整天在我面前提这位表姐,说,就盼着我能考个师范,以后自己挣碗饭吃。我当时还小,对学习成绩完全不在意。我父母虽然也对我有小小的期望,但也没有强迫我刷题,学奥数,背书,放任我自流。小学时,我每晚6:30之前一定能写完作业,然后就开始看电视剧,看小说,玩。用两个词来概括我6-11岁的生活就是“混吃”、“等死”。

初中是我改变最大的几年。也是我从“非学霸”到“学霸”转变的开始。

我的初中母校是我们当地最严格的学校。一进入初中,每次考试的年级排名完全公开。每次成绩榜上的数字,让我有了争上游的欲望。可能我本来就是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只不过小学时没有被激发吧。这只是一小部分原因。让我彻彻底底改变的,是别人的嘲讽。

这个嘲讽是针对我外貌的。十几岁的女孩子,谁不希望长得干干净净的,这可是最美的年华啊… 可是老天没有眷顾我。我12岁开始狂长身高之后,脸上的青春痘爆发… 这个问题伴随了我很长时间,父母遗传的问题,内分泌没法控制。他们也没有在意这点,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年纪不能让小姑娘太在意自己的外表,因为会被“带坏”,变得很妖很不正经。所以,我的青春痘问题就一直被搁置。

从这开始,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外貌问题真的让我很难交朋友。好多人看到我就像避恐龙一样。他们认得我,就是因为我长了满脸痘。呵呵。这个时候只能呵呵了。我觉得我的内心可以强大到无视别人的嘲笑。可当身边真的有人明目张胆地用手指指点点你的脸,笑话你, 看不起你,你还能承受吗? 我有自尊需要维护。于是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没有殷实家境,没有如花貌美。我有的只有一个还算好使的脑子,和一颗不屈的、在嘲笑中变坚强的心。所以我选择换一样东西跟人比--脑子。要证明这个,最硬的方式就是成绩。

其实初中的东西很好学,少少用点心思就能见成效。所以初一结束的时候我就是年级第四了。

在提升的过程中,我花了最多时间的是英语。

由于很多同学在小学时就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我没有。所以刚开始,我的词汇量完全跟不上。做最简单的语法选择题都会见到不认识的单词。所以我决定开始背单词。

刚开始的一个月,每天吃完晚饭后,用些时间背单词。确保每周掌握100个新词汇,并且复习前两周的200个单词。这里的“掌握”,是指会念,会拼,知道多个中文解释(一词多义的时候),会用它造句(造句时,一句句子10个单词以上为宜,用简单的句式即可)

可能容量有些大,不过12岁时应该是我记忆力的巅峰,所以学习速度非常快。(从那之后就觉得自己背东西越来越不行了)背的时候,主要是发挥想象力联想,给自己编故事的方法,还可以背自己造的句子。 一个月后,我就跟我们班那些词汇量最大的同学差不了多少了。接下来的两年里面,我就减慢速度。大概【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一周40-80个单词不等。也没有每天都背,大概一周会抽2-3小时。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高一的时候,拿到高考英语词汇手册,把手册翻了一遍,发现只有80个单词不认识。初中的时候,无意中,我已经把高中英语的单词过了一遍了。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这样的锻炼中,我记东西很快,而且是长期记忆。举个例子。最令我自己惊讶的是,巅峰时期,有一次用52秒把新概念2的第二课课文背了出来。高一学地理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仍然清晰地记得初一的地理知识。(到了高中丧失了背单词的好习惯之后就逐渐没有这个能力了。)

到了初二,由于开始学物理。我发现了自己的理科潜力。很多原先成绩好的女生都是因为开始学物理化学,成绩慢慢下滑的。而我恰恰相反。有了物理化学之后,我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考年级前十。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9点才开始动笔写作业,一般一小时之内一定能完成,而且成绩十分稳定。这样,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也越来越有动力,越学越好。(初中的数理化我真没什么学习方法可以共享,自己都忘记怎么学的了)

还有一个让我学习的动力,是我读的书和文章。我觉得自己不甘心在一个小镇上度过一生。我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出去闯一闯,看看这个世界。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着中考高考考出去。所以,我一直抱这闯出去的目标学习。

可惜… 我中考失利…

中考时,我考出了我历史最差水准,让所有我的任课老师瞠目结舌。万幸,至少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尽管是三流的,是我最后的保底学校…

这样,高中三年,我就有一万个理由努力了…我不甘心平庸,不甘心比别人差,不甘心渣学校的学生就一定渣,不甘心被名校的学生瞧不起,不甘心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

由于高中离家远,所以我寄住在我大伯家里。(学校允许走读,爸妈又觉得宿舍很乱没人管)刚开始,每天晚上忙完躺在床上,我就对着天花板流泪流个不停。不好对家里人说,以前的朋友都去了很棒的高中,原来的闺蜜也要有自己的社交圈,也没有新朋友说话,就自己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每天都在想,为什么我会考成这样,到一个这么差的学校。为什么作业的题目都这么傻。为什么考试卷子出这么简单。为什么没有竞赛班的辅导,以后我参加自主招生会死得很惨啊。

不过渐渐地,我开始适应这个新环境。

我发现周围很多有意思的朋友,有意思的老师。我开始习惯就算考砸也是年级第一。我开始习惯自己和自己比较,来看有没有进步。开始习惯跟着自己的节奏来,找自己的方法。

没有提高性的题目做没关系,我自己找。没有竞赛班没关系,我自己学。没有好的教学资源无所谓,反正大家都会找校外的老师补课。考试卷子简单也好,每次想拿满分也是有难度的。

高中时主要想分享的学习方法是理科方面的。

。。。。今天有些晚了。。。我先睡了。下次补上。

FAQ:

1. 你都是靠你的数理化天赋,别人没有就不能考清北。

Answer:

2. 学校太渣,怎样努力可以赶上好学校的人。

Answer:

------------------------------------------------第二次用分割线---------------------------------------------------

现在我身边充满了各路学霸、大神。可以想见,我还会有四年激昂的人生!

希望这个经历是你想看到的答案。

这是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问题,感觉跟大家分享经历棒棒哒~【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作者:毛毛毛

链接:https:///question/23539023/answer/3109941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个人原因,删除大部分答案.

【说好的爆照】

----------------------过百赞小爆照(半个月没洗头是什么概念)--------英语复习攻略我会更新的,大家不要着急\(^o^)/

-------2015.6.4----------今天什么情况(⊙o⊙),突然收到好多赞!超200赞送励志小福利

\(^o^)/----------考完后的改变\(^o^)/你见过减肥最成功最励志的减肥方式是如何的? - 毛毛毛的回答---更新6(考研英语攻略)---------

说英语是因为这门考试比较有代表性和筛选性,对于每个人都很公平.我那时候有个想法就是:数学(或者两门专业课)决定你能上哪,英语决定你能不能上。

考研英语据说是国内考试最难的英语考试,因为出题风格思路都比较凶,所以工科理科一般过线就是30+左右就差不多了,最高的文学应该是55,所以60+以上就是不错的成绩了.

我说的是针对大部分人的英语一,千万不要觉得自己6级怎么牛,专4专8怎么牛就可以轻视。我有同学总分高了目标学校很多,但是因为英语没过线调剂到了B区.

英语的主要是阅读A(4篇)+作文(大小)=70分,新题型+完型+翻译=30(个人分法,非官方).所以你知道自己的重点在哪里,你只要把70分抓住了,考研英语就不会是绊脚石,接下来我也重点说的是这一部分。 前期准备(1月-7月)

先说一下我的语法和单词是怎么补上来的.当时开始复习的时候我的四级是压线过的,所以说基础是差,一般都谈不上.主谓宾定状补基本上属于什么都不知道的状况,就算现在我对于语法也是懂,却讲不出来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说准备考研的同学不要担心,大家基础都很烂,你只要付出别比人多,就一定会收获的比别人多。

由于考研的日子已经过去好久,可能整个回忆思路会比较乱,以时间为主线,中间穿插复习用书的使用,希望大家谅解。

单词:

1.刘一男那本白色的书(现在已经是蓝色了)-9遍。这本书好在就是告诉你词根词缀,对于我来说确实有一定帮助,当然你想直接开始死记硬背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语法:

1.新东方云唯真【语法新思维】

2.新东方屠皓民【名字是啥我给忘了,就是他在新东方时期的语法讲解】

3.新东方范猛【考研英语阅读-基础篇】-找了100句话进行语法分析,听起来超爽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第二篇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家庭环境或成主因

阅读:2015852015-03-16 08:41

标签:育儿

微评: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一位知乎网友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老师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给出的答案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能否考上名校,不仅靠努力,还受到自身眼界和见识、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为教育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的影响。当然即便上了名校,孩子最后能否取得成就,还是与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

原文刊载于知乎网

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上上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公布了开学第一天做的问卷的结果。

老师说:“我每年在清华上课都会让学生做这个问卷,每到一个大学讲课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一份。”

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X

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 纵坐标是对根据职业做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分,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的情况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

简单来说,这张图是清华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和全国的构成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

上图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

“入学前活动半径”这一项的统计数据非常稳定:

在社科学院,13年入学和14年入学的人中,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都是40%左右;

而经管学院13年和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和第一张图反映的一样,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份调查表并非只有每年社科+经管不足200人的样本量的,这位社会学老师带的学生团队在2010年前后在校内做过大规模的调研。

上述结果并不是说清华学生都是凭家里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而是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

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流动性还不够强。(当然很多西方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

所以,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个人认为,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比中国大部分的学生要努力得多,只是多得程度不同罢了。

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

“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第三篇

寒门学子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http:// 2015-01-26 07: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诸葛亚寒 杨雨晨

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

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

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

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著,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嫚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许多评论张小林已无暇顾及,除了删去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唯一一个留在她心里的评论是:“社会的未来是你们的,但我们也会努力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是这么坦白

20150914第一次修改:有人说你这是强答,提问明明是要求本科考上清华北大,你一个考研的凑什么热闹,所以必须写在前面,我本科没考上,考研才考上北大,对于那些被我误导进来看了长文后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回答的同学表示道歉。

以下是正文:

首先我出自寒门,其次我是北大毕业(本科985,研究生北大,提前说清楚),除了努力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我想结合我的成长历程说一下。

介绍一下我的家庭:

我今年28岁,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6岁前,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院里,当时觉得小院还挺大,直到前两年再次路过才发现小院加上房屋面积也就百十平米,房屋都是土坯墙,里面用树干做的横梁,地板就是踩实的土地,一到下雨就变的泥泞,爷爷奶奶住在北屋里,北屋又隔成两间,稍大的一间是客厅加卧室,稍小的一间是放粮食的储物间,父母和我住在西屋里,还有一间东屋作为厨房,院子里还养了鸽子和一头牛,为了储存牛粪还在院子的角落挖了个一米见方的粪池,粪池旁边用碎砖头砌了个简易的厕所,这是家里唯一的砖房,应该是父母结婚的时候专门砌的,南墙每到下雨必倒,倒了就用碎砖头再砌上,如此反复,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头牛了吧,爷爷爱惜的要命,只要地里有青草绝不喂干料,每天傍晚从地里割了草回来,用铡刀铡碎了再喂给牛吃,夏天有牛虻,爷爷守在旁边不停的赶,老牛也算争气,地里的活从不含糊。

要说寒门是挺寒,但也只是生活条件,我自认为我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孙子,深受爱护,爷爷更是护的紧,谁也打不得骂不得。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家里最贫困的情况吧,第一个是除了我之外,所有人的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甚至补丁上再打补丁;第二个是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准备做小生意,进货的城市离家有百十里地,为了省下两块钱路费,母亲都是骑自行车来回,每次都是上百斤的货;第三个是我6岁的时候分家,父母用几年的积蓄加上借的钱另外盖了处宅子,因为钱不够,只盖了一间,但我终于住进了砖房,搬过去之后才发现真是家徒四壁,连锅碗瓢盆都是姥姥给买的,家里唯一的电器真的只有手电筒,直到我上初二的时候,家里总算有了电视,是舅舅家淘汰下来的14寸黑白电视,我上大学时才换成了彩色电视;

是否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第四篇

是否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

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

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

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著,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第五篇

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 “寒门式努力”真的无用?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这无疑是一个颇具社会吸引力的教育命题,涉及“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寒门式努力是否有用”“如何看待家庭背景的作用”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命题。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不同身份的作者从各自角度分享自己的观点。

寒门子弟更要相信个人奋斗

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的比例越来越低,从98%到50%,再到5%、1%,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人们能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这一说法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微妙心理的推动下,不少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社会不公,进而把其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一个出口,甚至作为贬低个体努力的一个借口,这实在是一个误区。尽管我们要承认寒门子女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下降和在就业中承受较大压力,但是更要看到,不少寒门子女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既要认识到附着在“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上的社会忧虑和公众不满情绪,也要认识到寒门子弟唯有努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对任何个体来说,个人努力都是成功的主渠道。如果一味抱怨,甚至在发泄不满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或者片面地认为再努力也是白搭,在笔者看来是可悲的,是对陈旧观念的臣服。因为这在无形中遮蔽了责任担当,承认了自己是人生和社会的弱者。

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的家庭,由于缺乏丰厚的社会资源,其子女在教育和就业过程难免处于弱势地位。但这种现实不是要让寒门学子放弃努力,而是告诉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收获成功,消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生活就是一个问题叠着一个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是如此。正如新闻中所说,“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充分证明了努力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们看到了寒门子弟的希望。

2014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11.4%,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0%以上的目标。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去年招收了5万名优秀农家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就笔者的理解,这是制度和政府层面对消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做出的努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对寒门子弟来说,只要保持努力奋斗向上的激情,保持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同样能够活出精彩人生。(朱四倍)

应正视家庭背景对人的“合理影响”

一提起家庭背景,人们往往联想到特权、金钱、地位、关系等。其实,一个人家庭背景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的幸福美满度,以及父母是否重视教育,是否有较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等。

家长如果采取不正当手段让孩子上名校、求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理应遭到唾弃和批判;但家长如果凭借自己较好的职业,较幸福美满、经济无忧的家庭条件,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的视野与出众的人格,使孩子得以上名校乃至成才,这是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合理影响”,是无可指摘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正,放眼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能够进入名校学习成才的大多是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笔者曾在一家美国媒体上看到《你的爸爸是谁?》这篇文章,作者认为,孩子家庭背景越好,学习、事业就越容易成功。德国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德国人成功的因素中40%靠家庭。因为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而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地位处于弱势的孩子想进入名校学习成才,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教育有社会分层功能,能够促进社会流动,家庭背景“合理影响”孩子上名校、成才,其正向激励作用很大。一个家庭中哪怕只有一个人上了一层、进了一步,都会激励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共同奋斗,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高考恢复几十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个人努力考进了理想大学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人才由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方式,是社会活力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应该值得肯定。

家庭背景是一个系统,对孩子教育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家长的言教、身教,还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采取正确的说话做事方式,用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教育孩子,利用家庭背景的“合理影响”帮助孩子上名校学习成才。

当然,我们认可家庭背景对孩子上名校学习成才的“合理影响”,也就意味着一些“不合理影响”应该得到清除。比如家长的权和钱介入到招生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过程中,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占尽先机,以及高考加分乱象,冒名上大学等问题,理当严厉禁止,并应通过完善监管、追责机制,杜绝此类丑恶现象。(曹灿辉)

言必称清华北大是狭隘成才观

当我们将“寒门学子”与“考上清华北大”捆在一起时,已释放出一种暗示:这是巨大的教育成功。这种界定有一定的世俗道理,却是以偏概全。

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是“路边的鼓掌者”。但是,很多人即便没有考入顶尖名校,却通过自食其力,努力拼打,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我们一再倡导的“教育的真谛”:将孩子培养成快乐、向上的自食其力者,即便没有考上名校,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成就;让孩子养成豁达向上的心态,其难度不逊于让孩子成为“学霸”、

“分数高手”等。比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将培养出当总统的儿子当成教育成功,也将培养出在家“挖土豆的孩子”当成教育成功。

可是话好说,却不好做。我们一贯的教育评价标准就是“成绩好才是真的好”、“考上名校才是教育成功”,为此,我们拼命强化孩子的智能发展,而将孩子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多元智慧,以及服务于公共发展的品质都忽略了。当我们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的时候,容易对孩子的远景发展、综合素养形成戕害,比如,不少孩子的生活能力非常弱、心智很不成熟,个别的甚至会走上极端道路。事实上,考试拿高分者与“成功者”从来不能画等号。有报道说,1977年至2008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单中,也少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这难道还是我们努力追求的“高分的成功者”吗?

所以,当下的教育改革积极推行多元评价的制度,比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教育评价和改革方向,让“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批好学生”,得到更多落实和实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得到了名校的认同,这种认同也有一定局限性、片面性、主观性、暂时性。当下的高考多强化“知识性”,而非“综合性评价”,过多地将考上名校当作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人”的立体化、创造性,以及放眼未来的开拓性,人文性,何尝不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狭隘呢?

寒门学子即便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但如果他们拥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等优秀品质,凭着这股精气神,也能得到人生发展。看看身边,这种“寒门式的奋斗”,不就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吗

2016清华校长毕业致辞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第六篇

清华校长毕业致辞

2016年7月5日

清华大学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顾秉林

同学们、老师们:

百年校庆的喜庆气氛还在清华园萦绕,我们又迎来了百年华诞后的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经过四年的学习,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学业。在此,请允许我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你们毕业啦!同时,也向关爱同学们成长的各位老师和家长道一声──你们辛苦啦!

大学的时光似乎转瞬即逝。此时此刻,大家有学业已成的欢乐与欣喜,也难免有同窗离别的惆怅与伤感;有走向未来的憧憬与忐忑,大概也有回顾过去的留恋与不舍。或许你们还在感叹文科图书馆的舒适便利,或是怀念“名厨进清华”带来的四方美味;或许你们还能记起入学时与家人在校园里的合影,而今天却穿上学士服,犹豫着究竟要摆一个什么样的雷人造型。

而在我的眼中,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没有什么畏惧与不可能,你们是阳光的7字班!

我记得你们在汶川地震后的献血长龙,记得你们在奥运志愿服务中的忙碌身影,记得你们在国庆游-行时喊出“祖国万岁,清华加油”,也记得百年校庆时用我的名字在人人网上写下“清华,生日快乐”,引来无数的转载和回复有的同学说,7字班是最幸福的一届,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国家大事和学校大事。而我想说,你们不仅经历了这些大事,更在这些大事中奉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更为你们感到骄傲!

当然我也知道,学校一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校园建设中的噪音、尘土和交通不便等,给大家带来了困扰,网络收费和宿舍搬迁

也有令大家不满意的地方。我觉得,同学们的批评和意见,是出于对学校的爱护和理解。学校领导和各部门都会以虚心的态度去反思、以负责的行动去改进。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你们的包容与热爱,学校也一定会与同学们一起,把清华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为在清华学习工作了46年的一个“老清华人”,我能清晰地感到你们这一代人的不同特点。与我们那个时代相比,你们知识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维活跃,多才多艺,也更加敢于展示个性、表达想法。我由衷地赞赏你们的这些品质,也因此愿意对你们寄予更多的期待。所以,在这告别的时候,我还想与你们分享一点我的体会,两句话八个字,希望能够对你们的未来有所帮助。

第一,独立思考。从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到蒋南翔校长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实”,清华传统的深处,始终蕴含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去分析、去判断、去决定。比如毕业时面临的选择,是读研,还是工作?是出国,还是留下?是到企业,还是去政府?是选择这个行业,还是那个行业?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独立深刻的思考,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决断,将来在研究和工作中也难以有真正的创见,更难以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见异思迁,只会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

看到同学们毕业,不禁使我想起40多年前我在清华的情景。我是1965年进入清华学习的,刚入学9个月“文-革”就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但我和一些同学依然坚持学习。书本被扔到垃圾箱里,就半夜打着手电去偷偷捡回来;学校呆不下去,就背起课本回家自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相信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常说,人要“循常理,不跟风”,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认识和坚持。我觉得,这是人在一生中有所成就的重要基础。

第二,善于作为。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当中,方方面面的不完善、不合理乃至不公平会有很多。这些也常常对同学们的成长带来困扰,造成影响。所以大家有时会抱怨、会批评、会发牢骚,

这是难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仅仅有抱怨和批评还远远不够,更不能因此嘲笑和怀疑一切,而要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的道路。

我们要有批判,更要有建设;要有质疑,更要有行动;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我们不是旁观者,不是过客,我们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很多时候,真正去做成一件事情,比仅仅去批评它要困难得多。不仅有外部的阻碍,还有自己内心的动摇。要克服这一切,需要我们有坚韧与智慧,付出辛勤和汗水。而这才是清华人的底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同学们,清华过去百年的巨大荣誉,来自于17万名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而清华新百年的荣光,正寄托在包括你们在内的新一代清华人身上。站在新百年的台阶上,在大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之际,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八个字──独立思考、善于作为,并衷心期望各位同学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志趣高尚、身心活泼、家庭幸福,拥有更加充实丰盈的人生!

谢谢大家!

清华校长毕业致辞 [篇2]

2016年07月06日

04:13

周其凤在毕业典礼上致辞。昨日,北大举行本科生毕业典礼。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毕业生们在相互整理服饰准备上台。昨日,清华举行本科生毕业典礼。本报记者 浦峰 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一个毕业的季节,他们将迎来各自的离别。

毕业典礼,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欢庆,也是一个离别的仪式,还是一个展示大学文化精神的平台。毕业典礼上的点点滴滴会铭记在学子们的脑海中,而校长的致辞更是在这段记忆里有着特殊的位置。他们不求字字珠玑,但求情真意切;不求句句真理,但求声声入耳……

本报讯 昨日上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举行了2016年本科生毕业典礼。

典礼上,清华校长顾秉林模仿凡客体夸赞学生,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北大校长周其凤借用网络词汇勉励学生,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

校友致辞也是两校共同的程序。北大校友、著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对学弟学妹们说,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抛弃了理想,而不是被理想抛弃,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你填的是家长希望你读的专业,选课的时候你挑的是好拿分的课程,择业的时候你选择的是有好前程的工作,那么你凭什么要求拥有一个你真心喜欢的事业呢?

据了解,清华新百年第一届本科生共有3312人获得学士学位,北大今年有3234名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

针对近期诸多高分考生被港校录取的消息,北大数学学院教授王诗宬院士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开了个玩笑: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他表示,北大在中国的地位远远不是港校能比的,不要将人生和名利捆-绑在一起。

周其凤说情 我们的背景就是北大

北大校长周其凤借用北大学子自编自演的电影《此间的少年》来感慨学子这份情谊,不管你们走了多远,未名湖、

博雅塔一定会在你梦中依稀重现,那是母校对你们的召唤……

周其凤说,大学时光白驹过隙,就在转身之间,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友情、爱情,还有与老师、与母校之间的这种亲情,必将永恒! 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大于他。

周其凤借用北大中文系老师曹文轩的这段话对学子们说,请永远记往:我们的背景就是北大。对我们来说,北大的恩泽既表现为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又表现为她始终作为一道背景,永远矗立在我们身后的苍茫之中……

北大校长周其凤致辞摘录

你们不会忘记相伴走过的同窗好友、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及在宿舍楼前一笔一画写下各种通知的楼长;你们不会忘记在北大学到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社会的视角、为人立世的原则。正是这些人、这些景、这些光阴和故事,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当然,我也希望,你们一定要忘记: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

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忘记这些,放下这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们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拥有无限的可能和无数的机遇。我衷心地祝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前行,飞得更高!

顾秉林说理 独立思考 善于作为

顾秉林说:我希望大家记住八个字独立思考、善于作为。他借用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告诫学生们要独立思考。

他用自己的经历来诠释独立思考的含义。这位1965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校长,入学9个月文-革便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但顾秉林和一些同学依然坚持学习,书本被扔到垃圾箱里,就半夜打着手电偷偷捡回来;学校待不下去,就背起课本回家自学。我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常说,人要‘循常理,不跟风’,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认识和坚持。

除了独立思考,顾秉林还要求学生们善于作为。他表示,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当中,方方面面的不完善有很多。但仅有抱怨和批评是不够的,要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的道路。他主张:要有

批判,更要有建设;要有质疑,更要有行动;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清华校长顾秉林致辞摘录

或许你们还在感叹文科图书馆的舒适便利,或是怀念名厨进清华带来的四方美味;或许你们还能记起入学时与家人在校园里的合影,而今天却穿上学士服,犹豫着究竟要摆一个什么样的雷人造型。而在我的眼中,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当然,我也知道,学校一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校园建设中的噪音、尘土和交通不便等,给大家带来了困扰,网络收费和宿舍搬迁也有令大家不满意的地方。我觉得,同学们的批评和意见,是出于对学校的爱护和理解。学校领导和各部门都会以虚心的态度去反思、以负责的行动去改进。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你们的包容与热爱,学校也一定会与同学们一起,把清华建设得更加美好。

毕业致辞集锦

我知道有大学的老师说:你们毕业十年以后,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我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也不指望你们毕业以后做包公,但十年以后你们谁敢陷害忠良,我就给你灭了门,不让你进我的门。你做不成包公可以,但是你不能陷害忠良,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底线。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何兵

乍一看来,你们在复旦学习的东西很多都是看似无用的,但我要说,很可能复旦给你们的这些貌似无用的东西,恰恰是最神圣的、最尊贵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之用,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它将注入你们在座的每一位的终生。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网络批评已成为还原真实、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公共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如果这种批评不是建立在理性和探究真理的基础上,就会走向事物本来面目的反面。遇事要冷静,不要一点就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自我反思的力量,运用理性的头脑去伪存真。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清华校长毕业致辞 [篇3]

我亲爱的六年级同学:

从六年前踏入清华附小的那一刻,就注定,她永远成了你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今天的毕业典礼,作为校长妈妈,看到儿女们将要离开自己,心中格外不舍。

我想问同学们的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作为你的母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给你打上了“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烙印的地方!

就是这份责任,我想对你们说三句话——

第一句:做一个永远的读书人。

我亲爱的同学,生命是打开了再也合不上的画卷。这幅生命画卷究竟有多长,你无法控制。但有一点确信无疑,我们每天都在消费生命。活一天,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一天。既然生命是减法,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加法?读书!你可以用读书学习来丰富你生命画卷的色彩,饱满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在多种场合我都引用邱吉尔首相说过的话: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是的,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她的文化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咱们附小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校长好好学习,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清华附小一直以书香校园闻名全国,读书成了附小人的基因。所以,不管你中学学习压力多么大,不管你将来做什么,或成为一名公务员、一位教师,一个有钱人,你都会不要母校给予你阅读的习惯,定要把“我是一个永远热爱读书的人”当做你的名片。

第二句:做一个永远善良的人。

我亲爱的同学,附小有三个年度语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前年的“微笑、感谢与赞美”;去年的“心存感恩、常知愧疚、卓越攀行”;今年的“心存正念、遇事正思维、传递正能量”!

人啊来到世上是争气的,不是来生气的;是来升华生命的,不是来抱怨的。生活中所有的不满及怨恨其实也都与自己有关,我们不能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人无完人,社会也如此,真正的美玉总是存在瑕玷,只有赝品才完美得无可挑剔。所以,不管怎样,学会包容老师、父母的失误,学会容忍同学、同行的冒犯,学会宽容上级、下属的过错。做一个把微笑挂在脸上,把感谢挂在嘴上,把愧疚常怀心中,不见利忘义,而能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的善良人!

第三句:做一个永远有梦想的人。

我亲爱的同学,人这一生,可以允许短暂的偷懒、偶尔的放纵,但终其一生你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今年大家都讲中国梦,这梦想中有民族之梦、学校之梦,也有个人之梦。就你个人来说,我要告诉你:你可以平凡,但从清华附小走出的你因为选择了一生的责任,你不能平庸!

今天的毕业典礼,我们的校友杨振宁先生来了!

那是1946年,杨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研,那时研究生都很穷,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填写纵横字谜的广告,最高可以拿到5万美元奖金。当时参加比赛的多是家庭主妇,他想自己总比家庭主妇强,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报了名。果然,两个月后主办单位来信,祝贺他们得到了最高分,但还有一组人跟他们的分数一样,所以要再填一个难度更大的字谜一决胜负。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杨先生的任务是把韦伯大字典里所有五个字母的单词都列出来。为此,他到图书馆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觉。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份《纽约时报》,大标题写着日本人《汤川秀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下子猛然惊醒,责问自己“杨振宁啊杨振宁,你究竟在做什么?你怎么这样没有出息?!”

此后杨振宁心无旁骛,一直专注于科学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终于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我不是让大家都成为杨振宁这样的人物,而是要求你们,要把追求与梦想当做你一生的主语!哪怕你失败,哪怕你一事无成,但因为你梦想过,努力过,你就不是碌碌无为的一生。

亲爱的同学,前方有许多未知数,未来的你我们谁都无法预测。但不管怎样,我请求你记住这三句话。最后,让我们和历届毕业同学一样,朗读印度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壁上的话:

如果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诚实与坦率可能使你易受伤害,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而你若是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反而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清华,学生,高傲,知乎相关热词搜索:清华大学知乎 知乎 清华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清华,学生,高傲,知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清华,学生,高傲,知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oshuo/7753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