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

2016-01-21 09:54: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一《死亡如此多情》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一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

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有尊严地死去,一个不可能的期盼?

书评人:陆晓娅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编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 定价:38.00

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在人类用了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钱研究如何“优生”之后,我们是否也需要好好研究“优逝”的课题,看看尊严地死去,能否不再是一个不可能的期盼?

在“影像中的生死学”课上,带学生看完电影《Wit》(中文名《心灵病房》、《深知我心》)片段后,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生命已到最后关头,你是否愿意医生对你实施诸如上呼吸机、打开胸腔按压心脏等等有创抢救,这种抢救可能会让你多活上一两天?所有的学生都干脆地回答说:不要!

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你的父母呢?很多学生犹豫了,回答说:还是要抢救的,即便最终不能起死回生。

第三个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能做选择,他们会选择被抢救还是宁愿放弃呢?大多数学生用不确定的语气说,他们应该不愿意被抢救;少数学生很肯定地说:他们会选择安宁地死去,因为他们和我说过。

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不要进行痛苦而无谓的抢救,但我们却希望自己的父母被抢救,这强大的让我们己所不欲,却要施于父母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传统的孝道文化?是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思想的裁制?还是人类对死亡的原始恐惧?

人类的死亡,也许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现象,但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自然而然的死亡变得越来越少,死亡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挑战和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一边是贫困的家庭落得人财两空;一边是96岁的老人被束住双手双脚,接受无谓的治疗和抢救,最后几乎是含恨而死。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也许,到了需要重新思考死亡的时候了。

但在一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度,谈论这些挑战和问题,常常是引起不解、不安和回避,就连选修我课程的学生都会被问:活得好好的,干吗去选生死学呢?

所以,我特别钦佩那些愿意讲述临终事件的医护人员,120余篇口述实录,120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对与疾病有关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死者本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的挑战,有个全方位、赤裸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走向反思的起点。

这些故事被收到一本名叫《死亡如此多情》的书中。读完全书,我才对这个奇怪的书名能够理解和接受。

的确,死亡总是引起最强烈、最复杂的情绪:纠结、无助、无奈、怨恨、愤怒、委屈、失落、哀伤、惋惜、愧疚„„因此说死亡“多情”,真是一点儿都不错。

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

有点想不到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么多医生的情感流露。想象中,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病人,面对生死,只有把情感压抑下去,才能稳住拿着治疗器械的手。但是很多病人在逝去多年后仍然会被医生铭记,仍然会让医生在诉说时流下当初不曾滴落的热泪。或许正是这种在“人”的层面、而非医患角色中的相遇,才是让医学保持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被技术绑架吧!

抉择的艰难,当然是书中展现最多的主题。现代医疗技术虽然不能战胜死亡,却可以人为将生命拉长或者缩短。在这样的情境下,到底以什么为坐标来进行抉择?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家属的意志还是病人的意愿?金钱的多少还是生存的几率?抉择之难,不仅仅来自于无法确定的未知,也来源于价值的混乱。

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临终关怀的缺失。因此,一位肿瘤医院护士长的口述,就显得特别珍贵。面对一位脾气暴躁、“不甘心”死去的“成功人士”,护士长毫不回避地和他讨论死亡,给他推荐相关的书籍,让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在临终前为爱人过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生日,最后安宁地离开世界。这位护士长深知,临终病人不仅需要减轻肉体的疼痛,更需要化解精神上的疼痛,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护士长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是面带微笑的!▲新京报

纪实连载(4)

口述者:钱琪

性别:女

年龄:49岁

工作单位:美国梅奥医院(Mayo Clinic)肾脏与高血压科

采访时间:2012年4月19日上午

采访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天元大酒店

整理者:杜卉

请尽一切努力

他是一个80多岁的韩国男性病人,因为心梗住进了我们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而且一住就是将近一年,每天的医疗费用超过15000美元,总计高达数百万美元,这在美国医疗史上实属罕见。

他也接受了人工心治疗,但高龄、心梗病史等糟糕的基础状况,使得人工心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他的肺脏、肝脏、肾脏等多个器官也逐渐开始衰竭,于是,他的全身开始插满各种管子。

他躺在病床上,只对陪护他的妻子和他的韩裔主治医生的韩语询问选择性地有反应。大约他生病前极有钱,也是个极强势的人,他恭顺的妻子每次通过翻译跟医疗小组的医生们谈话时总是说:“请尽一切努力,不必考虑费用问题。”而他的几个儿子们总是对母亲的决定表示支持。不但他的家人们会这样要求医生,那位韩裔医生也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先生他有80%的希望走着离开医院。”

可逐渐地,除了这位医生外,其他的医生们不再持乐观态度。肺科医生说,他的肺功能不能恢复正常了,必须依靠呼吸机。感染科医生说,他的人工心里已经感染了真菌,但他的状况不适宜手术置换新的人工心。肝脏科医生说,他的肝脏功能不可能恢复了。我说,他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而且没有再恢复正常的可能,他的余生是没有办法脱离人工肾的治疗了。可是,有人说:肾脏坏掉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靠透析(人工肾)活了十几二十年,作为医生的我们,即便病人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

于是,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他的家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那位韩裔医生的意见。 梅奥医院的医疗水平是无可置疑的,但他的状况并没有好转。每次去给他做人工肾治疗时,我总是看到他皱着眉头、闭着眼睛。一天天的治疗,使他从一个壮硕的男人逐渐变成了“皮包骨”,于是,他又开始接受物理治疗。

韩国,大概跟中国一样,都是极其注重孝道的国家。对于生病的父母,儿女如果

不表态求医生不惜一切努力进行治疗,恐怕就要遭到不孝的骂名。看到这张黄皮肤的东方面孔,我总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老父亲,我禁不住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父亲,我会让他遭受这样的折磨吗?

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280多天后,也许是他的妻子也失去了等他恢复的信心,终于有一天,她向我们提出决定带他回他们家所在的芝加哥的当地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舒了口气。一架备有各种生命支持装备的直升机将他带离了我们医院,飞回了他的家。

几周后,我们收到他的家人寄来的感谢卡,说他已在回当地医院后不久离世,家人们感谢我们在过去几个月中对他的救治。看着感谢卡,我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 口述者感悟

在梅奥医院,病人的生与死并不是病人自己、家属或者是医院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决定的,而常常是上述三方博弈的结果。在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在医生们可以凭借各种仪器和药物显著延长病人生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应该停下脚步静静地想一想,对病人(尤其是那些临终病人)来说,什么样的医疗救治才是最恰当的? 整理者手记

其实,就在采访钱大夫的一个月前的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钱大夫80多岁的母亲突然大面积脑干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朋友还说,钱大夫在美国的时候已经说了,不要做无谓的治疗,只做减轻痛苦的对症治疗就好了。

一个月后的采访中,我尽量避免谈起她的母亲。回美国后,钱大夫在给我的邮件里写道:这些天,我在重症监护病房照护一个垂死的病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是病人家属的要求„„我想,对一个脑死亡的病人进行各种医疗操作和透析是不人道的,这对病人是折磨。(待续)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出

作为读者,我被《死亡如此多情》中那些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它让我看到面对死亡时的“百态”即人生百态,虽各不相同,却都显示了对生命、亲情的眷念。

作为参与者,在我采访和整理故事时感受到来自讲述者和故事人物的爱、温暖。这种感受,在观赏日本影片《入敛师》后也曾有过。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死亡,思考死亡,在相关的采访中与人去探讨死亡。 不要认为谈论死亡是晦气的事,其实它会让人更多看到生命中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我也是在看完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书。

尊重死亡;敬畏医生 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我恐惧并厌恶死亡,但我又明白这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仅有的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只是让我隐隐摸到这个话题的冰山一角,我的奶奶在晚年时喜欢找人算命,说自己可以活到100岁,但在一年冬天她最终还是没有挺过“年关”,那时我就明白,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

前不久身为医生的母亲患癌症,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我作为家属十分感慨。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一直控制不住的落泪,我们确实太难直视死亡了。特别喜欢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医生能做的实在有限,关于生死关于选择关于临终关怀这本书都会让人有所启发。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个伪命题。我们首先不能选择是否降生,降生在什么国家,哪户人家,也很难选择自己何时离开,以何种方式离开。当然,选择自杀的人除外。不过在很多宗教里,自杀也是对神的亵渎,是不允许的,这也增加了人们选择如何死亡的难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提到死亡是很忌讳的,哪怕是很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大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想不明白,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的确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这种不直面死亡的回避不仅使儒家无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使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去思考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不是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就是想方设法研究如何“健康养生”和“无疾而终”。我总认为这更多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爱护,而非对我们生命的尊重,毕竟终究,所有人都是要离开的,生前较少思考死亡的人们难免在面对死亡和痛苦之时手足无措,不胜惶恐。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出版,为帮助缺少宗教信仰的国人面对死亡,免于惶恐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这本书记录了60多个医护工作者口述的患者临终故事。这些患者中有柔弱的婴儿,有青葱的少年,也有正当年成人和耄耋老者,他们大都没有名字,却他们的故事却都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想象着如果我是他们,或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即便坐在满是陌生人的地铁上,也时常让我忍不住要掉下泪来。

我们往往习惯了“人民”、“国家”、“民族”等宏大的词汇和叙事方式,却轻易忽视了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孤独渺小而又软弱的个体,我们都只能在很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存活不超过3万多天,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它更加宝贵,也应当让它更有价值和尊严。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包括很重要的,对临死前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也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一种有尊严的离开方式。

这本书始终在讲的另外一句话来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想必这也是一句所有医生都耳熟能详的座右铭。这不仅仅揭示了医学所具有的局限性,更谦卑地指明了医生的最高价值:医者仁心,满怀对患者的同情、关怀和慈悲,才能为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安慰。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二
《读《死亡如此多情》心得》

读《死亡如此多情》心得

怀着沉重而感动的心情阅读了医院下发的学习书籍——《死亡如此多情》,合上书本时内心依然百感交集。既敬佩医者对病患的无私付出,又对疾病无情残忍夺去生命倍感无奈。 书中提到“叙事医学”这个陌生的新词汇,让人不禁随之产生了一些联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生离死别,只不过身在医院这个冠着“救死扶伤”头衔的白色地带,有时候可能见到的更多。书中许多医务工作者在讲述从医过程中病历以外的细微时,不免流露出面对患者、面对医学和审视自己等多重角度的复杂情感。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让人对各类疾病有了深层次的探索,同时医疗器械的发展也为疾病诊疗带来了便利,但依然有许多的病痛,我们无法战胜,其中之一便是癌瘤,书中也是被反复提及。有时候,医生和家属在知道无力回天后的想法差别是很大的,但当医生自己也成为家属时,将心比心,除了承受悲伤,也必须冷静地接受现实。很多人开始逐渐意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尊重患者最后的尊严,尽量减轻其痛苦,这种观念开始被认可——尤其当患者的年龄达到一个层次的时候。

其实,死亡无情,多情的是人。我更信奉将最后的选择权交由患者自己,如果求生欲望强烈,那就竭尽全力让其停留;如果不作留恋,那就做一片秋叶静静飘落。只是,现实很复杂,不可左右的太多,但愿每一种方式都不那么激烈吧。

我想,我们还是更需要歌颂生命,保持健康,在绚烂的时候珍惜拥有,尽力奉献。尤其对医务人员而言,掌握好本领为更多人谋福利,是工作,是责任,也是自我价值的最佳实现方式。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三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基本信息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ISBN:978-7-5086-4051-8

页数:304 页

价格:38.00 元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刻开始,就 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想过死,因 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 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 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 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 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 各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 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反映出一个 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 以及生命和死亡。

闲暇之际,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 感悟。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目录

推荐序

编者的话

第一篇 选择

选择

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

ICU 的两个老人

无奈的放弃

第个疗程

请尽一切努力

生命的抉择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最后的选择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他走得太不安详

父母放弃治疗的三岁艾滋病患儿

第二篇 爱与情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妈妈,我爱你

记忆中的父与子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终那滴泪

灰色头像

他们,不曾后悔

外公的心愿

姥姥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老大哥走了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母亲离去

她走入了天堂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把自己的血输给丈夫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父母的哀伤

老者的慰藉

第三篇 医患

小饼

一句话

滑落的照片

未实现的谎言

无题

尽力

那一晚

外公是我的患者

或许是个鬼故事

忘写输白蛋白的交班记录

混蛋儿子

一个艾滋病逝者的临终嘱托:把我的遗体交给李大夫

我对乙肝病毒特别敬畏

无名氏口述的故事

十多年了,那个17 岁女孩儿总在我的脑子里

再见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第四篇 坦然面对

生命的最后阶段

托梦

我的第一位临终患者

明天会更好

死是生的开始

葬花女孩儿

他还和我说他的存折和密码放在哪儿了

是时候回家了

死亡需要一个过程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存在差异

临终不要抢救,只要平静

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

我问母亲害怕吗

用微笑迎接死亡

她为自己设计葬礼

他回家了

平静绽放的生命之花

望路

致谢

未入选名单

死亡如此多情

——百位临床医生口述临终事件

这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它用叙事医

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 心灵、痛苦和疾病、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 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本书由中信 出版社最近出版。

不知死,何知生

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要死的”。人从出生那

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 有认真想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及 至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 痛苦万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

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 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 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对生 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我们每个人总有一 天要面临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自由和洒脱, 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 之静美”,这该多好!

本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 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 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 式各样,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有,失去理智的有, 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有。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

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

这本书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人和朋友

之间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 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 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当做自己的 天职,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 疾病面前,还是束手无策的。我们的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 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我们的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 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众多案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唤起医者对患 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当前社会上医患关 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 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 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流行,使得我们的医者常常 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加强医学人文 教育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里每篇文章都是医护人员讲述的亲 身经历,点点滴滴,从细处娓娓道来,其事亦真,其情亦切,特别能触动 人的心灵。由此想到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叙事医学”,由医者或患者把从 医过程中正规病历以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载下来, 使我们的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将大大有助于患者的 诊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这样的工作与文学结合,则能产生触及 人们灵魂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最鲜活的生命,生命最深处是灵 魂,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灵魂必受触动,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感 人吗?

这是一本描述生、死、情的好书。希望我们的医务工作者都来读一读, 更加懂得病人,对医学是“人的医学”有更深理解。希望我们的病人们都 来读一读,更加懂得疾病,理解医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更加 懂得生和死,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选择(上)

当死亡近在眼前,我们可以选择拥抱它的方式吗?

见到他是在一个午后。“李医生,收病人了,在22 床。”

伴着护士清脆的嗓音,我拿着住院单推开了病房门,病床上已经躺下 了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和护工在默默地整理各种东西。“老先生,您怎么 样啊?”我习惯性地问道。

这正是这个北方城市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秋日的阳光懒散地洒在房间 内的各个角落,窗外的银杏泛着惹人喜爱的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叶子上泛着点点阳光。柔和的光线洒在他的身上,轻轻地穿过丝丝银发, 轻抚着面颊上的皱纹。然而,秋日阳光柔和的金黄色并没有带给他生机和 活力,反而显得他的脸色更加苍白。他并未享受这秋日的温暖,而是费力 地努了努嘴,从喉咙深处发出了一丝嘶哑的声音:“还可以,就是浑身没 有力气„„”他太虚弱了,以至于我都不忍再问他问题,我知道只有从他 的家属口中才能了解一些病情。“没关系,我给您检查检查啊。” 于是我不再问话,而是开始了我的检诊。房间里很安静,家属也停止 了收拾东西,只剩下我检诊时发出的轻轻的声响,而我的脑海里开始通过

我的检查勾勒他的病情。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看过太多像他这样的病人,在肿瘤的侵蚀下慢慢虚弱下去,但生存 的本能仍然使他们在眼神中存留一丝希望。然而,在他的眼中,我没有找 到一丝希望的神色。

在我即将检查完毕的时候,他突然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左手,把我拽向

他的方向,我明白他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俯下身,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 “让我走吧„„”声音很微弱,我不确定房间里的其他人是否也听到,甚 至我也在怀疑是否听错了。我条件反射地直起身子,回头看了看他的老伴 和护工,想让他们帮我听听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我心底却明白,与其说是 想让他们帮我确定,不如说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而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睛直直地盯着我,闪烁着一种坚定, 甚至是执拗。“老先生,我是您的主管医生,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的。” 我生硬地笑了笑,同时手中暗暗用力,想挣脱出老先生的手。但是,却没 能成功。他依旧看着我,几秒钟后,手上的力道渐渐地减弱下来,眼神也 随之黯淡下去。我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顺势抽出了左手,转身快 步离去。

次日的全院查房会上,上级医生们在讨论病情及下一步处理,我却满 脑子想着他对我说的话。突然间屋内安静了下来。“刚才李医生已经详细 汇报了病历,这是一个晚期肿瘤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养问题, 此外,积极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家组也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 治疗原则就是最佳支持治疗,积极改善一般状况,争取创造进一步控制肿 瘤的条件。家属方面,昨天我也进行了沟通,并向他们通报了目前的病情, 家属非常理解,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希望能用最好的治疗,延长患者的 生命。所以李医生,请你制订一个详细的治疗计划,保证每日足够的热量 摄入。而护理这方面由护士长抽调骨干力量,加强巡视,积极护理。“另 外我再多说两句,这个患者原来是我们单位直属机关的领导,因此院里也 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尽一切所能,积极救治。在座的各位要引起足够的重 视。好了,大家还有什么想法?”“主任,您看患者本人的意见是否有必 要参考一下?”我提出。“李医生,你说的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是我们国 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遵照患者的意见根本是不现实 的。而且你也看到,家属在治疗上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也表达了想要尽可 能地延长患者生命的意思,所以目前应以家属的意愿为主,好吧。如果没 有什么其他意见,就这么执行吧。”

我慢慢地合上记录本,一种莫名的愧疚萦绕在心头。

选择(下)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上级医生以及家属的意见得到了积极的执行。病 房里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冷清了,各种仪器摆满了病床周围,彩色的显示屏 上闪烁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和符号,自动监护仪的报警声还不时地响起,提 醒医生护士调整各种仪器的参数。而老先生的身体上也逐渐插上了各种管 路,输液用的深静脉管、喂食用的胃管、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有吸痰 管、尿管等等,它们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地维护着老先生的各种生理活动。 而老先生似乎只是这些仪器的配角,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只是偶尔的肢 体活动或是眼睛的开合,才提醒人们他的存在。“老先生,您怎么样?”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四
《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五
《10《死亡如此多情》之无奈的放弃》

《死亡如此多情》之无奈的放弃

参选编号:10

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位农村贫苦家庭的父亲在救治年轻女儿生命时面对高昂医药费时的选择,即继续借钱为女儿看病,还是选择放弃救治女儿。最终这位父亲还是选择了放弃。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死亡是一世人生的终结,在每一个家庭中上演。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随时面对的,即使是当生命走到尽头。面对生死,坚持还是放弃?这是我们面对生死最先发自本能的反应。无论何种选择,都与对错无关,那只是一件人间往事。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贫苦的家庭实在无力承担而且病人的情况十分糟糕,即使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也不一定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面对这样的病人,这样的家庭,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好像都有些手足无措,把抱怨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无济于事,农村人没有医保,一切费用要自费,既要维持患者的生命还得要为这个家庭节约每一份钱,还是向乡亲们借来的钱。这样的放弃实属无奈,那位父亲已经债台高筑了,这样很可能会人才两空的疾病,更是让那位父亲愁白了头。

作为医务人员理应不该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何况这样一个如花似锦的年龄,然而这是无奈的放弃。看着那位父亲的眼睛,内心感到十分惋惜和挣扎,我们还能为这样的病人做些什么呢?此刻也许唯有默默的祈祷吧,祈祷奇迹出现,给那样的家庭一线生机。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六
《叙事医学传递人文关怀——读《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七
《月别之恋——《穆斯林的葬礼》书评》

月别之恋

——《穆斯林的葬礼》书评

文学院 王世冲

未名湖畔,雪花静静地飘落,点缀着一

个少女亭亭玉立的身影。远方悠悠地飘来扣

人心扉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幻,诉说

着古老东方一个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韩新月静静地聆听,那《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琴声从楚雁潮的书斋里慢慢地升起,柔如水,净如雪,俘虏着她含苞待放的心。爱情总是悄悄地到来,不知不觉地牵引着彼此懵懂的心灵。一切似乎都是真主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他们都为巴西木顽强的生命而折服,他们一起为一曲《梁祝》而痴醉„„一切看似偶然,却又似乎是命中注定,他们的爱也在这无声无息的过往中深沉地酝酿。

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或许新月的幸福太完美,太让人心生嫉妒,就让无情的病魔毫不怜惜地摧残着这个只有十九岁的女孩。命运太过于苛刻和残酷,一个充满生命力、事业心的姑娘就这样被早早地判以死刑。或许源于老师关爱学生的本能,楚雁潮总是怀着一种清晰又渺茫的希望,做着一名教师应该做的、甚至超出他职责的一切。如果不是造化弄人,她或许永远都是他的学生,而他也始终压抑着那份不可逾越的感情,但她的生命已经等不及迟来的爱情。他终于倾诉了自己埋藏已久的衷心,他愿意伴随着她伤残的心一起跳动,他愿意用自己的爱带给她希望和力量。

春风拂动着新月羞涩的脸颊,爱情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幸福使初恋的少男少女深深地沉醉,紧紧握在一起的双手,不需要任何甜言蜜语的修饰,却似钻石一样坚实,像水晶一样澄澈,紧紧地连接着两颗生死相许的萌动之心。这就是爱,像拜伦多情的诗,没有忠贞不渝的诺言,也没有海枯石烂的盟誓,爱就是爱,不需要矫揉造作,不需要任何理由,毫无遮掩地流淌在彼此的心里,这样也就满足了。

爱情是曲折的,当她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绝症,爱情的萌芽便遭到了严冬的风霜。绝望击碎了她美好的幻想,她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这没有结局的爱情拖着他一起坠入黑暗的深渊。她又独自放起了那首《梁祝》,空气中弥漫着萧瑟和凄绝。当生命陷入绝望,爱情便成了神奇的良药,即使心如槁灰。她屈服了,在他的爱面前,她又看到了活下去的坚强,感受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但悲剧终究还是悲剧,严格的宗教门规将他们隔成两个不可跨越的世界,穆斯林是不能跟汉人结合的,否则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楚雁潮并不在乎死后是否要下炼狱,他们两个从相识到相爱,彼此的心灵已经一览无余。他只希望在新月活着的时候陪她一起走下去,哪怕没有圆满的结局。当爱情濒临绝境,情感竟是如此的炽烈!什么教规,什么罪恶,什么火狱,阻挠只能让爱情更加执着。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当真情和希望全都归于毁灭,等待的或许只有冰冷的死亡。当新月看到那封藏了十六年的泪迹斑斑的信,她终于明白了自己身世背后所有的秘密。痛苦、眼泪、欺骗„„一切都把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她衰弱的心脏再也承受不了巨大的打击,生命也无情地走向终结。窗外依旧飘着雪,在急诊室的病床上,她盼着天亮,盼着心爱的人赶到自己身边,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刻,丢下一切,带着眷恋和遗憾永远地离去。他来了,可惜晚了,他疯狂地吻着她冰冷的的脸颊,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

“正因为爱得太深,才惟恐它不能长久,总有一天我会把您丢下„„”“任何时候我都不会丢下你,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该有多大的力量?”曾经缱绻的恋语和纯真的誓言,现在只化成墓碑上浮雕出的一弯新月。月亮落了,落入了那一抔埋葬生命的黄土,这黄土也随着埋葬了一颗痴情的心。从此在楚雁潮眼里,天上已无明月,人间更无无明月。

月照燕园,未名湖上空新月依旧,但却已经物是人非。从此,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在新月安息的地方悠然升起,琴弓亲吻着琴弦,飘渺、朦胧,似点点泪珠,在楚雁潮已经花白的头发上凄然地洒落„„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明月只能永远留在他的心里。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八
《新京报2013年度好书书单》

新京报2013年度好书书单

新京报2013年度图书 饶平如《平如美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京报2013年度社科书 秦晖《共同的底线》汉唐阳光

新京报2013年度文学书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京报2013年度历史传记书 王鼎钧《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三联书店

新京报2013年度经济书 科斯 王宁 《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微博]

新京报2013年度教育书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中信出版社

新京报2013年度童书 河合隼雄《爱哭鬼小隼》湛庐文化

新京报2013年度艺术书 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世纪文景 新京报2013年度生活书 丁午《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人民美术出版社 附录2:新京报2013年度·特别致敬

单向街·空间、首都图书馆、吴晓波[微博]、罗辑思维、Kindle、《书香北京》

新京报2012年度好书出炉

2013-01-14 14:27:10 来源: 网易读书 有1人参与

84岁高龄的陈志华(前左2)前来领奖。昨日,新京报2012年度好书致敬颁奖典礼暨年度畅销书香榜发布

会在京举行。新京报记者 吴江 实习生 杨奉焓 摄

本报讯 岁末年初,各类好书颁奖纷纷出炉,1月8日-10日,超过四场年度好书颁奖活动在京举行。其中《新京报》年度好书以“回归阅读之美”的口号颁布八大分类奖项,在好书评选热潮当中独树一帜。特别是今年新增的教育与儿童两大类好书颁奖,是主流媒体第一次对这两大阅读领域给予足够关注与尊重。最终,中学语文教师蔡朝阳和儿童图画书作家熊亮胜出。年度图书大奖则由陈志华、李秋香的《中国乡土建筑初探》获得。与此同时,年度图书畅销榜也同时发布,儿童游戏书《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击败《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年度畅销冠军。

评选扎堆,好书更要扩容

新京报年度好书评选已经举行九届,2012年新增儿童与教育两类候选图书,受到业界的广泛欢迎。资深书评人袁复生就此发表评论,认为在媒体图书评选扎堆的时代,仅仅强调公共价值与社会立场,已经失去了对读者的引导作用,更丰富和专业的分类阅读推荐,才有更直接的社会意义。2012年新京报年度好书由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孙郁,历史学者王奇生、马勇,儿童作家白冰,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经济学家周天勇、艺术家吕胜中、文化人赵珩担任各大分类奖项终审评委。最终评出文学、社科、历史传记、经济、儿童、教育、艺术和生活等八大类好书。今年各大媒体热捧的《倒转红轮》获得年度历史传记图书,而童书得主《梅雨怪2》,教育书得主《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和艺术书得主《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等,则因为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获胜。

年度好书致敬乡土建筑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一些乡土文化遭到粗暴的破坏,保护乡土建筑让文化能够传承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1994年退休,1989年又开始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他的作品《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

村乡土建筑》《婺源县乡土建筑》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材料。今年他与李秋香合作出版《中国乡土建筑初探》。该书是其二十多年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的阶段性小结。陈志华认为,乡土建筑优秀遗产的价值如今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而乡土建筑却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着。这部著作正是基于抢救性而做的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特点在于不选已经名闻天下的聚落作研究课题,而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历史价值的聚落。陈志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当年连拆故宫的方案都做出来了。现在的好处就是,没人给你打棍子戴帽子了,你可以呼吁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可是现在对文物的破坏力量,不比当年少,特别是有了旅游的冲击,经济效益的冲击。我们现在总是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唱戏就比搭台重要,就是唯利是图。”

儿童游戏书成年度畅销总冠军

年度好书揭晓之际,年度畅销书香榜也同时颁出,经统计,根据热门游戏改编的儿童故事书《植物大战僵尸》系列成为年度第一畅销书。虽然读者已经习惯了杨红樱郑渊洁等童书作家在作家富豪榜夺魁,但一部儿童书成为年度畅销冠军,是近几年的第一次。

该系列图书以《植物大战僵尸》中的角色为基础,重新进行本土创作。这套图书不仅有系列故事书,还有游戏书、立体拼插图、练习书等多个产品。图书在半年后发行量突破500万册,遥遥领先其他图书。而由该套书所引发的 “网游文学能否将少儿引导到阅读中来”的讨论,更是引起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年度文学书

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

年度社科书

张英洪《农民公民权研究》

年度历史传记书

金雁《倒转红轮》

年度经济书

里夫金 著张体伟等 译《第三次工业革命》

年度生活书

凌志军《重生手记》

年度童书

熊亮《梅雨怪2》

年度教育书

蔡朝阳《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年度艺术书

李皖《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

年度图书

陈志华 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

年度畅销书香榜·总榜

精典博维 《莫言文集》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年度畅销书香榜·小说榜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

现代出版社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年度畅销书香榜·非小说榜

长江文艺出版社 《大故宫》系列

年度畅销书香榜·非小说榜

北京出版社 《我是马政委》

华文出版社 《雷锋全集》

年度畅销书香榜·经管榜

东方出版社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磨铁图书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年度畅销书香榜·生活榜

光明日报出版社 《舌尖上的中国》

博集天卷《FPA性格色彩入门》

年度畅销书香榜·儿童榜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系列 年度畅销书香榜·儿童榜

2013年度好书评选·入围好书

2013-12-21 02:30:02 新京报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文学】

《繁花》 金宇澄著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著 《身边的江湖》 野夫著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 艾丽丝·门罗著

【社科】

《无奈的选择》 沈志华著

《共同的底线》 秦晖著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孔飞力著

【经济】

《大数据时代》 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著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科斯、王宁著 《不平等的代价》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

【历史传记】

《陈独秀全传》 唐宝林著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许燕吉著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王鼎钧著

【教育】

《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粲然著

《吾国教育病理》 郑也夫著

《南下北上求学记》 陈桂棣、春桃著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九
《小姨多鹤书评》

社会学研究方法书评

摘要

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结束后在那个战乱刚刚平息的年代里一位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妇女与一个中国封建平民家庭发生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中国最低层中国贫苦家庭的血泪史。放映了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各自的悲惨遭遇。一方面体现着战争的残酷无情带给了两国贫苦大众无限的苦难。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小姨多鹤》这本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小姨”——多鹤(一位战后流落异国却一直憧憬爱情,坚强勇敢的日本女性)。“母亲”——小环(一位饱受战争之苦却仍宽容待人的贫苦中国妇女)。丈夫——张俭(一个生在封建家庭带着旧社会中国人的软弱又透着一股中国诚实劳动人民的憨厚与善良)

目录

绪论 ................................................................ 4

第一章 故事背景 .......................................... 5

第二章 封建家庭的心酸 .............................. 7

第三章 多鹤——苦难坚强的妇女 .............. 8

第四章 张家——一个封建却善良的家庭 11

结语 .............................................................. 13

参考文献 ...................................................... 14

绪论

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着眼于社会中的小人物,由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的跌宕起伏。把那个年代的历史巧妙的融入主人公几十年的平凡生活中。

文章从人物生活的点滴出发,细腻的描写却透漏着作者别样的大气磅礴。《小姨多鹤》这本小说的时间跨越相对比较长,从抗日战争结束后开始,止于八十年代,描述了战后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女子竹内多鹤与一个中国普通家庭之间长达三四十年的情感纠葛。从这一年年的生活小事中反映着中国那几十年的历史。

对于《小姨多鹤》这部作品,王蒙曾经这样评价过:“离奇而又平实,冷酷却是温暖,丑恶酝酿善良,憎恨变成爱恋,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辜灾难?不共戴天本来就难分难解。生离死别,呼天抢地,却是娓娓道来。疯狂的历史,强暴了自自然然与普普通通。”

严歌苓用自己细腻多情的文字,驾驭熟轻的诠释东、西文化的魅力,笔法精道的描述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喜,用小人物小事件为我们展现着大历史大社会。

第一章 故事背景

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了专门负责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管理机构。自1915年开始移民实验至战败投降的30年间,共向中国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开拓团”所耕种的广阔农田,都是以武力从中国农民手中强制征购的,与这些日本移民村落的建立相伴的,是中国百姓被赶出家园,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1941年,一个日本“开拓团”来到方正县土地最肥沃的伊汉通乡,将炮台山脚下的正郊屯改名为吉兴村。日本人到来后,基本上并不开垦荒地,而是将中国人的良田霸占,然后把一部分中国农民变成他们的佃户,一部分赶到穷山僻壤开荒。从此,这里成为日本最大的移民基地。在此世代居住的2000多中国农民被赶到县城西部的山区。当时这里虎狼出没,连地名都没有。大批被赶到这里的中国农民无处居住,只能在山坡上挖地坑,支个木头棚子做成地窨子居住。这一年,永安西屯一带的山沟里的死亡率在50%以上,一天死亡的人数最多达30余人,140多户人家中只有两户没有死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篇十
《读书计划》

四年级一班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书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知识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本学期里,我们结合学校的营造书香校园设想,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到更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加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好朋友。从小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爱看书的好习惯。并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进一步地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获得真知、树立远大的理想、享受美好生活和人生。进一步地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二、读书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三、读书口号: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

四、阅读内容:

1、学校规定的阅读篇目。

2、班级图书角上的图书,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去借阅。

3、书包架上、班级里订阅的报纸。

4、向其他班级的同学借阅。

5、在自己父母的带领到图书馆购买或借阅。

四、活动设想:营造一个书香班级

1、启动读书活动准备:

(1)教师、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2)每个学生捐献两本书,图书管理员做好借书的管理登记、工作。班级藏书至少一百册。

(3)建立学生阅读个人档案卡,记录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成效。

(4)在班级中建立班级图书角、在家里教育学生要设立自己的小书库。要博览群书。

2、具体活动:

(1)每个学生制定出读书成长计划和读书目标。包括所读书的书名;b、摘录最喜爱的几句话;c、给书中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插图;d、看了以后印象和感受比较深的自己写写读后感,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率。

(2)每天的晨读时间朗读课文,也可以背一首新学的古诗或诗歌。

(3)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做起,每天中午饭后做到和学生一起看书。

(4)利用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每周背诵三首古诗。利用综合实践课,举办以“好书推荐”、“名人名言”、“我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新书,交流彼此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5)语文课可以结合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学习“同步阅读”,扩大阅读量。

(6)指导做好“探星阅读手册”,摘抄好词好句,适当写读后感,定

期交流,评奖。

(7)鼓励同学之间有好书要互相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好书交一个朋友。不仅交换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

(8)定期到阅览室看课外书,班主任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9)评比“书香少年”,每月评比一次,主要依据:读完年段必读书目,《探星阅读手册》手册的积累,每天大阅读时间的纪律。

五、开展读书活动,检查读书效果。

1、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本班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评比、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读书的快乐。

3、每周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的检查活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4、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一个小组,出好一份手抄报。并将好的向

学校推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在读书中求得知识,在读书中明了事理,在读书中学会做人!

《夏洛的网》阅读教案

朱兆玲

一、导入

1、有一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少年儿童的欢迎,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风行世界五十年,发行千万册,并搬上了银幕。这部童话故事就是著名的《夏洛的网》。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夏洛的网》。假如让你来导演,你认为影片中谁应该是主角?为什么?

2、还有谁也是主角呢?请说出理由。(板书:威尔伯 夏洛)

3、这本书围绕夏洛和威尔伯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 救(织网)夏洛――威尔伯 感激(回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pdf 死亡如此多情在线阅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死亡如此多情 书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1589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