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6-01-27 10:01: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书信全文》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书信全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影片中书信的全文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40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向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与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自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寡妇,和她那个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访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而这个人有那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温雅。

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得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

我看到你了,你和我的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的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的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是你。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象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得如此之近。

最后一夜了,明天我们就要坐火车到山东去了,那个夜里我突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现在我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当时,从在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那只有一年,却象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象昨天才刚发生。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整个的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着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的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的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我回到山东,在一个同学家住下,想在那儿生下孩子。后来发生的变故你也知道,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来了。我怀着身孕逃往内地,直到再也走不动了,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失散了。我在四川一个江边的小镇生下了孩子。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的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她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

时隔8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每天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他是多么的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的漂亮。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二
《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2011-10-16 作者:青玉小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内容概要:小说抛弃了许多外在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隐蔽的内在激情的描写。读者注意到作者把一切在他看来可有可无之物悉数删去,无论马来狂人,还是陌生女人,全都无名无姓。只有能够反映人物内心激情的细节,衬托小说气氛的场景才得到着力渲染:骄阳下使人发疯的热带丛林,黑夜中鬼气森森的甲板一隅,干渴龟裂的大地,灯火昏暗的小巷,受虐狂狗样哀求的眼睛,怀春少女渴求雨露的嘴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本书事几年前看的。这本书以信的形式去诉说一个女人如此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觉得无比的悲哀。女人爱恋的男人,甚至忘了与他发生一夜情的女人,甚至也不知道这个女人的存在。即使了解男人是这样的人,但对于爱情,女人从没有过后悔。我一直感叹女主人公的对爱情的执着和无怨无悔。那时的我虽然听说很多关于痴心女子的坚定,却是第一次那么真切和真实的去感受一个女子的真心。常常在想:为什么女人那么傻?明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却还要去坚守心底那份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的感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是大学时代,这一次是第三次拜读了。第一次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在那个寒冬的深夜,感叹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牺牲却一如既往情深,可以如此绝望却仍坚守,那份感动与震撼,多年以后丝毫未减。只是现在,对爱情的思考,多了份深刻的孤独,以及理解之后的无奈。爱情,是痛并快乐着。爱你,我失去了一切,包括可爱的孩子和我的生命,虽然你从未感觉到我的存在,但我仍然要感谢你!我这一生都属于你,从未改变对你的爱,相信我的爱还可以在你身上能继续活下去„„这简洁的几十字,浓缩了女主人公用青春与生命守护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份爱是如此沉重,又如此孤独,在她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敢倾吐,字字句句如此真切朴实,读来却无比凝重和悲伤。这是何等绝望的爱情,偏偏是这份无望的期待,是多年来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一个女子,从13岁到29岁,用十八年最青春绽放的岁月毫无保留地爱着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甚至记不起她的名字和容颜。终其一生守望一个男人,没有回报,没有未来,她却始终坚守着对他的爱。每一次邂逅,都带来一次深深的伤害,他的一次次遗忘,让她彻底明白,这仅仅是一份她珍惜的爱情,与他无关。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凭如何失望如何悲伤,仍止不住对他深深的爱恋。爱情该怎么自控?从13岁时她撞入他怀里那一刻起,那份朦胧的情感就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岁月的增长,那份感情早已沉淀在灵魂的最深处,与生命不可分割。在他不在身边的漫长岁月里,她凭心灵的记忆爱着,期待着有一天邂逅把他带回她的身边,就因为他离开前说过“我一回来就去找你”。男人随意抛下这一句承诺,然后轻易地、不着痕迹地遗忘,却不知道有一个女人守着这句承诺,十八年从未忘记,带着他们的孩子,坚强而孤独地活着,只为某一天他记起这份爱情,记起这份承诺。可惜她是要失望的。就连那个白发苍苍的老管家,在多年后偶遇时仍能激动地回忆起她,而这个男人却将她遗忘得如

此彻底,就在同一个房间,同一个离别的时刻„„

爱上他,还是爱上爱情? 很喜欢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过无数次,最近又翻出来读,有了一点新的感受。因为对原著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所以一直抗拒看徐静蕾的电影。至少姜文在我的心中是不适合那个角色的。

茨威格用很细腻的笔法讲了一个暗恋的故事,一个女人暗恋了一个男人一生,和他几次交欢,生下一子。迫于生活,沦入风尘。但直到女人死亡,男人却依旧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记忆中也并无痕迹。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把眼泪,惊异了很久,一个男人怎能有如此女性化的心理?

看过榕树下的一篇评论“不过对于这本书来说,可能女权主义的朋友们不太爱见吧。一个女人用自己一生的悲喜成为一个男人几个夜晚的玩物,这种男人本位的思想即使在这样反讽的文章中都显得黑色幽默。这本书与其说是驳斥了一个上层社会的黑暗,不如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男人的心理需求,一个默默守候,不求回报的女人对一个男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梦呢?”

我倒是不这么觉得。陌生女人的故事恰恰是很女性的,极端之极。首先,什么的暗恋?想到一段话“暗恋是容易的,甚至是频繁的——无法摆脱的暗恋却有着宿命的味道:爱一个人,就是,坠入深渊,永不超生。一个唯美主义者的爱,纯粹如银质子弹,清洁悲怆,它打中的,是那些还在承担着对爱有着精密的纯度要求和山一样负重的内心。暗恋是无法公布和分享的情感,渴慕但无处告知,相思却难以排遣,无边无际的忍受,无法打捞的欢愉,守口如瓶的暗恋有着收敛的高贵。”暗恋是种单向情感,与其说陌生女人把自己的生命献祭给那个男人,不如说她献给了自己。献给了自己所设定的“爱情”。

前言: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著名作家兹威格的小说,由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徐静蕾说:“原先想把这个故事直接搬到现代,但是剧本写到一半感觉非常不顺畅。后来我试着把这个故事放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忽然就有感觉了。”而该片投资方华亿传媒也介绍说:“姜文在这部电影中任男主角,如果在《我和爸爸》中姜文的戏份只能算1分钟的话,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他的戏份就有100分钟。”

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倒是没想去赶这个时髦,无意中看到了茨威格短篇小说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以后,就有一些肤浅的想法,就想把它说出来。很喜欢看一些小说,也时常被人物、情节感动的小泪纵横,来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简称,以下不再注解)看完以后,没有流泪,却由不得想了几天!那些令自己流泪的作品倒是掉几滴泪就算了,不再牵肠挂肚。一直在想,有这么傻的女人吗?有的话,值吗?可以说是穷她不长的一生来去爱一个人。

13岁时,她就对这个没见过的文化人怀有好感,因为之前的对门邻居是个粗野的人,她看到他的仆人对人都彬彬有礼,称她母亲这么一个不受人尊重的寡妇为夫人,可想而知,主人该是个多么文雅的人?后来,他来了,是个小说家,人长得很帅,芳龄25岁,“豆蔻年华”呀,“你的脸上显得英姿勃发,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真的,我惊讶得吓了一跳,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挺拔、多么标致潇洒。”起初的好感演变成了爱慕。正像她在信中所述:在你本人还没闯入我的生活之前,你身上就围上了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

好有一比,这种想象的瑰丽,多像网络中互不相识,只能凭只言片语去臆想的人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吧。它把对方无限的美化了、神秘化了。唯因如此,他才完美的无缝可

插针。

这种镜花水月的完美和爱慕,使得小姑娘神魂颠倒,像中了蛊毒、吸了鸦片,使她花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没能戒掉。她每天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倾听着他的细微的声音,“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只要还有你的消息。。。。。。”,只要知道他的消息,她就满足了。在倾听中,她知道他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不断的带着不同的女人来家里过夜。

这种倾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个远房亲戚主动接触她们,甚至跟她妈妈求婚,就在他们打算搬出去到那个有钱的继父家去的时候,刚知道真相的小姑娘,一下子昏死过去了。因为她知道,这种倾听他的日再一去不复返了!

继父家很有钱,也很爱她,她完全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可是她非要自食其力。在她的抗争下,她又回到了这个日思夜想的小城,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每天下班后的夜晚,她都站在自己倾慕的人的窗下,凝视他。后来,他们相遇了,她多想他能想起他来,但他没有!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粉丝,一个美丽年轻的粉丝来对待,友好的邀请她到他的家里去。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心理,姑娘绝对是毫不犹豫的跟随他,因为她太想跟他一起了。

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希腊人称之为„众神变形‟的时代,一个充满如此多的风险,如此依赖于当代人心理素质的时代。----荣格

(接上文)

她因此有机会跟自己钟情的男人相处三天。这三天里他对她很好,很温存。后来他说,他要出门旅游了,等回来以后,会给她来信的。她一直等呀等呀,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召唤。就在那次离开他的家时,他顺便给了她几朵插在桌上花瓶中的白玫瑰。

这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每年他的生日,他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玫瑰花。

就这么几天的时间,她怀上了他的孩子。她忍受着那么多地的痛苦生下这个孩子,抚养这个

孩子,她把对他所有的爱都放在这个可以被她牢牢地抓在手中孩子身上。为了能让孩子过着贵族孩子的生活,她出卖自己的肉体。这中间,她遇到过一些对他非常好的人,他们养着她们娘俩个,她也经常出入贵族们举办的活动。这期间,也曾遇到过他。有一次,看到这个美丽而又风韵的女人,他忍不住给她使眼色,勾引她,她就随他一起又一次来到了女人那么熟悉、那么魂牵梦绕的地方,仍然是一夜情,第二天早上,他对她说:我打算出门旅游,以后我会跟你联系的。她百感交集的说:我以前爱过的一个人,也喜欢这样说。她多么希望她能够认出她就是对面的那个小姑娘,就是那个跟他同居三天的少女,可是他没有。他一边对她说,他是不会忘记她的,一边往她的口袋里赛钱,她被击垮了!因为在他的心里她只不过是风月场中的女人!她狼狈的往外跑着,跟走进来的管家差点撞个满怀。一刹那间。管家认出了这个小姑娘!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趁他还没回过神来的当口,就把那一叠钱,塞到了管家的口袋里。

后来,她的儿子惹上了流感死了,写这封信时,女主人也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她自己也惹上了病,考虑到她即将不久人世,她再也忍不住了,把自己的脆弱、委屈一股脑写出来,她要告诉她至今仍然深爱着的他,她对他有多么的爱,爱了十几年了,直到临死前还是无怨无悔的爱着,可他一点都不知道。她要告诉他,他们曾经有一个孩子,那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他也不知道。

“我的一生都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可是只有当我死了,你再也不用答复我了——现在我的四肢忽冷忽热,如果这病魔真正意味着我生命的终结——这时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假如我能活下来,那我就要把这封信撕掉,并且像过去一样一直把它埋在心里,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叹!每看爱情故事都想找出更多同情弱者的理由,找出更多声讨负心人或不道德者的借口,似乎这样,我们的同情心才有立足之地。我们的价值取向才有一个奔头儿。可是,在这里,你没法对号入座,谁是秦香莲?谁是陈世美?

人家又没有要求你去生死相恋,人家尽管花心,但是人家愿意,又没人逼着你去爱人家!原本你们就是互不相干的人,谁也没必要对谁承担责任的,人家无可厚非!可是这么一个不幸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自从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经典电影,我沉迷于其中的情节与对白,并产生很多感慨。

这部电影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由徐静蕾自导自编自演的电影,采纳很多天津外景,其中揭露的人性道理对我产生很大影响。故事讲述深冬的一天,作家(姜文)在41岁生日的晚上收到一封厚厚来信,此信出自一个濒死女人之手,所言是她对他将近20年的爱恋,但他却一无所知。

18年前,13岁的女孩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因家变搬到了别处后,女孩并没对作家忘情。几年过去,女孩变成女学生(徐静蕾)回到原来的住处,如愿以偿与作家有了交往,但作家对眼前曾住在其隔壁的女学生没有任何印象。作家有事离开,自此音信全无,女学生在绝望的等待中生下她与作家的孩子,并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生活变作依附有钱男人的交际花。又过几年,女学生变成女人,再遇她深爱多年的作家时,对方仍没把她认出。

剧中对白更让人印象深刻,如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所以,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世间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种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在这个世上,穷人总是遭践踏,受凌辱,总是牺牲品。’等等。多么伟大的爱,可以在你游移在不同人的周遭时,目光只为你守候;多么卑微的爱,可以在我在你的记忆里来了又去之后,依然愿意守候如初。

记得一个情节,她再一次的告别这个男人,在清晨的庭院里,与男人的管家相遇。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终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还有一个情节,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直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那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爱情这个简单字眼,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意思。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在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下,女性人格中最显著的三个特征是被动性、自我虐待和自恋。小说与影片中的女人,始终感到自己是卑微的,所以她的命运永远被她所暗恋的男人主宰。她默默地牺牲和奉献一切,而一旦牺牲是单方面、不必要的并且带来痛苦,但是她却不断享受这个过程,就成为自虐。由于女人的自我是虚弱的,而实现自我的途径又如此狭窄,因此她们自卑而怯懦,只能将爱和性作为生存的全部,所以她们认为只有做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才能达到她们一生的期望——爱,为了这个目标,她们往往陷入自虐而不自知。在虚拟的幻想空间里,她们的自我无限扩大,似乎涵盖了一切,而现实中,她只不过是在被别人或被自己夸大的情感主宰着,甚至到死为止,也知识在乞求她精神寄托的对象相信和承认她的存在,说明她始终无法摆脱无力感,甚至是对这种自虐的自我怜悯和欣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四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

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R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R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一直以来,雏菊是我喜欢的花,不仅因为它小巧美丽,也是因为韩国电影《雏菊》,一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它超出花本身的意义。而这篇小说中,白玫瑰也很有代表性。男主人公生日都会收到来自陌生女人送的白玫瑰,每一年都有,不曾间断过。只是41岁生日时,花瓶不再插着白玫瑰,送到他手里的是这样一封长信,一份一个陌生女人多年的爱。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

在R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评论》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

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人世间最深沉的爱情莫过于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一部极为经典的女性小说,其中蕴含着多重意蕴。作品以一个陌生女子充满深情且绝望的自述信为小说的主要文本,用淡淡的凄语述写了其一生爱恋的激情、寂寞与悲凉。茨威格的这个陌生女人形象表现了女权的失语,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这种从属地位的保守与麻木,使人对其既产生怜悯之心,又生发斥责之情。更深层的还存在着对男权社会利欲熏心,泯灭人性的强烈控诉,呼唤人性的关怀与回归。 男人———爱情的乌托邦:作品中,陌生女子满篇地述说着对作家R的爱慕之情,即使知道自己的痴心无望也情愿为这份痴心坚守一生,甚至连生命最后一息的言语还对其充盈着柔情和敬仰。在描写陌生女人初见作家R时,作者笔功细腻且饱蘸温情,用限制视角层层揭开R 的形象, 使人物随着陌生女子期待的视线和心理慢慢地走进读者的眼睛,先见其光环再见其人,烘托出很强的绅士气息,来引起读者对陌生女子遭遇的认同。作家R对陌生女子的吸引力随即变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努力向上、改变一切来接近作家R。可终于能够亲近他,却发现她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没有走进期待中的爱情圣殿,而是完全相反的,是一切苦难的开始。作家R虽然外表温文尔雅, 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玩弄女人的情场老手,陌生女人是知道这些的,但却宁愿飞蛾扑火般地撞进那个‚美丽的‛爱情。他就是她的生命,他就是她的激情,他就是她闪耀的光辉。他就是她的一切,可这一切,作家R却一无所知。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两个极端表现,为作者要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当时的社会中,爱情的存在似乎是虚弱无力的,男人对女人的爱只存在于肉体上,只把女人看作是艳丽的配饰来欣赏把玩,而从来没想过要对她们投以人性的关怀。这在一开头,对陌生女人老邻居的男主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妻子的描写中也有表现。一个粗暴,一个绅士,社会上两种地位的男性却同时对女性施加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就是作者对女性地位受歧视的尖锐而深刻的表达。陌生女人的遭遇就是这种社会中性别阶级的鲜活表现,把女性渴望爱情却又得不到爱情的矛盾演化成沉默的厮守,却又甘心情愿, 那样完美的男人俨然成为了女人所向往之爱情的乌托邦。 儿子———令人心碎的重吟:儿子的出世,就犹如作家R赐给她的神圣礼物,是陌生女子全部的生命支撑。‚你没有我也活得很自在,可是孩子需要我,我得抚养他,我可以吻他,可以把他搂在怀里。我似乎已经摆脱了对你朝思暮想的焦躁心情, 摆脱了我的厄运,似乎由于你的另一个你,实际上是我的另一个你而得救了。‛从陌生女子对儿子的情感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已经把对作家R的炙烈的爱转移到他们的儿子身上,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万般呵护着他的母亲,可他的生命又是短暂的,就像母亲对他父亲的爱情因太炽烈而短暂。她累了,精疲力尽。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根本得不到他的任何回应,可她还是执迷不悟地进行着,甚至在他每个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他白玫瑰,可这也没有唤醒他的回忆。她依然只有默默的守候着心里那份执着又‚神圣‛的爱情。

她为了儿子又可以去做妓女。‚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间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这近似于癫狂的爱情,不仅腐蚀了她的人格,甚至葬送了她的自尊。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抚养儿子,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女子想要拥有富足的生活就只有嫁给富人或出卖自己的肉体,可同时自尊也就随之出卖了。女子对男子的附属心理,坚定、麻木。似乎这就是她们顺理成章的人生。

为了那个‚完美的‛作家R,她放弃了本应富足的生活,宁愿受苦受穷地去守护他。为了那‚第二个‛作家R,她献出了身躯,宁愿做受人蔑视的妓女。这是爱的伟大,同时也是人格的自残。茨威格通过陌生女人沉默而又激情的一生,暗示出女子在情感和社会夹缝中生存的痛苦状态。儿子的死,熄灭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支烛光,使她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这个致命的打击,使她的精神之恋完全崩溃,最后只有把自己的一生幻化成一张轻薄的信纸,展现在R的面前。 熟悉与陌生———二元对立模式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陌生女人这个近乎极端的艺术形象,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甚至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陌生女人爱得自尊、爱得倔强、爱得纯粹,这使得她的爱始终闪动着一股奇异的精神力量;而她本人也赢得了道义上的完全胜利以及普遍的敬意。‛对于作家R来说,陌生女人实际并不陌生,他们也有过非常亲密的时光———她把少女的贞洁献给了他,又生养了他们的孩子。可是后来R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她给遗忘,或者不到两个月。

作家R与陌生女人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活动,是对男人和女人这个二元对立模式中两个极端的形象表达:男人对女人的关怀只建立在性需要之时。伪善的风度、温情的眼神,是他们欲擒故施的陷阱,‚那种充满蜜意的目光, 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

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我唤醒,使我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陌生女人完全被这种虚设的光环所吸引,甚至为之珍守一生。相对于R的冷漠,在两个月里就可以把她忘得一干二净,熟悉与陌生在顷刻之间,转化无形。在这种强烈对比中,不禁引起人们的深刻思索,即男性世界中对女性关怀的缺失。将陌生女人的暗恋人生写成一封长信,公之与读者面前,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依恋,又是用一种对女性关怀的深切呼唤。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叙事视角(李辉)

叙事视角是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是作者引入读者阅读的角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采用传统的第一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极易造成叙述的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问题,以书信体的方式在主体部分进行叙述,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将劣势化为了优势。书信体不仅是本小说叙事因素的故事由来和基本结构框架, 它更成为主人公吐露肺腑、诉说衷情的最佳方式, 也是其昭示自身一生为情而生、为情而累、为情而死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表达机会。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 十分有利于作者迅速而有效地将读者带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此外,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小说叙述中有超过80%心理活动的描写,大段的内心独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阅读位臵,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以‚非己‛的身份进入叙事进程,进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而作者利用陌生女人顾影自怜式的独白,确切地说是作者找到另一个‚我‛来展现他内心的苦闷与悲痛。小说中陌生的女人在追寻自己爱的梦想: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往日的孩子的梦还没有破灭:说不定你还会再一次吧我叫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为了这可能有的一小时的相会,我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好一听到你的呼唤,就能应召而去。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 我这整个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而现实中,作家则在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他熟悉的一切生活、道德和理想的回归。但是,陌生女人却发现‚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犹如从一道河边走过,你碰在我的身上犹如碰在一块石头身上,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可是叫我永远等着。‛同样的,作家的精神体系也在现实面前崩溃了。‚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不断变换视角,使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表达得更为真实,人物内心的情感更为真挚,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小说一开始便是女主人公的绝望的呼喊‚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而后则是无奈的悲叹‚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以及临别前的一吐为快‚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这仿佛是两个人的对话, 但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在自言自语。‚我‛是一个双重功能的叙述者,同时承担着接受和叙述的功能。‚陌生女人‛激情叙述的直接接受者是R 作家‚你‛,间接的接受者则还是女主人公‚我‛。这种‚我‛和‚你‛的‚一人对白‛让小说中贯穿着一丝丝的悲凉,‚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你没有认出我来,当时没有认出我,也从来没有认出过我。‛直至女人生命的最后, 她对于深爱着的R 作家还是个‚陌生的女人‛。如果说人称的转换只是变换了观察故事的角度,那么小说中的人称变换则为是添加了一个悲剧性主旋律的背景乐,人物的遭遇便构成了这首乐曲的音符。陌生女人用尽全部生命去爱, 但这爱忧伤而飘渺。但现实是残酷的,‚我‛面对的是作家‚你‛越来越陌生的眼神,遭遇的是贫困和沦落风尘,是作为作家替代物的孩子的悲惨死去, 痴情的‚我‛不能不在这封写满爱恋的情书中5 次发出‚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他也是你的孩子呀‛ 的哀叹。

1、于是, 我们终于明白了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也不会精明地去算计爱人的优点和缺点。于是‚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不想让他承担任何责任却又渴望着他能够从熟悉的眼神和举止中认出自己。然而他始终没有认出自己, 直到把信看完‚他两手哆嗦, 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 一个少女, 一个夜总会的女人, 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 混乱不堪, 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 闪烁不定, 变幻莫测。阴影不时涌来, 又倏忽散去, 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到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 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 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己。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她与他之间彼此不可知的隔绝, 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的二重性和精神的分裂。而她的精神世界则相对是健全的, 她的爱构成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 她的一生因爱而完整。然而儿子死去的结局又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残酷, 爱的虚幻, 上帝连一个完整的梦境也不肯给她。同时, 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和脆弱。他丰富了她的人生, 也摧残了她的一生。

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性的抒情色彩,作者的创作是诗性的、直觉的, 也是艺术的, 这种艺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品,而是指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人类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正如雅克。马利坦所说‚谈到艺术, 我指的是人类精神的创造性的或创作的、产生作品的活动。谈到诗, 我指的不是存在于书面诗行中特定的艺术, 而是一个更普遍更原始的过程即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一种预言‛。我感觉除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身, 作者所关注的还有这种

超越任何目的的爱情目的。小说塑造的是一个非理性非功利的视爱情如生命, 更确切地说是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具有超然的美的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 才告诉他这份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爱, 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 而实际上她也并不希望他在此之前知道太多, 知道了又能如何。也许正如加缪所说‚每个人都生来孤独, 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了解的可能。‛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

2、 一、叙述时空的转换:电影与小说虽然共同属于‚叙述‛这种艺术门类,但它们有时给人的感觉是相互对垒的,分别处于叙述的‚两端‛。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目的都是让人来欣赏,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小说是以文字的形式让人们阅读,而电影却是以镜头的方式,在人们眼前接连展开,让人们观看,因此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文字阅读形成的思想形象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 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导致这种差异最重要的元素便是叙述时空处理的差异。

小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时序、时值、时速、时差的种种变化,锻造了小说时间的多样化,生活时间、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和阅读时间相互作用又彼此依互,建构起了以时间思维为中心的小说艺术。而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以镜头为基础单元,组接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延续,时间被隐没了,尤其电影中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频繁的场景切换、突兀的视角转换,跳跃性的叙述等等,使空间成了表现的主要对象,时间丧失了整体感,变得若有若无。就茨威格的小说和徐静蕾的电影来说,茨威格的小说对时序的重组和时值的锻造都十分重视。在时序的重组上,他先写作家收到来信,然后由女人倒叙事件,最后再回到作家;从时序来看,茨威格将现在与过去的顺序颠倒了,在女人的叙述中不断插入心理感受;从时值的锻造来看,一方面他对人物遭遇某种突然事件的时刻刻意拉长,另一方面,他对与突然事件无关紧要的背景、原因等外在因素有意缩短,就像一个女人的一生可以在一封信中展开一样,而在信中陌生女人的一个动作可以拉长好几页。徐静蕾的电影却是视觉空间的冲击,电影由一组组镜头排列开来,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个富有纵深感的空间画面,不管是环境画面,还是人物画面,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下展开,唯一可以看到的时间就是电影在画面背景中所展示出来的时间,比如看到画面中积雪的胡同,你就知道是北平的冬天,放鞭炮贴对联代表春节的气象等等。但是在某些时间的处理上,电影就没有小说那么灵活了,电影不得不在荧幕上显出时间,或者由人物说出时间。如字幕上的1930 年,3 个月后、1 年后,从女主人公口中说出的‚在6 年里‛、‚时隔8 年‛等等,借助于蒙太奇的组接,电影比小说更让人直感到时间的瞬息流逝,相对于接受者来说,读者是参与了时间的阅读,时间在读者的想象中溜走,但是电影观众却是被告知时间已经过去。同一文本由于表现形式的差别,导致时空叙述的差异,给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觉。

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容纳着一个完整的叙述行为和过程。‚叙述视角强调的是叙述行为发生时叙述主体、被述客体与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体现着叙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又包含着叙述行为的所指内容及行为指向等意义。叙述视角除了包含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还含有叙述行为发生时的一切技术性的策略和方法,所有叙述的技术性问题都应在叙述者的权限之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视角,也可以从两部作品的叙述主体、被述客体、接受主体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来看小说和电影分别是如何展开叙述视角的。从叙述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隐含作者,一个是陌生女人,在作品开始,隐含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始讲述作家从山里郊游回来,从火车站回到家里,直到作家开始往下读信,这是整个小说的第一段。在下面的部分叙述者发生了自然的转换,变成了陌生女人,而隐含作者就自然的隐没了,陌生女人从自己儿子的死去开始,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直到文章结束时的最后一段,隐含作者开始讲述作家在看完整封信之后的感觉。隐含作者只是开始讲述和结束讲述的时候现身,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小说这样安排叙述结构,是为了迎合接受主体也就是读者的心理。叙述者的功能就是要吸引着读者阅读作品,所以作品一开始利用全知视角的形式,让读者和叙述者站在同一个视角,可以掌控全局,无所不知,在结尾的时候也可以满足接受主体的心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陌生女人的视角在牵制读者的视角,但是在结尾的时候,隐含作者现身,将读者带出牵制,又变成全知的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心理一览无遗,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读者。但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叙述者,那就是镜头,镜头带领接受者,也就是观众,看完整个影片。镜头既是电影文本与观众之间的纽带,也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操控者,它把握着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一方面它引导着观众跟随镜头;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让观众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叙述者的不同,带给接受者的是不同的审美感受。小说以心理描写见长,整篇几乎全是心理描写,读者会有深入到每个角色心理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窥视欲望,也会让读者与作品角色达到零度距离,接受者会感同身受。但是电影却始终将接受者臵于一个观望的位臵,一直是旁观者的角色,而且看到的也只是影片里的人物的行动,由于距离上的陌生感,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也许是更侧重于视觉上的享受。就像徐静蕾说的‚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

三、文化主体的臵换: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和小说表现出面貌迥异的审美特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可以视为从一种审美形态到另一审美形态的转换。虽然是迥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但是能够通过改编这个途径实现从一种到另一种的转变,还是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基础,否则不存在转变的可能。导演将西方小说改编成中国电影,除了要巧妙地将文字变成影像,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导演将如何归位文化主体。很明显电影除了在故事情节上对茨威格的小说进行了移植,对

于影像中所必需的文化质素,徐静蕾却是极尽所能使这部影片中国化。

首先,在地点的选择上,导演在放臵故事发生地点的时候,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放在了20 世纪30 年代的北平,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都有着陌生而又好奇的期待,对于西方观众,再现老北京是东方奇观;对于中国观众,北京情节作祟,北平永远是一个可以发生任何故事的神秘地方。当然其中也穿插了在山东和四川的一些镜头,虽然是很短暂的镜头,而且在女主人公的叙述中一带而过,但是这些镜头所传达的确是这些地方最有特色的地域色彩,比如山东无垠的大海,四川雾气笼罩的江边小镇。

其次,在时间上的考虑上,这个故事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现代故事,但是故事中未婚生子、交际花的色彩就会因放到现代而蒙上一层道德阴影。所以导演让故事倒退到‚五四‛之前,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具有极大包容性,不会存在社会道德批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会把这个故事仅仅看作是一个爱情故事。

最后,在文化上的渲染上,整部影片的文化基调都是中国味道十足的,人物语言都是一股京腔,偶尔还夹杂着老北京的方言俚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是老北京的味道:窄狭斑驳的胡同,特点鲜决的建筑,缭绕咿呀的京剧,婀娜妖娆的旗袍,甚至还有老北京炸酱面等等,一个弥漫着怀旧气息的城市,城市里的故事也难免不被这味道浸染。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是茨威格的著名作品。这篇作品的女主人公一直是评论的焦点。作家曾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就是囿于某种单一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 一、自恋——少年时代的心伤: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内在都有一种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的发展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女主人公少年时代一直过着贫穷、封闭、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父爱缺失,导致了少女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自恋。她曾经骄傲的向R先生宣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她认为她的爱与R先生是无关,她其实爱上的是自己的爱情。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的、不顾一切的。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一种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 二、自虐——成年之后的变态激情:弗洛伊德在1894 年提出了著名的‚防御‛概念。意思是,在本能的强烈冲动所引发的过度焦虑的压力之下,个人自我会被迫采取某些极端手段以解除压力,这种手段就叫做防御(机制)。防御的具体方式有很多种,有压抑、倒退、反作用、形成、隔离、取消、投射、自虐、逆反等。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13 岁少女的生活环境。出身贫苦的会计师家庭,父亲早亡,母女俩‚深居简出,不声不响地过着我们小市民的穷酸生活‛周围的邻居都是那种‚自己穷苦潦倒,却最恨邻居的贫困‛的破落无产阶级。恰在此时出现了作家R 先生,用少女的话说就是‚你⋯⋯显得英姿勃发的脸,还有那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呀。‛由于事先在R 先生身上罩上了她自己假想的光环,所以使得她对真正见到的R先生陷入一种不能自已的迷恋。其实少女对博学、年轻且富有的R 先生的迷恋只是她内心对温暖有安全感的生活的渴望的一种投射。在她的眼中R 先生的笑是明亮温暖的,R 先生的房间是那层灯光晕出来的感觉也是温暖的。而且少女时代相对自闭的生活,使得少女在心中把R 先生所代表的一切无限放大,变成了一种崇拜,‚从这天起⋯⋯在我整个可怜的儿童天地里,没有什么比你更使我感兴趣的了‛‚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但事实上R 先生对她既没有什么印象也不关注,她‚是一个放逐于‛R先生‚生活圈子边缘地带无名无姓的女人‛。因此R先生及他所代表的一切更成了少女心心念念朝思暮想的东西,这种渴求因为其不被满足而成为一种情结,在少女内心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些焦虑和压力已经被少女压抑到无意识中,为了求得平衡——也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防御‛机制开始发生作用——少女的内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态,也就是自虐。

因此,她不去追求她渴望甚至应该得到的感情和照顾,,常年郁积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宣泄,个人只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加以解除,这就是我们从《来信》的女主人公身上看到的自虐精神。 三、自欺——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少年时代的自恋和少女少妇时代的自虐都是和女主人公的自欺交织在一起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信件道出了自己的深情执着和自虐,给文本营造了一种表面上的‚激情‛,但是掩饰不住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在信的正文,每一段集中的陈述几乎都以孩子的死作为开头,面对绝望,女主人公表面上以对R 先生的‚激情‛来抵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毋宁说是一种‚自欺‛。少女时代,她一厢情愿地把R 先生习惯性的勾引女性的目光视为对自己温柔的注视。这种少年的狂恋在远离R先生的几年里被无限放大,她拒绝门当户对的男青年的求婚。‚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的、惬意的生活,⋯⋯自己折磨自己,‛等到成年之后,她有了成熟的判断力,因为她目睹R先生和另一个女人紧挽胳膊一起走的时候也曾经感到灵魂的撕裂。接着她意识到她必须面对始终没有被R 先生认出来的可悲命运。直到死前,他也不愿破坏自己营造的这种平衡。‚也许将来你会召唤我,而我将第一次没有忠实于你,那是因为我死了。‛这种自欺造就她飞蛾扑火的盲目与偏执的‚激情‛。而这种自欺式的激情,其必然的结局是自我的沦丧和毁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回译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摘要: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和人物的批评主要有“心灵激情说”、“人道主义悲剧说”、“异变心理说”和“作家自我表现说”等。“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入,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心理激情人道主人悲剧异变心理犹太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颇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其凄美惊人的爱情故事、哀婉动人的语言叙述、细腻复杂的情感描写等艺术特色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1948年,马克斯・奥菲尔斯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让更多英语国家的人们了解了茨威格;而由徐静蕾在2005年改编的中国版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更多年轻的中国人也熟悉起茨威格的名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杰作。在这个开放多元的、反传统的现代社会里,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读者视角去剖析解读该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总结各种评论,颇为集中和典型的有以下四“说”:

自我表现

痴情有别于成年妇女的。欲火炽烈”、“贪求无餍”的爱情,而成人后的她对作家的激情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变得“更加炽烈、更加含有肉体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气息”。她爱得如此热情而奔放:当作家的一道偶然的目光投向年少的她的时候,她的心里就燃烧起火焰,“从我接触到你那充满柔情蜜意的眼光之时起,我就完全屑于你了”;当她成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的时候,“当年潜伏在那个不懂事的女孩子的下意识里、驱使她去拉你的门铃的那个朦朦胧胧的愿望,现在却成了我唯一的思想:把我奉献给你,完全委身于你”。她爱得如此倔强自尊:“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因此当她有了他的孩子的时候也对他守口如瓶;为了他们的孩子过上“上流社会的光明、快乐的生活”她宁愿卖身做有钱人的情人而不去恳求他的帮助。

她的纯粹、奔放、自尊的爱情全是出于心灵的激情和意志,“自从我从童年觉醒过来以后,我这整个

“心灵激情说”认为这是一个激情故事,它歌颂了唯美而极致的爱情。花季少女偷偷爱上了新邻居:一个“富有、奇特、神秘”的、拥有许多漂亮图书的青年作家R。这个“陌生的女人”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溢在她的心中的热烈纯真的激情是她生活的动力。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玩弄爱情、滥施感情已经司空见惯,人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但是,在她的心里,“爱情却是我

的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意志!”

一、心灵激情说

柏拉图认为心灵有“三曲”即由三个部分——

理性、欲望与激情构成。这三者功能有异,各司其职。理性用于思考推理,擅长理智活动;欲望用于感受爱情与饥渴等,是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通常是理智的盟友,但有时也会站在欲望一边反对理智。在理想情况下,即在道德修养高的人身上,激情会同理智结盟,从而人就会采

至高无上的激情——所以我把原来分散零乱的全部

感情,把我整个紧缩起来而又一再急切向外迸涌的心灵都奉献给你。”①

从头至尾,她爱得如此纯粹而不加杂质:少女的

①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德汉对照),张玉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以下对小说的引用均出自张玉书译本。

万方数据 

酬s…s飘m

林囡2008年第5期

当代外国文论

取合理而公正的行动。①“陌生女人”更符合弗洛伊德的欲望哲学,在她的心灵构图上,理智的成分被淡化了,她的心灵受到利比多(1ibido)的魔力的攫持,到死方休。换言之,激情和欲望联袂表演,唱响一曲为情而生死的心灵绝唱。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有一段转述尼采的悲剧学说的文字:“尼采用审美的解释来代替对人世的道德的解释。现实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又是迷人的。不要到现实世界去寻找正义和幸福,因为你永远也找不到;但是,如果你像艺术家看待风景那样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它是美丽而崇高的。尼采的格言:‘从形象中得到解救’,就是这个意思。”②我们不妨也将《陌生的女人》解读为“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到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的文本。

二、人道主义悲剧说

“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陌生女人”为爱而活,为爱而死,她的爱死心塌地、舍身忘己。少女的她心里魂牵梦绕只有他,她“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在被迫随母搬家到因斯布鲁克的两年中,为了在心灵深处同心中的他单独相处厮守,她拒人于千里之外,沉湎于她“那阴郁的小天地里,自己折磨自己,孤独寂寥地生活”。经过了五年的痴痴等待,她终于成为他“几百个女人当中的一个”,同他做成“连绵不断的一系列艳遇中的一桩”,但她毫不言悔,并且对他带来的“无比的欢娱、极度的幸福”喜不自胜、感恩不尽:“我爱你这个人就爱你这个样子,感情热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而爱不专一。我就爱你是这么个人,只爱你是这么个人。”在她的爱情里,不求回报的索取,只有自我的奉献。自从有了她的“命根子”,她对他的激情化作了一年一度在他生日时赠送一束白玫瑰的象征性行为;而为了他的“另一个自我”,她不惜出卖肉体并且毫不为此感到羞愧,“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牺牲,因为人家一般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我的身体只属于你一个人,既然你不爱我,那么我的身体怎么着了我也觉得无所谓。”她拒绝伯爵的求婚,为的是不让婚姻捆住手脚,因为她心里始终珍藏着一个“永恒的梦”。就是对那个放纵情欲、挥霍感情的作家的坚贞不移的爱。

这是怎样一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悲剧性矛盾啊!她的内心其实一直煎熬在矛盾之中。她恨他和另外的女人“这样明显地表示出肉体上的亲昵,可同时自己也渴望着能得到这种亲呢”;她对他隐瞒着关于自己以及孩子的一切,而她多么渴望被他认出来。随着她的“命根子”的逝去,她的灵魂、她的生命也随之而去。“我将第一次对你不忠,我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听见你的呼唤:我没有给你留下一张照片,没有给你留下一个印记,就像你也什么都没给我留下一样;今后你将永远也认不出我,永远也认不出我。我活着命运如此,我死后命运也将依然如此。”这字字血声声泪的宿命倾诉,为她心中的他,为我们读者唱响一曲崇高的“情圣”悲歌。

三、异变心理说

“异变心理说”认为这是一个单恋故事,它集中分析单恋女主人公的偏执与疯狂。那个小说家R在许多读者看来只不过是个纨绔不羁、缺乏责任心的花花公子,甚至她自己是完全了解这个风流公子的品性的,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心甘情愿地用她的一生守候着这份痴情:“你对我一无所知,你正在寻欢作乐,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正在跟人家嬉笑调情。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是怎样的一份违背常态的爱情啊!心理变异的女子沉湎于爱情的乌托邦里,丝毫不顾她已经秋毫洞察的他的双重性:“你过着一种双重生活,既有对外界开放的光亮的一面,另外还有十分阴暗的一

面,这一面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种最深藏的两

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这种两重性,当时像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少年时的她每天回家都会躲在门后,透过门上的小孔窥探作家的一举一动;她上百次地跑下楼,仰望作家屋子里的灯光,想象着自己怎样亲近心仪之人;她亲吻作家摸过的门把手,捡回他扔下的烟蒂;她想方设法进入作家的房间,里面的一点气息和氛围就足以为她提供“神思梦想”的养料;远离维也纳的日子里她把作家的书读得滚瓜烂熟,“要是有人半夜里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从你的书里孤零零地给我念上一行,我今天,时隔十三年,我今天还能接着往下背”;回到维也纳的她每天下班后来到他的窗下站着,直到灯光熄灭,为的是等候一个永远不

①引自王柯平:《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喻说>,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133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8页。

③同上,第2卷,第363页。

万 方数据182

TRANSLAlloNS

能实现的梦想,一种“不为你所认出的命运”;当她有了“三夜销魂荡魄缱绻柔情的结晶”的时候,她欣喜若狂,“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

通过第一人称娓娓而道出的暗恋心曲,一颗孤独单恋的灵魂的最隐秘处被剥离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的灵魂,追求激情和压抑情感这对矛盾一直沉积在她的潜意识中,从而导致异变的心理和钟情妄想。茨威格曾借《象棋的故事》中人物之口说:“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①“陌生的女人”正是一个生活中的独行者,只有惺惺相惜的人才能看到这种偏执狂的接近生活本真的“无限”。’

四、作家自我表现说

“作家自我表现说”认为,“陌生女人”是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茨威格曾经生活在19世纪的维也纳,那个“太平的黄金时代”。但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摧毁了“昨日的世界”的合理性、人道性和他所崇尚的欧洲文明。“战争把我这个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一个可怕的荒原。我像一个逃难者,光着身体,身无分文,从我生命深处燃烧着的屋里逃

出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②

这种无所适从、茫然无助的精神情结犹如被压抑的无意识,在作家写作的时候得到激活并通过作品这个渠道得到曲折的宣泄。这一论点由于茨威格和弗洛伊德的密切关系③而得到认同,而小说所具有的诗化特征使得“作家自我表现说”更具说服力。诗化的小说往往如诗歌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自,放射性的结构”等手法赋予小说以“透视法、抒情性、象征性、比喻性、联想性、音乐性等审美特征”④。《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触,通过借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的现实处境和旨蕴意念。“陌生女人”可以被解读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即那个“昨日的世界”的象征;而小说家R则象征着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这个使他失去祖国失去家园的磨难的世界;陌生女人的死似乎预示着作者飘零异乡自杀身亡的命运。

五、结语

茨威格小说的翻译家张玉书认为,茨威格小说

万 

方数据幽译林

不以“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见长。这种扣人心弦、让人嘘唏的作品跨越了时代和国界,获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睐。⑤上述特征加之作者非同一般的身世,给茨威格小说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基础。在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上述四种解读中,“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陈红: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

310018)

①茨威格:《茨威格精选集》,韩耀成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52页。

②茨威格:《茨威格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297页。

③关于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参见张玉书:《两

位文化伟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一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

信集》,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④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张玉书谈茨威格作品及

其翻译http://www.ewen.ec/booka/bkview.a叩?bkid=

139317&eid=420124.

TRANSLATIONS18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红

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310018译林

TRANSLATIONS2008(5)

参考文献(9条)

1.伟大心灵的岁月回响--张玉书谈茨威格作品及其翻译

2.张薇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3.张玉书 两位文化伟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情谊--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信集[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6(02)4.茨威格 茨威格散文精选 19975.茨威格;韩耀成 茨威格精选集 20006.同上,第2卷,第363页7.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 1995

8.王柯平 柏拉图的心灵诗学喻说[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 2003(03)9.茨威格;张玉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色朦胧》(德汉对照)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洪志忠.徐松军 爱欲的失落与文明的哀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征意蕴再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3)

2. 韩建荣 爱得如此豁达——用女性主义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z1)3. 陈薇 陌生女人的沉默一生——透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女性关怀的召唤[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20)

4. 岑月婷 为了爱,让生命之花开到茶靡——我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15)5. 张艳 自恋自虐自欺的交响曲——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6. 李辉 浅谈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中的叙事视角[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0(6)

7. 喻颖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理"父亲缺位"现象对女性性格的影响——解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15)

8. 成慧芳.CHENG Hui-fang 民族文化身分与国际意识的碰撞及调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

9. 吕甍.宋国艳.Lv Meng.Song Guoyan 无尽思量关于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视角声音创作的认同与反思[期刊论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3)

10. 郭勇健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期刊论文]-现代妇女(理论版)2010(3)

本文链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七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课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八
《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女性主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篇九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赏析》

前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22年创作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2004年,中国年轻导演徐静蕾将其拍成电影搬上银幕。茨威格站在男性立场,在小说中表现了一种偏执的爱情观:“我的一生属于你”。徐静蕾站在女性立场,在影片中阐释了一种前卫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

一、创作上的差异

(一)叙事的颠覆

电影的结构与小说的结构是几乎完全一致,但就在这样的貌似一致之中,叙事发生了一个重大的颠覆。

小说是从人开始的,男主人公站在读者的位置,阅读了陌生女人的一生。小说开头写道:“著名小说家R到山上度过了一次历时三天的郊游,今天一大早便返回了维也纳。在车站上他买了一份报纸,瞟了一眼报纸上的日期,突然想起今天是他的生日。已经四十一岁了,这个念头在他脑子一闪而过。对此,他并没有感到高兴,也没有觉得难过。他很随意地翻阅一下窸窣作响的报纸,便乘坐一辆小汽车回到了他的住处”。到家后,男仆把装了信件的盘子递给他,其中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时小说写道:“‘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这句话写在信得最前面,算是称呼和标题。他万分惊讶地停了下来:这是指的他呢,还是指的一个臆想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了,他开始往下开始念道:我的儿子„„”之后就是信内容,即整部小说的主体。

电影是从信开始的,开篇故意“隐没”男主人公,信件的宣读者,即电影的旁白,直接就是女主人公的声音,电影的叙述者也就变成了女主人公。电影的开头是主人公进到屋内坐下,镜头掠过他的背影,从肩头拍到他手中翻动的信件和报纸。仆人端来面条,告诉他,今天是他的生日。他一边感谢着,一边端碗吃面,展开桌上的信件。画面淡出的同时,画外音响起:“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 以信开篇,并不断给信件以特写,带来的是对信件内容的期待;遮掩男主人公的面貌,使之符号化,抽象化,恰恰暗示男主人公并非故事的主角。导演 “抹去”了男主人公观看的眼睛,强化了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

(二)背景的布置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不是很清晰,我们只知道地点在维也纳,男主人公是一位知名作者,女主人公是“贫苦的会计师的寡妇”的女儿,其它一概不知。电影将故事情节移植到了1935 到1948年的中国北平, 女主人公变成了一个小学教员的女儿, 男主人公则成了一个业余时间从事写作的记者, 其他的故事情节则基本上忠于原著。将儿女情长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中是中国电影一贯的表现手法, 似乎由此就能增加影片的厚重感, 所以导演还是将故事情节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学生运动的场面,反动政府镇压学生的砰砰两声枪响,以及报社破旧的楼梯拐角,顿时将观众拉回到二、三十年代北平的社会氛围中,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女主人公生活的个人环境从单一化转向社会化,从内心世界转向外部世界。生活在这样的更广阔的社会坏境中,女主人公的人生不只停留在内心的狂热爱恋中,而是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和小说中那个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的偏执的女子相比,更具有责任感和独立性。

二、爱情观的差异

(一)小说:“我的一生属于你”

女主人公“希望渺茫,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地爱着男主人公,她的一生,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在行动。因为男主人公的出现,她打开了自己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之门,也因为他,她关闭了所有联系外部世界的门和窗,只为他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黄铜窥视孔”,她出卖了自己的精神。因为他,女孩拒绝了所有的繁华世界和他人对她的爱,只为将唯一的自己完整的献给唯一的他,可也正因为另一个他(化身为儿子的他),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她不需要亲人、朋友、自我,“我急不可耐地想再一次亲吻一下你的嘴唇,再一次听你温柔地对我说话,与之相比,友谊对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我的存在又算得了什么„„我相信,只要你叫我,哪怕我已经躺在尸床上,我也会立即获得一股力量,使我站起来,跟着你走。陌生女人的整个生存,也就是为了她爱的那个人。

在茨威格的笔下,女人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她竭力想让他知道她的爱,她用尽并不断的在向他暗示,比如,在他们第二次发生关系之后她要离开时,男人递给他玫瑰花时,她就说了句“可是这些花也许是一个女人,一个爱你的女人送给你的吧?”在这,她用貌似在猜测却又肯定的话想男人暗示,只不过他忽略了。女人不厌其烦的多次强调“我的儿子死了,我们的儿子”,这体现了她的悲观绝望,后面一句话“我们的孩子”,她在强调死的不是她一个人的孩子,而是我们的孩子。她倾其一生对他的不为人知的爱,最有力的证据和印证就是儿子,她爱他是个不为他知的秘密,而他们的儿子就是开启这个秘密的钥匙。在这里,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并不是完全毫无所求,她其实在内心深处隐隐地抱有很多期待。所以她一直想他强调“我们的儿子”其实也就是在想他强调她对他的爱。她在临死的那一刻,最后一句话都是“我爱你,我爱你......”

小说中女主人公为了爱情,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出卖了自己,这种情感带有很强的依附性和自残性,而读信者男主人公却感到这是一种“不朽的爱情。女主人公自己的叙述和作者的叙述共同构建了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爱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男主人公是一个伟大的主体,而陌生女人,只是一个附庸,一个衬托男主人公伟岸形象和演绎“不朽爱情”的配角。

(二)电影:“我爱你,与你无关”

与小说的男性作家立场不同,女性导演徐静蕾在不改动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即她在影片宣传中强调的影片主旨——“我爱你,与你无关”。“她在采访时曾说,当代女性在爱情里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她要拍一个特别纯粹的爱情故事,女主角为男主角所做的一切,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这是一种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它强调在爱情里“我”是一个主体存在,“我”是积极自主地选择去爱,并不乞求什么,所以我不必 “曲意逢迎,委身屈从”,更不失去自我。

为表现“我爱你与你无关”这个主旨,徐静蕾有意减少男主角的戏份,只把他作为剧情发展的一个线索。他在小说中那种鲜明的主体形象被颠覆,反而是在女主人公的一次次感受中,他才得以呈现。第一次是“听”。他刚搬到小女孩家的院子里,小女孩并没有见到他,她说:“一连三天,都只是听见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第二次是“闻”。她第一次走进男主人房间,她说:“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

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刻。”她用眼睛向我们描述房间里的摆设:宽大柔软的床,长长书架与高大窗户之间的狭窄走廊,整齐排列的厚重的书,书架后面的书桌、椅子、留声机,书架上的瓷制外国美人,一面大镜子„„第三次是“抚”。六年后,女主人公回到北平,再次踏入男主人公的房间,她的手轻轻落下,指尖抚过沙发的扶手;走到书架,手翻过来,手背一路滑过那些童年曾经见到过的厚重的书;灯光下,湿漉漉的手心抚摩过那个瓷制的外国美人„„在导演这样的安排中,女主人公是自己积极的去听、去闻、去抚 ,去感受男主人公的存在。

电影中,女主人公没有像小说中的陌生女人那样强烈地向男主人公表达她的爱情,二人之间对白很少,整个少女时期,她几乎不说话,女人不想倾诉或暗示她的爱,她认为,你爱一个人,仅是你自己的事,对于你爱的人来讲,没什么了不起的,更与你爱的那个对象无关,所以你无权用你自己的爱去束缚和要求别人。在戏院,爱她的那个空军应遭到她的拒绝而一脸不高兴和委屈,当朋友问她空军是怎么回事时,她鼻子哼了一下,不屑的说道:“男人嘛,都觉得我这样能爱上你了,很了不起,不用理他!”她可以不顾一切的忽略空军对她的爱,因为那爱与她无关,她也可以容纳男人忽略她的爱,因为她爱他,也只是她自己的事,与他无关。女孩拥有着忠贞的爱情,而这爱情只是恰好碰到了这个作家而已。女孩掌控着一切,她的一生属于爱情,而男主人公只是一个对应的符号罢了,她为爱情而死,但这爱情只属于她自己。所以她说:“我爱你,与你无关”。

结语

其实爱我看来,在爱情里,谁在爱,谁就是自己爱的主体。在陌生女人的这场爱情中,始终只有陌生女人一个人在爱,在付出,她一个人在精心经营着不为人知的爱。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爱,是单恋或暗恋,可是,正是这份暗恋撑起了女人整个爱的世界。正如瓦西列夫所说的,“真正的爱情,即使得不到回报,也仍旧是爱情。我甚至认为它是更伟大的爱情。正因为爱情遭到拒绝,不被别人理解,它有时反而迸发出极大地力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徐静蕾 茨威格 八月长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uxinhan/1825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